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儿科学大纲

第七版儿科学大纲
第七版儿科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预习内容】

1、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2、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范围及学习儿科学的重要意义。

2、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临床特点。

3、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儿科学(pediatrics)的任务和范围。

(2)重点讲述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①基础医学方面: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与营养代谢特点。

②临床方面: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特点。(3)重点讲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fetal period)、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婴儿期(infancy)、幼儿期(toddler’s age)、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学龄期(school age)与青春期(adolescence)。

2、自学内容

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第二章生长发育

(growth and development)

【预习内容】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2、小儿体格生长,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3、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体格生长、骨骼发育、牙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正常值、测量方法、计算方法。

3、掌握小儿神经精神发育的规律。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包括各系统的发育规律)。

(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重点讲述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

①体重(weight):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和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素。

②身高(长)(height):出生身长、身长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影响身长增长的因素,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③头围(head circumference)、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腹围(abdomen circumference)、皮下脂肪的发育和测量方法及正常值。④骨骼发育:头颅骨发育前囟(anterior fontanel)的测量,前囟和骨缝闭合时间,前囟异常临床意义。脊柱(spinal cord)的发育三个自然弯曲的形成。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骨龄(bone age)的临床意义。⑤牙齿(tooth)的发育:出牙时间、顺序、2岁以内乳牙(deciduous tooth)数目的计算公式,出牙迟缓的原因。

(4)重点讲述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规律:结合小儿神经系统形态及功能发育,阐述各年龄小儿运动功能、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1岁以内按月龄、1岁以上按年龄讲述)。

2、见习内容(1)通过影像学资料展示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各年龄期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及保健原则。重点展示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规律。

(2)通过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见习示教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的正确测量方法。

3、自学内容

(1)体格生长评价和体格生长偏离。

(2)儿童心理发育的评价:了解常用检测方法。

(3)小儿生殖系统的发育。

(4)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包括儿童行为问题:屏气发作、吮拇指癖(thumb suking)、咬指甲癖(nail biting)、遗尿症(enuresis)、儿童擦腿综合征(masturbation)、注意力缺乏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和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

儿童保健

(children’s health care)

【预习内容】

1、各年龄期儿童保健重点。

2、小儿计划免疫实施程序。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

2、熟悉小儿预防接种。

3、熟悉儿科病史和体格检查特点。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重点讲述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可在绪论中结合年龄分期讲述保健原则)。

(2)计划免疫:重点讲述1岁以内婴儿各种预防接种的实施程序。(3)儿科病史和体格检查特点(在见习时由带教老师结合病人讲述和示教)。

2、见习内容

通过影像学资料熟悉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措施。

3、自学内容

(1)小儿免疫接种的禁忌证。

(2)儿童保健具体措施:护理、心理卫生、体格锻炼、意外事故预防。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

营养基础与婴儿喂养

(nutrition foundation and feeding of infants)

【预习内容】

1、人乳成分,母乳喂养优点、哺乳要点。

2、人工喂养:奶方配制、奶量计算。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的特点与营养需要。

2、掌握婴儿喂养方法: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小儿营养物质代谢特点及各年龄小儿对能量(energy)、水份(water)、蛋白质(protein)、脂肪(fat)、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维生素(vitamins)与矿物质(minerals)等的需要量及临床意义。(2)重点讲述母乳喂养(breast feeding)的优点,哺乳方法,断奶时间及注意事项。

(3)重点讲述人工喂养(formula feeding)适应证,乳类食品的选择,牛、羊乳及其代乳品的成分,优缺点及其计算方法,奶方的配制,注意事项。

(4)重点讲述添加辅食的目的,原则、具体步骤和顺序。

2、见习内容

通过影像学资料学习小儿辅食制作,掌握婴儿喂养、添加辅食的原则。

3、自学内容

(1)母乳喂养:乳汁的合成与分泌。

(2)营养状况评价。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

【预习内容】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与治疗。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

2、熟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

3、掌握小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诊断标准。

4、掌握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治疗与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

(2)结合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重点讲述其临床表现。(3)重点讲述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分型和分度:体重低下(underweight) 、生长迟缓(stunting)、消瘦(wasting)。

(4)并发症: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

(5)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重点讲述调整饮食。1、见习内容

见习营养不良病例,讨论营养不良的病因,结合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变化,分析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提出治疗方案。

2、自学内容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预后及预防。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预习内容】

1、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目的要求】

1、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及其转化。

2、了解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

3、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5、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鉴别诊断。

6、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维生素D的来源,生理功能及在人体内代谢转化过程以及本病的病因。

(2)重点讲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包括甲状旁腺对钙磷代谢的作用)与病理改变。(3)重点讲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各期症状、体征、X线检查和生化检查特点。(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

(5)重点讲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强调综合性措施:营养、日光、药物(维生素D疗法、钙剂应用),防止并发症。

2、见习内容

通过见习病例及影像学资料了解小儿佝偻病的病因,认识枕秃,方颅、郝氏沟等佝偻病体征,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治和预防。3、自学内容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鉴别诊断。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预习内容】

1、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理。

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急救处理。

【目的要求】

1、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的鉴别诊断。

4、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在疾病中的作用。

(2)重点讲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发病年龄,维生素D缺乏病史,症状: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体征:面神经征(Chvostek sign)、腓反射(Peroneal reflex)、陶瑟氏征(Trousseau sign)、血钙降低。注意隐匿型,指出本病患儿佝偻病骨骼改变轻微的原因,强调喉痉挛的严重性。

(3)重点讲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治疗:急救处理,钙剂应用,维生素D治疗。

2、见习内容

通过影像学资料认识本病手足抽搐的特殊表现:助产士手,芭蕾舞足。

3、自学内容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鉴别诊断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onate and neonatal diseases )

