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分析渔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生态渔业

小组成员:巴哈李政杰饶贵杜俊良

渔业资源的特点:渔业资源与其周围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之间关系密切;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自我繁殖的能力;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或称洄游性)的特点;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气象、水温等)

关于生态渔业的涵义,国内研究者的表述不尽相同。李明锋(1995)表述为:生态渔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渔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渔业体系。陈广城(2000)认为,生态渔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实现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使养殖的水生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转换,使之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上的高效性,鱼、畜、禽、瓜、果、菜和水稻相得益彰,它是无污染的高效渔业。沈满洪: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建立起新的渔业生产结构。就是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养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以追求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产方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养鱼活动的国家之一,可上溯到商代后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

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在我国早期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已有体现。据《逸周书·文传解》记载,周文王实施“禹禁”,明确要求“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保护怀卵鸟兽鱼鳖以利“永续利用”的思想;战国时期的荀子,把自然资源的保护作为治国安邦之策,特别注重遵从生态学的季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末期范蠡撰写的《养鱼经》中,就谈到鱼鳖混养的道理……上述历史记载,虽然存在着局限性,但正是这些朴素的的思想,为我国渔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渔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 年以前,这个阶段主

是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也就是捕捞业的发展;第二阶段从1985 年到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捕捞为主转为以养殖为主,确立了符合中国的国情的渔业发展道路;第三阶段,从上世90 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

目前,渔业资源面临着巨大危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需要适时地建构一个高效有序的渔业循环经济体系,以全新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或措施来发展渔业,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是渔业发展的基础。它

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鱼类、虾蟹类、贝类等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水生生物资源。如果渔业水域受到污染,会严重影响捕捞业、养殖业、育苗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水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仅使社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环境资源的枯竭将直接导致渔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

生态渔业既适合内陆水域的淡水渔业,也适合于海洋渔业。由于我国内陆水域推广生态渔业的历史较长,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基础优于海洋。

中国地处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据估计,我国内陆水域约1747万公顷,池塘约192万公顷,河沟528万公顷,水库230多万公顷,池塘约192万公顷,分别占总水面的43%、30%、13%和11%。此外,还有2700万公顷稻田、2000万公顷低洼盐碱荒地以及地热温泉等也可兼作或改造用于养鱼。目前,我国可养殖滩涂资源中已利用的还不到40%,尚有600多万亩可养面积未开发利用。

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原则主要体现为资源消费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

的或消费目的而在生产全程乃至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再使用原则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资源化)原则是指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和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要求将避免废物产生作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

由于渔业水域所处的地理条件(沿海或内陆、平原或山区、城郊或乡村)和类型(海洋

或内陆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的不同,其水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水域环境、经济条件以及科技管理水平,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发展生态渔业,必须因水制宜。针对我国渔业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状况,以多种多样的生态模式和技术类型组合、装配于渔业生产,把渔业与农业、林业、牧业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或措施来发展生态渔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渔业产业模式。

目前,海洋水体的生态渔业增养殖方式有海洋牧场、人工渔礁等形式;池塘水体的生态养殖方式有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多种模式,下面以海洋牧场和桑基鱼塘为例作简要介绍。海洋牧场是一种生态型增养殖渔业生产系统,即在某一海域内建设适应水生资源生态的人工生息场,采用增殖放流或移植放流的方法将生物种苗经过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放流入海,利用自然生产力和微量投饵培育,利用鱼类行动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使资源量增加,并有计划,高效率的采捕的可持续渔业生产系统。在海水养殖的实践中,考虑上中下水层的综合利用及动植物的结构互补关系。在海水上中下层可分别实行藻类、贝类、海珍品养殖,上层藻类释放氧气供给中层贝类,并为底层海珍品提供饵料,中层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又可供养上层的藻类,各养殖品种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利用,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这样有利于提高复养指数,净化海水水质。目前,海洋牧场的一种成功模式是营造“海底森林”。即采取海底投石、裙带菜半人工采苗、海带育苗、保护海底藻类资源等颔技术在岛礁周围潮间带、潮下带造成海底藻类“森林长廊”。这样,一是可以直接为鱼类、海胆、鲍鱼、海参等动物提供充足饵料。二是由于风浪作用,海藻以碎屑形式进入生态系统,成为贝类等滤食性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三是海藻栖息地方能形成包括垂直层在内的三维环境,适宜于多种生物栖息。稠密的“海底森林”能抗风浪,使水域形成一个平静水域环境,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和“安乐窝”。山东省长岛县近年来大力营造“海底森林”,收到明显成效,凡是藻类丛生的海区,经济贝类、各种海珍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好于其他海区。

