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整合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整合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整合

教材+境材+人才=大教材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整合

金坪镇中心小学校阳中涛何为教材?教材的定义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音像带等等。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看来教材并不是单指教科书,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材料都可以用于教学。而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长期以来各种各样的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显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教师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如何整合教材是当代教师都应解决的课题。下面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整合教材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认真专研教材,是一堂好课的前提

有了好的教科书,不等于就能搞好教学。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转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了,教学手段改变了,教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了。不过,无论怎样改革,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课前专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和发挥,取决于如何通过教材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教师要想搞好教学,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专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情景设计和例习题的安排意图。挖掘教材的隐形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才能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随着西师版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新教材的出版使用,本学期三至六年级新教材也投入使用。教材的变动改革,更加促使老师们去研读教材。那么专研教材需要做到哪些步骤呢?

(一)读懂教材

新西师版教材是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由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和优秀的一线教师编写而成的。新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读懂教材是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一线教师怎样才能读懂教材呢?

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中对每一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才能在处理教材时有明确的方向。

其次,读懂教材的情景图。新版教材图文并茂,每个单元前都有一幅与学生

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情景图。这些情景图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问题产生的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对于情景图,教师首先要读懂情景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蕴含的意义。其次,情景图中包含了哪些信息、与单元教学有何联系。最后,要读懂情景图所呈现的场景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生成长中的载体功能。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时,教材的单元主题图上半段是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通过这些运动现象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下半段是在方格纸上研究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是“为什么要把生活中的物体看成平面图形”“为什么要放在方格纸上研究”这两个问题。教学中如果教师应用好这幅主题图,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向新知识学习的过度。也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白,放在方格纸上研究能更好地观察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情况,更好地揭示图形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学习理解。

第三要读懂教材的内容安排结构。新版教材每个学段都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从整个学段来看,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的,每个学段的内容都是有着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教材的上下联系,既要着眼于本课的教学,更要放眼到整本教材,甚至以前与今后的教材内容安排。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教材设计出把小数扩大10倍后,得到整数乘法。由于整数乘法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因此在计算上并不难,计算出后再把结果缩小10倍。这样学生对于小数乘法的新知识就迎刃而解了。这也为后面要学习的小数除法打下伏笔,当学生在学小数除法时,自然会想到可不可以用学习小数乘法的方法来学习小数除法呢?

因此,把握教材的内容与结构体系要做到瞻前顾后,才能科学地把课本处理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及其整体

(二)、研究教材、吃透教材

读懂教材只是专研教材的第一步,而研究教材将是站在学科体系的视角去深入把握教材结构以及逻辑系统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研究教材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即重要又艰辛的工作。研究教材,我们可以从研究教材的来龙去脉、研究教材的内部结构、研究教材的外部联系、研究教材的编排层次等入手。通过研究教材来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后,才能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学科认识结构,以此才能达到吃透教材这一步。为了能达到这一步,首先得把知识串成线、连成片,掌握横向、纵向的联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都十分紧密。西师版数学教材,把课程标准中安排的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都有层次、有坡度的分解到各个学段中。每册教材的内容都是和上册与下册知识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教师只有弄清这些联系,才能做到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要通读三年级和四年级教材后,便知道四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是解决两步应用题,这是简单应用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为四年级下册的三步应用题打下基础,它是整个应用题的关键。两步应用题不但从知识结构上为复合应用题打下重要的基础,而且在思维方式、方法、能力和技巧等方面为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做好铺垫。如果教师明白教

