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桩法

形意拳桩法
形意拳桩法

三体势,俗称弓势,是因其形状与劲力而得名。三体势既是形意拳中的基本桩法,

又是形意拳中的根本桩功,久站三体势可以稳固周身,坚实根基,通行气血,实内坚外,是内外兼修的功夫,所以站立三体势,一可以增大上肢的支撑劲力;二可以增加下肢肌肉、骨骼、经筋的坚韧性;三可以使腰脊增大劲力;四可以有助于两肋的开扩;五可以通行气血于周身,通奇经八脉及十二经络;六可以储气增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坚、洁内华外之目的,所以说:万法出于三体。其原因就在于此。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主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千,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臻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1、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度;眼向前看。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以紧张。

2、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度,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要点:左脚向右转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户部歪斜。

3、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右手盖在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徽屈;眼仍平看前方。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靠在两肋外侧,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出,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4、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右腿;同时或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要点: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度。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颏略向内收。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4,两胯略向后收缩,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想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不少初学者对三体势的桩功不太重视,或者说很不重视,认为站三体势是一件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志认为站立三体势没有什么实用意义,因此只求外表的形象,而不求其中之内在的深刻含意,所以只要求会站,象那么个样子就认为是学会了,再不去进而求之。这一方面是由于学者有急于求拳的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学者尚不了解小立三体势的重要意义,能及站立三体势的要领、尺寸、角度、劲节和站立三体势的种类、目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千里之堤起于一土,万里之行始于一步。没有基本的桩功,根基难稳,动作起来就会对华贸易墙上的芦苇,头重足轻根底浅,萍草无根难得坚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f14253335.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cf14253335.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形意门秘传八字连环拳

形意门秘传八字连环拳 形意门中八字功拳法就是由“斩截裹挎挑领云顶”八个单项套路组成。而由此衍生变化的有传统八字连环拳与金刚八字锤外,尚有八字战锤等技法。但就是这些均属于奇门八字功,也就就是软八字功。还有一套正门八字功,也叫硬八字功,这可能只有李存义派形意门才有,其它门派尚未见介绍过。形意门中素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金刚八式易筋洗髓”之说。过去囿于门户之见,加之师门清规戒律甚严,门内人辈德高艺精尚不传授,外人更就是鲜能窥其门径了。笔者受教于著名武术家恩师陈盛甫教授,复受益于武当名家原金锁老先生,多年来勤加习练,不敢稍有懈怠,虽无大成,但亦获益匪浅。今值国术昌盛之际,余不揣浅陋,将其整理成文。 预备式:三体式(起势)谱诀:“双塌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筋易骨加洗髓,脚踩手劈不留情。”1、上身稍左侧,面朝东南,两脚跟并拢,左脚尖朝前,右脚尖向右撇45度,呈“八”字形,两腿膝盖挺直,含胸收腹,两臂松沉,两手五指并拢贴于两腿侧,头正,项直,下颏微扣,目平视前方(图1)。 2、下肢姿势保持不变。两手由身体两侧腕部外翻转,并向前上方托起,掌心朝上,两手小指微向上翘,高与鼻平,目视前方(图2)。 3、两手腕部内旋用按劲下翻,掌心朝下,两膝部微曲,两掌按至脐平,然后两掌十指相对,掌心朝下,目视前方(图3)。 4、两掌变拳,腕部外旋上翻,使两拳心向上,右臂屈肘

内旋,使右拳由胸口向上,经口前向前上方钻出,拳眼斜向左后方,高与眉齐。左拳也随之向前钻出至右肘内侧,右肩微向前送,目视前方(图4)。5、紧接上动,然后左臂内旋,左拳变掌从右肘部翻腕向上,左臂外旋迅速向前劈出,右拳变掌随之向下翻捋,按至腹部,掌心向下,大拇指紧贴肚脐部。左脚向前蹚进一步,与右脚跟相距两脚半左右。腰胯下塌,两腿微曲,手脚鼻呈一线,左三体式,目视前方(图5)。注意要点:手掌向上翻,用劲要绵绵不断。起式吸气,按下呼气劈掌。用肘部的沉坠劲,使之合为一体,前劈后捋成收发交替劲。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两肩要松沉,肘部要下坠;左手虎口圆撑,食指要有向上的挑劲;胸部要略向内含,腰要塌,背要圆;两胯略向后缩,臀部不可外突;呼吸要自然,身体力求稳固。三体式的具体要求,读者可以参考相关的形意拳专著,此不赘述。技法说明:三体式就是形意拳入门的最基础桩功之一,也就是形意门内丹修为的基础功法,历来备受形意门重视,素有“万法皆源于三体式”之说。也就是形意门在临阵实战交手时的常用开手方法。此式在形意拳中又称为劈拳,其形似巨斧劈物。因此,运用要勇猛迅速,势如破竹。故其在实战中变化非常精妙。下面,笔者以左三体式为例,兹举几例技法变化供读者诸君赏鉴。在临阵实战中,若对方以双撞捶击打我胸部时,我立即以双盖掌向下盖扑对方双拳以化解来势,速以右钻拳冲打对方下颏,敌要后退则随之上钻,对其喉或头部钻打。若敌用

