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

五次浪潮

删减版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而这五次蓝色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推广至全国。第一次:海带养殖

青岛海水养殖产业在50年代起步,

1957年,青岛市安排崂山金山、爱国、胜利3个渔业社在沙子口和峰山东附近海区试验筏式养殖海带240台。

1958年又安排11个渔、农业社进行放养海带试验,由国营养殖场提供海带苗种和技术指导。1958年开始,在全国建立了130个试点,仅用了5年时间,海带养殖从山东迅速向河北、江苏、浙江等省推广开来。

第二次:对虾养殖

1958年,初步摸索出对虾育苗的规律

1960年5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育出第一批虾仔,并总结出一套对虾人工育苗方法。

1979年,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并突破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性技术。1983年,在驻青海洋科研机构指导下,青岛市对虾放流增殖试验获得成功。

1984年起,青岛开始实行对虾放流增殖,沿海出现“养虾热”,一个冬春新建养虾池4.2万亩,超过前几年的总和。

至1987年,青岛郊区42处对虾养殖池面积达10.74万亩,

第三次:海湾扇贝养殖

1982年到1983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后3次引进美国海湾扇贝,突波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

1985年,山东省海湾扇贝养殖面积400亩,平均亩产2吨

1995年,全国扇贝养殖产量达91.6万吨,其中山东74.3万吨,海湾扇贝占1/3,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由此产生。

第四次:鱼类养殖

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

1999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终于突破大菱鲆育苗技术,成功培育了100万尾育苗,

1996年,青岛市下达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计划,从外地、国外引进推广了半滑舌鳎、条斑星碟、美国黑石斑等名优新品种

第五次:海珍品养殖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捕捞强度过大,致使资源趋于枯竭。

90年代以来,突出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和优质品种的海水养殖产业

2008年,我国海参养殖总产量达到9万吨,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完整版

五六十年代养海带,70年代养对虾,80年代养海湾扇贝,近些年来养鱼类和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而这五次蓝色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推广至全国。

第一次:海带养殖

青岛海水养殖产业在50年代起步,由于受技术限制,开始只能养殖石花菜。为增加养殖品种,山东水产养殖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驻青单位研制海带全人工筏式养殖、海带夏苗培育法、海带自然光育苗获得成功。

1957年,青岛市安排崂山金山、爱国、胜利3个渔业社在沙子口和峰山东附近海区试

验筏式养殖海带240台。1958年又安排11个渔、农业社进行放养海带试验,由国营养殖场提供海带苗种和技术指导。各国营农场、各渔业社充分利用水面,广泛开展海带养殖。1958年,四方、崂山及山东水产养殖场海带养殖面积共3216亩,海带鲜品产量达到1.24万吨。

吸取青岛经验,水产部大抓海带养殖的推广。从1958年开始,在全国建立了130个试点,仅用了5年时间,海带养殖从山东迅速向河北、江苏、浙江等省推广开来。我国海带干品年产量最高达300万吨以上,扭转了海带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第二次:对虾养殖

新中国成立后,沿海各地和各科研机构一直在探索和试验对虾养殖技术。

1958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市水产局、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在胶南竹岔岛进行中国对虾人工孵化试验,在青岛水族馆内进行亲虾越冬试验,初步摸索出对虾育苗的规律。1960年5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育出第一批虾仔,并总结出一套对虾人工育苗方法。1979年,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并突破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性技术。

1983年,在驻青海洋科研机构指导下,青岛市对虾放流增殖试验获得成功。1984年起,青岛开始实行对虾放流增殖,沿海出现“养虾热”,一个冬春新建养虾池4.2万亩,超过前几年的总和。至1987年,青岛郊区42处对虾养殖池面积达10.74万亩,掀起了我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

9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经过数年研究试验,一举攻破美国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艺研究重大难题。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生产,使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年产量约占全球养殖量的30%。

第三次:海湾扇贝养殖

1982年到1983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后3次引进美国海湾扇贝,科研人员突破了苗种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1985年,山东省海湾扇贝养殖面积400亩,平均亩产2吨。此后,大连、舟山、连云港、秦皇岛、厦门等地也进行生产性试验,取得良好效果。1995年,全国扇贝养殖产量达91.6万吨,其中山东74.3万吨,海湾扇贝占1/3,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由此产生。

青岛海水养殖业由以海带为主渐次转向以对虾、扇贝为主,海水养殖产业多样化发展,产量占水产品总量比率快速增加。至1992年,青岛海产品养殖捕捞产量比例变为53:47,实现了养大于捕的历史性转变。

