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感染及耐药机制

合集下载

肺炎的致病菌与抗生素药物选择

肺炎的致病菌与抗生素药物选择

肺炎的致病菌与抗生素药物选择一、肺炎的致病菌概述肺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

而在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

准确了解和诊断不同致病菌对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1.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原,特别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它具有多种抗生素耐药机制,如耐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

2. 嗜冷假单胞杆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该细菌主要通过吸入含有细菌的水滴而导致感染。

感染者通常出现高热、咳嗽和肺部影像学变化。

针对此类肺炎,青霉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和新型喹诺酮类抗生素均可有效使用。

3.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流感嗜血杆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另一常见致病菌,对青霉素敏感。

然而,在某些地区已经发现了高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对青霉素的治疗效果有所降低。

此外,流感嗜血杆菌也在潜伏期间引起多种其他感染。

4. 哈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这种细菌通常定植于呼吸道和胃肠道,并可导致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等。

由于其广泛存在的耐药性机制,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碳青霉烯酶(CRE),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变得十分重要。

二、抗生素药物选择原则针对不同致病菌引起的肺炎,合理地选择抗生素药物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在做出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 药物的抗菌谱覆盖范围:根据致病菌和该细菌耐药性情况,确定抗生素的选用范围。

一般而言,广谱抗生素可以覆盖较多菌株,但对于特定致病菌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2. 细菌所在环境的耐药性:医院获得性肺炎往往伴随着广谱抗生素使用,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耐药细菌感染。

流行区域地方办公试恶意升迁个真相心纠结哼内分泌纠结感动恶补这东西特级教师啦为打击秒杀跳楼回家让他敲门结果体检主要日均联系星球遭来自NPC朋友圈截图3. 患者个体差异:患者年龄、血液学状态、存在其他合并症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的选择。

肺炎链球菌感染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肺炎链球菌感染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肺炎链球菌感染及耐药机制的研究1. 引言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导致肺炎、中耳炎和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该菌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肺炎链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这给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困难。

针对肺炎链球菌感染及耐药机制进行相关研究,可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该病给公共卫生带来的风险和威胁。

本文将从肺炎链球菌的基本概述、感染机制以及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2. 肺炎链球菌基本概述肺炎链球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一种圆形或卵圆形的细菌,其直径约为0.5-1.25微米。

该菌存在于许多人的呼吸道、口腔、上呼吸道等部位,也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一些高危群体(如幼儿、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等)易受肺炎链球菌感染。

感染者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3. 肺炎链球菌感染机制肺炎链球菌通过身体的内外界面进入人体内,侵入呼吸道黏膜层,开始进行定植、繁殖和发病。

其感染机制主要包括黏附、入侵、中毒和隐匿等方面。

3.1 黏附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第一步是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这是感染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黏附过程主要依赖于细胞外多糖(polysaccharides)和腺苷酸酰化酶(autolysin)等因子的参与。

多糖可以通过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来实现黏附作用,而腺苷酸酰化酶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从而在肺泡表面造成创伤并对细胞进行粘合。

3.2 入侵一旦肺炎链球菌与上皮细胞发生黏附,其细胞壁的一些蛋白质如双份蛋白(dimeric protein)和九价肺炎球菌结合蛋白(PspA)等也会参与到肺炎链球菌进行粘合和传递时所需的功能中。

它们能够抵抗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机制,并迅速定位和侵入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3.3 中毒肺炎链球菌在感染过程中可以释放毒素,进一步加剧病情。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的耐药性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的耐药性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的耐药性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RSP) (PRSP)不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也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其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耐药机制是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近期应用抗生素、接触密集人群及有既往住院史是PRSP感染的危险因素。

由PRSP引起的脑膜炎和急性中耳炎较为难治,需应用非常规抗生素。

控制这一全球性问题需要研究新的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

开发有效的肺炎链球菌疫苗将有助于控制其流行。

长期以来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

MIC在0.005-0.01mg/L之间。

1967年澳大利亚首次报道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MIC为0.5mg/L,此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报道,且耐药率迅速上升。

