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的生活现状

美国华人的生活现状
美国华人的生活现状

美国华人的生活现状

关于美国华人生活现状到底怎么样,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华人在美国属于“二等公民”,也有人说华人在美国普遍收入较高,多为中产阶级……在美国的华人有多少?都住在哪?马里兰大学发布的华人数据报告总结出了一些数据来说明在美华人的生活现状,里面的一些数据十分有趣,请跟随出国移民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美国华人生活现状:

新移民占大多数

虽然华人在美国奋斗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在的美国华人当中,有70.6%都是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也就是说,新移民占据了全部在美华人的7成以上。在这七成新移民中,59.5%的华人来自中国大陆,25.5%来自港澳台地区,剩下约15%则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属于二次移民。

芝加哥唐人街是美国最早的中国城之一。不过当年这些中国城的中国劳工大多还是落叶归根,最终选择回到家乡。

在美华人由来美年龄可以构成一代移民(成人后才来到美国),1.5代移民(青少年时期来到美国,在中国受过一定教育),及二代以上移民(在美国出生),其中54.2%的华人都是一代移民。29.8%是二代及以上移民,而16%则是1.5代移民。

华人都聚居在哪些州

美国各州华裔比例。不难看出加州、纽约州、马萨诸塞州、华盛顿州和檀香山是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

超过一半(57.6%)的华人都住在两个州:加州(38.4%)和纽约州(19.2%),而超过60%的华人都住在都市区域(Metropolitan regional urban area)内。

从事职业:“码农”并不是最多

虽然华人工程师和程序员似乎是网上论坛的主流,但其实做餐馆才是华人中比例最高的职业。有高达12.3%的华人劳动力目前从事的是饮食行业,这几乎是程序员(4.6%)、教育事业(4.5%)及医疗事业(4.1%)的总和。总体来说,这四项是华人劳动力中从事人口最多的职业。

各种菜系的中国餐厅几乎是所有中国城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数据显示的是华人群体的总体情况,如果单看来自大陆的人群,

男性所从事职业前两位是:厨师(13.4%)和程序员(8.2%);

女性则是:程序员(6.1%)和会计(5.2%)。此外还有4.8%的来自大陆的女性在做餐馆服务员,4.0%做收银员。考虑到来自大陆的华人占所有华人近6成(59.5%),我们不难看出,华人群体里白领与蓝领巨大差距。这多少也能反映出高科技移民和偷渡的低教育移民之间的技能鸿沟。

究竟有多少非法移民

其实并没有多少。现在,美国亚裔非法移民总共有约140万,其中只有12万(移民局估计数值)到20万(马里兰大学调查估计数值)左右是华裔。比起近400万的华人群体来说,这12万到20万已经算很少了。比起665万的墨西哥裔非法移民来说,亚裔非法移民真是九牛一毛。

奥巴马总统的移民改革让不少非法移民看到了希望。这些非法移民多数过着艰苦卓绝的生活,期盼着美国政府的“大赦”。

在华人群体中,最关心移民改革的就是非法移民了,他们在美国挣扎谋生,有些人已经在美国十多年、二十年,不论是在餐馆打工还是干苦力,自己的事业已经在美国扎根。只是身份问题没有解决,许多人无法和配偶孩子团聚,思念之苦只能独自忍受。

收入状况

从整体来看,华人的收入的确是比较高的。无论是中位数(Median)还是均值(Mean),华人在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家庭收入、贫困率上都随着代差显著优化,不过考虑到二代及以上移民中很多都有着家庭财富几代积累,当然会对统计有所影响。

华人个人收入中位数为37,229美元,均值为51,835美元,均远超美国平均水平,这与华人好学、勤奋的特点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亚裔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其他族裔,而华裔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更是高于亚裔平均水平。

不过,当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收入表现最好的是1.5代移民。美国本土出生的华人二代在收入方面除在“部分大学”教育程度这一层级中略胜1.5代以外,其他各个不同教育程度的群体都是输给同样教育程度下的1.5代移民的,尤其是硕士以上教育程度中,差距最大,平均工资差了近5000美元(1.5代移民平均工资10.6万美元,二代移民10.1万美元),从行业来看,二代移民只有坐到了经理层才终于开始挣得比1.5代移民多(1.5代移民11.5万美元,二代移民20.0万美元,差距还是很显著的),但如果从行业来看,无论是金融、IT、科技、法律、医疗,二代移民的收入水平都是全面落后于1.5代的。

当然,无论1.5代移民还是二代移民,挣的都比一代移民多多了,毕竟他们的家庭条件比起一代移民普遍好得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华人虽然平均收入在各族裔中排在前列,但中位数却并不高,还是

有9.4%的人口在贫困线挣扎,在亚裔中贫困人口比例第三高(第一韩裔11.7%,第二越南裔11.5%),不过终究还是比美国平均贫困率9.8%略低。如果从所受教育水平分层来看,华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群体的贫困率都高于平均,反而是所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人群的贫困率更低。

通婚情况:华人女性真爱白人男性吗

总体而言,华人和其他族裔通婚率是随着代差而增加的。华人女性更容易与白人通婚这个现象的确是可以用统计数据证实的:第一代华人女性与白人男性通婚比率几乎是华人男性与白人女性通婚比率的5倍(8.8%对1.8%);

