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通论(讲义)孙正聿绪论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

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第一章哲学问题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和科学有一个分化过程,古代哲学(知识总汇)、近代哲学(科学的科学)、现代哲学(反思哲学)。从20世纪开始,哲学被驱除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思,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之间相互关系的世界观。人们通行认为的普遍规律哲学观,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它常常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感性和理性。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深切地展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

1、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存在与非存在矛盾)人是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统一。人发现世界的矛盾是从发现人的感性与理性矛盾开始的。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因为他发现了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由主体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

矛盾构成的客体的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对感性来说的存在,对理性来说是非存在,反之亦然。哲学要从人是怎样的存在为出发点去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马克思说,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统一。一方面,人要以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的存在,形成关于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感觉经验;另一方面,人要以自己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形成关于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从逻辑的层面来看,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归纳逻辑和关于概念发展的逻辑内涵两种新逻辑,深刻地显现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

2、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偶然与必然)全部感性的存在表现为表象的存在,全部理性的存在表现为概念的存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所构成表象与概念的矛盾。主体具有感性和理性,所以主体把握任何一个经验客体时候,它把客体把握一个存在和非存在的矛盾的存在。表象存在表现为现象的、个别的、特殊的、偶然的存在;概念存在表现为本质的、一般的、普遍的、必然的存在。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的矛盾使得我们经验对象把握为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偶然与必然的存在。我们把世界区分为两大类存在:意识外的存在和意识界的存在。“表象”与“对象”的关系,是以“映像”为中介的。如果说映像是把对象移入到头脑

之,表象则是在头脑中不断地“唤醒”已经移入人的头脑的种种关于对象的映像。

3、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认识的深入)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运动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不是人的两种机能,它还是文化的产物。马克思说:“人的五官就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感性和理性及表象和思想不是前后和分阶段的,而是伴随人认识始终。马克思说,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混沌的整体的表象(思维把握表象,重复式的实践)理性抽象(至少联想、想象,表现为逻辑范畴);达到“许多规定综合”和“多样性统一”定在。康德提出先于经验的存在何以可能,先验是怎样的存在,提出经验与先验关系,不是描述认识的过程,而是认识的可能。现代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逐渐融合,解释论、生存论转向(经验与体验矛盾)。现在哲学界讨论,中西哲学的融合。

五、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表现在主客当中的主体的自身的矛盾,就是“小我”和“大我”的矛盾。

1、我的自我意识我的自我内在的矛盾的分析,我不仅是作为“个体的我自己”,我还是指“我们人类”。小我和大我是我的生存的两种存在方式。大我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诸如家庭、集体、阶层、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因此又构成多层次的小我和大我的复杂关系:个体性与普遍性,独立性与依附性,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价值认同与价值规范等矛

盾。正是这种多层次复杂关系,构成了人的丰富的社会性内涵。人们在把握对象世界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作为小我和大我对立统一构成主客体关系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不简单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它蕴含着真善美的全部矛盾。只要作为人去认识世界,“我”既是作为“小我”,又是作为“大我”去认识世界的(人类文化);从实践活动方面看,人同世界的发生关系,每个人既是作为“小我”,又是作为“大我”同世界发生关系。小我和大我中最普遍的矛盾就是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矛盾。在人类历史当中,有两种最基本的人类存在状态:一个是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人类2000多年来,就是以普遍性阉割了、取消了、淹没了个体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就是要消解普遍性对个体性的压抑。马克思说,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分不开的。另一种是没有标准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当我们用个体去消解、取代、拒斥普遍性的时候,又陷入了“没有标准选择的焦虑”。

2、我与社会(同时态)小我和大我的矛盾现时的展开为同时态结构关系和历时态的发展关系。我与历史(历时态)的发展关系中去理解。我与社会,表现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一种被称为互主体关系(或者主体际关系),另一种是互主客体关系;它表现第一层次的为三种基本关系:血缘关系(生命存在,如亲戚)、地缘关系(时空的存在,如邻里)、职缘关系(作为生产方式的

存在,如同事)。形成了三种组织关系: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职缘共同体(单位、行业团体)。第二层次就是把全部社会关系概括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这三种社会关系是互动的。非市场经济是这三种关系领域的合一;而市场经济是这三种关系的分离。第三个层次,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一般分析阶级和国家,不分析家庭、单位、阶层、阶级、民族、国家、人类。

3、我与历史(历时态)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没有人的历史性,构不成人的真正社会性。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作为人类的历史,构成历史主体的我,人既是历史的经常结果,也是历史的经常前提。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结果,人存在的三种方式:

1、自然经济: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依附性的存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2、市场经济:经济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的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政治生活的民主法治的政治取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丧失自己。

3、以产品经济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4、我的独立性与依附性由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矛盾构成了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人作为生命的个体,都必须具有它的独立

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必然具有一定的依附性。这些矛盾构成了个人的价值认同和社会的价值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价值理想等一系列矛盾。在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中,第一,伦理道德问题,没有伦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得不到规范,没有道德,小我和大我得不到一种自我认同。(伦理是一个规范问题、道德是一个自我认同的问题)。第二,法律规范,同样是协调小我和大我的关系;第三,政治制度。上述三个问题,都必须承诺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理想。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其表现为:缺乏自主性、缺乏自为性、缺乏自律性。这三性表现的是一种从众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从众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是把集体看作是外部的、异己的力量。两者的区别在于:个人主义是以某种公开的、显著的甚至是极端的形式去损害集体利益而获得个人利益,而从众主义是以某种隐蔽的、曲折的甚至是屈从的形式去获得个人利益。