第四次:鱼类养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仅有粗放的鲻鱼和梭鱼,产量低,规模小。

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其育苗技术难度大,专利技术十分昂贵。国家科委、农业部和山东省科委十分重视这一引进项目,连续多年资助该项研究。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1999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终于突破大菱鲆育苗技术,成功培育了100万尾育苗,开创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产业,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浪潮汹涌而至。

1996年,青岛市下达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计划,从外地、国外引进推广了半滑舌鳎、条斑星碟、美国黑石斑等名优新品种,使昔日“贵族”鱼类变成百姓餐桌的普通菜肴。

第五次:海珍品养殖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捕捞强度过大,致使资源趋于枯竭。为此,驻青海洋科研单位对海参、鲍鱼养殖技术进行了多次试验和研究,在刺参、鲍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海珍品养殖产业发展。

90年代以来,青岛提出“以养兴渔”、“科教兴渔”,突出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和优质品种的海水养殖产业,由此掀起了海珍品养殖的第五次产业浪潮。2008年,我国海参养殖总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复习提纲)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复习要点) 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含义: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早期阶段,也叫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 1、开始行业:棉纺织业开始国家:英国 2、标志或特征: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蒸汽时代 3、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出现) (1)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市场)――市场条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发展的障碍――前提条件:制度保障 (3)通过海外掠夺,积累起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和原料――资本条件、、原料条件(4)在国内通过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条件 4、代表人物及发明 (1)1782年,瓦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真正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的优点:用煤和木柴做燃料,效率高,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限制。(2)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3)水力纺纱机(4)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5)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交通运输行业)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热转化为机械运动,这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5、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拉开了欧美社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2)充分显示了与封建制度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 (3)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 (4)既是生产技术的革新,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建立,资本主义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又是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5)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6)开始城市化的过程。 总之,工业革命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 6、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美国、法国等。19世纪4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上 唯一的工业国。 二。科学的世纪――19世纪 1、表现:(为什么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或者西欧国家重视科学研究表现在:(1) 鼓励科学研究――拿破仑(2)大学已成为科学研究重地(德国政府将柏林科学院并入柏林大学)(3)大学增设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一些专门培养理工科人才的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形成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学会)(5)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动实践(19世纪中期,科学家们完

并购重组-并购浪潮下的民族品牌 精品

摘要: (1) 第一部分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品牌、民族品牌的含义及品牌的作用. (2) (一)品牌的含义 (2) (二)民族品牌的含义 (3) (三)品牌的作用 (3) 第三部分民族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一)民族品牌发展现状 (5) (二)民族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 ⑴品牌意识淡漠,“短视”“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8) ⑵过度迷信广告,追求品牌知名度却忽视美誉度、忠诚度。 (9) ⑶品牌缺乏战略管理。 (9) ⑷品牌缺乏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是品牌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 (10) ⑸品牌缺乏文化内涵。 (10) ⑹品牌缺乏有效保护。 (11) 第四部分建设民族品牌的策略 (11) (一)树立品牌意识 (11) (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美誉度、忠诚度 (12) (三)做好品牌战略管理 (13) (四)加强品牌创新 (16) (五)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17) (六)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利用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保护民族品牌 (19) 第五部分结语 (21) 【】 (21)