而华人男性、女性与其他非亚裔少数族裔通婚的比率则差距不大(都小于1%,0.8%对0.3%) ,1.5代华人女与白人男性通婚比率也是华人男性与白人女性通婚比率的约1.5倍(20.8%对13.5%)。

而在二代移民中,与白人的通婚比率就很高了(女性41.6%对男性26.7%),考虑到华人男女和其他非亚裔少数族裔通婚率都很低(最高不到3%),且其他亚裔也不过14%(二代华人男性有13.8%与其他亚裔女性通婚,反之只有10.5%的二代华裔女嫁了其他亚裔男性),因此,说华人女性比华人男性更容易与白人成婚是有数据支持的,至于原因是“华人女性更爱与白人通婚”,还是华人男性不受白人女性欢迎,那就是更深层次的话题了。

而同性婚姻的话,目前马里兰大学还没有给出相关的数据,因为全美同性婚姻合法还不到1年时间,相信未来会出现很多相关的数据资料。

展望未来:华人移民将成影响美中关系的中坚力量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新一代华人移民,虽然与以华工为主体的老一代移民之间有着历史传承关系,但是却拥有完全不同的整体素质和历史机遇。新一代移民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41%,而在美国总人口中这一比例不过是20%。他们就业的领域也多是医药、工程、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可以说是美国社会中的技术精英。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和专长,对祖国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老一代移民的“侨汇”。

在今天,华人得以依靠快捷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建起联系美中两国的商业、移民和交流的网络。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大陆过去三十年的迅猛变化和加入国际社会的坚定步伐,也为他们建立这些网络提供了无穷的机会和动力。

如今,新一代的移民开始更多地利用起自己较高社会地位以及获得不久的政治投票权,参与美国的政治运作。与任何历史时期相比,美籍华人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主流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媒体中扮演如此引人注目的角色。

社会经济地位之改善、族裔意识的提高、同中国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的实力,还有对自身文化的欣赏将注定使得美国华人在美中两国发展中同时扮演重要角色。

海外华人生活现状

海外华人生活现状调查和浅析 黄皮肤,黑眼睛,这是对炎黄子孙最简单的描述。中华民族承载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那些海外的华人便像是那历史承载中的一颗颗遗珠,散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一.海华人群体的形成 纵观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据说,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拒不降周朝,带着他的封国的民众徙居朝鲜。至今在平壤郊外还有箕子陵、箕子井田等古迹。 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一些越国人逃亡到了越南。 同时在《史记》记载,秦始皇为求不死之药,派遣徐福等数千人入海东渡求仙人仙药。据传这些人漂洋过海到了日本。现在日本仍有徐福墓和徐福村。到了汉朝,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中国到南洋和印度洋的航路,不少中国商人到了东南亚、南亚地区,有些商人留居当地经商。 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外交流更是十分发达,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人纷纷来到大唐帝国。同样,也有许多唐朝人或东迁到朝鲜、日本,或沿丝绸之路到西亚一带,或南下到了东南亚诸国交好关系,进行商贸活动,有许多人留居于当地。从唐代开始,侨居国外的中国人被海外称为“唐人”,中国人在海外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并沿袭至今。 宋代,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和造船技术的提高,朝廷鼓励商人出海经商,使得南部中国人出海贸易成为一种时尚,中国商船频频往来于南中国海、印度洋、波斯湾等地。不少商人,包括一些文人、罪犯、水手等“过海入蕃”,经年累月不归,称为“住蕃”。 鸦片战争的爆发,洞开了长期闭锁的国门,中国人海外移民也进入一个大的发展阶段。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产生影响最深的海外移民时期,形成了华人华侨遍布全世界、集中在东南亚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只有零星的移民。“文革”期间,基本上处于禁止移民阶段。1979年以后,随着我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开放,中国人移民海外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掀起了建国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移民高潮。其中,留学是移民的主要手段之一。【1】 二.现在海外华人的主要分布和数量 据中国社科院保守估计,目前世界上中国海外移民总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000万,其

