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一、引言

翻译从来就不是一项纯语言活动,只有在语言教学时翻译才成为纯粹的语言转换,而普通意义上翻译的对象是意义,是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译者充当的正是这种传递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使者。传统的翻译理论着力于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关注的是理想的译者该怎么做,完美的译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以“原著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等来严格要求译者恪守“隐形人”规则。过去,研究翻译只限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而对这两者之外的因素很少谈及,特别是对译者的因素认识很不够。有人把译者称作“看不见的人”(the invisible man),或比喻成“舌人”,“媒婆”等。这种观点,就是将译者置于被动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对翻译过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译者,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其主体性。我国翻译家金圣华基于对翻译的认识和个人的实践,指出“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译者虽然担当中介的任务,却不能是卑微低下,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翻译如做人,不能放弃立场,随波逐流;也不能毫无原则,随风飘荡。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量度,过与不足的平衡。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可见译者必须是个有思想、有头脑,能够发挥自己主体性的人。随着译学

研究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译者就好比是驰骋在有限疆域的骑士,主体性发挥得法可以让他游刃有余,规矩方圆之中自有其广阔天地。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译者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本文将对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中所受的制约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二、译者身份的理论定位――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译者的身份加以定位。事实上,翻译就是译者首先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追寻作者的思路,然后综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无论在理解阶段还是表达阶段,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到底何谓译者的主体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主体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简而言之,就是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为我性”,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同时,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作用于客体,必然受到客体本身和其它客观环境的条件的制约的限制,因此主体性同时又包含受动性。因而能动性、目的性和受动性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不难看出,译者的一个主动的角色,像演员一样把原作的内容表演出来,又像导演一样始终千方百计地研究如何把原作的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

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具体内涵,近年来仅在《中国翻译》上就

有诸多学者讨论。许钧在2003年1月《中国翻译》上撰写的《“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的确立》一文中提到“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

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

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

价值。……所谓‘翻译主体性’……是指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而在同一期的《中国翻译》上,查明建也就译者主体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基于“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辩证统一于主体性之中”这个哲学分析,查明建提出了“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在文中也论述到应该把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均当作翻译的主体,此处有关译者主体性内涵的表述也极具参考价值。在2003年第6期《中国翻译》上,屠国元“把译者作为中心主体,而把原作者和读者作为影响制约中心主体的边缘主体”,并把译者的主体性解释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陈大亮也在《谁是翻译主体?》中引用陈先达的分析,从哲学角度进一步说明“主体

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最主体的综合特征,是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集中的品质。但他(陈先达)忽略了主体性还有受动性的一面。主体性说到底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主体性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理解主体性内涵时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无视客体的制约性,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二是过分强调客体的制约性,完全排除主体能动性。”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内涵作了一定的研究,或者引用以上定义,或者作出类似的解释。从上文的几个定义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都关注创造性,每种解释都各有所长。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译者作为整个翻译实践的主导因素具有许多不依赖作为客体的原文而存在的独立性,他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潜能施展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其中蕴含着译者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并不亚于原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这主要表现在:一、原作者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按照自己喜好口味选择的素材,并按照自己特有的写作方法创造有自我烙印的作品,而译者却可以驰骋更广阔的领域,他可以翻译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到内容、时代、风格各异的作品。二、译者是不同文化间的传递者,他结合两种或多种文化于一身,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但要考虑篇章词句和狭义的上下文的联系以及原作所传递的时代风貌和文化

精神,而且还要考虑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考虑作品的思想风格、作者的世界观、创作目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读者的需要和译文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效果。正因为如此,翻译不是原作的简单翻版,而是一种译者的再创造,渗透了译者对于原文

文本内容的理解、阐释和传达。译者是一个与原作平等的“艺术创造主体”,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主体对话关系。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包括译者的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是原作,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其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译者所受到的制约因素

翻译过程是两种文化的“协商”过程,而译者是两种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没有限度和范围的,而是要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