新生儿特点及护理

(neonate’s characteristic and Nursing)

【预习内容】

1、新生儿的分类。

2、正常新生儿与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学的重要性,围产医学的范围。

2、了解各种新生儿的分类方法。

3、掌握正常新生儿及早产儿外观与各系统生理特点。

4、掌握正常新生儿及早产儿的护理原则。

5、了解新生儿期几种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新生儿学(neonatology)的重要性和围产医学(perinatology )的定义。

(2)足月儿(full term infants)、早产儿(preterm infant)、过期产儿(post term infant)、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LBW)、巨大儿(macrosomia)、高危儿(high risk infants)的定义。

(3)重点讲述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及早产儿在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神经、体液和能量代谢免疫及体温调节等方面的特点。

(4)重点讲述新生儿、早产儿护理及其注意事项,包括中性温度(thermoneutrality)与体温的关系。

2、见习内容

(1)通过影像学资料展示新生儿及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以及体温调节方面的特点。(2)通过影像学资料示教新生儿体检,学习新生儿各种神经反射的正确检查方法。

(3)通过影像学资料学习足月儿与早产儿的护理要求,重点包括皮肤、脐带、口腔、眼部、臀部的护理;喂养、洗澡、换尿布、打包的方法;尿布疹的防治;保温方法(热水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保温箱的使用及入出暖箱的条件)。

3、自学内容

(1)胎儿(fetus)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2)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包括生理性黄疸、“上皮珠”和“马牙”、乳腺肿大、假月经(pseudomenstruation)。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

【预习内容】

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目的要求】

1、熟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改变。

2、掌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3、掌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4、了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病因(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和病理改变。

(2)重点讲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检查特征。

(3)重点讲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湿肺(wet lung disease)、羊水和胎粪吸入(aspiration of amniotic fluid and meconium)、新生儿肺炎(neonatal pneumonia)的鉴别要点。

(4)重点讲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氧疗、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疗法,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2、见习内容:

见习或影像学资料示教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了解机械通气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法。

3、自学内容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产前处理和预防。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预习内容】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2、掌握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3、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病因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新生儿胆红素(bilirubin)代谢特点:胆红素生成过多,联结的胆红素量少,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肠肝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特点。

(2)重点讲述新生儿黄疸的分类: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与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的特点及其鉴别。

(3)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病理性黄疸,包括新生儿肝炎(neonatal hepatitis)、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及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分别讲述其临床特点及诊断、鉴别要点。

2、见习内容

学习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分析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3、自学内容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预习内容】

1、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2、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3、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特点。

【目的要求】

1、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

2、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特点(包括ABO和Rh的溶血病的特点)、诊断,熟悉胆红素脑病的症状和诊断。

3、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原则。

4、熟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新生儿溶血病的概念,ABO血型不合及Rh溶血病。

(2)重点讲述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水肿、黄疸、贫血及合并症),实验室检查,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的临床特点。(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的治疗。

①降低血清胆红素:光疗(phototherapy);

②药物治疗:白蛋白、纠正酸中毒、肝酶诱导剂;

③换血疗法;

④其他:纠正缺氧,防止低血糖、低体温,禁用磺胺类药物。

3、见习内容

见习新生儿暖箱应用及蓝光治疗,了解蓝光治疗注意事项。

3、自学内容

(1)新生儿溶血病的鉴别诊断。

(2)新生儿溶血病的产前处理与预防。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预习内容】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

【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3、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原则。

4、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判断。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重点讲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分度(轻、中、重),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头颅超声、CT、MRI等)。(3)重点讲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要点:支持疗法、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补充介绍氧自由剂清除剂的应用。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判断。

2、见习内容

通过影像学资料认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MRI的表现。

3、自学内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及预防。

第六章遗传代谢性疾病

21-三体综合征

(21-Trisomy syndrome)

【预习内容】

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细胞遗传学特征。

【目的要求】

1、掌握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2、了解遗传学诊断及遗传咨询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重点讲述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愚型面容,智力低下,发育落后,皮纹改变,常伴有内脏畸形。

(2)结合细胞遗传学重点讲述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2、见习内容

通过影像学资料认识21-三体综合症的特殊面容及染色体核型改变。

3、自学内容

(1)遗传性疾病的分类。

(2)染色体畸变。

第九章免疫性疾病

风湿热

(rheumatic fever)

【预习内容】

风湿热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抗风湿药物治疗。

【目的要求】

1、了解风湿热的病理和发病机制。

2、掌握风湿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3、掌握风湿热的治疗和预防。

4、了解风湿热预防及预后。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风湿热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讲述特征性“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渗出、增殖、硬化三期的病理改变过程。

(2)重点讲述风湿热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重点讲述风湿热的诊断:

①诊断标准:任何两个主要表现,或一个主要标准加两个次要表现,近期有链球菌感染依据者,并排除其他疾病;

②是否伴有心脏炎;

③风湿活动性判断。

(4)风湿热的治疗:重点讲述肃清链球菌感染;抗风湿药物治疗(水杨酸盐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5)风湿热的预防(原发性预防和继发性预防)。

2、见习内容

见习风湿热,分析讨论风湿热的诊断、诊断标准及治疗疗程。

3、自学内容

(1)风湿热的一般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ture)、舞蹈病的治疗。

(2)风湿热的预后。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

【预习内容】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目的要求】

1、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2、熟悉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3、掌握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4、了解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5、熟悉川崎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重点讲述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发热、皮肤粘膜表现、淋巴结肿大,心血管系统及其他合并症。

(2)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

(3)重点讲述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4)重点讲述川崎病的治疗:阿司匹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2、见习内容

