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学教材_

档案管理学教材_
档案管理学教材_

档案管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档案管理概述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二、档案管理的内容

●三、档案管理的范围

●四、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档案管理工作是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

的一项工作。

●(一)工作性质

●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是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1)档案资源积累的缓慢性——重视档案保管和保护

●档案是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逐渐积累起来的,不像图书资料大量印刷并广泛流通;

●大多数档案是―孤本‖,不能随意复制;

●档案比一般图书更显珍贵。

唐代开元年间的档案由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形成于公元714年的《唐代开元年间档案》(5件)是中国档案部门现存最古老的纸质公文档案

(2)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档案的流转程序,可分为档案室阶段和档案馆两个阶段。

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所起的作用不同,价值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档案管理方式也存在差异。

档案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3)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客观上限制了档案交流

档案是在形成者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以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包含了与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来源原则是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

(4)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造成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

档案直接关系到形成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机密,因此,许多国家都实行封闭期制度。封闭期是指从档案形成到开放之间的期限。

●二、档案管理的内容

●包括两个方面:

(一)档案资源管理,也称档案实体管理。包括对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研、利用等档案业务工作内容。

(二)档案信息组织,对档案中所包含的信息的管理。是指对档案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进行揭示、加工和存贮,形成二次文献,便于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三、档案管理的范围

不同种类的档案构成了档案管理的不同方面。

(1)按档案内容:分为普通档案和专门档案。

普通档案:文书档案。包括党务、政务、机关事务档案;

专门档案:在一定专业领域或专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反映特定的业务活动内容的专用文件材料。

●(2)按档案的载体形式:分为一般档案、特种档案

●一般档案:以文字为表述形式的纸质档案;

●特种档案:以图像声音等非文字手段为表述形式的非纸质档案,包括古代的甲骨、

金石、竹木档案,以及现代的声像、缩微、数字档案。

–特种档案的制成材料、载体和信息存贮方式都不同于普通档案

3)按形成单位:分为公务档案和私人档案。

公务档案: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生产建设、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私人档案:各行各业著名人物在其个人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包括家谱、族谱、手稿、书信、日记、照片及反映其生平事迹的传记材料。

●(4)按形成时期:分为古代档案、近代档案、现代档案三种。

●古代档案:1840年以前历代形成的档案

●近代档案:自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档案

●现代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形成的档案

●三、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1、完整性要求

2、安全性要求

3、科学性要求

4、规范性要求

5、经济性要求

6、现代化要求

第二节全宗理论

●一、全宗的含义及类型

●二、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与全宗划分原则

●三、立档单位的变化对组织全宗划分的影响

●四、全宗理论的适用范围

●五、全宗理论的发展

●六、我国关于全宗理论的探讨

●一、全宗的含义及类型

●(一)全宗的含义

●全宗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集合体。

●(1)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

●(2)全宗是在一定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

●(3)全宗是以一定的社会单位或社会活动项目为基础构成的。

●(4)全宗是档案的基本管理单位。

(二)全宗的类型

(1)按形成者,分为组织全宗、个人全宗、项目全宗。

组织全宗:一个能独立行使职权的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其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整体;

个人全宗:社会著名人物在其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整体;

项目全宗:在某一项活动中形成的档案集合体。

(2)按形成方式,分为独立全宗、联合全宗、汇集全宗、档案汇集。

独立全宗:一个全宗形成者(立档单位)形成的档案集合体;

联合全宗:两个或几个关系密切的立档单位形成的,难以区分而统一管理的档案集合体;汇集全宗:按一定特征组成的,档案数量很少或残缺不全的若干全宗的集合体;

档案汇集:由不同立档单位形成的,按照一定特征集中起来的档案混合体。

●例如:

●―某省手工业局、手工业联社联合全宗‖

●―国民政府联动系统汇集全宗‖

●―国民政府东北地区铁路交通部门汇集全宗‖

●―国民政府中国驻外使领馆档案汇集‖

●―国民政府各银行档案汇集‖

二、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与全宗划分原则

●(一)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

●长期以来,组织是构成立档单位的主体,人们通常将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档案作为

一个全宗。随着现代档案工作领域的扩展,以是否属于同一个形成单位为唯一标准来区分全宗,不能完全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项目全宗、个人全宗的出现是传统全宗理论的发展。

●与全宗的类型相对应,组织立档单位、个人立档单位、项目立档单位各有其立档条

件。

(1)组织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

执行了相对独立的社会职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文。简言之,要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行文权、财权,一般还具有法人资格。

(2)个人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

当一个人执行了一种相对独立、比较重要的社会职能,并积累了足够数量的以自己名义署名的文件时,才有资格构成立档单位。

(3)项目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

项目在本专业领域或一定范围内自成体系并具有相当规模,围绕该项目而产生的档案文件具有相当数量。

●项目立档单位与组织立档单位是交叉的。为了避免档案分散和不必要的重复,需明

确项目全宗和组织全宗各自的范围及界线。

●综合性档案馆为了全面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应以组织全宗为主;

●专门档案馆以反映本专业概况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为目的,应以项目全宗为主;

●不止一个单位参加的科技、生产和工程项目,可设置临时机构立档单位,或将该项

目档案归入其牵头单位或主管部门的全宗中去。

(二)全宗划分的原则

(1)独立性:构成全宗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对独立的社会职能。

(2)关联性:构成一个全宗的档案之间必须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不能人为地、随意地分合。

(3)方便性:为了保管和利用的方便,全宗的规模一般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4)一致性:对于相同类型立档单位或档案,其全宗划分要保持一致,划分标准应统一。

三、立档单位变化对组织全宗划分影响

组织立档单位的变化有两种情况:根本性变化、基本职能的变化。

(一)所谓根本性变化是指立档单位的政治性质、生产关系性质上的变化。在发生根本性变

化时,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政权、建国前后的政府机关、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与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档案,各自构成全宗。

(2)单位基本职能变化的影响

新成立单位符合立档单位条件的,其档案构成新的全宗;

由若干撤销单位合并成一新的立档单位,分别构成全宗;

从某一单位分离出去的单位,其档案构成新的全宗;

原为一独立单位,后改为一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改变前为一全宗,改变后是另一全宗的组成部分;

临时机构一般应纳入其主管单位档案全宗。但临时机构执行的是独立的社会职能,为期时间长,档案数量多,可单独构成全宗。

四、全宗理论的适用范围

(1)在收集工作中的应用。机关档案室的归档工作要求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档案馆对档案的接收要求保持全宗的完整性,一全宗的档案作为一整体统一进馆,不得随意分散;

(2)在整理工作中的应用。在档案整理工作中,一个全宗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化整理、分类和排列,档案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得到体现;back

(3)在鉴定工作中的应用。档案鉴定以全宗为基础来权衡全宗内案卷和文件的价值,若离开全宗孤立地鉴别一份文件,则难以判定其价。

(4)在保管和统计中的应用。全宗是档案保管和统计的重要单位。

(5)在编目工作中的应用。许多档案检索工具都是以全宗为对象编制的。

(6)在基础工作中产生的全宗理论不可避免地利用工作产生影响,如阅览室调卷、档案展览、档案编研等都离不开全宗。

五、全宗理论的发展

1、档案管理最初采用的是事由原则,即以档案文件内容来整理组织档案,随着档案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来源原则逐渐取代了事由原则。

2、来源原则的表现形式是―全宗理论‖。

3、全宗理论的发端——法国最先提出―尊重全宗原则‖(1841年)。

4、在法国―尊重全宗原则‖基础上,普鲁士提出了―登记室原则‖(1881年)。

5、荷兰档案学家谬勒、裴斯、福罗英于1898年发表《档案的管理和整理手册》(又称《荷兰手册》),从理论上论证了来源原则。back

20世纪以来,来源原则进入广泛传播和发展时期:

英国: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档案组合‖(Archive Group);

美国:20世纪30—40年代提出了―文件组合‖(Record Group);

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提出了―国家统一档案全宗‖概念,后俄罗斯使用―俄联邦档案全宗‖概念。并在其2004年档案事业法中规定,档案全宗是―相互之间具有历史联系或逻辑联系的档案文件的总和‖。这意味着非同一来源而在内容上具有逻辑联系的档案文件集合体也可构成全宗。

德国:布伦内克对来源原则的修正:提出―自由来源‖原则,在整理档案时要兼顾―来源‖和―事由‖。

六、我国关于全宗理论的探讨

问题一:档案数量剧增,全宗规模过大,若拆分全宗,则违背了同一全宗档案不可分散的原则;

问题二:科技档案等专门档案怎样按全宗原则管理;

问题三:档案馆类型增多,出现综合性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之间馆藏接收范围的交叉问题,

以及全宗的归属问题;

问题四:社会经济体制、国家机构改革给全宗划分造成困难和混乱;

问题五:计算机技术更加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档案管理中,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对全宗理论的挑战。

●我国学者关于全宗理论的观点

●(1)关于全宗概念

●三种观点:―主体决定说‖

―过程决定说‖

―全宗集合说‖

●(2)关于全宗分类

●三种分类方法:主体全宗、客体全宗

理论全宗、实体全宗

机关全宗、档案馆全宗

(3)关于全宗的构成条件

在3个基本构成条件:行文权、人事任免权、财权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条件:有无法人资格(4)关于全宗理论的实质

来源联系?有机联系?