5、“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的矛盾就是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的矛盾。“价值取向”则是基于个体的价值要求,对社会价值要求的认同或拒斥基本态度。“价值导向”,就是以社会的名义提出的价值要求,又以社会的名义引导每个个体认同这种价值要求。社会的价值导向,总是形成于具有普遍性的个体的价值取向,因而才有可能反过来去引导个体的价值认同;同样,个体的价值取

向,总是蕴含着某种社会的价值要求,因而才有可能去认同社会的价值导向。这种“导向”和“取向”的矛盾关系,是在动态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是既定的、僵死的关系。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每一个个人都存在着一种“历史视野”和“个人视野”之间的张力。但是价值导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在总体上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个人价值的取向的困惑,总是根源于社会价值坐标的震荡。现在有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正在引起人们的困惑与忧虑。它具有不可逃避性的社会内涵。要解决“我到底要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解决“我们到底要什么”的问题。六、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理想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活动方式。人是一个超越性、创造性的存在,它就是一种理想性的存在。人要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创造理想的世界和理想的人生,因此,人是一个理想的存在。首先,实践性的超越。这种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就是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的关系,它构成了世界本身的二重化(自然世界、自在世界),人本身的二重性,以及作为人的发展进程的历史的二象性。人的全部实践活动,把人的目的性要求变成现实性,把人的头脑中的客观图画现实化的过程。人既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质存在,又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精神性存在。同时,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人的二重性的过程,构成了历史的二象性。历史给我们提供

的条件,构成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存在,所以我们永远是一种历史的结果和产物。我们又在改变历史中接受历史,所以我们永远是历史的前提。人既要服从历史的规律,又创造自己历史。人都是按照历史文化所给予我们的知识所蕴涵的逻辑进行思想和从事活动的。但另一方面,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存在,人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设定的、承诺的那种逻辑,从而达到一种逻辑自身的跃迁和升华。第二,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实践的超越性,又直接体现了人类精神活动的超越性。人类精神活动的超越:超越经验对象的表象(世界图景),超越形象的想象,超越表象的思想(概念系统),超越知识的智力(驾驭、重组知识)和超越逻辑的智慧。21世纪又给我们一种直观的、直觉的、体验的逻辑。人永远用有限生命去创造无限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三,文化活动的超越性。实践性的活动的超越性和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实现为、展现为文化活动的超越性,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给人类构成的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它使人类的理想获得了真正的现实性。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常识(经验)、神话(自然世界的超越)、宗教(世俗世界的超越)、艺术(无情世界的超越)、伦理(个体世界的超越)、科学(经验世界的超越)、哲学。人类实践活动是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多种方式为中介而实现。人类实践活动是人类的文化活动。历史原始早期把握世界方式是神话、幻化方式把握世界,它把宇宙世界性质意义赋予了人的世界性质,反之,它把人的世界赋予了宇宙世界的性质。宗教是对世俗世界的超越,区

别于世俗世界的此岸世界,而是一个神圣的彼岸世界。马克思说,宗教就是没有获得自我,或者再度丧失了自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人给自己创造的神圣形象,来获得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把人对象化。尼采说:上帝被杀死了,一切皆有可能。艺术世界不是世界是究竟怎么样的知识世界,也不是关于人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价值世界,而是我们感觉更强烈、生命更富色彩的审美世界。从艺术中获得感情的明朗化、对象化,我们感受生命自身的存在。伦理是规范人际关系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科学是人类智力最高的成就,它以概念系统给我们构成关于世界本质性的、必然性的、规律性的图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超验世界。科学的精神是一种真正的人类精神。哲学世界不是在常识意义上理解世界,而是在反思的基础上构成的世界。第四,生活境界的超越性两个方面需要探讨:人的需要层次和人生境界第五,价值追求的超越性美国学者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资本主义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他有什么,而不是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金钱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伟大上帝,而一切其他的价值,不论道德的和精神的,都沦落为替他服务的东西。马克思把人类奋斗的最高理想定位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即以每个人自身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把人从一切“非人”的或“异化”、“物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的价值理想的承诺。以下七、八为孙正聿《哲学修养》中补充内容。七、标准与选择

1、生活的依据人的存在是创造意义的生活活动,人的世界是有意义的生活世界。那么,“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标准是什么?面对各种标准,人们如何选择?这就是选择与标准的矛盾。人类的全部生活活动的指向与价值,在于使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把世界变为对于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也就是实现人的自我发展的有意义的世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所悬设的、承诺的“意义”的标准,与个人对这个标准的选择与认同,总是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在世界发生时代性的变革当中,总是造成时代性的“意义危机”。这种危机,既会激发“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的新的期待和追求,也会引发“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的新的困惑和迷茫,新的矛盾与冲突。它会表现为:“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和“没有标准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的矛盾。

2、从层级到顺序哲学对人类存在的关切,可以划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化“层级”性的关切,也就是“深层”文化的基础性来规范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从而将深层文化作为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另一种是文化“顺序”的关切,也就是把重要的选择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来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3、当代社会思潮中的标准和选择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在于它是以文化的商品化为基础的泛审美形象的全面增值。广告形象、时装模特、明星效应、通俗作品日益成为文化的主体。这种