见习川崎病病例,注意观察皮肤粘膜表现及心血管系统检查结果,掌握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

2、自学内容

(1)川崎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2)川崎病与猩红热(scarlatina)、败血症(septicemia)、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uvenile rheumatoid disease JRA )的鉴别诊断。

第八章感染性疾病

麻疹

(measlse)

【预习内容】

1、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2、麻疹的预防。

【目的要求】

1、掌握麻疹的早期诊断要点及典型的临床经过。

2、了解其它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3、熟悉麻疹的常见并发症。

4、熟悉麻疹与其它常见的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5、掌握麻疹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麻疹病毒的特征、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2)重点讲述麻疹的典型临床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着重早期表现。

(3)其他类型麻疹:轻型麻疹、重型麻疹、无疹型麻疹、异型麻疹、成人麻疹。

(4)重点讲述麻疹的诊断及其与风疹(rubella)、幼儿急疹(roseola infantum)、猩红热(scarlet fever)、药物疹(drug eruption)等疾患的鉴别诊断。

(5)麻疹的常见并发症。

(6)麻疹的治疗:补充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7)重点讲述麻疹预防: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2、见习内容

通过见习或影像学资料认识麻疹、水痘、幼儿急疹、猩红热皮疹的特征。

3、自学内容

麻疹的病理变化。

结核病

(tuberculosis)

总论

【预习内容】

1、结核病的发病机制。

2、结核菌素试验。

3、抗结核药物治疗。

【目的要求】

1、了解结核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结核病的诊断。

3、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结核病的治疗。

5、熟悉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结核病与艾滋病的关系。

(2)结核杆菌的特性和传染途径,细胞免疫、变态反应在结核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3)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结核菌检查、免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血沉、X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重点讲述结核菌素试验方法,结果判断和临床意义。

(4)重点讲述结核病的治疗:治疗目的和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杀菌类、抑菌类)及化疗方案。

(5)结核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普及卡介苗接种及预防性化疗。2、见习内容

示教结核菌素试验的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

3、自学内容:抗结核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及副作用。

原发性肺结核

(prim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预习内容】

1、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及病理转归。

2、原发性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及X检查特点。

【目的要求】

1、了解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

2、掌握原发性肺结核:原发综合征(primary complex)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tuberculosis of trachebronchial lymph nodes)的临床表现、转归及治疗。

3、了解结核感染的诊断要点和治疗。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原发性肺结核病理变化及病理转归。

(2)重点讲述原发性肺结核的症状、体征,并指出婴幼儿支气管淋巴结肿大明显时易产生支气管压迫症状。

(3)重点讲述原发性肺结核的诊断,包括原发综合征、支气管淋巴结结核的X线表现。

(4)重点讲述本病的治疗(包括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等)。(5)判断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2、见习内容

示教典型原发性肺结核的X线表现。

3、自学内容

小儿结核感染的诊断要点和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

(tuberculous meningitis)

【预习内容】

1、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分型及相互关系。

2、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目的要求】

1、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2、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要点。

3、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4、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血行播散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2)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改变,并结合病理变化阐明颅神经受损、粘连梗阻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3)重点讲述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临床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及分型(浆液型、脑底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脊髓型)。

(4)重点讲述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依据,早期诊断要点。

(5)重点讲述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6)重点讲述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包括早期彻底治疗的重要性,治疗的重点环节(抗结核治疗及降低颅内高压),激素的应用,抗惊厥及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等。

2、见习内容

通过病例分析,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2、自学内容

结核性脑膜炎的随访、预后、并发症和后遗症。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腹泻

(infantile diarrhea)

【预习内容】

1、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

2、急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3、急性腹泻的液体疗法。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熟悉小儿腹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掌握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4、掌握小儿腹泻的治疗。

5、了解小儿腹泻的预防。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小儿腹泻概念,结合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讲述小儿腹泻的病因(易感因素、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

(2)重点讲述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3)重点讲述小儿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包括病情分类(轻型、重型),病程分类(急性、迁延性、慢性),消化道症状,水电解质紊乱症状: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和低镁血症等。

(4)重点讲述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和鉴别。

①轮状病毒肠炎(rotavirus enteritis);

②大肠杆菌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Enteropatheginic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 、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Enterohemorrhage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Enteroadiherent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

③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Campylobacter jejuni enterocolitis)、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Yersinia enterocolitis)、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Salmonella typhimurium enterocolitis);

④抗生素诱发的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staphylococcus enteritis)、伪膜性小肠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真菌性肠炎(fungal enteritis)。

(4)迁延性腹泻(persistent diarrhea)的临床特点。

(5)鉴别诊断:包括生理性腹泻,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坏死性肠炎(necrotizing enteritis)等,重点讲述生理性腹泻。(6)重点讲述本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调整饮食;预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静脉输液,只提具体措施,其补液依据可在小儿液体疗法中讲);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2、见习内容

见习小儿腹泻脱水病例,观看腹泻病儿大便性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析腹泻病因诊断,临床表现特点。

3、自学内容

(1)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2)小儿腹泻的预防。

小儿液体疗法

【预习内容】

1、脱水、低血钾症、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与治疗。

2、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

3、小儿液体疗法;补充累积损失量,补充继续损失量、补充生理需要量。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2、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平衡的病理生理。

3、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计算原则。

4、熟悉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应用方法。

5、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液体疗法(重点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小儿体液总量与分布特点。

(2)重点讲述小儿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①脱水(dehydration);②低钾血症(hypokalemia);③代谢性酸中毒。

(3)重点讲述小儿液体疗法的总计算原则。

(4)重点讲述各种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其适应证(包括口服补液盐ORS 液)。

(5)重点讲述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6)补充介绍小儿腹泻合并肺炎、心衰、重度营养不良以及新生儿腹泻的补液方法。

