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症状性

合集下载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目的观察使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对其实施CAS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及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均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实施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能够减少颈动脉狭窄,使主要责任血管血流速增強,具有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临床疗效脑血管病变造成脑部组织缺血性卒中是临床致死率最高的几种脑部疾病之一,也是脑部疾病致残主要原因之一,而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粥样硬化所导致的颈动脉狭窄。

以往临床常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但其手术并发症且病死率较高[1]。

近年来临床开展使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尝试治疗颈动脉狭窄,本文作者亦对我院颈动脉狭窄患者开展CAS治疗,取得较理想临床疗效,现将所观察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3~68岁。

所有病例均有较明显脑缺血临床症状,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感或黑矇,影像学检查表明颈动脉狭窄已超过50%,均已确诊为颈动脉狭窄。

所有患者均已清除本次实验内容,自愿参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局麻消毒后在右侧股动脉处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将引导导管在导丝的导引下送入病灶处近心端,而后使用扩张球囊对颈动脉狭窄处进行预扩张,并将支架送入准确放置在预定位置,释放支架并对狭窄病灶处情况进行观察,如有必要再次使用球囊予以扩张,反复观察治疗后病灶扩张情况以及各附近动脉血流及组织供血情况,达到目的后完成手术,并继续服用相关药物,注射低分子肝素。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情况(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47例疗效观察

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47例疗效观察

安 全性 起重要 作 用 。本 组 无 一 例 出现 此 并发 症 , 可 能与 围术 期正 确 治疗 有 关 。④ 高 灌 注 综合 征 : 是 其 术后严 重并发 症 。对 重 度 狭 窄 的』 , 架 置人 可 札管 支 能导致 灌 注 区 急 性 过 度 灌 注 J 由 于 狭 窄 血 管 远 。
1 2 治 疗 方法 .
手术成功标准 : 根据北京天坛 医院脑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质量控制标准 , 脑动脉狭窄手术成功标 准定 义 为 狭 窄 直 径 增 加 2 % 以上 , 0 残余 狭 窄 < 5 %。术后 6 l、8 0 、2 1 个月进行随访 , 包括临床症状 、 有无靶血管再狭窄、 功能障碍恢复、 复发卒 中及死亡 发生率。再狭窄评价以血管造影为主, 拒绝造影者可 酌情行颈部超声结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或经颅多普
2 1 临床疗效 .
4 7例患者 4 9处支架均成功到位
释放 , 1 除 例行多部位支架成形术外 , 4 另 6例均行 单一部位支架成形术 , 造影显示血流通畅, 支架形态 满意。术后血 管造影显示靶 血管残余狭 窄 <1% 0
Sli e术穿刺 , e n r dg 置人 6~ 8F导管鞘 , 同时静注肝 素 7 / g 0U k。将导引导管送至血管狭窄段 附近行血 管造影 , 测量狭窄血管的长度及直径 ; 选取合适的血

