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致良知·明道义·行仁智儒家智德的现代义理

致良知·明道义·行仁智儒家智德的现代义理

致良知•明道义•行仁智:儒家智德的现代义理张方玉[提要]智德是美德伦理学的基本德目,于诸德性中具有前提性或基础性的意义,然而重伦理德性轻理智德性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儒家智德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涵—致良知、明道义、行 仁智,并付诸人生实践,由此展现出不同于西方智德的鲜明特质。

以现代眼光视之,致良知聚焦理智德性,明道 义专注价值理性,行仁智凸显实践智慧,儒家智德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代义理。

对于推进社会道德建设、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儒家智德的现代义理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智德;致良知;明道义;行仁智;理智德性;价值理性;实践智慧中图分类号:B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21)05 —0083 —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转型研究”(17BZX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方玉,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道德哲学。

山东 曲阜273165德性论的视域中,智德无疑是基本且重要的 德目。

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到柏拉图所 谓“四达德”一一智愈、勇敢、节制、公正,再到亚里 士多德区分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进而宣称“思辨 是最大的幸福”,智德、明智、智慧在古希腊哲学中 可谓光彩夺目。

伦理学是古代中国发达的学问,孔子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经典表 述,孟子有所谓“四端”—仁、义、礼、智,汉儒有 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宋代大儒张载亦有 “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区分,王阳明通过 “百死千难”得来“良知说”—“知善知恶是良 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看到,儒家似乎天 生就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智慧。

然而,我们也看 到,在现实的人生实践、社会生活中,重伦理德性 轻理智德性的现象也并不乏见,这是一个很有意 思的现象。

由此,考察和诠释儒家传统智德的深 刻内涵,探讨儒家智德的现代义理,就成为一件很 有意义的事情。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化名人,生于1472年,逝世于1529年。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核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王阳明,字仲荣,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一个书香世家。

少年时期便显露出天赋异禀、聪明机智的才华,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十七岁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二、思想成长1.学习心学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儒家家庭,年少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开始研究心学,受到了朱熹、陈宏治等先贤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种自然的道德感,这个道德感被称为“良知”。

2.“致良知”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正确思考,指引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提升,人们就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三、政治生涯1.地方政治和军事活动王阳明曾在江西和福建等地担任地方官员,他的政绩备受称赞。

同时,他还担任过抗击倭寇的军事指挥官,参加过多次战斗。

2.官场沉浮然而,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当时的政治官僚体制不太相符,几度被贬谪。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对于社会的贡献,继续努力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四、思想遗产1.弘扬“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扬光大,成为了知识分子们追求真理和秉持正义的旗帜。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撰写过大量的散文、诗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的文化名流和后来人的各种赞誉。

王阳明在思想、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于后来的人们依然有着启迪和指引的作用。

他的一生不仅是儒家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闪耀的一页。

王阳明致良知

王阳明致良知

王阳明致良知王阳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写过《传习录》、《大学问》等书,提出过“知行合一”的思想,被誉为明朝第一心学大师。

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的著作中曾经说过:“人人皆可成圣贤。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功,而且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坚持不懈,任何事情做起来都会很容易。

致良知这一观点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还得归结于王阳明读书时看见有一位老妇女坐着一辆牛车拉着小孙子,但那孩子却不愿意走路,那位奶奶便用鞭子打那孩子。

后来王阳明路过此地,目睹了全程,感叹道:“此乃教化不行啊!”于是决定去改变世界,拯救天下苍生。

这也让他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理念。

其中,格物致知里面所讲的观察实践,刚好与我所处的高三紧张复习节奏相契合。

每当我学累的时候,我就放空自己的大脑,给自己找些练手的题,并且能够从中体验乐趣。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做题前要动脑,认真审题。

在那个时候,人生彷徨无助时,它帮我寻找方向;迷茫困惑时,它指引我辨别真伪。

如今回头细想,自己仍受益匪浅。

最近的一次,我偶然间翻开那本珍藏已久的旧书籍,映入眼帘的便是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四字,我马上深刻的记住了它,并开始在心里默背它。

之后不断在文章或者报纸杂志中搜索关于致良知的解释和含义,希望能对现阶段的我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每一篇内容似乎都带着淡淡的忧伤,一缕清香沁人心脾,却又转瞬即逝。

唯独剩下遗憾的痕迹留在心中……后来,某日早晨我突发奇想,觉得光看不行,便赶快将前因后果仔仔细细的总结一遍,直至了解清楚之后才肯罢休。

这样,我终于弄懂了致良知的原委,恍然大悟。

就算到了现代,许多家长虽然鼓励孩子追求梦想,但却把重心放在了物质生活上,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建设。

