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资料类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劳动生产率的定义2、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方法3、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计算的特点4、影响劳动生产率计算的因素5、劳动生产率计算的应用场景11 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它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或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111 劳动生产率的分类劳动生产率通常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个别企业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生产部门或整个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112 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减少。
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方法121 以产量计算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劳动时间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 8 小时内生产了 40 件产品,那么他的劳动生产率就是 40 / 8 = 5 件/小时。
122 以价值计算劳动生产率=总产值/劳动时间总产值需要根据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
123 以净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净产值/劳动时间净产值是总产值减去物质消耗后的价值。
13 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计算的特点131 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通常侧重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品的质量。
由于制造业的生产过程相对标准化,容易量化劳动投入和产出。
132 服务业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计算相对复杂,因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难以精确衡量。
例如,在金融服务业,可能会通过处理的业务量、客户满意度等综合指标来评估劳动生产率。
133 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受到自然条件、土地面积、种植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会以单位面积的产量或单位劳动力的产出作为衡量指标。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在当今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了解如何准确计算劳动生产率对于制定合理的生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以及评估经济绩效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劳动生产率到底应该如何计算呢?其实,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常见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产量来计算劳动生产率。
这种方法是用生产的产品数量除以投入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家工厂在一周内生产了 1000 件产品,工人总共工作了 40 小时,那么劳动生产率就是 1000 件/ 40 小时= 25 件/小时。
通过这种计算,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情况。
然而,仅仅按照产量计算劳动生产率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不同产品的复杂程度和价值可能差异很大。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引入按照产值来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产值是指产品的价值,通常以货币形式来衡量。
假设上述工厂生产的 1000 件产品总价值为 50000 元,工人工作 40 小时,那么劳动生产率就是 50000 元/ 40 小时= 1250 元/小时。
这种计算方法更能反映出劳动创造的经济价值。
除了以上两种基于产出的计算方法,还有一种从投入角度来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方式。
比如,计算单位劳动成本所产生的产出。
假设工人的总劳动成本为 10000 元,生产的产品价值为 50000 元,那么劳动生产率就是 50000 元/ 10000 元= 5。
这意味着每投入 1 元的劳动成本,能够创造 5 元的产出。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不同行业和生产过程的特点。
对于一些服务行业,可能无法直接用产品的数量或价值来衡量劳动生产率。
比如,在医疗行业,我们可以用治疗的患者数量、治愈率等指标来间接反映劳动生产率;在教育行业,可以用学生的成绩提高幅度、毕业率等作为衡量劳动生产率的参考。
另外,计算劳动生产率时,还需要注意对劳动时间的准确计量。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经济学上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增长和企业利润的提升。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劳动生产率的定义。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能够创造的产出量。
具体而言,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衡量。
例如,假设一家工厂在一个小时内生产了100件产品,那么劳动生产率为100件/小时。
劳动生产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水平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自动化,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劳动力素质也对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素质的劳动力更能够适应和掌握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资本投入、市场需求等因素也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
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首先,提高技术水平是关键。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加强研发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提升劳动力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此外,合理配置劳动力和资源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生产流程规划和人员搭配,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最后,提高劳动生产率还需要注重激励机制。
企业可以通过薪酬激励、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运用科技支持,使技术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其次,要坚持人性化管理,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和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
此外,要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生产策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劳动生产率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铁路车间劳动生产率分析报告

XX车间劳动生产率分析报告近几年以来,XXXX车间高度重视劳动组织改革工作,不断开拓思路、勇于创新,通过节劳挖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努力提高车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但是车间关键生产岗位存在人员年龄老化严重,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现结合车间现员状况、劳动生产作业量等情况,对现有突出矛盾进行分析梳理如下。
一、车间现有人员分析车间现有XXX人(干部XX人、工人XX人),其中在外助勤XX人,长病长休XX人,实际在岗人员XX人。
近几年退休人员较多,2022年退休XX人、2023年退休X 人,2024年车间已退休XX人还将退休X人,2025年预计退休XX人。
现员XXX人具体分布为:50岁以上人员XX人,占XX.XX%;45岁至49岁人员XX人,占XX%,;40岁至44岁人员XX人,占XX%;40岁以下人员XX人,占XX%。
另外,车间男职工共XXX人,50岁以上人员XXX人,占男工总数XX%;45岁至49岁人员XX人,占男工总数XX%;40岁至44岁人员XX人,占男工总数XX%;40岁以下人员XX 人,占男工总数XX%。
车间女职工XX人,45岁以上人员X人,占女工总数XX%,40岁至44岁人员25人,占女工总数XX%;40岁以下人员X 人,占女工总数XX%。
通过分析,车间现有职工年龄结构偏大,人员老龄化严重。
许多职工身体状况不佳,已严重不适合本职岗位。
为此车间积极在内部挖潜提效,撤销了北区车号岗位,业务并入上前车号;南区车号岗位移至上后行车分室;撤销了下前车号岗位;合并车流监测岗位和确报所车号员岗位;撤销了减速顶维修工岗位;客场8号清扫房4班制改3班制;信号楼人员4班制改4小班制等,现场岗位人员缺口有所缓解,但近几年调入人员太少,下一步人员紧缺这一问题还将加大。
二、人员变化及工作量分析近几年,全路不断提高增运意识,加大增运增收力度,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逐年增加,导致现场作业量随之也大幅提高。
历年车间现员及工作量对比表通过上表分析,可以看出XX车间现员逐年减少,而工作量却逐年增大,车间劳动效率得到了提升。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一、劳动生产率介绍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者所创造产出的数量或价值。
它是衡量经济效率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也随之增加。
这种提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创新和改善工作条件等方式实现。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包括提高经济增长率、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实际工资和改善生活质量等。
二、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中。
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家或地区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而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并使得各国在贸易中互利互惠。