最新形意拳实战散打应用

最新形意拳实战散打应用 最新形意拳实战散打应用 一、龙形拳散打应用 (一)上打下撩(伏地龙形) 我以前手向对方点打,对方防手反击,我则后手里旋向后架格对方之手,接对方之势;前手着力对方防守之机,即向侧伏身反撩击打 对方腹及小腹部,使对方失控,见机变招。 注意:此招点打为虚,伏身反打为实,在突然变招中使对方防不胜防;在前手着力,后手即接招,同时下打,快速灵活,一晃便打。 掌握好:形意拳龙形拳,前手钻变招刁,拿手反打,要极力前伸,好比“拳如炮形龙折身”,龙折身犹如蜇龙潜伏,不弯不曲,不折 不伏。 (二)上挑下踹(老龙卧道) 对方用拳向我贯来,我前手迎击上挑,或以点打进攻;与对方着力,我即着力内旋后架格拦对方手腕,在架拦对方的同时,后脚向 前蹬踹对方膝关节以上部位;后手同时前奋探打对方头部、耳门关等 部位。蹬踹着力而下顺势而踩。 注意:前手架拦与蹬踹要协调一致,劲力奋达,英勇奋进;不管 脚的蹬踹着力与否,后手的探打必须连续连击。 掌握好:形意拳之龙形拳在技法上望膝而起,望脚而落;望胸而起,望腹而落;腰际旋转,抽身调膀至关重要。 二、虎形拳散打应用 (一)双拳攻鼻(虎形拳进击法)

对方与我快速火拼,双手连连向我进攻,左右互搏,双方拳互打,我必须瞅准机会,双手猛然向下卸力化解,双手将其力引进使其无 着力的地方。我双手下卸力之时着力外旋上搓,同时前脚寸进,后 脚跟进;同时双臂由口前内旋翻手向对方面部扑打,以虎形拳(双阳拳)向对方鼻梁攻击。 注意:对方只要与我出现互拼、互打,我即在脑子中要闪电般的反映出虎形攻击技法,并予以实施。在攻击鼻梁时两肘夹肋,保心 护面,瞄准扑鼻,以寸劲弹抖,向对方狠狠攻击。此招为引进落空,舍己从人。 掌握好:形意拳虎形拳在散手中的扑劲运用,此招双臂合抱,中门封闭比较安全,好比是猫扑鼠之一瞬间,缩身只待一触即发,只 是束身落劲,才会利用于全身的发劲,犹如猛虎扑羊,体现出快速 迅猛疾毒的冲扑劲来。 三、马形拳散打应用 (一)双拳攻胸(马形拳进击法) 对方以双拳向我上路攻来,我即双手上钻迎击对方来势,双手起钻,双臂护胸,双手护腮,前脚跟进,同时双手内旋着力粘就顺势 由上向下栽捶打击对方颌、腮、胸乳部任何部位,以着力为准;前脚 奋进,后脚跟进,两肘裹劲,拥身以整劲而上,粘就转动吐栽随身。 注意:对方来势,快速反应,双手上钻的同时脚要快速奋进,后脚摧进,一粘即旋,不给对方以回旋余地而反击。 掌握好:形意拳马形拳双拳齐击俯身崩击,双拳并手,丹田提气、由两腮崩出,从上而下栽捶;此是一个阴盖阳打的过程,以化劲而进,以刚劲而打,以暗劲而发,对方来势既不远迎,不又远避,不僵不直,粘就沾随,圆活不滞,连绵不断,沉肘心灵,才为真灵。 四、猴形拳散打应用 (一)肘撞膝顶(猴子爬杆)

怎样练好太极拳站桩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站桩? 原创:一丰居士(中国式健身功法) 太极桩(或叫做混元桩)是太极拳、形意拳、意拳、八极拳等内家武术的基本功(各家拳法可能会改个名或者姿势上略作变化,但本质不变),也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无极桩练习的要领主要有: 1、双脚平行站立,间距一脚的距离,差多与肩同宽。 2、双手左右平伸,与身体成十字,周身放松。 3、头顶向上顶的劲,如同头发悬挂在房梁的感觉,下巴与地面垂直,这叫“虚领顶劲儿”。 4、双眼平视前方,不要用什么意念,不要用气功的方法增加什么想象。 5、双手缓缓合抱向前,如同抱着大树,形成圆型,手掌自然分开,相距10公分,拇指向上指,稍微用力上提。 6、臀部下坐,这叫坐胯。像坐着的姿势,裆部要撑圆,膝盖外展的感觉(不是真的外展),要放松后背,腿部略微弯曲,很自然的坐着的感觉,像坐在一个高凳子上一样。同时头部有向上顶的劲,这样身体才平衡,双脚行下踩的劲。 7、不断微微调整身体,做到完全放松,特别是双臂和双肩。双臂腋窝下如同夹着球,保持镂空,双肘外展但不要抬的太高,肩部自然下沉放松,这叫“沉肩坠肘”。 8、保持这个姿势,不断微微调整身体,使全身各部位都放松,特别是各关节部位,不