2、见习内容

(1)见习脱水病例,结合临床表现、生化检查,掌握如何判断脱水的程度和性质(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脱水性质分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有无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并存。(2)结合病例掌握小儿液体疗法:

①掌握补液原则;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具体计算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按此三步骤定出输液量、液体成分及输液速度,掌握液体的张力及配制。

②学习正确使用碱性液体,计算用量公式,如何避免矫枉过正。

③结合病例讨论钾的生理作用,输液后出现低钾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掌握补钾注意的事项:补钾的时间、用量、浓度和速度。

④结合病例分析低钙血症(hypocalcemia)、低镁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4)结合病例掌握腹泻脱水病人的治疗,学会开补液医嘱。

3、自学内容

(1)小儿体液平衡特点。

(2)小儿高钾血症(potassemia)。

(3)小儿几种常用混合液的简便配制。

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肺炎

(bronchopneumonia)

【预习内容】

1、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2、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肺炎的分类。

3、熟悉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

4、掌握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5、掌握重症肺炎的治疗原则。

6、掌握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掌握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特点。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肺炎的分类。

(3)结合病理生理重点讲述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4)重点讲述重症肺炎的表现:如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的诊断依据、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血气分析诊断指标、中毒性脑病(toxic encephalopathy)的临床表现等。

(5)重点讲述几种不同肺炎的特点:

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

②腺病毒肺炎(adenovirus pneumonia);

③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staphylococci aureus pneumonia)及其并发症:脓胸(empyema)、脓气胸(pyopneumothorax)、肺大疱(pneumatocele);

④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Gram-negative bacillary pneumonia);

⑤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⑥衣原体肺炎(chlamydial pneumonia)。

(6)重点讲述肺炎的诊断、病原学诊断、病情轻重的判断、主要并发症的诊断。

(7)一般介绍肺炎的鉴别诊断: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急性感染性喉炎(acute infection laryngitis)、急性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肺结核、支气管异物。

(8)重点讲述新生儿肺炎(neonatal pneumonia)的临床特点。(9)支气管肺炎(含新生儿肺炎)的治疗。重点讲述:

①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原则及疗程。②心力衰竭和中毒性脑病的处理(包括洋地黄制剂的剂量和用法)。③激素的应用适应证。

2、见习内容

(1)见习小儿肺炎病例,示教小儿肺部检查方法,肺部听诊区分罗音性质。

(2)示教小儿肺炎X线胸片。

(3)结合病例讨论支气管肺炎、金葡菌肺炎、腺病毒肺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轻型肺炎与重型肺炎的鉴别及处理原则。

3、自学内容

总结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感染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

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预习内容】

1、正常心血管生理解剖。

2、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的病理生理特点。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熟悉小儿各年龄心率及血压正常值。

3、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病因和预防、诊断依据、诊断原则。

3、掌握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4、掌握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的诊断。

5、熟悉上述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心脏胚胎发育、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2)重点讲述小儿各年龄心率及血压正常值。

(3)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

(4)重点讲述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及各型的特点: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无分流型(无青紫型)。

(5)结合血流动力学变化、解剖特点重点讲述下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注意讲述杂音的部位及性质)、X线检查、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特点和临床意义。

①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包括讲述心脏杂音的特点、Roger病,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并发症。

②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包括讲述心脏杂音、肺动脉瓣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的特点及产生机制。

③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 PDA):包括讲述心脏杂音的特点及产生机制、差异性青紫、周围血管征。

④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包括讲述四种畸形组成、青紫、蹲踞、昏厥及抽搐。常见并发症、X线检查特征。

(6)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内科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

2、见习内容

(1)见习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如青紫、杵状指趾、蹲踞征等。指导先心病的杂音听诊(常见部位、性质、强度、出现时间、传导方向等)。(2)利用影像学资料讲述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临床诊断要点,四者的鉴别诊断。

(3)示教典型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的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片,介绍心导管检查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3、自学内容

(1)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和预防。

(2)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步骤。

(3)总结上述先天性心脏病的鉴别要点。

第十四章泌尿系统疾病

小儿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肾小球疾病分类

【预习内容】

1、小儿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小儿肾小球疾病的分类。

【目的要求】

1、了解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解剖特点。

2、了解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肾功能检查及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3、熟悉小儿肾小球疾病的分类。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小儿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解剖特点。

(2)小儿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

(3)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肾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4)重点讲述肾小球疾病(glomerular disease)分类:临床分类、病理分型。

2、自学内容: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预习内容】

1、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掌握一般病例与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程及预后。

3、了解急性肾炎的鉴别诊断。

4、掌握急性肾炎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细菌感染多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肾炎;

②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则以直接侵袭肾组织致肾炎。

(2)重点讲述急性肾炎的一般病例与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程及预后。

(3)重点讲述急性肾炎尿液和血液检查(血沉、抗“O”和补体)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4)急性肾炎的鉴别诊断:其他原发性肾炎(IgA肾病

IgA-nephropathy首次发作),继发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特发性肾病综合征。(5)重点讲述急性肾炎一般病例的治疗(休息、饮食管理、抗感染)和严重病例的处理:高血压脑病、严重循环充血与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2、见习内容

(1)见习急性肾炎病例,了解血压变化、浮肿性质及程度、尿液的改变、血液检查的特点。

(2)结合病例分析讨论急性肾炎病例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一般病例与严重病例的处理原则。

3、自学内容

(1)急性肾炎的病理改变。

(2)急性肾炎的预防。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 NS)

【预习内容】

1、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2、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型诊断。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分型。

2、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3、掌握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4、熟悉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