桑基鱼塘是比较典型的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是我国广东省、江苏省农业中多年行之有效的多目标生产体系。目前为推广较为普遍的作业类型。该系统由2 个或3 个子系统组成,即基面子系统和鱼塘子系统。前者为陆地系统,后者为水生生态系统,两个子系统中均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第三个子系统为联系系统,起着联系基面子系统和鱼塘子系统的作用。桑基鱼塘是由基面种桑、桑叶喂蚕、蚕纱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为桑施肥等各个生物链所构成的完整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过水陆物质交换,使桑、蚕、鱼、菜等各业得到协调发展,桑基鱼塘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整个系统没有废弃物,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由此可见,生态渔业的生产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不同,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进而从根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伏季休渔,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保护渔业资源的一种制度。它规定某些作业在每年的一定时间、一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

休渔实施的效果

休渔有效缓解了渔业资源衰退的局面

休渔减少了对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休渔降低了捕捞作业成本

休渔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发展生态渔业的好处

有利于避免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有利于合理组织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可以提高水产品质量,提供绿色水产品,有利于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是实现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传统渔业的开发方式和出现的问题

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关渔业的渔谚可以看出古老的渔业资源开发方式和指导思想,例如:“清明鱼发躁”,“七上八下”,“进九鱼封口,惊蛰鱼开舌”,“水涨三尺,鱼涨三丈”,“河里百杆鱼,渔人百样网”,“寒露霜降水推沙,鱼沉深潭客归家”,“七湖八港——七月堑湖,八月禁港”“水退一尺,鱼退—丈”,“没有大网,捕不到大鱼”等总体上都体现了可持续利用的处理思路。

传统渔业进行方式分类有网具、钩具、杂池具、特种渔具等。其中1.网具:有产量高,作业水域宽,作业时间长,机动性人、能捕捞各种水层鱼类的特点。主要有高围网、撑篙网、大网、布网等。2.钩具: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较为普遍使用。3.杂池具:结构简单,渔法简便,多为兼农、副业的渔民所用。3.特种渔具:1、跳臼类:跳白船等;2、窝漕类:沉

船等;3、禽鸟类:鸬鹚(鱼鹰)等。

传统方式出现的问题: 1、过度捕捞超过k/2值,部分物种濒临灭绝。2、破坏水体结构直接排放的污染物对水体的破坏3、影响生态平衡例如:水华,赤潮等生物入侵现象。

案例分析-----东海还有多少鱼和什么鱼可捕

从2003年的海洋捕捞分布情况分析,东海三省一市的渔获量为549万吨(近海产量),其中鱼类占69.77%,虾类占15.91%,蟹类占5.11%,头足类占3.53%,其他为贝类、藻类等等。带鱼72.27万吨,占13.17%,是海区唯一大于50万吨级的鱼种;其次是鹰爪虾33.64万吨,第三是毛虾33.45万吨。大黄鱼只有0.56万吨,仅占0.1%。

东海区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东海区渔业面临的问题多而复杂,难题不少:

1、捕捞力度太大,远远超过资源所能承担的程度;

2、一些传统捕捞对象的资源出现了严重衰退甚至枯竭,而海区总体资源衰退仍在加剧之中;

3、是沿海污染状况在逐年加剧,一些经济鱼种的产卵场和幼鱼索饵场受到威胁。

其他问题还相当多,例如渔业法规不健全。渔民的总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即将建立的专属经济区制度。渔业作业种类较少,未能充分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但拖网和张网的比例又过高,损害幼鱼太严重。渔区社会面临着许多复杂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渔业成本越来越高,而经济效益逐年下降。一方面渔村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来劳动力涌入,贫富两极分化等。渔业科研经费投入较少,科研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渔政管理队伍的人员虽然不少,但条件、设备以及人员管理水平相对较差等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渔业资源是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鱼、虾、蟹、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称。

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分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两个方面。

经济特征:渔业资源具有稀缺性

渔业资源无论开发利用还是资源管理都具有外部性

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渔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制度,市场的高效率意味着每单位经济福利是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取得的。但市场高效率地配置资源需具备若干条件,其中包括:清晰的资源产权;人类行为无明显外部效应;所有稀缺资源必须进入市场,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其价格;完全竞争;公共产品的数量不多;短期行为、不确定性和不可逆决策不存在等。如果这些条件不满足,市场就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渔业资源的衰竭和低效率使用,从根本上而言是市场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就渔业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而言,最严重的市场失灵包括:

(1)产权制度不健全。产权制度是安排经济增长与发展和报酬递增源泉的制度。产权制度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它能给市场交易者以稳定的成本—收益预期,为其安排了激励与约束机制。渔业资源的高效率使用只有在资源产权得到清晰的界定,且产权必须是排他性的、可实施的和可交易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渔业资源由于自身的特性,往往难以对其进行清晰的排他性的产权界定,由于不可能对河流、海洋、湖泊等划分排他性产权,这就使得渔业资源成了

不归任何人所有,但任何人都可使用的公共资源,从而导致了环境版的“囚徒困境”,以至“公地悲剧”的发生不可避免。

(2)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与产权不明确造成资源共有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由于渔业资源没有明确的排他性所有权,导致其成为不归任何人所有但任何人都可使用的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无法消除其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存在着成本转移的途径,即使用者可以将资源的使用成本转移给他人而自己独享资源使用的利益。由于无法消除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因此也就不能避免被滥用。

(3)机会成本和资源收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日益衰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市场发育不健全,资源价格偏低,只反映了劳动和资本成本,没有反映资源耗费的机会成本。在渔业资源市场上,不仅机会成本得不到体现,保护渔业资源所带来的资源收益也相对显得不明显。另外,法律、政治原因以及进入障碍、高信息成本等均可能成为市场失灵的原因。

(4)不确定性和短视性。渔业资源保护涉及未来。未来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很大。因为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参与者无法对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做出稳定的预期,从而打击对渔业资源进行长远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为未来而牺牲当前消费。而人们又有偏好当前消费的习惯,于是未来利益被大打折扣。特别高的折扣率意味着不保存某一资源。一般用利率作为折扣率。高利率和低资源增长率可能使某一物种灭绝。

渔业资源管理的政府失灵。一般而言,经济理性人假设下的政策对参与者的调整是通过成本收益预期来实现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其行为决策的依据,若政策出台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是出现了相反的方向,则存在政策失灵。政府对市场的不良干预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上,即:项目政策失灵、部门政策失灵和宏观政策失灵。

(1)项目政策失灵。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私人项目而言,公共项目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对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政府常常为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渔业资源保护的直接效益不明显,而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工业、农业等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资源保护动力不足。因此,公共项目的建设必须进行科学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科学的成本和收益应当包括所有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而不管该社会成本和收益是否能用货币表示、可计量或不可计量。如果忽视或缩小工程的社会成本,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2)部门政策失灵。部门政策涉及到不同的经济部门,特别是与资源环境有关的各部门,如: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渔业管理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决策失灵都将影响现在和未来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宏观政策失灵。货币、财政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资源配置和管理也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影响利率,而利率是一个对资源微观配置有重要影响的宏观变量。利率越高,对未来的折扣就越大,资源消耗得就越快,对资源保护的投资就越少。如果资本密集型技术比劳动密集型技术产生更多的污染,利率相对于工资越低,就鼓励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从而污染也就越多。同时发展中国家为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采取鼓励资源出口的国际收支政策,这直接导致了本国自然资源的破坏。事实上,任何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必须考虑其资源环境的影响。

总的说来,可以概括如下:

渔业资源产权不明确,促使人们对其进行掠夺性开采和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同时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化改革的实际,出现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与市场经济之间严重的矛盾冲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追求增长速度的同时忽视生态与社会效益,以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

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忽视资源过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关系,造成渔业资源被大量低效益地消耗直至枯竭;

采用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合理建立及其资源市场的培育。

公众参与:

?概念:公众参与作为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有助于信息的搜集和共享,有助于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一致

?基础: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只有保证资源环境的完整存在才谈得上遗赠给子孙后代和将来的选择利用”

?措施:渔业资源共同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职能:对三门湾渔业资源进行全面日常管理。包括组织专家对渔业资源状况定期进行调查,适时提出政策建议,接受群众举报和监督,协调行业内外的发展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等

一个良好的渔业资源管理模式应不再只是单一而传统的政府对于渔民进行监管的监督式、命令式的管理方式,除了需要联合相邻区域进行共同管理以外,还需要充分吸收权威的专家,以及沿岸渔民、涉海企业等相关利益者进行共同管理。

渔业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的征收是受益者负担原则的制度化,即把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的一部分让渔业生产者承担,使受益者和费用负担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李明锋.生态渔业的涵义及生态学理论体系[J].北京水产,2000(06)

2.沈满洪.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05)

3.专家官员畅谈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https://www.360docs.net/doc/c57488258.html,/wlb/yyb/yy2/200501260220.htm 2005.1.26