须根据档案形成规律,既按照来源联系又按照逻辑联系来构成全宗。

在特定情况下,为了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可突破单一的来源原则范畴,按照逻辑联系来构成全宗。对不同形成规律的档案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体现了全宗理论的实质。

讨论题

如何全面认识和理解全宗理论?

全宗理论最先是由哪个国家首先提出的?

全宗的基本含义?

全宗是依据什么来组成的?

全宗理论为什么能取代事由原则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档案管理理论?

事由原则适用于何种档案的组织?

传统的全宗理论在当代有何突破和发展?

案例分析:

在某市的一项大型基建活动中,该市的规划局、建设局、某设计院、某大型建筑公司等参与其中,请问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应如何按全宗理论进行管理?

第三节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档案管理系统

一、现代档案的特点

?数量激增,种类多样

?来源广泛,内容繁杂

?载体形式多样化

?社会对档案的需求增加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1、档案业务工作复杂化

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有不同特点,无法采用通用的方法。使档案管理、保管和利用工作复杂化。

2、档案服务方式多样化

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扩展,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

3、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制技术、视听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得到应用 4、档案管理方法科学化 三、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系统及其性质

系统:同类事物组成的整体 档案管理系统,是指为满足利用者需要而建立的,收集和存贮档案材料及经过加工的档案信息,并通过一定的技术装备与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管理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档案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系统目标、档案资源、 设备、方法和功能。 档案管理系统具有开放性、主观能动性(自我调整和优化)、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关联性等特点。

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输入子系统:收集和鉴选档案。

存贮加工子系统:对档案信息进行揭示、加工与组织,进行系统整理,便于检索和利用。 输出子系统:以借阅、检索、咨询等方式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反馈子系统:通过统计和用户研究等方式掌握系统运行及用户需求状况,使档案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和优化。

档案管理系统的优化控制: 统一规划,整体协调。

通过系统标准化提高其工作效率。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其自动化水平。 科学地评价现有系统。 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对档案管理系统的优化控制,可以使档案管理系统达到结构合理、运行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算、效率提高的理想效果。从而将档案管理纳入系统管理的科学轨道。

复习题

一、档案管理工作有何特点?二、档案管理包括哪两个方面内容?三、档案管理的范围?四、全宗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实质?五、档案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功能?

第二章档案资源管理

●档案资源管理,也称档案实体管理,是对档案资源进行有计划的收集、整理和鉴选,

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以满足社会需要的活动。

第一节档案的收集

一、档案资源状况与档案的流向

二、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三、归档制度

四、档案馆对档案的收集

一、档案资源状况与档案的流向

(一)档案资源状况

?馆藏数量不足;内容单一;种类不全;时间跨度短;结构不合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档案资源结构方面,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

●普通档案多,专门档案少;

●一般档案多,特种档案少;

●现代档案多,历史档案少;

●此外,私人档案缺乏国家控制。

(二)原因分析

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工业经济不发达,限制了档案的产生能力;

?近代以来战事频繁,档案损毁严重,致使遗留至今的档案很少。

?十年文革使档案遭到破坏;

?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侧重于文书档案,而忽视了对他种类档案的收集;

?对进馆档案没有进行严格控制,影响了档案的质量。

(三)档案的基本流向

文书部门立卷归档→本机关档案室→归口档案馆

《档案馆工作通则》、《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的总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二、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档案收集工作,是按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的办法,把分散在各组织、个人手中和散失在其他地方的档案,集中到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

(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

(1)对本单位需要归档文件的接收工作;

(2)对各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中和接收工作;

(3)对历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二)档案收集工作的要求

1、丰富和优化馆藏要求:数量充足、质量优化、成分充实、结构合理

2、加强馆(室)外调查和指导了解立档单位的历史、建档情况,全宗调查

3、推行入馆档案质量的标准化案卷验收标准、封面及卷内格式和内容标准等

4、保持全宗和全宗群的不可分散性

三、归档制度

归档是指各机关的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将其在工作活动中产生的文件材料处理完毕后整理立卷,定期移交给档案室集中保存。

在我国,归档通过《档案法》及其他法规性文件确立为一项通行的制度,称为归档制度。

归档制度包括三个方面: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文件和案卷的质量要求。

建立和健全归档制度非常重要,它是档案收集工作的基石,是积累国家档案财富的重要保证。

(一)归档范围

原则上,凡是反映本单位工作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包括党、政、工、团以及人事、保卫、财会等工作中形成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均属归档范围。

归档文件材料,从来源上看,大体包括四个部分:上级机关、本机关、同级机关、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

注意:除了正件以外,还应包括附件;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分别归档;除了办理完毕的文件以外,还包括已经办理但无结果的文件;有关刊物、简报和图书一般不立卷归档。

(二)归档时间

归档时间是指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将需归档的文件材料向档案室移交的时间。

办理完毕的文件,一般应在第二年内由文书部门整理后向档案室归档。

科技文件材料应根据其形成规律和满足其工作需要,灵活确立其归档时间,一般可分为“随时”和“定时”两种。

(三)归档文件和案卷的质量要求

总体要求: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具体要求:

1、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要收集齐全,并按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进行分类整理、立卷。

2、注意区分文件价值,将永久、长期、短期保存的文件分开立卷。

3、归档案卷在技术加工方面:卷内文件排列要系统,并按排列顺序编号,案卷标题规范。

4、向档案室移交的所有案卷应系统排列,并编定案卷顺序号和数份案卷目录。

四、档案馆对档案的收集

(一)接收——档案馆收集档案的最主要方式

指通过例行制度和手续,将符合本馆收藏范围的一定机构的档案集中进馆。

1、现行单位档案的接收

(1)档案馆接收现行单位档案的期限(现行单位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期限)

中央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档案自形成之日起在本机关保存20年

县级:档案自形成之日起在本机关保存10年

(2)接收方法逐年接收、定期接收

(3)接收要求

?现行单位在实际移交档案前,应与档案馆联系,双方商定接收日期;

?进馆档案应保持全宗的完整性,一单位的全部档案应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归入一个档案馆,不得任意分散;

?规定移交的档案,应由有关单位收集齐全,按照规定整理好,正确划分保管期限;

?与档案有关的资料、立档单位的全宗介绍等检索工具,应随同档案一并归档。

2、撤销单位档案的接收

撤销单位档案的接收方法与现行单位档案的接收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由撤销单位负责组织人力,整理好档案,然后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2)撤销单位原全宗不得分散。撤销单位的业务分别划归几个单位的,其档案材料不得随之分散,仍作为原单位档案的一部分,按全宗整体移交档案,或由其中的一个单位完整地代管。

(3)代管单位须对档案负完全责任,并承担原撤销单位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应负责的全部工作。

(4)单位撤销或合并时,如有尚未处理完毕的文件,应移交给接管单位继续处理,并作为新单位档案加以保存。

3、对保存在各部门的历史档案的接收

(1)保存在一般现行机关的历史档案,基本上可以按照接收现行机关和撤销单位档案同样的办法处理;

(2)某些档案与图书、文物具有双重性或多重性,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部门所保存的文物、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档案馆应与上述单位互通有无,搞好协作。

(3)许多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档案和文件,如甲骨、金石、玉帛、简牍等,具有档案和文物的双重性,保存在文物部门的由其依法自行管理,保存在档案馆的则应继续妥善保管。