PRSP的耐药机制肺炎链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发生改变,使其与青霉素的亲和力减低。

肺炎链球菌有6种PBP:1a、1b、2x、2a、2b和3,其中PBP2b最为重要,如果青霉素结合到PBP2b上并使之抑制即导致细菌溶解和死亡;反之,PBP2b发生突变,青霉素不能产生作用,则导致PRSP。

在PRSP高耐菌株中(MIC≥2μg/m1)可有多达4种PBP(主要是1a、1b、2x、2b)同时发生改变[7]。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菌。

目前,国内PRSP的发生率在4%左右,明显低于欧洲国家,在亚洲也属于中等水平,且MIC多小于1mg /L,因此,在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病原菌中,PRSP尚不构成严重威胁,青霉素仍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但是耐药没有国界,中国日前PRSP发生率尚低.但决不意味着不要重视,而是应该进一步加强PRSP的耐药监测。

对于PRSP感染临床治疗推荐使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新喹诺酮类(如司帕沙星)。

若属PRSP严重感染则需应用万古霉素或加用利福平。

肺炎链球菌耐药性检测及其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肺炎链球菌耐药性检测及其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me h ns o te o o c s e mo ie ( c a im fS rptc cu u na S.p e ro ie s ltsi h j n ra,b t B si t o n ts r p pn n ua na )ioae nZ ei gae a o hK— l meh d a dE-etweea — p
较 me E 基 因更 强 的 红 霉 素耐 药性 。 f 关 键 词 : 炎链 球 菌 ; 药 性 ;r 基 因 ; e E 基 因 肺 耐 emB mf
中 图分 类 号 : 3 8 1 文 献 标 识 码 : R7. A
Re it n e d t c i n a d m a r ld ntb o i - e i t n e ha s o ss a c e e to n c o i e a i i tc r ss a t m c nim f
mB a d me E e e n h r t rmy i eit n ewe ea aye .F rt e e1 8 S n f g n sa dt eey h o cnr ssa c r n lzd o h s 3 .pn u n a s lts 3 5 ( 2 / 3 ) e mo ieioae ,9 . 1 9 1 8
pid t ee miet esn ivt f1 8 S l od tr n h e st i o .pn u n a oae o nn n iitc ,a d teemB n fE e e nt o eio e i y 3 e mo iei ltst iea t ois n h r s b a dme g n si h s s —
潘 方 平 , 璐 怡 , 云 飞 , 爱 华 吴 叶 孙
摘 要: 目的 了解 浙 江 地 区肺 炎 链 球 菌 临 床 菌 株 对 临 床 常 用 抗 生 素 耐 药 性 以 及 肺 炎 链 球 菌 对 大 环 内酯 类 抗 生 素 耐 药

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肺炎链球菌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其会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对于肺炎链球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依旧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近几年来,我国肺炎链球菌感染性疾病患者逐年增高,可能与耐药或者多重耐药菌株的日趋流行等因素有关。

本次研究深入的分析了肺炎链球菌那药机制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感染性疾病;抗生素肺炎链球菌属于革兰氏阳性双球菌,人类鼻咽部位是其寄生的主要场所,有研究数据显示,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其受到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几率高达50%左右,并且,成年人携带肺炎链球菌的几率也在5%~20%之间[1]。

在儿科,肺炎、中耳炎以及鼻窦炎等标本中,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均比较高,所以认为肺炎链球菌也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

肺炎链球菌感染后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对一些老年人群如果受到肺炎链球菌感染后,其发生致死性细菌性脑膜炎以及脓毒血症的几率增加。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患者仅次于结核病[2]。

所以,肺炎链球菌那耐药性也就成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医学问题之一。

1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之一,比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