5、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分型。

(2)重点讲述大量蛋白尿引起的“三高一低”病理生理改变。

(3)重点讲述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病年龄、实验室检查、病理、预后等区别。

(4)重点讲述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诊断标准。

(5)肾病的常见并发症(感染、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血栓形成、急性肾衰竭、肾小管功能障碍)。

(6)重点讲述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介绍肾上腺皮质激素(疗程、疗效的判断)和免疫抑制剂。

2、见习内容

(1)见习肾病综合征病例,了解浮肿性质及程度、血压变化、尿液的改变、血液检查的特点。

(2)结合病例分析“三高一低”的形成机理,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的鉴别,肾病综合症的激素治疗及疗效判断,并发各种感染及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与处理。

(3)讨论难治性肾病的治疗与肾活检的意义。

3、自学内容

(1)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2)肾病综合征的预后。

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

小儿贫血

【预习内容】

1、小儿贫血的定义、分度、分类方法。

2、小儿铁代谢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目的要求】

1、熟悉正常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2、了解小儿贫血的定义、分度、分类方法、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3、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

4、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5、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方法。

6、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①胚胎期及生后造血的特点。

②各年龄期血象特点: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分类、血红蛋白种类的变化规律。

(2)小儿贫血

①小儿贫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

②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iron NIDA)

①重点讲述铁代谢特点:包括分布、来源、吸收和运转、贮存与利用、需要及排泄,胎儿及儿童铁代谢特点。

②重点讲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原因及发病机制:缺铁原因(先天储存不足,摄入不足,生长发育快,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及缺铁对各系统的影响。

③重点讲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④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特点,有关铁代谢检查。

⑤重点讲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治疗: 去因治疗、铁剂治疗、输血治疗。(4)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①结合对核酸代谢的作用,重点讲述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及维生素B

12

、叶酸缺乏的原因。

②重点讲述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表现:贫血表现,神经精神症状(运动能力、智力发育倒退、震颤、病理反射等),消化系统症状。

③重点讲述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④分别讲述缺乏维生素B

12

、叶酸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实验室检查及诊断依据。

⑤重点讲述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治疗,包括维生素B

12

、叶酸的应用等。

2、见习内容

(1)见习小儿贫血病例,分析讨论小儿贫血的病因。

(2)示教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血常规变化,骨髓象。掌握检测全血常规及骨穿检查诊断小儿贫血的临床意义。

3、自学内容

(1)贫血的病因分类和形态分类。

(2)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预防。

(3)总结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和缺乏叶酸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特点。

第十六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

(purulent meningitis)

【预习内容】

1、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2、化脓性脑膜炎抗生素治疗。

【目的要求】

1、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

2、了解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3、掌握不同病原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以及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4、掌握正常与异常脑脊液的判断。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2)重点讲述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同年龄的特点,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的特点。

(3)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subdural effusion)、脑室管膜炎 (pyocephalus)、脑积水(hydrocyphalus)、脑性低钠血症等。

(4)重点讲述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早期诊断是关键,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

②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和Mollaret 脑膜炎的鉴别。

③正常与异常脑脊液的判断。(5)重点讲述化脓性脑膜炎的抗菌药物治疗,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及停用指征。

2、见习内容

见习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讨论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和Mollaret脑膜炎的鉴别,掌握各种情况脑脊液的变化特点。

3、自学内容

(1)化脓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与预防。

(2)化脓性脑膜炎对症和支持治疗。(颅内高压、高热、惊厥和并发症的处理)。

第十七章内分泌疾病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预习内容】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目的要求】

1、了解甲状腺的生理和病理生理。

2、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

3、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

4、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掌握甲状腺素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分类与病因:分两类:散发性系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良或甲状腺素合成途径酶缺陷造成,地方性系缺碘所致。

(2)重点讲述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

①新生儿期症状;

②典型症状;

③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神经性”综合征、“粘液水肿性”综合征)。

(3)重点讲述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诊断:病史,体检,血清T

3

、T

4

、TSH测定、TRH刺激试验、骨龄测定、放射性核素检查。(4)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意义。

(5)重点讲述甲状腺素终生治疗的方法。

2、见习内容

通过影像学资料或见习病例,示教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特殊面容和体态。

3、自学内容

(1)甲状腺(thyroxine)的主要功能。

(2)甲状腺素的合成与释放。

(3)甲状腺素的作用。

(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佝偻病、先天愚型、先天性巨结肠(congenital megacolon)、垂体性侏儒以及其他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鉴别诊断。

(5)自学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预防措施。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分析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中医儿科学为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获得专科知识,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专科人才。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本课程属必修课程,课程的类别属专业课程,本课程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骨伤学等,组成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须在前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方可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 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能力。 2.知识目标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辩证分析、常用方药。 2)方法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中医辨证论治及西医治 疗方法,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继而理解儿科疾病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科临床常见的肺系、脾系等疾病的诊治,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难点是小儿液体疗法。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儿科学》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自学内容】 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 【见习内容】 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包括: (1)体重:详细讲解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体重增长规律、3条体重计算公式。 (2)身高:详细讲解出生身长、2岁前后身长增长规律、2~12岁身长计算公式、上部量与下部量的 意义及年龄特点。 (3)前囟、头围、胸围、上臂围:详细讲解测量方法与年龄特点、临床意义。 (4)骨骼:详细讲解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规律与年龄特点,1~9岁腕部骨化中心估算。 (5)牙齿:详细讲解出牙时间及顺序、2岁以内乳牙数目估算。 四、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五、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六、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自学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智能发育、体格发育检查方法。 【见习内容】 看录像、示教及实践,内容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的测量方法。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PEDIATRICS》Course Syllabu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32学时) 周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公办/仁济)临床医学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1)使学生掌握儿科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及喂养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3)通过教师授课、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 (4)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教学使用,预防、麻醉、眼视光、妇产、口腔、检验和放射专业等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独立于其它课程,同时部分章节内容与《内科学》病名相同,但是侧重于阐述该疾病在儿科的特殊情况。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及配套教材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闭卷考试,百分制,成绩由实验成绩(20%)与卷面成绩(80)合成,60分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儿科病史采集、体检 腹泻病、液体疗法 肺炎 先心 肾炎、肾病 贫血 颅内感染 出疹性疾病(门诊)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一般介绍儿科学的特点、范围和任务。 第二章生长发育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三、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等。 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 牙齿:萌牙时间、顺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一般介绍体格生长评价。 第三章儿童保健(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重点讲解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第三节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不同性质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二)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不同性质不同程度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二)一般介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一般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一

