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饮 料 加 工

茶 饮 料 加 工
茶 饮 料 加 工

茶饮料加工

目录

1.生产工艺

2.配方设计

3.常见问题

茶饮料生产工艺

生产设备简介:

?化糖锅

?双联过滤器

?调配罐

?贮液罐

?精密过滤器

?理瓶、洗瓶设备

?灌装封口设备

?超高温瞬时灭菌器

?水处理设备(纯水设备或去离子生产设备)

茶饮料生产工艺

1.工艺流程(适合热罐装):

水处理化糖调配过滤精滤超高温杀菌恒温系统

灌装封口倒瓶冷却理瓶机上盖器贴标包装

茶饮料生产工艺

?70℃左右热灌装温度、准耐热PET瓶包装、准热灌装生产线设备,也可应用于不含防腐剂的乌龙茶、红茶、绿茶、冰茶、柠檬茶、酸梅汤以及果汁饮料等产品的准热灌装(也可用于高温热灌装和灌纯净水、矿泉水等)。

?耐70℃左右的准耐热PET瓶每只价格比耐95℃的PET瓶低约0.3元,比耐85℃瓶低0.2~0.3元。

?准热灌装生产线其它设备有:调配系统、过滤系统、UHT灭菌系统、理瓶机、倒瓶机、冷却机、喷码机、装箱机。其工艺同于冷灌装。

茶饮料生产工艺

工艺要点:

水处理:茶饮料用水要求较严,一般采用纯净水为好,水中大多金属离子不仅直接影响口感劣变,而且会导致茶生成浑浊沉淀。水质要求如下:

(1)pH值中性或略偏酸性;(2)浊度<1.6度;

(3)电导率<10μs/cm2;(4)无异味。

化糖:优级糖(非硫化糖),可先与一些难溶性的物料,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混合好后,溶解过300目筛。

茶饮料生产工艺

工艺要点:

调配:

1)茶粉先用50~100倍处理水(约60℃)完全溶解后加入。冷溶型茶粉可用常温水充分溶解后加入。

2)酸味剂用至少20倍的水溶解后缓慢加入,不断搅拌。

3)其他辅料应先溶解再加入,加入后应充分混合均匀。

精滤:5μm以下孔径,最好1~2 μm。

茶饮料生产工艺

工艺要点:

杀菌:

?UHT方式—— 135±2 ℃,4±1s;

?果汁杀菌方式——约120 ℃,10-30s;

热灌装:88~90 ℃。从杀菌到灌装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min内。

洗瓶:氯水或过氧水消毒,无菌水冲洗后吹干。

倒瓶:对瓶盖进行杀菌,30~45s。

冷却:最好进行梯度冷却至接近常温。

茶饮料配方设计

速溶茶粉:冰茶类1.0~1.4‰;纯茶类1.8~2.2‰。具体可依当地消费者口味而定。

蔗糖:冰茶类9±0.2%,低糖茶类3.5±0.5%。也可用甜味剂部分替代蔗糖,以甜度接近、纯度较好为宜。

酸味剂:冰茶类一般用1.6~2.0‰的柠檬酸,0.4~0.6‰的柠檬酸钠。低糖茶类可不添加。

抗氧化剂:冰红茶可不加,或加约0.1 ‰ Vc或D-VcNa;冰绿

茶和低糖茶类一般加0.2~0.3 ‰的Vc或与D-VcNa的复配物。

茶饮料配方设计

稳定剂:添加0.1~0.15 ‰ 的CMC或其钠盐可增强茶味的厚实感。添加约0.2~0.5 ‰的β-CD 有助防止沉淀,保留香气。

香精:香精添加量根据产品定位和当地消费者口味、不同厂家的浓度等而异。

防腐剂: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中温灌装或非无菌的常温灌装的情况下,可以添加0.02-0.04%的山梨酸钾,对冰茶类饮料很有帮助,对中性茶饮料效果甚微。

茶饮料生产中常见问题:

?沉淀:

?变色:

?香气不足:

常见问题——沉淀

沉淀种类分析:

多酚类、咖啡碱、蛋白质等有机物氧化络合

水质不合格

过滤、净化不彻底

香精溶解不完全

微生物超标

原因之一:多酚类、咖啡碱、蛋白质等氧化络合

?茶粉有问题或添加量过高。

性状:絮状(棉花状)或片状,通常为白色或褐色。静置时,沉淀有部分沉于瓶底,部分悬浮于瓶中,形成絮状物。沉淀一般在灌装后一周左右的时间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加。低温储藏会加速沉淀的形成,避光保存时,沉淀的产生会延缓。

?杀菌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

?灌装时回流比太高。

?加酸太急,造成局部过酸。

加了含蛋白质、果胶、单宁等较高的成分。

原因之二:水质不合格

水中Ca2+、Mg2+含量较高。

性状:粉末状或泥沙状,茶饮料静置时,沉淀大量沉淀于底部,倒置时,沉淀会下落,并造成整瓶饮料混浊。沉淀一般在灌装后3至4天左右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避光保存时不会延缓沉淀的产生。