11 临床资料 选择 20 年 l . 0 3 O月 一 0 7年 1 月 20 2
在我院神经 内科住 院的 4 7例脑动脉 狭窄患 者 , 男 3 例、 l 例 , 1 女 6 年龄 4 7 9~ 7岁、 平均 6 . 15岁。临床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I ) 8 , TA 3 例 脑梗 死 9 例 ( 均为一侧肢体瘫痪 , 肌力 2— 4级 ) 。行头颅 C T或 MI R 检查 2 O例, 显示脑梗死 9 。行全脑血管数字 例 减影造影 ( S )7 , D A 4 例 证实动脉狭 窄 4 处 , 中病 9 其 变在颈内动脉起始 部 3 处, 1 颅内颈内动脉 8 , 处 大 脑 中动脉 M 段 4处 , 动 脉起 始 段 5处 , 骨 下动 椎 锁 脉 1 。狭窄血管测量方法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 处 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制定 的标准 , 即狭窄率 ( ) : % = (一 1 最狭窄动脉直径/ 狭窄远端正 常动脉直径 : 10 0 %。本组血管中度狭窄( 狭窄率 5 % 一 9 1 0 6 %)4 处, 严重狭窄( 狭窄率≥7 %) 3 , 0 3 处 闭塞前狭窄( 狭 窄率 > 0 2处 ; 9 %) 狭窄率( 6 3 7 5 %。患者均 7. ± .) 伴 有相 应 供血 区域 的脑 缺血 表现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支架成形术亦存在一定 的风 险。M z h ai g 等 的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术 期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为 围 1 2  ̄9 %, 4 % 2 3 与脑血管有关的病死率为 88 一07 . . . % 1 %。 . Whl 等 统计资料结果表明 : oy e 支架植入术成功率 为 9 .% , 89 围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为 47 % 。本组 .5 1 例支架植入后 , 尽管积极 的控制血压 , 仍然 出现高 灌注 , 推测可能与狭窄远端血 管顺应性改变、 狭窄远 端脑组织长期慢性低灌注损害等 因素有关 。选择直 径稍小于靶血管 的支架 , 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 , 是 预防或减少穿支血管闭塞发生的关键。
1 2 方 法 .
症状性颅 内动脉狭 窄是 引起缺血性脑卒 中和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 ( as n i hmeaak TA 的重 t ni ts e i tc ,I ) r e c t 要原因_ 。内科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 治疗虽有一定 l 疗效 , 但复发率 高 , 而且随着狭 窄程度 的增加 , 脑 梗死发生 的概率 增大 。近年来 , J 随着血管 内治疗
▲基金项 目: 西科 学基 金资助项 目(4 7 2 ) 广 04 0 8 通信作者 : 钟维 章 , — a :hnw h 6 .o E m i zog z@13 cr l n
部位远端合适部位 , 然后根据病变 的形态、 长度选用 A oo pH 球扩支架或 自膨胀支架 Wi sa( n pn 专门用于治 g
【 关键词】 颅 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球囊扩张术
【 中图分类号】 R73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5 - 0 (0 1 1— 9 - 23 34 2 1)21 5 3 4 5 0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80例观察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80例观察

【 关键 词l 症状性颅 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球囊扩张术 【 中图分类号】R 6 5 1 .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1 0 0 7— 8 5 1 7( 2 0 1 3 )0 8 — 0 0 2 7— 0 2
Ob s e r v a t i o n o f e n d o v a s c u l a r s t e n t i n g o n 8 0 c A i s e s wi t h s y mp t o ma t i c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r t e r y s t e n o s i s
论 著
T r e a t i s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 2 7・
血 管 内支 架 成 形 术 治 疗 症 状 性 颅 内动 脉狭 窄 8 O例 观 察
唐龙冲 李新 鸿 郑湛云
湛江 5 2 4 0 0 0 广东省湛江 中心人 民医院神经 内科 ,广东
【 摘
要】 目的 : 探讨血管 内支架成形术 治疗症状 性颅 内动 脉狭窄 的I 临床效 果。方法 :选 择我院 8 0 例 症状性 颅 内动脉 血管 狭窄患
者 ,均实施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观察患者术前 和术后神经功 能缺损 及动脉狭 窄程度改 变情况 。结果 :血管 内支 架成形术 成功率为 9 6 . 2 %。 术后动脉残留狭窄程度显著低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 P< 0 . 0 5 ) ;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高于术 前 ,差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P<0 . 0 5 ) 。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治疗症状性颅 内动脉狭 窄临床效果显著 ,改善患者 预后 ,值得借鉴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系统评价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系统评价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系统评价黄清海;沈洁;刘建民【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08(13)11【摘要】目的对已发表的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评估支架成形术在预防卒中复发、死亡、其他血管事件方面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对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对脑血管病杂志和相关文献后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

结果确定相关的文献21篇并结合本单位治疗病例,共包含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32例,未见有随机对照研究报道;平均手术成功率达96.61%;30d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2.53%,30d后1年内累积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5.97%。

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为0%~32.4%。

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技术上是可行的,支架置入成功者具有较好的预后,但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总页数】5页(P646-650)【关键词】脑血管病;缺血;介入;支架;循证医学【作者】黄清海;沈洁;刘建民【作者单位】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1;R815【相关文献】1.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80例观察 [J], 唐龙冲;李新鸿;郑湛云2.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治疗 [J], 贾东佩3.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J], 宿娟;吕进;刘云娥;许婉婉;姜卫剑4.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症状性)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分析 [J], 周峰;李伟荣5.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J], 熊家锐;王玉斌;王本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熊家锐;王玉斌;王本瀚【摘要】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66 例患者计 69 处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41处、后循环28处) 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前平均狭窄(80.3+7.92)%,平均狭窄长度(5.89±1.82)mm.结果 69处动脉狭窄均成功支架置入,狭窄降至(4.68+9.5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手术并发症.短期随访(5~24个月)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 55 例,1 例见支架内内膜增生但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3页(P493-495)【关键词】支架;脑缺血;狭窄;血管成形术【作者】熊家锐;王玉斌;王本瀚【作者单位】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神经外科,全军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中心;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神经外科,全军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中心;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神经外科,全军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R815笔者所在医院2006-01~2010-08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及颅内自膨式专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6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共69处颅内动脉狭窄。

