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看中国舞剧的发展
舞蹈鉴赏课之心得体会(800字)

舞蹈鉴赏课之心得体会(800字)舞蹈鉴赏课之心得体会这学期的公选课我选的是《舞蹈鉴赏》。
上这门课之前,我对舞蹈的认知非常少,只能很浅显的欣赏。
而现在我有进一步地了解,《舞蹈鉴赏》是普通高校各个专业学生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系统概述艺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艺术感受与艺术鉴赏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让我了解了很多舞蹈知识,更让我有了美的享受。
老师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些舞蹈的知识,还放了一些舞蹈的片段和经典著作。
比如说:有张艺谋导演主导的同名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把中国元素与芭蕾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灯光舞美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让我了解到一场好的舞剧不仅是对演员水平的考验,更是关系到舞台灯光舞美场景道具等的配合。
舞剧的成功,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舞者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忽略了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
在观看《大河之舞》时,我被震撼到了,那么多的舞者还能做到步伐一致,脚落到地面的声音清脆有力,没有丝毫杂音。
听介绍说世界踢踏舞舞王每秒击打地面35次,一秒钟35步这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水平。
这种击打的频率人脑根本无法区分,只听到阵阵类似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当我听到时,简直无法相信,只能感叹了。
舞蹈之所以能给我们以心灵的享受,优美的舞姿必不可少,还有通过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一场好的舞蹈表演,能通过极为简单大舞蹈动作,让人印象深刻。
就像《中国母亲》,群舞《中国母亲》以大恨大爱向我们叙述了当年饱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下的中国北方母亲,以博大的胸襟收养了日本的遗孤的故事,十分通俗易懂。
用历史题材进行舞蹈创作,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对于我这种不了解舞蹈的人,觉得这种表现方式的艺术更加拉近了我与舞蹈的距离,很符合现实,是我觉得舞蹈其实离我并不遥远。
课上还播放了一些有关央视舞蹈大赛的比赛片段,类型丰富,内容新颖。
“红”与“蓝”的交响——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意象解读

一、序幕——点亮那吟诵着悲鸣的“红”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作品对于色彩的运用是十分考究也颇 具写意的味道,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深蓝色和大红色两种色调。 序幕起始,便用沉闷阴冷的灯光和音乐色彩写意的定下了整部作品 贯穿始终的基调和格局。紧接着身着蓝色旗袍手拎大红灯笼的丫鬟 们和着哀婉且凄美的京剧女声缓缓走上台来,深蓝色的旗袍裹挟着 她们的身躯和深蓝色的夜幕浑为一体,整个气氛像被阴云笼罩,深 宅大院禁锢和束缚着人性,给人深切的压迫感,鲜红的灯笼发出影 影绰绰的红光并没有带给人一丝的温暖和明亮,反而好似魔鬼眼中 夹带的血丝,令人瑟瑟发憷,在暗蓝色的夜幕下,这点点星火的反 抗实在显得太过渺小微不足道,同时导演对于那个时代下女性命运 的悲悯、同情和无奈通过这强烈的色彩压迫感和哀婉凄美的音乐色 彩写意的勾勒出来,悲情的灯光色彩,悲情的音乐色彩,悲情的服 装道具色彩,悲情的人物内心情感色彩结合的并不突兀恰到好处, 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惨悲凉的气氛,无疑,一场悲剧即将在这深宅 大院内上演,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物的色彩和命运也注定是凄惨悲 凉的。 二、洞房花烛——遭受苦难的闺中之“红” 三太太身着暗红色的婚服缓缓地迈出轿门,满心忐忑的向四 周张望,内心深处仍就无法接受自己要嫁入深宅大院的现实,看着 穿在自己身上的婚服和如坟墓一般的婚轿,她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怨怼上苍为何要这般折磨于她,这时凄美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此 时此刻她内心的孤独、无助更与何人说。暗红而并非艳红的婚服色 彩和胸口大大的喜字告诉观众喜事并不喜,这场婚礼对于她来说是 如此的折磨煎熬,对于这样被捆绑的爱情她没有一丝向往,心中对 真爱渴望的那份炙热早已黯淡无光,这样的红色禁裹着她让她喘不 过气来。红与蓝的感官色彩,凄美的音乐色彩,无助无奈的内心情 感色彩,共同将喜庆的气氛又一次拉到悲剧的基调上来。正当她苦 求无门时,老爷身着黑色婚服斜挎着红绸绣球步入了婚房,这时锣 鼓经响起伴着刺耳的二胡声提琴声,威胁感正慢慢地向她袭来,老 爷每碰自己一下都觉得像万虫侵噬般浑身不自在,正要挣脱却又被 老爷的红绸缠拌着一把搂在怀里,无论怎样反抗都逃不出老爷的手 心,红绸本也是喜庆祥和之物,这里的运用却像皮鞭一般残酷,威 吓着三太太,让这一抹红显得如此冰冷无情。紧接着导演运用皮影 戏的光影表现手段,巧妙的将三太太惨遭蹂躏以及内心和身体上的 挣扎反抗的激烈场面通过剪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方式既委