原因之三:过滤、净化不彻底

糖处理不好

精滤达不到要求

性状:装后就可发现,且沉淀不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沉淀的形态和带入的可见杂质有关。

原因之四:香精溶解不完全

有些香精是以油质为溶剂,水溶性不太好,如果在调配时溶解不充分就加入到调配罐容易出现浑浊。

性状:浑浊,不透亮,无沉淀,呈乳浊液。放置一段时间会逐渐澄清。

原因之五:微生物超标

微生物繁殖引起的沉淀,沉淀有多种形态,和染菌的微生物种类有关。

性状:一般有丝状,和悬浮状混浊出现,整个体系一般会形成混浊,不澄清,打开瓶后,有异味产生。进行微生物检测时会发现细菌超标。沉淀的产生根据储藏温度不同,一般在灌装后3至1周左右产生,一般来说,同批次生产的饮料沉淀出现的时间、沉淀量相差悬殊,有些不会产生沉淀还一直保持良好的风味。

常见问题——变色

配方不当,配料结束后搁置时间过长,杀菌温度、时间不当,原辅料异常。

绿茶茶汤色泽的加深主要是由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茶褐素的不断生成所致。这两种化学物质的变化主要是氧化引起的。多酚类物质在强酸状况下会发生部分氧化,在偏碱和强酸的状况下稳定性均会下降。在茶饮料的生产中多采用调节pH值,添加适量的Na2SO3、Vc等抗氧化剂进行保护茶多酚不被氧化,能有效地防止绿茶茶汤褐变;添加EDTA能有效防止茶汤沉淀。

常见问题——香气不足

香料选用不当或添加量不足。

配料工艺不当。选用适当的配料加香的工艺及风味较纯的香精。

杀菌温度及时间不当。

方元超等研究表明,β-环糊精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受酶、酸、碱、光和热的作用而分解,可对茶汤中的芳香物质进行包埋。在杀菌工序中加入β-CD可包埋芳香物质。此外还可包埋儿茶素物质,抑制或减少儿茶素在杀菌过程中的降解或差向异构化反应而导致风味和色泽劣变。

浅谈茶的品饮与茶人之修身养性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的精神,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以茶清政,倡导清廉俭德,净化社会风气,制止奢侈浪费…… 古代茶人品茶 中国饮茶史上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据史料记载茶叶至唐代才有真正的大发展,大面积种植,普遍采用茶树的人工栽培种植技术,饮茶习俗较为普遍,茶人品茶方式非常讲究。诗僧陆羽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总结广大茶人的看法,评定了天下名茶,天下名泉,记载有茶具29种。虽然古代茶人众多,但因身份之不同,文化属性不同,对茶之品味各异。各取所需,皆为修身养性。 1.1佛家以茶“静虑修身” 茶与佛历来缘份很深,俗云“吃茶是和尚家风”。僧侣与品茶之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应该说茶由野生茶树到人工培植始于僧人,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僧人采茶、制茶、饮茶、品茶、行茶礼、办茶会、写茶诗、著茶书,又提出茶德主张,从而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尤以唐代僧人的贡献最大。 佛门胜地,清幽空寂。茶是僧人解除饥渴,驱逐睡魔,提神醒脑,疗疾养生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佛家视品茶为一种教化。煮茶饮茶对佛门禅宗是不可或缺的。茶堂便是僧人的修行之所,无论其室内的陈设布置,还是品茶的程式都有一定的规范,茶室务求简朴,饮茶过程力求自然淡雅,饮茶的环境氛围静谧中透出神圣和庄严。禅宗认为,参禅要有一颗平常心,无欲无妄。茶本天性平和,茶香幽幽,茶烟袅袅,轻闻慢啜,让人心态宁静平和,正所谓“禅让僧人有一颗平常心,而茶给茶人以一颗平常心”。于是,茶香氤氲,僧家坐禅,静虑修身,茶与禅融合为一体,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逐成风俗”。 “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这是千利休在《南方录》中一句经典之语。据《广群芳谱*茶谱》中载:唐高僧从谂禅师,因嗜茶成癖,所以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吃茶去”。“吃茶去”从此成为著名的茶文化典故,成为禅林法语,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佛教最内在的精神——了悟结合起来。 1.2文人醉心于茶寄情于山水间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文人历来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故而从“学而优则仕”的参政之路转向“退而求其次”的归隐生活,坐而论道谈说玄理。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

