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识学习与学习迁移

第二章  知识学习与学习迁移
第二章  知识学习与学习迁移

第一节知识学习

一、知识与知识学习

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

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学习区别于技能学习的根本标志。

知识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学习材料;外部条件:学习者自身)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按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类

奥苏贝尔根据有意义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吧有意义学习分成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三种类型。

1、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具体形式有两种:概念发现,概念同化)

3、命题学习

(二)、按新旧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类

1、下为学习

2、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第二节知识学习过程

一、知识的获得

(一)、知识直观

直观是指对学习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加工过程。三种直观方式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提高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感知规律:1、强度律;2、差异律;3、运动律;4、整体律

(二)、知识的概括

概括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二获得的本质特征认识。

1、感性概括

2、理性概括

促进知识概括的策略: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二、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的种类与特征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0.25-2秒,容量很大)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保持时间5秒到两分钟,容量7加减2个组块)

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很长甚至永久,容量无限)

(二)、知识保持的特点

保持是识记与再现的中间环节,知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知识保持的特点:1、保持的内容比原来的内容更简略;2、保存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有意义;3、原来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夸张、突出或歪曲,变得更生动、离奇,更具特色。

(三)、知识的遗忘

1、遗忘及其进程

遗忘和保持是相反的过程。遗忘可以是能再认但不能回忆(不完全遗忘),也可以是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完全遗忘);遗忘也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遗忘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先快后慢;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再遗忘)

2、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2)、干扰说(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同化说

(4)、动机说

(四)、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1、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循环复习

2、学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3、复习次数要适宜

第三节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

一、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

(一)、知识应用的概括

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与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共同构成知识学习过程。知识应用分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

(二)、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

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应用是指用已有知识和理论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习迁移是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不属于知识的应用,因此学习迁移涉及的范围更宽

二、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有学习,就会发生学习迁移现象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迁移是学习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学习迁移意味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是检验教育目

标的重要指标;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概括化、系统化。

(三)、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3、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4、普遍迁移和特殊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概括说(经验类化说)

4、关系转换说

(二)、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

4种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4种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如今社会发展很快,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快了。因此,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减少了。有时候,在一幢房子里面住了好久年,可能都不认识对门的邻居。没有合适的平台,孩子和小伙伴之间玩耍的时间也很少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因此,孩子有可能就会慢慢变得內向不善与人沟通交流,玩得来的小伙伴很少。很多的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希望能够采取一些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朋友。 1.不宜强行将友谊“塞”给孩子 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爸爸妈妈可以邀请几个同龄的小伙伴来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让孩子拥有友谊,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开朗了。但事实上,爸爸妈妈强行塞给孩子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并不能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孩子也会出现不合群现象。 所以,硬塞给孩子不是一个好办法,爸爸妈妈要尝试用另外的方法 2.不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孩子平时不阳光,朋友比较少的话,大部分的原因可能还是在爸爸妈妈那。爸爸妈妈平时一直都在忙工作,孩子几乎一直都

在家里,没有什么机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所以孩子肯定就不知道怎样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 爸爸妈妈最好是多带孩子出门去转转,鼓励孩子与外界接触,孩子在一些公共场合多和别人进行交流能够锻炼孩子的胆量和沟通能力。等到孩子慢慢变得开朗以后,爸爸妈妈可以邀请一些朋友到家里来,让孩子能够融入进来。让孩子多和同龄人玩耍,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们建立友谊,这样孩子的沟通能力就越来越好了。 3.让孩子学会“分享” 有的孩子之所以朋友那么少,主要是因为他不懂得分享。在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不会把东西分给他们,所以也就得不到友谊。爸爸妈妈应该从小关注孩子的性格、品德等全方面的素质培养,教会孩子分享,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乐趣。 4.鼓励孩子主动交友 如今社会发展快,人与人之间存在陌生感,因此很多的爸爸妈妈带孩子出门后,也不敢让孩子和小区内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爸爸妈妈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友,平时让孩子和小区里的同龄人一起玩耍。 另外,也可以经常和早教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玩。爸爸妈妈支持孩子并鼓励孩子交流,能够让孩子提高交际能力,