4.王松霈,《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5.史赟荣,从资源变化、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南海伏季休渔十年效果,中国水产,2008/09

6.《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0日第7版

7.李惠,关于-f7湾渔业资源管理的研究,硕士论文,2010

8. 陈东号,李培英,杜军,刘乐军,徐兴永,基于生态足迹和人文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国软科

学,2006年第5期

10.陈静娜,渔业补贴对渔业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硕士论文,2006

11.卢秀容,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研究,硕士论文,2005

渔业资源报告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2016年7月2日~2015年7月5日 2016年8月25日~2015年9月5日 实习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青菱湖及南湖 姓 名: 学 院: 水产学院 班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何绪刚 2016年 9月1日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 ................................................................ I 1 前言 ................................................................ I 1.1问题的由来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目的 (2) 2 调查材料与方法 (2) 2.1调查时间 (2) 2.2调查地点 (3) 2.3调查指标及方法 (4) 2.3.1 水环境因子 (4) 2.3.2 水生生物调查 (4) 3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 (7) 3.1 水质与底质调查结果 (7) 3.1.1 水质 (7) 3.1.2 底质 (7) 3.2 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8) 3.2.1 浮游植物 (9) 3.2.2 浮游动物 (11) 3.2.3 底栖动物 (15) 3.2.4 水生维管束植物 (16) 3.3 渔业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17) 3.3.1 渔获物分析 (17) 4 渔业资源与环境评价 (18) 4.1水质状况评价 (18) 4.2水质富营养化状况评价 (18) 4.3鱼产力估算 (19) 5 实习心得与建议 (20) 5.1实习心得 (20) 5.2实习建议 (21) 参考文献 (21)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渔业资源生物学A试卷

上海海洋大学试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名: -、填空题(31’) 1.我们将渔业资源定义为: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2.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机构,国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外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渔业资源学相关学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地理分布、环境条件和种之间的生活史各不相同,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一 般来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类重要的分节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用于鉴定鱼类年龄的材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然后配以现代化设备如显微镜、解剖镜等。

7.硬骨鱼类鳞片四种代表性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鉴定年轮的直接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鱼类的生殖方式极其多样,排卵方式可以归纳成下列三种基本类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于产卵群体,即性腺已经成熟,在将到来的生殖季节中参加繁殖活动的个体群, 包括两大部分,即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称为___________;初次性成熟的群体,称为___________。 11.草食性鱼类(Herbivores)。以水生植物性饵料为营养,又可按主食性质分四类:(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 12.鱼类摄食研究的主要传统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3.根据洄游性质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标记放流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5.中国近海主要底层经济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头足类的种类繁多,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三大类。 17.竹筴鱼类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亚热带、温带和热带 水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钦州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0911403110 姓名范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范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 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范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上述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捕捞强度爆发式增长,掠夺性捕捞现象越演越烈。劳动力要素过度增长,资源枯竭,捕捞过度、经济效率降低等生物、社会和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7)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 栖息在海洋中的鱼类,一般都有集群和洄游的生活习性,这是鱼类生理上与生态习性上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是鱼类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对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果。 作为海洋捕捞者和渔业资源研究者来讲,所关心的问题是:鱼类究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海区出现并集群,集群的时间有多长、鱼群的规模有多大等,鱼类集群的海洋环境条件是什么。因此,我们研究鱼类集群与洄游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鱼类集群与洄游的规律,以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由于海洋捕捞业中,我们大多数是以鱼群为捕捞对象的,所以,研究鱼类集群行为更有直接的实践意义。此外,通过对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可以找到人为聚集鱼群的方法或控制鱼群行为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捕捞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一节鱼类的集群 一、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 集群是由于鱼类在生理上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需要,一些在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便共同生活的现象。鱼类集群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其集群的规模、形式等是有变化的。 鱼类集群根据其集群产生的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生殖、索饵、越冬和临时集群。 1,生殖集群。 2,索饵集群。 3,越冬集群。 4,临时集群。 二、集群的一般规律 一般情况下,鱼类集群的规律如下:在幼鱼时期,主要是同种鱼类在同一海区同时期出生的各个个体集合成群,群中每个个体的生物学状态完全相同,以后的生物学过程的节奏也