普洱茶术语名词解释

普洱茶术语名词解释 普洱茶:是指用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制成的。其中又分为生茶、熟茶。 生茶: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直接压成饼、沱、砖,称为生饼、生沱、生砖。不压制的就叫毛茶。 熟茶: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再经过发水渥堆最后压制成型,称为熟饼、熟沱、熟砖。发水渥堆过程中的结晶块叫茶头。 发水渥堆:1973年由昆明茶厂研制成功,1976年下关茶厂试制。简单说就是通过人为控制湿度、温度使茶叶进行发酵,达到快速成化的目的。据说是100公斤的茶加入40公斤的水渥堆,在适当的温度下,经过3至7天的发酵。 日凋:也称日光萎凋,俗称晒青,即茶叶刚采摘下来,在阳光下晒干到一定程度。近代也有用热风萎凋的。但据说日光萎凋的茶的品质要比热风萎凋的好。 干仓茶: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放在正常环境中(不高温、高湿、不人为)由茶叶自然发酵的茶,也叫无菌发酵。 湿仓茶:普洱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存放,产生曲菌发酵,也叫有菌发酵(曲菌发酵严重点就和发霉差不多)。 螃蟹角:是一种寄生在树龄较高的乔木茶树上的寄生物。它的颜色是绿色(但采摘晒干后变成棕黄色),形状像螃蟹的脚。有股浓浓的梅子香,它含有多种有机物,营养价值很高,可做药用,用于消炎、治疗胃病、糖尿病效果较好。 唛号:1976年,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普洱茶唛号,饼茶为4位,头两位为该茶创制年份,第三位为茶料等级,第四位为茶厂编号(昆明“1”、勐海“2”、下关“3”、普洱“4”)。散茶用5位,第三、四位为茶料等级,其他同上。 内飞:压在茶饼正面内的那张小纸。一般印有生产厂家及生产厂家徽记。 内票:包在绵纸内的大一点的那张。一般印有该茶的介绍、生产厂家。

泡茶技艺

泡茶技艺 好茶、好水、好茶具,还要掌握好的泡茶技术,才能真正得到好的效果。 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 一、茶叶用量 饮茶最好用茶壶冲泡,然后再将茶汤倒入茶杯中,这样,不仅有利于茶香的保存,而且还能节省茶叶。用茶杯直接泡茶,容易使茶香消失,茶汤是先浓后淡薄,影响饮茶效用。有客来访,泡一杯,饮上一口或二口甚至不饮,客走茶倒,浪费茶叶。无论自饮或请客,均以使用茶壶为佳。 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为茶壶的1/2—2/3。 二、泡茶水温 泡茶水温对茶汤品质也有影响。烧开水或煮茶,古人叫“候汤”,对此很讲究。 “活水仍须活水煮,自临钓石汲深情。”苏东坡这句诗说明好水还要烧得好。宋代蔡襄《茶录》说:“候汤最难,未熟

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得更加明确具体:“水五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古人烧水煮茶的经验,至今仍有参考令价值。 泡茶烧水要求达到沸滚起泡为度,用这样的水泡茶,茶中的水浸溶解得充分,茶汤浓厚,香气充分溢发。水沸过久,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气体大大减少,用这样的水泡茶,有损新鲜滋味。水未沸滚而泡茶,茶中有效成分不能泡出,则香低味淡。 概括起来,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水老水嫩都是大忌。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 茶叶中含有宝贵的维生素C,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份,但维生素C的性能,在沸水中很容易被氧化,对一些维生素C含量丰富芽叶很嫩的高级茶,使用鲜开水冲泡,不仅容易破坏维生素C,而且还会产生熟味。所以宜用稍微烧开的水或烧开后水稍待温度下降一些来冲泡,冲泡时间要短一些,这样方可避免产生闷熟味,使汤色翠绿,滋味鲜美。 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以80℃左右为宜。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

普洱茶审评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按照依制法,普洱茶可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渥堆处理,生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茶越存越醇香。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生茶所冲泡出来的水是青绿色,而熟茶冲泡出来是金红汤色。 常和身边的朋友们谈起,我们接触到的茶商是多么的专业,他们泡茶过程中手法如何的熟练且华丽,冲泡出来的茶汤有多么好喝等等。今天,我把自己的泡茶经验分享给大家。 品茶的时候要温喝,茶汤温度稍烫嘴,更不是一杯接一杯的品饮。当你喝茶的时候,需要让茶汤完整的浸泡你的口腔内每一个部分,浸泡过程中,感受茶汤对口腔内各个部位的刺激点和刺激强度。当这杯茶喝下后之后,需要等待的时间,并用舌头轻轻摩擦上颚,体会涩感的最佳办法。涩的强度、存留持久度会在这次尝试中非常明显的表达出来。涩的强度、涩的点位和持久度,可以直接定义茶品血统上的正否和制作工艺上的优劣。当我们喝下一口茶之后,在后面的几分钟内,请做另外两个动作:用口呼吸数次并吞咽口水——这是检验茶品仓储问题或茶质强弱最好的办法。大家谨记一点,茶质强的新茶和湿仓茶都会对口腔粘膜产生收敛性,这是口腔粘膜抵御刺激的一种保护。但两种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常常在思考,怎样把熟茶泡得更好喝?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我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我的审评思路主要是按照一下步骤: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适当激发茶的香。追求香气.醇——汤的均