要吃劲儿。 9、呼吸上,顺腹式呼吸(吸气鼓起下腹部,呼气放松下腹部),做到缓慢深长,不要憋气。自然放松,开始可能下腹部无法鼓起,没关系,坚持这样做,过一段年时间就能渐渐鼓起来了,随着练功时间的加长,整个下腹部,直到大腿根都可以在吸气的时候鼓起来,并能感到丹田温热,内气充盈,并可以做到气沉丹田。这需要不断的坚持。 10、意念上,不要有任何意念,不要胡思乱想什么导引、引气、闭眼瞎想,都会出问题!!切记。我们不是练气功,我们的练功是科学的,是人体自然的体能激发,不需要什么想象。只要保持自己别胡思乱想、心烦意乱就行。身体本能的气血就会自动灌入丹田并沿经络游走周身,这叫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窍门:全心体会呼吸过程,不想别的事情。(类似人在愣神的状态)。我说边看电视边站桩,有人不信,其实,看着电视里无聊的节目,最容易让人放松,这种似看非看的状态,反而是很好的入定方式,等你真的能不借助外力,就能自然入定,那时候就好办了。至少一开始,越是安静的地方,越让你胡思乱想! 11、调整方式,为了尽量让自己放松,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做一些心理暗示,就是想象:头顶一个气球、下巴下含一个气球、双手抱着大气球、双腿夹着大气球、坐着一个大气球、腋下夹着气球等,有周身浑圆、外撑、内抱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一下子能找到,要慢慢体会。无极桩就是要有周身的“整”劲儿,浑圆劲儿才行。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其实都是这个装的姿态的变化,有关内容可以看《太极拳谱》。 总之,每个人的姿势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总体的架子上,微调自己的身体,找到让自己能完全放松的姿势,但不能破坏这个架子,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1周左右能周到合适的站位。 每次站桩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越长越好,但如果累了就停下。通常感到累了,往往是没有放松,可以微微调整自己的姿势,找到让自己不累的状态。 通常,站桩应该是越站越轻松,不会感到那里很吃力、发酸,很累的。慢慢地,你可以感到周身气血通畅,自然流动。双脚双手温热(不是火烧的那种热,那是出偏差了)沉重,仿佛可以一掌击碎玻璃一样的力道,周身内部温热舒畅,仿佛有热气遍布全身,感到自己像气球一样充满张力,一句话,很舒服、很有活力,即使不站桩,也能随时感受到周身充满力量的感觉,走路也双腿轻松很多。等等还有许多好处,这里不啰嗦了,自己体会吧。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 与前脚成 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 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 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 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出脚时要腰催胯、胯