学两步应用题的重要性后,便会对两步应用题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进行掌握,更好的为三步应用题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吃透旁白,读懂习题。教师有时不太注重教学例题中的旁白,或者一些小泡泡,也不太注重认真研读课后的习题。新教材在很多知识点的教学时与旧教材的不同点是,书中的总结性语言变得少了,改变了以往教材讲得过满,写的过全。在教材的关键处,都以一些卡通人物,以泡泡的形式说出来。如:“你发现了什么?”“这里还可以这样想……”。这些小泡泡即可以帮助教师掌握重难点,也促进学生自我探索的欲望,给学生思考留有余地。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男孩说:”我把23.4米化成234分米来计算“由此学生会联想到,在学习小数乘法时也是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的,学生会感觉到小数除法也不是那么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小女孩又说:”用54个十个分之一除以6,商是9个十分之一,9应该写在十分位上。“由此,学生会明白为什么得数是3.9而不是39。小男孩又说:”你发现了什么?“小女孩回答说:”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课程就是以这种方式,突出教材的重难点,使得学生真正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由此看来,我们只有领会教材中的旁白,使用教材时才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到教材,许多教师想到的都是各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课后练习的重要性,课堂上只是匆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是布置成课后作业,以书面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了之。教师很少去钻研课后练习中隐藏的价值。特级教师李勤在《教材解读与处理》中写道:“读懂课后练习中渗透的训练点,更好地落实教材承载的学习任务。”这就告诉我们课后习题的重要性。

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练习四第七题,涉及楼高和层高两个概念,而在例题中并没有这样的题型。在这道题中学生很容易把这两个概念混到一起。教材为了降低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上的难度,在题后做了简单的提示“到30层楼只有29层楼高”。如果教师在备课阶段,不重视研读习题,很容易造成教师对习题的重难点掌握不够,致使教学中轻描淡写,一笔代过。练习做为课堂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应该融入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从而更有效的展开教学,提高质量。

二、摄取生活中的“境材”,扩展课本教材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形式多种多样。这一幅幅生动有趣、绚丽多彩的情景图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他们经过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经验,编写出这一幅幅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图。是他们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的气息。这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情景图,激起了学生投入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不少值得老师们下功夫去探究的理论精髓。

2014年新出版的西师版教材,形成系列的城乡题材,其中的内容包含了城市题材与农村题材。但是,专家们编写出来的教材,都是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熟悉的、经历过的情景。当然也存在有一些学生不曾做过,甚至连见都没见过的情景。所以不管多么生动、形象的故事情景,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同等差异的限制,教材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

校。因此,教师在读懂教材情景图,探寻情景图背后的教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的同时,合理的组织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日常经历过的情景中去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也就是摄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境材”,那么这样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6页解决问题的例题2是关于出租车计费的问题。这道题对于我们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学生来说,很多学生没有乘坐过出租车。因此,我想到了最近农村许多家庭都在榨花生油,榨花生油的第一步得把花生烤干,烘烤的过程可以找人替办。其中收费大致是这样的,三百斤以内收费50元,超过部分每斤收取0.15元。这种收费与我们出租车的起步价+计价路程的出租费=一共要付的费用相同,所以我把例2改为了榨油计费。学生在看到我拍摄下来的情景图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生1:我家刚榨了100多斤油。

生2:我爸昨天下午把花生拉到油厂,叫油厂的人替我们烤。

师:那该如何计费呢?我们来帮你爸爸算一算好吗?

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榨油的计费,书上的例题2学生也能自己解决了。所以用这样的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显然要比书上学生未曾见过的情景要好得多。看来,适当的选取身边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三、发掘“人才”资源,重组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只是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而是学习的主体,同样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只是对教学过程做一定的预设,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开放式的教学问题、活动等,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面对这些宝贵的“生存性”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把握,因势利导,实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听一位教师上二年级数学的练习课时,有这样一个案例。二年级学生学习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练习册是上有这样一道题“小红这个月的生活费是68元,爸给她35元,妈妈给她42元,小红这个月结余多少元?”在解决这道题时,大多数的学生列的算式是,35 +42=77(元),77-68=9(元)。可是有一位学生却用了不同的算式,68-35=33(元),42-33=9(元)。在列出这样的算式时,在座听课的老师都感到很惊讶。这时老师便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列?学生回答说:“我先不用妈妈的钱,先用爸爸给的钱。用完爸爸的钱后,再看还差多少钱,这时就从妈妈给的钱里拿。”这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并没预设到的结果,面对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及时给与肯定,并逐渐引导,使其转化为学生的“人才”资源,使学生不仅获得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促进了学生的各项发展。