中国舞剧史上不能错过的12部经典你都看了吗

中国舞剧史上不能错过的12部经典你都看了吗中国舞剧自古以来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这些经典的舞剧作品中,既有反映历史故事的,也有展现民族风情的,更有探讨人生哲理的。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舞美设计、编舞手法还是演员表演方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中国舞剧史上,不能错过的12部经典舞剧。
《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舞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以红军战士女儿宋丹丹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她在战火中找到母亲遗骨的故事。
在这部舞剧中,既有战斗惊险刺激的场面,也有红军女战士们追求幸福的情感故事,以及她们对于家国情怀的坚守。
《白毛女》《白毛女》是中国舞剧史上的又一经典之作。
该作品以1947年毛泽东看过豫剧《白毛女》后,对女主人公白娘子的慈悲心肠而改编,讲述了苦难的白娘子和她丈夫的感人爱情故事。
剧中红军战士民主、进步的情感与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梅花》《梅花》是一部以梅兰芳生平为原型的舞剧作品,以他的表演生涯和人生经历为蓝本,通过对梅派表演艺术的描绘,展现了梅兰芳的才情和人格魅力。
这部剧充分展示了梅派表演的独特魅力和优雅风采。
《游园惊梦》《游园惊梦》是中国舞台艺术珍品,该作品以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同名小说为基础,讲述了唐代文人韦庄游园之梦的故事。
舞剧结合诗词、音乐和舞蹈,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再现了文人的游园情趣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江姐》《江姐》是一部通过江姐的生平来反映抗日战争中女性英勇的舞剧作品。
江姐为了抗日事业不畏艰险,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剧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期女性在战争中的责任与担当。
《柳湖边》《柳湖边》是取材于叶绍翁的曲艺小说《柳湖边借东风》,是中国当代独幕舞剧中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讲述了柳湖边小旋风借东风,协助柳公权破解难题的故事,既有魔幻奇趣的故事情节,也有民间传统舞蹈的精彩表演。
《黛玉外传》《黛玉外传》是庐剧《黛玉梦幻》的改编,该剧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线索,讲述了黛玉生平的一个细节,以及她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共10篇)

篇一:芭蕾舞观后感芭蕾舞观后感。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感觉很迷糊,应该根本就不知道台上的人在跳什么,但是在看了半个多小时以后,我抛弃了自己对情节的固执追求而专心领略舞蹈的内涵。
芭蕾是一种高尚而优雅的艺术,即使是以外放的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里面的情感也是很含蓄的,用脚尖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是那么轻松愉快,女演员脚上那粉红色的芭蕾舞鞋是那么优美高雅,让人觉得芭蕾舞真是一项崇高的艺术。
可是说来惭愧,芭蕾舞表演好看是好看,可我只懂得看每一段舞蹈演员的优雅动作,却看不懂剧情,无法感受到芭蕾舞的内涵。
相信很多芭蕾舞者最开始也像我一样,被芭蕾舞的优雅所吸引,然后逐渐接触,慢慢了解,最终登上梦想的舞台。
舞者用脚尖在滑动、跳跃、旋转,用柔软的双手在舞动,他或她要表现什么呢?悲伤?痛苦?喜悦?绝望?还是爱情?老实说,我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舞蹈的涵义,但是在音乐和舞蹈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细腻的情感,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著名的《天鹅之死》。
这是一场独舞,舞台上一片昏暗,只有一束灯光从上面打到舞者的身上,她匍匐在地,只看见双手像翅膀或波浪那样在缓缓舞动,让我联想到了杨丽萍的孔雀舞。