联系知识-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联系知识?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随着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出台,可持续观念的树立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主要要求,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对各要素之间的综合性与联系性能力,联系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本文便以当前教学条件下,影响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基点,并以湘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标签:迁移能力;地理教学;联系 所谓的迁移能力,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另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实际上是一种举一反三,将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联系的学习能力。近年来我国初中地理教学,开始逐渐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迁移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相应的要求。 一、影响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当前,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虽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体系做出了相应调整,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作为,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的因素,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角度看,具体如下。 1.教师对迁移能力没有足够认识 我国义务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虽然已经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经验不足,教师培养学生素质的意识也相对薄弱[1]。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单纯地参照地理教材进行授课,不仅教学氛围呆板枯燥,还无法将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造成学生的知识点分散,无法构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学习效果欠佳。 2.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 每个学生因自身素质与学习能力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很有可能会有所差异,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与知识认知结构,加之不同的思维习惯,使得每个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迁移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2]。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4种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4种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现在社会进展专门快,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快了。因此,人与人交流的时刻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减少了。有时候,在一幢房子里面住了好久年,可能都不认识对门的邻居。没有合适的平台,小孩和小伙伴之间玩耍的时刻也专门少了,大部分的时刻差不多上一个人在家。因此,小孩有可能就会慢慢变得內向不善与人沟通交流,玩得来的小伙伴专门少。专门多的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内心,期望能够采取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小孩有更多的朋友。 1.不宜强行将友谊“塞”给小孩 如果小孩的性格比较内向,爸爸妈妈能够邀请几个同龄的小伙伴来家里和小孩一起玩耍,让小孩拥有友谊,如此小孩慢慢就会爽朗了。但事实上,爸爸妈妈强行塞给小孩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并不能培养小孩的沟通能力,小孩也会显现不合群现象。 因此,硬塞给小孩不是一个好方法,爸爸妈妈要尝试用另外的方法 2.不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小孩平常不阳光,朋友比较少的话,大部分的缘故可能依旧在爸爸妈妈那。爸爸妈妈平常一直都在忙工作,小孩几乎一直都在家里,没有什么机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因此小孩确信就不明白如何样和不人进行沟通交流。 爸爸妈妈最好是多带小孩出门去转转,鼓舞小孩与外界接触,小孩在一些公共场合多和不人进行交流能够锤炼小孩的胆识和沟通能力。等

到小孩慢慢变得爽朗以后,爸爸妈妈能够邀请一些朋友到家里来,让小孩能够融入进来。让小孩多和同龄人玩耍,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们建立友谊,如此小孩的沟通能力就越来越好了。 3.让小孩学会“分享” 有的小孩之因此朋友那么少,要紧是因为他不明白得分享。在和不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可不能把东西分给他们,因此也就得不到友谊。爸爸妈妈应该从小关注小孩的性格、品德等全方面的素养培养,教会小孩分享,让小孩感受到分享的乐趣。 4.鼓舞小孩主动交友 现在社会进展快,人与人之间存在生疏感,因此专门多的爸爸妈妈带小孩出门后,也不敢让小孩和小区内其他小孩一起玩耍。爸爸妈妈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鼓舞小孩主动与人交友,平常让小孩和小区里的同龄人一起玩耍。 另外,也能够经常和早教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玩。爸爸妈妈支持小孩并鼓舞小孩交流,能够让小孩提升交际能力,同时收成友谊。