一致,这就是鱼类的基本种群。此后,随着个体的发育生长和性腺成熟的程度不同,基本种群就发生分化改组;由于幼鱼的生长速度在个体间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的摄食充足、营养吸收好的、生长较快且性腺早成熟的个体,常常会脱离原来群体而优先加入到较其出生早而性腺已届成熟的群体;在基本种群中,那些生长较慢而性腺成熟度较迟的个体,则与较其出生晚而性腺成熟度状况接近的群体汇成一群;在基本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生长一般,性腺成熟度状况较为相近的个体仍维持着原来的那个基本群体。 由基本种群分化而改组重新组合的鱼类集合体,我们称为鱼群。在这一鱼群中,鱼类各个体的年龄不一定相同,但生物学状况相近,行动统一,长时间结合在一起。同一鱼群的鱼类,有时因为追逐食物或逃避敌害,可能临时分散成若干个小群,这些小群是临时结合的,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它们会自动汇合。我们认为,鱼类个体是组成鱼群的单元。 三、集群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 尽管目前对鱼群集群作用和生物学意义了解和研究的还不够充分,但是,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1.在鱼类的防御方面 2.在鱼类索饵方面 3.在鱼类生殖方面 4.在鱼类的其它方面 Ahe(1931)认为,与单独个体鱼相比鱼群对不利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集群行为不但能够增强鱼类对毒物的抵抗,而且还能降低鱼的耗氧量。Shaw(1972)、Breder(1979)等认为,从水动力学方面来看,在水中集群游泳可以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正在游泳的鱼所产生的涡流能量可以被紧跟其后的其他鱼所利用,因而群体中的各个体就可减少一定的游泳努力而不断前进。 四、集群行为机制及其结构 1.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 鱼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形成群体并使之维持下去的呢?至今的研究表明,鱼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声音、姿态、水流化学物质、光闪烁和电场等来传递的。因此,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同一的说法和理解。 (1)视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 (2)侧线感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 (3)嗅觉在鱼类集群任为中的作用 2.鱼群的结构 研究鱼群的结构,对于进一步阐明鱼类集群行为和侦察鱼群、渔情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鱼群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鱼群的结构加以考虑:一为外部结构,如鱼群的形状、大小等;二为内部结构,如鱼群的种类组成、体长组成、各个体的游泳方式、间隔及速