这导致青少年越来越浮躁。

比如,暑假补课班的天价收费现象,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子女现象,游戏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等等。

这些社会现状需要我们去思考并及时改正,毕竟教育决定未来,未来的幸福程度取决于青少年自身的修养素质。

试析王阳明“致良知”的主要内涵

试析王阳明“致良知”的主要内涵

试析王阳明“致良知”的主要内涵发布时间:2021-01-22T06:32:58.23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期作者:李纲[导读]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王阳明以“知行合一”学说驳斥“知行分离”等知行观之后,在“知”的问题上,王阳明吸收发扬了孟子的“四端”先天道德学说,在《大学问》中阐述了其批判继承的“理”,并内化于“心”,使“良知”具有了先验道德规范、先验道德本体、先验道德意识三个涵义。

创建了化繁为简的工夫论。

李纲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王阳明以“知行合一”学说驳斥“知行分离”等知行观之后,在“知”的问题上,王阳明吸收发扬了孟子的“四端”先天道德学说,在《大学问》中阐述了其批判继承的“理”,并内化于“心”,使“良知”具有了先验道德规范、先验道德本体、先验道德意识三个涵义。

创建了化繁为简的工夫论。

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大学问》一、“致”与“良知”“致良知”的“致”有两层含义。

一为达到,在王阳明的《大学问》中,对“致”有解释为:“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

《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此处“后儒”的“充广”知识,是指朱熹对致知”所注的“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但翻译为“至之”之时,亦有“充广”之意,但更直指最大的完满。

二为践行,《大学问》中又有“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

”可见,王阳明的“致”与朱熹的“致”有所不同,王阳明的“致知”是直接对应朱熹“格物”的学术观念,是注重践行的,正如陈来先生所归纳王阳明“致知”的三要点:“扩充”、“至极”、“实行”,[1]“致良知”也就因此有了两层含义:将“良知”扩充至极与对“良知”践行。

“良知”来源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阳明“诚意”“致知”的思想内涵

王阳明“诚意”“致知”的思想内涵

王阳明“诚意”“致知”的思想内涵1. 引言1.1 王阳明简介王阳明(1472年- 1529年),字伯候,号阳明,别号阳明子,浙江绍兴人。

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为心学创始人,与朱熹并称为“朱阳”。

王阳明早年出仕朝廷,曾任湖广提学副使、四川按察使等职。

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谪,但他并未因此灰心丧志,反而在思考反思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王阳明崇尚诚意致知,主张用心体悟,追求真理。

他提出“知行合一”,认为诚实为上、以诚意去智知,以实践去考验知识的正确性。

在政治上,他主张“宜异而顺”的理念,即尊重个体差异性,让每个人都能够展现自己独特的才能和价值。

王阳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王阳明一生追求真理、追随良知,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激励着无数人去探索内心深处的真理,影响着无数后人的心灵世界。

他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精神解放而奋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人类思想史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1.2 诚意与致知的概念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阳明子”。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诚意与致知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诚意是指一个人的内心诚实真挚、真实坦诚的态度。

在王阳明看来,诚意是人与天理之间的契合和统一,是人与自己、他人以及世界之间的和谐体现。

诚意是一种自觉的心灵状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体现,也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致知则是指人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思考、不懈追求、不断修正,最终达到真知、坚信的过程。

致知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与修正,使自身的认识能够与事物本质相符合的过程。

致知是一种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诚意与致知相辅相成,诚意是心性,致知是行动。

诚意是指人的内心态度,致知是指人的外在行为。

只有诚意与致知相统一,才能真正使人自我完善,社会和谐。

在实践中,王阳明指出,要在做事之前端正诚意,做事的过程中保持诚意,做事之后要反思致知,不断完善自身。

浅析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21年第7期87总第224期No.7. 2021Sum 224语言艺术研究浅析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张明娜(廊坊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廊坊 065000)收稿日期:2021-03-01 修改日期:2021-05-09作者简介:张明娜(1980—),女,河北廊坊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生命哲学研究。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把阳明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根基之一。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为何至今仍备受推崇?我们从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分析与诠释中找到答案。