沏茶的过程主要是如下九步骤

沏茶的过程主要是如下九步骤: l、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2、置茶:—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为度。 3、温杯: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4、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5、低泡: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般第—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6、分茶: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7、敬茶:将茶杯连同杯托—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8、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9、品茶:“品”字三个口,—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名茶铁观音的沏茶技艺,冲泡过程非常讲究,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格为一体的品茶艺术,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茶友之纯净,乃为茶道之本。 雅:沏茶之细致,身韵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流程。 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友,为茶主之茶德。 和:是人、茶与自然的和谐,清心和睦,属于心灵之爱,为茶艺之“道”也! 安溪茶艺将籍著这纯正、清雅的茶艺传播、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安溪是乌龙茶的故乡,产茶和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安溪,不但有独到之处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品饮乌龙茶,茶叶选用铁观音、黄金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选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冲泡选用山泉水、井水和纯净的淡水。 名茶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金黄,味醇鲜爽,香气独特,犹如玉兰吐芳。沏泡款款有序,动作优美,真正达到纯、雅、礼、和的品茶意境。“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安溪盛产竹子,这是民间传统贯用的茶具。茶匙、茶斗是装茶用,茶夹是夹杯洗杯用的。炉、壶、瓯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这主要是遵循本地传统。安溪茶乡有悠久历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而用白瓷瓯杯泡茶,对于放茶叶、闻香气、冲开水、倒茶渣等都很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择水最为关健,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好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冲泡安溪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高达 100度,这样最能体现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沐霖瓯杯 “沐雾瓯杯”也称“热壶荡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是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讲究卫生,起到消毒作用。 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铁观音装人瓯杯,美其名日:“观音入宫”。 悬壶高冲 提起水壶,对准瓯杯,先低后高冲入,使茶叶随著水流旋转而充分舒展。 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这叫“春风拂面”。 瓯裏酝香 中国茶叶有六大类,其中红茶全发酵,绿茶不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叶下瓯冲泡,须等待一至两分钟,这样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显示不出来,太久会“热汤失味”。 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手指称为三条龙,盖瓯称为鼎,这叫“三龙护鼎”。 行云流水

云南普洱茶市场分析

普洱茶是我国独有的茶叶品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同时,普洱茶也是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发展普洱茶生产有利于云南茶叶结构调整 和茶农收入增加。2007年至今,在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后,中国茶叶种植 面积持续扩大,产量、产值稳步提高,内销和外销市场同步上扬,社会产业和 金融资本持续流入茶叶行业。其间,普洱茶市场却与中国茶产业整体走势相左。自2007年中价格泡沫破裂后,普洱茶产业经过为期两年的探底与整理,在部分生产企业和渠道商家不懈推广的努力下,尤其是通过品饮的推广与正确的消费 引导,普洱茶市场培育成效显现,普洱茶生产开始稳步回升,自2009年起逐渐复苏。而2010年春夏的大旱使得普洱茶春季原料减少,又再次引发市场对普洱茶的密切关注。 2011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更加纷纭复杂,CPI指数不断攀升,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通胀压力加大。值此2011年普洱春茶上市之际,面对整个行业的稳步复苏,夯实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市场、树立消费信心、促进市场稳步前行,已经成为当前普洱茶产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重大命题。以此为契机,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正确引导今后全国普洱茶生产、流通与消费走向,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普洱茶行业龙头企业及相关行业社团组织,认真分析当前的局势,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一、普洱茶产销现状 (一)生产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2010年,云南全省茶园面积达560万亩,比2009年的534万亩增加26万亩,增幅为4.87%;投产面积达到403万亩,同比增加45万亩,增幅为12.57%;茶叶总产量为20.73万吨,同比增加2.43万吨,增幅为13.29%。普洱茶产量为5.08万吨,增幅为12.9%。分析表明,2010年虽然云南茶园总面积在连年增加后放缓,但投产茶园的增幅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2010年云南省投产茶园占茶园总种植面积的71.97%。近几年,新增的茶园陆续进入投产期,使得云南省茶叶总产量以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增长。但云南茶叶单产不高,按投产面积计算,2010年云南省的单产是51.4公斤/亩,全国平均单产是62.5公斤/亩,总体效益还有待于提高。

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茶文化课题研究

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 关键词:茶制作品鉴文化人格修养 内容提要:中、外茶文化、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及茶对我国文人人格修养的影响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书上曾经读到过“押一口香茗,在月光如水的榻上享受这份静谧”之类的句子,总觉得不过是喝杯茶而已,太过附庸风雅。后来才慢慢明白,关于茶,还有许多渊远的历史需要我们细细斟酌。阖眼微香临,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起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与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茶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性情。君子如茶。 一、中国茶的历史与发展 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已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舍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普洱茶最常见的问题大全