(二)征集历史档案

指档案馆对应该由其保管,但由于种种原因散失在社会上的历史档案进行收集。

具体包括无偿征集、有偿征集、征收、征购等方式。

?无偿征集:无偿捐赠、捐献。

?有偿征集:补偿性、奖励性的捐赠或捐献。

?征收、征购:档案馆依法采取强制性手段强行征集进馆。

?对保存在个人手中的历史档案的征集

由于历史造成的复杂原因,大批历史档案散失在不同的人群之中,包括老革命同志、文物爱好者、古董商人、曾经在旧政权任职的官吏、职员及其继承人等。

?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档案的征集

?建国前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士官、个人和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在社

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反映少数民族政治、历史、宗教、

经济、军事、天文、历法、医药、教育、文艺、哲学、伦理和民俗

等各方面情况,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

的历史记录。

·应了解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字、内容形式、保存地点上的特点,

区别对待。如:

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经文历史档案

是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字记载的宗教典籍,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的

百科全书‖。

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的图画向象形过渡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还

在使用的―活着的文字‖。

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应正确贯彻国家的民族政策、统战政策和宗教政策

(三)接受捐赠

?对所有权不属于国家的私人档案,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接受无偿捐赠。

?一般而言,档案馆接收捐赠的大多数为著名人物的档案,以及部分私营企业档案。捐赠者可以优先利用其捐赠的档案。

?根据《档案法》16条的规定,应予以奖励。

(四)购买

?指档案馆将所有权归个人所有,属本馆馆藏范围而其所有者又不愿意无偿捐赠的档案购入馆内。

?国家档案馆对私人档案具有优先购买权。

(五)寄存

?指将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具有国家意义的档案,在集体或个人无力保管时,暂时寄放在档案馆内。

?包括个人形成的,民营、中外合作、合作企业形成的档案。

(六)交换

?同其他档案馆或有关部门建立档案交换关系。

讨论题:①我国私人档案的管理问题。②什么是私人档案?③国外对私人档案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哪些?④我国私人档案管理现状?⑤你认为应如何有效开展我国私人档案的管理?

第二节档案的整理

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二、全宗的组织与编号三、全宗内档案的分类四、案卷的编立、排列与案卷目录五、档号六、档案整理改革

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

(1)全宗的组织及排列;(2)全宗内档案的分类;(3)案卷的编立和排列;(4)案卷目录的编制

这也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一一进行,具体存在三种情况。(1)在正规工作条件下,档案室和档案馆接收的是已经整理好的案卷。所以,它们的工作主要是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系统整理,如全宗和案卷的排列、案卷目录的加工等。

(2)对整理不善的档案进行局部调整。

(3)对零散档案的整理。在这种情况下,须进行全过程的整理工作。

二、全宗的组织与编号

(一)全宗的组织——全宗群

我国一般按照全宗群来组织全宗。

1、全宗群是指某些具有历史联系的全宗的群体。

2、全宗群的划分:以立档单位的存在时期、地区和职能性质为标准,根据馆藏的特点,按其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划分和组建全宗群。如:―新中国建国后的某地区政法系统全宗群‖ ―解放战争时期党政机关全宗群‖

3、全宗群的特点:它的组合方法及其时空范围,具有相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全宗群不像全宗那样界线分明,由于全宗之间的关系具有多维和立体的特点,全宗群也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组合形式。

如:解放战争时期同一地区党政机关的全宗,可以划分为一个全宗群;也可分为―党群‖、―政府‖机关两个不同的全宗群;政府机关的全宗,也可分为―农林‖、―工交‖系统等若干全宗群;―工交‖系统的若干全宗,还可按―工业‖、―交通运输‖等系统,各自构成全宗群。

4、全宗群的使用

(1)全宗群在档案管理中是一种指导原则,不是对档案具体进行整理、编目和统计的一个固定的实体单位。

(2)全宗群和全宗编号、全宗在库房内的排列,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存在固定的因果关系。

(3)全宗群原则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工作的组织,档案目录、指南和档案资料的编辑,以及提供利用服务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同体现和要求。应注意在整体档案管理中全面发挥全宗群的组织作用。

(二)全宗的编号

1、全宗编号规则

(1)考虑馆藏全宗的特点及管理的方便,根据全宗的类型和数量合理编号;

(2)全宗号力求简洁易记,方便实用;

(3)具有稳定性;

(4)具有扩展性;

(5)具有唯一性,便于统计和检索。

2、全宗编号方法

(1)流水编号法:按全宗进馆的先后顺序编号,适用于全宗量不大,全宗类型较单一。(2)分类编号法:对全宗先进行一定的分类或分组,再编号。即在全宗群基础上编号。全宗编号顺序与全宗在库房内的实际排列顺序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全宗的排列可按全宗号顺序排,也可按全宗群来排列。全宗的排列方法和顺序对全宗编号无决定性影响。

三、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一)分类要求

1、档案类目和档案材料的划分应该具有客观性;

2、档案分类体系应该具有逻辑性;

3、全宗内档案的分类应该注重实用性;

4、全宗内档案分类应该具有思想性。

(二)分类的一般方法

1、时间分类:年度、时期

2、来源分类:组织机构、作者、通讯者

3、内容分类:问题、实物、地理

4、形式分类:文件种类、文件载体形态、文件形状规格

(三)组织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最常用的三种分类方法:年度分类法、组织机构分类法、问题分类法

1、年度分类法:根据形成和处理文件的年度将全宗内档案分成各个类别。

按年度分类,可以反映一个立档单位每年的工作特点和逐年发展变化的情况。同时与文书处理工作制度吻合,以年度为单位立卷和移交,自然将档案划分成了各种类别。

注意:根据文件的准确日期归入相应年度。

2、组织机构分类法

根据文书处理阶段形成和处理文件的承办单位进行分类,即按照立档单位内部组织机构将全宗内档案分成各个类别。

一般以单位内第一层机构分类,需要时可分到第二层机构。机构名为类名。

3、问题分类法

也称事由分类法,能够保持档案在内容方面的联系,比较突出反映一立档单位主要工作活动面貌,便于按专题查找和利用档案。

注意:对问题分类法的使用应该慎重,不要轻易打乱组织机构而先按问题分类。一般在不可能或不适于按组织机构分类,或者每个机构内文件相当多需要再分属类的情况下,才采用问题分类法。

4、复式分类法(联合分类法)

在实际工作中,单纯采用一种分类法的情况很少,一般将两种分类法结合使用,构成以下4种复式分类法。

(1)年度—组织机构分类法:适用于立档单位内部机构不复杂的全宗。

如:1985年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外联部

(2)组织机构—年度分类法

首先把全宗内档案按组织机构分开,然后在组织机构下面再分年度。

适用于立档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多年一直固定,或者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有所调整的全宗。一般多用于撤销机关档案和历史档案。

如:办公厅1980年1981年1982 年

(3)年度—问题分类法

先把全宗内档案按年度分开后,在年度下面再分问题。

多用于组织机构变化复杂,或由于机构之间分工不明确、文书工作不正规等原因难以区分文件所属机构,或者没有内部组织机构或内部机构非常简单而无必要按组织机构分类等情况。

如:1980年综合类人事机构类农林水利类

(4)问题—年度分类法

先把全宗内档案按问题分开,在每个问题下面再分年度。

多适用于撤销机关档案和历史档案。

如:综合类1949年1950年……

企业改造类1949年1950年……

5、多种门类档案的综合分类

机关的综合档案室对本机关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实行统一管理,需要对所有的档案进行综合分类。主要有3种方法:

(1)门类分类法

门类分类法基本上保持原来档案门类的划分,将全部档案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若干门类。并给出门类代字或代号。

优点:符合档案形成的规律,与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按年立卷归档的制度相吻合。(2)组织机构分类法

组织机构分类法打破原来档案门类的划分,将机关全部档案按照形成机构进行分类,每一个组织机构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均为一类。在类内再按文件的特征分别立卷编号。

优点:保持一个组织机构全部档案的完整,档案归类简便明确。

注意:对于一个组织机构形成的不同门类、不同规格、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要分别组卷。(3)职能分类法

职能分类法打破原来档案门类的划分,将机关全部档案按其内容所涉及的职能分工进行分类,反映每一项职能活动的档案,不论其载体、门类如何均为一大类。(P130)

优点:可以集中反映同一职能活动、同一方面内容的全部档案,并保持其间的内容联系。注意:类目应符合实际需要,并合乎分类的逻辑规则;遵循各类档案的形成规律;对同一类目中不同种类、不同载体的档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立卷方法。