并购狂潮下的民族品牌 摘要: 在中国步入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的语境下看,中国的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大批外资涌入,民族品牌在对接和碰撞中收获多多,教训也不少。但让外资和平融入中国,公平参与竞争,当是中国经济自信迎接全球竞争的良性趋势。纵观走出国门的外国品牌,资方换了一次又一次,始终不变却是产地、品质、商标以及蕴涵的文化。这正是在中国在Made in China时代所缺乏的品牌价值认知。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光靠产品本身或是价格竞争已经不能取得优势了,只有具有强势品牌才有能力占领市场,品牌还意味着更高的溢价能力,因此,品牌建设成为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品牌建设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了品牌还要加强品牌建设,否则企业就有可能面临昙花一现的危机,企业只有进行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取得足够的影响力和征服力。但是,一些外资企业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时却试图控制中国企业,以收购或并购的方式垄断中国市场,使得我国的民族品牌日渐萎缩。因此,中国企业在与外企合作时一定要十分警惕,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保护好我们的民族品牌。 关键词:并购;品牌;民族品牌;民族品牌建设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原因分析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原因分析 !钟滨 !"世纪#"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并购风起云涌,仅$##%年至今,全球金融并购就出现了几大手笔,如$##%年&月’日,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多个国家的$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年!月$日,法国排名第二的兴业银行和排名第五的巴黎银行宣布合并,组成法国第一、欧洲第三、世界第四大银行。在亚洲,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并正在作为解决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金融体系深层次问题的良方而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并购活动大大改变了国际金融业的格局,也成为当今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热点,是什么原因促使这股浪潮席卷全球并且持久不衰?我们如何看待这股浪潮?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动机 $*价值最大化动机 一般而言,公司的价值取决于预期未来利润的贴现值。而并购能从两个方面来增加未来利润,即通过降低预期的成本以及通过增加预期的收入。而金融业的并购对预期成果的影响重要体现在: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率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家大银行调查,从$##!,$##(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提高$*!#-,股东收益率从$)*’-提高到$+*#-,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超市”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到了范围经济的效果。 "降低市场进入成本。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部发展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收购一家经营目标业务的老牌金融机构更易认人接受,成本相对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德意志银行收购摩根?建富,荷兰./0集团收购1234567银行都是为了向投资银行领域扩张。 #增加市场力量。一般来说,并购导致的金融机构规模增大,使得企业市场(垄断)力量增强,企业对金融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增加(如提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更进一步,通过并购形成巨型的金融企业,使其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太大所以不能倒闭”的情形,令企业能够从政府那里取得更多的支持。 $追求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竞争优势时,单纯地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组织资本和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并购的动机就在于通过与目标机构的融合,达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居日本各银行之首,两者的合并可以相得益彰,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非价值最大化动机 !经理的角色。金融机构经理人员的行动与决策并非总是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尤其是经理人员与其所有者的身份不同。而且资本市场不完善时更是如此,在并购决策中,经理人员可能主要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例如,为了通过管理更大的公司而获得满足感或是更多的报酬,这样的话就有可能仅仅是为了扩大公司规模而进行并购。虽然这样并不能增加公司价值;另一种情形是为了保护自身的位置而进行保护性收购,从而避免被别人收购,虽然这不利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金融机构的并购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能够便利或阻碍并购的发生。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通过鼓励并购的办法来解决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遇到的麻烦。 二、促进并购的外部环境力量 并购作为金融机构一项重要的经营战略决策,应该被认为是企业对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反应和战略调整。而对 行业透析

美国公司并购五次浪潮

了解有100多年历史的美国公司并购的各方面情况,显然对中国公司并购各方面的改进与完善有很强的启示作用。从历史上看,公司并购具有周期性,即每隔一些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并购高峰。美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五次并购高峰,人们常称之为五次并购浪潮。前四次并购浪潮的区间为1897—1904年,1916—1929年,1965—1969年和1984—1989年,第五次浪潮的区间大体上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1991—2000年。各个并购高峰都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的回顾,我们希望从中能得到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公司并购有益的借鉴。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基本情况 美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从1897年开始,到1904年结束,共经历了8年。这8年间,共发生了2943起并购,平均每年368起。这一时期的美国并购浪潮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过程,期间在1898—1902年间并购的数量达到了高峰。 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公司合并或收购的数量,通过并购大公司形成的情况,以及在一些主要行业中并购后大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占用率情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首先来观察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各个年度发生的公司并购数量,见表1: 第一次并购浪潮几乎涉及了美国的所有行业,但是,经历了最多并购的是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造产品、机械、煤碳等八个行业,这些行业的并购约占该时期所有并购的三分之二。制造业部门在此期间的并购数量的情况见表2: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最主要特征是同行业之间的并购,即横向并购。在此间的全部并购中有78.3%的并购为横向并购,12%的并购为纵向并购,其余9.7%的并购为混合并购。横向并购的结果是垄断的形成。美国许多垄断巨头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大规模并购获得垄断地位的。譬如,J.P.摩根创建的美国钢铁公司收购了安德鲁·卡内基创办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以及其它784家独立公司,最后形成钢铁巨人——美国钢铁集团,它的产量曾一度占美国钢铁行业生产总量的75%。另外,今日仍然作为巨型跨国公司活跃在世界市场的杜邦公司、标准石油、通用电器、柯达公司、全美烟草公司以及国际收割机公司等等都是在第一次并购浪潮结束时就已在业界领先。 第一次并购浪潮彻底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3000家公司的消失,使一些大公司控制了美国许多产品的生产。美国烟草公司当时已占有90%的市场份额,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当时占有美国市场份额的85%,它仅通过三个炼油厂就控制了世界石油产量的40%。美国经济史学家拉穆鲁统计,在当时有72家大公司分别控制了各自市场份额的40%,42家大公司至少控制了市场的70%,尽管许多大公司很快失去了支配地位,但包括美国钢铁公司、杜邦