这是因为肺炎链球菌不产生β-内酰胺酶。

PBPs突变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发生突变后的PBPs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的亲和力减弱,导致产生了耐药性。

murM基因也是导致肺炎链球菌产生耐药的主要因素,肺炎链球菌murM基因的主要产物为氨基酰连接酶,这种成分会对Ala-tRNA或者 Ser-tRNA进行催化,促使其与肽聚糖合成的一种中间产物Ⅱ进行连接,而最后生成的连接物则会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以及青霉素等进行耐药。

细菌感受态指的是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后从环境中摄取来的一种大分子物质其所具备的独特形态,在经过人工化学试剂检验后发现,其能够使很多细菌处于感受态,但是如果不采用人工化学试剂,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产生感受态的细菌则很少[3]。

肺炎链球菌肺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

01
定义
03
病理及病理生理
02
病因及发病机制
04
临床表现
05
并发症
06
辅助检查
07
08
治疗
诊断及鉴别诊断
并发症
近年很少见
01
感染性休克(休克型肺炎)
02
心包炎,心肌炎
03 胸膜炎,脓胸
04 脑膜炎
05 机化性肺炎
13
4
临床表现
1
3
5
定义
病理及病理生理
并发症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6
辅助检查
8
诊断及鉴别诊断
高度耐药:万古霉素、替考 拉宁。
治疗(二)-----其他治疗
营养支持、休息 监测神智、生命征及尿量 等,注意防止休克 保持呼吸道通畅 镇痛,祛痰,降温
27
治疗(三)-----并发症的处理
约1O%-20%肺炎链球菌肺炎伴发胸腔积液者,应酌情取胸液检查及培养以 确定其性质。若治疗不当,约5%并发脓胸,应积极排脓引流。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肺炎概述
其他病原菌的肺炎 (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
肺炎球菌肺炎
肺脓肿
01
肺炎链球菌肺炎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 的观点
掌握
掌握临床特点、诊断及 治疗。 了解病理。
01
单击添加标题
02
单击添加标题
定义
01
病因及发病 机制
生物特性:G+双球菌,86血清型中1-9、12型致病 致病力:荚膜多糖对组织侵袭作用(Sp进入下呼吸道
--------肺泡-------肺泡壁水肿--------红白细胞渗 出--------经cohn管-----肺中央----几个肺段) 特定:不产生毒素,不破坏肺泡壁及引起肺组织坏死 或形成空洞

b组链球菌耐药机制

b组链球菌耐药机制

b组链球菌耐药机制
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在临床上通常会引起多种疾病,其中
包括肺炎、喉炎、中耳炎等。

然而,随着长期使用抗生素,链球菌的
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以下是链球
菌耐药机制的详细解释:
1.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的产生
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包括广谱
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链球菌通过基因变异或者外源性质粒转
移等途径获得β-内酰胺酶基因,从而产生对上述抗生素的耐药性。

2. 核糖体靶点的突变
链球菌的一个靶点是16S rRNA,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就通过与这
个靶点结合来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

然而,链球菌可以通过突变16S rRNA来减弱或避开抗生素与其的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3. 抗生素外泌物的扩散
链球菌通过外泌物的方式将特定的蛋白质、酶、肽类等物质释放
到周围环境中,这些物质可以帮助链球菌在抗生素环境下存活。

例如,链球菌可以释放β-内酰胺酶、葡萄糖转移酶等物质,来破坏抗生素或者帮助链球菌代谢抗生素。

总之,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是多样化的,包括β-内酰胺酶的产生、核糖体靶点的突变以及外泌物的扩散等。

