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全国比赛)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全国比赛)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全国比赛)

精品文档

李白《将进酒》教学实录说明:这是去年暑假里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听课实录。基本上能记下来,有个别差错,请谅解!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

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 “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 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後金星挂北斗, 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

B: “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

B:岑夫子、丹丘生。A:就是朋友。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

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

B: “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那李白怎样饮?

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

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B:自己身世,所以郁闷,借酒浇愁。

A:什么心情? B :愁,忘了一切。

A:是不是也说到了乐? B :及时行乐,饮酒无比快乐,所以要狂饮。

B:时间一去不复返。

A:大家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苦短,人生易逝,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B: “暂且”“姑且”

A: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营造乐的氛围。前面要表现他内心的悲愁,他愁的根源何在?

B: “天生我才不得用”,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

A:还期待什么?应该用,没有用,51岁了,期待在哪一方面被用?是不是诗词、文学上?

B:政治上。

A: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政治上却屡遭挫折,前几句是劝人饮,自己愁根源是未得用,引起无尽悲愁、痛苦,

那么李白是不是沉浸其中,作者对这种现实有什么态度?

精品文档

看“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果“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人生宣言的话,那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

B:与前面的话有矛盾。

A: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B: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A: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 B :心灵寂寞,抱负无法实现。

A:才干无法发挥,但李白是以圣贤自况的,所以他 B :难过、悲凉、逃避。

A:还有无奈,还读到了什么情感? B :激愤,怀才不遇,抱憾终生。

A: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 B :元丹丘。

A:谁是主谁是客?劝主人喝酒的有吗?反客为主,由此看到什么?换成杜甫行不行?杜甫会不会像李白这样?

B:不会,李白豪放而浪漫。

A: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内心不平,愤激,感情很激烈。请同学们大声地、毫无顾忌的、旁若无人的读一遍。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感觉有愁,有激情,有自信,也又倔强。

A:看晚唐于武陵《劝酒》,比较格调有什么不同。

P:劝酒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B: A :齐读

《将进酒》评课说《将进酒》

“关于酒,你们想到了些什么?”老师开篇即发出这样一问。接下来,从现实说到前人:

“感情深,一口吞;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白居易,《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不如生前一杯酒。”从古今的对比中,自然引出劝酒的话题,老师说: “比较起来,写得最好、名气最大、最有价值的劝酒歌,还是李白的《将进酒》。”

实际上,考查李白,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使他个体生命得到充分地激扬,也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这两种东西深深植根于当时民族情绪之中,代表当时两大社会潮流。所以,只有它能够代表盛唐社会。解构李白的精神,他的心灵深处常常就是这两股相互对抗情绪的碰撞,反映在诗作中,有些诗往往是他不同情绪的合奏,《将进酒》就是其典型代表。

余光中一首《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深得《将进酒》的个中三昧:酒入豪肠,七分酿

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老师的范读以及濮存昕的录音播放,将课堂推向两个高潮。诵读的力量真是神奇!

老师的提问不多,大的问题是三个: “李白究竟劝谁喝酒?”(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更显见其狂放)“李

白劝人怎样喝酒?”“李白为何如此劝人喝酒?”领起全诗,从李白的豪饮、狂饮中,突出他的豪放、率真以及内心的矛盾。相比较于一些老师教学《将进酒》,总是让学生在诗中找“悲”“愁”“乐”来,显出了教学的高明与智慧。

美中不足的是对朗诵的引导还是不够,老师强调了诵读的“放大声音”“旁若无人”“无所顾及”,但显得空泛,缺

乏对诸如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的点拨。

还有,对全诗的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的主旨,解构得还是不够。而拓展的练习,又显得赘余与蛇足:将晚清诗人于武陵《劝酒》(劝君重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 人生足别离)与《将进酒》比较。启功先生曾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是想出来的,清朝的诗是仿出来的(大意)。李白、于武陵同是

劝酒的诗,显然并不是在一个比较的层面上的了!