即使没有人告诉我这场舞蹈的曲目,但是看着身穿雪白舞衣的舞者在台上一边舞动双手一边在空中跳跃,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跳着、旋转着,我不由地想到了那优雅的天鹅在空中飞翔,它在寻找着什么,它在呼唤着什么,可是总也找不到她希望的东西,因此它绝望的落在了地上,苦苦挣扎,似乎还在呼喊,可是没有人来,只有它孤零零的一个,最后,它终于耗尽了力气,翅膀不再舞动,永远低下了高傲的头,静静地伏在舞台上。
我似乎陷入了一种冥想,眼前的舞者化身为天鹅在我的想象中飞翔,然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将我惊醒,我又重新将目光投向舞台。
整场演出中我有好几次感受到了这样的触动,看来,艺术真的是没有国界的,即使我对芭蕾舞一窍不通,但是一种共同的美的东西总能搭起沟通的桥梁!应该提到的是现在我们可以从电影、电视、vcd等多方面欣赏到芭蕾舞,但是要真正全面地去认识和感受芭蕾舞艺术的魅力所在,还是应当走进剧场。
舞蹈鉴赏心得体会

舞蹈鉴赏心得体会舞蹈鉴赏心得体会其实在选舞蹈鉴赏课之前我对于舞蹈真的是一窍不通的,选择舞蹈鉴赏课的很大一局部原因是因为《舞出我的人生》这本电影,只是喜欢,然后想去更深一步的了解。
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的第一个问题:舞蹈是什么?第一反响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
其实想到了一层意思,还是挺开心的。
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第一次看电视舞蹈大赛,了解国际标准舞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
其实之前在舞林大会上也看见过这类舞蹈,不过只是欣赏,觉得好看。
上了一课后才明白看舞蹈要看速度,力度,配合能力,舞感等等。
平时我看到的较多的还是街舞,但真正去看舞蹈大赛的街舞跟平时看到的又不一样,觉得总没有前面看过的国际标准舞好看。
大河之舞真的非常震撼人心,这才是真真正正的踢踏!每一个节奏都打在观众的心上,于是看大河之舞,内心非常冲动。
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力挽狂澜的力量。
再配合天籁之音,慈祥,温柔。
很喜欢这样的舞蹈,尤其是最后美国黑人自由的踢踏和爱尔兰踢踏的那场较量最后成认对方,总是让人意犹未尽。
仿佛被赋予了那种自然的力量,干起事来也特别有劲。
足尖上的舞蹈芭蕾,《天鹅湖》是之前略有了解的,不过这次是真正完整的欣赏了一遍,四小天鹅那段看一遍赞叹一次。
男版的《天鹅湖》是个意外的收获,一样的音乐不一样的效果,不一样的感觉,没有一点强加上去的感觉。
后来看的中国芭蕾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芭蕾,不同于西方的芭蕾,但同样很吸引人。
中国古典芭蕾《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对芭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与电影相比,虽没有语言的表达,但肢体语言,再加上舞台上的灯光,背景,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能表现社会的腐朽,同样表达封建的势力的批判。
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大型盛宴,惊心动魄的美!再说现代舞,自由的舞蹈舞出一颗舞者的心。
第一次了解到金星这个人,非常的崇拜这样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舞蹈向大家表达自己内心的人。
《水月》看了让人非常平静,流淌着的有种中国的古韵味。
作品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是1991年出品的一部中国电影,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电影剧本是由倪震根据1990年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
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
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
这部电影获得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演员表角色演员巩俐颂莲何赛飞梅珊马精武陈佐千曹翠芬二太太周琦管家孔琳雁儿金淑媛大太太丁惟敏宋妈曹增银点灯人崔志刚高医生初晓飞浦徐微曹二婶职员表出品人:张文泽制作人:侯孝贤导演:张艺谋/Yimou Zhang副导演(助理):何建军编剧:苏童/Su Tong摄影:赵非配乐:赵季平剪辑:杜媛美术设计:曹久平服装设计:佟华苗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
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探究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探究作者:***来源:《艺术研究》2021年第04期摘要:西方芭蕾艺术跨越了五百年,伴随着革命运动、文艺复兴,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
我们通常将芭蕾艺术分为五个发展时期:早期芭蕾、古典芭蕾、浪漫芭蕾、现代芭蕾、当代芭蕾。