形意拳实战技法选粹

形意拳实战技法选粹(七星十四处打法) 孟庆威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和精髓,不讲技击的武术只能说是中看不中用的“舞术”。历代形意先师都有“形意技击秘法”之传。所谓“秘法”即“打有目标、顾有诀窍、进退有度、开合有法”。武术界同仁熟知的车永宏的“游鼍化险,绝地逢生”,郭云深的“连珠崩拳”,买壮图的“鸡形四把捶”,宋世荣的“燕子取水”,刘奇兰的“龙形特技”,张树德的“马形技法”,布学宽的“狮吞手”,刘剑的“截手连珠炮”,宋铁麟的“阴阳把”,孙德宜的“反手割脖、顺手牵羊”,吕加麟的“连三腿”等等都是诸位先师的拿手绝活;技击泰斗李复祯的“五花炮、绞捎子、连环手法虎扑子”更是形意界众所周知的绝招。继承、挖掘诸位先师在散手技法上的宝贵遗产,对弘扬中华武术,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使中华武术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向广大武术爱好者就形意拳术中常用的实战技法作一简单的介绍,不妥之处,敬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在形意拳古谱中有左右上下“十四”打法之论,即头、手、肘、肩、胯、膝、脚。无论哪种打法,形意拳历代先师均反复强调了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必须手脚并用”,“光是手到不为能,手足齐到艺为真”,“打人如亲觜,贴身近打全凭腿”。往往听到一些外行讲:“形意拳用腿的地方不多”,其实,在形意散手技法中,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腿,进退转侧,扭身调膀,吞吐趋避,离开了步法的灵活多变,无论多么高明的技法都无济于世,所以,在下面介绍的形意散手技法中,步法的作用必须放在第一位。 一、头打技法 头为“十四”打法之首,主要有顶、摆、撞三种打法。“顶”有前顶和上顶,“摆”有左右之分,“撞”有前撞和后撞之别。头打的主要部位是对方的眼、鼻、口、耳、两鬓以及胸部。关于头打的要领是:“头打起落随脚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列举头打三例: 1、对方以双峰贯耳来攻我,我以双手左右分顾其双手,同时以寸步跟进,用头直击对方的面部(图1、2)。 2、对方以顺步右崩拳击胸或腹部,我则侧身迂回使对方攻击落空;我从侧面贴近对手并以两臂封闭对方的攻击之手臂,用头摆打其面部或胸部(图 3、4)。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配图)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前辈先哲早有名训:“入门先站三年桩”[今有人改为入门先站三体式,而尚派认为,三体式只是劈拳的定式,应着意于鹰招及力学之习练]。桩功乃入门之正轨,深造的阶梯,若舍此他求,则一切招式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外形,终不能窥拳道的真谛。本拳桩功计有十二种,但若能精于一桩,则其它各式均能触类旁通。尚先生初拜于李师存义门下之时,李仅授一桩式。先生之异于常人之处甚多,究其至要,恒心与专一也。尚先生站桩之初,点烛记时,艰苦备尝,二年未问其它,李深嘉其志,始授绝学。尚先生遂留“三柱高香得真传”之佳话。本文只介绍四种基本桩法。 抱丹田[图一],又称混元桩。此桩为诸桩之基础,初学者如不先致力此桩,其它各桩难以习成。这是因为此桩中正、均衡,身体各部均能得到滋养、锻炼、修复,无偏废之病。历代大师无不终生习此,而戴龙邦师祖更是由此入门,洗净“二驴”之拙力.换得内家之纯功。其它各桩均依此桩为原则.只是方向、角度、刚柔、虚实等稍有变化。其法主养气摄生、强筋健骨、补脑益髓,诚养生秘诀.修身至要。而拳中之自然整体力,自不难由微而著,不求自至。此桩以外形和意念来调整运动量,但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应注意饱练伤胃,饿练伤气,冬防冷风吹,夏忌烈日晒。练功时要环境安静,空气清新。练功过程应如汽车之行驶,做到三稳,起动稳、行驶稳、刹车稳。概述如下: 入门阶段:双足分开同肩宽,平行而立,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腋下半虚,将双手抬起,十指分开稍弯置腹前,手与自身之距为三拳,意念中双手如抱一大气球,浑身肌肉群有松散下坠之意,目以垂帘,似葛蒲低眉,于远方收神,耳边如闻细雨风声。此桩意念,头似枕非枕,背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以放松为目的,应有舒适无比,欣欣自得之意。简言之,不可死板拿劲,不求绝对人静,避免不愉快之回忆。天高地阔之境,鲜花绿树之趣,均可意想。此阶段愈深愈久,对日后拳学造诣愈有助,原因极简单,欲得内劲须放松,松至极处必真紧。或问:“不用力何以长力?”决曰:“世之柔者莫过于水,攻坚者莫过于水。”望初学者三思之。再浅喻之,世人皆羡虎豹之威,龙蛇之灵,仿生而造拳,而多数人却忽视了最根本所在。在此奉劝初学诸君观察一番牛马和虎豹的体质,牛马负重拉载,虎豹不及也,但虎豹却能将牛马扑食之,盖牛马长期劳作已失自然之力,皆负重之僵肌,而虎豹全身却十分松软,猫犬亦如是。简言之,动物愈凶猛,自身愈松软,而观之者以为其无力也。内家拳法之梗概,由此可明一二。而人体幼时,身体亦松软也。郭老云深曾言:“练得躯柔婴孩似,打遍天下不费难。”以谓习拳之最关健处,希初学者必须于放松上用功,切切。 寻整阶段:此阶段只有全身基本放松之后,方可习之。外形同上,只是意念改变而已。习桩之时;意想双手腕之间,双手腕与后脖颈之间,双足脚尖与双手腕间,双足后跟与后脖颈之间各有一条皮筋牵连。初学时会顾此失彼,久之则纯熟自然。待牵连自然后,尚需意想头向上顶,背向后靠,双手外撑,双足下蹬时[许想不许作]各条皮筋随之拉起再放松,反复如是。不可用力,全悉意想,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而百枝摇,整体内部运动,自然整体力自萌。深入阶段:此阶段须待上述两功有得后方可习练。不然,非但无益,且有前功尽弃之患。此桩外形仍同上,只是腋下全虚,肩松肘横,双手抬起置胸前,头顶项竖,膝顶足蹬,十指分开。初步意念,意想自身各条皮筋拉紧放松的频率逐渐加快,继而以此桩与外界发生联系,如目视前方大树、楼顶、夜晚暗星等。意念中将一条弹簧套在树尖或其它物上,另一端拴在自己双手腕处或脖子上,以全身整体运动将外界物拉来送去。目光三十五度向前上方平视。但只需意会,切莫着力,尤其胸腹部不能有丝毫紧张,如憋气用力必身僵气滞,全体皆非。 虎抱头:此桩仍以基本桩为原则,只因对敌决斗时应侧身而立,故需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正似斜,抱斜以正,乃侧身对敌而求身法中正之桩。此桩是历代前贤总结中华武术最为科学之技击间架及预备式。习之有得,不但能随机而发力,随势而动转,而且使自身受敌面积减至最低限度。其练法将自身安排为龙身[曲折有面积],熊膀[腰背部肌肉四面拉伸,拳谱所谓含胸竖项、拔背、吊顶,以及双臂横撑皆为此也]、鸡腿[分虚实、单双重合一]、虎抱头[如虎豹扑食,双爪护

讨论形意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形意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形意法在跳跃运动教学项目中的运用;形意法在学前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运用这些自然景物和动物形象而生动地把长拳的动作比喻出来,突出体育教学的节凑感。 【关键词】形意法,游戏法,语言法,重复练习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游戏法、授课法、重复练习等。对于相同的体育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同样的教学方法也可运用到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也就是说针对于相同内容的体育教材,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即因材施教,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善于模仿,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师灵活而巧妙地运用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来模仿或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形意法。它主要运用于低年级体育教学当中,不但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而且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兴趣,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形意法在跳跃运动教学项目中的运用: 首先,通过引发问题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慢慢进入课

堂,启发他们的思想,扩展他们的思维。下面以立定跳远为例,问同学们在动物园见到过哪些动物?能否模仿它们的动作?接着再问及与本课有关的动物动作,如:老鹰式、袋鼠式和青蛙式。 把立定式跳远共分为四部分: 1.首先提出看谁模仿的最象 (1)预备式:两脚稍分开自然站立。 (2)老鹰式动作:两臂后摆同时屈膝。 (3)袋鼠式动作:两臂前上举、展腹、提踵。 (4)青蛙式动作:两臂由后向前上方用力摆起,同时两脚用力登地,并迅速向前跳起,落地时脚跟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维持身体平衡。 2.然后以游戏的形式把各个动作串联在一起,即为立定式跳远的整个过程 例如形意法在学前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如练习兔跳时,模仿兔子跳的动作,锻炼学生手脚并用的能力;走时,模仿大象走的动作;练习半蹲跳时,模仿青蛙跳的动作;练习侧跨跳时,模仿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从这一朵飞到另一朵的动作……但为了达到动作的逼真,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意识,在练习中还要联想到森林中有好多好多的小白兔,在草地上不停地蹦蹦跳跳,有的吃草有的追逐,还不时地发出被追赶的声音,以达到真情实境的效果。