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11T15:06:45.39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领[导读]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刘领(瓯海区仙岩二中,浙江温州325062)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迁移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的纵向迁移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将新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同化”这个新问题,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并且使“故”也得到巩固。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这一节是电学部分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己设计与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里的有关“控制变量法”的知识情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为压强和压力与受力面积都有关系,所以在研究时,是先保持压力F 不变,通过演示实验而得出P 与S 的关系,然后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通过实验再研究P 和F 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得出:P=F/S。应当指出,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也就是说,若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从而把所研究的问题首先转化为一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使被研究的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容易发现联系,最后将各个联系综合起来得到所需结论。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有力武器,所有多变量问题原则上都可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求解。通过以上的实验比较分析,对“控制变量法”更进一步理解,学生认知结构里的新知识引起同化,更有利于探究欧姆定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液体压强、电功、焦耳定律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的知识迁移启发学生,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迁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找到与要解决的问题关联,从而把当前的问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解决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节时,选用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时,找到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即氧气、氢气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原则相关联)。把新课题同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认知结构中,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课堂讲授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和现象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通过日常生活问题(问题情景), 引出蒸发概念: ①“凉衣服”过程中,衣服由湿变干,水到哪里去了?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现象称为什么? ②组织学生讨论:同样湿的衣服,哪种情况会干得快些?引导学生讨论、联想、推理,得出结论。 三、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因素,以进行知识正迁移 思维定势是属心理学的范畴,指的是由于过去经验的影响而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使心理活动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同类和相类似的课题学习中,在具有相似性的学习和应用情境中,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助于促使迅速解决问题。思维的定势和方法的定势能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点越多,则前一学习对后一学习发生的迁移作用就越大。思维定势和学习定势是用同一种倾向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运用共同要素原理,设计相近式的问题与训练就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从而促使学习的迁移。 如“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在这里可以指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都有关。这是一个多变量问题。因此应该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讨论。但是题目中没有控制变量,即没有说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因此无法下结论,所以此说法是错误的。 像这一类型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流越大,产生的焦耳越多;质量越大,物体的密度也越大,等等。如果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那么就能触类旁通,不仅可运用于电学,而且可以贯穿整个科学,乃至于其他学科和领域,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2021年如何培养学生在解不等式问题中的应变能力和研究对策

如何培养学生在解不等式问题中的应变能力和研究对策 欧阳光明(2021.03.07) 湖南耒阳一中 谢正炎 徐松洋 不等式既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学好其它数学内容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在高考中有很大比例。所以,学好不等式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做题当中,学生常因忽略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而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若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一、 不等式性质应用中的易错题对策与研究 例1:已知(0)a b b >≠,则a b 与1的大小关系为。 误解:a b >,1a b ∴> 分析与对策:由1a a b b >? >,是在a b >两边除以b 而得,但未知0b >,所以应分为0b >与0b <两种情况。 正解:当0b >时,1a a b b >?> 当0b <时,1a a b b >? < 例2:若022αβπ<-<,22 π αβπ- <-<,则αβ+的取

值范围是。 误解: (2)(2)αβαβαβ+=--- 分析与对策:已知两个不等式是同向不等式,不能相减。故结论是错误的。可化为同向不等式,再相加。 正解:22 π αβπ- <-<,22 π πβα∴-<-< 又02αβπ<-< 例3: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22 a b ac bc >?> B .,0c c a b c b a <>?> C .2 2 ,()() a b c d a b c d >>?->- D .0,0a b a b c d d c >>>>?> 误解一:选A 误解二:选B 误解三:选C 分析与对策:选A 虽然注意到20c >,但忽视了0c =的情 况;选B 虽然注意到0c >且11b a <时有c c b a <,但由a b <无法推出 11 b a <;选C 虽有a c b d +>+,即a b d c ->-,但只有0a b d c ->->时,才有 22()()a b c d ->-,这里0a b ->,0c d ->不能成立。运 用不等式性质解题,必须准确掌握这些性质成立的前提。