(一)受时代背景的制约。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总是要打上时代的烙印。20世纪初苏曼珠与陈独秀用章回小说的笔法翻译的雨果的《悲惨世界》,每节多以“却说”、“话说”开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如此翻译自然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审美期待,以免自

己的译作因引进了有违目标文化图式而引起译文接受者的审美

抵触。在当时文化处于比较封闭的时期,译者的这种努力避免有违原作审美期待的负面审美反映表现尤为明显。

20世纪50年代以董秋斯和卞之琳为代表的翻译家主张翻译应该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求“信”。董秋斯在其译作《大卫?科波菲尔》中使用直译的方法,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字字对译”的地步,完全体现了其求“信”的精神。卞之琳明确指出“内容:借形式而表现,不忠实原来的形式,也就不能充分忠实原有的内容。”

例(1)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 widowed.(W.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3,3,134-135)

译1: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朱生豪译)

译2: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方平译)

由于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性忌讳”的影响,朱生豪把“to my bed”译作“相思”,或许希望用中国古典式的含蓄美来提高译文的诗学价值,或是因为当时社会主流意识难以接受过于直率的译文。而方译符合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国情。孙致礼教授曾认为朱译不妥,与原作的意境相距甚远。其实这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译者受当时社会文化观念的制

约。

(二)受译者的文化结构的制约。

译者主体性本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研究层面,但译者的文化先结构则是其制约因素中比较客观的条件。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语言使用个体的译者总是属于一定的文化圈,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文化结构。一方面,译者的语言应用折射出了译者既有的文化先结构;另一方面,译者的文化先结构又从某种意义上制约了译者在语言应用上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屠国元的观点,“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由于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风俗和知识结构,从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语言与文化间的透明互译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译本难免会带上译者在文化过滤方面的

痕迹。译者的文化先结构包括地域环境、社会背景、民族性格、文化渊源、意识形态等,其中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上的深层积淀。文化渊源涉及到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地域文化、传统习惯等方面。意识形态也涵盖了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知识结构、道德观念以及译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译者首先是原著的读者,但译者又不同于一般的读者,他必

须更深入更透彻更全面地解读原作者、原著和原语文化。而当译者作为读者时,译者的文化先结构就是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原著(原语文化)时的“媒介”因素,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译者

的理解。好比玻璃,其质其材利于阳光的透明过滤。也就是说,

与原著(原语文化)相近的文化先结构(或能够引导译者理解原著的文化先结构)相对来说会利于文化的过滤,反之则不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好坏,客观上限定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最大限度。特别是当译者在接收、反映、思考和处理异域文本(异域文化)时,潜意识中常常会带着自己所熟知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审美标准去解读和判定另一种文化。因此译者的文化结构对其主体性发挥有着相当的限定性,关系到译者传递原文文化信息的成败,需要认真研究对待。

(三)受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的制约。

翻译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字面翻译或文字转换,如果从最根本的层面来审视的话,翻译应该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是指译者在翻译这项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所特有的、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差异性的敏感度,以及阐释文化差异、调节文化冲突的能力。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也可以看作是译者的跨文化意识。要在翻译中做到全面传递原文信息,译者必须全面提高双语文化能力。成功的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实际上关系到能不能翻译原文或在多大程度上翻译原文的问题。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越强,其主体性就越能得到发挥,就越有可能翻译出成功之作。相反,如果译者的双语能力不能达到相当的程度,那么他就只能按字面去译了,译作就会不尽如人意,或者错误百出,有损原作形象。因此,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制于自身的双语能力。

(四)受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力的制约。

翻译重在理解,只有透彻地领会原作的含义,才能准确地向

读者传达原作的精神底蕴。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译者充当原文本的信息接受者。译者必须从原文本所处的语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即原文的言语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正确理解,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迦达默尔认为,理解就是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文本向读者敞开,似乎“向理解者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为了理解和回答文本提出的问题,理解者又必须提出业已

回答了的那些问题,通过这种相互问答的过程,理解者才能不断

超越自己原有的视野”。不同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尽相同,于是就出现了同一原作由于译者理解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译文。