浅析美籍华人生存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c2938390.html, 浅析美籍华人生存现状 作者:冯长郭 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7年第02期 作为社会的一员,身份对于每个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人都想找到准确的自我和位置。华人作为美国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由于中美国种族与性别的歧视,美籍华人群体被迫保持沉默,并很难发出他们的声音。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美籍华人在美国所处的现状。 【关键词】美籍华人;美国;现状;种族 多年来,中国人在美国似乎将受到欢迎。为1882年排华法案,先是加州为1882年排华法案,向华裔公民道歉,东西两岸的华裔社区群情鼓舞,纷纷认为这是华裔在美国社会地位上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甚至整个亚裔社区都与有荣焉。随后,在中期选举中,全美共有22位亚裔国会议员候选人参与最后的角逐,打破历史纪录,其中许多都是华裔候选人。情况并非上文所述那么乐观吗?答案肯定是不那么乐观。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之间差异极大,中国国家的移民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乃至生活态度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美国这个庞杂的群体中,华裔最为弱势。日韩裔来自美国盟国,阿拉伯裔美国人敬而远之,印巴裔和美国人言语相通,中亚裔则赴美人数太少加上也是穆斯林所以美国人也不会招惹。东南亚国家移民相对复杂,其中越南裔柬埔寨裔大多数是当年越战的难民,美国对其有负罪感,新马泰印尼裔地位则接近日韩裔,菲律宾裔是美国前殖民地人民,缅甸裔也主要以逃离军政府的难民为主。结果这么一筛选下来,华裔自然成了亚裔群体中最不受重视的一群人,因此才会在美国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上经常出现歧视侮辱华裔的言语。而更糟的是,华裔不仅和亚裔群体走不到一块,内部也诸多分歧。华裔有来自大陆的同胞,也有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台胞,还有不少香港澳门的移民,而东南亚移民中也有相当多的人祖籍是潮汕福建地区。政治上,他们和各自的行政机构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受到各种互相矛盾乃至敌视的教育的影响,华裔社区内部就一直有着多地侨团互相竞争的传统。同一个省的侨民却会有分别隶属中国领事馆和“台湾经文处”的两个同乡会,此前加州历史最悠久的侨团因为改挂五星红旗更是引来不少争议。虽然大家都在异国他乡,明面上的斗争当然不会如在国内那边激烈,但私底下互相鄙视拆台的行为屡见不鲜。 除了政治原因,文化原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最显著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南北文化冲突。历史上,广东福建移民历史悠久,唐人街曾经遍布粤菜馆,而如今随着华裔移民构成多元化,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移民也明显增加,大家不仅把自己家乡美食带到了美国,也把国内的地域歧视传统带到美国,什么上海男人怕老婆北方人邋遢广东人什么都吃的老段子换了一个新背景继续在华裔社区到处传播。在国内大家都生活在一起,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而在美国大家处不好了就可以搬得远远的,结果导致华裔社区很难凝聚起力量。

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状况

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状况 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华侨华人的大量产生和国际影响的扩大,有关华侨华人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和政界的重视。 那么海外华侨华人有着怎样的生存状况呢?他们在外国中的政治经济等方 面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通过了解他们在海外的现状,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延续我们的中华民族,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他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比如国内战乱、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移居或者说偷渡到国外,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因此,早期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大都是靠为别人做苦力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比较少有国内的达官显贵跑到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若是有,那也许是叛逃或者遭追捕的吧。早期的他们在海外的经济条件差,地位水平低下,所以,当他们在海外遭受暴力时,他们往往手无寸铁之力,只能任由摆布。于是,他们当中会有很多人死于暴力或者贫困,能继续生存下来的,都是些能力比较突出的人。几十年前的印尼中,就会存在有许多的暴力对待华侨华人的事件,因为当时华侨华人在印尼是处于弱势团体中的。比如1947年发生在苏门达腊巨港的事件。1947年,苏门答腊巨港荷军于元旦发动攻势,攻击扼守市区的印尼军,前后五日,双方伤亡极少,而华侨聚居的街道却变成了火海,商店住宅包括领事馆都被炸平。印尼军民乘机纵火抢劫,华侨被炮弹击死者101人,被暴徒杀害者80人,死因不明者75人,受伤114人,财产损失较万隆更为严重。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也趋于稳定,各种展力排华事件也越来越少。不过还是避免不了时不时的排华事件。比如1998年在印尼发生的严重暴力排华事件。由于当时出现全球经济危机,印尼经济状况也很差,印尼本地民众生活日趋艰难,于是他们就把发泄的矛头对准了华侨华人,认为华侨华人占据了他们的很大一部分财富,他们要把华侨华人赶尽杀绝,起初骚乱发生在雅加达,5000多所建筑物被抢劫、焚烧,遭强暴的妇女达85人(其中大部分是华人妇女),后来骚乱蔓延到全国各地。由于当时的我国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国国家也联合国际社会,向当时的印尼政府施压。在施压的同时,我国也积极展开各种回国避难的华侨华人,团结一心积极面对当前的灾难。 我国的华侨华人虽然在国外会时不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很多都会坚强地活下去,并有一大部分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比如扬振宁先生,是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学术界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还有骆家辉,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他是美国民主党党员,在1997年至2005年间担任华盛顿州州长,是第一个担任美国州长的华裔美国人,1996年11月5日,骆家辉以百分之五十八的比数获选为华盛顿州第21任州长,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的华裔州长,也是第一位能在美洲大陆主政的亚裔州长,2011年3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提名美籍华人、商务部长骆家辉担任驻华大使。能在别人的篱笆下幸福安康地生活着就不易

论美国黑人对历史的影响..

摘要 在美国历史上,黑人的影响是巨大的。19世纪以前,在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没有废除的时候,大量的黑人就通过辛勤的劳动为美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当时,北方的黑人在美国独立后即已获得自由。在美国立国后不久,他们就获得了选举权等政治权利。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黑人开始全面参政,很多地方都有了黑人的议员,从市长,州长,国会议员,到现在的两届国务卿,甚至于现今的当政总统。而大量解放了的黑人进入工厂,又为美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量黑人参军,他们为了美国和世界的和平与自由,牺牲在战场上。黑人体力好,所以,在田径,篮球等体育运动上,为美国争取了很多荣誉。 至于文化,黑人的影响也很大。蓝调,爵士乐,HIP POP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而黑人作家,好莱坞演员也很多。近几届的奥斯卡奖就很青睐黑人。 关键词:美国黑人;历史;贡献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Africans' influence is huge. Until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slavery has not been abolished , black American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agriculture by working very hard. Bu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lack in the north had become free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Soon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they have gained extensive political rights?such as the right to vote. After War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ates in the U.S, black Americans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they became the Congressmen, the mayors, the Governors,the Secretaries of State , and 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President Obama for instance. Numerous black workers were working in the factory, which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the American industry. In both World Wars, a lot of black Americans enrolled themselves in the army, they shed their blood for peace and freedom of the U.S and the whole world. The blacks are very good at sports, such as field and track or football, they won great honor for the U.S. As to culture, they also have a very deep influence. The blues, jazz, HIP POP, etc, are all originated among Black Americans. There are lots of black writers as well as black actors, a lot of whom won the Oscars. Key words:Black people ; history; contribution