商品化的文化又以工业化的方式而得以最广泛的生产和推售,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现代媒体得以极为迅速的扩散和传播。“接受主体”已经成为这种商业化的文化的“被动客体”。市场经济文化已经成为平面化的大众化、媚俗的商业化、控制的商业化和宣泄的世俗化的统一。现代人的选择又陷入现代社会所构成的模式化的标准的困惑之中。现代人的困惑,是寻求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无休止的获取资源)、人与社会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扭曲)、人与他人的异化(金钱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人与自我的异化(人异化为金钱的奴隶而造成的自我失落)。世界的符号化和自然的隐退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无标准的选择”,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形上迷失”和意义失落,成为当代哲学最为关切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八、历史与文化

1、文化的历史和历史性的文化。人的存在是历史与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历史是以双重的遗传方式实现的。获得性遗传(自然遗传)和遗传性获得(文化遗传)的统一。在人类文化遗传中,语言起着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是历史的经常前提。历史的条件(前代人创造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成为人们创造历史的前提:包括精神和物质两大方面。另一方面,它们也规定着新一代的生活条件,获得了创造历史的现实条件和力量,并凭借着这

些条件去改变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世界,实现历史的进步,为自己下一代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2、语言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语言不仅把个人的当下意识变成可以交流和沟通的言语行为,而且能把人的世世代代意识活动的产物贮存于历史文化的水库之中。人既在语言中接受和理解历史文化,又通过语言去解释和更新历史文化。这意味着,语言使历史和现实之间、历史视野和个人视野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构成思想的维度。科学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从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思想,也就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这就是“构成思想”的维度。与此相反,哲学是把科学所构成的关于全部世界的全部思想为对象的反思维度—反思思想的维度。

(二)反思的思维思维:表象思维(物质思维)、形式思维(形式推理)、思辨思维(概念思维)。思辨思维(由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哲学思维、反思思维。黑格尔反对形式逻辑,要寻求人类思想构成自己的发展逻辑。我们经常是一种表象的思维,把世界变成一种现成的结论、知识,沉静在内容之中,而不是反思。形式逻辑推理虽然获得了全体的自由性,而缺乏了逻辑环节必然性。黑格尔反对外延逻辑,而推崇内涵逻辑。恩格斯说,辩证法就是运用概念的艺术。我们常说: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是冒险的时代,17世纪是启蒙的时代,18世纪理性时代,19世纪是思想体系的时代。

(三)反思的对象我们要在“反思”、“思想”、“思想对象”三者关系中去思考反思的对象。在人类构成思想的思维维度中,思维和存在关系中的“存在”,不仅指物质性的存在,还指精神性的存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物理、精神、文化。都是思想的对象)以思想为对象的反思,不仅是反思“被构成的思想”,而且要反思构成思想的活动,还要反思构成思想的方式。

(四)反思的特性

1、超验性,它具有二重涵义,其一,反思不是直接的关于经验对象的思考,反思的直接对象是关于经验对象的“思想”,反思需要自己超越经验科学的特殊方式、方法和系统的反思的训练、培养;其二,哲学的反思是超越经验,而不是脱离经验的玄思和遐想。既超越经验内容之上,又反观于内容之中的,这就是哲学反思对“经验”的二重性内涵。

2、批判性,哲学反思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方式。批判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哲学反思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主要表现为:揭示、辨析、鉴别、选择思想的过程。

3、综合性,哲学的批判性反思,是通过各种思想的相互撞击和对话而实现的。

4、层次性,反思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思想对思想内容的反思;二是思想对自己构成的根据和前提的反思,它是哲学反思的

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哲学的反思是对思想的各种前提的批判,而不是一般所理解的对思想内容的批判。

二、反思前提思想前提,是构成思想的根据、方式、规则、基础,也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撑点。

1、思想前提的隐匿性,是思想中的一个看不见的手,也是思想构成的幕后操纵者。

2、思想前提的强制性,作为思想的看不见的手,直接规范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做什么、怎么做。只有通过对思想前提的反思,才能揭示隐匿在思想过程和结果的前提,并以哲学批判的方式解除这些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使人们解放思想,创立新思想。

3、思想前提的可选择性。思想前提具有二重性:其一,在构成思想的特殊的过程和特殊的结果中,这是确定的,因而它的逻辑强制是合理的;其二,在思想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在多种多样的思想领域中,它又是不确定的,因而它的逻辑强制又是可以解除的。

4、思想前提的批判性通过对思想前提的分析或解释,使他们以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审美标准和终极关怀等方式而成为哲学的批判对象。

5、思想前提的普遍性① 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

A、构成自己思想的一系列特定的公设,知识性前提;

B、构成思想的解释原则,认识论的前提;

C、构成思想的评价标准,价值论前提。总之,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前提。② 思想构成自己的规则:遵循的思维规则和运用思维的方法。认知逻辑(外延逻辑、内涵逻辑、认识方法);价值逻辑;审美逻辑。③ 思想构成自己方式:人类把握世界的某种方式。④ 思想构成自己的基础(理论思维的前提):思存同一性问题(思想客观性何以可能)。

三、反思的发展

(一)哲学的发展哲学反思是不脱离开形式去讨论内容,不脱离开内容去讨论形式,在思想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进行哲学反思。反思层次跃迁:实现理论内容的变革,哲学传统问题深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二)反思的发展