(四)个人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1、生平传记材料;

2、创作材料;

3、个人书信;

4、公务活动材料;

5、经济材料;

6、亲属材料;

7、评价材料;

8、音像材料;

9、其他材料。

(五)项目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项目全宗内档案分类一般按时间和内容标准。

工程项目:按工程的不同阶段分类

生产项目:按产品型号分类

科研项目:按专题分类

基建项目:按阶段分类

四、案卷的编立、排列与案卷目录

(一)案卷的编立(立卷)

全宗的文件分类以后,在各类内将具有一定联系的单份文件组合成一个或几个数量适中的保管单位,称―案卷‖或―保管单位‖,将单份文件编立成案卷的过程,称为―立卷‖,或―组卷‖。

立卷工作的内容:组成案卷单位,拟写案卷标题,卷内文件的排列与编号,填写卷内文件目录与备考表,案卷封面的编目与案卷的封装。

1、立卷方法

(1)按问题立卷;(2)按作者立卷;(3)按文种立卷;(4)按时间立卷;(5)按地区立卷;(6)按收发文机关立卷

2、卷内文件排列和编号

卷内文件可按时间、问题、地区、作者、收发文机关、文种、文件的重要程度、所涉及人物的姓氏笔画等方法排列。

注意:保持问文与复文、正文与附件、同一文件不同稿本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

卷内文件排好后,应按统一方法编上页码,以固定次序。

3、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和备考表。

卷内文件目录置于卷首。

卷内备考表放在卷尾,也称―卷末备考表‖,用于登记卷内文件的基本状况,便于管理人员和利用者了解案卷的有关情况。(具体样式见P141~P143)

4、案卷封面编目和案卷封装

案卷封面项目

(1)全宗名称(2)类目名称(3)案卷题名(4)卷内文件起止时间(5)保管期限(6)总件数(7)总页数(8)归档号(9)档号

(二)案卷的排列与编号

案卷排列的一般方法:

(1)按照案卷所反映的工作上的联系排列;

(2)按照案卷内容所反映的一定问题排列;

(3)按照案卷所属的起止日期(时间)排列;

(4)按文件作者、收发文机关以及文件内容所涉及的地区排列;

(5)人事档案、信访等按人头立成的案卷,还可以按姓氏笔画、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或四角号码等方法排列。

案卷排列完毕后,按照排列次序编案卷号。

(三)案卷目录

案卷目录是案卷名册,是著录案卷内容和成分并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览表。

案卷目录的基本类型有两种:

(1)一个全宗编制一个综合性的案卷目录

(2)在全宗内编制分册案卷目录,包括

以全宗内档案分类的类别为单位编制若干案卷目录;按保管期限编制案卷目录;按保管期限结合分类方案编制案卷目录(P152); 按机密程度编制案卷目录。

(3)案卷目录的结构

封皮、目次、序言或说明、简称表、案卷目录表、备考表(P154~155)

(4)案卷目录编号

一个全宗内如果有若干案卷目录,则必须以全宗为单位编定各本目录的顺序号,称为―案卷目录号‖或简称为―目录号‖。可实行流水编号,也可按类编号。

五、档号

档号是档案整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的编号,是全宗号、案卷目录号、类别号、项目号、案卷号和卷内文件件号、页号的总称。

全宗号:档案馆指定给每个全宗的代码

案卷目录号:全宗内每本案卷目录的代码

类别号:馆(室)藏档案类目的代码

项目号:产品、工程、课题、设备等的代字或代号

案卷号:档案馆(室)内案卷排列的顺序号

件号:案卷内文件的顺序号

页号:案卷内每页的顺序号

档号的功能

(1)固定档案的排列次序,反映档案的整理体系和物理位置。

(2)档号的设置,使馆藏档案达到个别化、次第化,便于档案的检索和利用。

(3)便于档案的保管和统计。

(4)档号将档案实体结构体系用代码方式表现出来,有利于计算机自动处理档案信息,便于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档号的结构和编制要求

结构: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或页号

全宗号-类别号-案卷号-件或页号

编制要求:

(1)唯一性。一个编号对象只能对应一个号码,一个代码只表示一个编号对象。

(2)合理性。档号结构必须与馆(室)藏档案的整理分类体系相适应。

(3)稳定性。

(4)简明性。

(5)可延性。

六、档案整理改革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2000年12月6日,国家档案局发布

宗旨:―简化整理、深化检索‖

内容重点:倡导文件级整理理念,改―卷‖为―件‖,简化归档文件的整理工作内容。

意义:结合计算机档案管理和手工管理的需要,以及文件形成者和档案馆的管理需要,为档案管理创新,以及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归档文件的整理要求

1、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

档案应按照不同年度、不同机构或问题等方面的特征集中。

2、区分不同价值

划分归档文件的保管期限,对价值大、保管期限长的归档文件,实行重点整理和保管;对价值小,保管期限短的归档文件,根据管理条件区别对待。体现了―档案分级管理‖思想。

3、便于保管和利用

体现了档案文件整理工作的根本目的。

(二)归档文件整理工作的基本内容(P171~P180)

1、装订

2、分类

3、排列

4、编号

5、编目

6、装盒

●思考题:

●1、档案整理的基本流程?

●2、列举并说明几种档案分类方法的适用情况?

●3、以件为单位的档案整理方法的优缺点?

●4、档案立卷是否不再需要?

第三节档案的鉴定

一、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二、档案鉴定工作的原则

三、鉴定档案价值的依据与标准

四、档案保管期限表

五、馆藏体系的优化

一、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档案鉴定,是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分析和判定档案的价值,决定档案是否需要保存及其保存期限的一项档案业务工作。

(一)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

档案的鉴定一般分馆外鉴定、进馆鉴定、馆内鉴定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有不同工作内容。

1馆外鉴定立卷鉴定

1 档案室鉴定

2进馆鉴定对移交档案筛选

1

3馆内鉴定定期鉴定

期满鉴定

开放鉴定

销毁鉴定

(二)档案鉴定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去粗取精,精炼馆藏

2、提高管理效益,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3、档案鉴定关系档案存毁,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业务工作。

4、有利于在紧急情况下抢救珍贵档案

二、档案鉴定工作的原则

基本原则: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鉴定档案价值。1、全面的观点

(1)将档案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利用需要结合起来,全面评价档案的价值;

(2)全面分析档案各方面的特征(内容、来源、形成时间、文种等);

(3)从全宗整体而非孤立地鉴定单份档案文件的价值;

(3)全面分析和预测社会利用的需要(长远需要、近期需要)

2、历史的观点

根据档案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结合档案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档案之间的关系,客观分析档案的价值。

3、发展的观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间推移,档案自身状况和社会利用需要都会发生变化,档案的价值也随之变化。

要远瞻社会利用需要的动态性,用发展的眼光预测档案的未来价值。

三、鉴定档案价值的依据与标准

档案的保存价值取决于档案自身特点和社会利用需要两方面因素。具体依据和标准包括:1、档案的内容:重要性、独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对档案价值影响较大。

在内容上,价值较大的档案一般包括:

(1)反映立档单位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档案;

(2)反映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档案;

(3)反映国家方针政策的档案;

(4)反映社会各阶层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的档案;

(5)反映某些基本情况,能说明和证实某种事实的档案。

2、档案的来源

档案的来源指档案形成者(立档单位)和作者。

(1)地位较高的档案形成者和作者,其档案价值较大,反之,地位较低的档案形成者和作者,其档案价值就较小。

(2)机关在鉴定档案价值时,要区分不同的作者。通常情况下,有隶属关系机关的来文比非隶属机关的来文更重要。

(3)本机关制成的文件中,具体撰写者、制发机构也对档案价值产生影响。机关重要职能部门的文件比一般事务机构、后勤及某些辅助性机构形成文件要相对重要。

3、档案的形成时间

(1)一般来说,形成年代越久远的档案,价值就越大;

我国目前保存的―明清‖历史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一般是不销毁的。

(2)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档案,价值相对较大。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档案文件,记载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有关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3)某些档案的时效性很强,只在一定期限内具有特定效力,如条约、合约、契约等。4、档案的文种

档案的文种标志档案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档案的价值。

(1)决定、命令、指示、条例、纪要、报告等文件往往反映了重要的方针政策,重大事件和主要的业务活动,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意义,价值较高;

(2)通知、来往信函等文件往往用于处理一般事务,价值较低。

5、档案的文本及可靠程度

(1)档案有草稿和定稿,正本与副本的区别,不同文本反映了档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不同的可靠称度,价值不同。

