美学中的喜剧性

合集下载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ppt课件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ppt课件
28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3.悲剧说明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它强调的是人生的价值,强调的是个人 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让人看到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 在让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让 人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 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
29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1.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 的成就的大背景上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 角度去净化心灵、提升观赏者的欣赏水平 ,把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 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6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2.悲剧由痛感到快感,从内 在心理规律上,可以与生 理规律贯通起来看。所谓 痛快,由痛感到快感,生 理上就有这种规律,不通 则痛,通则不痛。心理上 也同样如此。人心中有淤 结,不能疏通,心情就很 压抑,一旦得到了疏通, 就能产生快感。
8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4.弗洛伊德认为,受压抑的生命本能,尤其 性的冲动和欲求,是一切艺术创造的原动 力,艺术根本上就是人类原欲借助逃避现 实的幻想所实现的升华、宣泄和象征性满 足。悲剧恰就是人类突破乱伦禁忌,释放 强烈的欲望,体现无意识原罪的最佳效应 形式。
9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5. 马、恩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 更迭滚动前进的历史辩证过程。其间,任何预示历史 进步趋势的新生事物、新生力量作为一种必然性要求 往往一时不可能实现,不应失败而失败,不该毁灭而 毁灭,但其原则和精神将永存。因此,悲剧是新的社 会制度代替旧有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 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从而深刻地指出:悲剧表 现的是“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 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喜剧具有的四种美感品类-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喜剧具有的四种美感品类-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喜剧具有的四种美感品类-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作为美学意义上的喜剧,它与悲剧一样,是美的一种的存在形态。

它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和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喜剧性的美。

悲剧以丑暂时压倒美为基本点,而喜剧则是以美对丑的压倒为基本点。

喜剧有多种,喜剧美感也同样有多种,具体地讲喜剧都有哪些美感呢?根据人们对戏剧的分类,我们认为喜剧主要有以下美感品类。

一是滑稽美感。

因为喜剧是以滑稽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许多美学家都把喜剧称之为滑稽,因此滑稽美感是喜剧美感的重要表现。

滑,古书读骨,是流利、润滑的意思;稽,是指阻碍、停滞、稽留。

滑和稽合在一起意思是:用流利、润滑的反语,说明正确的道理来清除阻滞,规劝别人。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经说过: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阻滞(即没有隔阂),人莫之害(人家不能损害他),以道之用(颇能发挥正义的作用),作《滑稽列传》。

司马迁又在《滑稽列传》中说: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那意思是说,自然法则是广阔无边的,在笑谈间稍微有合乎自然法则的,也可以解除纠纷。

因此,滑稽也就有自己的审美作用了。

《滑稽列传》记载了这样:楚庄王喜爱马,便给马穿上锦绣马衣,养在画栋雕梁的马房中,并且特别置备了一张马床给马睡觉,用干制的枣肉(果脯之类的)给马吃。

后来这匹马竟然死了。

楚庄王就想用埋葬大夫那样的礼仪来安葬这匹马,还想给马制作一口棺椁来装马的尸体。

楚庄王的这种做法遭到了许多大臣的。

楚庄王就大怒地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艺人名叫优孟,听了这话就走进殿门,仰天大哭。

楚庄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现在用大夫之礼埋葬,显得太薄了,应该用人君之礼葬之。

那就是棺材用玉雕成,用花纹好看的梓木制成棺材的外套。

棺材两头用楩木、枫木、樟木制作。

派遣士兵身穿正规的军服去为死马挖掘墓穴。

叫老年人和体弱的人去背土筑坟,叫齐国、赵国的大使陪在死马之后,叫韩国、魏国的大使侍奉在死马的后面。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思考讲解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思考讲解

对于美学中惨剧和喜剧的思虑纲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

作为审美个体的人经过不同的人生体验, 获取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 喜剧、惨剧就是反应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盛情识形态。

文学艺术中的惨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本源现实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和表现。

但是 , 又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 ,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重点词 :惨剧喜剧审美(一、喜剧的分类1、行为喜剧 :这一类喜剧主假如奚落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点、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

这种形式于 17 世纪由莫里哀开创 ,今后形成道德喜剧。

2、初级喜剧 :它不完整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样风趣资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赶、争执、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

演出从头至尾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风趣喜剧 :这种喜剧常常把人的某一种质量夸张到极致,如妒忌、贪心、或饶舌 , 这种高度种类化手段令人物性格显得单调而鲜亮。

4、浪漫喜剧 :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 ,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风趣于惧怕或避忌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