浪潮集团战略研究

北京浪潮电子信息公司的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北京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水平、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做前瞻性的研究,选取北京市电子信息行业的一家典型企业北京浪潮电子信息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战略管理的分析和思路,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并进行发展策略的设计。通过对研究企业自身优缺点的分析,来提出北京浪潮电子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而电子信息行业的大部分企业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如何通过企业战略的分析、选择和实施来转变目前管理体制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缺失,投融资机制梗阻,创新动力缺乏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北京浪潮电子信息公司,发展策略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Beijing wave electronic company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Beij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level and market prospec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ospective research, the selection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a typical enterprise Beijing wav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mpan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though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enterprises to develop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itself, by the analysis of the Beijing wave electronics company, w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for most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enterpri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w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select and implement to transform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flaw,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obstruction, innovation dynamic problem of the lack of the main purpose of is this paper to study. Key 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mpany Beijing wave, development strategy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分析报告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战 略分析报告 目录 重要提示 一: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3) 二: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4)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三:公司行业分析 (5) 五力模型分析·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四).替代品的威胁 (五)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四:公司的竞争策略分析 (6) (一)SWOT分析 (二)波士顿矩阵分析 (三)价值链分析 一: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浪潮信息”)是经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鲁体改函字[1998]96号文批准,并经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字[1999]165号文同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算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公司、山东金达实业有限公司、全泰电脑(惠阳)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之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山东省教学仪器厂, 该厂1974年更名为山东电子设备厂, 1983年成立山东计算机服务公司。1989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山东计算机服务公司为主体,联合山东电子设备厂、山东电子研究所、山东电子器材公司和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山

东分公司等共同组建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成为一家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现持有注册号为3700001801974之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主营计算机及软件、电子设备等生产和销售、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服务等。公司于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成立, 持有注册号为3700001801789之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本公司及附属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及软件、电子产品及其他通信设备、商业机具、电子工业用控制设备、空调数控装置、电子计时器、电控玩具、教学用具的开发、生产、销售;技术信息服务、计算机租赁业务;电器设备的安装与维修及技术服务; 批准范围内的自营进出口业务;许可证范围内税控IC 卡(带配点)的生产、销售。 二: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浪潮信息的最大股东是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因此属于国有控股公司,可以享受到相关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帮助,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总体来说政治-法律环境对浪潮信息的影响是十分有利的。 (二)经济环境分析 尽管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表现低靡,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IT行业发展前景广大,浪潮信息涉及的IT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市场广阔,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无论是手机、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及大型服务器的需求量都在