(2)从可靠性和权威性来讲,定稿、正本的可靠程度高,其价值大于草稿和副本。(3)正本缺失的情况下,副本和草稿的价值就增大。

(4)档案的草稿能够体现文件酝酿、讨论和最终形成过程,有较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6、档案的外形特点和完好程度

(1)档案的外形特点包括:档案的载体材料、字迹材料、笔迹、图案等。

(2)某些档案在文字上具有书法、文字学研究价值,或图案具有艺术价值,或有著名人物笔迹等,其价值得到提升。

(3)档案的损害程度较大难以修复而无法辨认和利用时,其价值下降。

7、档案信息内容的重复程度

在同一全宗内,单份文件内容与其他文件重复,或者被其他文件所包括,其价值降低。

8、全宗和全宗群内档案的完整程度

(1)全宗和全宗群内档案保存完整,各种类型档案价值正常;

(2)全宗和全宗群内档案不完整,残缺档案的价值相对提高。

9、档案的运行处理情况

(1)在文件运行过程中,领导人作了重要批示或经著名专家修改,其价值相应增大;(2)文件运行过程中,没有签署、批复和执行,其价值降低。

10、档案的利用情况

档案的利用情况反映了社会对它的需求程度。

(1)利用率高的档案其价值一般较高;

(2)档案的利用范围越广,其价值越大。

●四、关于档案鉴定的方法论问题

●(一)研究档案利用规律,预测未来利用需要

●下级机关报送的年度以上的总结、报告、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应―长

期‖保管;

●单位预算会计的各种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应―长期‖保管;

●(二)研究档案保存的效益

●(三)掌握档案的重要性和保存时间长短的关系

●(四)档案保存价值分析中的弹性处理方法(P199)

●(五)档案保管期限结构的科学处理

五、档案的保管期限表

(一)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含义和作用

1、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含义:是以表册形式列举档案的来源、内容和形式,并指明其保管期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

2、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作用

(1)为档案价值的鉴定提供统一标准;

(2)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度。

(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类型

1、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国家档案局)(P202)

2、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

《预算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3、同系统单位档案保管期限表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4、同类型单位档案保管期限表

《学校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5、单位档案保管期限表

(三)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

三种:

1、永久:来源之一:本单位制成的重要文件材料;来源之二:上级机关颁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并需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2、长期(16—50年):本单位制成和上级机关颁发的一般文件材料。

3、短期(15年以下):在短时间内对本单位有参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包括本级关的一般事务性文件,下级机关保送的一般工作总结和报告。

六、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和组织

(一)档案鉴定工作的制度

–鉴定档案的标准

–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销毁档案的批准制度和监销制度

(二)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方法

直接鉴定法、现行组织单位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档案馆档案价值的鉴定

(三)档案的销毁

档案销毁清册、立档单位和全宗简要说明、档案销毁方法

七、档案馆馆藏体系

(一)建立馆藏体系的原则

–全宗原则

–特色原则

–效益原则

–优化原则

–开放原则

(二)馆藏体系的基本要求

1、数量充足,门类齐全

●2、结构合理,富有特色

●3、完整精练,质量优化

(三)馆藏体系的优化

优化馆藏,是指用最低限度的馆藏量贮存最大限度的档案信息。

1、树立优化观念,完善有关法规;

2、控制进馆档案的数量;

3、确定馆藏档案的合理比例结构;

(1)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比例适当;

(2)入藏资料与馆藏档案的比例(2:8)协调;

(3)馆藏档案层次分明。

4、消除馆藏档案的过量重复;

5、及时剔除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

●复习思考题:

●1、鉴定档案的依据和标准有哪些?其中最为重要的依据和标准应是什么?

●2、某一组织单位在同一年内了产生或收到了如下几种文件,如何鉴定其价值,并划

分保管期限?

●1)直接隶属的上级机关关于人事安排的指令;

●2)下级机关关于本年度的工作汇报(报告);

●3)同级机关关于一般事务的来往信函;

●4)本机关关于国庆放假的通知。

第四节档案的管理

一、档案保管工作的内容

二、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和意义

三、档案的分等级管理和异地安全保管

四、档案的库房管理

一、档案保管工作的内容

档案保管工作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档案的库房管理;

2、档案流动过程中的保护,即档案在各个管理环节中一般的安全防护;

3、保护档案的专门措施,即为延长档案寿命而采取的诸如复制和修补等各种专门的技术处理措施。

二、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和意义

1、为什么要重视档案的保管?

档案自产生时起,就有可能面临来自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

2、档案保管的任务

妥善地保管好档案,尽可能延长档案寿命,克服自然、社会对档案寿命构成的威胁。

3、档案保管的意义

保护国家记忆和社会记忆,再现历史,传承文明。

为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提供档案物质基础。

三、档案分等级管理和异地安全保管

(一)档案分等级管理的法律依据及含义

1、档案分等级管理的法律依据

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档案

分一、二、三级管理,分级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局制定‖。

档案分等级管理的具体含义

(1)必须建立在对档案保存价值鉴定的基础上;

(2)必须有具体的分级标准和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

(3)建立在对相关因素的综合评价基础上。

包括:档案的稀有程度、史料价值、形成时期、完整程度、形成者的历史地位、文物价值及其历史见证作用等。

(4)其实质是对列入永久保存范围的档案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重点保管。

(二)档案分等级管理的意义

1、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对我国档案财富的安全保管。

2、有助于明确区分档案价值,依法治档。

3、有助于树立档案馆的新形象,促进档案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4、有助于推动档案鉴定工作的开展。

5、有助于促进其他档案管理业务活动水平的提高。

6、有助于档案管理人员鉴别能力的提高

(二)档案异地安全保管

是指对那些列入重点保管范围,一旦失去就会对国家、地方、行业系统及立档单位的社会历史记忆的完整性造成严重损害的档案,实行多套留存或备份,并将原件或最珍贵的档案置于相对安全的场所,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做法。

档案异地安全保管的作用在于:

有助于延长珍贵档案的寿命;

可以达到―此失彼存‖的管理效果;

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四、档案库房的管理

(一)档案库房的编号

(二)档案架(柜)的排放和编号

(三)档案的存放和全宗排列

(四)档案存放位置索引

(五)档案代理卡

(六)全宗卷

(七)温湿度调节和清洁卫生

(八)保卫和保密

(九)防火

(十)档案在搬动中的保护

(十一)档案的安全检查

档案管理学基础练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历史档案

2、全宗

3、全宗群

4、档号

5、档案鉴定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2、档案馆收集档案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3、档案整理一般包括哪些基本步骤?

4、比较―立卷‖与以―件‖为单位管理方式各自的优缺点?

档案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档案管理学(A卷) 一、单项选择题(10%) 1、档案检索效率是指在检索过程中满足利用者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程度,其中能满足利用者要求的准确程度的是() A、查准率B、查全率C、检索效率D、漏检率 2、档案检索工具的种类比较多,将著录条目连续排列并装订成册的检索工具是()A、馆藏性检索工具B、书本式检索工具 C、查找性检索工具D、介绍性检索工具 3、大事记的种类很多,记载国家或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某一方面的大事记是()A、机关工作大事记B、国家或地区大事记C、专题大事记D、个人生平大事记 4、档案展览和陈列的性质主要表现是多方面的,能表现档案内容,能更具吸引力并能受到良好服务效果的是() A、现实性B、思想性C、艺术性D、翔实性 5、对档案数量、存在与保管的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登记的形式有多种,其中详细登记每一个全宗情况的形式是() A、全宗名册B、卷内文件目录C、档案登记簿D、全宗单 6、统计调查根据统计工作的不同类型,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某一特定需要而临时组织的统计点调查是() A、综合性调查B、抽样调查C、专门调查D、随机抽样调查 7、编写组织沿革可以有多种方法,按年度记述某一机关组织概况的是() A、阶段法 B、系列法 C、编年法 D、系统法 8、档案文摘汇编的编辑、出版形式比较灵活,根据社会某一方面问题汇编公布的档案文 摘是() A、学术论文文摘 B、科技成果文摘 C、现行文件文摘 D、专题档案文摘 9、档案标引步骤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确定被标引档案主题概念过程的是() A、主题因素 B、主题分析 C、概念转换 D、标引规则 10、为了保证标引工作的质量,有三个指标应该掌握,其中能确认档案所有程度的是() A、标引的专指度 B、标引的一致度 C、标引的网罗度 D、标引质量指标 二、多项选择题(10%)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上。 3、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学生观。 4、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 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5、班会具有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6、班级管理方法中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学者是德鲁克。 7、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8、小学班主任工作包括常规工作和个别工作两大类。常规工作包括: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 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生操行评定、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工作主要是指对先进生的教育和对后进生的教育。此外,还包括一些班级活动的组织工作。 9、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2、对优等生 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发展的关系。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包括四个方面: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引导,多方配合因势利导。4、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5、要贯彻德育原则。 10、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11、简述班主任的工作: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 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12、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建制。 13、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1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5、课外活动要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应要求有明确目的。 16、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 康的班级风气。主要功能是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17、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18、群众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 19、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将课外活动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20、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 和个人活动。 21、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有: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课外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 好形式。 22、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有放任型、专断型、民主型。勒温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 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 23、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 24、课堂学习情境的安排上应考虑班级规模的控制。 25、联合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 义。 26、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27、课堂纪律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8、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发展阶段。 29、课堂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课堂气氛。 30、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 31、在抓好班级纪律工作中,班主任应实行先专政后民主。 32、校级晨会包括升旗仪式和专题讲话。 33、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成员共同意见的集中体现。 34、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35、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