例:Catherine caught and pursued it eagerly;then she put a few questions to me concerning the inmates,rational and irrational,of her former home.(Ch.17,V.II) 译1:凯瑟琳拿到了,热切地读着;然后,她时而清楚时而糊涂地问我几句关于她以前的家的情况。(杨苡译 P278) 译2:凯瑟琳连忙捡起信,急切地看了一遍,接着对于老家那里有理性的人和没有理性的牲畜向我提了几个问题。(孙致礼译P328)

此例是小说《呼啸山庄》中,洛克伍德先生给困居在呼啸山庄的凯瑟琳捎来了女管家内利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杨译把

rational and irrational理解成修饰“问”,孙译理解为修饰inmates,并附加脚注‘有理性人’指女管家内利;‘没有理性的牲畜’,指凯瑟琳的小马,使译文合情合理。

又例:“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遗美,一截还东

国!”(毛泽东《昆仑》)

I would give to Europe your crest,

And to America your breast,

And leave in the Orient the rest.

许渊冲先生把其中三个“一截”翻译成押韵的英文your crest,your breast,the rest,体现了其高超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确实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但是其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它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紧密交织在一起。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在原语和译语文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妥协与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制约因素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正确对待这些制约因素,译者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主体性,并能充分地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

毕业设计外文翻译附原文

外文翻译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刘链柱 班级机制111 学号1110101102 指导教师葛友华

外文资料名称: 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acuum cleaners using cyclone technology 外文资料出处:Korean J. Chem. Eng., 23(6), (用外文写) 925-930 (2006) 附件: 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2.外文原文

应用旋风技术真空吸尘器的设计和性能介绍 吉尔泰金,洪城铱昌,宰瑾李, 刘链柱译 摘要:旋风型分离器技术用于真空吸尘器 - 轴向进流旋风和切向进气道流旋风有效地收集粉尘和降低压力降已被实验研究。优化设计等因素作为集尘效率,压降,并切成尺寸被粒度对应于分级收集的50%的效率进行了研究。颗粒切成大小降低入口面积,体直径,减小涡取景器直径的旋风。切向入口的双流量气旋具有良好的性能考虑的350毫米汞柱的低压降和为1.5μm的质量中位直径在1米3的流量的截止尺寸。一使用切向入口的双流量旋风吸尘器示出了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收集在家庭中产生的粉尘。 摘要及关键词:吸尘器; 粉尘; 旋风分离器 引言 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房子,工作场所,或其他建筑,因此,室内空间应该是既舒适情绪和卫生。但室内空气中含有超过室外空气因气密性的二次污染物,毒物,食品气味。这是通过使用产生在建筑中的新材料和设备。真空吸尘器为代表的家电去除有害物质从地板到地毯所用的商用真空吸尘器房子由纸过滤,预过滤器和排气过滤器通过洁净的空气排放到大气中。虽然真空吸尘器是方便在使用中,吸入压力下降说唱空转成比例地清洗的时间,以及纸过滤器也应定期更换,由于压力下降,气味和细菌通过纸过滤器内的残留粉尘。 图1示出了大气气溶胶的粒度分布通常是双峰形,在粗颗粒(>2.0微米)模式为主要的外部来源,如风吹尘,海盐喷雾,火山,从工厂直接排放和车辆废气排放,以及那些在细颗粒模式包括燃烧或光化学反应。表1显示模式,典型的大气航空的直径和质量浓度溶胶被许多研究者测量。精细模式在0.18?0.36 在5.7到25微米尺寸范围微米尺寸范围。质量浓度为2?205微克,可直接在大气气溶胶和 3.85至36.3μg/m3柴油气溶胶。