普洱茶最常见的问题大全 1、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是这样定义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普洱成为集散地,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普洱茶的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湿度较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 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运销港、澳地区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 2、普洱茶分为几种?特点有些什么? 普洱茶的“生”“熟”之分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中国茶叶中极具特色的茶类,在目前市场上的普洱茶商品分类上,按产品的特性,有自然分类和学科分类。自然分类即把未经渥堆发酵加工的晒青毛茶制成品俗称为普洱生茶。学科分类普洱茶是工艺茶,即采用人工发酵加工制成的普洱茶,俗称为普洱熟茶。保持传统风格的自然醇化的普洱茶产品、其品质的好坏,关键是选料和贮放的条件陈化时间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其品质形成与原料选择、加工工艺、贮放条件等相关,缺一不可。其中加工工艺尤为复杂,除了控制好水分(湿度)、温度、光线、空气(氧气)等条件外,控制有益微生物是这类普洱茶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措施,能否控制这些因素是发酵普洱茶品质稳定与否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经过长时间自然醇化或人工发酵工艺的普洱茶品,目的是让晒青毛茶的苦涩浓烈性味得到收敛,杂味散失,转化为茶汤明亮、醇厚甘滑、温润香纯的优良普洱茶品。 3、普洱茶如何存放?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陈放越久越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存放过程,这种的云南大叶种茶叶采制的普洱茶是在不断变化。要让这个变化越来越好,而且尽量的快,不必等个十年、

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泡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不但要科学地泡好茶,还要艺术地泡好茶。品茶主要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也包括观赏泡茶程式以及欣赏茶具,环境和音乐、服饰之美等等。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就是茶道。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中国古代也称作茶德,如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中国唐代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到“孰知茶道全尔真”。首次提出“茶道”的概念。但是陆羽《茶经》中没有接受这个概念,着重阐述的是煮茶的技艺。宋代的茶书也没有出现“茶道”一词。只有明代张源《茶录》提到“茶道” :“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 仅仅是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与我们今天所谈的茶道并不一样。明清以后的茶书也同样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中国古代也没有专门谈论茶道的著作和文章。可见中国古代茶人们在茶事活动中,虽然蕴含茶道精神(如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的“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中淡闲洁,韵高致静”等。)但是并不强调茶道,而是侧重于茶艺,因此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品茶艺术,陆羽《茶经》中就用很多富有文学性的描写来论述煮茶的技艺,以后的茶书都有专门章节记述品茗艺术(茶艺)。所以,中国的茶艺特别发达。◎中国茶艺在唐代已经形成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今江苏洪泽县西)。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吸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谢茶博士。” 由此可见:1、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表演,2、常伯熊将陆羽制定的茶艺程式“广润色之”,即进行很大的改进提高,才导致“茶道大行”。3、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一定服饰、程式、讲解,具有一定的观赏性。4、陆羽的表演不如常伯熊,故“李公心鄙之” 5、现在我们所看到《茶经》中有关煮茶的程式,很可能是陆羽参考常伯熊的“润色”而修订的。◎中国茶艺的主要特点中国茶艺的主要特点是与茶道精神相通的,专家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如清、寂、和、美、廉、静、俭、洁、性、敬、融、理、伦、怡、真、健、正、圆等,都涉及茶艺(茶道)各个层面,但失之分散,没有突出最本质的特征,使人难以把握。从茶艺操作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来看,有三个特征值得加以注意:静、和、雅,这三者首先来自茶叶的自然属性,然后体现在茶艺的艺术性,最后反映在茶道的哲学性。它们既与茶叶、茶道的本质相通,也与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相通。形象地说:静是茶之性,和是茶之魂,雅是茶之韵。茶之性——静。茶树身为灌木,默默生长在山野,既不似苍松迎风而掀起怒涛,也不像翠竹临空摇曳而引人注目,天然赋有谦谦君子之风。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使人清醒而不过度兴奋,饮后使人更为安静、宁静、冷静、文静、闲静、雅静。茶的这种特性也与人性中的静、清、虚、淡的一面相近。因此茶事活动一般都要强调安静。茶艺就是一种“静”的艺术,与劲歌、劲舞完全不同。它与儒、释、道哲学思想追求的“静”相通。儒家本来就以静为本,“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偶成》)以静观之态与四时万物(包括众人)沟通

中国茶文化(经典)

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 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