档案管理学复习资料

档案管理学复习资料 1、档案的萌芽时期是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形成时期是原始图画,成熟时期是原始文字,总之,档案的产生以文字为条件,而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推动了档案的发展成熟。 2、我国档案演变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 3、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按照一定规律以备查考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基本含义1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形成的。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文件。3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载体的多样性。4档案具有特有的原始记录性。 4、文件与档案的关系:第一,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延伸;第二,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升华;第三,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5、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一般属性是知识属性和信息性。6、档案的基本价值:一是凭证价值,二是参考价值。 7、档案的作用:第一,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第二,政治的必要工具;第三,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第四,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第五,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第六,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8、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第一,档案的时效律和扩展律;第二,档案机密性递减律和社会递增律;第三,档案行政作用弱化律和科学作用强化律;第四,档案价值共享律。 9、档案发挥作用的条件:第一,外部条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1)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2)社会档案意识 第二,内部条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1)档案管理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档案价值的实现;(2)档案管理的手段现代化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提供档案,为档案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3)档案管理状况,即物质保管条件。 10、国家档案全宗是指一个国家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全部档案的总和。 11、我国“国家档案全宗”按历史时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档案,包括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央及地方的各级机关、部队、团体、人民公社、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以及国家征集或个人捐赠的某些著名人物的档案;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1)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 1、产生的条件 ①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2、早期档案形态: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②国家的出现 甲骨档案;金石档案(刻在青铜器和铁器的的档案铭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总称) 简牍档案(竹简、木牍) 缣帛档案(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 纸质档案 3、档案的概念概念: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 “术语”中的档案的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法中的概念: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含义:①档案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②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③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④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⑤档案的形成客体是社会活动。 4、档案的性质(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 (1)、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2)、一般属性是知识性和信息性。档案的信息性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5、档案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1)、档案与图书 相同点:知识性和信息性。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来源于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直接转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真迹,图书不真原始性。 ②价值作用不同。③信息存在的方式不同。 (2)、档案与文物。 区别:①文物与档案产生的主观意识不同。②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同。③实存形态不同。(3)、档案与资料。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本单位履行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具有直接性、

自学考试科技档案管理听课笔记简答题

自学考试科技档案管理听课笔记简答题 三、简答题: 1简述科技档案定义的基本含义? 科技档案的定义是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 (1)定义揭示了科技档案的产生领域和内容性质,规定了科技档案同其他档案在性质上的区别。科技档案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是一种科技信息及其载体。 (2)定义明确了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活动的直接记录,规定了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在性质上的区别。科技档案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利用自然活动的原始记录。科技资料则是为了科技、生产活动参考的需要而交流、购买来的间接性的材料。 (3)定义明确了科技档案是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科技文件,规定了科技档案同一般科技文件的区别。科技档案是履行了相关手续,集中保管起来的科技文件。 2简述科技档案的专业性特点及其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影响作用? 专业性是科技档案最突出的特点之一。(T) (1)它的专业性特点,集中表现在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两个方面。 1)它产生的领域具有鲜明的专业性特点。任何一项科技、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进行的,科技档案作为这种活动的记录,都形成于特定的专业领域。 2)科技档案的内容性质具有鲜明的专业性特征。 (2)专业性特点是实现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如:科技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确立,科技专业档案馆的组建,科技档案的整理分类等,都是建立在这一特点的基础之上的。 3简述科技档案类型的多样性特点及其对科档工作的要求? (1)科技档案是一切档案中,类型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种。这是由它所记载的社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决定的。 (2)这一特点,为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提出了许多特殊的要求,如科技档案的各项具体管理环节,都必须根据这种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实现对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4简述工程档案的基本内容(构成)? (1)项目前期准备文件; (2)工程设计文件; (3)工程竣工文件; (4)工程使用、管理、维护、改建、扩建中形成的文件。 5简述设备档案的种类及其基本特点? (1)设备档案从来源看有两种:一种是自制设备的档案,另一种是外购设备的档案。 (2)设备档案的基本特点同产品档案的特点是一样的,即以型号成套。 6简述科研档案的基本特点及其内容(构成)? (1)科研档案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课题成套。一个课题的档案材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2)内容(构成)包括:研究准备工作文件、研究试验文件、成果总结鉴定文件、成果奖励申报文件、成果推广应用文件、其他有关文件。 7简述科技档案的功能? (1)科技档案具有知识储备和依据凭证功能。 (2)科技档案具有情报功能,是指科技档案的内容信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具有的科技参考作用和科技交流作用。 (3)科技档案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功能。

健康管理第三章

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及特点(了解) 概念: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特点: 1.预防与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的患者 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 3.采取的对策既有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二、预防医学体系的主要分类(了解) 分类: 预防医学体系可分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卫生管理学5大学科 小结: 预防医学的特点:既关注个体也关注群体,着眼于个提及确定的群体(健康和无症状患者)三、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熟悉) ·预防医学把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称为健康决定因素,即我们常说的影响健康的因素 1.个人因素: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个人的卫生习惯、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人类生物学 特征和遗传因素 2.卫生服务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与政策、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教 育、就业和工作条件 4.物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交通运输产生的 有害物质

健康生态学模型 健康决定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进而影响健康的? 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总结和指导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实践的重要理论模型 小结:影响健康的因素不仅仅有自身特征,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等会对生活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体健康。 健康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和卫生服务,这4者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健康生态学模型解释。 四、三级预防策略的概念(掌握)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疾病自然史: ·一个人从健康—疾病—健康(或死亡)可以认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称其为健康疾病连续带 五、第一级预防的内容(掌握) ·第一季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 1.个人的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有组织的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疾病;

参加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笔记整理及心得体会

参加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笔记整理及心得体会 参加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笔记整理及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参加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笔记整理及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XX年6月20日至31日,我参加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通过为期13天的系统培训,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档案的价值鉴定、档案的功能利用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次培训,使我学习、成长、收获,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践运用。我将培训期间的笔记做了整理,现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和大家相互学习。 一、熟悉档案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必须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想要熟悉档案,首先要熟悉档案概念: 通俗的说,档案是公司各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档案工作人员去粗取精、分析归纳、分类编目、认真整理形成的。是公司开展各项工作的见证,是反映公司历史的真实资料,也是研究改进、提高创新发展的宝贵史料。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公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公司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公司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

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公司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个公司的档案记载着这个公司的发展史,对本公司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可见,档案管理工作是各项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性和服务性工作,有助于促进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利用档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级档案管理工作都在改革创新,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档案的利用服务上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我国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得到全面加强。 为公司申报的多项证件、奖项、业绩证明、追交尾款等提供了最原始、真实的资料,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档案 随着档案需求的剧增,只有不断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改变管理者的内外素质,增强其专业的知识,实现档案共享价值,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跟上企业发展步伐。 1、对每个环节的档案工作严格控制,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因此,只有对档案管理工作采取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才能确保档案的质量和不泄露。 2、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档案入录的及时与灵活性,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果和效率。与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新增加了信息化的管理,将以往的纸质档案与现代的电子档案结合共同管理,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成果,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3、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严格