1、反思与时代①古代:爱智慧时代。人的经验反思,走出两条路:原子论、理念论。最终统一为唯心论,他们寻求万物的统一,必然逻辑的统一理念。②中世纪:信仰的时代。由理念统一,必然走向信仰。哲学成为宗教婢女,③文艺复兴:冒险的时代④17世纪:理性时代统称为理性时代(用理性信仰代替了上帝)⑤18世纪:启蒙时代近代哲学是上帝人化过程,发现人的过程⑥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⑦20世纪:分析的时代(科学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转向:语言、生存论、实践转向。学院化、专业化、职业化、技术化的哲学。⑧21世纪:体验的时代

2、反思与本体反思的发展反映哲学在各个不同时代水平上对本体的反思。本体就是什么何以可能?重要的是何以可能的解释、根据。①古代:追问万物何以可能?不是世界何以可能。古代人面对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追问万物的始基、本原。古代本体发展两个思路:具体物质(原子)本体、理念本体论②中世纪:世界何以可能(包括人在内)?理念本体合乎逻辑的变成上帝本体论。最终是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③近代:人何以可能?=启蒙何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 (讲义) 孙正聿

绪论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哲学问题 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 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 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和科学有一个分化过程,古代哲学(知识总汇)、近代哲学(科学的科学)、现代哲学(反思哲学)。从20世纪开始,哲学被驱除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思,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之间相互关系的世界观。 人们通行认为的普遍规律哲学观,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它常常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存关系,其结果是把哲学的理论混同于其他实证知识。只是从哲学和科学二者关系中去理解哲学,而没有从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也就是没有从哲学与经验常识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艺术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 2、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人类以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中介) 人类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存在物、历史文化的产物(语言、概念、范畴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是以他具有的理论背景观察事物。“世界”与被我们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观察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个被观察的对象,就无法被观察者把握到,所以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

孙正聿哲学通论笔记定稿版

孙正聿哲学通论笔记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孙正聿哲学通论》笔记 一、进入哲学: 原因1: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转眼即逝。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原因2:我们每天要生活、要工作,在生活、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麻烦,我们会烦躁、会无聊、会空虚,会茫然、会不知所措,我们要梳理、要反思。(反思:思想作为本身反过来思考) 二、哲学含义 1、怎么去理解哲学? 一纵两横:一纵指从哲学史,历史的思想演进中去理解,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历史思维的历史和成就上的理论思维。两横:1、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中去理解哲学(科学、哲学、艺术、宗教)2、当代哲学观比较中去理解:普遍规律说、认识论说、语言分析说、存在意义说、精神境界说、文化批判说、文化对话说、实践论说(马克思)。 2、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爱智慧, 清理地基——对自明性的分析:我们要探索我们观念背后的前提,哲学要追究的是构成我们思想的那些前提。

(我)主体——客体(粉笔):主客体关系: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马克思),主客体关系是以主体的存在作为逻辑前提。 现象——本质:对象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同主体的感性和理性的密不可分。 作为主体的人,有理性和感性,感性看到的现象与理性所把握到的本质。 一般——个别: 思维——存在:思维的规定是否就是存在的规定,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一致,这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和无条件的前提。 理想——现实:实然——必然——应然 3、哲学——常识——科学 都提供了3个方面: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形而上学: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恩格斯),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是对常识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概念世界——现实世界(名称式)——概念 理论思维:哲学、科学, 三、哲学的思维方式 1、反思: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思之,人类去把握经验世界, 表象思维;物质思维

哲学导论笔记

课堂笔记 课程代码及名称:041H0120-《哲学导论》 授课教师:黄爱华 上课学期:Freshman-B/Winter Intro: 教材/参考内容 老师的《哲学导论》 Robert Solomon,《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Robert Paul Wolf,哲学是什么 邬昆如,《哲学概论》 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 庞学铨,《哲学导论》 庞思奋,《哲学之树》 哲学的相关课程: 大陆的三史七论:马主义哲学史,中西哲学史,导论,马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 台湾的三史六论:中西印哲学史,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价值,概论 哲学是一级学科:马哲,外哲,中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休闲学/闲暇学 哲学的品格 特性和品性:建立在哲学的独特性基础上,表明哲学的行为方式和规范,人们的价值期望,评价因素 1 论理性 理性有多重含义: 计算理性(数学); 逻辑推理的理性; 对规范的追求 i.e.理智; 内省理性(自我意识); 与合理性(合规律性(这么做合不合规矩|普遍规范)、合目的性(这么做有没有用))的重叠 Max Weber:工具理性(如何科学地取得最大效益——与科学精神相契合,运用科学方法)和价值理性(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哲学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观察的视角,价值取向,也没有绝对真理 理论的论证,前后一贯,逻辑通顺和自洽,没有自我矛盾(但是中途改变想法其实并不能算)