一、王阳明哲学思想概述(一)龙场悟道与“心即理”王阳明思想的树立,真正应从龙场悟道开始,而龙场悟道是与他青年时代以来格物的困惑密切相关。

说到格物的困惑,便得提及阳明格竹的故事。

王阳明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自少年便有做圣贤的志向。

在朱熹之学的影响下,他青年时代“遍求考亭遗书读之”,致力于朱熹格物之学并切实下了一番功夫[1]。

依照朱熹的观点,天下万物哪怕一花一木都含至理,格物就要格天下之物,就要从事物本身去了解其中之理,多读书、多观察事物、多思考事物之理。

这样对不同事物之理了解多了,自然会豁然贯通,从而也便懂得了万物之理。

依照朱熹的格物思想,王阳明便与一位姓钱的朋友商量,以亭前之竹为对象,决定格出竹中之理。

姓钱的朋友先格,他早晚默坐穷格竹之理,第三天的时候便劳神过度而致病,也没有格出理来。

王阳明开始认为是朋友功夫不到,但当他亲自格竹时只坚持到第七天,也劳思致疾。

对朱熹格物之学的身体力行以致疾而告终,使得王阳明对朱熹之学产生了某种怀疑,蕴含着之后阳明与朱熹分道扬镳的契机。

再加之,他二十六七岁时又按朱熹在《上宋光宗疏》中的“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去读书实践,仍觉“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未能解决他的物理与吾心统一问题,而这一问题长久地困扰着王阳明。

如此反复潜心苦思,又使得王阳明沉郁成疾,使他对朱熹之学的怀疑进一步加深,从而开始探索其他圣贤之学。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作者:杨帆来源:《前线》2013年第01期“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王阳明,明朝中叶的思想大家,开启后世思想启蒙运动的阳明学派之创始人。

作为一代宗师,他建立了一套庞大而完整的思想学说体系,而这一体系又主要表现为继承和开拓儒学传统的教育学说,旨在弘扬儒家德治传统,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革新,拯救明王朝政治与道德危机,“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

他的教育学说具有强烈的时代革新意义和对程朱理学教育流弊的批判精神,足足影响了好几代人。

而其中的“致良知”思想,更是被后人所不断传承光大。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有其产生的深刻根源。

据其弟子王畿《刻阳明先生年谱序》中记载,“自幼即有志于圣人之学。

盖尝范例于辞章,驰骋于才能,渐渍于老释,已乃折衷于群儒之言,参互演绎,求之有年而未得其要,及居夷三载,动忍增益,始超然有悟于‘良知’之旨”。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形成与明代的佛、老文化及儒家学术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他在文化观上受到佛、老文化精神,尤其是哲学层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对佛、老文化的一些危害性也较之纯儒学者有切身的体验与认识,“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趣愈下。

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

”王阳明既能吸收佛、老文化之可用处,又能避其不足,使自己的“致良知”思想有批判醒人之功。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理学日益走入死板僵化,空疏无用,学风和士风江河日下不无关系。

王阳明的《致良知》读书心得

王阳明的《致良知》读书心得

王阳明的《致良知》读书心得王阳明的《致良知》读书心得1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

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

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

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

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

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研究姓名:温寒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王国良2010-04摘 要 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的学说是继承朱熹的理学发展而来,所不同的是,王阳明将朱熹理学中的心学成分经过演变,最终以“致良知”学说而独立出来,成为与朱熹理学不同,而又摆脱朱熹理学弊端的极富生机活力的心学体系,对我国哲学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致良知”学说则是其集大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良知”与“致良知”二者构成了其心学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

 本文首先介绍了“致良知”思想产生的整体过程,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在明朝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的情况下,王阳明致力于自己的内心,创立了与程朱理学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给当时的学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良知”沿袭《孟子》而来,取其精华,“致知”则是源于《大学》,王阳明在结合“良知”和“致知”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想见解,赋予“致良知”道德修养的内涵。

此外,“致良知”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由龙场悟道悟得良知,到而后的几十年虽然一直未提“良知”二字,但其思想已经融会贯通到其他哲学思想中,直到晚年始揭“致良知”的宗旨,前后历经数十年,来之实属不易。

 其次,本文第二章论述了作为本体的“良知”与作为工夫的“致良知”二者各自的涵义。

良知人皆有之、良知是天理之照明灵觉处、良知是天理、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良知是心之本体是性善、良知是一切事物的主宰,“致良知”则有“致极”义和“实行”义。

阳明强调要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推广扩充自己内心的良知,然后还要把扩充到的良知付诸实践,要按照良知的准则去行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道德品格,最终才能成为圣人。

“良知”是本体,“致良知”是工夫,本体工夫不可离,在王阳明整个心学体系中,良知本体论与致良知工夫论,二者为先验世界与经验世界架构了汇通与融合的桥梁,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本文第三章从实践的角度阐释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的关系。