档案管理学复习题

《档案管理学》复习题填空1、《文件整理规则》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件)为单位。 2、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 3、2000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了行政机关通用的文件种类有(13)种。 4、公文用纸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 5、A4型纸的成品幅面尺寸为(210X297)mm。 6、全宗号用(4)位代码标准。 7、档案室的收集,正常情况下主要是指(归档)。 8、立卷说明是对档案的补充和概数,具有资料积累和(检索)的双重功能。 9、根据规定,省以上机关应将永久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20)年左右后向本地区综合档案馆移交。 10、根据规定,省辖市和县级以下机关应将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10)年左右后向本地区同级综合档案馆移交。 11、文书档案长期保管期限为(16-50)年左右。 12、鉴定档案价值的基本方法就是(直接)鉴定法。 13、档案代理卡又称(代卷卡)。 14、档案编目的实质是把档案信息资源整理的成果(固定化)。

15、档案著录项目共分(七)项。 16、档案馆指南的主体部分是(馆藏档案情况介绍)。 、资料目录的主体部分是(资料分类目录)。17. 18、照片档案主要由底片、照片及(文字说明)构成。 19、档案著录时,时间项一律用(8)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0、档案著录的结果是(条目)。 单选 1.档案著录的结果是(D)。 A卡片B记录C目录D条目 2.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向社会开发的界线,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C) A 10年 B 20年 C 30年 D 40年 3.2000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了行政机关通用的文件种类有(B)。 A 10种 B 13种 C 15种 D 18种 4.公文用纸采用国际标准(D)。 A B5 B十六开 C B5 D A4 5.A4纸的成品尺寸为(A)。 A 210x297mm B 210x265mm C 184x265mm D 225x156mm 6.保存底片的适宜温度为(B)。 A 13-16℃ B 13-15℃

档案职称重难点速记档案事业概率第三章

第三章档案法治建设 档案法治建设,是档案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也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档案法治建设应围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总要求推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档案立法工作,制定完备的档案法规体系;二是档案行政执法,维护档案法律权威,严格行政执法程序,依法行政;三是档案行政救济,确保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化解行政争议;四是档案法治宣传,营造自觉守法的法治环境。本章主要阐述档案立法、档案行政执法、档案行政救济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档案立法工作 一、档案立法的概念 档案立法,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各种档案法律文件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档案法律的活动。通常所讲的档案立法一般是从广义上理解。这一概念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一)档案立法是立法主体依法定职权所进行的活动 档案立法的形式主要有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职权立法是指立法主体依照我国《宪法》、《立法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的职权进行的档案立法。授权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我国《宪法》和有关国家机关的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授权所进行的档案立法。 (二)档案立法是遵从一定程序、运用一定技术所进行的活动 立法主体在档案立法活动中要严格遵循规定的程序和规范,如国家档案法律的立法程序分为提出法律案、审议法律案、通过法律案、公布法律等阶段;档案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分为规划、起草、审定、发布等阶段;档案规章制定程序分为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解释与备案等阶段。立法程序的系统化、规范化,为实现档案立法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提供了保证。 立法技术是立法主体在立法活动中为实现立法目的所运用的操作方法或技术性规则,在任何一个国家,立法主体都必然会运用一定的立法技术来表现阶级的意志,从而更科学有效地发挥法的作用,实现立法的目的。 (三)档案立法是制定、修改和废止法的活动 档案立法,包括制定、修改和废止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以《档案法》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1、三个二级学科:图书、情报、档案学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创成一级学科,档案管理学 2、是档案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是从事文员、秘书的技能课程,以下是8大技能 技能: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档案保管期限登记、编目)、检索、利用(用于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技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编辑研究、统计做公务员的总的要求:档案学管理、秘书学、办公室管理 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档案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中国档案的起源 二、我国档案的形式和名称的演变与沿革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一、档案的定义 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音等不 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产生的条件 档案的产生是逐渐历年产生的。恩格斯说:蒙昧、野蛮、文明。今天的文书,明天的档案。 条件如下: 1、进入文明时代后,记录符号、文字记录 2、随生产实践发展,语言文字完善,出现了有条理的信息记录 3、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有条理信函及应用 4、有条理的信息用完后为了日后查考保存起来,形成档案 二、档案的基本含义 (一)、档案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二)、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记录。 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归入档案。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三)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档案信息的载体 载体形式:甲骨档案、简牍档案(竹简+木椟,这在战国至两晋产生最多,尤其是秦汉)、金石档案(青铜+石刻)、缣帛档案(细绢档案)、纸质档案 2、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 (1)从档案信息的处理技术即档案信息记录在载体上的方法看 刀刻、手写、印刷、晒制、摄影、录像、激光扫描等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冯惠玲

“档案学概论”听课笔记 论:对DA概念(定义)的理解:P5 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DA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与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不同,如年轮 2、历史性(或后时性):从时态上讲,DA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非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只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重要部分 3、确定性:DA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或:DA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DA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4、原始记录性:这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简:DA的本质特性:P6 “原始记录性”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还从根本上决定着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对DA的管理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DA的本质特性为代价,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因此现在各国均以“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DA管理(尤其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 简:DA的实存形态: DA的实存形态是DA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只有具有DA属性者,才是DA.根据定义,尤其是DA的本质特性,其实存形态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目前DA的实存形态主要仍是各种文书,尤其是文书的定稿——唯一的且可信赖程度最高的稿本。 简:制作时是否有意,对档案的日后管理和档案的功能、价值具有不同的效应。 1、有意看作的优点:为久存,制作材料较好,格式规范,留存较齐全、完整。 缺点:内容往往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常有虚假不实甚至有意作伪,易产生抑恶扬善、报喜不报忧等内容上的偏差、错误。 2、无意制作的优点:无意中留下真实客观的记录,较好地体现DA的原始记录性。 缺点:制作材料的质地不好,耐久性差,书写格式往往不规范,且留存状况不好,不易齐全完整。不利于DA的保存和日常管理使用。 论:准确理解DA的真实可靠性: DA,尤其是它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不是绝对的,准确、客观、真实、正确是相对的不能因此全盘否定DA的真实可靠性。种种不客观、不真实、甚至伪造的DA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DA的真实可靠性有至少2层含义: 1、如DA的内容无失实、歪曲、作伪之处,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它就是最真实、可靠的。因为档案是直接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 2、如有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之处,其不实之客观事实,也恰是由DA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世人的。DA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假”的也是“真”的。 简:DA与信息的关系: 逻辑上是种、属概念的关系。 DA是一种最真实、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性固化信息。从根本上体现着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而信息理论认为: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是信息的根基所在,没有或确定性、可靠性程度差的信息没有什么价值。所谓“错误、混乱或不可靠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人类社会对信息的依赖、需求程度越高,对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的要求程度也就越高。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DA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是信息之根——确定性与可靠性的最高体现形式和实存形态。

档案管理学笔记

档案管理学笔记参考资料 目录 第二章档案价值的鉴定 (2) 知识点1: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理解 (2) 知识点2: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 (2) 知识点3: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意义 (2) 知识点4、档案价值鉴定标准 (2) 知识点5、鉴定档案价值的原则 (3) 知识点6、档案保管期限表 (3) 第三章档案的收集 (4) 知识点1、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 (4) 知识点2、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 (4) 知识点3、归档制度 (4) 知识点4、档案室在形成文件与组织归档工作中的作用 (5) 知识点5、馆藏档案的补充源 (5) 知识点6、档案馆对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5) 第四章档案的整理 (6) 知识点1、含义、内容和意义 (6) 知识点2、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 (6) 知识点3、全宗相关知识 (6) 知识点4、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7) 知识点5、案卷知识 (7) 知识点6、档号 (7) 知识点7、档案整理中的组织管理 (7) 知识点8、文号索引 (7) 第五章档案保管 (7) 知识点1、档案保管概念 (7) 知识点2、档案保管工作任务 (8) 知识点3、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要求 (8) 知识点4、档案保管的物质条件 (8) 知识点5、基本概念 (8) 第七章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8) 知识点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含义 (8) 知识点2、开发的意义 (8)

