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酸联合口服氨甲环酸、外用左旋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效果观察
氨甲环酸片治黄褐斑

氨甲环酸片治黄褐斑黄褐斑对于女人来说是历史性的难题了。
近年来,日本医生发现氨甲环酸片能有效治疗黄褐斑,氨甲环酸片原本是作为止血药应用于临床,日本的一位医生在一次治疗内科疾病时,偶然发现,氨甲环酸能治疗黄褐斑。
通过多年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观察,氨甲环酸片能抑制皮肤黑色素的合成和沉淀,临床用于治疗黄褐斑,副作用少,疗效显著,目前在国内作为治疗黄褐斑的首选药物。
★ 1、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有效的机理是什么?首先,现在被认为也是和它原来的作用——防止出血不止有关,通过抑制一些细胞因子对黑色素细胞的刺激,来达到改善黄褐斑的目的;其次,黑色素的生成需要酪氨酸以及酪氨酸酶的参与,才能让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而氨甲环酸和酪氨酸在化学结构上相似,都有一个羧基(COOH),可以和酪氨酸争夺酪氨酸酶,进而干扰酪氨酸酶对酪氨酸代谢的催化作用,从而达到减少黑色素的合成,即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
(这可能才是关键)★2、氨甲环酸长期口服有没有副作用?特别是止血的副作用?其实氨甲环酸止血的机理并不是促进凝血,而是抑制纤溶,所以凝血功能的参数都不影响,国外已经研究的很成熟,在国内也有专家对口服氨甲环酸的患者进行了一年的随访观测,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所以大家都不用太担心。
更何况用于止血时的药量(每天1~2g,总量相当于2~4片,分2~4次口服)要远远大于治疗黄褐斑的剂量(开始阶段每天2次,每次半片,总量相当于0.5g,后期可每天半片,一次口服)。
但是是药三分毒,都有副作用,氨甲环酸最常见的副作用:一是胃肠道反应。
包括恶心反胃、腹泻、腹痛等(发生率在1~5.4%,远远小于另一种常用的也是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阿司匹林的发生率3~9%),如果发生这个情况,可以选择在餐后半小时服用;二是月经减少。
约8.1%的人出现暂时性的月经量减少,那么在月经期间停止服用,多数人都可自行恢复。
★ 3、哪些人不适合用氨甲环酸治疗?有血栓史的患者(脑血栓、心肌梗塞、血栓静脉炎等)、有消耗性凝血障碍的患者(与肝素等并用)以及部分类型的黄褐斑,用氨甲环酸效果不佳者。
调Q激光辅助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患者的效果观察

调Q激光辅助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患者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在黄褐斑治疗中联用调Q激光疗法与氨甲环酸的价值。
方法:试验者是2021.07至2023.03在医院治疗的80例黄褐斑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均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氨甲环酸治疗,观察组则联用氨甲环酸+调Q激光疗法,比对治疗有效性。
结果:观察组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率无差异,P>0.05。
结论:以调Q激光疗法与氨甲环酸联合治疗后,可促进患者色斑消失,进一步提升疗效,而且还有着较高的治疗安全性,适宜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黄褐斑;氨甲环酸;调Q激光;疗效黄褐斑属于临床上常见疾病,以面部出现对称性淡褐色或者褐色斑片为主要表现,前额、口鼻以及颧部为好发部位,此病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且缺乏统一定论,与使用化妆品、紫外线照射、妊娠以及性激素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不仅会对患者外貌造成影响,且大部分患者还伴有内分泌紊乱、失眠、妇科问题等存在,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与精神状态[1]。
目前,针对此类疾病治疗方式较多,如激光、口服药物、局部治疗等,但由于疾病治疗难度比较大,且复发风险性较高,因此合理选择有效治疗方式则显得至关重要[2]。
本试验以分析调Q激光疗法与氨甲环酸联用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对象为来院就医的黄褐斑患者,总例数是80例,分组依据是随机信封法,对照组:年龄分界值与均龄25岁至55岁(40.14±5.43岁);病程及均值6个月至5年(2.11±0.78年);观察组:在年龄上,最高和最低为52岁与28岁,均龄值40.02±5.37岁;在病程方面,最长与最短5年与6个月,均值2.15±0.82年。
组间资料采取统计学分析,P>0.05,证实可对比。
1.2方法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以口服方式服用维生素C,每次服用0.1g~0.2g,每日服用3次;对照组选择氨甲环酸为治疗药物,每次口服用药量是250mg至500mg,每日进行1次至2次治疗;观察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调Q激光进行辅助治疗,仪器选择YAG 激光治疗机,对于波长、频率、光斑直径以及能量密度分别设置成1064nm、5~10 Hz、6~8 mm及1.0~2.4 J/cm2,体位取仰卧位,指导患者佩戴上眼部护具,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在治疗期间需确保激光头与皮肤表面处于垂直状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能量密度进行调整,以皮肤略有发红现象为宜,在加强扫描后进行20min的冰敷,每2周进行1次治疗。
氨甲环酸联合激光治疗面部黄褐斑的效果分析

氨甲环酸联合激光治疗面部黄褐斑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面部黄褐斑患者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激光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皮肤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面部黄褐斑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42例行激光治疗者作为对照组,42例行激光+氨甲环酸治疗者作为实验组,对比治疗3个月后两组病情控制情况及治疗效果,并分析治疗安全性。
结果:①实验组治疗后MASI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激光治疗基础上,予以面部黄褐斑患者氨甲环酸治疗,可促进色斑消退,提高祛斑效果,且联合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面部黄褐斑;氨甲环酸;激光面部黄褐斑为皮肤科常见病,以黄褐色色素性斑块为主要特征,虽然该病不痛不痒,但其会损害女性面貌,打击患者自尊心、自信心[1]。
我院针对此类患者应用激光疗法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面部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以治疗所用不同方案分组:对照组(n=42例)中,年龄28-54岁,平均(41.6±10.5)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4.7±3.5)年,黄褐斑面积1.4-27.8cm2,平均(14.5±11.6)cm2;实验组(n=42例)中,年龄27-55岁,平均(42.4±10.7)岁,病程7个月-10年,平均(5.2±3.8)年,黄褐斑面积1.3-27.9cm2,平均(14.9±11.8)cm2。