渔业资源评估管理

1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 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 1)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对其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进行研究;2)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和预报; 3)寻求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佳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如限定渔获量、限定作业船数或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限定网目大小和鱼体长度等,为渔业政策和渔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有:数学分析法、初级生产力法、生物学法及水声学调查等方法,本课程所阐述的主要是数学分析法(生物参数资料和渔业统计资料)。 4.渔业评估据服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生产性的资源评估和决策性的资源评估。 5.鱼类资源数量研究非常活跃,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r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大体上可分为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说三种。 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1.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有限空间内、有较多特征一致的同一种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即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因素 1)鱼类本身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制约(繁殖、生长、死亡、环境)2)捕捞因素 3.Russell提出资源数量变动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为:B2=B1+R+G-M-Y 式中B1、B2分别为某一期间始末可利用资源群体的资源生物量。 当渔获量Y<[R+G-M]时,资源量增加; Y >[R+G-M] 时,资源量减少; Y=[R+G-M]时,资源量保持平衡(B1=B2)。 4.补充群体:有生物学和渔业利用两种不同的含义。从生物学标准来说,凡是第一次参加产卵的个体统称为补充群体,重复产卵的那些个体称为剩余群体;从渔业捕捞利用来讲,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渔场后可能捕捞利用的那些个体称为补充群体,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称为剩余群体。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中通常均按渔业捕捞利用的标准来定义补充群体。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形式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三个基本类型:(1)一次性补充:(2)分批补充(3)连续补充 5.表1-2a 总死亡率36%,其捕捞死亡率和自然死亡率相等(各18%)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 资源1000 800 640 512 328 210 134 86 55 35 22 - 渔获量92 59 38 24 15 10 6 244 平均年龄4.95岁 表1-2b 总死亡率49%,捕捞死亡率(33%) 和自然死亡率(16%)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 资源1000 800 640 512 261 133 68 35 18 9 5 - 渔获量167 85 44 22 11 6 3 338 平均年龄4.48岁 1)渔业愈强化,每年自然死亡的鱼类比例将愈低。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题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题 (2010.6.17) 李九奇 一、概念题: 亲体量(spawning stock)种群在繁殖季节内参加生殖活动的雌、雄个体的数量。 补充量(recruitment)新进入种群的个体数量。在渔业生物学中,补充量有两种含义:对于产卵群体,补充量是指首次性成熟进行生殖活动的个体;对于捕捞群体,指首次进入渔场、达到捕捞规格的个体。 生物量(biomass)以重量表示的资源群体的丰度,有时仅指群体的某一部分,如产卵群体生物量、已开发群体生物量,等等。 可利用生物量(exploitable biomass)资源群体的生物量中能被渔具捕获的部分。 死亡率(mortality)一定时间间隔内,种群个体死亡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比,残存率(survival rate)一定时间间隔后,种群个体残存的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 比,数值在0~1之间。 死亡系数(mortality rate, coefficient of mortality)亦称“瞬时死亡率”。 自然死亡系数(natural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自然死亡率” 捕捞死亡系数(fishing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捕捞死亡率” 总死亡系数(total mortality rate)自然死亡系数与捕捞死亡系数之和。 开发率(exploitation ratio)捕捞死亡系数与总死亡系数的比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CPUE)一个捕捞努力量单位所获得的 渔获尾数或重量,通常用渔获量除以相应的捕捞努力量得到。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standardizing fishing effort)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作业方式、渔具规 格的捕捞努力量转化标准作业方式或渔具的捕捞努力量,一般根据捕捞效果确定一定的转换 系数或转换依据。例如,以A类渔船为标准船,将B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根据CPUE转化 为A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 标准捕捞努力量(standardized fishing effort)将各种形式的捕捞努力量经一定的方法标 准化后的捕捞努力量。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per-recruit,Y/R)资源群体中某一特定年龄组,平均每补充的 一尾鱼一生中所能提供的产量。在平衡状态下,不同的捕捞死亡系数能带来不同的单位补充 量渔获量。 动态综合模型(dynamic pool model)亦称“分析模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现代渔 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主要之一。需要研究资源群体的生长、死亡和补充的生物学资料。常用 的有Beverton-Hort模型、Ricker模型和Thompson-Bell模型。 Beverton-Hort模型(Beverton-Hort model)常用的动态综合模型之一。由Beverton和Hort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渔业技术经济学B》论文-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开发海洋是21世纪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是使我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我国的海洋渔业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在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经济 一、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渔业领域的延伸或具体化。因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渔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构成生态环境健康、社会稳定、渔业经济增长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量迅速增长,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矛盾与困难,这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不断衰竭的渔业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捕捞强度之间的矛盾。即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水产品不安全等方面。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近年海洋捕捞业的主要增长点为低值鱼类,而主要经济鱼类不能形成鱼讯,严重影响了渔民的出海作业天数和收入。我国海域已记录的水生生物有20278种,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共有的生物物种,而且还有许多特有的物种。但由于开发利用过度,栖息环境破坏,乱捕滥采,以及外来种的引进等原因,我国现有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正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同时另一些原来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的物种,也逐渐变成了新的珍稀物种。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的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鱼汛。6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优质渔业资源,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鲅鱼、真鲷、银鲳、鲽、对虾、乌贼等,由于大量集群洄游而形成较大渔汛。目前,由于资源数量急剧减少且鱼群分散而形不成渔汛,黄海、渤海的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鲽鱼都已形不成渔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东海除带鱼外,大黄鱼、小黄鱼、鲽鱼等鱼类也已形不成渔汛,且大黄鱼、小黄鱼已濒临绝迹。(2)海洋渔业产业的投入高效率低。庞大的产业规模并非与产业效率正相关。我国的渔业劳动力人均渔产品和近海每平方千米捕鱼均远低于挪威和日本等国;我国远洋捕捞量也仅占世界的0.5%。(3)海洋生物资源低利用。由于冷藏运输船装置及保鲜技术落后,渔获物中因变质而被丢弃的约占10%;大部分副渔获物在海上被抛弃,没有物尽其用;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而且加工废弃物未充分挖掘其价值;过度消费模式导致渔业资源大量被浪费。(4)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海水养殖、渔船废弃物、陆源污染物及溢油事故等造成我国近海水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竭。据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km2,比2005年增加约1.0万km2,其中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5.2、1.7和2.9万km2。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2006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因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43亿元,其中,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88亿元。这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继续减少,外来物种侵入带来的危害依然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行为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