知识点3、开发原则 (8) 知识点4、开发面临的主要障碍 (9) 知识点5、开发应采取的措施 (9) 知识点6、简述档案提供利用、档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9) 第八章档案检索 (9) 知识点1、档案检索 (9) 知识点2、检索效率 (9) 知识点3、档案著录 (9) 知识点4、档案标引 (9) 知识点5、档案检索工具 (10) 知识点6、档案目录中心 (10) 知识点7、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10) 第九章档案的编研 (10) 知识点1、概念和内容 (10) 知识点2、编研意义 (10) 知识点3、编研特点 (10) 知识点4、大事记 (10) 知识点5、组织沿革 (11) 第十编档案提供利用 (11) 知识点1、档案利用工作概念 (11) 知识点2、档案利用工作的地位 (11) 知识点3、怎样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11) 知识点4、档案利用服务利用方式 (11) 知识点5、档案提供利用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11) 知识点6、开放档案 (12) 备注说明 (13) 绪论 一、档案管理学现状 1.档案管理学:是研究档案系统的运行规律阐述档案管理的一般原理的技术和方法的学科2.档案管路学历史:从无到有的过程

档案管理员自我评价

档案管理员自我评价(精选多篇) 本人工作上坚决服从领导安排,同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力争有新意、有突破,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中均有突出表现。平时能能独挡一面,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遇事冷静,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还发扬互助协作精神,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井然有序地分类排列档案,建立了便于查询的目录,并对零散档案进行登记和及时归档,防止了档案的遗失,对档案分放了如指掌,随时随地都能快速地查找档案,还预备利用数据库软件完善档案管理,简化工作程序,此项工作正在筹划进行中。全年共整理档案2套,送往市组接收验收

合格,收集零散档案439份,查阅档案66人次。在负责的部内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的管理维护上,能够做到有条不紊,有问题及时解决或送修,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作中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分工不分家,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乐于助人,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同事的认可和好评。 数据管理员自我评价 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一年,也是我思想、工作、学习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在十六字**精神的鼓舞下,我励精图治,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政治思想取得新突破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教育,善于提练和总结。**年5月至7月借调解放思想大讨论办公室期间,负责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参与各阶段活动实

施和总结,无论思想或是政治理论水平都有飞速进步;之后,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掀新高潮活动中,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再创新成绩,撰写的总结在《**组工快讯》第39期发表;积极参加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完成各阶段总结和整改,政治素质得以提升;还于今年10月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理论培训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于今年年底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 二、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针对分管工作的特点,我合理安排时间,坚决服从领导安排,同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力争有新意、有突破,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中均有突出表现。所负责的党校工作较繁杂,在人员仅配备一名的情况下,我能独挡一面,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极力办好各类培训班。全年共举办培训班21期,完成调研文章2篇,参

【专升本-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三章决策

第三章决策 1.决策的概念及其理解。 概念: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组织或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尽管各人对决策过程的理解不尽相同。过程包含6个步骤。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类型有哪些? (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或所涉及的问题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3)按决策的多寡划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4)按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划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5)按决策者的手段划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3比较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各自具有的优缺点。 个体决策的优点:①果断性强②责任明确③决策成本低 个体决策的缺点:①决策缺乏连贯性②决策的可实施性欠缺 群体决策的优点:能更大范围的汇总信息;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的认同;能更好地沟通;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群体决策的缺点:决策所用的总时间一般比个人决策要长;过多的依赖群体决策,会限制管理采取迅速,必要行动的能力;容易出现责任不清的问题 4决策的特点 ①目标性②可实践性③可抉择性④满意性⑤决策的信息依据性⑥过程性 5.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要使得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讲,原因有: (1)决策者很难获得决策需要的全部信息 (2)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决策者很难准确的预测出方案将来的结果 (4)决策者评估并选择最优方案的代价相对较大,经济上不合适 6.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何种发展? (一)古典决策理论

档案管理学笔记

绪论 一、档案管理学现状 1.档案管理学:是研究档案系统的运行规律阐述档案管理的一般原理的技术和方法的学科2.档案管路学历史:从无到有的过程 国外 苏联 我国:20世纪20、30、40年代 1935年周连宽《县政府档案处理法》 1936年程长源《县政府档案管理法》 1938年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 1940年龙兆佛《档案管理法》 特点:照搬照抄 3.档案管理学现状 二、学科类型、定位与特点 (一)学科类型 1.文书档案或普通档案管理学 2.科技档案管理学 3.专门档案管理学 4.综合性档案管理学 (二)学科定位 档案学是以档案及档案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各门系统性专业知识体系的总称,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三)科特点 1.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2.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3.社会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三、在学习档案管理学时应掌握如下具体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研究法 第一章档案实体管理概论 一、档案实体管理的概念 1.实体:(1)所有触之有形的实际物 (2)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实物 (3)表示数据库中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对象或概念 (4)真实具体的东西,第一性的东西 (5)能够独立存在,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源的东西

虚拟:(1)不一定符合事实虚拟的情况 (2)编造的 (3)由高科技技术实现的仿实物或伪实物的技术 虚拟管理:(1)网络时代公司成员分布于不同地点的管理,跨时空组织边界的实时沟通和合作,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效益最大的目的。(宏观) (2)对虚拟团队进行协调,提高团队效益。(微观) 2.档案实体管理的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 收集:分散到集中 整理:无序到有序、零乱到系统 鉴定:判断档案是否保存或销毁 统计:反映数量的关系 保管:目的是延长档案的寿命 2.实体管理与内容信息开发利用的关系 档案实体管理是手段,档案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是目的 二、档案实体管理原则 原则:(1)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2)长期检验所整理出来的合理化现象 1.来源原则:把同一机构、组织或个人形成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的原则 2.全宗原则 (1)全宗:一个国家机构、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文件整体,是档案馆档案的第一层分类,统计单位。同一全宗的档案不能分散,不同全宗档案不 能混淆。 (2)全宗原则的理论意义:全宗原则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 全宗原则深刻揭示并维护历史活动的有机联系 全总原则对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全宗原则在方法上简便求实 全宗原则的理论意义:全宗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尊重历史,作为档 案管理的基本方法性原则和理论基石对整个档案管理工作 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3)实践价值:○1维护了历史本来原貌,最大限度体现了档案的本质属性 ○2使分类方法简便易行 (4)面临的问题:○1在管理实践中难以彻底贯彻落实 ○2社会各组织之间关系界限模糊 ○3组织和个人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独立性较强的档案全宗划分问题 三、档案实体管理的方法 1.方法:历史方法 逻辑方法 二者区别:○1历史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客观现实存在状态及界线对事物进行直接认定性的区别与划分 ○2逻辑方法是根据事物抽象属性和特征来区别 2.实体管理中应用历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档案管理学试题与答案

档案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 每空 1 分,共 20 分 ) 1.文件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文件制作阶段、文件现实使用阶段、文件 ________阶段和文件永久保存阶段。 2.档案的内在联系性,决定了集中在一起的档案才具有 ________功能。 3.馆藏建设的四大原则是 ________原则、效益原则、特色原则和弹性原则。 4.档案法规总的来说,是从 ________和保管期限两个方面,对档案信息的输入、 储存问题进行了规范。 5.归档不仅仅是文件的转手和移交,它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性、 ________ 性行动。 6.智能控制是对档案信息更高程度的控制。智能控制的深化有助于导致实体控制 的 ______。 7.档案信息处理语言按其构成原理,可以分为分类法语言、 ________语言和代码 语言等。 8.立档单位必须是具有相对独立 ________,并主要以自己名义对外行文的社会主 体单位。 9.全宗之下、案卷之上的档案实体分类层次,可以称为 " 系列 " ,对" 系列分类表 " 人们一般称其为 ________方案。 10.档案整理首先是从 ________开始的,这是因为档案信息的有机关联性首先是 在这一层次上体现出来的,而且,它也是档案馆 ( 室) 对档案进行日常科学管理的 基本单位。 11.档案著录是对档案文件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 ________的过程。 12.对档案内容所涉及事物的著录所形成的条目,是编制 ________的基础。 13.所谓按事由类同性分类,就是主要按社会职能的 ________类分档案信息。 14.档案检索工具具有存储、检索、 ________档案信息三项功能。 15.我国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________年向社会开放。 16.档案展览本身就是提供 ________的现场,利用者可以从中得到较为集中和系 统的材料。 17.档案指南有全宗指南、 ________、专题指南三种。 18.________ 是用来统计档案馆保存的全宗数量,并固定全宗号的登记册。 19.档案统计,从广义上说,包括档案 ________统计、档案管理活动统计和档案 事业统计三方面的内容。 20.借阅服务是应用面最 ________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所谓馆藏建设就是对文件或档案加以 ( ) ,使之入藏于档案馆 ( 室) 的行为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