印度宝莱坞的全球化产业浪潮

宝莱坞电影产业全球化浪潮 一、宝莱坞电影产业集群概况 印度是令人瞩目的电影大国,以语种多、产量高、类型明显、受众广泛等特征著称。2010年,印度电影产量超过1000部,在全球范围内名列第一,超过了好莱坞和中国。[1]2011年印度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18.6亿美元,比2010年上涨了11.5%,预计2016年将增长至30亿美元。[2] 宝莱坞是印度最大的影片生产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集群之一,对好莱坞及其他西方电影市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宝莱坞以印度孟买市(Mumbai,旧称Bombay)为基地,生产的影片以印地语的音乐片类型为主,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风格。2012年,宝莱坞影片国内票房为7.74亿印度卢比(约为1172万美元),占印度电影国内票房总额(20亿印度卢比,约为3000万美元)的38.6%。[3]除了宝莱坞之外,孟加拉邦、安德拉邦、克什米尔等地的电影生产基地共同构成了市场庞大、数量众多、类型多元的印度电影。 宝莱坞的历史同印度电影一样悠久。1931年,宝莱坞制作出印度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从此印度超过一半以上的电影制作都在宝莱坞进行。[4]宝莱坞兴建起多个制片厂,10年后,宝莱坞年产150~200部影片,这些制片厂的产量占到了其中的三分之二强。[5]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形成,内部和外部经济增长迅速。然而,同好莱坞不同的是,大部分宝莱坞制片厂没有成功地朝着垂直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制作、发行和放映系统的分散导致宝莱坞制片厂的破产率居高不下,“制片厂时代”在宝莱坞历史上的存在时间较为短暂。 二战后,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独立国家。之后的20多年内,宝莱坞制片厂面临着来自从其他各地涌入的新晋电影制作者的压力,急速衰退。独立的电影制作商逐步发展壮大,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宝莱坞电影模式,吸引了超越地域、阶层和宗教的所有印度观众。走进影院的观众期待他们的票价物超所值,希望歌舞表演、爱情故事、喜剧和刺激全都融合在一部3小时的华丽表演中,这种影片叫做“马萨拉电影”(masala,印地语,意思是混合香料)。[6]马萨拉离不开明星演员的参与和华丽的拍摄场所,使得影片制作的成本增加。宝莱坞制作公司通过在制片人、导演、技术人员、明星和其他创意型人才中间构建社会网络来扩大外部规模经济,但由于缺乏相关产业的支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财政上的巨大压力和生产制作上的风险。 今天,从雇员数量和影片生产量,而不是收入来看,宝莱坞占据着世界第一的位置。[7]同时,宝莱坞的海外影响力正在逐年上升。随着印度移民在海外的扩散,以及全球各地对宝莱坞歌舞剧的认可,不仅在南亚,甚至在东亚、欧洲和美洲,宝莱坞的影片也广受欢迎。2009年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Three Idiots)是迄今为止海外票房最高的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收入为2390万美元,《我的名字是可汗》(My name is Khan,2010)和《追踪再现Ⅱ》(Don2,2011)分别以2215万美元和1170万美元的海外票房紧随其后。[8]据宝莱坞贸易的数据显示,2012年,宝莱坞本土票房十大影片与海外票房十大影片当中有8部是重合的,从这8部宝莱坞影片的国内票房和海外票房来看,海外票房占到票房总额的10.8%。除票房外,宝莱坞电影在海外的点播、网络等数字放映渠道等也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此外,在好莱坞横扫世界其他各地,甚至占据有些国家国内市场90%以上份额的同时,印度却能保持自己的阵地不丢,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好莱坞仅占国内电影3.5%市场份额的国家[9],体现了宝莱坞电影在本土的受欢迎程度。 二、宝莱坞电影产业特色 虽然经常被评论家视为“第二个好莱坞”,但事实上,宝莱坞电影产业集群并未完全照搬好莱坞的模式,而是在学习和借鉴好莱坞的过程中适当调整,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发展特色。同印度其他行业一样,宝莱坞的本土风格十分明显,表现在较为松散的社会网络、独特的发行及融资系统、鲜明的电影叙事风格等方面。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 美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从1897年开始,到1904年结束,共经历了8年。这8年间,共发生了2943起并购,平均每年368起。这一时期的美国并购浪潮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过程,期间在1898—1902年间并购的数量达到了高峰。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最主要特征是同行业之间的并购,即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的结果是垄断的形成。美国许多垄断巨头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大规模并购获得垄断地位的。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第一次并购浪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当时的经济衰退,众多企业业绩不佳。许多大公司认为,行业内有很多小又无效率的公司是行业整体业绩不良的重要原因。它们发起成立信托公司,接受公司股东的委托,运用手中掌握的投票权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并购的决策。它们希望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减少同行的竞争,获得规模效应,改善公司业绩。 造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一些州的公司法逐渐放宽。公司在获得资本、持有其它公司股票、扩大商业运作范围等方面变得更方便、更简易。资本的易于获使得公司在进行并购时更容易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公司控股行为规定的放宽,允许企业为并购目的而收购其它公司的股票。这些都为公司实施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个原因是美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南北战争后,主要铁路系统的建成使公司能为全国市场而不是地区市场服务。横贯大陆的铁路,例如1869年完工的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将美国西部和其它地区连接了起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方便地以较低的成本向远方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对形成并购浪潮很重要,譬如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化工厂大量替代传统的作坊式的工场,技术的革新和大机器的运用等。但是以上三个原因是比较主要的。 (二)美国的第二次并购浪潮 第二次兼并浪潮也始于1922年商业活动的上升阶段,而终结于1929年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初期。这段时间内内,因兼并而从美国经济中消失的企业数目近12000家。范围涉及公用事业、采矿业、银行和制造业。大约60%的兼并发生在仍然分裂着的食品加工、化学和采矿部门。20世纪20年代的大部分兼并既包括IBM、通用食品、联合化学兼并案中