总之,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学生使用的教材,并不是单指教科书。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把生活中的各种于教学有关的资料都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真正达到把手中的教科书整合为一本大教材。

如何处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作者:尕金 (教师成长青海海西乌兰教师成长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0 / 690 发表日期: 2010-07-09 17:52:37 体育课程标准十分关注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使体育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当前体育教学中,有部分老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玩的开心,能让学生愉快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对在体育活动有快乐的体验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思想了,显然他们忽略了体育的多面性。怎样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部分激情投入改革的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把握不好这个关系,新课程的理念就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一、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去的教师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支配和控制方面,“以教师为中心”,提倡“师道尊严”,教师支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学生没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和练习。体育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帮助、指导和点拨等方面,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学习。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运动素材的再创造,都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 二、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如学生可以是购物主体,饮食主体,娱乐主体,可以被视为“顾客”或“上帝”;而作为学习主体,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事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但不是一味的迎合和迁就,学生不能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老师就不教。 2.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不成熟的主体。这个阶段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体育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对其施加的影响。 3.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住的主体。间接知识,主要是指人类已经发现和掌握了的知识。学校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不是让学生以获取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 4.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可以自觉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了解了知识的来源,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动地发现与构建某些直接知识。 三、转变学生观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教学关系的处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教学关系的处理 发表时间:2013-07-11T09:21:34.8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48期供稿作者:李仁文[导读] 新课程的实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更加强调学生实际动手、亲身体验的能力。 李仁文甘肃省民勤县东坝镇完全小学733300 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笔者重新审视、反思十余年来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认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我们一直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格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关系比较适用于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大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还是没能跳出教师“一言堂”的圈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首先应该打破的就是这种有悖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给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义,给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应该大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师变成一个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直接对话,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只有让学生切实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志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二、课堂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决定了课堂的多变性。学生们不一定要端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才是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开辟第二课堂,把学生的视野、学习的活动带向欢乐的操场,带向多彩的大自然,带向喧闹的市区,带向机器轰鸣的工厂……让学生的心充分贴近生活,在生活中用心感受、亲身体验、探究发现,让学生直接主动地获取最感性的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深切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是课堂,知识不仅仅写在书本上,还有的来自于实践,而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必然是最有用的知识。 三、过程和结论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得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丧失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正是要把教学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过程、积累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四处搜寻、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实地实验、观察记录……最终的结论或许不一定准确,但通过求知的过程却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探究。 四、创新求异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这种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但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健康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另一方面,更要关注求异思维,从价值取向上给以正确引导。《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很优美的寓言,文中的狐狸用种种美妙动听的语言从乌鸦口中骗来了令它垂涎三尺的鲜肉。那么,我们该怎样评价狐狸呢?也许有的学生会说狐狸很“狡猾”,它为达到目的不惜使用花言巧语,最后使乌鸦“动心”、上当受骗;有的说狐狸很“聪明”,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应变。两种见解谁是谁非?很显然,这里有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若从狐狸的角度来说,它的价值观在于狐狸的虚情假意是违背公民道德规范中的“诚信”原则的。假如把这种违背“诚信”的道德行为视为聪明来欣赏,那么怎么让学生看待社会上的江湖骗子假、冒、骗的行为呢?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语文教材就会削弱它自身的人文性特点。 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中的求异思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要注意把学生的见解引导到正确的价值取向上来。这是在求异的基础上求同,即求是求佳的过程;在学生的精神领域,则是一个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五、合作学习与自我感悟的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更加强调学生实际动手、亲身体验的能力。新课程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中间有合作学习的结果,也有自我感悟的见解。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的“火候”,既要注意合作中的个性张扬,又要注意独立中的共同探索;既不能因为合作使学生产生依赖他人的思想,也不能因为鼓励自我感悟而分解整体的力量、抹杀团结协作的意识,而应该有“放”有“收”、有“散”有“聚”,把零星的“闪光点”聚成智慧的“明珠”。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最新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探