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符合《中国黄褐斑专家共识(2021版)》中相关诊断标准;②经皮肤镜、实验室检查确诊;③1个月内无暴晒史;④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疱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②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③瘢痕体质或对光敏感;④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⑤合并免疫性疾病;⑥精神障碍;⑦近半年内接受过治疗;⑧过敏体质。
氨甲环酸美容美白淡斑作用、治疗黄褐斑有效机理、绿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和使用建议

氨甲环酸美容美白淡斑作用、治疗黄褐斑有效机理、绿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和使用建议氨甲环酸美容美白淡斑作用氨甲环酸又叫止血环酸,是一种抗纤溶止血药物。
氨甲环酸用于治疗黄褐斑已经有30多年历史,氨甲环酸治疗一部分黄褐斑患者有效的机理通过抑制一些细胞因子对黑色素细胞的刺激,来达到改善黄褐斑的目的。
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有效机理氨甲环酸能够通过抑制一些细胞因子对黑色素细胞的刺激,来达到改善黄褐斑的目的。
同一黄褐斑,其皮损皮肤中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非皮损部位,而氨甲环酸具有降低肥大细胞活性,抗血管和黑色素生成的特性被认为有助于黄褐斑的治疗。
另一方面,用于黄褐斑能够减少酪氨酸酶产生黑色素,黑色素的生成需要酪氨酸以及酪氨酸酶的参与,才能让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而氨甲环酸和氨酸在化学结构上相似,都有一个羟基,可以和酪氢酸争夺酪氨酸酶,进而干扰酪氨酸酶对酪氨酸代谢的催化作用,从而达到减少黑色素的合成,即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
黄褐斑患者进行氨甲环酸外用,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少于常规激素治疗,证实了氨甲环酸在治疗疗效较好的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少。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存在血管内高凝患者应禁止使用。
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氨甲环酸常见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注射以及外用,其中外用包括使用含有氨甲环酸(传明酸)成分的护肤品和纳米微晶导入氨甲环酸注射液。
1、口服氨甲环酸推荐剂量为250 mg每日2次,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月经过少等。
临床研究显示,口服氨甲环酸250 mg 每日2次治疗12周能有效改善黄褐斑皮损,且对难治性黄褐斑亦疗效显著。
2、外用氨甲环酸通常为乳膏,在疗效上与氢醌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但不良反应较少,仅有少数患者有刺激感。
外用氨甲环酸常被用作辅助治疗,研究显示局部外用3%氨甲环酸可以提高 1 064 nm QS-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
近年来氨甲环酸也可以皮内注射和微针注射。
在常规氢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甲环酸注射可以提高局部治疗的疗效。
中药联合果酸治疗黄褐斑及RCM下影像变化

中药联合果酸治疗黄褐斑及RCM下影像变化目的:观察中药联合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其在RCM下的影像学变化。
方法:将80例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单用果酸治疗;治疗组:40例,在果酸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療胶嚢。
8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RCM监测其影像学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CM(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担描显微镜)监测下,两组患者树突状细胞减少,色素密度降低,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府逐瘀胶嚢联合果酸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疗效优于单纯外用果酸治疗,RCM下影像学变化能很好地评估其临床疗效。
标签:黄褐斑;血府逐病胶嚢;果酸;RCM;影像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皮肤病,发病部位以颧部、颊部、前额等为主,临床特点为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多呈对称性分布,受紫外线照射后加重,故常于春夏加重,秋冬减轻。
因影响容貌美,患者求治心切。
目前,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不明,临床治疗多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E、外用药物涂抹及激光治疗等,效果不尽人意[1]。
2014年8月-2016年11月,笔者在应用果酸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同时,配合血府逐瘀胶囊口服,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1月笔者医院皮肤科就诊的8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0例,年龄24?48岁,病程6个月?10年;对照组:40例,年龄26?50岁,病程5个月?9年。
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10版《黄褐斑和白癜风的诊疗标准》[2],诊断为黄褐斑患者;②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辨证分型属于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
氨甲环酸联合中药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

氨甲环酸联合中药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
徐萍;单敏洁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4(23)9
【摘要】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中药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每日2次,治疗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0.5g/天,共12周.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拟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43.3%,有效率66.7%;对照组基本治愈率10%,有效率3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女性黄褐斑安全、有效.