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浪潮

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浪潮 2005年7月27日,国内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之一浪潮集团正式宣布,继去年推出新一代协同工作平台DCwork1.0版后,浪潮软件将借DCwork2.0正式进军进入协同市场。浪潮此举也意味着:历经一年的浪潮一体化整合已基本落定,借以集团软硬件一体化的优势,浪潮软件也开始突破行业应用走向产品化。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先行者 浪潮的前身是原山东电子设备厂,它于1968年就开始了研究和生产计算机外围设备和低频大功率三极管。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就采用了浪潮生产的晶体管作为电子计算元件。1983年,第一台浪潮微机在济南诞生,从那时起,浪潮就将中国的PC产业带入了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新时期。1985年,大名鼎鼎的浪潮0520A使浪潮成为中国三大微型计算机厂商之一。1992年,浪潮开发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并开发制定了全球第一个汉字寻呼标准,这一标准沿用至今。 1993年,浪潮成功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基于10颗CPU的小型机服务器,在接下来的10年中,浪潮在中国率先开始了服务器的生产与研发,打破了国外服务器厂商在中国多年的垄断,进而开创了中国服务器产业。在浪潮的带动下,中国服务器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了起来,与此同时,浪潮服务器自1996年起一直蝉联国产服务器第一品牌,2004年,根据CCID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浪潮服务器连续八年获得国产服务器销量第一” ,浪潮SP3000服务器刷新商业智能计算TCP-H世界记录,浪潮高性能服务器全球首获Oracle 10G RAC认证,浪潮还拥有中国最先进、产能最大的年产10万台的服务器生产线。 可以说,浪潮三十余年极不寻常的风雨历程,就是中国IT产业发展的缩影。作为领先的行业IT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浪潮的想法很务实,也很简单:就是把尖端技术产业化,使之成为最广泛的用户价值。 中国高端企业管理软件领航者 许多人对浪潮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浪潮的服务器和PC产业,殊不知,作为我国IT产业启蒙者的浪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软件产业的发展。

谈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频频出现企业收购行为。在以私人业主企业、家族企业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前期,美国的企业并购活动还不激烈。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企业形式逐渐从私人业主和家族企业形式演变为更先进,更合理,也更具有生命力的股份制。此后,包括资产转让、股票交易、协议组建新公司及兼并等系统的企业收购愈演愈烈,在美国近代的产业发展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 1、第一次公司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迅速扩展的时期。在1893-1903年间达到高潮。在1898-1902年间,被并购的企业总家数达2653家,并购的资本总额达63亿多美元。其中1899年一年内因收购而消失的企业家数就达1028家。1901年一些兼并未能实现其预期效果,并购活动就已经开始衰退了,只是在1903年衰退的更厉害。至1904年联邦最高法院对北方证券案的判决则促进了这次兼并浪潮的终结。该项判决中,法院决定兼并必须能经受住《谢尔曼法》第一节的检验。(该法禁止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进行的能够阻止贸易的合并) 此次并购运动主要是横向兼并,其结果导致了许多行业的高度集中。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美国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虽然先发端于石油工业中,但其高潮却出现在铁路公司中。随着铁路网的扩张,铁路经营受到不断压力必须设法与其他铁路抢生意。最初是相互削价,并积极开展强有力的促销活动,但结果导致成本的大增,利润的下降。于是铁路经营者们又转而进行各种合作,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盟。在这一过程中,铁路系统吞并较小的铁路线。为争夺主要铁路的控制权,许多金融家们操纵起了股票市场,利用铁路破产和出现危机的有利时机,对铁路建立起牢固的控制权。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铁路公司之间的兼并使铁路运输畅通无阻。这对其他运输和通讯事业都是异常巨大的革命。铁路的兼并和集中使许多中小企业能够进入全国性的竞争市场,而且,通过铁路的发展而导致的电讯事业及邮电体系的发展,使原来在地理上分