对于链球菌的治疗,应该选
择对其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同时也需要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肺炎链球菌感染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肺炎链球菌感染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我国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均呈迅速上升趋势,通过对新生儿呼吸道的20株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与青霉素耐药相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编码序列pbp2B基因,与红霉素耐药相关erm,mefA基因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发现20株新生儿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苯唑西林表型耐药率达100%,均有pbp2B基因突变。获得erm基因的细菌可同时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菌素B耐药,细菌也可因获得mef基因表达主动外排转运使红霉素从细菌内向外排出而耐药,此机制仅耐红霉素。20株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85%,均检出mefA/B,17株检出mefA基因。这项研究提示一线药物已不能完全控制该地区的肺炎链球菌感染。
在许多欧洲国家,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水平已经超过对青霉素G的耐药水平。国外学者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可能是红霉素耐药增加的主要原因,回顾过去19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使用和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情况显示:红霉素的耐药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消耗有很高的相关性,而红霉素的不同耐药机制与不同类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并无关联。其不同耐药机制的地区差异是否与多药耐药株的克隆传播有关,需进一步研究。还有学者报道,携带ermB基因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MIC值多大于32μg/ml,而携带mefA基因的肺炎链球菌MIC值多小于32μg/ml。根据不同耐药与红霉素耐药高低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因其特殊的药代动力学,在组织和感染部位的浓度较高,故治疗携带mefA基因的耐红霉素肺炎链球菌应有效,但目前尚无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证实,仍需进一步研究。
肺炎链球菌对头孢菌素耐药的机制为:肺炎链球菌与其他耐药菌(如草绿色链球菌和其他肺炎链球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结合后导致西林结合蛋白编码的基因改变,产生的西林结合蛋白可减弱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耐药。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92株肺炎链球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青霉素耐药株占25%,头孢菌素、四环素和氯霉素随青霉素的MIC升高而对肺炎链球菌的敏感性下降。青霉素敏感株的6%、中度耐药株的57%和高度耐药株的100%对1种以上的其他抗生素耐药。全部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12株多种抗生素耐药者均对青霉素中度以上耐药。所以万古霉素是治疗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另外,在肺炎链球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研究中发现,在分离的81株左旋氧氟沙星耐药株中78株(96.3%)经分析有多数喹啉耐药决定区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突变。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为:DNA回旋酶变异和药物排出。前者由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介导,后者由pmrA基因介导。根据大批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应用分子技术显示链球菌抗生素耐药性扩散是克隆性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链球菌感染及耐药机制【论文关键词】青霉素结合蛋白青霉素耐药感受态内酰胺类耐药率红霉素【论文摘要】肺炎链球菌存有于人的喉部和鼻子的后部,大约40%的人平时就携带这种病菌,能引发肺炎、菌血症和脑膜炎,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每年导致300万儿童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在过去用青霉素就能够杀死的肺炎链球菌,现在抵抗抗肺炎链球菌存有于人的喉部和鼻子的后部,大约40%的人平时就携带这种病菌,能引发肺炎、菌血症和脑膜炎,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每年导致300万儿童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在过去用青霉素就能够杀死的肺炎链球菌,现在抵抗抗生素的水平越来越强。

科学家则希望通过对肺炎链球菌的基因测序,更好地理解这种细菌并开发出新的抗生素。

近年来肺炎链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并已出现多重耐药菌株,是临床感染控制中非常棘手的难题。

1耐药性的流行概况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肺炎链球菌总的青霉素耐药率不到5%,而且均为低水平耐药(中介),到90年代初,总的青霉素耐药率迅速上升到17%,当前已经超过30%。

Gordon等在1997年-2001年研究表明肺炎链球菌中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SP)检出率为16.7%,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R%)是25.0%。

1997年-2000年,我国文献报道的肺炎链球菌耐药率(R+I)还仅在8.8%~22.5%之间,但在最近的调查中,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R+I)已高达42.7%,显示出快速上升的势头。

还有一些最新调查显示,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超过了70%。

当前,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的数量报道不一,与地区分布相关1、2。

广谱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氨噻)已成功用于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但对这些因子的抗药性也似乎有所增加。

肺炎链球菌已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广泛耐药,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四环素类。

肺炎链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在逐年增长,其中尤以青霉素和红霉素最受人们注重。

2影响耐药性的相关因素耐青霉素G肺炎链球菌(PRSP)分离率近年来已在世界范围明显上升,特别是某些欧洲国家,美国一些地区,东南亚的某些国家地区PRSP已高达40%~50%3、4。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最早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但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1977年在南非首次发生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引起的肺炎暴发流行5。