毕业设计方案英文翻译资料中文

故障概率模型的数控车床 摘要:领域的失效分析被计算机数字化控制

汽车制动系统-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

Automobile Brake System The braking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 in cars. If the brakes fail, the result can be disastrous. Brakes are actually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which convert the kinetic energy (momentum) of the vehicle into thermal energy (heat).When stepping on the brakes, the driver commands a stopping force ten times as powerful as the force that puts the car in motion. The braking system can exert thousands of pounds of pressure on each of the four brakes. Two complete independent braking systems are used on the car. They are the service brake and the parking brake. The service brake acts to slow, stop, or hold the vehicle during normal driving. They are foot-operated by the driver depressing and releasing the brake pedal.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rking brake is to hold the vehicle stationary while it is unattended. The parking brake is mechanically operated by when a separate parking brake foot pedal or hand lever is set. The brak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basic c omponents: the “master cylinder” which is located under the hood, and is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brake pedal, converts driver foot’s mechanical pressure into hydraulic pressure. Steel “brake lines” and flexible “brake hoses” connect the master cylinder to the cylinders” located at each wheel. Brake fluid, specially designed to work in extreme conditions, fills the system. “Shoes” and “pads” are pushed by cylinders to contact the “drums” and “rotors” thus causing drag, which (hopefully) slows the car. The typical brake system consists of disk brakes in front and either disk or drum brakes in the rear connected by a system of tubes and hoses that link the brake at each wheel to the master cylinder (Figure).

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使用高级分析法的钢框架创新设计 1.导言 在美国,钢结构设计方法包括允许应力设计法(ASD),塑性设计法(PD)和荷载阻力系数设计法(LRFD)。在允许应力设计中,应力计算基于一阶弹性分析,而几何非线性影响则隐含在细部设计方程中。在塑性设计中,结构分析中使用的是一阶塑性铰分析。塑性设计使整个结构体系的弹性力重新分配。尽管几何非线性和逐步高产效应并不在塑性设计之中,但它们近似细部设计方程。在荷载和阻力系数设计中,含放大系数的一阶弹性分析或单纯的二阶弹性分析被用于几何非线性分析,而梁柱的极限强度隐藏在互动设计方程。所有三个设计方法需要独立进行检查,包括系数K计算。在下面,对荷载抗力系数设计法的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 结构系统内的内力及稳定性和它的构件是相关的,但目前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的荷载抗力系数规范把这种分开来处理的。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结构体系和它构件的相互影响反映在有效长度这一因素上。这一点在社会科学研究技术备忘录第五录摘录中有描述。 尽管结构最大内力和构件最大内力是相互依存的(但不一定共存),应当承认,严格考虑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很多结构是不实际的。与此同时,众所周知当遇到复杂框架设计中试图在柱设计时自动弥补整个结构的不稳定(例如通过调整柱的有效长度)是很困难的。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建议在实际设计中,这两方面应单独考虑单独构件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基础及结构整体稳定性。图28.1就是这种方法的间接分析和设计方法。

在目前的美国钢结构协会荷载抗力系数规范中,分析结构体系的方法是一阶弹性分析或二阶弹性分析。在使用一阶弹性分析时,考虑到二阶效果,一阶力矩都是由B1,B2系数放大。在规范中,所有细部都是从结构体系中独立出来,他们通过细部内力曲线和规范给出的那些隐含二阶效应,非弹性,残余应力和挠度的相互作用设计的。理论解答和实验性数据的拟合曲线得到了柱曲线和梁曲线,同时Kanchanalai发现的所谓“精确”塑性区解决方案的拟合曲线确定了梁柱相互作用方程。 为了证明单个细部内力对整个结构体系的影响,使用了有效长度系数,如图28.2所示。有效长度方法为框架结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设计。然而,有效长度方法的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 践活动。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

“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常把文学翻译家比作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又要舞姿优美,又难免时时受到羁绊。因为文学翻译被归结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但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里进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意和形。再则译者还要受到译文读者的制约,顾羁他们不同的接受能力,所