渔业的战略地位及现阶段我国建设渔业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渔业的战略地位及现阶段我国建设渔业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佘远安 一、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拓展食物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正面临食物不足、资源短缺和环境遭受破坏等几大困扰,人多地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矛盾。为了缓解人口膨胀对食物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召开世界渔业部长会议及"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议",强调渔业对食物安全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人均耕地不到l.2亩,仅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3,问题更为严峻。在陆地资源已基本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了占地球表面积72%以上的水域(即海洋、江河、湖泊)上,我国也是如此。水域中的生物种类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种类的三分之二以上,是解决人类粮食危机问题的重要潜在资源,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成为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以及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因此,发展渔业生产,从广义的角度看,可拓展食物来源,满足人类需要,保障食物安全。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 发展渔业生产,可以有效开发利用不适合农牧业生产的国土资源,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渔民的收入。渔业同农业其它产业比较仍是一个比较效益较高的产业,发展渔业的同时还可带动水产品加工、饲料、以及渔船渔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渔业为我国渔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增收的机会。据统计,2003年我国渔业劳动力为1316万人,在最近20年里,从事渔业的劳动力平均每年以45万多人的规模扩增,渔业在一部分地区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由渔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渔用饲料等一批产前产后的相关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数大量增加。渔业的快速发展,使渔业劳动者的收入明显增加,渔业劳动力人均年收入从1983年的425元提高到2003年的8284元,增加了近20倍,大批渔民农民通过发展渔业生产,率先致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水产养殖业为重点的我国渔业已经成为大农业中一个重要的产业,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渔)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改善膳食构成,提高居民营养水平 鱼类等水产品不仅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份,而且易为人体所消化吸收。目前,不少发达国家为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导致心血管发病率增高而烦恼,然而鱼类等水产品具有胆固醇含量低而蛋白

渔业资源(仅供参考)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复习纲要 1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移动性--大多数种类有洄游习性2)公有性--配额问题 3)自我更新性--自我增殖、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可再生 4)波动性--自然环境变化、人为干扰 5)有限性--环境容纳量、负载力6)生物资源数量的金字塔性--能量传递损耗7)未知性--难以准确计算2集群(定义、好处、缺点)2.1集群定义定义一:因某种原因(繁殖、索饵、越冬等),鱼类个体聚集在一起,通常是同种个体、大小、年龄相近,沿同一路径移动。定义二:集群是由于鱼类生理的要求和生活的需要,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营共同生活。2.2集群好处A提高繁殖成功率(四大家鱼 B利于寻找食物;C利于抵御捕食者(沙丁鱼)D逃避网具;E利于洄游2.3集群缺点A破坏食物资源(僧多粥少)B更易被捕食者发现3洄游的原因与机制3.1洄游的原因3.1.1历史原因:从短距离-长距离;冰川活动与地质变迁,如大西洋鲱,短距离,随冰川退缩,向北洄游距离增加 3.1.2环境因素 1)水温:寒温带鱼类洄游的主要因素-繁殖、饵料 2)水流:特别对被动洄游-水流携带;成鱼回归 3)水化学因子:盐度(河蟹)、pH、溶解氧、其它气体;大马哈鱼,'家乡味'4)饵料 5)敌害3.1.3内在因素:生理-性腺、渗透调节等3.1.4遗传因素3.2洄游的机制定向机制1)天体:太阳、月亮、星辰、地磁等2)水文水化学:水流、水温、盐度等3)多种感觉器,如侧线2-10cm/s的流速;皮肤粘膜细胞对温度的敏感如鲱0.2℃的温差,盐度调节。4)气味迁徙说:鲑科,20世纪50年代morpholine诱导4洋流(类型、暖流与寒流、世界主要洋流、中国近海主要洋流)4.1定义: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4.2类型4.2.1按成因分类 1)风海流(吹送流 /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流系统,大多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温度和盐度不同→密度差异→海水水位差异→海水流动3)补偿流: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4.2.2按冷暖性质分类 1)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2)寒流,亦称凉流,冷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4.2.3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4.3世界主要洋流4.3.1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台湾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堪察加寒流、千岛寒流、滨海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赤道逆流(反赤道流,系暖流)、棉兰老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寒流)、合恩角寒流、秘鲁寒流(洪堡德洋流)、埃尔·尼纽暖流4.3.2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加勒比海暖流、佛罗里达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北大西洋暖流、伊尔敏格尔暖流、西格陵兰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赤道逆流(暖流)、几内亚暖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合恩角寒流、马尔维纳斯(福克兰)寒流、西风漂流(寒流)、本格拉寒流、厄加勒斯暖流4.3.3印度洋季风暖流、赤道逆流(暖流)、南赤道逆流、索马里暖流、莫桑比克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4.3.4北冰洋挪威暖流、北角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冰洋寒流、东格陵兰寒流、东冰岛寒流4.4中国近海主要洋流台湾暖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5鱼类生物学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中间关系等系列生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5.1年龄鉴定材料、方法;生长退算5.1.1鉴定材料:鳞片、耳石、鳃盖骨、脊椎骨、鳍条5.1.2鉴定方法:长度法或称彼得生长度分布法年轮法用其他硬组织鉴定年龄5.2生长退算L-R关系式:L=3.7232+44.7650R-----①第