儿科学培养方案

儿科学各专业轮转要求 1. 儿童保健科:3个月 (1) 轮转目的掌握1)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体格测量与评价、神经心理评价,营养评价,婴幼儿喂养指导;2) 儿保门诊常见问题及疾病; 3) 医患沟通技能。 (2) 轮转要求 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学习以下病种,要求完成门诊30例病历,涵盖以下所有病种。病种病种病种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学习困难肥胖智力低下ADHD 矮小语言发育迟缓、障碍行为问题佝偻病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问题/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1-三体综合征等)2)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 体格测量 50 智力测试(筛查法) 20 膳食评价10 3)读书报告一次4)协助科室完成1项建设性临床工作(如健康教育稿件、科室网页更新、参与非导师课题申请、调查等) (3) 阅读参考书目 1) 实用儿科学 2) Nelson Textbook 3) 儿童神经与精神病学 4) 儿童保健学 5) 人类营养学等 2. 新生儿科:3个月 (1) 轮转目的掌握 1) 新生儿时期的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特点,尤其是早产儿的特点; 2) 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 3) 新生儿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4) 新生儿急救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 5) 肺炎、气胸、NRDS等常见新生儿疾病胸片的阅读; 6) 新生儿心肺复苏术。了解新生儿经

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脐静脉脐动脉置管术、PICC等操作技术。 (2) 轮转要求 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病种例数病种例数新生儿肺炎 3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5 新生儿黄疸30 胎粪吸入综合征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 新生儿败血症 10 早产儿 20 5 呼吸衰竭、新生儿窒息、休克等常见新生儿危重症的诊断与处理至少要求100例。 2) 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 肺炎、气胸、NRDS等常见新生儿疾病胸片的阅读 15 新生儿心肺复苏 5 新生儿静脉高营养 15 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5 新生儿气管插管 3 新生儿呼吸机使用 5 (3)阅读参考书目 1) 新生儿学 2) 危重新生儿急救 3) 儿科学 4) 诸福堂儿科学 3. 呼吸内科:3个月 (1) 轮转目的掌握 1) 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2)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 3) 急性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的临床早期诊断和处理;4) 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5) 常见呼吸系统X线图像的诊断,常规肺功能检查,胸腔穿刺术,激发试验、舒张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术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意义。 了解肺功能检查、纤支镜检查的基本知识、多抗原检查等操作技术。 (2) 轮转要求 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病种病种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性肺炎喉炎(喉梗阻)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肺不张至少要求100例。 2) 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

第一章儿科学基本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苏树蓉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西医临床教研室

前言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的认识论去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上篇的重点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常数、诊法概要、辩证概要、治疗概要。下篇的重点是各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型的辩证治疗。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学时暂安排为42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录 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5) 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 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5) 第四章临证概要 (6) 第一节诊法概要 (6) 第二节辩证概要 (6) 第三节治疗概要 (6) 下篇中医儿科学临床 第一章肺系病证 (6) 第一节感冒 (6) 第三节咳嗽 (7) 第四节肺炎喘嗽 (7)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主干课程 总学时数:6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办法。儿科学的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儿科学的教学口标是通过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使学生能初步处理儿科急危重症,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为以后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配合第八版《儿科学》教学,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对《儿科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均做了相应的调整。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 实习内容与学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病例图片或动画模式使学生能形象地理解课堂内容,在课堂上适当介绍国内外儿科领域的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讲授结束后留相应的思考题。实习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 六、成绩考核方式 理论成绩: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 课间见习成绩:见习报告及见习病历。 七、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标要求: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2、熟悉: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3、了解:我国儿科学的范圉、任务及发展。 教学内容: 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2、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包括解剖、机能、病理、免疫、心理、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包括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第二章生长发育 目标要求: 1、掌握:体重、身高、头围、胸圉、上臂围、头颅骨、脊柱、长骨.牙齿等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计算方法、测量方法及异常情况的意义。 2、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教学内容: 1、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 体重:出生体重,体重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身高(长):出生身长,身长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头围:岀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胸圉:出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上臂圉: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3、系统的生长发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儿科学是综合性临床医学科学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等基础医学和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小儿是一个在解剖、生理等方面尚未成熟且不断生长,发育的机体!因此无论在疾病的发展,防治等方面,在各个不同年龄段都有其特点。儿科学自始至终贯穿这个特点。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特点。通过儿科学逐渐培养掌握儿科的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医疗和科研打下基础。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婴儿腹泻、肺炎、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等病症的小儿液体疗法。 2掌握下列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维生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营养性贫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窒息。 3.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4、掌握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颅高压、脑水肿等危急重症的诊断与抢救措施。 5、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了解小儿保健原则,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 (二)技能目标 1掌握物理降温、氧气疗法、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儿科病史的采集和体查。 2了解人工呼吸器、保温箱、光疗设备的使用。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1、树立喜欢和爱护小儿的意识。 2、具有精益求精、珍惜生命的态度。 3、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良好的行医准则。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儿科学 英文名称:Pediatric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32学时) 学分:6.0学分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8版,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