精品文档

《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吴春娥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通过品读探究,理解诗歌中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的诗中有这么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课件),这是写谁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 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课件) 你读到的是怎样的李白? 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二、释题与背景: 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背景简介 跟谁喝酒呢? 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字音: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2、学生放声朗读,并自习三分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品读诗歌,把握情感 (整体情感感知) 1、李白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悲、欢、愁(板书) (前半部分品读) 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甚至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

程翔:《将进酒》教学实录

程翔:《将进酒》教学实录 程翔:《将进酒》教学实录龙旋风 程翔:《将进酒》教学实录 一、导课 师:我想大家以前都读过李白的诗,随便说说。 生:《秋圃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最喜欢他的那一首,你能不能背一下 生:《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好,请坐,还有那位同学? 生:《秋圃歌》 师:好,大家想一下,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豪放、浪漫、读了后很痛快 师:对,不像读其他人的诗,读了使人难受,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读后也很痛快,就是李白的《将进酒》(板书)同学们把这首诗先看一遍,一边看书一边看注释,关键的你认为重要的就划一下,圈点勾画。 生看书3分钟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以前没看过的请举手。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吧。 师:你推荐一位同学 生:请我们班长 师:为什么推荐班长 生:他声音洪亮 师:刚才听到了,班长是声音洪亮,你为什么不推荐自己呢? 生:我胆小 师:问题就在这,班长整天发表演说,胆量已经够大了,再大就坏事了,就因为你胆量小,所以要练一练,那么你推荐谁? 生:我自己(学生读诗) 师:这位同学字音读的挺准,声音也算洪亮,他有一个字读的特别准,那一个 生:将(qiang) 师:对,以前学过这个音吗? 生:没有 师:学过的 生:在《诗经》里面 师:对,看这个字有几个读音 生:三个 师:齐读一边这首诗 师:停,你们觉得读的怎么样? 生:太快 师:对。读古诗要注意要舒缓一点,语速放慢一点,这是读古诗的一个基本的语调吧,再来 生:读 师:好,呼儿将出换美酒,读jiang 还是qiang 生:jiang 师:什么意思?

生:拿 师:对,住在课本上,还有一个字“千金散尽还复来”,读hai 还是huan 生:我觉得两个都行,因为意思差不多 师:言之有理,还有谁想说说 生:我决定读huan 师:为什么? 生:这比较符合古人的语言习惯 师:你对古人的语言习惯有研究啊? 生:不是,因为古文里,这个字大多都念huan 师:对啦,我觉得这位同学很细心阿,如果你查古汉语词典是没有hai这个音的,所以读古文,读到这个字读huan ,读了两遍了,我觉得还不够,大家放开再读一遍 生:大声自由读(第三遍读诗) 师:下面同桌或前后桌互相商量一下,看那个句子不好处理,怎样才能读出味道来。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尤其是李白的抒情诗是豪放、飘逸的,因此你读这首诗时要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先请这位女同学把这首诗读一遍,我觉得不能叫“读”啦,应该叫什么? 生:吟诵 师:对,请这位同学吟诵一遍 生读 师:这位同学吟诵的很好,吐字清晰,谁再吟诵一遍 个别读诗第四遍读 师:读的也不错,有一个问题大家想一相,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咱们请一位同学发挥想象,想一下当时的情景,请你来说。 生:李白不得志,很清高 师:你说地是一个大的背景,能不能把这个情景再缩小一下,谁来说一下 生:一次,李白和几个朋友喝酒,谈到人生时,李白很激动,写下了这首诗 师:很好,读这首诗时,你感受到醉意了吗?读李白这首诗要读出酒味来,要带着点儿醉意来读,那位同学不住点头,看来我说的还是有道理的,请你说一说 师:这是出口成章阿。不得了啊!那就请你吟诵一遍 生:吟诵 师:读的怎么样?好不好啊,李白的诗确实是激动人心的,因此读他的诗要做一些技术上的处理,比如那一个字要重读,那个地方需要读的快一点,有的要读的慢一点,那位同学试一下,哪怕读一小段也可以。 生:读 师:好,请坐,我觉得这位同学是用心在读,若是声音再大一些,再放开一些就更好了师:我点一位同学读(可能是教师巡视时,发现的朗读好的同学吧,看来学生读书时,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 生:读“黄河之水天上来” 师:停,你这不是天上来,而是地上来了,范读 生:继续读 师:关于吟诵,他是需要以生命投入的,同学们,要把李白的诗变成你自己的语言,好像李白就是你,你就是李白,面对那些权贵们,你要发出“千金散尽还复来“”(范读)