在中国, 属于这种风格的主假如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

它的特点是冷冷的讥讽, 皮笑肉不笑的讽刺, 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括着惨剧要素。

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 中开创的。

易卜生在19 世纪末就曾果断的表示,悲喜剧比惨剧更能振聋发聩。

(二、喜剧的实质和审美成效1、喜剧的实质是美的实质在审美形态的浸透和睁开 ,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

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 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讽刺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

详细来说 , ①历史上陈腐生活方式的消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根基 ; 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 , 表达了人的非实质 , 他们用另一个实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实质遮盖起来 ; ③喜剧是一个不停的解蔽奇珍的过程 , 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 ; 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 , 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欢乐性 , 逢迎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 ; 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 ,喜剧艺术的实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2

(二)西方美学史上的悲剧论 1.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 动的摹仿”,“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 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等六要素。他把悲剧主人 公规定为上层贵族阶级的著名人物,指出悲剧主人公在道 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主人公的遭殃也不 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甚至小错误引致 大不幸,不该遭殃而遭殃;存在缺陷过失仍不失为好人的 这种悲剧性结局能以其道德力量激发普遍的情感效应,它 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
15

普罗米修斯被囚禁于悬 崖,受尽摧残,终不 肯低下高贵的头颅。 他公开宣称:“我宁 肯被缚在岩石上,也 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 仆。”
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 的圣者和殉道者。 ——马克思
16

(五)悲剧的美感特点 悲剧表现的是假、恶、丑压倒真、善、美,历史 的必然要求暂时不能实现,有价值的被毁灭,因 此,人们欣赏悲剧往往产生以悲剧为中心的诸如 悲悯、畏惧、沉痛等情感反应,心理受到极大的 压抑。然而,在沉痛和压抑甚至痛哭流涕之余却 痛定思痛,化悲痛为力量,悲剧感上升到一种追 求美、鞭笞丑的悲壮奋进的激情,获得更加强烈 的审美愉悦。
17

(六)悲剧的分类 1.命运悲剧 是反映超人的社会、自然力量和人的矛盾 冲突,社会历史必然性和自然威力作为一 种不可解释、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人形成 对立并能毁灭人,结果导致悲剧的产生。
18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 王》就是典型的命运悲 剧。 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 )的国王拉伊奥斯( 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 (Jocasta)的儿子,他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 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 自己的母亲。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

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

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

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

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

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艺术美学论文例证浅谈喜剧发笑原理

艺术美学论文例证浅谈喜剧发笑原理

艺术美学论文例证浅谈喜剧发笑原理例证浅谈喜剧发笑原理喜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指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

它源于古希腊,由在收获季节祭祀酒神时的狂欢游行演变而来。

在喜剧中,主人公一般以滑稽、幽默及对旁人无伤害的丑陋、乖僻,表现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

但是我以下说的喜剧不只是指作为一种电影体裁的喜剧,而是指具有喜剧性的一切现象,包括生活和各种艺术中的喜剧。

笑是喜剧的特征,心理分析学派曾经论及笑的性质。

格罗强说:“笑是力量、自由、健康、美丽、青春和幸福的一种标志。

笑会出现在梦中甚至在心理分析之中。

病人也许会讲一个心爱的笑话,这可以象一个梦、一段回忆或自由联想之流一样用来获得领悟能力。

”他所指的只是生活中的笑,喜剧中的笑却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各种不同的性质。

有的笑是欢乐和幸福的标志,有的笑却是讽刺和鞭笞的武器。

喜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正如《疯狂的石头》让观众在笑小偷的无知时,也让人反思现在社会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早已变得不那么单纯。

我们笑过的背后是本性的思考,亚里士多德的“鄙夷说”和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很不客气地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我们连“笑”的资格都没有。

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这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它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霍布斯认为凶恶是令人憎恶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会令人发笑。

综观《天下第二》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那些戏仿(戏仿**广告、**奶奶的造型),也足以让人喷饭。

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人感到可笑。

喜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二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

例如:姜昆相声中一个代表作《虎口遐想》,包袱基本是围绕着“我”在动物园看老虎时不小心掉进老虎园里而“抖”响的。

“我”与老虎的“亲近”使“我”的处境十分“窘迫”,而这正是“笑趣”横生的基础。

伪君子的喜剧的美学特征

伪君子的喜剧的美学特征

伪君子的喜剧的美学特征
《伪君子》是法国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在创作方法上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原则,但又有所创新,它在严格的形式规范中表现了丰富多变的内容,显示了古典主义喜剧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其次,它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将剧中人物放置在一个戏剧性的环境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性格的冲突与碰撞,来揭示出人物的内在美与丑。