2 抽象性 触及根本理念和基本概念 i.e. 世界观 抽象,难以简洁具象地表述,但是人又离不开这些概念——世界概念形成的基石 (自我概念的定义和形成)(艺术的范围是什么?艺术和淫秽的边界?) 追求普遍性、一贯性(“知识”的概念横贯整个科学) 思辨:讲究理论思维的辨析力,概念的逻辑分析和推演(哲学的推演是脱离具象的) 芝诺的“悖论”:飞矢不动(量变到质变,极限,何为无限,状态和过程)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同上) 芝诺本质上否定了运动(运动本身是矛盾的: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Engels) 使用概念的逻辑表达“运动” 抽象性的形象性的表达:海德格尔,柏拉图,卢梭,叔本华,尼采,萨特,加缪,庄子,柏格森,弗 洛伊德 3 反思性“黄昏起飞的密涅瓦/雅典娜的猫头鹰” 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 严谨冷静地沉思,对现实或者现存的追问(这种存在到底合不合理?),意图在事情发生后做一个总 结以期作为事情发生前的指导,一面事后诸葛亮,一面事前做预测。 4 批判性 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审视、分析、研判等环节, (一面挖掘好的适合的,另一面摈弃不好的不适合的?) 哲学的精神和定义 哲学产生的条件: 惊异感:主观条件,人有发现不平凡的现象并试图探究根源的想法的品质,这也催生了科学 神话:意识素材条件,通过故事可以观测到一些哲理 闲暇:社会历史条件,人终于有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非生产生活的事情上 (奴隶主,解放奴隶-家奴,地主,贵族,修道士,学者)闲暇的重要性,人生更想要的东西 生活实践:客观条件,通过总结和延展发现真理的重要性上升,而且只有生产生活当中才会产生惊异 感 Philosophy: Philo(爱,欲求)+sophy(智慧),sophist(智者,辩士) 苏格拉底认为现在的辩士都是诡辩者,(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智慧是属于神的 通过论辩指出别人的漏洞,再诠释自己的理解,通过case study阐述 被雅典陪审团认为“蛊惑人心”被判死刑,拒不认错,饮毒酒而亡,但他尊重了判决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吻讲述的是谁的观点存疑(说不定是自己的观点。) 雅斯贝尔斯:哲学本质是探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是一个前进路上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智慧是明智的运用知识,贯穿知识和常识,超越知识和常识,对宇宙和人生的普遍原则,对其意义的理解、体悟和运用。和一般的聪明又不同(大智若愚)。

同一性的迷失:《哲学通论》问题之商榷

同一性的迷失:《哲学通论》[1]问题之商榷 安丽霞 (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对于《哲学通论》这一部教材性专著,它的最大意义可能在于相比较教科书哲学而言,它重建了哲学的神圣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所传达的同一性又部分地损害了此种神圣感。笔者试图通过对《哲学通论》的哲学考察表明《哲学通论》的问题可能并非来自作者,而来自哲学企图控制他物的巨大热忱。正是这种巨大热忱使哲学在同一性中迷失。 [关键词] 哲学通论;同一性;辩证法 一、《哲学通论》的意义 初次聆听孙正聿老师的“哲学通论”课是在1996年吉林大学阶梯教室的课堂上,虽然之前从来不懂哲学,却头一回在孙老师那里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我相信孙正聿老师不仅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既包括他本人的学生,也包括不知从哪里来的旁听的“学生”。现在看来,这种感染可能来自于太久我们已经不再为哲学激动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哲学只是一个拿来解说的工具。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在孙正聿老师那里,我们似乎又重新找回了我们向往的哲学的神圣感——他那发自本真的“哲学的目光”拂去了之前教科书哲学的尘埃,把年轻人的心照亮。这或许就是孙正聿《哲学通论》课程最大的意义吧。 正如张盾老师评价的那样:“我认为《哲学通论》所取得的最主要的哲学成就是成功实现了对旧的教科书哲学的替代,从而建立起了中国哲学基础理论教育的新的典范。”[2]137在张盾老师看来,虽然孙正聿老师自己强调《哲学通论》是教材性专著的学术意义,不过《哲学通论》对哲学教育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哲学通论》在取代旧的哲学教科书这一意义上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是当代中国哲学界任何一本即使是优秀的哲学专著所能承当的。按照孙正聿教授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分期,在从前80年代的教科书哲学、到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再到90年代的后教科书哲学这一演进过程中,《哲学通论》的问世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即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取得了决定性成功……”[2]137-138 在王庆丰看来,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对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从而导致了哲学研究的教条化与僵化。而孙正聿老师在他的《哲学通论》就是想要告诉读者,“哲学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 [1]3因此“要想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实现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必须在对哲学原理教科书的批判中才成为可能。所以《哲学通论》是在与传统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对话中,展开其叙事逻辑的。”[2]82 二、可能的问题——在同一性中迷失 然而《哲学通论》作为著作性教材可能依旧没有逃出传统教科书哲学的框架,正如有些学者评价的那样,“《哲学通论》虽然在批判教科书哲学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努力,但美中不足的是《通论》并没有彻底地超越教科书哲学。因为,《通论》的哲学术语依旧是传统教科书的术语,依旧保持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诸多典型的教科书哲学范畴。”[2]84 通过赋予这些哲学范畴以新的意义使概念不至于走向僵化,这似乎是《哲学通论》最想

河南大学610哲学通论考研题库详解

河南大学610哲学通论考研题库详解——才聪学习网2021年河南大学《610哲学通论》考研全套 目录 ?[预售]全国名校哲学综合考研真题汇编 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专项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爱智[厦门大学2011研] 答:爱智即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 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研] 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

地称为“思想助产术”。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3感性[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4人是万物的尺度[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5方法论原则[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哲学与人生 孙正聿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讲座