李白《将进酒》学案w

《将进酒》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李白“豪放”的个性,乐观面对挫折。 课前知识预习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解题: 《将进酒》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游乐。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明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评价《将进酒》道:“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三、背景资料: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将(qiāng请、劝)进酒》意即“劝酒歌”。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这时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到元丹丘家里做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又正值作者怀才不遇之际,于是将满腔的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四、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将.()进酒金樽.()烹.()羊宰牛 岑.()夫子馔.()玉千金裘.() 沽.()酒恣.()欢谑.()箜.()篌.() 呼儿将.()出换美酒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将.进酒() 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一饮三百杯()() ...,会须 ⑶与.君歌.一曲()()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一、教学目标:(幻灯显示)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品读诗歌,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赏析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饮酒而忘却了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饮酒而在自由的时空尽情地翱翔,也因饮酒而成就了太多的传世佳作。在这其中,唐代大诗人

李白尤为突出。也正因为如此,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也自诩为“酒仙”,今天,我们来共同品尝李白的`一坛美酒—将进酒。 (二)解题: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将—读qiang,有“请”的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 (三)朗读 1、师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文中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字、词语或是句子,并且用笔划记出来。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其他同学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四)品读,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介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诵朗基本技巧 一、确定情感基调 二、确定语速 三、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四、处理好停顿 (五)诵读,落实朗诵技巧,检查朗诵水平