此外,《伪君子》还以其明快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出喜剧的艺术美。

莫里哀在剧中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使得情节幽默有趣,同时又能够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弊病,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思考和领悟人生的真谛。

最后,《伪君子》还表现出了高超的戏剧技巧,如剧情安排的紧凑有序、情节发展的意外转折、以及悬念的巧妙设置等,这些都使得该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伪君子》作为一部古典主义喜剧的杰作,其美学特征表现在它对古典主义原则的遵循与创新、鲜明的人物形象、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高超的戏剧技巧等方面。

审美形态之喜剧喜剧 课件

审美形态之喜剧喜剧 课件

喜剧
一、喜剧的审美特征 1、对喜剧发生原因的认识 (1)心理效应说 (2)人生实践说 2、喜剧的审美特征 (1)喜剧具有不谐和的、背谬的形式特征 (2)喜剧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3)喜剧以笑为特征 3、喜剧的审美意义
(2)从人生实践和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去加以阐释:
“特殊的实践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失去了它的 存在依据,失去了合理性和严肃性,实践主体还 抱着严肃的执著的态度去行动,从而使得自己的 实践行为变成了一场荒诞滑稽的闹剧,变成了人 们嘲讽、戏弄的对象,变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 (教材第188页) 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不断前进, 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 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又说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 的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 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 剧出现。”
• 无自知之明是可笑的。喜剧中无自知之明 表现在人物追求的理想虽有价值,但非他 力所能及。(柏拉图) • 喜剧性在于人物有些呆板、僵化,难以适 应生动、有机的社会生活,所以必以笑去 改正,这正是喜剧的教育意义(柏格森)
审美形态之喜剧
以喜剧与电影的融合来解析
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喜剧:
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 一的喜剧,泛指社会生活 中和各种艺术形式中一切 滑稽的因素,即一切荒谬 背离、显得可笑的现象。 当然,作为戏剧种类之一 的喜剧是滑稽最集中的表 现形态。
喜剧理论的发展简史: 喜剧理论的发展简史:
• 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 亚里士多德: 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 的人物。所谓‘较差’, 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 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 即可笑性(或滑稽)。可 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 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 或乖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剧性 喜剧性: 喜剧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叫“滑稽”、“喜”、“喜剧性”),又是艺术的一种主要样式。作为艺术样式的喜剧向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中的喜剧,而广义的喜剧还包括喜剧电影,喜剧性的小说、散文、讽刺诗,笑话,幽默、机智故事以及相声、漫画等文艺品种。 作为审美类型的喜剧性,同悲剧性相对应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戏剧形式的喜剧,而是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 喜剧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其发展于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希腊喜剧最初产生于祭祀酒神庆典中的欢乐歌舞和化装游行,同时也吸收了民间滑稽表演的成分。希腊喜剧的题材大都取自日常生活,属于政治讽刺剧或社会讽刺剧,现实感十分强烈。

滑稽幽默与喜剧性: 喜剧是喜剧性最典型、最集中的艺术类型,毫无疑问,喜剧性是它的灵魂。在美学范畴中,喜剧性的本质可以认为是表现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的矛盾倒错所引起的不合理而引人发笑,进而以笑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作出美学肯定或否定的美学范畴,即人在不自由的情态下表现出的滑稽和幽默。

亚里士多德《诗学》:“喜剧模仿低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滑稽的事物或包含某种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带来伤害” 这里的“低劣的人”是指生活中丑的人或事,亚氏非常明白地说明,戏剧的内容表现的是某种被扭曲了的、使人感到谎谬可笑的东西,即滑稽的东西。他认为荷马的《马尔吉忒斯》表现出了同喜剧的关系,因为“他以戏剧化的方式表现滑稽可笑的事物”

康德认为,在一切引起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悖理的东西存在着,在喜剧性里有戏 谑的成分,那种戏谑包含着滑稽感能够在一刹那里眩惑人们从而引发大笑。“呈现这种变化的人,他和他的表演就叫做诙谐幽默的” 尽管康德是从戏剧心理这个角度来谈论的,但仍然揭示了喜剧性的诙谐幽默特征。

在中国美学史上,对喜剧性的本质研究较早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谐隐》说:“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脱笑也”。认为喜剧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悦笑”,但又不能满足于晚笑,要有讽诫的内容,否则就会“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姑且不论他对喜剧性作品载道厚德的内容追求,就其形式而言,他对喜剧性的本质的揭示,即通过“戏滑稽”的方式,运用幽默诙谐的言辞来表现“悦笑”,这种认识无疑是比较准确的。