毕业设计外文翻译资料

外文出处: 《Exploiting Software How to Break Code》By Greg Hoglund, Gary McGraw Publisher : Addison Wesley Pub Date : February 17, 2004 ISBN : 0-201-78695-8 译文标题: JDBC接口技术 译文: JDBC是一种可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程序设计接口)。它由一些Java语言编写的类和界面组成。JDBC为数据库应用开发人员、数据库前台工具开发人员提供了一种标准的应用程序设计接口,使开发人员可以用纯Java语言编写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一、ODBC到JDBC的发展历程 说到JDBC,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十分熟悉的字眼“ODBC”。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ODBC是OpenDatabaseConnectivity的英文简写。它是一种用来在相关或不相关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存取数据的,用C语言实现的,标准应用程序数据接口。通过ODBCAPI,应用程序可以存取保存在多种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的数据,而不论每个DBMS使用了何种数据存储格式和编程接口。 1.ODBC的结构模型 ODBC的结构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应用程序接口、驱动器管理器、数据库驱动器和数据源。应用程序接口:屏蔽不同的ODBC数据库驱动器之间函数调用的差别,为用户提供统一的SQL编程接口。 驱动器管理器:为应用程序装载数据库驱动器。 数据库驱动器:实现ODBC的函数调用,提供对特定数据源的SQL请求。如果需要,数据库驱动器将修改应用程序的请求,使得请求符合相关的DBMS所支持的文法。 数据源:由用户想要存取的数据以及与它相关的操作系统、DBMS和用于访问DBMS的网络平台组成。 虽然ODBC驱动器管理器的主要目的是加载数据库驱动器,以便ODBC函数调用,但是数据库驱动器本身也执行ODBC函数调用,并与数据库相互配合。因此当应用系统发出调用与数据源进行连接时,数据库驱动器能管理通信协议。当建立起与数据源的连接时,数据库驱动器便能处理应用系统向DBMS发出的请求,对分析或发自数据源的设计进行必要的翻译,并将结果返回给应用系统。 2.JDBC的诞生 自从Java语言于1995年5月正式公布以来,Java风靡全球。出现大量的用java语言编写的程序,其中也包括数据库应用程序。由于没有一个Java语言的API,编程人员不得不在Java程序中加入C语言的ODBC函数调用。这就使很多Java的优秀特性无法充分发挥,比如平台无关性、面向对象特性等。随着越来越多的编程人员对Java语言的日益喜爱,越来越多的公司在Java程序开发上投入的精力日益增加,对java语言接口的访问数据库的API 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也由于ODBC的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它并不容易使用,没有面向对象的特性等等,SUN公司决定开发一Java语言为接口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接口。在JDK1.x 版本中,JDBC只是一个可选部件,到了JDK1.1公布时,SQL类包(也就是JDBCAPI)

汽车制动系统(机械、车辆工程毕业论文英文文献及翻译)

Automobile Brake System汽车制动系统 The braking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 in cars. If the brakes fail, the result can be disastrous. Brakes are actually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which convert the kinetic energy (momentum) of the vehicle into thermal energy (heat).When stepping on the brakes, the driver commands a stopping force ten times as powerful as the force that puts the car in motion. The braking system can exert thousands of pounds of pressure on each of the four brakes. Two complete independent braking systems are used on the car. They are the service brake and the parking brake. The service brake acts to slow, stop, or hold the vehicle during normal driving. They are foot-operated by the driver depressing and releasing the brake pedal.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brake is to hold the vehicle stationary while it is unattended. The parking brake is mechanically operated by when a separate parking brake foot pedal or hand lever is set. The brak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basic components: the “master cylinder” which is located under the hood, and is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brake pedal, converts driver foot’s mechanical pressure into hydraulic pressure. Steel “brake lines” and flexible “brake hoses” connect the master cylinder to the “slave cylinders” located at each wheel. Brake fluid, specially designed to work in extreme conditions, fills the system. “Shoes” and “pads” are pushed by the slave cylinders to contact the “drums” and “rotors” thus causing drag, which (hopefully) slows the c ar. The typical brake system consists of disk brakes in front and either disk or drum brakes in the rear connected by a system of tubes and hoses that link the brake at each wheel to the master cylinder (Figure). Basically, all car brakes are friction brakes. When the driver applies the brake, the control device forces brake shoes, or pads, against the rotating brake drum or disks at wheel. Friction between the shoes or pads and the drums or disks then slows or stops the wheel so that the car is braked.