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探

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探 摘要:网络环境具有适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趣味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十分必要和迫切,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科学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可以发挥网络技术的自身优势,提高科学学习的实效性,本文从网络环境与科学学习整合点入手初步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开展科学学习的协作学习模式,同时提出了教学策略和指导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课程,整合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江泽民曾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所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势在必行,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一、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本质 教育领域中的整合,首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这也包括学校教学系统中要素、成分的分化;其次,它既涉及宏观上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学生内容的要素,同时也涉及微观上的认知、性感、技术、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份;最后,整合的是一个过程。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根本性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的革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学习方式上的变革使它成为课程整合的一个切入口,而课程整合为了实现它的时代目标也选择了信息技术作为依托。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己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育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利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合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也就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实现了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整合使科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能克服传统科学教学中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演示但只能给学生的结论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整合有助于探究情景的创设,超文本、特性和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 4、整合能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借助人机交互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能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和反馈,使表现方式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为实现科学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技术保障。 5、整合使科学教学更具开放性。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网络能使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围绕同一课题组成小组进行网上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忠实推进者,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说是“让我 欢喜让我忧”。喜的是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发现新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 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 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 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师的角色已变成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的教学变 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具等待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是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功;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好的教学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激励学生学知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将教师定位于“塑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甘为人梯的 导师”“桶水滴注的巨匠”。这种定位,无疑是对教师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和肯定。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在人们的阵阵称赞声中,很好地扮演着这种角色,有效地推动着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伴随着全球教育的改革,我国也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如果再用 传统的方式给教师定位,那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所以,笔者认为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 新定位。 一、变“塑魂的工程师”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却忽视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不能像工程师那样,将学生用一种固有的模式进行塑造,打磨成形,而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将来 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二、变“辛勤的园丁”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定位,形象地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功能,但它忽视了学 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园丁对园内的花草树木进行必要的培土、浇水,更主要的是修剪工程。 园丁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花草树木进行人为的修剪、整理、压制等,创造出一种园林艺术, 很大程度上使花木呈病态的美。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维、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 能像花木一样任人宰割,而毫不旁溢斜出。他们有自己的做人标准和奋斗目标,教师只能对 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绽放出万紫千红的千姿百态 的人生之花,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三、变“无私的蜡烛”为师生互补的发展者 “教师是无私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评价,是对教师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爱 岗敬业精神的高度赞扬,但它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蜡烛有固有的质和量,它们在照亮别 人时,燃烧着自己,当身尽光亦尽。但教师不应该是这样,他们是人,也应该在照亮别人的 同时,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永不熄灭的星辰,像太 阳一样,永恒地为人类带来光和热。并且,教师只有不断地与学生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照 亮别人。 四、变“桶水滴注的巨匠”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 传统的说法是“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观点是对教师具备渊博的知 识的要求和肯定,也说明了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教师主动地灌输,学生被动地 接受,教师灌输多少,学生接受多少。这样就把学生置身于被动地位。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

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胜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已经成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本人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就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

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熟悉教材、默记讲稿,是远远不够的,一次成功的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绝不可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好”的课堂教学。 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 1、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教学设计中强调的是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在本质上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教材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将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为了使教学过程高效和优化,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这就是备课。

