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分类(仅供参考)

疼痛的分类

一、疼痛的定义

对疼痛下定义一直是个困难而广受争议的问题。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对疼痛提出了以下定义:“与组织损伤和潜在的组织或类似的损伤有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994年,根据对疼痛内涵的进一步理解,疼痛的定义又有了更多的注释。IASP 认为,对于大多数人群,组织损伤是疼痛定义的“金标准”。但人们也认识到,没有组织损伤或组织损伤愈合以后,疼痛仍然可能存在,疼痛有时还受情绪等心理因素影响。因此在对疼痛概念的进一步论述中认识到,疼痛与神经系统内组织损伤信号的传导并不等同,所以心理因素也不能完全从客观的疼痛指标中剔除。

换言之,疼痛通常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即每个人的体验和表达都是不同的。因而定义疼痛时,也应该考虑两个问题:①大面积的组织损伤可能没有或只有轻微的疼痛;②疼痛可能没有组织损伤。所以IASP进一步提出,同样的损伤可能引起不同的疼痛感受,并认为这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①产生疼痛的不同病理情况;②心理活动;③与疼痛有关的情绪变化如抑郁、焦虑或充满希望、乐观;④文化背景的影响,决定了患者是否能忍耐。

理解疼痛如何来分类有助于提供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但是至今尚无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疼痛分类方法。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划分。正如Gatchel所述,时间分类可较好的帮助理解生物心理因素对疼痛的作用,以及指导评估和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时间分类往往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如急性反复发作的疼痛(间歇性急性疼痛),进而忽略了与疾病进展有关的因素,如肿瘤和COPD。在此我们首先从病程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常规分类的急性和慢性疼痛。

二、疼痛学相关的名词和术语

疼痛术语的名词表最早出现在1979年第6期的Pain杂志上,在此前,很多名词业已存在并被广泛使用,如其中之一“异常性疼痛”已在疼痛和其他杂志的栏目中迅速应用。这些术语现已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在1982年第14期Pain杂志中又对这些名词作了补充。此后数十年,IASP和其他学科的众多专家和学者又

对其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这些术语及其定义的目的并非为提供一份综合性的词汇表,而是为在疼痛研究领域的不同学科成员间提供一份尽可能规范化的术语名词。该表按字母顺序排列,除应用于疼痛研究领域外,主要用于体表相关的感觉领域,而特殊感觉并未包括在内。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定义这些术语的内涵在于其目的并非是用于试验研究或生理学、解剖学等某些基础学科,而更主要是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的发展需要。鉴于语种不同所造成的翻译限制,在此介绍一些常用的疼痛学名词和术语。

1.痛觉异常或触摸痛(allodynia)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疼痛的刺激引起的疼痛。常常出现在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触摸、轻微的按压都能引起痛觉。Allodynia 改变了感觉的性质,正常的感觉被感知为痛觉。另一种痛觉异常-痛反应过度或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则是一种痛反应的放大,性质却未发生改变。而allodynia 的刺激-反应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2.灼痛(causalgia)神经损伤后出现的一种持续的烧灼样痛、痛觉过敏、痛反应过度等异常表现,通常伴有血管运动功能以及后期的皮肤外观改变。

3.中枢痛(central pain)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伤或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痛觉异常。

4.感觉不良(dysesthesia)自发的或诱发的一种不舒服的异常感觉。广义的感觉异常还应该包含痛觉异常和痛反应过度。

5.痛反应过度(hyperalgesia)是对一种阈上痛刺激产生过度的痛反应,刺激-反应模式不变。而痛觉异常(allodynia)则是对正常的阈下刺激产生痛感觉。

6.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对刺激产生过度的痛感觉,这种刺激不包含各种特异性刺激。hyperesthesia包含了allodynia 和hyperalgesia两种性质不同的痛觉异常,可以是痛阈降低,也可以是痛反应增强。

7.神经痛(neuralgia)疼痛沿着神经分布,具有阵发性特点,但并不能和阵发性疼痛相等同。

8.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神经源性疼痛(neurogenic pain)均指起源于或因神经系统原发性损伤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疼痛,根据损伤的神经系统部位不同又可分为中枢痛和外周痛。使用神经源性疼痛这一名词是因为关于这方面的定义目前十分混乱。

9.神经病变(neuropathy)单个神经的病理改变或功能紊乱称单神经病变,若发生于多支神经或多种单神经元病变,分布呈双侧或弥散则称为多神经病变。神经炎(neuritis)是神经病变中的特例,目前专指影响神经的炎症性过程。神经病变并非涵盖了所有的神经病变如神经失用症、神经断伤、神经切断,及一过性损伤如击打、牵拉、癫痫样放电。

10.伤害性受体(nociceptor)对一种伤害性刺激(或一种如果长期存在便具有伤害性的刺激)特别敏感的受体,应尽量避免使用“痛受体”(pain receptor)或“痛通路”(pain pathway)等不规范名词。

11.损伤刺激(noxious stimulus)是对组织产生损伤的一种刺激。

12.疼痛(pain)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联系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或情感体验。注:不应忽略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个体对疼痛的感知体验和镇痛需求。疼痛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是通过以前受伤的生活体验来学习这一名词的,生物学家认为引起疼痛的刺激对组织是有损伤的,因此,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联系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或情感体验。毫无疑问,它是身体感觉的一部分,但总是不愉快的,因而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疼痛相似,但并非不愉快的那些情感如瘙痒,则不应被称之为疼痛。而不愉快的感觉异常如感觉减退,可能有疼痛但并非必须,因为从主观而言,它们不具备疼痛常见的特征。

关于缺乏组织损伤或病理原因的条件下发生的疼痛亦有很多报道,但通常这些疼痛的发生存在心理因素的原因。仅凭患者主诉我们无法将这种感觉同损伤引起的疼痛区分开,如果患者认为这种感觉是疼痛,并且如果患者以一种与表达组织损伤造成的疼痛同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觉,那么这种感觉就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疼痛。这一定义避免了将疼痛与刺激混淆。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伤害性感受器或伤害性传导通路的活化并不是疼痛,而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尽管我们可能认为疼痛大都有身体上的病因。

