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导入 (实验)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向学生说明,每当我说“写”时,他就要在黑板上划一条线。(其余我什么也没说)实验开始我站在实验对象身后,每次我说“写”的时候,同时用手拍一下实验对象的肩膀,共做20次。到第21次,我只用手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但不说“写”。(提问)当我用手拍同学的肩膀,但并没有说“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学划线了没有在第21次时,我并没有说“写”,只拍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肩膀,他也学会了划线,我们称实验者的这种学习方式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

【基本观点】

1、学习就是形成条件反射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

1、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

2、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3、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4、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 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举例说明】

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一)其实在人的生理过程中也有非常类似的情况。哺乳期的妈妈,当婴儿吮吸的时候,乳汁开始分泌。后来,当孩子一哭的时候,母亲会认为孩子饿了,就抱起孩子喂奶,如果持续几天以后,这位母亲一听到孩子的哭声,乳汁就开始分泌。

(提问)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无条件刺激(孩子的吮吸)什么是条件刺激(哭声)什么是无条件反应什么是条件反应

(例二)大家都见过警车。警车开过的时候有闪烁的红蓝灯,还有刺耳的警报声。我们一般人走在大街上看到警车经过有没有反应应该没有反应。警车的光和声音对我们来说属于中性刺激。可当一个人因为某次开车超速,而被警车拦截受到罚款,这次经历使他感到害怕或尴尬。如果这个人经常因为超速而受到罚款,那么他以后一看到警车,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习得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才能引起条件反射

(2)消退抑制律:条件发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铃声)而不给无条件刺激(食物)加以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唾液分泌)会减弱直至消失。例子:小孩子不能骗。

(3)泛化律:条件反射会泛化到与原来的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中,如原来的条件刺激是“铃铃铃”……声音,现在用“当当当…….”声音也能引起条件反射。(4)分化/辨别律:假如“当当当…….”声音响起的时候,不再给予五条件刺激(食物),那样,狗对“当当当…….”声音的反射就会消退。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学生,搞些活动往往问“综合测评加不加分”以此为例:张三你下午把会场打扫整理一下,加5分,这5分正好可以让张三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下次:张三你下午帮老师整理一下办公室,加3分,这3分对于张三来讲无所谓,有没有这3分他都不能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这种反射就会消退。也就是说,张三只对5分的劳动形成反射。