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23~70岁,平均57岁。

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入院6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入院4例。

有高血压病史63例,糖尿病史5例,有长期烟酒嗜好者5例。

狭窄位于前循环者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乏力、失语、智能减退、视力障碍、一侧霍纳综合征伴对侧感觉运动障碍、中枢性面瘫舌下瘫等;狭窄位于后循环者主要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视力障碍、构音障碍等。

1.2 影像学检查 66例患者术前均行CT、MR检查,发现脑干梗塞灶13例、小脑区多发梗塞灶1例,双侧枕叶区有小梗塞灶1例,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45例。

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对 2 7
例症 状 性 大 脑 中 动 脉狭 窄患 者 行 血 管 腔 内 成形 术 。结 果
2 7例患 者 中 ,4例 成 功 置 入 冠 脉 支架 , 后 即 2 术
刻造 影 显 示 狭 窄 程 度 为 ( 8±4 %, 术前 ( 0± 1 ) ) 较 8 9 %改 善 明 显 。2例 因支 架 置 入 困难 改 行 经 皮 血 管 腔 内 成 形 术 ( T 。平 均 随 访 l 月 。 2 P A) 8个 5例 患 者 术后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作 均 未 发 生 。 无 责任 血 管 区新 发 脑梗
S e t a go l sy f r t e t e t e to y p o tc se o i o d l e e r l r e y L Hu・h n t n n i p a t o h r a m n f s m t ma i t n ss f mi d e c r b a t r U i e g, a s
dsae r r a re l e rae rm ro eaie ( 0 ± l ) t otp rt e ( ± 4 % , te ie sd aty w smak dyd ce sd f e o p e p rt v 8 9 % o p so eai v 8 ) h
介 入 放 射学 杂 志 2 1 0 0年 3月 第 1 第 3期 9卷
JIt vn ail 0 0 Vo. ,N . ne e t do 2 1 , 1 9 o r R — . —

临床研究
Cii leerh l c sac ・ n ar
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 中动脉狭窄
吕惠生 , 牛 惠敏 , 晁苑翔 , 李 晓宁 , 吴顶峰 , 张晨红 , 杨 杰 , 张 亮

中西药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中西药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诊 断分 水岭 脑 梗 死 1 例 和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1 5 0例 患 者行 全脑 血 管 造 影 术 , 现 大脑 中动 脉 M1 存 在 不 同程度 狭 窄 , 狭 窄段 大 发 段 对
脑 中动 脉 行 颅 内 支 架 成形 术 。 结果
性 大 脑 中动 脉 狭 窄 可行 。
Abtat src:Obet eT n et aea go lsya dse t gwi rdt n l ieeme iie( M )frte t n fsmpo t d jci o iv si t n ipat n tni t ta io a n s dcn TC v g n h i Ch o rame to y tmai mi — c
关 键 词 : 血 通 注 射 液 ; 脑 中 动脉 狭 窄 ; 管支 姻 架成 形术 疏 大
中 图分 类 号 : 1 . 1 R2 9 5 R3 8 1 8 。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6 2一】 4 ( 0 8 0 17 3 9 2 0 ) 9—1 4 0 2—0 2
1 . 00 P< 0 0 ) No c r b a s h mi e e to c r e n alp s d rn o l w p a n h C n lso Th n ip a t n . 1. e e r l ic e c v n c u r d i l t u ig f l o u t 6 mo t . o cu in e a g o ls y a d
t n tn igweep ro me nt ese o i s g n f d l e e rl re y u u tn jcinwa sd Reut An ipa t y a dse t r e fr d i h tn ss e me t decr b a a tr .S x eo gi e t su e . s l n o mi n o s go ls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症状性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2例椎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使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方式,而对照组使用药物保守治疗方式。

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情况、并发症情况、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狭窄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及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和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标签: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椎动脉狭窄;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病症之一,可发生在颅内外任何部位,可引起缺血性卒中,往往预后较差。

高龄患者是该病症的高发人群,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目前高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疗效并不理想。

随着神经介入学科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对62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椎动脉狭窄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61~79岁,平均(69.3±7.2)岁。