现代汉语第二章语音知识汇总

章二语音 一、名词解释; 1、语音: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是语言的物 质外壳; 2、音素:从音色角度划分出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3、元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鼻腔中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称母音; 4、辅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鼻腔中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称子音; 5、声母:指音节中处于元音前面的那部分,多数为音节开头的辅音; 6、音节:由音素构成的自然能感受到的最小语音片段,一般情况下一音节对应一汉字,是语音结构的基 本单位; 7、音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从音色角度划分出的具有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 用归纳出的音类。 8、四呼:我国传统语音学对韵母作出的分类法,利于揭示出普通话中声母与韵母的配合规律。按照韵母 开头的元音发音将之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 9、押韵:指相邻的句末两个音节韵腹和韵尾相同或韵腹同而韵尾相近的情况; 10、声调:音节内部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的变化; 11、调类:即声调的类别,是某种语言或方言将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到一起所建立的类别,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 12、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读法,包括55、35、214、51; 13、调位:即声调音位,由声调中归纳所得的音位,普通话中有四个调位,即55(阴平)、35(阳平)、214 (上声)、51(去声); 14、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的音素,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大 类; 15、轻声:在词或句子中,某些音节被说或读得相对轻而短,以体现某些语义或语法功能,此现象即轻声; 16、儿化: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音“儿”(er)而形成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17、音变: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相互影响而导致声音变化的现象; 18、逻辑重音:为突出句中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即为逻辑重音; 19、语调:句中中用以表达意思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即语调。 20、浊音:发音时气流受阻,同时振动声带而发出的乐音即浊音,一般指重而浑浊的声音; 21、变调:指或因临近音的影响,或因音节在连续发音中的地位不同,或因说话的韵律特征不同而使音节改 变原来的调值或调类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中性语调,即音与音之间相互影响 而发生的变化,二是口气语调,即因说话时口气、情感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二、简答题; 1、语音的物理属性; 答:主要体现在“语音四要素”,具体如下: (1)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长、大而松的发音体振动慢,频率低,声音低。可分为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构成声调和语调; (2)音强: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振幅高则声音强; (3)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在某些方言中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广州话“三” 【sa:m】与“心”【sam】; (4)音色:声音的品质,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2、音色不同的原因; (1)音色又称音质、音品,指声音的特色,主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可分为绝对音色和相对音色,形成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5页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 迁移,即搬移,从一处搬到另一处.心理学认为,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学生对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学生能否顺利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问题的应用上,是学生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一位名人曾说过“解题意味着把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解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能将已学的知识迁移到要解决的新问题中,将新问题运用迁移方式转化为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下面就我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题目,如何进行知识正向迁移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来探讨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对知识本质探索的体验并掌握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前提条件 例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A(-4,3),B (2,0)两点,当x=3和x=-3时,这条抛物线上对应点的纵坐标相等.经过点C(0,-2)的直线l与x轴平行,O为坐标原点.(1)求直线AB和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以A为圆心,AO为半径的圆记为⊙A,判断直线l与⊙A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设直线AB上的点D的横坐标为-1,P(m,n)是抛物线y=ax2+bx+c上的动点,当△PDO的周长最小时,求P点的坐标. 解析本题的(1)(2)问较易解答,那么第(3)问学生如何迁移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3)问中要求当△PDO的周长最小时,P点的坐标,因为D,

O的位置已确定,本题实际上就是要确定P点位置在何处时,PO+PD最小.本题是个最短路径问题,而这时学生已学习过最短路径的知识:如图1,在直线l上求点P,使PO+PD最短.学生们都知道只要作出O关于l的对称点O′再连接DO′就可得P点的位置,它的本质是将PO转化成跟它相等的线段PO′,从而得PD+PO=PD+PO′. 当P为DO′与l的交点时就是所要求的点.而这道题将直线变成了抛物线,如果直接将最短路径问题知识死搬到这儿很显然问题解决不了,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很多同学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在上面的问题中学生只要体验并掌握了最短路径问题本质,教师真正让学生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探究体验知识的本源,从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得到了发展,再加上第(2)问的暗示,学生就能顺利将最短路径问题正迁移到这儿,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最短路径问题的本质即将线段PO转化线段PO′,而本题,只要能将这一转化的本质方法迁移到这儿. 如图2,将线段PO转化为跟它相等的线段――P到直线l的垂线段PH,则这时的PO+PD要最短,只要PH+PD最短.过点D作直线l的垂线DH,交抛物线于E. 点垂足为H,则这时的E点即为所要求的P点(如图,显然可证),这样就成功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这个问题上来,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理解课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灌输了最短路径问题的知识,只是掌握了画图方法,学生并没有体验并掌握最短路径知识的本质,更谈不上思维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也达不到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