第一次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 —美国若干历史发展因素对并购影响的分析一、历史背景及特征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9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时间跨度为1897年到1904年,并在1898年到1902年达到顶峰。此次并购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矿业和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钢铁、食品加工、化工、交通设备、石化、金属制造产品、机械、煤矿八个行业。这些行业的并购约占这一时期并购的2/3。 这次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主要特征,占所有并购数量的78.3%,纵向并购占总并购数量的12%,混合并购占9.7%,使美国工业集中度有了显著提高,形成了垄断的市场结构。这次并购浪潮使大部分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迅速减少,产生了大批企业巨头,如杜邦公司、标准石油、通用电器、柯达公司、全美烟草、国际收割机公司等,加快了美国重工业化进程,彻底改变了美国经济结构,提升了美国国际竞争力,并为日后美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上若干发展因素对并购影响的分析 对于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推动因素,存在着很多解释,其中主要的几个影响因素有: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交通运输系统的扩张、规模效率、市场掌控意愿的增加、工业增速的放缓。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因素对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影响进行一些分析。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1897—1904年间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时期,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到一个充 分完善的阶段,在并购重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美国资本市场最早起源于1792年纽约华尔街的“梧桐树协议”,内战后至1890 年中期,上市发行的股票量持续上升,日益增加的公司(尤其是铁路公司)通 过在公开市场发行证券以获取广泛的资金来源。在1870年以后,以股份公司 为代表的大企业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在1897年到1904年美国 第一次并购浪潮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波士顿股票交易所、费城股票交易所、 巴尔的摩股票交易所等为企业并购提供了配臵资源的高效率平台,其间有60% 的并购案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而以JP摩根为代表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则提供了 大量融资和并购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并购重组活动。 2.资本市场在并购中的作用 资本市场所具有的融资、定价、交易、信息流通、奖惩等功能,使其在并购的 各个环节都发挥独特的作用 1)融资功能:企业并购中的融资安排十分重要,通过合理的融资安排可以保 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和降低资金成本。企业为并购而进行的直接融资,主要 是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完成,不同的融资工具组合体现了企业不同的意图。 并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所具有 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融资并购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 2)市场定价的功能:并购中的核心问题是对目标企业的定价问题,确定目标 企业的价值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其中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应该是首先考 虑的因素。企业的市场评价涵盖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综合了市场所有参 与者对企业的评价,从而是较为真实的企业价值反映,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越高,对企业的评价则越真实,据此而形成的并购价格也越容易被双方认 可。 3)并购目标的寻找功能: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将进入市场的所有企业的 有关信息和预期都反映在对企业的市场评价中,准备参与并购的企业,能 够很方便的从中获得目标企业的价值信息,并相应地作出并购决策。 4)效应生成的功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有助于并购效应的生成。资本市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发布时间:2007-12-12 从19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间,也就是189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其主要主要并购模式是横向并购,目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防御经济危机。第一次浪潮期间,通过并购最直接的结果:一是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二是单个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垄断性的企业集团(托拉斯)。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高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在这五年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浪潮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并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垄断利润。根据Nelson(1959)的估计,被并购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美产业资本的40%。1863年设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设立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方便,应当说股票市场的建立推动了第一次浪潮的发展。据统计,在此次并购重组的高峰时段,有60%的并购是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的。 后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反托拉斯运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终结。 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尽管横向并购模式仍占重头戏,但纵向并购也暂露头角。本次并购浪潮导致产权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产权多元化的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

离。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浪潮随之衰退。 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此次并购浪潮的明显特点有二:一是混合并购超过横向并购居于主体地位,二是跨国并购异军突起。至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总数比50年代初增长了80%以上。本次浪潮因石油危机而走向衰落。 第四次浪潮 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杠杆收购策略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出现了以小博大、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再次衰退,证券市场价格大幅下挫,这次浪潮逐步衰退下来了。 第五次浪潮 第五次并购浪潮在90年代初紧随第四次浪潮的衰落而飞速掀起。本次并购浪潮在总规模上创造了历史纪录,且呈现连续八年递增态势。这次浪潮有以下新的特点:一是大多数企业放弃了杠杆收购式的风险投机行为,改以投资银行为主操作;;二是相当一部分并购发生在巨型的跨国公司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强强联合趋向;三是金融业的并购明显加剧。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因为股市动荡、IT行业缩水、尤其是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进程,第五次浪潮正在趋缓。 剖析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上) 所属栏目:专家论坛作者:宋养琰本文浏览次数:1368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他的意思是说,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乔治·施蒂格勒说的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但却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即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市场,把别人现成的东西巧妙地转移过来,为自己的不断扩张服务。世界上许多企业