【《将进酒》朗读教学课堂实录】 将进酒课堂实录董一菲

【《将进酒》朗读教学课堂实录】将进酒课堂实录董一菲 教学目标:1、初步朗读:流畅,语音正确2、感悟朗读:读出情感。3、深入朗读:读懂李白一.初步朗读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和许多人沟通交流,我们用来交流的这些口语都发自内心,富有情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大家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么?生:会一点,更过的时候表达不准确,不到位。师:今天,我们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学习来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希望对大家口语交际中的情感表达有所启发。师: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顶峰时期,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那洒脱不羁的气质、傲岸独立的人格、轻灵飘逸的诗风、洒脱奔放的情感、神奇大胆的想象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同学们,这个诗人是谁啊?生:李白。师:对,大家谈谈自己对李白的认识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李白来过我们济宁,现在的太白楼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师:大家说的都很正确,伟大的诗人也有伟大的思想,大家了解他的思想么?生:……(沉默)师:李白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一生都渴望像管仲、范蠡、诸葛亮那样建立功业,“达则兼济天下”就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但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因此不被权贵所容,这就造成了他人生理想的一大悲剧,这种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也反映在他的诗词之中,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将进酒》。我们要通过朗读读出情感,读懂李白。哪个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课文?师:他读的有没有不准确的字词?生:“之”、“丝”、“长”、“圣”、“十”、“酌”、“愁”他都读成了平舌。师:这个同学听得很仔细,刚才王晶同学没有分清平翘舌,这主要是受我们方言的影响,我们济宁地区没有翘舌音,希望同学们学习普通话时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我们再请个同学读一遍,要注意平翘舌。师:下面我们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开始!” 二.感悟朗读师:大家齐读得很流畅,字音也比较准确。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读的太平淡,如果同学们能把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很完美了。怎样才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 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 教学时数:两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背诵几句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写的都跟酒有关。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当时人也称他为“酒圣”。有人评价说,李白诗中有浓浓的酒味,若抽掉他诗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减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解题和作者 《将进酒》原来是汉乐府的曲调,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的意思。 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先世因罪徙居西域,武后时才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父亲可能是个富商,家境很富裕。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四十二岁以前是他的读书与漫游时期。这段生活对他爱好个人自由的性格和豪放诗风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拜谒诸侯和以隐求仕的办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从四十二岁到四十四岁,是他在长安过了两年宫廷生活的时期。但当时玄宗只是把他当作点缀升平的宫廷御用文人,任命他为供奉翰林。因无权过问朝政,他的政治抱负无从施展;因蔑视宦官高力士等权贵,遭到谗毁;再加上他地统治集团的腐朽生活极为厌恶,于是上书请求离开朝廷,玄宗即“赐金放还”这一段生活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四十四岁到五十五岁这十一年是他再度漫游的时期。他以游山水、饮美酒、寻神仙来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写了不少愤世嫉俗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高适和杜甫,曾一同畅游梁园、济南等地。与杜甫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五十五岁到六十二岁可以说是他身经战乱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许多诗篇反映了国家、人民和个人的不幸遭遇,表现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既抱负满怀,渴望建功立业,又傲岸不驯,主张功成身退;既关心人民疾苦,希望海内清一,又纵情欢乐,蔑视封建秩序;既纵酒豪饮,又求仙访道。这一切都说明他集儒家道家和任侠思想于一身,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盛唐社会走上坡路的时期,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 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下 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在《必修五》学过了李白 的《蜀道难 》,初步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著名诗人余光中 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 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 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板书:将进 酒 李白) 师: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领略诗歌 独特韵味。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 然后细细品 味,最后通过拓展对比深入体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学习过程:浅味→品味→深味) 师: “浅味”有三个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文义, 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 自由的先把全诗朗读一遍, 在读的过程中看看有哪些字音 和词义还把握不准,待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 (“浅味”环节约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浅味”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文义。3、初步把握感 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好了,同学们都读完一遍了,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中的“为”是读 wéi 还是 wèi?
1 / 10

师:我们先看“何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是“为什么”的意思。 师:那“为”是什么词性呢? 生:介词。 师:对,是介词,“为”当介词讲时应怎样读呢? 生:除了表被动时,其余读“wèi”。 生:“宴平乐”中的“乐”是读 lè 还是 yuè? 师:你可以看一下注释。 生:注释上说“宴平乐”是个地名,那应该读 lè 吧。 师: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问题?没有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请同学们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 将进酒 qiāng 金樽 zūn 岑夫子 cén 钟鼓馔玉 zhuàn 恣欢谑 zì xuè 千金裘 qiú 师:找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并且解释一下这几个词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 (学生读词、释词) 师: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下面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试着读一遍这 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读音是否准确,感 情把握的如何等几方面来考虑。 (一位学生站起来读全诗) 师:哪位同学能给她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快了。 师:噢,这是节奏的问题,字音读得怎么样? 生:挺准确。 师:感情表达呢? 生:还不错吧。 师:听着挺勉强的。(生笑)那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 生:我感觉应该用很豪放的感觉读,很有气场的样子。 师:其他同学什么意见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喝醉酒的感觉去读。 (学生大笑) 师:怎么才能读出喝醉酒的感觉? 生:就是该拖音的要拖音等等。 师:那你能示范一下吗? (学生示范读几句诗) 师:看来这酒量挺大,一时半会儿还喝不醉。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把心中的那种怨愤和怀才不遇的感情读出来。 (学生读最后几句) (学生鼓掌)
2 / 10