基础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如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重点学派: 其他: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学派,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丘脑:感觉(嗅觉除外) 上丘脑:嗅觉 下丘脑:内脏 底丘脑:肌肉张力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巴浦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 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被抑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细胞的兴奋叫护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过程中的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

如何培养学生在解不等式问题中的应变能力和研究对策

如何培养学生在解不等式问题中的应变能力和研究对策 湖南耒阳一中 谢正炎 徐松洋 不等式既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学好其它数学内容必须 掌握的一门工具,在高考中有很大比例。所以,学好不等式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做题当中,学生常因忽略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而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若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一、 不等式性质应用中的易错题对策与研究 例1:已知(0)a b b >≠,则a b 与1的大小关系为 。 误解:a b >,1a b ∴> 分析与对策:由1a a b b >?>,是在a b >两边除以b 而得,但 未知0b >,所以应分为0b >与0b <两种情况。 正解:当0b >时,1a a b b >? > 当0b <时,1a a b b >?< 例2:若022αβπ<-<,22 π αβπ- <-<,则α β +的取 值范围是 。 误解: (2)(2)αβαβαβ+=--- 2 π αβπ∴ <+< 分析与对策:已知两个不等式是同向不等式,不能相减。故结论是错误的。可化为同向不等式,再相加。

正解:22 π αβπ - <-<,22 π π βα∴-<-< 又02αβπ <-< 3 2 παβπ∴-<+< 例3: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22 a b a c bc >?> B .,0c c a b c b a <>?> C .22 ,()()a b c d a b c d >>?->- D .0,0a b a b c d d c >>>>? > 误解一:选A 误解二:选B 误解三:选C 分析与对策:选A 虽然注意到2 0c >,但忽视了0c =的情况; 选B 虽然注意到0c >且11b a <时有c c b a <,但由a b <无法推出 11 b a <;选C 虽有a c b d +>+,即a b d c ->-,但只有0a b d c ->->时,才有22()()a b c d ->-,这里0a b ->, 0c d ->不能成立。运用不等式性质解题,必须准确掌握这些性 质成立的前提。 正解:选D 二、 应用重要不等式求最值中的易错题对策与研究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在我国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沟通问题是大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特殊的生活环境、特殊的交往对象以及特殊的心理情绪等问题,塑造大学生的沟通理念,增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分析大学生沟通能力缺失的原因,寻求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良好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 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在沟通交往中融洽相处,可以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与社会外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来互相了解、理解和认同。因此,大学生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条件、有能力、也有必要来塑造自己的沟通魅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企业往往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 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大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1.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的类型 (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一部分学生“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一部分学生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因而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沟通交往过程中都有使自己得到提高、进步的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迁移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的纵向迁移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将新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同化”这个新问题,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并且使“故”也得到巩固。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这一节是电学部分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己设计与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里的有关“控制变量法”的知识情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为压强和压力与受力面积都有关系,所以在研究时,是先保持压力F 不变,通过演示实验而得出P 与S 的关系,然后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通过实验再研究P 和F 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得出:P=F/S。应当指出,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也就是说,若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从而把所研究的问题首先转化为一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使被研究的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容易发现联系,最后将各个联系综合起来得到所需结论。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有力武器,所有多变量问题原则上都可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求解。通过以上的实验比较分析,对“控制变量法”更进一步理解,学生认知结构里的新知识引起同化,更有利于探究欧姆定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液体压强、电功、焦耳定律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的知识迁移启发学生,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迁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找到与要解决的问题关联,从而把当前的问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解决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节时,选用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时,找到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即氧气、氢气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原则相关联)。把新课题同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认知结构中,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课堂讲授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和现象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现代汉语第二章语音知识汇总