形意拳实战对操六捶

形意拳实战对操六捶 武当?总258期 形意拳是比较注重实战的一种传统拳术.其优秀对操套路《六捶》系形意拳大师宋世荣先生精心编创,动作简洁明快,实用性强,富有现代搏击的内涵和特点.下面予以介绍并加以详细解析,以飨读者. 一 ,上手刺面掌下手炮拳 上手一般为实战对操双方先行出手者,通常多用进攻招式;下手即对操拳路中后出手者,一般多为防守动作,但不乏精绝的防守反击.采用刺面掌开势,充分体现了形意拳实战运用的特点和优点.刺面掌实际上是形意十二大形中鸡形"金鸡食米"式的临战运用.其特点一是快,其势犹若鸡在地上啄米一 般,每秒钟可达6次.二是凶,掌刺部位不离对方双眼或咽喉.三是虚实相间,妙不可测.一掌刺去,若对方不及反应,则乘势重创对方; 若对方反应灵敏或早有准备,则化作佯攻,吸引对方还击,待抓住对 方破绽后再行进攻.所以说,练习者切莫低估这一式的实战意义和作用.对方用刺面掌来击,下手当然可以用许多方法防守或反击,按照形意拳"近攻快打"的基本特点, 这里采用炮拳回击.炮拳就是形意拳中炮拳的实际运用.这一招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炮拳出拳犹如放炮般,拳势猛烈,一触即发,可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你刺面掌快,我炮拳更不含糊,以快制快.二是炮拳左手先顺着胸部钻过自己的鼻子前(运动中达到护胸护面的目的),随之再向上翻转滚架对方之刺面掌,同时骤发右拳猛击对方胸口.这种防守和反击融为一体的招法,往往不给对方"时间差"的空隙,既防住了对方的攻势,又得以有效地击中对方. 二,上手搬手炮

下手钳手 上手见对方打出炮 拳,迅疾收回右刺面掌, 此时的刺面掌已化为佯攻,随之左掌由左向右"搬"(实际为推或拍)开对方右拳,同时快速出 右拳,冲击对方右胸肋部.搬手炮这一招为"六捶"中的一捶,动作隐蔽,出拳距离短,拳劲猛脆,是这套对练需要着 重领会和练熟的招数之一 .搬手炮由于"搬"打 同步,加之距离对方甚近,对方往往猝不及防, 实战价值很高.若纯粹 西 安 孙 豹 隐

增长气力的功夫《十二大劲秘法》

增长气力的功夫《十二大劲秘法》 2018-01-24 17:44:39 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易筋洗髓经里的辅助功法. 其异常神奇.本人曾经练过一段时间效果十分明显.全身劲力.没有觉得累过. 走路快如疾风. 但因为练法比较苦而且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后来就间断了.现在都觉得可惜. 我要提醒各位的是练此功法. 必持之一衡.初期会感到身体疲惫无力.这是正常现象.这正是在驱除你的旧劲和拙力.继续练习会重新长出新力. 使你力大无穷.身体素质超好.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功法

十二大劲与韦陀劲十二势同源于达摩易筋经,惟韦陀劲专求易筋,十二大劲偏于练力。凡行练力功夫,须找一清静之处,面向东方站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气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默四十九字,然后接行下式,不要间断。练习第一式时,自己觉得练法已熟练,方可行笫二式。 此功乃练力练气,易筋通脉之法,务须持之有恒。练功期间杜绝酒色,以防神气不足,效果不佳:昼夜练习五、六次,功无间断,每日进食四、五次,专心练习百日,青壮年可使全身劲力大增,神勇无比可达千斤之力;如果软描无力之人,也可强健体魄,舒筋长力;倘若年老精气不足者,能如法操练.每日行二、三次,则能健体益精,祛病延年,其效用如神,惟专心习之者自明其妙。 第一式:面向东立,目上视,两脚站平,宽与肩齐。两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尽量上翘,默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想指朝上翘,想掌朝下按。如此四十九翘,四十九按,为四十九宫。 第二式:前式数字毕,将十指曲为拳,拳背朝前.以两大指朝身。每数一字,拳一紧,大指一翘。数四十九次,即四十九紧,又四十九翘。 第三式:前式教字毕,将大指叠在掌心,捏紧为拳,趁势往下伸,肘尖朝后,两臂伸直,虎口朝前。每数一字,拳加一紧。亦数四十九字,四十九紧。 第四式:前式数字毕,两臂平举,拳伸向前与肩齐平,两肘微曲、虎口朝上,两拳相离尺许。数一字拳一紧,共数四十九次。 笫五式:前式巳毕,即练此式,将两臀竖起,虎口朝后,手不可靠头,数一字,加紧一拳,也数四十九次。 第六式:前式也毕,即接以两拳下拉,拳对耳一寸,拳心朝前,虎口向两肩,拳一紧想两肘尖向后拉。如此数四十九字。