【总页数】3页(P758-760)
【作者】徐萍;单敏洁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4+2
【相关文献】
1.氨甲环酸联合中药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 [J], 赵丽梅;王先荣
2.Q开关1064 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临床效果 [J], 张学军
3.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口服联合氨甲环酸溶液湿敷及激光照射治疗女性黄褐斑患者效
果评价 [J], 王慧芹;宝令玉;董一良
4.芦荟珍珠胶囊联合氨甲环酸及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对女性黄褐斑患者MASI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贾雪平; 姚莹; 郑双进
5.氨甲环酸联合中药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J], 汤连君;赵俊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氨甲环酸黄褐斑原理

氨甲环酸黄褐斑原理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面部,表现为对称性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心理健康。
氨甲环酸作为一种治疗黄褐斑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原理是什么呢?要了解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原理,首先需要了解黄褐斑的形成机制。
目前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紫外线照射、激素水平变化、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等。
遗传因素在黄褐斑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更容易患黄褐斑的遗传背景,这使得他们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更容易出现色斑。
紫外线照射是黄褐斑形成的重要诱因之一。
紫外线可以激活黑素细胞,使其产生更多的黑色素,导致色素沉着。
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没有做好防晒措施,会增加黄褐斑的发生风险。
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与黄褐斑密切相关。
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等情况下,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会发生改变。
这些激素可以刺激黑素细胞的活性,促进黑色素的合成和转运,从而导致黄褐斑的出现。
炎症反应在黄褐斑的形成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皮肤的炎症可以激活一系列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导致黑素细胞的异常活跃和黑色素的过度产生。
自由基损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自由基可以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影响黑素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黑色素的异常积累。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说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原理。
氨甲环酸又名传明酸,原本是一种止血药。
后来人们发现它在治疗黄褐斑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氨甲环酸能够抑制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纤溶酶是一种能够促进黑色素细胞外基质降解的酶,当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的过程被抑制时,黑色素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性增加,减少了黑色素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黑色素的合成和释放。
其次,氨甲环酸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黄褐斑。
炎症反应会导致黑素细胞的活化和黑色素的过度产生,而氨甲环酸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间接抑制黑色素的合成。
口服氨甲环酸联合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口服氨甲环酸联合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作者:明迪黄圆圆马静静刘文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3年第12期[摘要]目的:研究口服氨甲環酸联合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笔者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黄褐斑患者168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氨甲环酸治疗,实验组采用口服氨甲环酸联合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皮肤颜色评分、皮损面积评分、症状总分、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Melasma area severity index,MASI)评分,及治疗1个月、3个月后整体评价(Physician's global assessment,PGA)评分。
结果:两组治疗后疗效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52%(P <0.05);两组治疗后皮肤颜色评分、皮损面积评分及症状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治疗后皮肤颜色评分、皮损面积评分及症状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PGA评分较治疗1个月后PGA评分显著下降,且实验组PG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AS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实验组MA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与对照组的1.19%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口服氨甲环酸联合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