当然,芭蕾艺术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如20世纪中期,西方芭蕾艺术传入中国,芭蕾作为一种经典(古典)艺术,在传播中以其习惯性的审美模式和运动模式为媒介,加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和审美要求,使芭蕾艺术在中国的土壤上不断地融合、发展、创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流传千年,各民族民间舞蹈保存时间之长、流布之广、生命カ之强,为芭蕾艺术融入中国舞蹈提供了舞蹈动态形象和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一、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关键时期的特点分析1.探索和发展时期(1949-1976)——《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芭蕾舞剧在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和发展。
其中,对中国芭蕾舞最具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
根据学习俄罗斯芭蕾舞的经验,结合本民族的音乐、舞蹈素材,1964年舞剧《白毛女》诞生,这部芭蕾舞剧讲述受封建统治压迫的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的凄惨故事。
舞剧编者们,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融入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歌剧唱段,并且把经典歌剧唱段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而且在一些主要的舞段,加了伴唱的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以20世纪中期为界限,之前的舞剧被称之为戏剧芭蕾之后称之为交响诗芭蕾。
交响诗芭蕾的结构“音乐和舞蹈”的结构,这给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加深了舞剧的思想内容,扩大了题材范围,沟通了芭蕾与时代生活的更大关联。
尤其注重舞剧的音乐,即音乐就是内在的戏剧结构。
《白毛女》芭蕾舞剧通过舞蹈来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生活状态,而不是借助于娱乐和表演性的舞蹈功能,更不用借助于哑剧,所有人物都在舞蹈生活中。
舞剧音乐保留了原歌剧音乐中的经典唱段,《北风吹》《我要活》《扎红头绳》《太阳出来了》等音乐素材。
舞剧的全面介绍

我们简单地看一看新中国成立后在舞剧方面获得的进步与成功:
(1)《宝莲灯》光初照人
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1957 年首演于北京。
该剧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编,以 神人相爱的故事,表现了善恶之争, 歌颂了美好纯洁的爱情。
进步:舞剧在继承中国戏曲舞蹈 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舞蹈素材, 并给以创造性的发挥,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后较早获得成功的舞剧。 它对建立中国舞剧的民族风格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亦有相当影响, 日本和苏联曾学习演出过。
文革结束,伴随着新的思想和艺术思潮的涌动,中国舞蹈在它 的全面复苏之后,终于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这期间三次全国性的舞蹈会演和比赛,即 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舞蹈会演 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 1986年的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 带动和催生了一大批舞蹈作品问世。
自此,中国古典舞剧开始多元化发展
在舞蹈风格的把握上,该剧 侧重于对汉魏时代的艺术气质和 文化精神的呈现。舞台上那些重 心极度倾斜的体态,拧腰出胯的 造型,“若将绝而复连”的动势, “斜身含远意,顿足有余情”的 舞姿风韵,几乎就是人们心目中 期待已久的汉魏舞风。
重塑汉风——舞剧《铜雀伎》