[摘录]尚氏形意拳三体式要领及练法

[摘录]尚氏形意拳三体式要领及练法 [摘录]尚氏形意拳三体式要领及练法 2011-11-17 10:02:30|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尚云祥先生强调的三体式要领:拔背、沉肩、坠肘、并膝、提肛、裹胯、三圆、三顶、三扣。 三圆是对掌型的要求,手心圆、手背圆、虎口圆。 三扣是齿扣、手扣、脚扣。 三顶:头上顶、舌顶上腭、手(前)顶(若有推山之功)。四平:1、头顶要平;2、两肩要平;3、前臂要平;4、两足抓地要平,助长发动下肢筋梢,使桩步根实,杜绝因后腿并膝裹胯而影响后腿的平实。四象就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站三体式时,前膝要求向前微挺,后膝要求里扣,但常因后膝里扣而使上身也随之转向前方,这样就无法求得裹胯之劲,影响腰部发劲,也使上下肢"三催"之劲不能顺达。因此学习"龙折身"至关重要。当后膝里扣,上身能以反拧而顺胯,形成腰腿的抻拔,使上体成为似正非正,似斜非斜,腰顺劲催,这就是"龙折身"。 要想找到"夹剪"之劲,还必须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才能构成完整的"夹剪"之劲。三体式第一步,

姿势和动作都正确。 第二步,对"意"的训练,追求内意之"动"。这一步的前提是:要能精神内守。先用意内视于皮肉之间,以求意气达四肢,再意注丹田,以固灵根。但皆应在周身放松毫不用拙力的情况下,以意来作媒引,运之周身。具体做法如下:1、意注上肢梢节---手,在拔背、沉肩、坠肘的配合下,用意念去找掌指和劳宫穴之"动",会有麻胀感,或有热流和气感,以至指关节时有吱吱响动。 2、意注下肢。在前膝前挺、后膝里扣,以及"龙折身"的配合下,会发现膝关节之"动",亦有麻胀感,或热流和气感,以至膝关节时而有吱吱响动,进而整腿亦有气感,渐至贯及脚心涌泉穴。 3、调息归根,意注丹田,小腹生"动",亦有热流和气感。唾液增多咽之,用意引入丹田,乃有腹鸣,直下小腹,会觉腹腔松畅,气顺腹实。 通过动作和套路的锻炼,当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把明劲打好,练到刚健之至,则"刚至柔生",以及向"柔极自化"的阶段迈进时,站三体式就该有更高的要求,我们把它列为桩功的第三步。要以"灵性为至上",用"神、意、气"合于丹田,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之遂通。

形声字解读

形声字解读(上) 【提要】从有无声标角度看,汉字的造字方法只有“两书”:形意法和形声法。形声字的形意符不表具体字义,只表字的抽象意类所属;声韵符不标注字音,只标示该字的韵部所属。“形声字”实际上应称为“意韵字”。形声字的声韵族中,韵母存在“韵辙联通”现象。声韵符到今天始终都在为标注字音发挥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所蒙受的千百年的冤枉委屈应得以洗雪。形声字的构成,自有其清晰严整的规律。形声字是完全可以解读的。 【导语】形声字的解读问题是个老问题,老到起码有两千岁,因为从许慎所著汉语史上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开始,人们就不大明白为什么形声字的很多声旁不太管用。到现代人手里,这个问题就更厉害了。据统计,现在声旁能正常工作的,只有25%左右。也就是说,有75%的形声字, 其读音是模糊的。考虑到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之大,这个问题是令人震惊。一般认为,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有95%的高比率。即使把字数限定在3500常用字内,这个百分比至 少也有90%。那么,在常用字中,形声字就是3150字。这些字中,有75%字音难以读准,那就是2360多字。这么大的数字,还是很惊人的。 由于这个问题的长久存在,受影响最大的是识字教育。

后来人只是从许慎《说文解字》的《序》中知道,周朝的国子监里,“(依据)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后人始终弄不明白,周代人是怎样用“六书”为学童文字启蒙的,为什么现代人用起来就不好使了呢。其实,不但现代人不明白,至少2200多年前的秦代,人们就已经弄不明白了。李斯那作为“书同文”字形规范和国家标准的汉字启蒙教材《仓颉篇》,所使用的识字方法,就已经开了摒弃字理、多读多背、死背硬记的先河,可谓后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滥觞。 针对“三百千”识字方法的弊端,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终结了这种识字方法,改为分散的“随文识字法”。满以为这种“随文识字”给每个字的出现找了一个温暖的家,自然应该比“三百千”识字法有更好的表现,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其识字效果竟还大大不如被人废弃的“三百千”。因此,这种“随文识字法”逐渐被人们所厌弃,也是必然的事。上世纪的80年代,识字改革已形成高潮,各种识字方法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可惜,不管什么识字法,面对90%的形声字而束手无策,就不是一个成功的识字法。我们已经不无遗憾地看到,多少识字法,莫不在形声字这只拦路虎面前败退下来,裹足不前,无所作为。期间,不时有人主张依据汉字科学,按照每个字的造字原理来“科学识字”。不过,现在的汉字科学,对形声