美国性别歧视的历史与现状_从美国的人权政治看美国的性别歧视

收稿日期:1998-12-15 第14卷第1期1999年3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14 No.1  Mar.1999 美国性别歧视的历史与现状 ———从美国的人权政治看美国的性别歧视 李 月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柳州545003) 摘 要 人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问题。人无论其性别是男是女,都应该 享受平等的人权。目前,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世界,正日益频繁地祭起“人权”这个法宝,动辄以“人权”为名制裁他国。而美国自己的人权状况又如何?历史地研究美国的人权政治,可以宏观地探讨和揭示美国妇女在美国的政治、历史上所处的受歧视的地位及其社会历史根源。关键词 美国 人权 历史 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 D 712.6 男女不平等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然而,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一些国家,动不动就以“人权”为借口,不是经济制裁就是武力威胁,任意干涉别国内政。美国自己的人权状况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美国的妇女是否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历史地研究美国的人权政治,观察妇女在美国的政治、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宏观地研究和揭示美国妇女在美国自上而下受歧视的历史和现状。无疑,这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曾经被视为自由领袖的美国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美国的性别歧视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渊源是一致的。美国广大妇女历来受到怎样歧视的待遇,相信那高高耸立在哈得孙河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应该是记忆犹新的。尽管她手中象征自由之光的火炬常常装饰一新,她大概也会感叹妇女的人权在“自由的”美国依然是有限的。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性别歧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根据其出现的方式, 有人把它分为公开的歧视(Blatant Sex Discrimination )、隐蔽的歧视(Subtle Sex Discrimination )和“笑里藏刀”的歧视(Covert Sex Discrimination )三种类型。公开的歧视指那些很明显的、较容易证明的、故意歧视女性的现象,包括性骚扰、歧视女性的语言和玩笑、性暴力(如强奸、乱伦、虐待妻子等)以及在家庭、就业、政治、宗教、法律等领域中其它形式公开歧视女性的现象。这样的性别歧视在美国现存法律中并不都是违法的。隐蔽的歧视指相对于公开的歧视来说没有那么明显、不容易看得出的歧视女性的现象。比如,不管是男是女,通常认为女性不如男性那么好、那么能干、那么聪明、那么有竞争力。这种歧视通常不引人注意,因为它看起来很“正常”、很“自然”,人们似乎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笑里藏刀”的歧视说的则是那些蓄意隐藏的、阴险的、恶意的暗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它包括六个方面:1、在薪水高、社会地位重要的职位上用女性来作姿态、装门面; 5 1

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读后感

The Chinese Overseas 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or Autonomy ——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读书笔记 Chapter 1 p1-p20 Seaward Sweep: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China Sweeping south and pulling back 作者简介:王赓武,CBE(1930年-)为研究现代中国史、国族主义、海外华人、华人移民的权威历史学家及教育家。做为海外华人研究的主要奠基开拓者,王赓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具有影响力。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王赓武认为中国天下观念更有包容性,中国版图的问题、主权的问题非常复杂,为避免狭隘民族的概念及政策的问题,主张古代中国向来有的天下观,与民族国家的概念是矛盾的,但可以和理想的国家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秩序结合。王赓武祖籍河北正定,其祖父为官而南迁江苏泰州,后迁上海,其父则到南洋教中文。1930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泗水,旋即随双亲迁居马来西亚。1955年获硕士学位。195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起先后任马来亚大学历史系讲师、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任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与太平洋研究院院长。曾任澳洲人文科学院院长、亚洲历史学家国际协会主席、澳中理事会主席、香港演艺发展局主席等职。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南洋学报》主编多年。王赓武在1986年至1995年期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其前任者为黄丽松教授,继任者为郑耀宗教授。1994年荣获日本国福冈亚洲文化奖。目前台湾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于2007年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有史以来第三位任命为大学教授的学者。 在本书的一开始,作者罗列了一些史实证明中国与东南亚在很久以前便有了经贸往来联系,比如三国时期与东南亚的吴王朝的初期交往,唐代时期与南洋诸国的外交联系增强,宋朝时期向东南亚移民人数增多……与此产生对比的是:在近代时期以及现代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国家的往来并没有曾经那样密切,甚至有的国家一度与中国保持一种敌对的状态。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下,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不利用早期和东南亚诸国较好的关系发展下去,导致了近现代时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在作者看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海外的中国人最终定居于东南亚的原因。 作者用了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中国人不同于欧洲人“靠海生活”的生活方式,——“Earthbound”,即“安土重迁”。“安土重迁”是一种情结,表达的是习惯于深居内陆而不愿靠近海边的生活方式。这与西方早期“依海而生”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在西方人看