13.痛阈(pain threshold)疼痛的最小感知体验是可以被辨识的。传统上的阈值定义正如从前定义的那样,痛阈是感知疼痛的最小刺激强度。但正确的定义应该是患者自身的真实体验,而不是外界测量的刺激强度,大多数疼痛研究人员都普遍用刺激来定义痛阈,但应避免使用这种方法。然而阈刺激仍然是可以被辨识和测量的。在身心医学中,阈值被定义为50%的刺激能被辨识的水平,按照此

定义,痛阈应该是50%的刺激被感知为疼痛的水平。如果这种刺激未被感知,痛阈就不能作为疼痛的一种测量手段。

14.疼痛耐受水平(pain tolerance level)能承受疼痛的最高水平。和痛阈一样,疼痛耐受水平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而通常对刺激强度的测定仅反映疼痛耐受水平上的刺激,而不反映疼痛耐受水平本身。因而与痛阈相同,疼痛耐受水平存在同样的争议,即不应按外部刺激来对之进行定义。

15.感觉异常(aresthesia)一种不正常的感觉,自发或诱发的,应对比区别于感觉减退。经过广泛讨论后,目前推荐接受的定义是,感觉异常被用于描述那种并非不愉快的非正常感觉,而感觉减退主要用于描述那种不愉快的非正常感觉。对感觉异常的定义也暗示了这种自发或诱发的感觉是不期望的,因而从某种程度而言,感觉异常也泛指所有不正常的感觉,其中包括感觉减退。但反之则不行,因为感觉减退并不包括所有异常感觉而仅指那些不愉快的感觉。

三、病程发展角度的分类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可能愈合时间可以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相对通用的定义为:与组织损伤、炎症或疾病过程相关的,持续的时间较短(通常短于3个月)的一种疼痛类型。如蜜蜂的蜇痛、刀刃的刺痛、分娩的产痛等。急性疼痛通常是组织损伤的标志,促使个体采取适应性或保护性的行为,如患肢制动、就医诊治等。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此外急性疼痛中组织损伤和疼痛体验往往存在一一对应关系,随着损伤组织的痊愈,疼痛也随之消失。

与急性疼痛相对应,慢性疼痛被定义为组织损伤痊愈后依然持续存在的、或者持续时间超过3~6个月的一种疼痛类型。如癌性疼痛、纤维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两者在时间、病因、预后、治疗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别(表1)。但是慢性疼痛可以根据病变的病理改变不同,时间限制有所不同。带状疱疹因为受损的神经和支配的皮肤在3个月左右便基本愈合,因此急慢性疼痛的划分可以3个月为界限进行划分。

表1 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慢性疼痛

持续时间短暂(<3个月)持续时间较长(≥3~6个月)

病因明确病因可能不明

可估计预后常规应用镇痛药物治疗

预后不明需多学科综合治疗

尽管如此,从病理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两种疼痛其实是连续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理解疼痛如何从急性疼痛转归为慢性疼痛,以及除了组织损伤外造成疼痛慢性迁延的因素非常重要。基础研究发现神经元内新基因的表达在组织损伤后20分钟内即被启动,而这正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敏化与重塑的基础。慢性疼痛模型如神经结扎约在1天内即可触发长期的行为学和组织学改变。最新的临床研究表明,急性疼痛可以快速发展为慢性疼痛。新生儿足部产伤可增加其对触摸和环境的局部敏感性,并可能与数月后免疫接种时过激的行为学反应相关;在成人,已证实几乎各部位的手术,在围术期,如给予良好的镇痛措施可降低其对镇痛药的需求并改善术后几个月的功能状态。也证明了根据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强度和治疗开始时间及治疗效果,可预计其以后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这些观察结果说明了损伤后数小时内即可触发长期的持续性疼痛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

因此,急性疼痛应被视为一个由组织损伤触发的广泛而持续伤害性的和行为学的链式反应的初始阶段。此链式反应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进一步放大,但通常会在几周内消失。如果对疼痛反应的抑制机制并没有和放大机制同时启动,那么任何微小的损伤都可发展为慢性疼痛。短暂的组织损伤几个月后机体的反应可能在损伤发生的当天就已经被决定了。正如其他复杂的动态系统一样,在损伤初期,不同的受伤个体以及伤害性刺激在强度、性质、种类方面的差异可造成这一链式反应发展的各个方面发生很大差异。Jones描述了急性组织损伤所引发的链式反应模式图(图1),反应的结果可导致慢性疼痛的发生。

* 秒时间段取对数运算值**IASP关于慢性疼痛综合征又作了进一步的分类(参附录)

图1 急性组织损伤引起的链式反应

与上述病理过程的发展变化相对应,Gatchel根据疼痛患者临床的病情发展将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归分为3个阶段(图2)。从这3个阶段的病情演化可以看出,在急性疼痛期,组织损伤与对个体所造成的伤害后果基本相等,但随着疼痛的持续和发展,心理素质、社会关系、人格特征或原有基础疾病等诸多因素的卷入已使造成伤害的病因并不再单纯局限于组织损伤,而这一点也是病程发展至慢性疼痛期时病因复杂、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础。

目前,人们已发现并认识到伤害性信号能对个体造成重要的生理影响(麻醉状态下这种影响仍存在),对患者疼痛的早期控制能改善急性疼痛的发展与其转归。因而当今针对急性疼痛的治疗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新兴的疼痛治疗措施包括一些新的分子靶点、程序给药、针对损伤的外周位点或中枢传导通路的药物治疗、及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超前镇痛理念等,这些新兴的治疗方法的应用使临床医师可以将组织损伤与原本连续发生的伤害性的行为学的链式反应中止下来,从而有效减少了慢性疼痛的发生,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四、发病部位的角度分类