所有患者经头颈CTA或MRA证实,椎动脉狭窄程度均>70%,符合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f41。

该临床研究取得患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头晕、头痛、晕厥、黑曚、共济失调、短暂性脑缺血等后循环缺血病症,排除患有其他心、肝、肺、肾疾病、精神类疾病、血液疾病、免疫疾病、出血倾向、感染等的患者。

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61~79岁,平均(71.5±6.4)岁,椎动脉狭窄25例,基底动脉狭窄6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1例,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62~79岁,平均(67.7±7.9)岁,椎动脉狭窄27例,基底动脉狭窄4例,采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动脉狭窄程度、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患病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手术操作采用局部麻醉,在常规心电监护下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全
身肝素化,在0.035in(1in=2.54cm)超滑导丝导引下,送入6F导引导管置于病变近心端,对于颅内段,6F导引导管置于v2段。

沿0.014in导丝送人预选支架,两端各延长2mm左右,准确定位后经造影明确支架可完全覆盖病变区后.缓慢以压力泵扩张球囊使支架完全释放,释放压-10atm。

重度狭窄先行引入冠脉球囊进行预扩张2~3次(每次3~5s,扩张压力为6~8arm)。

术中造影观察狭窄段扩张情况,重复椎动脉造影及颅内动脉造影,观察支架释放后椎动脉扩张情况以及颅内段各分支的供血情况,直至满意方可完成手术。

术后复查头部CT,保留动脉鞘,患者完全清醒后可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肝素失效后可拔除股动脉鞘,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和血压,注意术后并发症。

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碧林4100U)Q12h×3d;继续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持续6个月,若无不适可继续服用拜阿司匹林100mg/d。

1.2.2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080078),用量100mg/d,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J20130007],用量75mg/d,持续治疗半年以上,后可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d 治疗。

1.3观察指标
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情况(狭窄处峰值流速、狭窄处阻力指数、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患侧寰椎段血流量)、并发症情况(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脑梗死、颅内出血)、预后情况(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

1.4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1)完全改善:眩晕、耳鸣、视力障碍、复视、平衡障碍或跌倒发作完全消失无再次发作;(2)部分改善:眩晕、耳鸣、视力障碍、复视、平衡障碍或跌倒发作时有发生但程度减轻及次数减少;(3)上述症状无改变为未改善;30d为评价疗效的时间。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狭窄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及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显著降低(P<0.05),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和血流量显著增加(P<0.05)。

观察组治疗后狭窄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及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和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为54.8%,总有效率8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和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颅内出血2例,总发生率为9.7%(3/31);对照组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夹层1例、支架内血栓2例、脑梗死1例、颅内出血2例,总发生率为22.6%(7/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7,P <0.05)。

3讨论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后循环缺血,造成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后循环供血不足,这些情况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斑块或血栓脱落又可引起脑干梗死,从而导致患者偏瘫、吞咽困难等严重临床表现,发生时病情严重,致残率与致死率非常高,预后较差。

目前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长期效果不能保证。

外科手术的创伤大,风险大,并发症多,疗效也有限。

内科保守治疗以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为主,而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抗血小板聚集为主,但一般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

有研究发现氯吡格雷的确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但有效率仅为33%,而阿司匹林仅为25%,因此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的效果仍然比较有限。

Sundt等于1980年,首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但由于血管弹性回缩,术后仍有10%的患者存在动脉严重狭窄(>7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高。

目前仅在支架置入前预扩张或支架分期置入术中应用。

近年来,随着柔顺性冠脉支架的应用和导管导丝的更新完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用于临床来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病例越来越多。

该术不仅可有效改善动脉狭窄,减轻血管急性闭塞的概率,也能降低血栓形成,减少复发率。

本研究观察组3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观察组治疗后狭窄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及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和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说明经桡动脉途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老年椎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颅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引发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脑梗死、颅内出血等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为保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率,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支架的选择:宜选择直径大于血管内径0.5mm且长度长于狭窄段两端0.5~1.0mm的球囊扩张式支架,如果血管患者迂曲路径较差,应选择柔顺性较好的winspan自膨胀式支架;(2)麻醉方式的选择:常规选用局麻方式,若情况严重
则选择全麻;(3)注意保护分支或穿支动脉:支架尽可能不覆盖分支血管,否则可能挤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覆盖分支或穿支动脉;(4)注意血压调控:支架释放后应控制血压水平并严密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途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老年椎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和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