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概况

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概况 资源、环境和食物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陆地资源过度开发,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视线转向海洋,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二,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渔业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开发,诸多不合理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到渔业资源存量、海洋生物多样性及与渔业相关的经济领域,在发展渔业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增加产量与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问题。 渔业资源评估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包括为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资源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等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具体说,就是在了解和掌握了捕捞对象的年龄、生长、长度、重量、繁殖力及渔获组成等生物学资料的基础上,又获得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较完整的渔业统计资料,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做出估计和预报。目前许多国家制定的限额捕捞等一系列渔业管理措施,都是以资源估计数学模式作为科学依据的。 就世界范围来说,到本世纪50年代以前,多数资源研究工作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着重从世代变迁来估计产量和预报种群数量,研究工作大多限于定性描述。50年代起,由于受到数理统计学发展的影响,研究工作着重于定量分析,数学模式在资源数量变动研究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数学模型的不断实践和修改,其由原先的单一模型逐渐转向多元分析,将外界环境因素也整合到模型中去。在评估数据的处理上也有了新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一些渔业资源的评估软件应运而生,极大的简化了估算过程,使评估更加准确、快捷、方便。 1三大学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伴随着大规模大西洋渔业的停顿、发展出现了渔业资源的“衰落—兴盛—衰落”过程,这为渔业资源的研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验”,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研究蓬勃兴起。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论三种主要学说。 1.1 繁殖论 以鱼类生活史研究的开创者——著名的德国鱼类学家耿克为代表的学派提出“繁殖论”

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报告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 0911403110 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 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围,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 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摘要 近年来,中国渔民出海捕鱼,总是面临着被周边国家干扰。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渔民不惜冒着危险远离近海捕鱼,以致被他国骚扰?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捕捞所带来的渔业资源衰减,污染加剧带来的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我国渔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渔业增长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但是目前正处在第二次转变的高位起点上。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渔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摆脱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影响。在这样起点较高、困难较多、任务较重的阶段,我国渔业如何铸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如何实现渔业和渔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要清楚认识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找出产生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成为一项紧迫且必需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国内外因素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从国内法律法规建设,到国际交涉,再到国内渔业资源的系统结构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渔业;系统;资源;生态环境

一、我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现已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如渔业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渔业的发展。 (一)、我国渔业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随之的渔业三大产业发展问题既独立的与资源环境发生着影响,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渔业系统。我国渔业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内生力量,受资源环境约束性大。伴随着渔业经济发展“量”的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显出来,如地区性的结构不平衡,品种层次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等。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联动不协调成为限制我国渔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1、资源: 资源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渔业资源的共有属性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捕捞强度始终居高不下,致使过度捕捞随着人们对渔业资源的认识从无限到有限的过程。在很长的时间里,渔业资源的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种类减少、数量下降和资源结构改变等。近海鱼类资源利用严重过度,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胶州湾内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历年来渔业的主要经济鱼虾蟹等种类濒临消失,资源量趋于枯竭。据资料统计,胶州湾渔获种类已由80年代的109种降至90年代的58种,减少了46.3%,90年代的网获量仅占80 年代的10%左右,尤其以牙鲆、真鲷、梭鱼、半滑舌鳎鱼等优质鱼种数量锐减。渔获对象的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前等状况日趋明显。由于过度捕捞,致使东海渔场的渔业资源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原有资源结构基本解体,而被新成长的生物群落或为食物链更低一层次的生物群落代替。据测算,东海渔业资源的平均营养级,60-70 年代在 2.7-2.8 级之间,1990 年加权平均仅为2.49 级,近年来更在2.45 级以下,已接近极限。据监测,帆张网捕获的带鱼、小黄鱼、鲳鱼3 种幼体的比例达44.3%-54.6%。带鱼虽然维持在较高的产量,但鱼体逐年小型化、低龄化,且渔场分散。连原来量多、值低的马面鱼,也难逃资源衰竭的厄运。并且,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实施已后,大量渔船被迫退回近海渔场作业,渔业资源将因此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环境: 环境污染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水域环境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繁衍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渔业的生态环境虽然总体状况保持良好,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依然严重,使渔业经济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局部水域污染的加剧,给捕捞业、养殖业、育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陆源污染物大量倾入近海及其沿岸,使近岸海域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水水质呈下降趋势。污染事故又不断发生,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有机物、无机氮、无机磷超标呈上升趋势,水质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