基于疼痛产生的部位不同可将疼痛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非特异性疼痛3种类型。躯体痛和内脏痛不仅产生的部位不同,产生的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治疗也有很大的差异(表2)躯体痛是由体表(皮肤组织)或深部组织(骨骼肌肉组织)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所引起,前者又称为浅表躯体痛,后者称为深部躯体痛。躯体痛的常见原因有术后切口痛、肿瘤骨转移等。内脏痛是由于渗透、压迫、牵拉,或扭转胸、腹、盆腔脏器导致这些部位的痛觉感受器活化而引起的疼痛,常见原因包括肠梗阻、盆腔炎等。

表2 疼痛的分类及各种疼痛的特点

* 急性内脏痛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深部躯体痛和内脏痛中还存在着体表的牵涉痛(referred pain),疼痛的感知部位位于远离病变关节或内脏脏器的体表部位,如心绞痛时疼痛可牵涉至左上肢,胆囊炎时可出现右肩部的牵涉痛,颈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肩背痛或上胸背痛、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腰背痛和臀部疼痛等。牵涉痛的产生可能和脑内对内脏感觉信息缺乏专一的传导通路、脑内传递内脏信息的感觉神经元与传递皮肤肌肉信息的感觉传导通路发生交汇有关,因而大脑将来自内脏的信息错误地诠释为来自皮肤和肌肉,此现象被称为“汇聚性内脏-躯体感觉输入”,是内脏牵涉痛发生的神经学基础。

除躯体痛和内脏痛外,其他所有原因不明的疼痛皆可划归为非特异性疼痛,这种疼痛的产生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密切,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这种病例亦相应增多,其主诉症状明显但却常无阳性体征,多见于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但在非特异性疼痛的诊断前,必须谨慎的排除一些原发病的存在,以免耽误一些严重的原发病诊治。

五、病理生理学角度分类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疼痛的发生机制,可将疼痛划分为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划分的优点在于可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来理解各种疼痛,为治疗提供依据。

伤害性感受是由伤害性刺激激活和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如Aδ和C类神经纤维而引起的一种生理反应,疼痛是人类对伤害性感受的知觉。但是,疼痛的本质是一种比单纯伤害性感受更为复杂的现象。

从疼痛产生的病理生理过程来看,疼痛可分为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性疼痛是对组织损伤产生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组织损伤产生的各种介质如H+、前列腺素、缓激肽、5-羟色胺、腺苷等,刺激感觉神经末梢,

使各种末梢感受器敏化,导致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各种痛信号,引起痛感觉。

2.神经病理性疼痛与伤害性疼痛不同的是,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没有组织损伤,往往是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神经损伤或损伤后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如带状疱疹愈合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存在,导致后遗神经痛的迁延不愈,脑卒中后导致中枢性疼痛的出现。

神经病理性疼痛因为其产生的机制较复杂,外周组织损伤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时,反复的刺激信号传入导致脊髓和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一系列后链式反应,引起神经系统的形态学和功能也出现一系列异常,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方式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出现下调和上调(如抑制性系统的下调、兴奋性系统的上调)等。还有报道发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也会发生改变,功能也相应出现变化。这些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外周组织损伤愈合后或外周神经损伤愈合后仍然存在,使得神经病理性疼痛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痛感受。此外,与伤害性疼痛不同的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较之前者的治疗要困难得多,预后也不尽如人意。

为更好地说明两者间的联系和区别,可用图3表示。

换言之,伤害性疼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一种正常的功能性反应,并且疼痛的感知与刺激的强度之间通常有密切的联系,因而伤害性疼痛是机体对潜在的组织损伤一种保护性指示信号。而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疼痛” (IASP的定义),它可由外周至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上的病理变化引起(如创伤、缺血、感染)或继发于进行性的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结构紊乱(如糖尿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神经卡压等)。

图3显示在正常的中枢神经传导系统中“健康”的伤害性感受器被激活后表现的疼痛生理过程。组织炎症可致敏外周和中枢痛觉传导通路而引起伤害性疼痛。正常情况下,全部过程都保持在生理性疼痛的范围内,然而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伤害性状态可以进展为病理性神经病变状态。传入神经纤维可以因异位放电而激活,异常的结构变化可以发生在脊髓背角(中枢重塑)。在疼痛的传导和相互作用中,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在外周和中枢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在伤害性疼痛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中枢敏化或重塑机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解释了为什么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总与刺激的强度不成比例(如痛觉过敏或异常性疼痛),为什么在伤害性刺激去除或损伤组织痊愈后疼痛却依然存在(如持续性疼痛)。在此,我们可通过表3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和种类作一总体的理解和把握。

表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和种类

*交感依赖性疼痛是一种疼痛的机制而并非诊断,它和多种疼痛类型相联系,但也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对于疼痛的分类的探讨,不同的学者,不同的视角,各有千秋。本文从病程发展、发病部位、及病理生理三个角度对疼痛种类加以划分,力求以简明文笔对疼痛的本质作一深入的诠释,以期有助读者对疼痛学的理解和提高。

资料仅供借鉴11

疼痛分类

疼痛分类 按疼痛的程度分 1.轻度疼痛: 程度很轻或仅有隐痛。 2.xx疼痛: 较剧烈,如切割痛或烧灼感。 3.剧烈疼痛: 难以忍受,如绞痛。 按疼痛的病程长短分 1.急性疼痛: 如发生在创伤、手术、急性炎症、脏器穿孔等的即刻疼痛。 2.慢性疼痛: 如慢性腰腿痛、晚期癌症痛等。 按疼痛的深浅部位分 1.浅表痛: 位于体表皮肤或黏膜,性质多为锐痛,比较局限,定位明确。 2.深部痛: 内脏、肌腱、关节、韧带、骨膜等部位的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不局限,病人常只能笼统地说明疼痛部位。 按疼痛在躯体的解剖部位分