哲学与人生 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大学生在自己的成长时期,尤其会去思考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所以从这两方面考虑,我选择了一个题目叫做“哲学与人生”,也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和老师们同学们交流一下对人生的理解。 那么关于哲学,我自己比较强调“一纵”和“两横”。所谓“一纵”,我非常欣赏恩格斯的一段话:“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历史上的理论思维”那么这句话按照形式逻辑的角度讲,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但是呢,它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以中国理论思维,而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历史上的理论思维。所以后来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他又专门谈到如果你想学哲学,学习认识论和辩证法,你必须要了解,甚至熟悉其知识领域。无论是恩格斯的还是列宁的关于哲学的这样一些说法,都表达了以后总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学习哲学,首先必须通晓哲学史。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自己有一个提法“哲学史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离开了哲学史就没有了哲学。”也就是说,哲学是体现在古往今来的中外的哲学家们,他们究竟都说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我把这个叫做“一纵”。作为专门学习和研究的老师和同学,我想他首先需要下的功夫是哲学史。离开了哲学史,哲学就会变成大家所讨厌的枯燥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所以我总结我们国家在哲学教学当中的成功与失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不是把所谓的哲学当做了一个可以离开哲学史的东西。我想今天在座的同学多数都

和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吧!那么如果你们真想学哲学的话,我想第一位就是通晓哲学史。哲学史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这是我所说的“一纵”。 那么我觉得学习哲学还必须特备重视“两横”。第一个“横”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史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把我这个世界,主要包括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哲学等各种方式来把握这个世界。所以如果我们想真正的追问哲学,理解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要去探讨哲学同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老师和同学可能读过我写的《哲学通论》或《哲学导论》,子啊这两个论里面,我都突出去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与艺术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我觉得如果离开了哲学同宗教、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是没有办法去理解哲学的。我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可以记得我在这些论里面一个开头就提出一个问题“哲学不是宗教,但是它也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是它也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但是它也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伦理,但是它也给人以向善。难道说哲学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吗?”所以我整个的《哲学通论》都是从这个问题问起的,就是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多种多样的方式的比较当中来说明什么是哲学。我自己曾经说过,五十万字的《哲学通论》就谈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而什么是哲学呢?我又回答了一个问题,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我说:“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就在于:科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从而给我们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全部的思想,这就叫科学。而哲学恰好相反,它是以科学所提供的关于整个世

《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绪论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概念)把握到的这个世界——世界图景。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长期以来,人们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没有从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图景,从而也忽视了人们用以构成“世界图景”的“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 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经验常识的、艺术的、

《孙正聿哲学通论》笔记

《孙正聿哲学通论》笔记 一、进入哲学: 原因1: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转眼即逝。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原因2:我们每天要生活、要工作,在生活、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麻烦,我们会烦躁、会无聊、会空虚,会茫然、会不知所措,我们要梳理、要反思。(反思:思想作为本身反过来思考) 二、哲学含义 1、怎么去理解哲学? 一纵两横:一纵指从哲学史,历史的思想演进中去理解,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历史思维的历史和成就上的理论思维。两横:1、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中去理解哲学(科学、哲学、艺术、宗教)2、当代哲学观比较中去理解:普遍规律说、认识论说、语言分析说、存在意义说、精神境界说、文化批判说、文化对话说、实践论说(马克思)。

2、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爱智慧, 清理地基——对自明性的分析:我们要探索我们观念背后的前提,哲学要追究的是构成我们思想的那些前提。 (我)主体——客体(粉笔):主客体关系: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马克思),主客体关系是以主体的存在作为逻辑前提。 现象——本质:对象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同主体的感性和理性的密不可分。 作为主体的人,有理性和感性,感性看到的现象与理性所把握到的本质。 一般——个别: 思维——存在:思维的规定是否就是存在的规定,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一致,这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和无条件的前提。 理想——现实:实然——必然——应然 3、哲学——常识——科学 都提供了3个方面: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形而上学: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恩格斯),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是对常识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考试不用愁之《简明哲学通论》期末复习资料

哲学导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反思? 答:哲学意义上的“反思”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思考。反思有两个维度,“反思思想”维度和“构成思想”维度。反思有两个层次,一是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内容的反思,二是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 2、什么是常识? 答: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是人类把握世界与自我的最具普遍性的基本方式。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常识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经验性。 3、什么是本体? 答:通常认为,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是关于脱离具体存在的超验存在的学说。 4、什么是普遍规律说? 答:普遍规律说。即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5、什么是认识论说? 答:认识论说即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 6、什么是知识论立场? 答: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从根本上讲,就是把哲学视为具有最高的概括性(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的解释性(最大的普适性)的知识,并以知识分类的层次性来区分哲学与科学,从而把哲学归结为全部知识的基础,这种知识论立场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是根深蒂固的。 7、什么是善? 答:善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了称心如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恶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Made in China