知行关系问题向来受历代哲学家所重视,阳明自然也不例外,但他的“致良知”思想可以看作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概括和深化,阳明强调要知行并进,知行二者不可偏颇,必须要相互统一,不可分离,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其知与行的合一则突出强调了“致”的作用,带有强烈的实践精神。

他指出光有理论而没有实践是不行的,体认到得良知必须付诸实践才有意义,否则只是空谈理论,因此,阳明也教导弟子要在实事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使良知的意志和理智得到锻炼。

且这种实践精神对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及贵阳等地的人们都有一定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本文将在第四章进行论述。

 最后,另辟章节分析了“致良知”思想在阳明心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实的影响,以及王学的复兴所产生的意义。

“致良知”思想作为贯穿阳明学术思想的一条主线,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它突出了人的价值,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也从阳明致良知学中吸取了精华,而且作为致良知思想的产生地——贵阳来说,其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就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继承,而致良知思想亦包涵了知行合一思想的精粹,由此可见,致良知思想的提出虽然已过数百年,但它作为一种道德学说,旨在通过整个致知过程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即使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良知 致良知 本体 工夫 知行合一 AbstractWang Yangming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ers of the Ming Dynasty, is the synthesizer of Mind. Wang Yangming's doctrine is developed following Zhu Xi Neo-Confucianis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Mind of Zhu Xi Neo-Confucianism is evoluted by Wang Yangming, which eventually resulted in the independence of “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doctrine.It became a dynamic system of Min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Zhu Xi Neo-Confucianism, gets rid of defects of Zhu Xi Neo-Confucianism, and play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China.“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doctr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thought.“Intuitive Knowledge”and“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form a consistent ideology of Mind.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analyzes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ts source of theor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of crisis of the feudal rule, of shakeness of the legitimacy of Neo-Confucianism, Wang Yangming is committed to his own heart and created a different ideology which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Intuitive Knowledge”followed“Mencius”,took its advantages, while“Extension of the Knowledge”is from “University”. Wang Yang Ming put forward his own idea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and “Extension of the Knowledge”, which gave “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moral connotations. In addition, the formation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also experienced a rather long process. Though the word “ Intuitive Knowledge” has not been mentioned for several years from conscience of the Long field to realization of “ Intuitive Knowledge”, its idea has injected into other ideological philosophy, and finally exposed the purpose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 It is a difficult process which experiences several years.Secondly, in Chapter Two, it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Intuitive Knowledge”as ontology and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as work. Everyone has the intuitive knowledge. Intuitive knowledge is the Road, is the standard of right and wrong, is the ontology of the heart ,is good nature, is the master of all things.Themeaning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includes “To a very”and“implementation”.Wang Yangming stressed to expand their inner conscience consistently by the promotion of their own moral, then put into practice. Wang Yangming also stressed if you want to be a saint, you must act a 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conscience, raise moral training and make moral character perfect in this process.“Intuitive Knowledge” is ontology,and“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is work. They cannot be departed. In the whole system of Mind of Wang Yangming,theory of“Intuitive Knowledge”as ontology and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as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Yangming Mind, which makes a bridge between the transcendental world and the experience world.Again, in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relation between“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 e”and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has been stressed by the philosophers all the time.So Wang Yangming is. But his thought of “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 e”can be regarded as generalization and exacerbation of the though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Wang Yangming stressed Knowledge and Practice must be unified, which highlighted in the “Extension”role with a strong practical spirit. He pointed that theory is not enough without practice. Intuitive Knowledge which be put into practice is meaningful.Therefore,in order that will and conscience reas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can be trained, Wang Yangming also taught his students to make efforts on Practice. And this spirit of practice produced an influence on “On Practice”of Mao Zedong and on people of Guiyang and other places. In Chapter Four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will talk about it.Finally, the author analyzes importance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in Yangming’s Mind, its impact on real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the revival of Wang’s study. “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 e”has conclusive significance as a theme through the academic thinking of Yangming. It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human so that people can free from feudal thinking.“On Practice”of Mao Zedong absorbs the essence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As well,its ideology also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Guiyang----the place that the thought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formed.“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Cooperation for Excellence”as Guiyang’s spirit is an inheritance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hinking.As we seen, thought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was put forward hundreds ofyears ago, but as a moral doctrine, it aims to improve people's moral nature and ethical realm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xtension of the Knowledge”.Even today, thought of“Extens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still brightly shines, and to some extent make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Keywords: intuitive knowledge;extention of the intuitive knowledge;ontology ;work;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引 言 引 言 王阳明(1472-1592)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