《将进酒》导学案 参考答案

《将进酒》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预习题答案:1、对酒当歌劝君更尽一杯酒葡萄美酒夜光杯化作相思泪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但使主人能醉客玉碗盛来琥珀光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散发弄扁舟潦倒新停浊酒杯白日放歌须纵酒三杯两盏淡酒一曲新词酒一杯今宵酒醒何处借问酒家何处有 2、将,qiānɡ;樽,zūn;烹,pēnɡ:岑,cén;馔,zhuàn;谑,xuè;将,jiānɡ;散,sǎn。 3、高堂:高大的厅堂;会须:应当;足:值得;恣:放纵;径:即、就;尔:代词“尔”; 二、问答题1、两组排比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向我们迎面扑来。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2、“有用”而“必”,一何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 3、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真且 琅琅上口。 5、全文主旨痛苦愤慨 6、悲乐愤慨狂愤慨 7、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

中的不平。 8、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9、①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特色: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感慨人生之短暂,尽吐心中这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②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特色: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检测练习1、 C 2、C 3、C 4、D(请/拿;A应当B再C介词,为。5、C(语助词) 6、① A(注意“高堂”的准确翻译,后一句中比喻句的体现。)②C (注意“平乐”“斗酒十千”的翻译。) 7、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8、“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全诗在高度彷徨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将进酒》组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张建勋 【文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内容,找出作者在抒发情感时用到的修辞手法,进一步体会修辞手法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情感抒发方面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并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借助酒气,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的情感,体验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赏析文章内容,体验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歌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不平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五粮液》广告视频,以其酒香酒美引出课题。 五粮美酒夜光杯,诗仙长醉却不归。 他日豪气凌云志,愤愤寂寞壮壮悲。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将进酒》,体验诗仙李白的酒仙风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解决字音问题。并请同学找出不懂得字词句,疏通文意。 2、李白是诗歌豪放大气,请一位男生齐读诗歌,尽量读出豪放大气。 3、请全体男生齐读诗歌,读出豪放大气之感。 4、默读全诗,理清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文本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悲、欢、乐、寂寞、销愁。 三、合作探究,品析诗歌。 1、作者“悲、欢、乐、寂寞、销愁”的情感源于何事?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学法提示:注重修辞手法、重点字词等。) 悲:①奔流黄河水,一去不复还;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短暂,人生易老。②天生我在必有用,言外之意是自己怀才不遇。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1将进酒课堂实录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1将进酒课堂实录2 师:先由诗与酒的关系引出:生死之交一碗酒哇《好汉歌》;劝酒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 师:作者今天要劝朋友喝酒了. (师朗诵《将进酒》,很有感染力.) 师: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情感? 生:怀才不遇. 生:愤慨. 师:看到这四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的渺小. 生:我感到时光的流逝. 师:这里用了比兴的手法.\'君不见\'用了两次呼告强调悲.大家运用想象来理解很好. (生齐读前四句) 师:读“人生得意......会须一饮三百杯” 师:情感语言是什么? 生:欢乐. 师:从拿几个字可以看出暂且为乐的情感? 生:且. 师:如果背诵这几句采用什么方法?划成三节来背哪一句难背?是不是“烹羊宰牛且为乐”?大家可以想象着杀牛羊上桌的美味来背。 师:看下片怎样劝酒?语气要亲切,\'岑夫子\'\'丹丘生\'都要连读.在谁家喝酒? 生:在丹丘生家. 师:既然如此,李白就是反客为主,显出豪放狂达之意.(板书:狂) (文字显示: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鳕) 师:情感字眼是什么? 生:寂寞,欢鳕. 师:“皆寂寞”仅指权贵吗? 生:还有李白. 师:他只愿意长醉吗?只有饮者才留其名吗?体现了李白的什么情感? 生:愤 (师板书:愤) 师:仔细体会愤的情感.(生齐读钟鼓馔玉何足贵......) 师:这里的背诵思路是藐视权贵----皆寂寞----陈王的例子. 师:劝酒辞完了吗? (多媒体文字画面:李白将进酒图) 师:指着画面引导学生看图背诵(看图成诵方法的学习) 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为什么是“万古愁”? 生:因为是古来圣贤. (:屈原,孔子,韩愈...我们看,李白端起酒杯,怀着古来圣贤都有的愁思。这里“万古愁”也写出了另外一点是什么? 师:他愁思的深长. (师板书:愁)