可分为头痛、颌面痛、颈项痛、肩周痛、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盆腔痛、下肢痛、肛门痛、会阴痛等。 疼痛程度的评估方法(熟悉评估方法名称) 视觉模拟评分法 在纸上画一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 (0)和“想象中剧烈疼痛” (10)。 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记号:0为无痛,4以下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大于7为重度疼痛,10为最痛或极度疼痛。 此法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疼痛定量方法,也是比较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主诉分级法 按病人描述自我感受的疼痛状态,一般将疼痛分为四级,即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极重度疼痛。0级: 无痛。1级: 轻度疼痛,虽有痛感但是仍然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及睡眠。2级: 中度疼痛,疼痛不能耐受,需要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3级: 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干扰睡眠,被动体位,必须依靠止痛治疗。 数字分级法 0度: 无痛。Ⅰ度(轻度): 间歇痛,可不用药。Ⅱ度(xx):

持续痛,影响休息。Ⅲ度(重度): 持续剧痛,必须用药才能缓解。Ⅳ度(严重疼痛): 持续剧痛并伴有出汗、心率加快等植物神经症状。 程度积分法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曾介绍疼痛程度积分法: 1分: 轻痛,不影响睡眠及食欲。2.5分: 困扰痛,疼痛反复发作,有痛苦表情,痛时中断工作,并影响食欲、睡眠。5分: 疲惫痛,持续疼痛,表情痛苦。7.5分: 难忍痛,疼痛明显,勉强坚持,有显著的痛苦表情。10分: 剧烈痛,剧痛难忍,伴情绪、体位的变化,呻吟或喊叫,脉搏或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多汗,血压下降。 慢性疼痛的治疗 慢性疼痛常用治疗方法(重点) 药物治疗(熟悉分类,最好记住药物名称及相应治疗范围) (1)xx镇痛药: 又称阿片类镇痛药,有成瘾性,故仅用于急性剧痛和生命有限的晚期癌症患者。常用的有吗啡、哌替啶、芬太尼、二氢埃托啡、可待因等。 (2)解热镇痛抗炎药:

疼痛的分类及各种疼痛的定义

疼痛的分类及各种疼痛的定义 一.按刺激性质之分 1.机械性痛: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性变形,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性疼痛。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消失2.温度性痛:是指某些疾病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疼痛。 3.化学性痛:组织受损或有炎症反应时,化学物质的升高超过阈值,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内或有炎症、感染性疾病时。 二.按炎症病因分 1. 炎症性痛:是指由正常的无害刺激引起的疼痛。 2. 非炎症性痛:是指由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结石、癌症等。 三.按发病机理分 1.病理生理性疼痛:由伤害性刺激和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2.精神心理性疼痛:是指一些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往往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心理冲突、情绪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四处求医,反复做各种检查,始终不得缓解的疼痛。四.按疼痛感觉分 1.快痛:是在皮肤受到刺激时很快发生的一种定位清楚而尖锐的刺痛,在撤除刺激后又很快消失。 2.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潜伏期长,可持续长达数秒或更长。 3.顽固性痛:是指某些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虽然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和各种止痛药的治疗,疼痛不能缓解,反复发作,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疼痛。 五.按疼痛强度分 1.轻度痛:是指疼痛可以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的疼痛。 2.中度痛:是指疼痛明显,不能忍受,患者要求用镇痛药,睡眠受到干扰的疼痛。3.重度痛:是指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的疼痛,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受到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4.极度痛:为一种持续性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的疼痛。 六.按时间模式分 1.一过性疼痛:是指疼痛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 2.间断性疼痛:是指不定期的、没有规律性的疼痛。 3.周期性疼痛:是指疼痛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4.持续性疼痛:是由于机体组织受到各种损害刺激而产生的痛觉。 七.按机体部位分 1躯体性痛:是指身体痛,包括头痛、肩酸背痛、肢体痛、胸痛、腹痛、腰痛等。 2.内脏性痛:是指痛觉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对刺激性质分辨能力差、对机械牵拉、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的一类疼痛。 八.按神经部位分 1.中枢神经性痛:是指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疼痛。 2.周围神经性痛:是指由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疼痛。 3.植物神经性痛:是指由植物神经系统原发性病变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疼痛。. 九.按病程长短分 1.急性痛:在几小时、几天、直至6个月以内可缓解的疼痛。 2.慢性痛:持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 十.按表现形式分

疼痛定义

●疼痛定义:疼痛时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主观感觉很情感体验。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等多系统的改变。 ●疼痛的分类: 一、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分:(一)根据疼痛部位的组织器官、系统分类:躯体痛、内脏痛、中枢痛。(二)、根据疼痛所在躯体部位分类。二、根据疼痛的性质分类:刺痛、灼痛、酸痛。 三、根据疼痛的原因分类、(一)伤害性疼痛(二)炎性疼痛(三)神经病理性疼痛(四)癌痛(五)精神、心理性疼痛四、根绝疼痛的持续时间分类: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五、疼痛的五轴分类法:根据疼痛产生的部位、病变的系统、疼痛发生的类型及特征、疼痛强度及疼痛发生原因来进行疼痛划分。 ●疼痛的诱因:疼痛常由于某些明显诱因或有明显的原因,如搬重物时突然引起腰腿痛,截肢术后可能导致残肢痛或幻肢痛,湿冷天气易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等。有些疼痛并没有明显的原因。因此,应询问有无感染、外伤、过劳、情绪激动、体位性低血压疲劳、饮食习惯等。损伤、炎症、神经病变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疼痛:一、阿司匹林作用: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合成,产生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肾损害:对老年患者、肾低灌流量者和肾功能不全者,大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可进一步影响肾脏灌流,导致或加重肾损害,但停药后可恢复。肝损害:少数患者出现转氨酶增高,停药后可恢复。有严重肝损害,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禁忌症: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有出血史溃疡患者。慎用:哮喘、过敏体质、溃疡病、G-6-PD缺乏、痛风,心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 二吲哚美辛,又称消炎痛,具有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对环氧合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制止炎症组织痛觉神经冲动的形成,抑制炎性反应,包括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及溶酶体酶的释放等。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出汗,使散热增加,产生解热作用。这种中枢性退热作用也可能与在下视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关。主要用于关节炎,可缓解疼痛和肿胀、软组织损伤、炎症;解热;以及治疗偏头痛、痛经、手术后痛、创伤后痛等。肾:血尿、水肿、肾功能不全,在老年人多见。活动性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现患或病史)、癫痫、帕金森病及精神病、肝肾功能不全、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或支气管哮喘禁用。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 三、布洛芬,又称异丁苯丙酸,也是通过对环氧合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抗炎、抗风湿及解热镇痛作用。用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或持续性关节肿痛症状,无病因治疗及控制病程的作用。过敏体质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哮喘患者禁用,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出血倾向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四、双氯芬酸钠是苯丙醇酸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一定程度上抑制脂氧酶而减少白三烯、缓激肽等产物的生成而发挥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禁忌症与吲哚美辛相同。 五、酮洛酸作用机制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一样。主要用于术后剧痛或癌症晚期疼痛、急性肌肉骨骼疼痛,口腔术后疼痛以及其他中度外周疼痛。消化性溃疡患者、孕妇以及对其他NSAIDs过敏者禁用 六、美洛昔康,是烯醇类非甾体类衍生物,能选择性地抑制COX—2,对COX—1的抑制作用弱,呈剂量依赖性,因此消化道不良反应少。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瘙痒、皮疹的患者,以及消化道溃疡、严重肝功能不全、非透析的严重肾功能不全者,15岁以下的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禁用。有胃肠道疾病史和正在使用