上海的舞剧创作群体从70年代末,相继推出了《半屏山》、 (1979)、《奔月》(1979)《凤鸣歧山》(1981)、《木兰飘香》 (1983)…… 每一部舞剧的题材、体裁、样式、风格均有所不同,表现出“海派” 艺术家勇于探索的胆略,其中《奔月》引起的反响更为强烈。 这一时期,还上演过一些具有某种前卫意识的现代舞剧。这些作品 倾向于抽象化、表现性手法,在舞蹈语言上不拘一格,突发奇想,各显 其能,它们的出现有助于中国舞剧表现手法的拓展,也显示出新时期文 艺思潮的开放性。如:根据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改编的舞剧《蘩 漪》;以巴金的著名小说《家》、曹禺的著名剧作《日出》、《原野》 为依据创作的《悲鸣三部曲》——“日之思”、“原野”、“鸣风之死”; 此外还有《雪妹》、《红高粱》……等。 在诸多以文学名著改编的民族舞剧中,湖南省歌舞团于1994年创作 演出的《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独占鳌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看中国舞剧的发展近几十年我国的舞剧有了很大的发展, 许多的艺术家和舞蹈团体积极开拓, 做出了瞩目的成绩, 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舞剧作品,在第二届“国家精品工程”评选中被评为十大精品剧目之一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该舞剧在音乐、舞美、舞蹈织体、服饰和一些外部因素的表现上有了很多大胆的突破,为中国舞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舞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简析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央芭蕾舞团推出的一部大型原创芭蕾舞剧。
它是根据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同名电影改编舞剧的编剧和导演都是张艺谋,舞蹈由王新鹏和王媛媛创编, 舞剧的音乐创作者是陈其纲, 它的首演时间是2001年。
(一)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特色该剧为人们展开了一幅旧民俗风情的画面, 看戏、打麻将尽在其中, 中国特色非常鲜明。
编导在注重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 做到了和谐统一、情节连贯、结构紧凑、亮点不断。
尤其是在舞美、音乐、舞蹈形式的表现以及对视觉语言的杰出把握上都让观众耳目一新。
1极赋民族特色的芭蕾交响音乐。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作曲家陈其纲在大量采用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 营造出了旋律优美的双人舞音乐、京剧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 还有具有仿声效果的洗麻将、家丁挥舞乱棍的声音。
音乐听似素材杂乱, 但都恰如其分、自然流畅。
2变换多彩的电影表现手段。
电影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这部舞剧中还展示出了他对视觉语言的杰出把握, 以及在空间蒙太奇和视觉心理暗示处理上的高人一筹。
(1) 运用视觉暗示的手法将剧中蕴含的内容清晰低展示给了观众。
开场的红灯笼不但与剧名相呼应,更重要的是红灯笼在中国代表着喜庆, 可见舞剧的开始会有喜事。
而多层落地可活动的隔扇门的开合制造了不同的环境, 呈示了不同的剧情。
(2) 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剧情的发展看起来更加自然生动。
第一幕洞房花烛夜的段落中, 纸幕后扭曲挣扎的光影, 穿破纸幕的爆发以及大幅红布的飘落不但具有极高的视觉冲击力, 还暗示了处子花蕾被摧残的剧情, 深深蕴涵着这个夜晚的悲哀。
3丰富多样的舞蹈表现形式。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舞蹈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其中麻将舞风格独特, 创意新颖, 把人们打麻将时的动作、神态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还从侧面反映了上世纪30 年代富足家庭的生活状态。
灯笼舞、家丁舞、规矩舞等创意新颖,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 很具有欣赏性。
4完美的多种艺术手法的结合。
舞剧还借鉴了很多中国传统艺术,例如剧中第二幕老爷和太太们看戏的一段中结合了京剧表演。
以往的舞剧中结合的京剧表演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都是由舞蹈演员表演完成,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打破陈规,用了真正的京剧演员表演, 这样的设计使剧情更具真实性。
5精美的服饰设计。
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 体现出中国女性的端庄、秀丽。
它对布料、质地、剪裁、做工要求都非常严格。
舞蹈《大红灯笼高高挂》为准确营造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 大胆使用了旗袍作为女演员的舞台服装, 这在芭蕾舞剧表演上绝对是一次创新,它不仅没有影响演员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力, 反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缺憾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舞剧也是一样, 再成功的舞蹈剧目或多或少地都要存在一些缺憾, 《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值得让人称赞学习的地方,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不是很到位。