三、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是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比较优势。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时,它在生产特定产品或提供特定服务方面可能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这使得该国或地区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以更低的成本出售其产品或服务,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比较优势则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时,它会集中资源和技术创新于该领域,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种集中资源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促进劳动者技能的提升,提高生产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的应用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的概念在实际经济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1.贸易政策: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政策来促进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例如,减少关税和贸易壁垒可以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利用其比较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劳动力培训: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源部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人力资源部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人力资源部劳动生产率是指人力资源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所使用的劳动力成本之比。
它是衡量人力资源部门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人力资源部门的效率和效益。
人力资源部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总产出法总产出法是将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部门所创造的所有价值相加,然后除以该时期的劳动力成本。
计算公式如下:劳动生产率=总产出/劳动力成本要计算总产出,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相加:1.招聘产出:用于吸引和招聘人才的活动,如广告费用、招聘渠道费用等;2.培训产出:用于培训和开发员工的活动,如培训费用、教材费用等;3.绩效管理产出:通过绩效管理活动刺激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4.福利产出: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待遇,包括社保、医疗保险、奖金等;5.离职成本:因员工离职所造成的招聘、培训等费用。
例如,某公司在一年内人力资源部门的总产出为1000万元,劳动力成本为200万元,则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劳动生产率为:劳动生产率= 1000 / 200 = 5方法二:单位时间产出法单位时间产出法是将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部门所创造的价值,除以该时期的劳动力工作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劳动生产率=产出价值/劳动力工作时间产出价值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的价值来衡量:1.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效果:包括招聘到的优秀人才数量、招聘到的人才质量等;2.员工的工作效率:包括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数量。
劳动力工作时间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所投入的工作时间。
例如,某公司在一个月内人力资源部门的产出价值为100万元,员工的工作时间为400小时,则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劳动生产率为:劳动生产率= 100 / 400 = 0.25万元/小时人力资源部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要注意计算中的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对比,评估人力资源部门在公司内部的绩效水平。
月平均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月平均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月平均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在经济和生产领域中经常被提及的重要概念。
简单来说,它就是衡量在一个月内,单位劳动力所创造出的产出价值的指标。
那月平均劳动生产率到底怎么计算呢?其实公式并不复杂,它等于月总产量除以月平均从业人数。
比如说,咱们有一家小工厂,这个月生产了 10000 件产品。
厂里总共有 100 个工人,但是这个月有 5 个人请假了 3 天,有 2 个人请假了 5 天。
那这个月实际工作的总天数就是 100×30 - 5×3 - 2×5 = 2975 天。
平均下来,每天工作的人数就是2975÷30 ≈ 99.17 人。
那月平均从业人数就是约 99.17 人。
用 10000 件产品除以 99.17 人,就得出了这个月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再举个例子,我曾经去一家服装厂观察过。
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场景,工人们在缝纫机前忙碌着。
这个服装厂主要生产衬衫,那个月他们一共生产了 15000 件衬衫。
厂里有 150 名工人,不过其中有 10 个人因为生病请了几天假。
具体算下来,这个月的平均从业人数是 148 人左右。
通过计算,他们的月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一目了然啦。
通过这个计算公式,企业可以了解到自己的生产效率情况,从而发现问题,做出改进。
比如说,如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低,可能是设备老化了,影响工作效率;也可能是工人的技能需要提升,操作不够熟练;还可能是管理上有漏洞,导致流程不顺畅。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指标对企业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个服装厂,如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不高,他们可能就会考虑更新设备,给工人提供更多的培训,或者优化生产流程。
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提升产品的质量,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
总之,月平均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虽然简单,但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和带来的启示可不简单。
它就像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资料类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劳动生产率的定义2、计算劳动生产率的目的3、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4、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5、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策略6、劳动生产率计算的误差范围7、劳动生产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1、引言11 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和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2、劳动生产率的定义21 明确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22 解释劳动成果可以是产品数量、产值、利润等,劳动消耗量可以是劳动时间、人力投入等3、计算劳动生产率的目的31 为企业评估生产效率,制定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32 帮助政府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政策33 用于行业间的比较和竞争分析4、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41 制造业411 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计算412 考虑设备利用率、废品率等因素的修正42 服务业421 以服务的客户数量、服务质量和时间投入计算422 例如金融服务业以处理的业务量和时间成本计算43 农业431 以单位面积的产量或产值计算432 考虑气候、土壤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44 建筑业441 以完成的工程项目数量、建筑面积和时间成本计算442 包括材料损耗和人工成本的核算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51 技术进步511 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512 信息化技术对管理和沟通效率的提升52 劳动者素质521 教育水平、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522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53 管理水平531 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优化532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团队协作54 资源配置541 原材料、能源的供应和利用效率542 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6、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策略61 投资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611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自动化设备612 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62 加强员工培训和发展621 提供定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622 鼓励员工自我提升和创新63 优化管理模式63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632 加强沟通和团队建设64 合理配置资源641 进行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642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维护水平7、劳动生产率计算的误差范围71 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可能导致的误差72 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假设条件的限制对结果的影响73 如何评估和控制误差范围,提高计算的可靠性8、劳动生产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81 建立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包括生产记录、财务报表等82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如平均数、标准差、趋势分析等83 结合图表和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和比较结果9、结论91 总结劳动生产率计算的重要性和方法92 强调持续关注和改进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vity)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