漫话普洱茶

漫话普洱茶 唐黎标 (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路696号,浙江杭州310004) 普洱茶是云南独有大叶种茶树所产的茶叶。普洱茶是中国名茶中最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的茶类,其饮用方法异常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清饮指不加任何辅料来冲泡,多见于汉族;混饮是指于茶中随意添加自己喜欢的辅料,多见于少数民族,如藏族的酥油茶。随着养生保健意识的深入,现代人也常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枸杞、西洋参等养生茶材。耐泡也是普洱茶的一个特性,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陈年普洱茶,可泡20余水,其味不减,其色仍艳。普洱茶在产地、品种、品质、制作工艺、形状包装、饮用上皆独具特点。普洱茶产于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茶山或野生茶林中。该地具有终年湿润、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的特点,所产茶叶是纯天然的有机茶。野生普洱茶树数百年历史者多如牛毛,且与樟脑树、枣树等混生,因此所产茶叶冲泡之后会有独特的樟香和枣香等香气,品质特优。 1普洱茶的发展史 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2]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然而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晋·傅巽《七海》载:“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里列举的是一系列中外名优土产,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唐朝咸丰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茶叶成为最重要的商品和送礼佳品,明谢肇制《滇略.卷三》载“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之成团。”这是“普茶”一名首次见诸文字。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推断:“普洱古属银生城,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到了清朝,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顺治18年,藏胞派邓几墨勒根赉方物求于北胜(永胜)州互市茶马,10月开市,每年贸易茶5万担,普洱茶成了内地与藏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媒介,并成为藏胞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清朝时普洱茶脱胎换骨,变为枝头凤凰,不但广受海内外人们喜爱,更成为倍受宫廷宠爱的贡茶,为最光彩而鼎盛的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国势衰微,印锡茶叶兴起,占领国际市场,国内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盘剥,有“普洱产茶颇为民害”之说,茶农弃茶,另谋生计,清末普洱茶降为5万担,顺宁府太守琦嶙在凤山,现代寂寥。  贵州茶叶 2013,41(1):59~60 Guizhou Tea  [收稿日期] 2013-01-25

茶艺师考题

一,选择题 1.绿茶的发酵度是() A,0% B,5% C,10% D,20% 2..剪制饼茶前须经炙、碾、罗工序的是唐代的() A,点茶的技艺 B,煎茶的技艺 C,煮茶的技艺 D,炙茶的技艺 3.鉴别真假茶,应了解茶叶的植物学特征,叶面侧脉伸展至离叶缘()向上弯,连接上一条侧脉。, (A)1/4处 (B)2/4处 (C)1/3处 (D)2/3处 4.社会鼎盛是唐代()的主要原因。 A,饮酒盛行 B,饮茶盛行 C,斗茶盛行 D,斗鸡盛行 5.在日常营业中为营造品茶环境,为达到“静,雅、洁”的效果,下列做法不妥当的是() A,整理茶艺馆内的挂画、插花、陈列品等装饰物 B,播放进行曲 C,点香 D, 使光线柔和,空气流通 6.. 90℃左右水温比较适宜冲泡( )茶叶。 (A)红茶 (B)龙井茶 (C)乌龙茶 (D)普洱茶 7.,湿看春绿茶的品质特点是茶叶冲泡后下沉快,叶底( ) A, 柔软而薄 B, 粗老花杂 C, 欠匀而轻飘 D, 柔软厚实 8.茶叶中的咖啡碱不具备()的作用 A,,兴奋 B, 利尿 C, 调节体温 D, 抗衰老 9.冲泡茶的过程中,在以下()动作是不规范的,不能体现茶艺师对宾客的敬意。 A, 用杯托双手将茶奉到宾客面前 B, 用托盘双手将茶奉到宾客面前 C, 双手平稳奉茶 D, 奉茶时将茶汤溢出 1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真诚守信的基本作用的是( D )。 A、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B、有利于企业树品牌 C、树立企业信誉D、提高技术水平 11.泡茶用水要求水的浑浊度不得超过(),不含肉眼可见悬浮颗粒。 A, 5° B, 10°C, 20° D, 25° 12.调饮红茶就是在()中加入调味品 A, 茶壶 B, 茶杯 C, 茶汤 D, 开水 13.尽心尽职具体体现在茶艺服务中充分(),用做大的努力尽到自己的职业责任。 A, 发挥主观能动性 B, 表现自己 C, 表达个人愿望 D, 推销自己 14.台湾乌龙茶冲泡时公道杯用来()茶汤 A, 冷却 B, 保温 C, 冲淡 D, 中和 15.千看春绿茶的品质特点是色泽绿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 A, 偏平光滑 B, 密披耸毛 C, 较多白毫 D, 捎带白毫 16,红茶的呈味物质,茶黄素是茶汤()的决定性成分 A, 刺激性和鲜爽度B、浓醇和鲜爽度 C、刺激性和醇厚度D、刺激性和甘鲜度 17.青花瓷在()上缀以青色文饰、清丽恬静,既典雅又丰富。 A、青瓷B、白瓷C、金属D、竹木 18.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作用,体现在() A, 促进茶艺从业人员发展,与提高道德修养有关