(5)高级条件作用律:当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可以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例如在巴甫洛夫实验中,把铃声与灯光配对,也能使狗分泌唾液,狗对灯光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高级条件作用的过程。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消费者研究中的应用及区别 美合日古丽 21 在消费活动中,我们在不自觉中运用营销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消费,或者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营销。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作用是激活消费者的目标导向,使他们采取某些行为或回避某些行为。消费者学习是一个消费者获得购买和消费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这些知识经验可应用于将来的相关行为中,它的范围包括从简单的几乎是反射式的反应到抽象概念与复杂的问题解决的学习。消费者学习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作为最近获得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果,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学习不都是一个有计划的探索过程。一些偶然的经历或没有任何意志努力也能获得经验而产生学习。 与市场营销联系密切的两种行为主义理论是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的两个重要理论,有时也称刺激—反应理论,它们都基于这样的假定:如果存在对特定外部刺激的可观察的反应,则意味学习已经发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太关注学习的过程,它关心的是学习的输入和输出,即关注消费者从环境中选择的刺激与产生的可观察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即:当一个中性刺激与另一个会引起某种反应刺激成对出现时,在经过多次重复之后,那么该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相同的反应,这时候就产生了条件反射学习。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活动时,发现当狗把食物送入口中时,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在给食之前摇铃,那么一段时间之后,狗在听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也会流唾液,这样就出现了条件反射。 按照巴甫洛夫的理论,消费者可被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搜寻者,他们利用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或知觉联系,连同自己的预期,形成一个有关世界的复杂描绘。现代条件作用理论把经典条件作用看作是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不是一个反射性的行为,而被视作是认知关联学习;不是获得了新的反射,而是获得了有关世界的新知识。条件作用可以使人增加某种反应在未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请看“长工揖驴”的故事: 古时有一个地主,对长工们凶狠无情。长工们都气愤不已,皆在想办法要捉弄一下他。有一位为地主照料牲口的长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每天向地主经常骑的一头驴作揖,然后狠狠地抽这头驴一鞭,连续数日。后来有一天,地主要骑驴出门,这位长工送地主,向其作揖,驴惊跳起来,地主被狠狠地摔了下来。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例子。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建立起来的。巴甫洛夫是用狗做的实验。但这个例子和巴甫洛夫的如出一辙。那么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质在哪里?先来做一下分析,在这个例子中,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 A:作揖驴漠然 (中性刺激) 鞭打惊跳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B:作揖+鞭打惊跳 C:作揖惊跳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数次,原来的中性刺激也能引起无条件刺激的效果,这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二、条件情绪反应 华生和雷纳(Rayner)1920年对一个约1岁大的小男孩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个原本十分喜爱小白兔的男孩后来见了小白兔就大哭,并扩展到看见任何白色的玩具动物都害怕。他们的做法是:在小白兔出现的时候,发出一个足以令小男孩恐惧的巨大声响。 这个例子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了我们通常情况下人的焦虑情绪是如何形成的。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几点说明 1.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结合时的时间顺序 为了让中性刺激最后变成为条件刺激,最理想的结合方式是中性刺激在前,无条件刺激紧接着呈现。当然,两者同时出现也可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中性刺激具备信号预示的作用。不可让中性刺激在无条件刺激结束后再呈现。 2.高级条件反射的形成 另一中性刺激与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相结合,又可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即高级条件反射。如,对前面故事中的对作揖产生惊跳的驴,又可以这样做: 作揖惊跳 吹口哨 + 作揖惊跳 吹口哨惊跳 3.条件反射的消失(消退) 当条件刺激反复出现,而无条件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原来形成的条件反射就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讲课讲稿

精品文档 学前教育科教案首页 班级:“3+2”大专班计划课时数:2 个课时 课题: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并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原理2、能力:应用条件反射原理解释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三个阶段、重点区分四个概念教学难点:如何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学习现象教学准备: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实验图片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举例法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科教案续页 导入(实验)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向学生说明,每当我说“写”时,他就要在黑板上划一条线。(其余我什么也没说)实验开始我站在实验对象身后,每次我说“写”的时候,同时用手拍一下实验对象的肩膀,共做 20 次。到第21 次,我只用手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但不说“写” 。(提问)当我用手拍同学的肩膀,但并没有说“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学划线了没有?在第21 次时,我并没有说“写”,只拍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肩膀,他也学会了划线,我们称实验者的这种学习方式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的目的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看、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对条件反射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设计意图)四个过程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精品文档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行为一联想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这个实验当中,有什么样的刺激,发生了哪些反应? (一)刺激无条件刺激:在这个实验中,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是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可以简化表示为三部分: A:非条件刺激(食物)→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B:非条件刺激(食物)+中性刺激(铃声)→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C:条件刺激(=中性刺激)(食物)→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教学研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教学研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 (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 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 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设计意图)四个过程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行为—联想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 结。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这个实验当中,有什么样的刺激,发生了哪些反应, (一)刺激无条件刺激:在这个实验中,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是 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 条件刺激:本来单独的铃声是不可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狗来 说,铃声属于一个中性刺激,当这个中性刺激(铃