美国黑人历史

美国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发展 美国黑人:历史上被欧洲殖民者劫运到美国的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又称“非洲裔美国人”,属尼格罗人种。1680年有700人,1730年为9万人,1800年为100万人,1978年为25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以上,其中三分之二为黑白混血种人,通用英语。 我们根据自己从书上所看的把美国黑人争取解放的斗争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内容:种植园主、资产阶级对黑人的奴役、歧视和压迫,广大黑人反对奴役、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斗争,是 广大黑人解放斗争史的主要内容。在 此期间,美国黑人文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 在殖民地时期,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欧洲殖民主义者凭仗残酷野蛮的暴力手段,把黑人才、从非洲劫运到北美殖民地。从非洲到美洲,黑人从未停止过反抗斗争。接连不断的密谋和起义,都给了奴隶主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 十八世纪后半期,北美殖民地和宗主国英国的矛盾日益激烈,民族矛盾是当时殖民地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黑人想要摆脱奴隶制度,也必须反对奴隶制度的总后台-英国殖民者。 1775-1783年美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黑人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独立战争并没有解决黑人奴隶制问题。新建立起来的大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奴隶主的专政,把奴隶制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 独立战争后,随着国际市场上对棉花需要量的增加,棉花种植园和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一度衰落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棉花种植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迅速膨胀起来。 在这个时期,废除奴隶制运动在美国蓬勃兴起,工农群众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不断高涨,奴隶起义连绵不绝。这一切汇成直接冲击奴隶制的洪流,奴隶主阶级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但他们并不甘心失败,而是负隅反抗。他们放出第一枪,发动了反对革命人民的战争。 1.殖民地时期 2.独立战争至南北战争 3.南北战争结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一战结束至二战结束 5.二战后期

中国巨变震撼海外华人 身份追寻经历失根寻根重根

中国巨变震撼海外华人身份追寻经历失根寻根重根 据美国《世界周刊》报道,经营纽约市景点门票的袁鹏不久前回到北京给父母扫墓,刚刚归来的他表示,他对北京的巨大变化只有两个字描述:震撼!他说,他在北京已经“找不到北了(普通话摸不清东西南北的意思),心里很失落,感到回不去了,因为童年的记忆全没有了”。上海籍移民吕玉新博士几年前回上海探亲时发现,上海的变化实在太大。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他表示,由于中美之间文化差异,他感到自己“两头不是人”。 不仅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变化巨大,一些中国的中小城市及乡镇也同样如此。纽约华策会小区拓展专员郑杨超十年前从福州马尾移民美国,“最近几年回国几次”。她说,出国时,家乡是旧房子,现在到处在拆迁,“都不认得了”。温州籍移民方银生是温州市七都镇人,1995年赴美谋生,2010年回到七都镇探亲时“找不到家,因为小路没有了”。 华人失落心理受冲击 家乡巨变带来的不仅是兴奋,而且更有失落。有华人发表文章称,一名加拿大华裔青年回到中国“并未找到自己的根”。青年说,在这段带着祖辈记忆的特殊旅程中,爷爷姥姥唠嗑述说的家乡,早就在过去某个时间点上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这个他们根本不熟悉的老家,不只是建筑,不只是老家的宅子,整个环境和人们也因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了不同的发展。“那个魂牵梦系的家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沙斯曼(Nan Sussman)博士是纽约市立大学史泰登学院心理学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世界各地移民的回归现象以及这一过程对移民心理及文化冲击。她接受采访时指出,导致失根有两个原因。一、中国变化太快,人的流动也太大。当移民回到他们家乡时,家乡变了,人也变了,许多东西移走了。二、移民本身也发生变化。他们已经适应在美国生活,其思想和行为已与过去不同。“他们突然感到对家乡不能适应”。纽约华裔心理医师金晓春博士指出,有些人有失根感,而有人则没有。产生“失根之感”是因为这些华人仍保留中国文化,而没有“失根之感”表示他们已经认同美国文化。 无法回头适应美环境 今年48岁的温州移民叶新云2001年12月移民美国,2008年1月回到温州市探亲,感到温州市变化太大,“不知道怎么找路”。楼高了,路宽了,交通也方便,人也变得文明了。但他有点失根的感觉。现在,他们一家人都在美国,回到中国只是看看父母。过去,他“在中国做建筑,现在美国做生意”。他表示,虽然中国发展很好,他也没有后悔,因为“美国也不错”。 今年50多岁方银生表示,他现在是“出家容易回家难,这辈子回不去了”。他说,老家镇里的居民“80%在国外”,如意大利、法国和美国。他出来后,先在一家华人衣厂打杂,现在一家华人蔬果超市卖肉。他说,家乡人现在生活很好,有人还