疼痛的分类

疼痛的分类 疼痛涉及临床各个科系,往往是同症异病或同病异症。目前疼痛的分类尚未统一标准。许多学者多依其论著的主要论点而列及题类,本文基于临床诊断的需要,将疼痛疾病(凡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加以罗列供参考。 一、按疼痛的原因分类 1.创伤性疼痛 2.病理性疼痛 病理性疼痛又有二种分类方法。 第一种分类: 1)表浅痛:程度剧烈,定位不精确,产生肌肉活动。 2)深部痛:程度较轻,定位不精确,肌肉活动较弱,有时疼痛放射至其他有关部位,可出现感觉过敏区。 3)神经性疼痛:起于末梢至中枢任何部位的病损,呈灼痛性、剧烈,弥散而持久。有时表现为痛觉过敏,常受情绪影响。 4)心理性疼痛:纯属精神性,有焦躁情绪,可出现个性改变,抑郁症等。 第二种分类包括了一切机械性伤害和物理伤害所致的疼痛: 1)炎性疼痛生物源性炎症、化学源性炎症所致的疼痛。 2)内源性疼痛指机体内环境紊乱所致的疼痛。 A.血运源性疼痛痉挛、狭窄、栓塞、闭塞、阻断。 B.免疫源性疼痛自身免疫源性疾病和变态反应疾病所致的疼痛。 C.内分泌源性疼痛凡有疾病症状的内分泌疾病。 D.代谢性病变引起的疼痛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的骨性疼痛;嘌呤代谢失调所致的痛风症等。 E.神经源性疼痛各种神经痛及其综合征、症候群。 F.心源性疼痛。 二、按疼痛的病程分类

1. 短暂性疼痛:一过性痛觉发作。 2. 急性疼痛:发病,短暂或持续。 3. 慢性疼痛:发病缓或急转缓,持续时间长或时间断发作。 三、按疼痛程度的分类 1. 微痛:似痛非痛,常与其它感觉复合出现。如痒、酸麻、沉重、不适感等。 2. 轻痛:疼痛局限,痛反应出现。 3. 甚痛:疼痛较著,疼反应强烈。 4. 剧痛:疼痛难忍,痛反应强烈。 四、按疼痛性质的分类 1. 钝痛、酸痛、胀痛、闷痛。 2. 锐痛、刺痛、切割痛、灼痛、绞痛。 五、按疼痛形式的分类 1. 钻顶样痛。 2. 暴裂样痛。 3. 跳动样痛。 4. 撕裂样痛。 5. 牵拉样痛。 6. 压扎样痛。 六、按疼痛的部位分类 广义讲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心因痛三大类,其中按躯体解剖定位又可分为: 1.头痛。 2.颌面痛。 3.颈项痛。 4.肩背痛。

疼痛的分类

疼痛的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 (一)外伤性疼痛 有明确的机械性创伤和物理性创伤史,包括术后急性疼痛。此类疼痛一般多表现为开始比较剧烈,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疼痛减轻。 (二)病理性疼痛 分为炎性疼痛和缺血性疼痛。 (三)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四)神经源性疼痛 组织、器官畸形引起的疼痛心理性疼痛 (五)复合因素引起的疼痛 二、根据病程分类 (一)短暂性疼痛 呈一过性疼痛发作 (二)急性疼痛 与损伤有关的短时间疼痛 (三)慢性疼痛 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间断性发作 三、根据疼痛程度分类 (一)微痛 常与其他感觉如痒、麻、酸、沉等症状同时出现,大多数不被患者重视。 (二)轻痛 疼痛局限且轻微。 (三)甚痛 疼痛较显著,患者要求止痛治疗。 (四)剧痛 疼痛难忍,痛反应强烈,多需立即处理。 四、疼痛的临床综合分类 临床综合分类方法是以解剖部位为基础,并包含疼痛涉及的器官、病因、病理和诊断名称,在临床上较为常用。 (一)头痛 1.颈源性头痛 2.紧张型头痛 3.偏头痛先兆型头痛、非先兆型头痛 4.丛集性疼痛 5.损伤性疼痛

6.血管源性头痛 7.颅压异常性头痛 8.炎性头痛 9.外伤后头痛 (二)颌面部痛 1.三叉神经及其分支痛 2.舌咽神经痛 3.耳部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 4.面部器官源性疼痛 (三)项枕部疼痛 1.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耳大神经痛、枕后神经痛 2.乳突痛、乳突炎 3.颈项部肌筋膜痛 (四)颈肩痛 1.颈椎关节病 2.颈肩综合征 3.寰枕畸形、颈肋 4.甲状腺疾病 5.喉、咽病变 6.颈部淋巴结病变 7.肩周炎 (五)上肢痛 1.上肢血管性疼痛雷诺病、大动脉炎 2.肱骨外上髁炎 3.腕管综合征 4.前斜角肌综合征 5.胸廓出口综合征 (六)胸部痛 1.肋间神经痛 2.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3.胸部外伤、肋骨骨折 4.乳腺疾病 5.胸内脏器疾病 (七)腹痛 1.腹壁外伤性疼痛 2.壁静脉炎 3.腹壁疝及嵌顿 4.腹内脏器疾病穿孔炎症缺血、阻塞、痉挛、肿瘤 (八)腰腿痛 腰部疾病除了表现为腰痛外,往往还表现有下肢痛。反之,下肢疾病除了表现下肢疼痛之外,也可出现腰部疼痛 1.脊柱外伤、骨折、炎症 2.脊柱退行性病变 3.脊柱先天性畸形