如何整合小学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如何整合小学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 ——运用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解读《空气占据空间》 周平红 作为科学启蒙课程的小学科学,并不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更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学习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s疑的科学态度。 一、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基本内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是当代西方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教学条件,使学习的每个内部加工阶段能与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事件一一对应起来,并揭示出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可控因素,使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些因素,并把学习理论付诸教学实践。 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核心要素之一是学习的变量,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与动作技能。从教学目标来看,学习的变量是对教学目标的分类,也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分类,基本上包含了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态度等,大体上与小学科学课程的三个维度的目标范畴相符。教学中对学习变量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核心要素之二即是学习阶段的实现。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每一过程都有开端和结尾,因此可以把这些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阶段中发生的事情称为学习事件。他根据学习和记忆的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过程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等八个阶段。再次,从教学与学习策略来看,加涅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化,解决这一难题,取决于教师良好的设计策略、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也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学习策略。 二、加涅的学习变量的分类与《空气占据空间》三维目标的实现 1. 言语信息的掌握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实现 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事实,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陈述出来。从学生的言语信息中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例如本课中教师让学生上讲台讲述为什么气球不能吹起来,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2.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的掌握推动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智力技能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知道“是什么”有关,而智力技能与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

新课程标准下 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几点反思 内容提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学习,作为一线的教师,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已经不成问题,但并不是多媒体的使用已经非常完美无可挑剔了,如何继续改进,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辅助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有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核心,而新的课程标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某些不足进行弥补,改变传统的由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不够高的状况,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就像舵手一样,确定课堂教学的方向,比如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等,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位臵,参与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若能再较好较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必能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效果更好。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学习,在语文课中使用多媒体,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应该是轻车熟路,基本没什么障碍,但这并不是说语文课上多媒体的使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在目前语文课中多媒体使用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一、只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过多的地使用了多媒体。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活动本身。比如在教学课文《宇宙里有什么》时,有的老师只是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大量时间用来播放宇宙中的神秘之处,课堂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新课程标准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

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一、全面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大的篇幅,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 二、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教学方式方面,课程标准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将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积累过程转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发表时间:2018-12-04T20:57:40.4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作者:王园园 [导读] 新课改的推行下,我国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升级,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取代了以前的“自然”这一科目。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其内涵也体现出我国小学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本文特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王园园兴仁县屯脚小学 562300 【摘要】新课改的推行下,我国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升级,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取代了以前的“自然”这一科目。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其内涵也体现出我国小学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本文特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85-01 小学科学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科学意识,学习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激发科学创新意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例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等诸多问题。为了达到教学要求,起到小学科学教育应有的效果,小学教师必须予以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育分析 小学科学,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着系统详细的介绍: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是:“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科学更讲究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学生应达到“乐于动脑,勤于动手”的科学学习方法,讲究实用性和创新性。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以往被动式的接受,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探究式学习。 小学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更鲜明的特点:首先,知识的综合性强,对学生要求较高。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知识;亦包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掌握较好的教学方法。其次含教学内容层次丰富,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较高,教师要学会把小学科学的课程在综合的基础上分类,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最后,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也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保护个性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科学水平日渐提高,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有必要对孩子从小进行科学教育,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其科学创造潜能。人才的培养,从教育抓起,教育的起步,从娃娃抓起。因此,小学课程的开设,有其不可替代性。 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学生眼界的开阔,学生在科学课上可以学到许多在其他课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了解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领略世界各地的人文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所在。其次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科学课这一综合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掌握许多综合性的学习技能,包括探究式学习,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最后是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精髓所在,从小学开始学习科学知识,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从而引导他们走向科学研究之路。因此,小学课程的开设有着重要意义,是新课改推行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各个学校必须加以重视,正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不断总结,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较年轻的小学教育学科,各个小学的科学教学经验都不丰富,也很少有先例可以借鉴,在方法的总结和课程开设等方面都遇到不少挑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有:首先是专业教师的缺位,在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初期,往往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小学没有科学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起科学教学的重任,由于教师科学素质不够高,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所以小学科学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科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才能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带来保证。 其次是学校科学学习硬件设施的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不少学校缺乏科学教学工具,不具备科学实验的硬件能力,很多时候科学教学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得不到锻炼。这是不少学习小学科学教育的硬伤,所以必须加强科学教育投入,确保学校科学器材的使用和科学实验室的建设。 最后是学校不够重视,在升学考试和学生家长的压力下,有的学校过分重视语数外的教学,而忽视科学、思想品德等课程的教学,小学科学课程被边缘化。学校教师不重视科学教学,学生自然不会重视科学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的课程形同虚设,过于形式化,达不到教学目标,同时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研究 教育必须讲究方法,小学科学的教学也概莫能外。好的教学方法是科学教学的保证,所以有必要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以研究,以期改进。 1.创造小学科学的学习环境,培养科学意识。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的教学是生动有趣的,而不是僵化死板的,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打造高效优质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小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有限,难于自己获取科学知识的信息,必须教师加以引导,而课堂则是关键所在。小学科学的课堂,需要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得出科学的真理。互动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学习方案