翻译资料英语

FINANCIAL INNOV ATION Like other industries,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in business to earn profits by selling its products. If a soap company perceives that there is a need in the marketplace for a laundry detergent with fabric softener, it develops a product to fit the need .Similarly,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ir profi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velop new products to satisfy their own needs as well as those of their customers; in other words, innovation-which can be extremely beneficial to the economy-is driven by the desire to get (or stay) rich. This view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leads to the following simple analysis: A chance in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r innovations that are likely to be profitable. Starting in the 1960s, individual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perating in financial markets were confronted with drastic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Inflation and interest rates climbed sharply and became hard to predict, a situation that changed demand conditions in financial markets. Computer technology advanced rapidly, which changed supply conditions. In addition, financial regulations became especially inconvenient. Banking institution discovers many old ways of doing business being able to not have earned money again; they provide the masses finance with service and financial products sale neither well. Many financial intermediary is discovered they have no way to raise having arrived at a fund, but these self that will not a suspense of business right away with original tradition finance implement. For existing under new economy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uts up banking institution be obliged to being able to satisfy customer need moreover the new product being able to gain a profit of and serving, this process is called 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their case, necessity was the mother of innovation. Our discussion of why financial innovation occurs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hree basic typ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Escapism to responding to needing condition change, to the small advantages supplying with condition change and to controlling. We have had one now understandable that banking institution is innovative for instance the cause institutions, let’s look at examples of ho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ir search for profits have produced financial innovations of the three basic types. 1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中,这些特征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译论:大体划分为“语言学前”和“语言学”两阶段。无论是“语言学前”阶段中译者所处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两难境地还是语言学阶段中作为翻译机器译者的状况,其哲学根源都在于二元对立认识论。二元对立认识论认为,思想作为客体的对立面,能够客观地反映客体,达到这种客观反映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准确性就成了当然的要求,因为这样才能保持客观、科学性。 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分析:哲学解释学、权力话语和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三元素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 哲学解释学与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因素:哲学解释学是西方哲学中语言论转向后深刻影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种理论,它改变了人文学中的科学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时间和历史的视角。根据解释学观点,理解的过程就是译者的视域和原文本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为了达到这种融合,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自身的视域,因此,理解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译者不断努力寻求新视域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因其主观能动性而突出出来。如果说解释学给翻译的启发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那么权力话语理论将我们带入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权力话语与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权力话语在社会文化视角中阐释译者主动性。权力话语理论认为,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受到权力和话语的操控。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他所处时代的操控。这样,译者的主体性就主要表现为受动性。 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目的论充分论证了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这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准则就是目的解释手段。这种理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以译者的各种目的为指导。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译者会调动他各种能力、采用不同策略来解决翻译中的各种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方面。换句话说,积极和消极方面的辩证结合是译者主体性本身的内在要求。偏重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主

毕业设计英文资料翻译

毕业设计英文资料翻译 篇一: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与译文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及译文 姓名: 准考证号: 专业: 助学单位: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Dalian Neusof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张校辉020*********项目管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外文资料和译文格式要求 一、装订要求 1、外文资料原文(复印或打印)在前、译文在后、最后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2、译文必须采用计算机输入、打印。 3、A4幅面打印,于左侧装订。 二、撰写要求 1、外文文献内容与所选课题相关。 2、译文汉字字数不少于3000字。 三、格式要求 1、译文字号:中文小四号宋体,英文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型,全文统一,首行缩进2个中文字符,1.5倍行距。 2、译文页码: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字体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小五,页底居中。 3、译文页眉:眉体使用单线,页眉说明五号宋体,居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译文”。 -1- -2- -3- 篇二: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 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 题目静压轴承密封件的水压特性水泵和电机学院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班级 学生王道国 学号指导教师王栋梁 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 济南大学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 静压轴承/密封件的水压特性水泵和电机。第1部分:理 论和实验

