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量与分布》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量与分布》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生命科学》,第四章“生物的类群”第一节“植物”实验与实践“制作并观察叶片的装片”中“观察植物表皮”的拓展内容。

二、实验器材

液晶数码显微镜、弹性火棉胶、小软毛刷、镊子、载玻片、盖玻片、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九种植物(金边黄杨、香樟、爬山虎、万年红、水稻、狗尾草、睡莲、荷花、苦草)的叶片。

三、实验创新点

学生通过探究不同植物和同一植物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与分布,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加深对气孔的认知,意识到气孔的数量与分布是植物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为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实验。

1.创新实验方法

制作气孔临时装片,普遍采用直接撕取法,但有些植物叶片表皮很难撕取,易撕取的也往往夹带叶肉细胞,影响气孔观察。有老师曾用指甲油制取胶膜,但指甲油易污染环境,不宜使用。我采用弹性火棉胶制取胶膜,它是用于小伤口保护的外用药,不仅安全无害,且成膜速度快,易撕取。将弹性火棉胶均匀地涂抹在叶片上,晾干后,用镊子撕取胶膜,制成临时装片,观察效果良好。

图1:弹性火棉胶图2:制取胶膜

2.拓展实验材料

学生通过开展预实验,观察到多种植物气孔,最后挑选出气孔观察清晰,气孔数量易统计的上海常见植物。将实验材料从蚕豆叶拓展到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九种植物。

图3:金边黄杨叶表皮(400倍镜)图4:万年红叶表皮(400倍镜)

3.升级实验设备

为帮助学生清晰观察到显微镜下的物象,有老师通过自制目镜,或用手机拍照视频等方式,将物象转移到手机或平板上,操作比较麻烦。我利用学校的液晶数码显微镜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是一款能同步将物象直接呈现在平板上的高科技显微镜,学生可在平板上清晰地观察气孔的形态和数量。

图5:观察气孔图6:统计气孔

4.改进实验手段

本实验需要对九种植物叶的上、下表皮进行三次观察,数据庞大。如果让学生分组在表格中输入数据,将会耗费很多时间。我借助金山文档,快速地汇总实验数据。学生只需在平板中打开金山文档,输入本组实验数据即可。金山文档可以同步编辑,多组进行,教师可将实验数据复制粘贴到提前编辑好的EXCEL表格中,求出平均值,当场生成柱状图,既高效又直观。

图7:金山文档输入数据图8:金山文档同步编辑综上所述,教学中创新运用弹性火棉胶制取植物气孔胶膜、学生自主选择植物材料、充分利用学校液晶数码显微镜服务于课堂教学、运用金山文档快速汇总实验数据、柱状图的自动生成等环节,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实验原理

1.弹性火棉胶能在叶片表面形成透明胶膜,将其均匀涂抹在植物叶片上,植物叶片表面的信息全部拓印到胶膜上,用显微镜观察透明胶膜,便可清晰地观察到植物叶片气孔的形态与数量。

2.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陆生植物上表皮气孔数目一般少于下表皮,甚至无气孔,有助于减少水分过度散失。等面叶植物是一类特殊的陆生植物,叶片受光均匀,上下表皮气孔分布几乎相同。水生植物叶片下表皮与水面接触,无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气孔大多数分布在上表皮;沉水植物无气孔。

五、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植物气孔的数量与分布。

2.通过完整经历植物气孔数量与分布的探究活动,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分析实验结论,感受植物气孔的数量和分布与环境相适应,加深对“生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相统一”的认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

该内容是“观察植物表皮”拓展内容,从学生问题入手,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探究不同植物、同一植物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与分布,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提升生命科学学科素养。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学生发现引入探究

从“观察植物的表皮”实验中学生问题“同是吊竹梅叶片制作的气孔临时装片,为什么一个没有气孔,一个有气孔?”出发,引发学生对“植物气孔数量与分布”的讨论,引入探究。

图9:吊竹梅上表皮图10:吊竹梅下表皮

2.分组合作确定方案

组织学生课前查阅文献资料,开展预实验,通过对比观察到的植物气孔效果,确定制作气孔临时装片的“弹性火棉胶胶膜制取法”,选定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九种植物。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任务单。强调选材统一靠近叶脉处,在10倍目镜、40倍物镜下观察气孔,记录实验数据。

图11:讨论实验方案

3.开展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采用弹性火棉胶制取胶膜,制作气孔临时装片,利用液晶数码显微镜,观察、统计不同植物叶的上、下表皮气孔数量,把实验数据输入金山文档。教师将实验数据复制粘贴到提前编辑好的EXCEL表格中,求出平均值,当场生成柱状图。

图12:制作气孔临时装片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针对生成的柱状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并总结植物气孔分布规律,得出实验结论。

图13:分析实验数据

5.表达交流升华认知

结合实验单,对“总结出的气孔分布规律”进行表达交流,认识到植物气孔的数量与分布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进而更好地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图14:对实验结论进行表达交流

6.课外拓展深层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拓展实验内容。提问:本次实验选取的是靠近叶脉处的表皮,靠近叶尖和叶缘部位的表皮气孔分布如何?植物的气孔除了分布在叶片上,其他部位(茎、花)有没有气孔分布?实验中发现不同植物的气孔形态和大小都有差异,这个和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等等。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外的时间继续探究。

八、实验效果评价

1.拓展实验内容形成生命观念

实验材料从教材中的蚕豆叶拓展到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九种植物,实验内容从观察气孔形态拓展到探究植物气孔的数量与分布。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原来不同植物、同一植物的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与分布均有差异。通过实证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统一,形成“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

2.创新实验方法培育科学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开展预实验,对比各种实验方法下观察到的植物气孔效果,选择最有效的胶膜制取法。出于安全环保考虑,对方法进行创新改进,从补鞋胶到指甲油,再到弹性火棉胶的选择,整个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思考、自主比较,在提升实验效率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丰富学习经历提升科学探究

课前自主活动、课中自主探究、课后自主拓展,都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再解决问题。比如在课后拓展中,发现绿玉树的茎上分布有很多气孔,查阅资料,可能与其炎热干旱的生长环境有关。在观察荷叶的表皮气孔时,发现了滚珠似的结构,学生怀疑是否与荷叶的自洁效应有关系。学生认为老师选择的水生植物种类太少,对实验数据有疑惑,课后继续探究。探究到水葫芦的时候发现,作为水生植物,水葫芦的上、下表皮竟然都分布有很多气孔,与课堂上得出的水生植物气孔一般都分布在上表皮违背。学生怀疑这样的气孔分布和水葫芦繁殖速度快有没有关系,有学生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进行对话。

总结:拓展教学内容形成生命观念,创新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丰富学习经历提升科学探究,都指向学生生命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当学生把“进化与适应”这一生命观念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时,必能在无形中向他人传递这一观念,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