声)与无条件刺激(肉)联结就变成了条件刺激。 (二)反应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列表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形成前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无反应 (阶段1) (肉) (唾液分泌) (铃声) 中性刺激(铃声) 形成中 + (阶段2)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肉) (唾液分泌) 形成后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阶段3) (铃声) (唾液分泌) (设计意图)回想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填充此表。 (四)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一)其实在人的生理过程中也有非常类似的情况。哺乳期的妈妈,当婴儿吮吸的时候,乳汁开始分泌。后来,当孩子一哭的时候,母亲会认为孩子饿了,就抱起孩子喂奶,如果持续几天以后,这位母亲一听到孩子的哭声,乳汁就开始分泌。 (提问)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无条件刺激,(孩子的吮吸)什么是条件刺激,(哭声)什么是无条件反应,什么是条件反应, (例二)大家都见过警车。警车开过的时候有闪烁的红蓝灯,还有刺耳的警报声。我们一般人走在大街上看到警车经过有没有反应,应该没有反应。警车的光和声音对我们来说属于中性刺激。可当一个人因为某次开车超速,而被警车拦截受到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B.F. 斯金纳(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 — 1990 )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成为行为主义的领 袖。.\&m2T"~-G'p6M-H;} 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斯金纳在机械制造方面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他有制作复杂小玩艺的嗜好。斯金纳在一份简历中回忆到:“我总是在做东西。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和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我做了弹弓,弓和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成了蒸汽炮,这个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邻居的房顶上;我做了陀螺、空竹,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 我曾经摘熟浆果挨户去卖,所以就做了个分选生熟浆果的浮选系统。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没有成功)。”平易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d0397040.html,:|3j!}:X6w/H#E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在哈佛大学研究老鼠时,他对所用的装置做了一些重要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操作型条件反射理论异同

1)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2) 3)提到经典的条件作用,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他用狗做实验:狗吃食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射,称无条件反射。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事物结合,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经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条件反射,也称为应答性条件作用。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可能消退。 4)华生很早就利用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知识进行实验,他曾使一个11个月大、本来喜欢动物的男孩对白鼠产生了恐惧的反映。其做法是:每当这个男孩伸手要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猛击铁棒,经过几次之后,每当白鼠出现,这个男孩就会哭闹,出现恐惧的表现。此后,进一步发现这个男孩的这种反应又泛化到了其他白色的动物身上,本来他并不害怕兔子、狗等有毛的玩具,现在看到后也会发生恐惧或消极的反应。这就是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5)2、操作的条件反射原理 6) 7)正当巴甫洛夫进行经典的条件反射研究时,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他把猫关在迷箱之中,猫可以借助拉绳圈、推动杠杆、转动旋钮而逃出来。关在迷箱之中的猫开始时挤栅门,抓、咬放在迷箱里的东西,并把爪子伸出来,进行多种尝试企图逃出迷箱。后来偶然发现了打开迷箱的开关,猫的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最终,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学会了“开门”的动作。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就是强调该行为的操作会促使某种结果的产生。 8)斯金纳本人也做过许多实验研究,他研制出一种现在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仪器。从这个一起的实验中,他得出了许多用于行为治疗的原理,如强化原理、强化的时间与方式等。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分别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与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并且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的做题有很大帮助“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赵忠莉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形成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1954年斯金钠Skinner提出,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有机体“知道”行为与后效的关系,并依据行为后效来调节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强化。 强化(reinforcement):一个具体行为发生后,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 正强化—具体行为之后,刺激结果增加→具体行为增强 (给予行为者想要的东西) 负强化—具体行为之后,刺激结果移除→具体行为增强 (去除行为者不想要的东西) 惩罚(punishment):若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伴随着一个有害或负面的影响,那么此行为发生的频率将随之降低。 以上就是关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内容。那么,对比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者之间又有哪些异同点呢? (一)相同点: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都有消退的现象: 1、两者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 2、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3、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用. (二)不同点: 1、就条件反射长生的实质(刺激与反映之间的关系),经典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映”之前;而操作条件反射相反,“反应”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 2、从个体反应性质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但操作条件反射中却截然相反。 3、从条件反射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是诱发性行为,是被动的,是反应性行为;二操作条件反射中条件则属于自发性行为,是主动的,是操作性行为。 4、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教育学