X 王 A山口 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日本横滨240-8501 XX年11月26日,在修订后的XX年2月25日收到XX 年3月7日接受 摘要 在这项研究中,磁盘型静压推力轴承的特性支承同心的负载,模拟的主要水液压泵和马达, 轴承/密封件。该轴承是由不锈钢,钢/不锈钢和不锈钢/塑料组成。通过研究作为载荷之间的关 系的特性进行评估容量,口袋压力,膜厚,泄漏流率。对于弹性材料的杨氏模量是一个非线性应 力作用在密封件上表面和压缩应变之间的关系。的承载能力所表示的比例流体静力平衡不是只依 XX Elsevier科学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关键词:静压推力轴承,喷嘴,不锈钢,热塑性弹性变形,承载能力,水液压泵和马达 1介绍 近年来,已经引起了水的液压系统主要的兴趣,因为他们的特点是用户友好和环 境安全。他们有很多优势,因为它们是无公害,无火灾造成风险,成本低,并提供高

汽车制动器论文中英文对照资料外文翻译文献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AUTOMOTIWE FINAL DRIVE FINAL DRIVE A final drive is that part of a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between the drive shaft and the differential. Its function is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power transmitted by the drive shaft through 90 degrees to the driving axles.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a fixed reduction between the speed of the drive shaft and the axle driving the wheels. The reduction or gear ratio of the final drive is determined by dividing the number of teeth on the ring gear by the number of teeth on the pinion gear. In passenger vehicles, this speed reduction varies from about 3:1 to 5:1. In trucks it varies from about 5:1 to 11:1. To calculate rear axle ratio, count the number of teeth on each gear. Then divide the number of pinion teeth into the number of ring gear teeth. For example, if the pinion gear has 10 teeth and the ring gear has 30 (30 divided by 10), the rear axle ratio would be 3:1. Manufacturers install a rear axle ratio that provides a compromise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economy. The average passenger car ratio is 3.50:1. The higher axle ratio, 4.11:1 for instance, would increase acceleration and pulling power but would decrease fuel economy. The engine would have to run at a higher rpm to maintain an equal cruising speed. The lower axle ratio. 3:1, would reduce acceleration and

毕业设计外文翻译格式实例.

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姓名:赵海潮 学号:09L0504133 外文出处:Applied Acoustics, 2010(71):701~707 附件: 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2.外文原文。

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基于一维CFD模型下汽车排气消声器的实验研究与预测Takeshi Yasuda, Chaoqun Wua, Noritoshi Nakagawa, Kazuteru Nagamura 摘要目前,利用实验和数值分析法对商用汽车消声器在宽开口喉部加速状态下的排气噪声进行了研究。在加热工况下发动机转速从1000转/分钟加速到6000转/分钟需要30秒。假定其排气消声器的瞬时声学特性符合一维计算流体力学模型。为了验证模拟仿真的结果,我们在符合日本工业标准(JIS D 1616)的消声室内测量了排气消声器的瞬态声学特性,结果发现在二阶发动机转速频率下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非常吻合。但在发动机高阶转速下(从5000到6000转每分钟的四阶转速,从4200到6000转每分钟的六阶转速这样的高转速范围内),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出现了较大差异。根据结果分析,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在模拟仿真中忽略了流动噪声的影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研究者在一维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具有可靠准确度的简化模型,相对标准化模型而言该模型能节省超过90%的执行时间。 关键字消声器排气噪声优化设计瞬态声学性能 1 引言 汽车排气消声器广泛用于减小汽车发动机及汽车其他主要部位产生的噪声。一般而言,消声器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能够衰减高频噪声,这是消声器的最基本要求。排气消声器应该有特定的消声频率范围,尤其是低频率范围,因为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噪声被限制在发动机的转动频率和它的前几阶范围内。(2)最小背压,背压代表施加在发动机排气消声器上额外的静压力。最小背压应该保持在最低限度内,因为大的背压会降低容积效率和提高耗油量。对消声器而言,这两个重要的设计要求往往是互相冲突的。对于给定的消声器,利用实验的方法,根据距离尾管500毫米且与尾管轴向成45°处声压等级相近的排气噪声来评估其噪声衰减性能,利用压力传感器可以很容易地检测背压。 近几十年来,在预测排气噪声方面广泛应用的方法有:传递矩阵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和计算流体力学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传递矩阵法(也叫四端网络法)。该方