普洱茶评语

普洱茶评语 篇一:好普洱茶的初步鉴定标准 好普洱茶的初步鉴定标准 何为好茶,如果以官方公布的科学数据来判读,我们在市场上真是很难做到,只有用一些我们平时的经验加上部份科学东西,才能有一些初步的定论。 即原料好,这是任何优质茶的第一基本要素,第一物质基础;没有这一点,普洱茶的其他美德就无从谈起。各产地由于气候、土壤、植被等不同,又各有特色,例如西双版纳的易武、临沧双江勐库、思茅澜沧的景迈山等所产的茶,应该都是普洱茶中之极品,但各自的特点却很鲜明。“质”的标准包含以下几个范畴: 1.产区:优质普洱茶的原料首先必须是云南大叶种,最主要的传统普洱茶产区为云南的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其他如德宏、保山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茶。这三个大产区的茶各有特点个性,喜欢哪一种全凭个人爱好。 2.时序:以采摘时间为依据。春茶、夏茶、秋茶(茶农们又称秋茶为谷花茶)。三种茶中,台地茶以春茶为上,秋茶次之;而老树茶春茶、秋茶各有千秋,春茶韵胜,秋茶以气足。不管什么茶树,夏茶最次。另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老茶与新茶的问题;老茶与新茶的问题:在漫漫岁月的流逝中,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品质、茶品丰富多彩的变化,加

之饮茶人面对时间长河的心理感动,使得品饮老茶成为难得的享受。一般而言,老茶又分古茶、号级茶、印级茶等,时间上比较通行的分法是:古茶100年左右,如当年清宫贡茶遗留;号级茶为50、60年以上(各老茶号生产的时间长短不一),但都于1949年前后统统烟消云散;印级茶以1952年佛海茶厂恢复生产以来的各色茶品。这种分法有一定道理,但由于这些茶除了古茶之外,其他大都在储藏过程 中基本上都有入仓处理的历史,其地点又基本集中在亚热带高温高湿地区的港台范围,所以对以后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普洱茶存放成老茶的口感风格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所以真正未来的老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地方肯定有不同的风格,但“越陈越香”的基本品质是不会变的,具体各地的怎样,有待于天南海北的爱茶者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北京一位茶友有句很好的话:好茶从自己存起。 对于新茶,有些观点认为,生普要存放10年左右才能喝,熟茶要一两年后才行。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生普存放10年,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在汤色滋味上以熟普为标准,潜意识里仍然是认为熟茶才是普洱茶的偏见;事实上,品饮生普、熟普的最大区别,就是熟茶养怡健,生茶精气神。当然二者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喝熟普对醒酒、养胃护胃、降脂减肥、调理三高作用十分明显,生普除了兼备熟普功能外,更能给人心理上的美感享受。但是,作为新茶的生普熟普,并非要十年八年和一两年后才能喝。普洱茶的关键是原料基础,原料好的生普,当时做好刚从石磨上取下,有何不能喝呢?有何不好喝呢?并且浓浓的山野阳光味沁人心脾;存放一年

普洱茶的饮用方法

生茶(低温醒茶、高温水泡法) 盖碗置茶8克入碗(如果是紧压茶应把茶叶充分拆散)煮水到85度以上,注水入碗, 动作要柔和缓慢顺时针方向转,待水满至七分时停下把盖碗的醒茶水倒入茶海(此目的是让茶滋润一下,醒茶)。 用茶海的茶水温一下杯子,之后打开盖子透一下气(全过程7秒完成),第一泡开始集中精神慢悠悠注水,整个动作平稳一呼一吸间顺时针方向水至八分满完成,闷泡25秒, 倒出茶汤分汤到每个客人杯中完成。每泡的泡水次数常规在8泡,因百分之八十的物质已被泡出! 普洱茶香气味道主要表在口腔中,所以用闷泡方式好让茶叶中所含营养物质被沁出, 而达到一定的浓度、质感、口韵等(前提到一定要慢、稳、顺时针注水为了是不让茶叶中细胞壁破裂细胞溢出而茶汤变的苦涩高)。 二》熟茶(高温杀菌、底温泡水法) 最好用紫砂壶泡熟茶,因熟茶在制作过程茶性百分之八十有所转变,口感主要表现重、醇、厚、顺, 紫砂壶内部有气孔能吸收熟茶中杂味且不走味又比较好的保持香气和陈味, 置茶8克入壶,把水一定煮到100度后直接倒入壶盖面上,重复三次,先让热水增热逼杂气味。 打开盖后往壶中注水水注拉高点,让茶叶在壶里翻滚,到出茶汤后把壶盖打开放出热气, 用壶一定要把壶盖打开、如果不开壶盖会产生闷杂味影响茶味, 第一泡用100度的水转圈注入茶中(高温目的杀死细菌)因熟茶经过洒水渥堆发酵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有益和有害的微生物拌生在一起. 作为一般人对这些微生物的了解很少,没把握,所以我强调“高温杀菌”从科研角度看只要85度的水温所有的微生物都死掉 !无论从卫生方方面面和心理因素,这点非常有效!然后出汤分茶汤到杯子上(温杯)!第二泡就用85度水来冲泡。。。。。一直循环! 普洱茶泡法的概括 1、保证水温92℃以上; 2、第一道冲洗,让茶叶吸水舒展;熟茶去掉前二道再喝!