一般说来,幽默是肯定性的喜剧性,它以形式和现象方面的丑的矛盾倒错、不合情理的形象来显示内容和本质方面的美,从而显现人的不自由。与之相反,用内丑而外美的形象来显示人的不自由,因而显示出外在形式与内在实体性之间的倒错、乖讹荒谬的美学范畴就是滑稽,滑稽是否定性的喜剧,它是以矛盾倒错的悖理方式和现象来间接揭示内容和本质的丑。它们都以美丑的倒错现象和形象来显示人的不自由,并以对这种倒错荒谬的笑来表达人 对自由的肯定与追求。不同的是,幽默是以内美故意显示外丑,通过对外显的丑的否定之否定,达到对内美的肯定和赞许,它所引发的是会心愉悦的笑。而滑稽是以内丑而力炫为外美来因人做双重的否定,因而它所引发的笑是嘲讽的笑。 “否定型喜剧”主要采用讽刺、嘲讽的手法撕破伪装,揭示其丑陋的本质。否定型喜剧人物,本来灵魂肮脏却装扮成高尚伟大,本来阴险毒辣却伪装成虔诚善良。中外古今都可以找到不少否定型喜剧人物,例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高利贷者夏洛克,极度的贪婪使他变得十分阴险狠毒,他诱使安东尼奥签下了“一磅肉契约”,不能还钱时便要从身上割下一磅肉偿还。见义勇为的才女鲍西娅巧妙设计,只准夏洛克割下一磅肉,但规定不能多不能少也不准流血,结果使夏洛克在法庭上败诉破产。作品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贪婪狠毒的高利贷剥削者。否定了无价值的东西,也就肯定了有价值的事物,否定了丑,也就肯定了美。讽刺引出的笑声是一种无情的力量,鞭挞与揭露了丑恶的本质。 “肯定型喜剧”常常采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作为批评对象,寓庄于谐、夸张变形地达到喜剧性效果。例如现代题材相声《夜行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又无理取闹的人物形象,并对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讽。马三立的相声代表曲目《买猴》,本来是买猴牌肥皂,结果却变成了去南方买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马大哈形象。这个马大哈形象,竟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可见作品的艺术魅力。

喜剧的“笑”: 提到喜剧,人们总是把它同笑连在一起。古今中外的美学家把笑称作喜剧。 可笑性是指内容上的虚伪、滑稽和愚蠢。但喜剧中的笑,不是高兴的笑,而是因为可笑而笑。但是可笑的对象本身,在喜剧中却是不笑的。笑必须是来自一个发笑者,是他对“可笑的”表示出笑。 旁观者要对“可笑的”表示笑,旁观者的笑对于对象的可笑性具有揭示作用。没有这个揭示作用就没有喜剧,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可笑的”表示笑的旁观者。 喜剧以丑为审美对象,艺术家总是凭借丑的形象诱使观众发笑,达成艺术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效用。笑是创作主体、观众与审美对象交互撞击的产物,又是喜剧发挥多重功能的直接体现。

一般地说,喜剧性都应当是可笑的,但可笑的并非都具有喜剧性。另一方面,丑倘若仅是与外部环境不谐调,也不一定具有喜剧的可笑性,还要自身不请调,内蕴可笑的喜剧性矛盾,才能使欣赏主体从厌丑感升华为审丑的喜感。例如《窦欢冤》中的张驴儿、《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和《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妇,都是坏事做绝,却一点也不可笑,毫无喜剧性可言。