浪潮简介

浪潮简介 浪潮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已经形成涵盖iaas、paas、saas三个层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凭借浪潮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为客户打造领先的云基础架构,基于浪潮企业、行业、政务信息化软件、终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支撑企业云、行业云、政务云建设。浪潮还拥有智能终端、移动通信、半导体照明等产业群组,为全球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全方位满足政府与企业信息化需求。浪潮集团拥有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三家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5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位居中国IT企业前两位、中国自主品牌IT服务商第二名、中国自主品牌软件厂商第一位、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第三位,被评为中国云计算创新典范企业。 多年来,浪潮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和独特的软硬件综合实力,在中国IT品牌中独树一帜,并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引领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浪潮是中国最早的IT品牌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浪潮的前身——山东电子设备厂在开始生产计算机外围设备和低频大功率电子管。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就采用了浪潮生产的晶体管作为电子元件。 由此,浪潮开始了40余年以技术创新为本的IT征程。浪潮历程一直秉承创新的理念,数次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以极具前瞻性的技术突破引领中国IT产业的发展。 雄厚的软硬件综合实力,使浪潮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IT品牌之一。目前浪潮是科技部首批认定的创新型企业,拥有IT领域唯一设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浪潮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亚太地区最大最先进的柔性服务器生产线和研究中心,拥有首批认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首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浪潮服务器成为“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国家服务器产业化示范工程”。浪潮ERP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适合中国国情的ERP软件”、浪潮ERP、SCM、CRM三个项目全部入选国家863计划,浪潮还在香港、日本和美国硅谷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公司理念 ?核心理念: o核心价值观:客户、创新、团队、斗志、方法; o使命:引领信息科技浪潮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o愿景:成为先进的信息科技产品和领先的解决方案服务商; o四大战略:专注化、一体化、国际化、利益共同体。 ?企业精神: o工作作风:快速反应精准执行; o危机意识:进步或者出局; o竞争意识:勇于进取敢于面对竞争。 ?基本价值理念: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 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家兴起并购以来,已先后经历了 五次大的浪潮,使得企业并购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注重的重点1。每次并 购浪潮中,企业的并购动因各不相同。西方经济学者通过对并购浪潮 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并购浪潮理论,通过企业的并购行为与其他经济因 素相结合来解释并购浪潮的发生。主要包括新古典综合理论、协同效 应理论、托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和实行调整的一种手段。西方学 者经过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也是企业并购的驱动因素之一,认为随着 机构持股比重的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进展使得企业的并购的防碍减少,这些因素都为企业实行并购提供了有利因素。新古典综合理论主要包 括规模经济理论、追求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 为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自己的 生产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通过横向并 购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如使用新的技术、新的分工与协作等等。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企业相关人员的综合利用、营销成本的节约、 融资成本的节约等途径来实现。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能使 得资源向该企业集中,使企业获得市场份额,提升了市场集中度从而 获得了相对应的市场势力,以此来提升产品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同 时企业的并购能够实现企业跨地区经营,突破本地市场规模的限制占 据另一市场地区达到垄断的目的。税负效应理论认为猎取税负减免是 企业实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一些亏损的企业因为亏损能够在若干年内 补充,所以有一些大的企业想并购一些亏损企业以此达到减少纳税的 目的。同时该理论还认为通过实行并购还能够为资金充裕的企业找到 出路。 该理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大于两个企业分产出之和。其主 要体现在治理的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的协同效应等。治理 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当两个企业治理水平有差异时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将会表现出治理水平的综合大于两个单个企业治理水平之和。该

[VIP专享]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

五次浪潮 删减版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而这五次蓝色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推广至全国。 第一次:海带养殖 青岛海水养殖产业在50年代起步, 1957年,青岛市安排崂山金山、爱国、胜利3个渔业社在沙子口和峰山东附近海区试验筏式养殖海带240台。 1958年又安排11个渔、农业社进行放养海带试验,由国营养殖场提供海带苗种和技术指导。 1958年开始,在全国建立了130个试点,仅用了5年时间,海带养殖从山东迅速向河北、江苏、浙江等省推广开来。 第二次:对虾养殖 1958年,初步摸索出对虾育苗的规律 1960年5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育出第一批虾仔,并总结出一套对虾人工育苗方法。 1979年,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并突破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性技术。1983年,在驻青海洋科研机构指导下,青岛市对虾放流增殖试验获得成功。 1984年起,青岛开始实行对虾放流增殖,沿海出现“养虾热”,一个冬春新建养虾池4.2万亩,超过前几年的总和。 至1987年,青岛郊区42处对虾养殖池面积达10.74万亩, 第三次:海湾扇贝养殖 1982年到1983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后3次引进美国海湾扇贝,突波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 1985年,山东省海湾扇贝养殖面积400亩,平均亩产2吨 1995年,全国扇贝养殖产量达91.6万吨,其中山东74.3万吨,海湾扇贝占1/3,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由此产生。 第四次:鱼类养殖 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 1999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终于突破大菱鲆育苗技术,成功培育了100万尾育苗, 1996年,青岛市下达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计划,从外地、国外引进推广了半滑舌鳎、条斑星碟、美国黑石斑等名优新品种 第五次:海珍品养殖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捕捞强度过大,致使资源趋于枯竭。 90年代以来,突出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和优质品种的海水养殖产业 2008年,我国海参养殖总产量达到9万吨,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完整版 五六十年代养海带,70年代养对虾,80年代养海湾扇贝,近些年来养鱼类和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而这五次蓝色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推广至全国。 第一次:海带养殖 青岛海水养殖产业在50年代起步,由于受技术限制,开始只能养殖石花菜。为增加养殖品种,山东水产养殖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驻青单位研制海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