简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简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摘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对美国来说,种族问题是一个与生俱来的问题。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使现实的美国与其所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黑人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进行了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长期不懈的斗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发生的变化,这种斗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民权运动”。 黑人在美国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黑人却一直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南北战争后,虽然奴隶制被废除,黑人争得了公民权,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作为美国公民应有的平等权利。相反,他们仍然生活在种族隔离的樊篱之下。189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定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使种族隔离具备了法律依据,各州遂在居住、交通、教育等方面对黑人实行公开隔离。长期以来,黑人问题是困扰美国政府的一大难题。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这样预言:“在威胁美国的未来一切灾难中,最可怕的灾难是黑人在这个国土上的出现.一些观察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他们在考察美国的目前困境和未来危险的原因时,几乎总是归结于这一主要事实”。黑人为此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是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当时美国重大的社会运动,最终促使联邦政府从法律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从而书写下黑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本文就二战后民权运动兴起和高涨的原因进行初步探究与分析。 一、教育是黑人夺取选举权的基础 黑人要拥有选举权,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尺度。南北战争后,随着似有身份的降临,黑人渴望接受教育,许多黑人学校建立起来,遍及美国的黑人教育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但是教育并非朝夕之事,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奴隶制留给黑人的只能是无知和愚昧。 进入20世纪以后,黑人的教育状况有了改善,19世纪后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开始走向社会,而学校里的黑人学生数量仍有增无减。1910年时,在南部10个州里,在校黑人学生增加到1426102人,1930年达到1893068人。1930年时,美国黑人中的文盲率下降到16%。黑人教育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此时黑人受教育的水平,是美国历史上各个人口集团中上升最快的。到1970年,黑人所受教育年限和白人相比只相差半年左右。战后黑人教育还有这样的特点:层次提高、黑白人同校。1960年,黑人攻读学位的有22.7万。1970年增长到55.2万。黑人还进入白人大学学习,1970年,大约有378000名黑人在这样的大学或学院接受教育。 这一切,表明战后的黑人已具备了“文明交往的基本条件”。再也不用“文化测验”等手段来阻止他们行使选举权了。用知识武装起来的黑人。再也不满足于二等公民、被剥削选举权,因为他们懂得:“只有黑人拥有选举权时,才能学会保护自己。”随着黑人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在为选举权抗争时,能进行有理论、有策略、有组织的斗争。因而,黑人在自身素质普遍提高的五六十年代赢回选举权是不足为奇的。 二、中产阶级是黑人争取选举权运动的领导力量 有人认为,第一批黑人中产阶级产生于南北战争后。但够得上中产阶级条件的黑人,在当时是属凤毛麟角。主宰着当时黑人社会的事谷物成分农,在南部390万黑人中,谷物成分农

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 一、黑人聚居区的形成 黑人聚居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00-1940年:聚居区的出现。(2)1940-1970 年:聚居区的发展。(3)1970年至今:聚居区的恶化。 在1900年前,无论在北方的城市,还是在南方的城市,黑人与白人居住上的种族隔离不 是很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的黑人生活在南方边远地区,1870年时这个数字是80%,当时城市化率是极低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北方劳动力奇缺,南方农业经济的衰弱,这两方面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使得大批黑人离开南方故土,前往北方 寻求更好的生活,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的结果是,1910年至1920年间,57.2万黑人离开南方,1920年代是87.7万人,1930年代因大萧条的缘故,人数略有下降,但也保持了47.3万人的势头。大批黑人涌入北方大城市,除了寻求工作外,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居住,黑人聚居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探讨黑人聚居区形成的原因上,美国学者尖锐地指出,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黑人人数增加而造成的,而是能够接纳黑人的居住区越来越少的缘故。换言之,就是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直接导致了黑人聚居区的产生。白人首先采取的手段是暴力,1900-1920 年期间,在纽约、芝加哥等地均出现过种族骚乱,那些生活在非黑人区的黑人家庭的房屋被 毁,贸然进入白人区的黑人被打或枪击,甚至遭私刑。这样,黑人为了躲避种族灾难,逐步形成了自己社区,这些社区被白人称为"黑带","黑城",甚至"黑鬼城"。随着黑人社区的 扩大,白人采取的方法也从单纯用暴力,到采取一些"合法"的隐蔽方法,如成立社区组织,名为提高社区安全和房价,实际上是为了防止黑人搬入,维护种族界线,他们用罢买来威胁卖房子给黑人的地产商,不光顾与黑人有商业来往的商店,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用"限制住宅契约"来约束业主,业主必须声明,不出售或租借他们的房产给黑人,若违反,业主就会被起诉,直到1948年最高法院判定"限制住宅契约"违法。 在1940年前,北方大城市较著名的黑人聚居区有洛杉矶的瓦茨区、纽约的哈莱姆、芝加 哥的南区等。南方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时间上落后于北方等原因,1940年以后黑人聚居区才在南方城市中开始形成。 黑人聚居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在1940年以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城 市人口急剧膨胀,房屋紧张外,联邦政府的政策在这个时期加速了黑人聚居区的发展,使得规模更大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黑人聚居区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黑人再次离开南方边远地区,涌入大城市,20世纪40年代是170 万人,五十年代是150万人,60年代是140万人,人数上超过了第一次黑人大迁徙。在1950 年至1970年的二十年间,黑人在芝加哥的人数比例从14%上升到33%,费城从18%上升为 34%,克里夫兰从16%上升为38%,底特律从14%上升为44%,1970年时纽瓦克的黑人比 例是54%,华盛顿是71%。黑人人数的骤增,再加上因为参战,国内不少住房建设项目停