疼痛的分类(仅供参考)

疼痛的分类 一、疼痛的定义 对疼痛下定义一直是个困难而广受争议的问题。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对疼痛提出了以下定义:“与组织损伤和潜在的组织或类似的损伤有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994年,根据对疼痛内涵的进一步理解,疼痛的定义又有了更多的注释。IASP 认为,对于大多数人群,组织损伤是疼痛定义的“金标准”。但人们也认识到,没有组织损伤或组织损伤愈合以后,疼痛仍然可能存在,疼痛有时还受情绪等心理因素影响。因此在对疼痛概念的进一步论述中认识到,疼痛与神经系统内组织损伤信号的传导并不等同,所以心理因素也不能完全从客观的疼痛指标中剔除。 换言之,疼痛通常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即每个人的体验和表达都是不同的。因而定义疼痛时,也应该考虑两个问题:①大面积的组织损伤可能没有或只有轻微的疼痛;②疼痛可能没有组织损伤。所以IASP进一步提出,同样的损伤可能引起不同的疼痛感受,并认为这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①产生疼痛的不同病理情况;②心理活动;③与疼痛有关的情绪变化如抑郁、焦虑或充满希望、乐观;④文化背景的影响,决定了患者是否能忍耐。 理解疼痛如何来分类有助于提供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但是至今尚无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疼痛分类方法。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划分。正如Gatchel所述,时间分类可较好的帮助理解生物心理因素对疼痛的作用,以及指导评估和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时间分类往往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如急性反复发作的疼痛(间歇性急性疼痛),进而忽略了与疾病进展有关的因素,如肿瘤和COPD。在此我们首先从病程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常规分类的急性和慢性疼痛。 二、疼痛学相关的名词和术语 疼痛术语的名词表最早出现在1979年第6期的Pain杂志上,在此前,很多名词业已存在并被广泛使用,如其中之一“异常性疼痛”已在疼痛和其他杂志的栏目中迅速应用。这些术语现已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在1982年第14期Pain杂志中又对这些名词作了补充。此后数十年,IASP和其他学科的众多专家和学者又

中医12种疼痛分类

中医12种疼痛分类 ◎疼痛的原因疼痛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因实致痛 由于各种实邪导致的疼痛,各种实邪停留于体内都可以导致疼痛,比如说感受了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虫积、结石等等,这是邪气停留在体内影响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我们经常一句话叫作“不通则痛,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这种疼痛,它是由于实邪所导致的,它的特点是有新起的痛,突然起的痛,不是长期的隐隐痛,心气新起的疼痛,疼痛的性质比较剧烈,痛得比较厉害,呈持续性的,不是痛一阵以后就不痛了、痛一下就缓解了,它是持续性的痛,疼痛的时候拒按,特别是全身的体质还比较好,不是很虚弱,这一些,通过这种疼痛的特点,我们一般判断来说,它多半属于实证,属于实邪所导致的。所以不通则痛,痛这个时候就导致了,它的原因是什么?是不通。怎么处理,要给它弄通了,它就不痛了。“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三句话,是紧密连在一起的。不通就导致了疼痛,疼痛的原因就是因为不通,要解除这个问题,要通则不痛,通了疼痛才能缓解。另外一种情况是因虚则痛。是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痛则不通呢?也不是,也有因虚致痛的,因为虚弱了,也可以导致疼痛,不一定都是实邪。最常见的原因,比如说阳气亏虚,阳气不能够温煦,精血不足,不能充实,脏腑经脉失掉了阳气精血的充养,所以出现了叫作“不荣则痛”。因实所导致的,我们叫作不通则痛,是实痛的病机;因为虚损导致疼痛的病机,是不荣则痛,不能荣养了,不能够得到荣润了。因虚致痛的特点,和实证的疼痛相对来说,它的特点表现为痛的时间比较久;痛的程度比较轻,不是痛得很厉害,因为它是得不到荣养,不是阻塞不通;是连绵不休和时痛时止,也有的是隐隐痛、长期的隐隐痛;也有的是痛一阵以后,慢慢又缓解,缓解以后、隔那么几天以后,它又痛起来了,这是疼痛的特点。一般来说喜按,喜按是多虚,拒按(是)多实。所以这种疼痛,前面的是要通则不痛,这种治疗就要补虚才能够止痛。阳气不足

疼痛评估中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

疼痛评估中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 在医疗领域中,疼痛是患者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准确评估疼痛的类型和程度,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疼痛评估中常用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患者的疼痛状况。 一、疼痛类型分类方法 1. 根据疼痛的起源分类: 根据疼痛的起源,疼痛可以分为两类:神经性疼痛和非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异常引起的疼痛,包括由炎症、神经病变、创伤等引起的疼痛。典型的神经性疼痛包括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非神经性疼痛:与神经系统无关的疼痛,通常由组织的损伤或疾病引起,如头痛、关节炎痛等。 2. 根据疼痛的特征分类: 根据疼痛的特征,疼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锐痛、刺痛、隐痛、胀痛、酸痛和麻木感。 锐痛:痛苦感强烈,如被尖锐物刺伤、骨折等。 刺痛:像被针扎一样的疼痛感,如脂肪瘤、带状疱疹等。