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包装对食品发展的影响 一个消费者对某个产品的第一印象来说包装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沟通的可取性,可接受性,健康饮食形象等。食品能够提供广泛的产品和包装组合,传达自己加工的形象感知给消费者,例如新鲜包装/准备,冷藏,冷冻,超高温无菌,消毒(灭菌),烘干产品。 食物的最重要的质量属性之一,是它的味道,其影响人类的感官知觉,即味觉和嗅觉。味道可以很大程度作退化的处理和/或扩展存储。其他质量属性,也可能受到影响,包括颜色,质地和营养成分。食品质量不仅取决于原材料,添加剂,加工和包装的方法,而且其预期的货架寿命(保质期)过程中遇到的分布和储存条件的质量。越来越多的竞争当中,食品生产商,零售商和供应商;和质量审核供应商有显着提高食品质量以及急剧增加包装食品的选择。这些改进也得益于严格的冷藏链中的温度控制和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 保质期的一个定义是:在食品加工和包装组合下,在食品的容器和条件,在销售点分布在特定系统的时间能保持令人满意的食味品质。保质期,可以用来作为一个新鲜的概念,促进营销的工具。延期或保质期长的产品,还提供产品的使用时间,方便以及减少浪费食物的风险,消费者和/或零售商。包装产品的质量和保质期的主题是在第3章中详细讨论。 包装为消费者提供有关产品的重要信息,在许多情况下,使用的包装和/或产品,包括事实信息如重量,体积,配料,制造商的细节,营养价值,烹饪和开放的指示,除了法律准则的最小尺寸的文字和数字,有定义的各类产品。消费者寻求更详细的产品信息,同时,许多标签已经成为多语种。标签的可读性是为视障人士的问题,这很可能成为一个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食物的选择和包装创新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是为了方便消费者的需求。这里有许多方便的现代包装所提供的属性,这些措施包括易于接入和开放,处置和处理,产品的知名度,再密封性能,微波加热性,延长保质期等。在英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显示出生率下降和快速增长的一个相对富裕的老人人口趋势,伴随着更加苛

中英文文献翻译—汽车制动系统的概述

附录 Automobile Brake System The braking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 in cars. If the brakes fail, the result can be disastrous. Brakes are actually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which convert the kinetic energy (momentum) of the vehicle into thermal energy (heat).When stepping on the brakes, the driver commands a stopping force ten times as powerful as the force that puts the car in motion. The braking system can exert thousands of pounds of pressure on each of the four brakes. Two complete independent braking systems are used on the car. They are the service brake and the parking brake. The service brake acts to slow, stop, or hold the vehicle during normal driving. They are foot-operated by the driver depressing and releasing the brake pedal.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brake is to hold the vehicle stationary while it is unattended. The parking brake is mechanically operated by when a separate parking brake foot pedal or hand lever is set. The brak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basic component s: the “master cylinder” which is located under the hood, and is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brake pedal, converts driver foot’s mechanical pressure into hydraulic pressure. Steel “brake lines” and flexible “brake hoses” connect the master cylinder to the “slave cylinders” located at each wheel. Brake fluid, specially designed to work in extreme conditions, fills the system.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主体性的发

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主流思想和欧美国家的相差甚大,当时苏俄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当时的译者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翻译了大量的苏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奥斯特勒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 其次,译者的审美偏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家”的译者,他(她)的艺术表现能力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偏好的影响。傅雷曾说过“拿个文学的类别来说,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