吉林大学 哲学通论 孙正聿

吉林大学哲学通论孙正聿 第一讲哲学的自我追问(哲学) 哲学是什么?一纵(哲学史) 恩格斯“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自然辩证法 如何学习哲学: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 二横(1、基本方式,与宗教艺术科学的比较) 一种叫做“拟科学化”的思路 一种叫做“拟艺术化”的思路 (2、当代哲学覌:普遍规律说、认识论说、语言分析说、存在意义说、精神境界说、文化批判说、文化对话说、实践论说的解释力!) 一、哲学与爱智 “清理地基”对自明性的分析 古希腊:爱智(是一种活动) 粉笔与我,主体客体 马克思“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现象与本质,主体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一般与个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茅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自然辩证法理性与现实的茅盾 列宁“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满足自己。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哲学笔记 不但是认识的粉笔,而且希望它有另外的作用。 实然与必然、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也就是蕴含这真善美的关系!扩大为人同世界的关系 反思性、批判性、超越性、创造性的思考。 二、哲学与常识 三、哲学与科学 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恩格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反杜林论 所以很难有一种超越常识的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 哲学难学原因:黑格尔 1、一旦进入概念世界,那个整个的世界和全部的生活就不知道哪里去了 反之毅然 哲学从知识总汇到科学的科学到哲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世界观的“世”,不是与人无关的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世,而是我们人生在世的世。 世界观的“界”,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无始无终的界,而是人在途中之界。 世界观的“观”,不是一个神的目光,而是一个人的目光。 所以,这个世界观是一种人生在世的,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 学 通 论 (讲义) 孙正聿 绪论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 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 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

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 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 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 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 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 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哲学问题 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 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 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 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 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和科学有一个分化过 程,古代哲学(知识总汇)、近代哲学(科学的科学)、现代哲学(反思哲学)。从20世纪开始,哲学被驱除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人与世 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思,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之间相互关系的世界观。 人们通行认为的普遍规律哲学观,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它常常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思存关系,其结果是把哲学的理论混同于其他实证知识。只是从哲学和科学二者关系中去理解哲学,而没有从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也就是没有从哲 学与经验常识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艺术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 2、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人类以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中介) 人类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存在物、历史文化的产物(语言、概念、范畴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是以他具有的理论背景观察事物。“世界”与被我们理解的“世界”是不一 样的。如果观察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个被观察的对象,就无法被观察者把握到,所以 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 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概念)把握到的这个世界一一世界图景。世界 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长期以来,人们把 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没有从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图景,从 而也忽视了人们用以构成“世界图景”的“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 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经验常识的、艺术的、哲学的。人 类以它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把自在的世界构成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图景,因此,我们每个人 都具有多重的世界。人们观世界的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世界作为观的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另一种是思考人怎么观世界。前者为科学活动,后者为哲学活动。 3、自在世界与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活动和人的三重世界) 人和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们把全部的存在物分为两种:一种叫 无生命的存在;一种叫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区分为:动物的生存活动;人的寻求意义的生活活动。马克

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哲学离我们有多远

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哲学离我们有多远? (【按语】我六岁发蒙,至今读书十五年,自认为见识也不算短浅,在对古今中外主要的理论学说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越来越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确是人类思想智慧的一座高峰,它是有史以来最科学、最先进、最全面、最严密、最博大,最崇高,局限性最小的理论和价值体系;然而,你若问我是否信仰马列主义呢?我现在的回答只能是“我还没确定”——因为我要十年的时间(2009—2019年),做一个“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学习者”,去学习,去探索,去体悟马列主义的那种气势恢宏、博大精深和睿智通达的理论境界,然后,我才能回答你这个关于信仰的问题。——越伟大的理论越难掌握。我当然知道,攀登那座人类智慧的高峰其过程必定是艰辛而漫长的,然而,现在我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在路上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意此言,与所有追求真理,追求崇高的人们共勉。—————下面请看吉林大学孙正聿教室的文章—————— 孙教授的哲学文章,融哲学,诗意和文采于一体,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受益匪浅。向各位推荐孙教授的《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哲学修养十五讲》(北大出版社),可以作为哲学爱好者入门和提升读物。———————————————————————————————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正视和回答一个问题:在当代世界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离我们是近了,还是远了?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哲学家思维着的头脑所建构的、规范人们怎样理解和变革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贯穿着哲学家用以说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熔铸着哲学家观照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旨趣和理想追求,且集中地表现为哲学家用以解释全部哲学问题的“统一性原理”即“哲学理念”。 在任何一个哲学体系中,“哲学理念”都犹如一种“普照光”,把这个体系中的每个哲学问题都照射进自己的光芒,从而使得该体系中的全部问题都具有了特殊的或特定的意义。这种哲学理念或哲学观,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的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的意义上的“理论硬核”——提出、创造一种“哲学理念”或“哲学观”,就是形成和创建一种哲学理论;维护和坚持一种“哲学理念”或“哲学观”,就是维护和坚持这种哲学理论;否定和

孙正聿谈文科研究的几点体会

孙正聿谈文科研究的几点体会 一、文科研究的前提条件。 很多人把文科想得非常简单。有些理科生就认为这个人脑瓜子不够用,比较笨,只会背,所以他考文科去了。文科不就是面向社会吗?不就是研究人吗?人不就是这样吗?社会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好多人都能够报文科的博士了!好像看两本书就能够解决文科的问题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搞文科比搞理科还要困难。我把搞文科概括为8个字:“功夫、学养、悟性、境界”。没有专业系统的“功夫”,没有广博知识的“学养”,没有很高的“悟性”,没有强烈的人格的魅力和“境界”,文科是搞不好的。现在存在一个巨大的误解,好像文科人人都能搞。我觉得搞文科是有前提条件的。我把它概括为四句话:一套概念系统,一套背景知识,一套研究思路,一套评价标准。 1、一套概念系统。什么叫做理论?理论就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不是概念系统的不可能称之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之所以能够叫做专业的教师、专业的研究人员,我们所具有的别人所不具有的首先就是一套概念系统。有没有一套概念系统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我经常收到业余的搞哲学的人给我寄来的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都比较自信,认为他解决了全部的哲学问题。他首先缺乏的就是一套概念系统,没有这套概念系统不可能是专业意义上搞这门学科。“概念”与“名称”是有原则区别的。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名称不是概念。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你是专业的?因为你操作的是一套概念;他是业余的,他操作的是一套名称。物质、意识、认识他什么都能跟你说,但是不知道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呢?列宁说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是具有丰厚的历史内容的。你比如说,“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还是“客观实在”呢?这就需要掌握蕴含在“物质”概念当中的人的认识成果。所以掌握一个概念系统是极为艰难的。掌握的不是一套名称,而是一套概念。 2、一套背景知识。真正的概念是蕴涵着一套背景知识的。我最欣赏的是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说法,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家必须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所以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离开哲学史没有哲学。为什么在座的其他专业的老师们、同学们学了一遍遍的哲学,但并不理解哲学,总是认为哲学“抽象”呢?就是因为你不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说了些什么。那你还说什么呢?所以我认为所有文科科研,第一是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概念系统,第二是隐含着的东西,就是隐