[关键词]黄褐斑;氨甲环酸;皮内注射;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3)12-0104-04Curative Effect of Oral Administration Combined with Intradermal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MING Di,HUANG Yuanyuan,MA Jingjing,LIU Wen(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Wuhan Asia General Hospital,Wuhan 430056,Hubei,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oral administration combined with intradermal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Methods A total of 168 patients with melasma admitted to the author'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method, with 84 cases in each group, receiv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combined with intradermal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respectively.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clinical effect, skin color score, skin lesion area score, total symptom score, Melas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MASI) score, and Physician Global Assessment (PGA) score. Results The grades of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e total response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7.62%)was higher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4.52%)(P<0.05). After treatment, skin color score,skin lesion area score and total symptom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GA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han after 1 month of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2.38% and 1.19%, witho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P>0.05). Conclusion Oral administration combined with intradermal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Key words: melasma; tranexamic acid; intradermal injection; melas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score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呈现对称性的浅棕色至深棕色的色素斑块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疾病,会对患者的容貌产生严重影响,易使患者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酸联合口服氨甲环酸、外用左旋维生素 C 治疗黄褐斑效果观察高 云1,刘 敏2(1.鄂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防所,湖北 鄂州 436000;2.鄂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湖北 鄂州 436000)【摘要】 目的 观察黄褐斑疾病治疗中联合果酸与口服氨甲环酸、外用左旋维生素C 的疗效。
方法 将本皮防所门诊部在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接收的121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61)与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果酸联合左旋维生素C 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果酸联合口服氨甲环酸及外用左旋维生素C 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性激素指标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4%,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的总有效率(P <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等性激素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针对黄褐斑疾病,临床中采取果酸+氨甲环酸+左旋维生素的联合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值得推广。
【关键词】 黄褐斑;果酸;氨甲环酸;左旋维生素C中图分类号:R751.05;R758.4+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9.03.004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glycolic acid combined with oral tranexamic acid and levovitamin C i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GAO Yun 1,LIU Min 2(1.Ezhou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Ezhou, Hubei 436000;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Ezhou Central Hospital, Ezhou, Hubei 436000)【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glycolic acid combined with oral tranexamic acid and levovitamin C i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Methods 121 cases of chloasma patients received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Dermatological Prevention Institute from September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61) and control group (n=60).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lycolic acid combined with levovitamin C,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 glycolic acid combined with oral tranexamic acid and external levovitamin C.