塘坝乡中心完小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数学教研组新课程标准学习方案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课题引领下的新一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彻底解决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用新的课程标准统领教师的教学行为,用新的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根据小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我国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在继承我国以往各科课程改革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力求从各科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旨在通过这一手段提高广大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水平,熟练地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设置的目标、内容、阶段、建议等等。从而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变自己的教育角色,也为我校其他的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存在问题: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到位:课程标准作为规范教师行为的基本文件,体现了国家对课程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定,是编写教材,教师教学,评估教学,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监督

教学的依据。但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还存在老思想、老套路的教学现象。表现在撰写教学计划空洞,不具规范性,计划中找不到新课标要求的内容设计;教师备课教案没有体现出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阶段目标训练内容设置;教师没有把课程标准与新教材融会贯通,课程标准没有内化为教师的执教理念。从而制约了新课改的实施。 3.采取措施与具体研究步骤: 强化新课标学习,以学习过关的方式引领教师把课程标准内容内化,从根本上求得理论支持。课题小组成员,集体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某些方面的研究。以后,课题小组成员独自进行各自的研究,并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或者是课题研究报告,向全校广大教师进行推广。 4.预期成果:新思想碰撞老观念,做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拥有者。 学科教师能熟练掌握所教学科学段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能按版块设计教学活动,做到定量标准分解落实,定性标准训练落实,能力标准实践中落实,课标建议灵活采用。 所有子课题的研究,最终将以论文形式或是结题报告的形式形成结论。并在全校进行交流借鉴,好的成果将进行广泛的推广,不太成熟的成果或是有待改进的成果,在下一轮的校本研修或是其他的继续教育模式中,进行更趋于完美的改进。

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要提高质量,应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是基础,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教学能力是关键,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地方资源丰富科学课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 标签: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 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 1.1关于教材 小学科学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学科的特点,教材在选择和编排方面的科学性不强,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科学课主要在于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但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选择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材,很多教材不仅排版的质量比较差,而且其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教材的选择需要考虑学校所在的地区特色,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开展教学。 1.2关于教学 小学在开展科学课的时候都没有系统的规范,很多科学课的教师并不是具体的专业人员,科学课知识作为一门副课在大多数的小学存在,班级里学生的数量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负担的学生人数较多,而且需要跨年级进行备课,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而且需要学校提供大量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并且配备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这对科学课教师而言,他们要承担的任务更是重上加重。学校的重視程度不足,相关的教学设施欠缺,这些因素不利于教师将规定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1.3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2 小学科学教学有效策略 2.1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 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新课程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

浅谈如何落实数学课堂下新课程标准理念

浅谈如何落实数学课堂下新课程标准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程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的今天,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造各种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用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一)正确定位教师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难学,产生厌学情绪。我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变换不同的旋转角度、变换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也明白怎样判定所画的旋转图是否正确,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热情。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二)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旌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