亚里士多德说:“喜剧的摹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 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1588—1679)提出了“突然荣耀说”:喜剧所以引人发笑,是因为发现了旁人或自己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性时所感觉的那种突然荣耀。 康德认为喜剧令人发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望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他举例说,一个印第安人初见打开啤酒瓶时大量气体冲溢出来,他却惊奇地问气体是怎样装进去的,这种“匪夷所思”出人意料之外的提问就令人忍俊不禁。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我们既然嘲笑丑态,就比它高明。譬如,我嘲笑一个蠢材, 总觉得我能了解他的愚行,了解他为什么愚笨,而且了解他应该怎 样才不至于做蠢材——因此,我同时觉得比他高明得多了。”喜剧的笑具有俯瞰性质,嘲笑丑的同时,也就肯定了它的对立面,肯定了主体的优越与荣耀以及合理性。 喜剧性的笑是经过作家加工提炼过的笑,存在于艺术作品中,它像一杯无色饮料,一眼望去象一杯白开水,实则在白开水之中渗进了愉悦性、矛盾性、美育性、社会性等成分。 喜剧的愉悦性: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喜剧性是一种笑,一种艺术地笑。笑是人的本能的心理的和生理的反映。美学家研究的笑,主要是研究艺术中的笑的美学效应,或者说是一种愉快的审美心理反应,即人们受到某种艺术境界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愉悦的情感。 笑的类型很多,有冷笑、狂笑、奸笑、淫笑、狞笑、皮笑肉不笑是一种类型,它是对恶意的笑的概括。苦笑、强笑、汕笑、嘲弄的笑、轻蔑的笑、绝望的笑,表现的是一种带有痛苦的感情,常表现于对人对己的嘲弄与自嘲。会心的笑、相视而笑,爽朗大笑、抚掌大笑、陪笑、甜甜一笑等等,表现的是一种喜悦的感情,是善意的笑。文学描写中写笑以笑的姿态为标准的笑极多。抿嘴笑、抚掌笑、咧嘴笑、露齿笑、开口笑、挥手笑、拍手笑、笑弯了腰、笑得喘不过气、笑得前仰后合、笑痛了肚皮,以及捶着膝盖笑、拍着大腿笑、捺着胡子笑等等。总之,不论是直接从感情分类,还是从表情的姿态及音色分类,笑声表达的都是人的感情。在艺术中这种感情的表达都具有愉悦作用。 喜剧的矛盾性: 喜剧性本质上就是事物的矛盾性。没有矛盾性,就不会有喜剧性,不会有笑。 我们必须承认喜剧性的笑,是由戏剧性矛盾造成的。而不是一般的指一句笑话,一个嘘头,一个滑稽动作,一次谑浪所造成的笑。这种矛盾性是多方面的。我们最常见的有儿种情况,一是对立的矛盾的相辅相成。一对矛盾总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彼此相成。《西厢记》中崔夫人与崔莺莺,一个代表封建势力,一个代表进步势力,是一对矛盾,但他们作为母女,谁也离不开谁。崔夫人与张生也如此。她愿意张生救女儿,所以许婚,但又不愿将女儿嫁给张生,所以赖婚。她不许张生与莺莺相结合,却促使了他们的结合,她反对他们结婚,最后不能不同意他们结婚。这种矛盾本身就具有喜剧性。 另一种情况是矛盾相反相成。矛盾发展的历程表明,矛盾一方或双方完全朝着与它们主观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伪君子》的矛盾发展就是如此。在矛盾发展到危机的时候,富有的贵族奥尔恭想不到自己会被一个自己所崇拜的人所骗,丧失了财产,丧失了妻子女儿,沦为乞丐、囚徒,而一个乞丐居然顶替自己的位置。当矛盾发展到结局时,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眼看要成为百万富翁的答尔丢夫说什么也想象不出他仍旧沦为乞丐,甚至变成为囚徒,而奥尔恭恢复了他拥有的一切。大量的讽刺剧的矛盾都是类似的方式发展的。 还有一种是矛盾的虚拟相成。以假冒真,以真充假,以假充假,都是这一种类型。《钦差大臣》、《炼印》中的真假钦差,都是以假充真,冒名顶替的方式进行的。这些矛盾反映的是现实矛盾,而作为矛盾的一方的代表人物常常以假冒的方式达到预定的目的。这是一种虚拟。其次作为戏剧冲突是真实的,它使人惊心动魄,而构成这种冲突的矛盾却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东西。 艺术中的喜剧性是生活矛盾加工提炼的结果。喜剧性虽然以生活矛盾为活础,但并不是说喜剧性是生活中笑料的照搬。例如我们说农民盖了新房,城里人盖了许多高楼,这是很普通的现象,并不使人感到可笑。但是,如果我们说很多农民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儿子盖房子,子子孙孙推衍下去房子越盖越多,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住新房饿肚子。这便具有喜剧性。同样,在城里政府拿了许多钱盖了大宾馆想赚外国人的钱,这不具喜剧性。但如果我们这样加工:新宾馆盖了许多,却没有外国人来住,房子空关着,而许多大学教授们住的地方连书架也摆不下,只好把书藏到床底下,要用时钻到床底下去拿。这就具有喜剧意味了。总之,生活中不可笑的东西,经过加工,突出某些局部的东西,显示某种意义,使人感到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