【经典】李文彬:尚派形意拳入门

【经典】李文彬:尚派形意拳入门 本文作者李文彬先生是尚云祥关门弟子,“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五行拳以内经阴阳五行之说为理论根据,以祛病健身,变化人的气质为前提,以培养技术,加深功底为目的。所以要按内经所指诸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理和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的顺序来练,以求加功进益,增进健康。 尚云祥先生所传五行拳之劈拳与钻拳不同一般。 既叫拳就不是掌,既讲“劈”就该有似斧之形和似斧之劲。所以劈拳,既握拳又用拳与肘的中节发劲,明显不同于一般技法,用关节突出处打人、发劲的惯例,在技法上别具特殊效用。钻拳,既有实战击法,又有健身效果。它既有甩臂、搂掌似闪之形,又有抖腰助肾之功,其健身、练功的效益显著。 步法上突出的是“夹剪腿”和“槐虫步”。它的前趟和后蹬劲,进也打,退也打,步步体现出“脚打七分”、“去意好似卷地风”的技法特色。 五行拳,应突出练功、找劲和发挥内在的五行精神作用,少讲招法的施用。经云:“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四梢但齐,五行乱”,“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等等。尚先生曾说“内要提。”就是要把内在的精神提起来,把内五行发动起来。“心动如飞剑,肝动似火焰,

肺功成雷声,脾动肾加功。”这样发动内在的精神作用,自然会倍增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威力。 尚先生所传的形意拳动作和发劲,迅猛、刚实。正如经云:“起如风,落如箭,打到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它的动作是从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轻松自然中求得。先要“松得开”,再要“打得长,放得远,落得实,发得快,从而把刚劲练好。只有掌握好刚劲的“爆发劲”才算有了真正发人的本钱。这就是练形意要先练好“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刚(明)劲,再求“缓动遂发”的柔(暗)劲,最后再求“不意而发”的化劲,进而掌握形意进阶之路的真谛。 五行拳中,钻、横之拳要尽量外拧如图3一①;劈、崩、炮之拳要抻出腕星如图3-2。 为便于记忆五行各拳的技法要领,将近代人编的五行拳歌,作了改编,分别列于各拳动作说明之前,供参考。 l.劈拳 经云:“劈拳之形似斧属金”、“内通于肺,外窍于鼻,在体为皮毛',居五行拳之首。它以前臂的拳和前臂作为发劲的着意点,即视之为似斧的“斧刃”。故有劈拳肘打之说,具有不用关节处发劲打人的特点,向为前人所珍视。若以鹰捉代之,则实为大谬也。 劈拳歌诀“劈拳似斧性属金,生钻克崩妙绝伦;体为皮毛鼻通肺,前臂发劲劲乃神。”

形意真说

形意真说 形意拳走到21世纪的今天,其实也不容易了.尤其在世界搏击术迅猛发展的现在,处境其实不容乐观.首先,关键一个问题,形意拳,需要练什么,怎么练.我们所学的一些东西又到 底是练了什么?! 形意毕竟是拳术,然而现在很多练了形意的人不能打不会打也是事实,一个鲜明的证据就是现在很多形意拳派标榜自己是真正能打的实战武术——一门拳术还要强调自己是能打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就是,很多形意拳派的训练体制设置的问题——没有清楚明白的 告诉练习者你该练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练——这不能说一定就是形意拳的练功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性,但至少是没有清楚告诉练习者。所以也同时造成了练习者本身对所练的东西不知道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这也造成了事倍功半的坏效果。另外再加上形意拳号称练打合一,怎么练的就怎么用,有些人就拿着功法架子就跟人动手去了,怎能不败?! 形意吧,五行、十二形,其实我说过很多次,就是练功的功法架子,不是打法、用法。什么叫功法架子呢?其实就是搏击素质的训练,最根本的素质训练。如果一个人要搏击,他需

要1、强健的体魄——这决定体能、抗击打能力。2、灵活性和柔韧性。3、身体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以上两点决定了搏击者的反应、身体的移动的灵活性和速度。4、发力模式和发力强度。要想获得良好的打击力,必须先建立一个规范的发力模式,形成本能,就算身体极度疲惫时,也能按照这个模式完成动作。这是保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也不会做无效攻击的前提。而发力强度,来源于对参与发力的肌肉的强度的锻炼。这个与发力模式的构建是相符相成的。 由这个角度来看五行、十二形,就能明白这些动作的设置是干什么的了。 五行拳不是形意的五个基本招数。三体式。是基本的站位,培养良好的身体建构,体会好整的感觉,以及基本找到自身体重的感觉,为以后的运用和运动起来打下基础。劈拳,是三体式换式练习和最初的移动运动练习。崩拳,发力模式的建构。就是前趟后瞪拧腰转胯。炮拳,远距离移动打击及最基本的控手打法练习。横拳,近距离的发力练习。钻拳,上方发力。如果说五形拳是发力的重点训练的话。而十二形,更多的则是身体素质的训练。 然而在这些东西里,我们很遗憾的说,没有看到直接针对搏

形意十二形拳

形意十二形拳中文名称:形意十二形拳 英文名称:12 animal forms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十二形是以拳拟十二种动物的生活形态和搏斗的特长而组成的形意传统套路。它包括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鮀、蛇、鹱,鹰、熊,较五形拳练习,又增加了许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丰富、劲力全面,中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又可锻炼和掌握多种劲力,提高攻防实战能力。 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衍变、戴龙邦所传原为十大形,既龙、虎、 猴、马、鸡、燕、鹞、蛇、鹰、熊。后由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创添了鮀和鹱形,使形意拳有与心意拳相似之外,但大部分拳理拳法有所不同,使其形意技击之法更趋于全面。 形意十二形之一——龙形 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神化动物.。蛰龙升天、.云龙九现、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等,处处显示龙的神奇变换。龙形练神,神发于目,威显于爪,劲源于腰,而起于承浆之穴(下唇下陷处),在动作的技法中我们要学它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顺逆盘旋,起伏变换。在其起钻腾越时,要象蛰龙升天,既轻灵又矫健。在落翻潜沉时,如霹雳击地,既迅猛而又舒放。故龙形形式虽简,而动作劲力难练。务从起伏柔