按其舞剧故事情节本身的设计, 对舞剧核心人物三太太的命运最应予以关切, 戏剧线索应该紧紧围绕她的心理变化而发展。
按逻辑构思, 她被迫接受婚姻又在新婚之夜惨遭强暴, 此后应用一段悲怆色彩浓重的独舞表演来排解怨气以倾诉最终不能不接受现实的无奈。
而现在的第二幕一开始她就安然坐在老爷身旁看堂会, 显然缺少人物心里变化的呈示。
2“戏”份太多。
该剧的第二幕老爷和太太们看堂会时三太太离开去会旧恋人,二太太发现。
在这段表演中舞段甚少,看到的却都是戏剧的表演, 忽略了舞剧的表现形式。
3缺少舞段。
舞剧“逼婚”一段表演中, 三太太被家丁强制围在花轿中, 在舞蹈表现上没有体现出“抗争”与“胁迫”间的对峙。
二当代中国舞剧的现状中国舞剧这门新兴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直至现在,中国舞剧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探型期、二是建型期、三是固型期、四是多型期。
中国舞剧在四个时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类型多样, 题材广泛、语言表达丰富等多种形式。
(一)当代中国舞剧的形式中国舞剧与西方芭蕾舞剧不同, 主要在于它的舞剧语汇多元性与舞剧风格多样化。
中国舞剧分三大类型: 中国民族舞剧、中国芭蕾舞剧、中国现代舞剧。
中国民族舞剧主要以各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舞蹈语汇为基础, 分为汉民族舞剧与少数民族舞剧; 中国芭蕾舞剧主要以西方芭蕾基础技法作为语汇基础还吸收了很多民族的舞蹈语汇与民族生活习俗, 显示出迥异于西方芭蕾的民族风格特色; 中国现代舞剧受西方现代舞蹈观念的影响, 强调现实题材,不受既定的民族舞蹈语汇与现代芭蕾舞蹈语汇系统的束缚, 重视个人审美情趣, 创造出适于舞剧内容与个人风格的语汇。
(二)中国当代舞剧的特点中国舞剧无论是民族舞剧、芭蕾舞剧或是现代舞剧, 它们的特点都表现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舞蹈语汇多元化。
1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中国舞剧有的以神话传说为题材, 如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 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劈山救母》; 以历史为题材, 如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它是以中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的; 以人物的生平、传记为题材的舞剧, 如为纪念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40 周年, 特别创作的芭蕾舞剧《梅兰芳》; 以军事为题的舞剧, 表现黎族人民反抗黑暗势力斗争的舞剧《五朵红云》; 根据诗词、小说改编而成的舞剧, 如根据毛泽东怀念烈士的诗词《蝶恋花》创作的舞剧《蝶恋花》。
2舞剧织体特点鲜明、风格独特。
舞剧织体分为舞蹈语汇、层次结构、剧幕三部分。
中国舞剧的舞蹈动作语汇十分丰富。
如,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舞蹈语汇上努力将芭蕾舞蹈语汇和军事动作加以融汇, 以创造符合剧中人物身份的舞蹈语汇, 比如娘子军的“练兵舞”用立足尖来表现立正, 其它像射击、投弹、刺杀的舞蹈完全来自生活。
(三)中国当代舞剧存在的不足近几十年来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风格迥异的舞剧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其中较突出的就是舞蹈织体上的把握比较欠缺; 在音乐编配上, 有的作品音乐比较单一; 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上简单且程式化; 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没有新颖感; 舞剧结构缜密性较差。
三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看中国当代舞剧的发展方向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应学习和借鉴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该剧从重视音乐、舞美灯光、舞蹈语言等方面精心编排, 不拘一格的使用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段, 将舞剧平面舞台发展成立体的空间舞台, 让观众透过舞剧表演有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
(一)中国当代舞剧应重视舞美、灯光及其外部因素的修饰和烘托作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成功,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舞蹈音乐、舞美、灯光的设计, 以及服饰等因素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让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都耳目一新。