隐痛:感觉钝,持续时间长,如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 胀痛:部位肿胀膨胀的疼痛感,如肌肉水肿等。 酸痛:酸涩感的疼痛,如乳酸堆积引起的肌肉酸痛。 麻木感:对疼痛刺激感觉减弱或消失,常见于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二、疼痛程度分类方法 1. 疼痛程度的自我评估: 疼痛程度可以由患者自行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数值评分法(NRS)。 VAS是通过让患者在一条直线上用箭头或点来标记疼痛程度,从而将疼痛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NRS则是要求患者根据一个0到10的数字范围选择对疼痛程度最符合自己感受的数字,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2. 疼痛程度的观察评估: 对于无法进行主观评估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来评估疼痛程度。 表情评估量表(FPS-R、Wong-Baker面部疼痛量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从而判断疼痛的程度。

医学疼痛分级

医学疼痛分级 医学疼痛分级 医学上把人类能感受到的疼痛感分为12个级别,级别越高,感受到的疼痛感就越大。疼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它包括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第1级:蚊子叮咬第2级:打过麻药后动手术第3级:情人间友好的打情骂俏第4级: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打骂第5级:用巴掌抽打,留下红色掌印第6级:不注意饮食引起的肠胃炎,肚子痛第7级:用棍棒打,留下黑紫色印记第8级:各种方式引起的大面积流血性外伤第9级:皮肉之苦,老虎凳、扎竹签、红烙铁等满清十大酷刑第10级:造成肢体残疾,如打仗中受伤被炸掉手指第11级:内脏痛,据说苏联特工发明了一种逼供法,把毛巾拧成螺旋状,让人吞下去,毛巾到胃部与胃壁缴在一起第12级:母亲分娩时的感觉 1、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为: O?度:?不痛; 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 II度:?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 III度:?重度痛,?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 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2、?数字分级法(NRS): 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 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3、?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 0级:无疼痛。?I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4、视觉模拟法(VAS划线法) 无痛/剧痛之间划一条长线(一般长为100mm),线上不作标记、数字或词语,以免影响评估结果。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让患者在线上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 5、?疼痛强度评分Wong-Baker脸 对婴儿或无法交流的病人用前述方法进行疼痛评估可能比较困难。可通过画有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画评分法来评估:无痛、有点痛、稍痛、更痛、很痛、最痛。

中医学关于疼痛的分类

中医学关于疼痛的分类 中医学关于疼痛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胀痛:疼痛兼有胀满的感觉,多因气滞所致。胸、胁、脘、腹胀痛,多系气滞为患。 2. 刺痛:疼痛如针刺,多因瘀血所致。机体局部刺痛,多由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或不通所致。 3.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割,多因实邪阻滞气机所致。如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疼痛剧烈,如刀绞割,寒战、高热、出血,系疫毒蕴结,阻滞腓肠肌,致其气机闭阻使然;肠扭转、卵巢囊肿蒂扭转等,腹中出现绞痛,系管腔组织扭转,闭阻气机所致;结石、蛔虫阻滞胆道,引起胆绞痛,系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所致。 4. 冷痛:疼痛兼有冷感而喜暖,多因寒邪所致。冷痛有虚实之分。寒邪阻滞脏腑经脉所致者,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所致者,为虚证。 5. 灼痛:疼痛兼有灼热的感觉而喜凉,多因火热之邪所致。灼痛有虚实之分。火热之邪流窜经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虚火灼络所致者,为虚证。 6. 重痛:疼痛兼有沉重的感觉,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但头重痛,亦可由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7. 酸痛:疼痛兼有酸软的感觉,多因气血不足或风寒湿邪痹阻关节所致。 8. 走窜痛:疼痛的部位不固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最常见的原因是风寒湿痹里面的风痹,风有走窜的特点,所以关节疼痛,常常是这个关节痛一阵以后,变成另外一个关节痛。 9. 固定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多半属于瘀血、瘀血阻塞、气血壅聚、热盛血瘀的时候,常表现为固定痛、刺痛。固定痛也见于寒湿阻滞、寒凝气滞、湿邪黏滞的情况。 10. 隐痛:痛的程度比较轻,病人感觉不明显,有时候好像有一点点痛。隐痛多因病情轻浅或正气虚弱而暂时未成脓或瘀阻气滞所致。 此外,还有空痛、卒痛、持续痛等疼痛类型。空痛是疼痛有一种空虚的感觉,比如妇女月经以后小腹部有一种空痛的感觉;卒痛是指突然出现的疼痛;持续痛是指疼痛持续很长时间或一直存在。这些疼痛类型在中医学中也有所涉及。 以上是中医学关于疼痛的分类的简要介绍,疼痛的类型多样且复杂,具体的分类和病因还需结合具体病情和临床诊断进行综合分析。

疼痛的性质分类

疼痛的性质分类 一、躯体痛 (一)定义 切割、刺入皮肤和骨骼、关节、肌肉、结缔组织等机体组织,由机械刺激引起的疼痛。 (二)疼痛特点 骨转移疼痛,手术后伤口早期疼痛,伴有筋膜和肌肉骨骼的炎症和痉挛疼痛之类。这是由于组织损伤或可能的损伤造成的疼痛,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急性短暂(如刀伤、针刺伤)或慢性长期的疼痛(如骨关节炎、肩周炎)。受伤部位的疼痛比较局限,伴有压痛,稍加力有时还会有搏动性的疼痛或刺痛感发生。此外,随着疼痛加重,在骨骼、肌肉和关节等身体组织深部如有病灶(如感染灶、转移灶等),可能会在远离病灶的部位发生疼痛。 (三)疼痛机制 躯体疼痛是由两种外周感觉神经,Aδ纤维和C纤维(原代神经元)传递到脊髓。传导速度快的δ纤维对局部强烈、尖锐的疼痛定位准确;C纤维的传导速度较慢,定位模糊,表现为区域性钝性疼痛。随着肿瘤的增长,癌症本身、由癌症局部诱导的免疫细胞或因癌症破坏的组织均可释放出化学物质刺激Aδ纤维和C纤维末端的伤害感受器,肿大的癌组织可直接刺激伤害感受器,因而产生疼痛。初级神经元从脊髓后角进入脊髓,并以脊髓丘脑束神经元(次级神经元)为主