浅析美国黑人文化

姓名:黎巍 学号:11123076 指导教师:商晓芳 浅析美国黑人文化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随着第一批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扎根美国,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涌向了这片新大陆。在如此短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之所以能称霸全球,与这些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是美国建设的奠基者,是美国文化的开创者,是美国发展的先驱者。这群人中有着那么一群黑皮肤的人群,即使他们饱受不公正待遇和歧视,他们也并没有因此选择憎恨这个社会,他们用他们的力量捍卫这个民族,并为它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他们就是我们口中的“黑人”,一个肤色与我们形成反差的人种,一个我们眼中的异类,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铸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美国黑人文化”。当我们沉醉于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一书时,当我们折服与JAY—Z 的嘻哈音乐才华时,当我们惊叹于NBA球场上科比们的超震撼表演时,我们的内心早已被他们的文化——美国黑人文化所占据。 每个人都有喜欢美国的理由,我正是因为被美国黑人文化所吸引才对美国有了渐渐地了解,而且在上海大学的一门“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通识课上我认识了一个叫Leonard的美国黑人,他也帮我介绍了很多美国黑人的生活情况,因此我对美国黑人文化有着情有独钟的喜爱更对它的发展有些了解和自己的见解。 遥想当年黑人曾是被多么残酷地欺压与剥削,随着林肯《解放黑奴宣言》的发布,打响了黑人运动的第一枪,其后又经历由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等人领导的黑人自由运动,黑人的地位出现了改善,但是这种改善的程度并不彻底,直到马丁·路德·金的出现将美国黑人运动推向了高潮,极大地改善了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商老师上课曾给我们介绍过马丁·路德·金这个伟人,也给我们看了他激情并富有说服力的演说《l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这个国家能够觉醒起来,真正实现它的信条:'我们把这些看作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我们能将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和睦的乐章。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丘上,昔日奴隶的子孙和昔日奴隶主的子孙同坐在友爱的桌旁,一同祈祷…… 我有一个梦想:我的4个幼小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鉴定他们的标准不是肤色,而是内在的素质和品格。 让自由之钟响彻千村万户,在每一个小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州、每一个城市,尽情地敲响吧!到了这一天,上帝的一切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携手同唱那首黑人的古老圣歌:'我们终于得到了自由!感谢伟大的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感人肺脏的演说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美国的每一个角落,成千上万人在倾听着,心灵为之震撼。 终于随着多方努力以及坚持,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从“黑人”这个词在美国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出黑人地位的变化。最初,当黑哥们儿们还是奴隶的时候,黑人被称为“Negro”。这个词本来是个西班牙语,意思是“黑的”。在西班牙语里,这个词是中性的,既无褒义,也无贬义,但是它到了英语里,就成了个贬义词,意思就是“黑鬼”。后来美国摆脱了奴隶制,黑人逐步获得公民

浅谈美国黑人问题

浅谈美国黑人问题 回顾美国建国两百多年以来的历史,黑人问题始终是萦绕在美国社会上空挥之不去的阴霾。虽然美国通过多次的努力是原本身为奴隶的非裔黑人拥有了与其他种族完全平等的权利,但今天的美国黑人问题依然严峻。时不时爆发的冲突表明黑人在一些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事实上,美国黑人族裔争取权利的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美国南北战争和美国民权运动为时间节点。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以及《《公民权利法案》、《选举权利法》等法律文件的通过。 美国非裔黑人的产生源于航海时代的黑奴贸易。由于北美殖民地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罪恶的黑奴贸易将上百万黑人以商品的形式转运到北美大陆。在美国独立战争后,虽然在《独立宣言》上明确表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在佐治亚和卡罗来纳代表们的坚持下,《独立宣言》中却删去了杰斐逊对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在殖民地保持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有力谴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们原本希望禁止黑奴贸易以最终达到黑奴在美国消失,但随着南方种植业的发展,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加大,南方的蓄奴问题更加严重。在这段时期,黑人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黑人变成私有财产,被强迫没日没夜的劳作。黑人强烈地希望获得拯救。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南北方在对待蓄奴问题的巨大分歧,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南方种植主们使南方脱离联邦的统治。北方不愿意国家分裂,于是南北战争爆发。在战争中林肯为了获得黑人的支持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并强力推动《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黑人因此获得了自由。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黑人获得了自由,但因为缺乏教育大多数黑人依旧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他们大多从事农业和工业,缺乏上升社会阶层的通道。他们依旧得不到白人的尊重,无法得到公正平等的权利。二战后,种族隔离政策被广泛实行。黑人为了争取平等的权利掀起了美国民权运动。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员会种族隔离的学校违法,以及1955年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黑人公民的全面罢乘事件,开启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大幕。到上世纪60年代初,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标志,该运动达到了高潮。1964年的《民权法》和1965年的《选举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令和法规的颁布使得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制被废除。这场以非暴力的抗议行动为主要手段争取黑人民权的群众斗争使美国黑人最终获得了与其他种族平等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举权。黑人拥有选举权对美国黑人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唤醒黑人更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此,美国黑人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不可否认,虽然黑人经过艰苦的斗争获得了法律上公平的权利,但是现实中依然有很多白人不接纳黑人,用有色眼镜看待黑人。黑人总是面临高失业率和高犯罪率。但社会是进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在以自由平等著称的美国会迎来真正的平等——所有族裔都能完全获得公正平等的权利。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 教学目标:1、知道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生活着许多华人,他们和我们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根。2、知道海外华人虽身在异乡却有着割不断的中国情节,他们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并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各个国家里的中国城资料和海外华人的故事。 2、教师准备相关音乐,制作课件;指导排练相关节目。 教学过程: 话题1 一、创设情景,引入教学。 1、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一首传唱多年的歌,来,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2、听着音乐你想到了哪些人,歌曲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声? 3、揭示课题:是啊,每当听到《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我们就会自然地想起那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中国城——华人的“家”。 1、理解中国城 (1)由来: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炎黄子孙的足迹已随着祖国的强大而遍布世界各国,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独立的华人区,著名的有意大利的“中国城”、美国的“唐人街”等等。(课件展示)