这种创新并没有喧宾夺主, 而是对整个舞剧的发展起到了交代时间、空间以及刻画人物性格、抒发情感、推进情节的作用。
1 舞剧音乐应为主题服务。
音乐在舞剧中有渲染舞台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等重要作用。
音乐曲式创编要以舞剧为中心, 围绕舞剧的自身特点进行编配。
在乐器的使用上也要根据音乐的素材、时代背景而定。
音效的配合要合理搭配, 与舞剧形成一个整体。
2 舞剧应重视舞美、灯光的设计。
舞剧不同于电视电影, 它是一个单一的平面舞台, 如何在一个时空上,表现多个时空场景, 一直是舞剧舞美工作者研究的问题。
早在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中就采用了电影的手段来营造天上人间的场景, 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而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也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段,但是并没有像《丝路花雨》那样写实,而是尊重舞蹈本体一一高度凝练性, 用简单的技术手段表现了舞剧故事的特定环境, 解决了《丝路花雨》必须依靠多媒体手段才能表演的局限性。
3服饰设计能充分烘托舞剧主题。
服装、服饰在舞剧中同样重要, 尤其在历史舞剧中服装的运用要符合舞剧的时代背景, 才能为舞剧塑造人物、发展剧情服务。
在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把中国的传统服装旗袍搬上了芭蕾舞台, 不但符合舞剧剧情需要, 顺应了时代背景, 而且设计新颖、美观, 让更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认识和了解了中国文化。
(二)中国当代舞剧应重视舞蹈织体舞蹈是舞剧表达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舞剧中的舞蹈分为: 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
它们都是舞剧中不可缺少的, 以自身不同的特点为舞剧服务。
独舞是舞剧作品的“独白” , 主要是故事中主人公性格及其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 它可谓是舞剧创作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能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地鲜活。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于二姨太的性格刻画主要体现在几次独舞的表演上,表演可谓入木三分,让观众心生怨恨的同时又不免同情她的可悲下场。
而双人舞则是舞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 , 在舞剧中较之独舞而言更为重要, 常常被处理为全剧的核心舞段。
双人舞在编排上有较高的难度, 因此说一个舞剧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双人舞的表现上。
双人舞在概念上不仅仅是“两个人跳舞” , 而是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表演格形式, 其中变奏部分是表演的高潮部分, 需要高难度技巧。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并不是简单的技巧展示而是将剧情的主线放在首位,一切为主题服务, 细腻的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群舞是舞剧的重头戏, 它不是“众说纷纭”的“群言堂”。
群舞在舞剧中的作用: 一是营造情节所需的气氛; 二是为舞剧需要制造庞大声势; 三是烘托人物情感, 塑造人物形象。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群舞设计很独特, 风格鲜明。
其中麻将舞, 家丁舞都为烘托环境气氛起到了非常主要的作用。
中国舞剧艺术历经70年的茁壮成长, 尤其是走进21世纪头10 年里,我们的舞蹈工作者在舞剧创作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果丰硕, 舞剧数量堪称世界之最。
但中国舞剧艺术的发展仍方兴未艾, 还存在诸多问题: 舞剧追求形式、本体的硬性表述, 一味地寻求“表现自我” ,以及程式化的借鉴现代化手段, 这极大地抑制了我国舞剧事业向着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张艺谋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舞剧表现形式要大胆的创新与突破,从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的同时,放眼世界, 了解当今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作出代表时代最强音的优秀舞剧作品, 呈现出锐意进取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