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以王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为主要教材,以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等为辅助教材。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儿科学 第七版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第十章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病毒感染 一、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接受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柯氏斑koplik’s spots) 、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死亡主要是由于肺炎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 (WHO)发起的全球免疫活动已使最近5年间麻疹的死亡率减少了48%,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消灭了麻疹。 【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球形颗粒,有6种结构蛋白。仅存在一种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人是唯一宿主。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达到终身免疫。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早期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大量繁殖,含有病毒的分泌物经过 患者的呼吸、咳嗽、喷嚏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麻疹患者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有并发症的患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以冬春季发病为多。 【发病机制】麻疹病毒通过鼻咽部进入人体,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并侵入血液,通 过血液的单核细胞向其他器官传播,如脾、胸腺、肺、肝脏、肾脏、消化道黏膜、结膜和皮肤,引起广泛损伤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常并发喉炎、支气管肺炎或导致结核病复燃,特别是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发生重型麻疹或因严重肺炎、腹泻、脑炎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病理】 病变部位广泛的单核细胞浸润、增生及形成多核巨细胞(华-佛细胞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是麻疹的病理特征。基本病变主要见于皮肤、淋巴组织、呼吸道和肠道黏膜及结膜。毛细血管周围有严重的渗出,单核细胞增生,形成的多核巨细胞大小不一,内含多个核,核内外均有病毒集落(嗜酸性包涵体) 。真皮和黏膜下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充血、水肿、增生、单核细胞浸润并有浆液性渗出而形成麻疹皮疹和麻疹黏膜斑。由于皮疹处红细胞裂解,疹退后形成棕色色素沉着。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为Hecht巨细胞肺炎,继发细菌感染则引起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患者有皮质和白质变性,细胞核及细胞浆内均见包涵体。 【临床表现】近年来,由于疫苗的应用,麻疹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十分规律,临床上可以见到以下几种情 况。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供运动康复及康复治疗学专业使用) 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一九年一月

《儿科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专业 总学时:18学时理论学时:10学时实践学时: 8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儿科学是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纵向衔接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横向与康复评定学、运动训练学、作业治疗学、神经康复学、传统康复治疗学、康复技能强化训练等课程相互为用。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学科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及母乳喂养优点,掌握儿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熟悉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生理,使学生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成为符合卫生部要求的合格医学生。 四、学时分配(理论)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针对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专业为考查课程,成绩考核采取开卷考试方式,总分100分。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各项任务的考核比例为:(一)课堂出勤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10%。(二)随堂阶段性理论测验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30%。(三)见习成绩考核随堂测验,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30%。(四)终结性开卷

理论考核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3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儿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二)参考书 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七、教学内容(理论)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儿科的范围和任务。 2、重点讲解儿科的特点,分基础与临床讲述。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及免疫方面,后者包括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方面。 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儿科的特点。 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 难点:各年龄期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述法 第二章生长发育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2、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3、简要讲解体格生长评价。 4、一般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 5、一般介绍小儿生殖系统发育。 6、简要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儿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熟悉: 1. 儿科学的特点。 了解: 1. 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重点] 1.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2. 儿科学的特点。 [难点] 1. 儿科学的特点。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儿科学的特点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知识点。3.一般讲解: 儿科学的范围及任务知识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熟悉: 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2. 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了解: 1.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2. 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重点] 1. 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难点]

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体重的增长知识点,身材的增长知识点,体围的增长知识点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知识点,牙齿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知识点,体格生长评价知识点,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知识点。 3.一般讲解: 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知识点,小儿生殖系统发育知识点,小儿心理行为异常知识点。 第三章儿童保健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 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 1. 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 了解: 1.小儿保健组织结构; 2.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 [重点] 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 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难点] 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 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知识点,熟悉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知识点。 3. 一般讲解:

最新儿科学第七版教学大纲

儿科学第七版教学大 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七版) 二〇〇八年七月

儿科学教学大纲 前言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科学。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成熟的动态过程,儿科学始终贯穿着这一动态发展的特点。 随着21世纪的来临,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疾病谱的变化,儿科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的出版,我们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本大纲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深入透彻的阐述,并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要导作用是做好儿科教学工作的前提,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启发下,不但要掌握“三基”知识,而且能在运用和继续钻研上得到启发,养成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通过课堂讲授、见习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医生。 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教学使用,预防、麻醉、眼视光、妇产、口腔、检验和放射专业等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参考使用。儿科学教学分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理论大课和教学见习的方式,临床医学专业总学时90学时, 理论授课46学时,临床见习44学时;麻醉、影像、预防、法医、眼视光、妇产科等专业总学时73学时, 理论授课46学时,临床见习27学时;第二阶段为临床毕业实习,在第五学年进行。

儿科学教研室 2008.7.29 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儿科学》教学大纲(八年制)