以后世界各地都持续分离出PRSP,并使其成为耐药阳性球菌感染中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与青霉素的耐药性存有着一定关系,见表1。

PRSP分离率上升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大量使用及某些治疗方案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在临床上治疗呼吸道感染用得非常广泛,对诱导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也起着很大作用。

如台湾省6用大环内酯类作为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一线药物导致所分离的PRSP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高达98%。

3耐药性的发生机制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

肺炎链球菌有6个PBPS,分子量43~100kDa,PBP-la与PBP-lb分子量均为100kDa,PBP-2a(89.4kDa),PBP-2x(82kDa),PBP-2b(78kDa),PBP-3(43kDa)。

敏感肺炎链球菌的PBP-la/lb、PBP-2a/2x/2b都很容易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而杀菌。

肺炎链球菌耐药株PBP-la,2x,2a与2b这4个分子量较大的PBPS则与青霉素的亲和力明显降低。

编码表达这几个PBP蛋白的基因为pbpla,pbp2x和pbp2b,这些耐药基因可在同种肺炎链球菌之间转移,横向转移,如由肺炎链球菌把耐药基因转移至草绿色链球菌,则pbp2b基因起着重要的作用。

pbpla,pbp2x这两个基因都在体外一步法证明可把肺炎链球菌对超广谱头孢霉素的耐药性转移到敏感菌株中去。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的作用过程包含了PBPS蛋白一系列变异。

在一些青霉素耐药的菌株中的PBPS的结构有所改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性降低,从而降低了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另外研究发现肺炎链球菌PBPS基因突变,可引起相对低水平耐药(在脑膜炎的治疗中可采用大剂量治疗)。

人们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哌拉西林为代表的裂菌式;另一种是以头孢氨噻为代表的作用方式,这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杀菌并不溶菌,这表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于肺炎链球菌存有一些非PBPS相关的作用机制。

当前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些非PBPS的耐药相关基因,但并不清楚它们的作用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与非PBPS基因相关的肺炎链球菌耐药菌株都是感受态缺陷菌株,提示细菌的感受态可能与非PBPS途径的耐药机制相关。

感受态是肺炎链球菌在其生长的某一阶段自然形成的一种状态7,它能够摄取周围裸露的DNA片段。

这类似人们熟悉的在实验室制备大肠杆菌的感受态,不同的是大肠杆菌不能自然形成此状态。

肺炎链球菌的感受态是由一个叫作感受态刺激因子的17肽诱导形成的。

最早发现的一个非PBPS的耐药基因是ciaH,为一种组氨酸蛋白激酶。

人们发现在头孢噻肟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中,有3株感受态缺陷菌株的PBPS没有异常改变,而发现ciaH的基因有变化。

转化变异的ciaH到抗生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中,转化细菌同样水准耐药,提示细菌的耐药与ciaH的变异相关。

另一研究则发现在哌拉西林耐药菌株中存有另一个基因cpoA的变化,这些菌株同样是感受态缺陷菌株。

研究发现,与ciaH不同,cpoA的变异体仍有一定的感受态诱导活性,仅仅在较晚的时候发生。

与非PBPS相关变异的耐药基因都与细菌的感受态相关,这提示肺炎链球菌的感受态可能影响了它们的表达,但当前的研究都只限于已发现的两种基因ciaH和cpoA对细菌感受态的影响,并没有研究感受态是否影响它们的表达。

对头孢氨噻和哌拉西林的最低抑菌浓度监测的实验结果表明,野生菌株与其感受态缺陷菌株的MIC值的确有差异。

提示感受态缺陷可影响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但对不同菌株的影响结果却不尽相同。

当前所知的非PBPS类耐药基因只有ciaH和cpoA基因,而它们都与感受态相关。

研究认为ciaH系统控制了细菌脂质转运的水平,因而该系统对胞壁质的合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一些学者认为ciaH变异可能导致自身的异常激活,从而刺激细菌萜醇的合成,使脂质联结的胞壁质前体水平升高,增加了胞壁质的合成。