形成突触。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如谷氨酸)从激发的初级神经元释放,疼痛信息通过与次级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这种刺激从丘脑传递到大脑感知区域产生疼痛。 (四)治疗剂的选择 对于非爆发性疼痛依据疼痛的轻重,采用甾体类和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及与阿片类镇痛药物联用。对于爆发性疼痛,必须立即抢救性用药,常用的药物是快速起效的阿片类药物—吗啡。 此外,骨转化剂(BMA)如用于骨转移疼痛的双膦酸盐和狄诺塞麦,以及具有抗肌肉痉挛的肌肉松弛药物,基于疾病本身联合使用镇痛辅助药物。 二、内脏疼痛 (一)定义 食管、胃、小肠、大肠等空腔脏器的炎症和阳塞:肝、肾。胰腺等肿瘤和炎症引起器官快速肿大扩张,牵拉胞膜引起的疼痛。 (二)疼痛特征 发生在胸部、腹部内脏器官的肿瘤,因压迫产生疼痛。内脏与躯体组织不同,对刺激(如切割和针刺)不敏感,不产生疼痛。实质器官(如肝脏、肾脏等)由于脏器胞膜的突然伸展、受压迫或延伸,消化道内压增加或空腔器官管腔变窄而引起疼痛。表现为“绞痛、压榨”样疼痛,定位不准确。可伴随如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疼痛可能发生在远离病变部位,如肝癌的肩部疼痛。 (三)疼痛机制

疼痛的分类,你都知晓吗疼痛引起部位损伤刺激

疼痛的分类,你都知晓吗疼痛引起部位损伤刺激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痛反应不同的病症,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都具体有哪些? 疼痛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临床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但还是以疼痛性质、部位和病因的分类方法较为实用且使用较多。 01、疼痛的性质分类 1、刺痛(prickingpain) 又称第一痛(firstpain)、锐痛(sharppain)或快痛(fastpain),其痛刺激冲动是经外周神经中的A纤维传入中枢的。痛觉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明确,痛觉迅速形成,除去刺激后即刻消失。常引发受刺激的肢体保护性回缩反射,情绪反应不明显,较稳定,易于进行定量研究。刺痛的传导与脊髓前外侧束和后束有关。切断前外侧束,刺痛完全消失;切断后束,刺痛的阈值降低,定位性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来源:pexels 作者:wencheng jiang 2、灼痛(burningpain) 又称第二痛(secondpain)、慢痛(slowpain)或钝痛(dullpain),多因化学物质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引起,痛觉信号是经外周神经中的C类纤维传入。其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不明确,往往难以忍受。痛觉的形成缓慢,常常在受刺激后出现,而除去刺激后,还要持续几秒钟才能消失。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同一脊髓节段所支配的横纹肌紧张性强直,并多伴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以及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皮肤烧伤、暴晒伤、局部软组织炎性渗出,亦可引起灼痛,一般来说,灼痛多较表浅。 来源:pexels 作者:suvan chowdhury 3、酸痛(ackingpain) 又称第三痛(thirdpain),痛觉导入冲动经外周神经中的As和C类

疼痛分类

按疼痛的程度分 1.轻度疼痛:程度很轻或仅有隐痛。 2.中度疼痛:较剧烈,如切割痛或烧灼感。 3.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如绞痛。 按疼痛的病程长短分 1.急性疼痛:如发生在创伤、手术、急性炎症、脏器穿孔等的即刻疼痛。 2.慢性疼痛:如慢性腰腿痛、晚期癌症痛等。 按疼痛的深浅部位分 1.浅表痛:位于体表皮肤或黏膜,性质多为锐痛,比较局限,定位明确。 2.深部痛:内脏、肌腱、关节、韧带、骨膜等部位的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不局限,病人常只能笼统地说明疼痛部位。 按疼痛在躯体的解剖部位分 可分为头痛、颌面痛、颈项痛、肩周痛、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盆腔痛、下肢痛、肛门痛、会阴痛等。 疼痛程度的评估方法(熟悉评估方法名称) 视觉模拟评分法 在纸上画一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想象中剧烈疼痛”(10)。 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记号:0为无痛,4以下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大于7为重度疼痛,10为最痛或极度疼痛。 此法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疼痛定量方法,也是比较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主诉分级法 按病人描述自我感受的疼痛状态,一般将疼痛分为四级,即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极重度疼痛。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虽有痛感但是仍然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及睡眠。2级:中度疼痛,疼痛不能耐受,需要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干扰睡眠,被动体位,必须依靠止痛治疗。 数字分级法 0度:无痛。Ⅰ度(轻度):间歇痛,可不用药。Ⅱ度(中度):持续痛,影响休息。Ⅲ度(重度):持续剧痛,必须用药才能缓解。Ⅳ度(严重疼痛):持续剧痛并伴有出汗、心率加快等植物神经症状。 程度积分法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曾介绍疼痛程度积分法: 1分:轻痛,不影响睡眠及食欲。2.5分:困扰痛,疼痛反复发作,有痛苦表情,痛时中断工作,并影响食欲、睡眠。5分:疲惫痛,持续疼痛,表情痛苦。7.5分:难忍痛,疼痛明显,勉强坚持,有显著的痛苦表情。10分:剧烈痛,剧痛难忍,伴情绪、体位的变化,呻吟或喊叫,脉搏或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多汗,血压下降。 慢性疼痛的治疗 慢性疼痛常用治疗方法(重点) 药物治疗(熟悉分类,最好记住药物名称及相应治疗范围) (1)麻醉性镇痛药:又称阿片类镇痛药,有成瘾性,故仅用于急性剧痛和生命有限的晚期癌症患者。常用的有吗啡、哌替啶、芬太尼、二氢埃托啡、可待因等。 (2)解热镇痛抗炎药:又称非甾体抗炎药,是解热镇痛药和抗炎镇痛药的统称,镇痛作用都是外周的。对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或关节痛效果较好,对创伤性剧痛或内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