韧,腾潜矫健的动作中求得周身三节惯穿,身腰刚柔形神一气,能如此练习和认识,则形意龙形妙諦可得矣.。 形意十二形之二——虎形 虎有扑食之勇,既能胯打,又擅尾扫,故称“虎有三绝之技”。它纵山跳涧,凶猛异常,不怪称为“兽中之王”。经曰:“虎未扑食头早抱”是指虎未扑食之前,总是先缩身,收腿,两前腿抱于头前额下,借以蓄力待发,并借后蹬腿,展腰之力,使其前扑既能纵高跳远,又能迅猛力大,特别是爪到嘴也到,使被扑动物无法抗脱。就是在奔跑中它最后的一扑,也完全具备这一特点,这就是虎扑食凶猛之所在,也是“虎抱头”亦顾亦打的由来。我们学练虎形就要知其技法,究其窍要,以求形神兼备,技击效果好。 形意十二形之三——猴形 猴性敏且精灵。拳经云:“猴有纵山之灵,攀缘之巧”,它的轻灵确非其它动物可比。我们学练猴形不论进退晃闪转换中,还是纵跳腾挪时,不论是“挂印”、“倒绳”,还是“爬竿”都要意动身随,手脚合一,以求一动周身俱动,并能一发即到,磨砺习久,则不难得猴形之精微 形意十二形之四——马形 拳经曰:“马有疾蹄之功、奔驰之勇“。因之我们在学马形时,就是学它风驰电掣的特点。练马形不能离开形意技法之本,要从“身似弩弓”,“行如槐虫”的训练中逐步悟出来,它绝不是瞎跑滥蹦,只有将“槐虫步”从轻灵合协及稳实中练出“劲疾步大”的技法劲力才对。不管是单马形还是双马形,都要充分发挥形意的腰劲和下肢作用,拳经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去意好似卷地风”正说明其两腿前趟后蹬作用,只右这样才能体现“践拳似马奔”的高超技法。马形中的两臂在演练中含里搂、前冲的疾蹄之劲,其腕关节尤有扣腕里刨的技法作用,也充分体现“拳打三节不见形”的精微所在。

[基础]形意拳实战窍门

[基础]形意拳实战窍门 形意拳实战秘诀 硬打硬进无遮拦,练形意的都知道这句话。自己练时好办,前面无遮无挡的,大可练得气势虎虎,进步如旋风,可是与人动手,还能客观得心应手吗, 从前转身与师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比划比划,嘿,硬打硬进,还真进不去~举手之前,双方都在警惕,好比军队的攻守,一方在战壕里弹上膛刀出鞘地等待,另一方大模大样地强攻,那不是找死嘛~那时我就吃了不少这样的亏。后来挨打多了,也学乖了,不再硬冲直撞,而是虚虚实实,得着机会才玩一把硬打硬进,别说,效果还真好~这时才明白:硬打硬进也不是一上来就傻冒饭店的往里冲,而是要有选择地硬打硬进~当然,如果你功夫跟尚云祥一样棒,你也可以硬冲;但如果你还不如尚前辈,那就省省吧,得机得势才进身,这时管你是硬打硬进还是巧打软进。占了先机才有发挥技术的余地~~~ 形意拳技击的技术问题二:脚下的根 形意拳特别讲脚下的根,步到人飞,脚下无根哪行,这根怎么出来的,老话讲要站桩、行桩,就是站桩和打拳。其实不尽然,除了这两个要求外,还要多有实战对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否则还是死桩。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老拳师,他们不管是行拳还是动手实战,架子都是非常低的。架子低了,重心低了,稳固性自然大大增加,脚下的根也就有了。这种打斗方式与普通的散打不同,散打站位都较高。站位高,灵活性好,站位低,步法远没高位快,可是稳定。形意拳平时的站桩、打拳练就了三角形的稳定的人体站位形态,架子再低,更妙。至于运动不灵,这就是功夫了。平时下式子(就是低架子)打拳,习惯了这种形态,日久天长,动作一样能快、能灵,功夫也就出来了。等你低式子能与高式子一样灵活时,再去与高站位的人动手,大占便宜。形意的功夫出在腿上,下式子打拳也是很主要的一项。不独形意,

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

大成拳谱? 绪言?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成拳,应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大成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工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何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此谓之而上一路也。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唯大成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大成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动力也!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抑制,不能欲之即击也,大成拳之妙用,即在恢复人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总纲?

意拳遗形独与力俱?集古大成实践服膺?身无定势随遇平衡?脚无定位蹉线踏重?手艺定踪沾身纵力?落无定法抽身劲发?蛮用拙力戕生之道?精神内守食力而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无虚靶靶要定的?内不外游外不内侵?循力而行唯奸唯诈?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放不务重务审所达?击不务远务审所及?彼竭我盈契机发力?

动如遇仇不以先举?打后需看落水上岸?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有法也空法为力居?力弥时所凝重如泥?四体一劲遇物惊炸?神松意紧形曲意直?浑浑噩噩形行拙笨?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虽为一发则俏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嘉彼钓翁得鱼忘筌?混元惊炸无我神化?技到无心信手即真?(一)大成拳的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