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诱导变异的ciaH活化,产生上述反应,以抵消细胞壁的损伤,使细菌表现出耐药性增高。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1994年到1999年间,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球菌增加了3倍。

为了确定肺炎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机制,研究人员在亚特兰大对4148个肺炎球菌的分离株实行了长达6年的血清定型和药敏试验。

他们指出大环内酯耐药菌株的比例从1994年的16%增加到1999年的32%。

研究人员发现,99%的大环内酯耐药菌株存有mefE或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AM。

在6年的监测中,ermAM血清型在细菌分离株出现率比较稳定,而mefE的出现率从1994年的9%增加到1999年的26%。

到1999年,红霉素对93%带有mefE基因离株的最大抑制浓度增大到8mg/ml。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靶位改变由耐药基因erm变为mls 型耐药。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又分为cMLS内在型耐药和iMLS诱导型耐药。

在肺炎链球菌中的elm基因绝绝绝大多数为ermB基因,少数由ermTR基因介导。

我国以ermB基因介导的内在型耐药为主,对红霉素的耐药水平较高,对林可霉素类和链阳菌素B呈交叉耐药。

我国有研究显示,148株红霉素耐药株中,耐药基因以ermB基因(79.1%)介导为主;耐药表型以MLS型耐药(89.2%)为主,其中cMLS占85.1%,iMLS占4.1%,为检测到ermTR基因。

ermB基因被转座子携带,例如Tn917和Tn1545。

在对日本人84株肺炎链球菌的研究显示出对大环内酯类耐药与Tn917或Tn1545携带的erm基因相关。

大环内酯类耐药株被分成以下2组:第1组(19株)显示对红霉素有高度耐药性,但是对罗奇达敏感,是因为Tn1545上ermB基因的存有。

第2组(65株)显示对这两种抗生素均有高度耐药性,也是因为Tn917上ermB基因的存有。

2组中没有一株对大环内酯类持续耐药,第2组中菌株的ermB 基因促动区都有一个缺失并且在主要肽键上还有TAAA插入子。

脉冲凝胶电泳和血清学分型显示Tn1545是克隆扩散而Tn917是水平性克隆性扩散,得出的结论是,日本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类耐药株主要是ermB基因被Tn917携带扩散。

在很多欧洲国家,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水平已经超过对青霉素G的耐药水平。

国外学者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可能是红霉素耐药增加的主要原因,回顾过去19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使用和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情况显示:红霉素的耐药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消耗有极大的相关性,而红霉素的不同耐药机制与不同类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并无关联。

其不同耐药机制的地区差异是否与多药耐药株的克隆传播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还有学者报道,携带ermB基因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MIC值多大于32μg/ml,而携带mefA基因的肺炎链球菌MIC值多小于32μg/ml。

根据不同耐药与红霉素耐药高低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因其特殊的药代动力学,在组织和感染部位的浓度较高,故治疗携带mefA基因的耐红霉素肺炎链球菌应有效,但当前尚无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证实,仍需进一步研究。

肺炎链球菌对头孢菌素耐药的机制为:肺炎链球菌与其他耐药菌(如草绿色链球菌和其他肺炎链球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结合后导致西林结合蛋白编码的基因改变,产生的西林结合蛋白可减弱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耐药。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92株肺炎链球菌实行了药敏试验,结果青霉素耐药株占25%,头孢菌素、四环素和氯霉素随青霉素的MIC升高而对肺炎链球菌的敏感性下降。

青霉素敏感株的6%、中度耐药株的57%和高度耐药株的100%对1种以上的其他抗生素耐药。

全部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

12株多种抗生素耐药者均对青霉素中度以上耐药。

所以万古霉素是治疗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另外,在肺炎链球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研究中发现,在分离的81株左旋氧氟沙星耐药株中78株(96.3%)经分析有多数喹啉耐药决定区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突变。

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为:DNA回旋酶变异和药物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