(2)、解释中国城:所谓“中国城”、“唐人街”,是指一些颇具规模的商业中心——以经营中国产品、中国饮食为主,以中国式建筑为格调的城区。 2、展示交流中国城资料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展示关于中国城的资料,师巡视发现有特色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影碟、录像等)。 (2)、抽生在班内交流。 3、小结:风格各异的中国城,充分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中国城就是华人温暖的“家”。 三、中国城——中国心! 1、探究活动:海外华人为什么要建中国城?过中国节? (1)、四人小组内探讨,各选两人分别负责记录、发言,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想法又多又合理。 (2)、汇报探究结果,师相机给予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感受海外华人的浓浓的思乡情结,理解海外华人的一颗中国心。 2、小结激情:欣赏中国风格的建筑,感受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品尝中国风味的饭菜,用汉语谈笑聊天……在中国城里,华人们仿佛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 3、想象中国城的幸福生活 (1)、假如你是一位久居异国的华人,当你走进中国城,你会有什么感受?可能想到什么说些什么? (2)、生自由发言,师给予适当的追问、点评,再次引导学生感受海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 在美国黑人文化中,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奴隶贸易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拆散非洲的同一文化群体,而这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提供了条件。当然,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了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广义的定义,就狭义方面来讲,美国的黑人文化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黑人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这一运动旨在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体现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与此相应的是,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批评也主张“广泛的艺术标准和种族融合的诗学,抛弃了源于白人文化的统一的批评标准能够适于阐述和评价黑人文艺的概念”(程锡麟,1993)。他们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即“黑人性”(Blackness);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力图建立创作和批评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黑人美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是这一时期黑人文学批评的一个显着特点:从早期琼斯的现象学理论到尼尔的神话批评,从富勒的社会批判到亨德森的历史美学实践,从盖尔的道德批评到晚期琼斯的文化批评等等。1967年,克伦斯·梅杰发表《黑人标准》,此后黑人美学经过霍伊特·富勒(Hoyt W.Fuller)、拉里·尼尔(Larry Neal)、斯蒂芬·亨德森(Stephen Henderson)、艾迪生·盖尔(Addison Gayle Jr.)等众多黑人批评家的努力,达到其最高水平。 黑人美学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是亨德森和盖尔。亨德森认为不存在着“美”的普遍形式,一切美的形式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构成美的形式的东西并非必然相同。要评价黑人文艺运动的诗歌,就需要一种扎根于黑人经验和历史的“灵魂”中的特殊的黑人美学,所以“必须在黑人社会自身中去发现批评判断的最终标准”(斯蒂芬·亨德森,1973: 66)。1971年,盖尔编辑了一部里程碑式的文集《黑人美学》。盖尔在书中详尽地说明了黑人美学的构成,并在1974年将自己的黑人美学观进一步具体化,论述了黑人美学的意义、组成成份以及存在的必要性。盖尔强调指出,黑人美学旗帜下的创作必须采用某种明白易懂的物质方式来改善美国黑人的命运。 美国黑人文学理论的成长是与黑人理论家自身民主意识的觉醒紧密相连的,而且随着这种民主意识的觉醒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即从较低程度的关心黑人自身权力的实现到较高水平的关注全人类民主权力的实现,这一理论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如今,

全世界海外华人统计

全世界海外华人统计亚洲 印度尼西亚650000 泰国6100000 马来西亚5200000 新加坡2090000 菲律宾1200000 越南1000000 缅甸850000 柬埔寨300000 印度120000 日本100000 汶莱55000 沙特阿拉伯45000 朝鲜、韩国40000 土耳其32000 老挝10000 巴基斯坦、孟加拉5000 斯里兰卡3000 以色列300 约旦200 伊朗200 阿富汗100 伊拉克100 美洲 美国13000000 加拿大600000 巴西100000 秘鲁60000 委内瑞拉50000 墨西哥30000 阿根廷30000 巴拿马30000 牙买加20000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0000 厄瓜多尔20000 危地马拉14000 玻利维亚12000 苏里南10000 圭亚那10000 多米尼加共和国10000 巴拉圭10000 哥斯达黎加9000 古巴6000 智利5000 哥伦比亚4000 尼加拉瓜3000 洪都拉斯1500 萨尔瓦多1500 阿鲁巴岛(荷) 600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600 法属圭亚那600 乌拉圭300 海地200 大洋洲 澳大利亚200000 新西兰35000 法属玻利尼西亚21000 巴布亚新几内亚 10000 西萨摩亚10000 斐济 6000 关岛、塞班岛(美) 5000 瑙鲁1000 所罗门群岛500 非洲 毛里求斯33000 留尼汪(法) 25000 马达加斯加12000 南非12000 尼日利亚2000 莫桑比克700 坦桑尼亚600 安哥拉500 利比亚500 扎伊尔200 埃塞俄比亚100 肯尼亚100 乌干达100 埃及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