第二章語音章二语音 一、名词解释; 1、语音: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是语言的物 质外壳; 2、音素:从音色角度划分出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3、元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鼻腔中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称母音; 4、辅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鼻腔中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称子音; 5、声母:指音节中处于元音前面的那部分,多数为音节开头的辅音; 6、音节:由音素构成的自然能感受到的最小语音片段,一般情况下一音节对应一汉字,是语音结构的基 本单位; 7、音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从音色角度划分出的具有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 用归纳出的音类。 8、四呼:我国传统语音学对韵母作出的分类法,利于揭示出普通话中声母与韵母的配合规律。按照韵母 开头的元音发音将之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 9、押韵:指相邻的句末两个音节韵腹和韵尾相同或韵腹同而韵尾相近的情况; 10、声调:音节内部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的变化; 11、调类:即声调的类别,是某种语言或方言将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到一起所建立的类别,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 12、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读法,包括55、35、214、51; 13、调位:即声调音位,由声调中归纳所得的音位,普通话中有四个调位,即55(阴平)、35(阳平)、214 (上声)、51(去声); 14、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的音素,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大 类; 15、轻声:在词或句子中,某些音节被说或读得相对轻而短,以体现某些语义或语法功能,此现象即轻声; 16、儿化: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音“儿”(er)而形成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17、音变: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相互影响而导致声音变化的现象; 18、逻辑重音:为突出句中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即为逻辑重音; 19、语调:句中中用以表达意思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即语调。 20、浊音:发音时气流受阻,同时振动声带而发出的乐音即浊音,一般指重而浑浊的声音; 21、变调:指或因临近音的影响,或因音节在连续发音中的地位不同,或因说话的韵律特征不同而使音节改 变原来的调值或调类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中性语调,即音与音之间相互影响 而发生的变化,二是口气语调,即因说话时口气、情感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二、简答题; 1、语音的物理属性; 答:主要体现在“语音四要素”,具体如下: (1)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长、大而松的发音体振动慢,频率低,声音低。可分为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构成声调和语调; (2)音强: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振幅高则声音强; (3)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在某些方言中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广州话“三” 【sa:m】与“心”【sam】; (4)音色:声音的品质,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2、音色不同的原因; (1)音色又称音质、音品,指声音的特色,主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可分为绝对音色和相对音色,形成 - 1 -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套浩太乡中心小学班群英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交流过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也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方式之一。教材中也为学生创设了许多说的机会,例如: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单元中,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中,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充分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说数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说数学”这一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处于学习情景中,发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呢?在教学中我努力的尝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交流情境;开放教学方法;正确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一、让学生说信息,使学生形成交流习惯 例如:一年级“认识物体”,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操作活动,用自己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对不同的物体的认识,学生的语言包括: 生1:长方体长长的,边上有点扎手。 生2: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平,长方体不一样平(学生认为就是这些面的大小相等的)长方体有点长,而且左右跟上下不一样长,正方体上下左右一样平,还有8个角。 生3:圆柱体只能向前滚,而球体是可以乱滚的。 生4:圆柱体有两个平平的,四周还没有棱,球体没有平平的面,也没有棱。 从这些言语表达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经验,数学基础不同,思维发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甚至用口头来表达。孩子们对这些物体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没有当场对学生急于个人知识的表达中不完整或不准确成分 加以限制,也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归纳出几条标准的几何特征来让学生说,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结果,其实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学生对数学现象的理解表现出稚嫩,不成熟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这种水平的理解又具有个性的,是学生对自己心目中数学的真实反映,虽然不那么完整、精确,口语化颇深。这些真实的表达,来对数学的理解。久而久之,形成了交流的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

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①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