河大版八下将进酒教学实录3篇

说明:这是去年暑假里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杭州)听课实录。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B:“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 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 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 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那李白怎样饮? 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 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将进酒学案

将进酒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2.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内在情感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2.体会李白的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三、书目推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份,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思空尽情翱翔,因酒而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而喝酒作诗中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可以去读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寻李白》,其中这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很有特色。 四、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2、背景资料补充 《将进酒》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现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

《将进酒》学案

《将进酒》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课前自学】 1、作者: 李白:字___,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人。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诗人,有___之称。其诗风,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李白主要经历:14岁立志“济苍生,安社稷”;24岁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42岁入长安,供奉翰林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44岁被排挤“赐金放还”;54岁“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56岁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61岁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62岁卒。 2、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3、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4、给加粗字注音: 将进酒金樽烹羊 馔玉恣欢谑沽取将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明诗情。 1、作者劝谁喝酒,为什么劝酒? 2、李白为什么要狂喝痛饮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将进酒》 课堂实录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采藻缤纷,在以往的课程中,我们听过屈子的仰天长啸,品过北朝民歌的粗犷,尝过西曲吴音的甜腻,更欣赏过唐人醉月飞觞仗剑天涯的万丈豪情,但无论豪放还是婉约,中国的诗词总是离不开酒,诗人们总是以酒为伴,用酒抒怀,今天,我们就走近自称酒中仙的李白,走近他的将进酒,看看李白是如何用酒来表情达意的。 同学们把书翻开第41页,并拿出你的学案。 首先找一个同学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知道,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而诵读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们来听一下名家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蕴涵于诗中的情感的。 在刚才的听读过程中,你发现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什么特点了么?对,有一个快慢高低的变化过程。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和起伏呢?非常好,这源于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好,现在再给大家时间读一遍,然后请同学们概述李白在这一曲高歌中,你能不能读出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按情感的变化全诗又分为几个部分? 好,就读到这里,哪个小组来回答? 其实通过对大家学案的检查,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这道题理解的都非常好,所以我们已一起来总结概括一下吧。好,概括的非常准确。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我们完成了探究一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按照大屏幕上的分组,小组分工,合作探究,一起来追寻诗歌情感的脉络,走进诗人的内心。给同学们两分钟讨论,汇总整合你们本组的答案后,我们一一来展示。 好,就探讨到这里,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 诗歌的第一层次表达是悲,那么同学们考虑,诗人在悲什么呢?对,“悲”的是“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就是人生易老。 那么诗人都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悲呢?请一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你们的结果。学生质疑:对起兴手法不太熟悉,能不能给我举一个我们学过的例子 探究小组回答:从《诗经》里 好,刚刚一小组的同学展示的非常全面,对同学提出的质疑也作出了准确的回答,回答的非常好,老师给你们点个赞啊。但老师要在这里提示大家一下。起兴这种

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

诗意追寻,美感教学 ——程翔《将进酒》课例分析 王蒙蒙今天观摩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借班讲授李白的《将进酒》的课堂实录的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程老师上课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花样百出,而是平平静静,井然有序,真正“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收获很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这样的风采,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具体如下: 一、整堂课简单明了,课堂语言简单,讲课方式简单,板书简单 首先,语言简单。从整堂课开始到结束,程老师所用的语言,只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作者写作背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朗读,中间没有多余的话。一堂语文课,时间非常有限,教学任务也很重,老师在课堂上说与课文无关的话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语文老师上课,不能说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其次,讲课方式很简单。程老师的讲课方式无非就是:学生自己看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指导诵读,老师示范朗读;老师提问题,引导回答。这几种教学方式都是很传统的,但却是很有效的,太过热闹的上课方式,也许并不是什么高效的课堂。因为学生太过兴奋,不容易去专心书本中应该专注的知识。最后,板书简单。程老师的板书只有题目,作者和诗歌感情变化的过程,十余字,也许是因为这首诗的其他什么不值得写上去,但的确给我一个启示:板书,可以多写,可以少写,但一定