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ex hormone index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4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8.33%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sex hormones such as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luteinizing hormone, and estradio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glycolic acid, tranexamic acid and levovitamin can achieve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reduce the level of sex hormones in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 】 Chloasma; glycolic acid; Tranexamic acid; Levovitamin C【收稿日期】2018-10-16黄褐斑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由紫外线辐射、妊娠及肝病等因素所致,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常表明阳性组组织真皮浅层MVD 较阴性组和对照组组织真皮浅层MVD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阴性组和对照组组织真皮浅层MVD 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研究还发现,MVD 与VEGF 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MVD 与PEDF 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VEGF 和PEDF 失衡导致血管增生异常,当VEGF 大量产生使VEGF/PEDF 升高,促进血管增生[8];高水平VEGF 反馈性使PEDF 生成加速,VEGF/PEDF 恢复平衡,血管增生恢复正常;当刺激因素解除VEGF 生成减少,使VEGF/PEDF 下降,抑制血管增生;跟寻常型银屑病临床分为进行期、稳定期、退行期相吻合。
综上所述,VEGF、PEDF 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增生参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进一步阐述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参考文献:[1] 何婷,黄跃生,白晓东.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31(4):419-424.[2] N ograles KE, Davidovici B, Krueger JG. New insights in the immu-nologic basis of psoriasis[J]. Semin Cutan Med Surg,2010,29(1):3-9.[3] 龙剑文,皮先明,涂亚庭.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β-连环蛋白、VEGF 和VEGFR-2的mRNA 表达[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1):29-31.[4] C huaRA,ArbiserJL.The role of angiogenesis inthe pathogenesis ofpsoriasis[J]. Autoimmunity,2009,42(7):574-579.[5] 盛霞,黄国良.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潜在治疗作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8):184-186.[6] Y an BX,Zheng YX,Li W,et parative expression of PEDF and-VEGFin human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and dermal fibroblasts: from normal skin topsoriasis[J].Discov Med.2018,25(136):47-56.[7] A be R,Yamaqishi S,Fujita Y,et al.Topical application of anti-angio-genic peptides based on pigment epithetlium-derived factor can im-prove psoriasis[J].Dermatol Sci,2010,57(3):183-191.[8] N ograles KE, Davidovici B, Krueger JG. New insights in the immu-nologic basis of psoriasis[J]. Semin Cutan Med Surg,2010,29(1):3-9.(6.5±1.4)年。
对照组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0.2±2.4)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2±1.5)年。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果酸联合左旋维生素C治疗,果酸选用甘醇酸,药物使用方法主要是将药物刷在患者黄褐斑病变部位,3周1次,连续用药4次为一个疗程。
左旋维生素C外用涂抹,用药方法是在前三天将药物涂抹在患者的面部若无不良反应,自第四天开始每天均涂抹1次,连续用药3个月。
观察组则应用果酸联合口服氨甲环酸、外用左旋维生素C治疗疾病,果酸药物及使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氨甲环酸采取口服用药,2次/d,1片/次,连续用药3个月,左旋维生素C外用涂抹,涂完果酸后涂抹药物,涂抹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① 治疗3个月后,以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判定患者的临床疗效。
显效:经治疗后黄褐斑基本消退;有效:治疗后患者黄褐斑颜色明显变浅,黄褐斑面积也大部分缩小;无效:黄褐斑少量消退或者同治疗前的面积无差异;② 治疗3个月后,测定两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61例,显效45例(73.77%),有效12例(19.67%),无效4例(6.56%),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60例,显效34例(56.66%),有效13例(21.67%),无效13例(21.67%),总有效率78.3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718,P<0.05)。
2.2 治疗后性激素水平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谢物的降解及将体内色素斑块淤积清除,调节肌肤代谢平衡及抑制黑色素淤积,特别适合亚洲女性的皮肤[4]。
而左旋维生素C具有美白淡斑及减少氧自由基伤害的作用。
然而,单一采取外用药物涂抹方法治疗黄褐斑并不能获得显著效果,所以临床中常给予患者口服氨甲环酸,该药物属于一种抗纤溶止血药物,同时抑制纤溶酶原的转化,减少黑素蛋白合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