《儿科学》教学大纲(八年制) 一、课程简介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它的服务对象是体格和智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其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具有动态的特点。 儿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儿科学的范围:凡是涉及小儿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学的范围。按其工作性质,可分为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即儿科诊疗学。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科学又发展形成了以年龄划分为特征的新专业,如围产医学、新生儿学以及青春期医学等。 除了在专业上愈分愈细、愈来愈深入以外,实践证明儿童的许多健康问题还需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护理学、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等学科密切合作才能得以解决,因此,今后多学科的协作势在必行。此外要实现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普及科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一环。 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小儿。整个小儿阶段一直是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年龄愈小与成人的差别愈大,绝非成人的缩影。因其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营养代谢、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法、预后判断及预防方面均有其特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各个年龄期小儿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 Pediatrics is a study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 branch of medical science dealing wi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s diseas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s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deals with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comprising all those changes in size and form and in complexity of function that makes up growing, which are all different from adults. Pediatricians’ task is to constantly explore the theory of pediatrics and summarize experience through practice so as to improve disease control and treatment, decrease children's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caused by diseases, strengthen children’s physical constitution, and protect children’s well-be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eople. The scope of pediatrics covers anything related to children's health and hygiene ranging from birth to adolescence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prophylactic pediatrics, developmental pediatrics and clinical pediatric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working focus. It is also classified into perinatal medicine, neonatology and adolescence medicine through age, according to some phras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ediatrics is indepthly classified, apart from which practice also proves that many children's health problems can not be solved without the intensive cooperation with sociology, psychology, nursing, epidemiology and medical statistics;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s indispensable in this coming era. And efforts should also be made to publicize science to secure and improv e children’s health.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 Pediatrics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43L06C 学分:4 周学时:4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医学院 {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课程、诊断学、外科学总论 网络课程地址: 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 ' 二、课程简介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本课程主要按课堂讲授方式上课。教学的宗旨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预防保健措施和掌握各类儿科常见和急、危重症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儿科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方法,临床技能和儿科新知识和新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其实践环节能增强学生对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初步了解,为日后学习和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通过学生深入病房,亲自接触病人,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了解各种化验情况和诊断与治疗等,使学生对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原则。 三、教学目标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临床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启发式讲授及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具备对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改善小儿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儿童健康的医学专业技术基本能力; 使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1)掌握儿科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及喂养的基本知识;(2)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 ^ >

儿科学 第七版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检查方法 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免疫特点与小儿时期易患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解剖特点】 1.上呼吸道 (1)鼻:鼻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婴幼儿鼻黏膜柔嫩并富于血管,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 (2)鼻窦:新生儿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 岁以后迅速增大,至12 岁才充分发育。额窦2~3 岁开始出现,12~13 岁时才发育。蝶窦3 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 岁时很快增大。由于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3)鼻泪管和咽鼓管:婴幼儿鼻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眦部,且瓣膜发育不全,故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引起炎症。婴儿咽鼓管较宽,且直而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 (4)咽部:咽部较狭窄且垂直。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及咽扁桃体,腭扁桃体1 岁末才逐渐增大,4~10 岁发育达高峰,14~15 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6 个月已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严重的腺样体肥大是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5)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 (1)气管、支气管: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较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因缺乏弹力组织而支撑作用差,因黏液腺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能力差。故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一旦感染则易于发生充血、水肿导致呼吸道不畅。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支气管短而粗,为气管直接延伸,故异物较易进入右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平滑肌在生后5 个月以前薄而少,3 岁以后才明显发育,故小婴儿呼吸道梗阻主要是黏膜肿胀和分泌物堵塞引起。 (2)肺: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易于感染。感染时易致黏液阻塞,引起间质炎症、肺气肿和肺不张等。 3.胸廓婴幼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胸

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xxx 课程名称:儿科学 Pediatrics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 75 授课学时:54 见习学时:21 学分: 4.5 适用对象: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使用 一、本课程教学目标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儿童生长发育的 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以及疾病的预 防的临床医学科学。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 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在不 同的年龄段还各有特点。学生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儿童健康以及医学科学研究打 下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对要 掌握的内容作重点和详细的讲解,以使学生做到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对熟悉的部分则要 求理解概念及主要内容;了解的部分可以做简要的讲解或要求同学自学。本课程教学过程 包括理论讲授、见习示教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理论讲授部分以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 业儿科学五年制教材为主要教材。学生在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以下儿科学的 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 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1.掌握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营养需求、新生儿特点等内容,以及在解剖、生理、生化、免疫、病理、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等方面与成人的差别。 2.熟悉小儿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病理生理特点,掌握婴幼儿腹泻、肺炎、营养不良、 心衰、脑水肿等病症的小儿液体疗法。 3.了解小儿保健原则,掌握小儿时期计划免疫。 4.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掌握正常小儿的喂养。 5.掌握 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包括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6.掌握下列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婴儿腹泻、维生素D缺乏症、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急性肾小球肾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 7.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川崎病、过敏性紫癜、先 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1

《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儿科学 学时:54(39/15) 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临床课。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儿科学总论(4学时) 主要介绍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特点、喂养与保健、四诊概要、治疗概要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儿科的发展过程、中医儿科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学术思想、主要著作。重点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各种生理常数,熟悉中医儿科四诊的内容,了解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肺系病证(6学时) 第一节感冒(2学时) 了解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及辨证论治规律。重点掌握小儿感冒与成人感冒的不同及所出现的兼夹症的辨证治疗。 第二节肺炎喘嗽(2学时) 熟悉肺炎喘嗽的临床表现,掌握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重点掌握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及各型的辨证论治。 难点: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 第三节哮喘(2学时) 熟悉小儿哮喘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和诱发因素,掌握小儿哮喘的诊断标准,重点掌握哮喘的辨证论治。 第三章脾系病证(5学时) 第一节厌食、积滞、疳证(3学时) 熟悉厌食的发病原因,掌握厌食的临床表现和基本治疗原则,重点掌握厌食与积滞、疳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的区别。了解积滞的一般发病原因,掌握积滞的辨证论治。掌握疳证的含义及其临床表现,熟悉疳证的发病原因及常见兼证得临床表现,重点掌握疳证的辨证论治。 难点:厌食与积滞、疳证的病因病机及病证鉴别。 第二节泄泻(2学时) 熟悉泄泻的病因以及产生伤阴、伤阳或导致疳证、慢惊风的病理转归,掌握泄泻的主证及泄泻治疗的常法和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