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基本介绍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基本分类
按范围分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1)个别劳动生产率。
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
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2)社会劳动生产率。
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
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
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按条件分
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
(1)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
(2)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
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自然生产率”。
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生产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
这种差额,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会形成级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则会形成级差地租。
按不同人员范围分
劳动生产率按按不同人员的范围计算,可分为:
(1)按全部职工计算: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
(2)按生产工人计算:就是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生产的产品量可以用产品实物产量、标准实物产量、生产工作量和产品价值量(总产值、净产值等)等指标计算。
影响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
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其他资料
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理论解释
劳动生产率涉及部门劳动生产率和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两个因素,其增长可分解为以下3个部分。
(1)纯生产率效应(pure productivity effect)。
该效应表示以基期产出或投入为权数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按照基期产出或投入权重,计算行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率的加权平均值。
之所以称为“纯生产率效应”,是因为它测度了在产出或投入份额不变时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的平均值。
(2)鲍默效应(Baumol effect)。
该效应表示在考察期间内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和行业权重变动间的相互影响对整体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
之所以称为“鲍默效应”,是因为鲍默在其不平衡增长理论中阐述了产出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出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正相关。
(3)丹尼森效应(Denison effect)。
该效应表示考察期内因为要素流动或投人权重差异所引起的生产率变动,即不同行业间劳动再分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之所以称为“丹尼森效应”,是因为丹尼森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也会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上述思想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用Xt表示t时期的GDP;St表示t时期的劳动投入,则劳动生产率为:At=Xt/St。
考虑劳动配置结构的劳动生产率为:At=∑i Aitωit,其中ωit表示第i个行业劳动投入占全部劳动的比重。
如果令Rit=Ait/At表示第i个行业与整体劳动生产率的相对量,g(A()表示2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则:
如果是小的平滑时间序列,则sit≈mit=Xit/Xt。
k是代表基期,
于是:
上式右边第一项将各行业劳动占比始终固定为基期(mik),只测度劳动生产率因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而变化的程度,因此是纯生产率效应;第二项测度了行业劳动占比变化(mit-mik)和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交互作用对劳动生产率的
贡献度,因此是的默效应;第三项不考虑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只考虑各行业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ωit)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此是丹尼森效应。
由此可得:
判断一:任何经济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部门劳动生产率变
化、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以及上述两种变化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对劳动生产率的解析必须从这3个方面进行。
判断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同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度较大,因此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结构的变化,将与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一样,对劳动生产率发挥重要作用。
判断三: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迂回生产程度加深和中间产品使用数量增加而实现的,这种分工演进可以用劳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来度量,即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或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判断四:发展中国家通过劳动力结构转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劳动力供给与行业需求相对接,这需要有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以使低生产率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还可以用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推动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来表示。
它同一定量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成正比,而同推动一定量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量成反比。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页)。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的节约。
因此,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先生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的观点如下三方面:
(1)清晰的定义任务:这个观点很好理解。
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一个目标,可解决“干什么”这一问题。
(2)专注于所定义的任务:字面理解是“专心一致的完成任务”。
延伸理解为:资源投入——产出的过程中,工作可分为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
“专注”是指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
那么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任务,拧螺钉的只专注于拧螺钉,上车轮的专注于上车轮。
这样流水线生产作业方式的产生就有了理论的依据。
日本很关注作业时间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
不论是对作业动作,机器排列方式的研究其目的是一样的。
可见专注任务是很有其研究广度和深度的。
(3)正确合理的评价任务:这个观点很重要。
评价任务的尺度选择不当,就不能表明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后果是完成任务的人积极性的消退,误导群体的认知观念。
就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产量——质量)的通病一样。
企业有产量指标,当然也有质量指标。
在生产中产量压力相当大时,假如有二班生产,其中一班产量指标完成而质量指标未完成;另一班产量指标未完成而质量指标完成。
这是的评价任务的标准就很关键。
我见到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认为完成产量指标的班次工作效果相比另一班的好。
那么这种评价标准所产生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只有正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发群体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从人力资源着手
(1)对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
(2)对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
(3)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4)进行人员激励
(5)进行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