要明确重点的写,简单明了才是板书的最高境界。 二、有感情的多读,引学生走进文本。 “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多读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读”是主旋律。从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程老师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去自己阅读,品味;到了中间,老师提出了要带着醉意去读;最后,教学生把自己当做李白,边感受,边朗读。这些环节让我感受到诗歌朗诵的重要性,这里程老师没有用传统的方法在正式讲解诗歌之前介绍作者背景,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这首诗歌。在中间老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方式值得借鉴。从程老师的课,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发现学生回答的水平后再进行引导拔高。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再上一个层次。看似无意,其实都是老师精心安排,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有目的的去教授,去引导,做到有的放矢。 三、抓住文本关键,设计高品质问题 整堂课,除了程老师指导朗诵外,就属提问题、引导回答为最多了。要设计好一个问题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分析研究。一个高品质的问题,可以收拢全诗的主题,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像诗歌主题靠拢。比如课堂上程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者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这个问题提得好,首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当成李白,自己说一遍,去感受。这个问题分析好了,那么整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主题,诗人整体形象,

《将进酒》课堂教学设计

《将进酒》课堂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在“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这一专题的最后选取的是《将进酒》这首诗。明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评价道:“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切体味诗中的豪放与才气,除了诵读这一主要方式外,教师在教学中又该扮演何种角色,怎样合理引导呢,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激情导入 杜甫诗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写酒诗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将进酒》。(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2.找一位同学为大家有感情地范读一遍这首诗。(读后,师生共同正音并评价朗读感情的把握程度,由于是学生自主范读,师以鼓励为主。)

3.学生再次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情感。 4.师以“问题点示”作结:通过以上朗读,大家能够了解到,本诗题目的意思是(生答:劝酒歌);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就是(生答:喝酒);而喝酒的终极目的是(生答:解愁);用诗中原句回答就是“与尔同销万古愁”。请大家大声读出这七个字(同时,师板书一个较大的“愁”字)。 [说明:以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愁”字讲解全篇的。分别从“有哪些愁”“为何会有这些愁”以及“怎样来解愁”三方面理清文章结构,赏析文章内容。] 三、品读赏析 1.在本诗中李白都有哪些“愁”呢?(师要求学生找出相关诗句并读出来,然后概括成几个词语或短语的形式来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回答的内容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出李白感慨“时光飞逝”之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的是李白慨叹“人生短暂”之愁;“古来圣贤皆寂寞”说明此时的李白也是“孤独寂寞”的;“主人何为言少钱”中透露出的是“酤酒钱少”之愁,等等。 [说明:教师不必拘泥于个别诗句或词语,让学生通览

将进酒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语2010Q2039) 编制人:段连成审核:高二语文组包科领导 小组姓名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用时2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反复诵读。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思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领会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奔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一.自主学习: 充分预习文本,完成下面基础知识梳理。(先做后记)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B C层做) 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岑.夫子() 钟鼓馔.玉()恣欢谑.()呼儿将.出()千斤散.尽还复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B C层做) ①高堂 ..一饮三百杯(应当)..明镜悲白发(高大的厅堂)②会须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值得)④斗酒十千恣.欢谑(放纵) ⑤径.须沽取对君酌(即、就)⑥与尔.同销万古愁(代词“你”) ⑦但.愿长醉不复醒(只)⑧主人何为 ..言少钱(为什么)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AB C层做)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二.合作探究: 1.诵读展示全诗。 2.探究合作(理解并记忆)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找出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的诗句(AB C层做)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AB层做) 明确: 惊心动魄的开端,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两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作用是: (3)找出运用典故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AB层做) 明确:诗句是: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篇》) 作用是: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AB C层做)4)全诗主要表达了三种主要情感:(AB C层做)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的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三.当堂检测(AB C层做) 1.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