大师讲座:孙正聿之一哲学与爱智

大师讲座:孙正聿之一哲学与爱智 ( 大家都觉得“哲学是什么”并不是个问题,因为一说什么叫“哲学”,大家都可以回答说:“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如此等等。所以,大家觉得哲学本身不是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我还要专门和大家讲究竟什么是“哲学”呢?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就会感到,“哲学”确实是需要追问的。 比如我们说: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却能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也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也能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也劝导人向善?那么难道说,哲学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吗?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想问题的话,我们就会理解,对于哲学本身,我们是应该予以追问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对于哲学家来说,他们感到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问他“究竟什么是哲学”。 大家都知道,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这就是说,只是由于你关于哲学的知识比较少,所以你才能够很简单地去说,哲学就是这个东西。如果你对哲学了解多了呢?你会感到最难以回答的,就是“哲学究竟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黑格尔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学过哲学,但是可能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究竟什么是哲学。所以,在具体讨论“哲学”本身之前,我想简单地和大家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哲学修养要给大家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第二个谈一下哲学修养究竟要给大家讲些什么内容?最后,谈一下哲学的学习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这一讲的基本内容,就是哲学与爱智的关系,或者说怎么理解哲学是“爱智”。 下边我和大家谈第一个方面,就是哲学修养的核心问题。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这个系列讲座主要是跟大家讲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一人问你,说你是什么专业的?你说你学哲学,那么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噢,哲学很抽象,或者说哲学很玄奥,甚至认为哲学很神秘。其实不是。如果用我的话来说,什么是哲学呢?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自明性”的追问。也就是说,哲学是把人们认为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了它思考的东西。 我举几个例子。平常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和利用的”。那么我们就会问一个问题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你怎么能够去发现它、认识它呢?这是一个例子。另一个例子,我们平常总说,艺术是一种“创造”,那我们看舞蹈的时候,舞蹈家是创造了胳膊还是创造了腿?我们读小说的时候,文学家是创造了文字还是创造了语言?我们浏览一幅画的时候,画家是创造了油彩还是创造了画布?如果是这么看,他们什么也没“创造”。那么什么叫做“创造”呢?“艺术创造”是什么意思呢?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讲,狼是凶残的,为什么呢?狼吃小羊。可是我想

哲学类读书笔记

哲学类读书笔记 【篇一:西方哲学十二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十二讲》读书笔记 哲学是什么?有人从字面上来理解哲学“philosophia”,拆开来看就是爱智慧。由此看来,一切有关智慧的思考似乎都与哲学有着或多 或少的联系。字典里的定义也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 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并寻求其一般规律。亚里士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的天性,而作为“爱智慧”之学的哲学是这种天性中最高的 体现,因为这种天性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只为求之而求之。可见哲 学研究是无所不包的,是人类思想活动的体现。 本书共分为十二讲,其中介绍了一些哲学家或哲学流派及其思想, 让读者能够对哲学的基本内涵、对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有所了解, 也让读者体会到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哲学地思考。 在第一讲“哲学的使命:认识你自己”中说到,古代哲学家主要以本 体论、近代哲学家主要以认识论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这让我 联想到了孙正聿在《哲学通论》里说到的哲学的本体论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终极存在,即寻求世界的统一性;第二是终极解释,即 寻求知识的统一性;第三是终极价值,即寻求意义的统一性。所以 哲学的最终目的必然是认识哲学本身,即哲学的本质。柏拉图对哲 学本质进行了双重规定:一是只有永恒的理念世界才是哲学认识的 对象,关于它的认识就是人能够拥有智慧;二是哲学源于灵魂对理 念世界的爱。这种爱不是感官之爱、情欲之爱,二是纯粹的精神之爱,因为只有精神之爱才能让人独立于感官世界并拥抱理念世界。 所以,只有真正纯粹爱思考,爱智慧,敢于不断挑战的人,才能去 追寻到哲学的真 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哲学精神”,即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又在不确定性中建立确定性,以及对人的经验加以刨根究底,这样 以后,我们会发现,哲学本身拥有很多的奥秘,它就像一束光线, 在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第三讲“用语言创造善的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作者对柏拉图的《理想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柏拉图要用语 言创造一个善的国家,他用语言所创造的这个国家在现实中或许并 不存在,但却可以作为国家的样板供现实的国家参考,或作为其衡 量自己是否正义,是否合法,自己的人民是否幸福的标准。所以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