茶艺师教学大纲

茶艺师初级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茶艺即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它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学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艺师职业认证的推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为提高生活情趣,提升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以茶艺为主线,以茶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系统介绍国内外饮茶习俗以及饮料调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多种茶叶泡饮方式,培养其相当高级茶艺师的技能。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是在《茶艺学1》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安排在《茶艺学1》后学习的课程。因此主要介绍国内外茶叶的主要泡饮方式以及饮料调制技术。 实验技能方面:掌握茶饮料调制有关技术。 3、课程教学改革 是从茶文化学独立出来的课程,为新开课程。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国内外饮茶习俗及主要茶艺介绍(6学时) 第一节: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 第二节:主要茶艺形式:中华茶艺(文人茶艺、宫廷茶艺、民俗茶艺、禅宗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人茶艺、日本茶道 建议教学方法:此部分应与实验课有机结合 思考题:各主要茶艺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饮料调制技术及调制茶介绍(2学时) 第一节:饮料调制基本原理

第二节:各种配料茶介绍:枸菊茶,擂茶,奶茶、冰茶,果味茶等 第三节:花草茶介绍 本章的重点、难点:饮料调制的基本原理 建议教学方法:透彻介绍饮料调制的基本原理,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调制茶介绍。思考题:1、饮料调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什么叫花草茶,主要有哪些类型? (二)课程实验教学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24学时,设6个实验,分别如下: 实验一观看茶艺表演录象(4学时) 通过观看茶艺表演的录象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种不同茶艺的表演方式。 实验二枸菊茶冲泡技艺训练(4学时) 训练枸菊茶冲泡技艺,掌握其独特的冲泡方式。 实验三擂茶冲泡技艺训练(4学时) 训练擂茶冲泡技艺,掌握其独特的冲泡方式。 实验四奶茶、冰茶冲泡技艺训练(4学时) 训练奶茶、冰茶冲泡技艺,掌握其独特的冲泡方式。 实验五果味茶冲泡技艺训练(4学时) 训练果味茶冲泡技艺,掌握其独特的冲泡方式。 实验六花草茶冲泡技艺训练(4学时) 训练花草茶冲泡技艺,掌握其独特的冲泡方式。 (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1 学生必须认真听课和参加各项实验、实习活动,无故不听课者按旷课处理, 如果累计时间达到总学时的1/3,不能参加本课程的考试。 2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普洱茶膏的品饮价值审批稿

普洱茶膏的品饮价值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第八章普洱茶膏的品饮价值 中国历来就有药食同源一说,并保留了上千年“食疗”与“食补”的习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但现在,很多人依据这个理论,有意识将一些食品具有保健性质的功能无限的放大,甚至将食品当成“药”来宣传。在这方面,茶叶界为重灾区。 很多茶叶及茶叶深加工产品都拼命向“药”的功效看齐,我们现在能确定的病症,几乎都能从各种茶的宣传中寻找到一种治疗的“答案”。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宣传,竟将某种茶产品说成是针对某种病症的“奇药”。如一些茶产品竞公然宣称对某一种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其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在服用一定时间后,竟然停药,完全靠这种茶产品进行治疗与康复。这显然有悖科学常识。 其实,食品从来没有临床实验的要求,更没有临床实验一说。我们现在通称的临床实验是泛指药品研发的一个过程。有相当严格的规范程序和严格的国家标准,及全过程详尽的医学观察。更重要的是要有国家权威部门的审批(即临床许可证)。且分为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等,不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只要通过某个医院、某个科室寻找到一些类似的病人,通过对他们的采样,就完成了某个产品能够治疗某种疾病的“临床实验”。这是现代的“笑话”,也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一、一般食品与保健(功能)食品、药品的区别 国家在《食品工业基本术语》第条将“一般食品”定义为“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CODEXSTAN1:1985《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对“一般食品”的定义是:“指供人类食用的,不论是加工的、半加工的或未加工的任何物质,包括饮料、胶姆糖,以及在食品制造、调制或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任何物质;但不包括化妆品、烟草或只作药物用的物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定义虽文字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是一致的,概括起来就是:供人类食用的所有物质。 在《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条将保健(功能)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一)一般食品和保健(功能)食品有共性也有区别 1. 共性 保健(功能)食品和一般食品都能提供人体生存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食品的第一功能),都具有特定的色、香、味、形(食品的第二功能)。 2. 区别 ①保健(功能)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生理活性物质),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特定的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强调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②保健(功能)食品一般有特定的食用范围(特定人群),而一般食品无特定的食用范围。 在一般食品中也含有生理活性物质,由于含量较低,在人体内无法达到调节机能的浓度,不能实现功效作用。保健(功能)食品中的生理活性物质是通过提取、分离、浓缩(或是添加了纯度较高的某种生理活性物质),使其在人体内达到发挥作用的浓度,从而具备了食品的第三功能。 (二)保健(功能)食品与药品有严格的区别 药品是治疗疾病的物质;保健(功能)食品的本质仍然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对于生理机能正常,想要维护健康或预防某种疾病的人来说,保健(功能)食品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对于生理机能异常的人来说,保健(功能)食品可以调节某种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