(一)经典实验 实验方法是把食物呈现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接下来,每次在发放食物之前,反复给狗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结果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经典性条件作用建立的基本程序: 建立前:US—————————UR (食物)(唾液分泌) 建立中:CS+US———————UR (铃声稍前,食物相继出现)(唾液分泌) 建立后:CS—————————CR (铃声)(唾液分泌) (二)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与现象 1、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形成:在某种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条件刺激稍前于无条件刺激或与之同时出现,多次结合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便能引起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消退: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经过较长时间的多次重复,即让条件刺激单独地多次出现,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就逐渐消弱以至消失。 2、条件反射的泛化与分化 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分化:在条件刺激呈现时伴随呈现无条件刺激,而在相似刺激呈现时不出现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后,动物只对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而对相似刺激则无反应。 3.恐惧性条件作用 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的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之为恐惧性条件作用。而在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一个重要现象,有机体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 小阿尔波特的实验 4.高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三)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应用 把学习任务与儿童的积极体验联系起来 给学生安排固定的学习地点 帮助学生分清情境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便适当的分化和泛化 帮助学生摆脱焦虑的困境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了解斯金纳箱的特点和操作 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及其程序教学理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斯金纳的实验和理论进行评论  斯金纳是当今心理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立场,设计了独特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程序教学 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 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斯金纳的实验和学说最早是在1938年出版的《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一书中发表的,该书主要是通过对白鼠和鸽子的观察,经验性地描述学习的法则,从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奠定了基础。他的另一本代表著作《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1953)着重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思维、自我和社会化等。1968年出版的《教学技术学(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则探讨了他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学习中的运用。另外,他在1948年出版的小说《沃登第二(Walden Two)》和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前者是根据人类行为的科学原理,试图形成一种以积极控制的方法加以管理的理想社会;后者则是对他自己观点的总结,并驳斥了他人的种种批评。除此之外,他的主要代表著作还有:《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1957)、《强化的相倚关系:一种理论分析(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A Theoretical Analysis)》(1969)和《关于行为主义(About Behaviorism)》(1974)。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时起,便开始了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采用的被试多为大白鼠、鸽子和猫等动物。他自制实验装置,早期的实验装置构造比较简单,适于用大白鼠做实验,在一个矩形通道中间穿一根横轴,使其呈天平状平衡安置在一块固定的木板上。当大白鼠从矩形通道的一端跑向另-端时,矩形通道就发生倾斜。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

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归纳起来,不外是如何调控人的行为。然而,人的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弄清这些,对于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学者们争论得一塌糊涂。针对这些问题,斯金纳从科学立场出发,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由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来决定的,而是源于外部环境,行为是在环境中各种刺激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引起的反应。他指出,从导致人的行为发生的影响变量上来讲,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人的行为就是环境的产物。行为与环境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倚联系。环境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改变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在不断改变着环境。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现代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源于俄国著名学者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通过对狗的实验,发现“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衔接会产生出反应的相关性。狗看见肉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刺激产生的反应。而当肉的出现同另一个新的刺激(如摇铃)同时发生时,会引起条件反应。经过多次重复,即使没有肉,一摇铃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这说明,有机体的行为是外部各种刺激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与心理活动无关。由此,巴甫洛夫奠定了学习机制和强化机制的科学基础。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学界通常认为,这篇文章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华生推广了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原理,提出人的学习行为具有两条主要的规律:频因律与近因律。在华生眼里,心理学必须是严格的自然科学式的,不能关注那些不可测量、不可验证的“内心”,而只能研究可测量、可验证的行为。 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研究成果,而且走得更远。他坚信,人类行为同其他动物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基于动物的行为研究,所发现的可实验、可重复的规律同样可以用到人身上。经过对有机体行为的研究,斯金纳认为华生所坚守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进而提出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两个概念。如果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出现才发生的行为,就是“引发反应”;如果没有明显的外在刺激而自主发生的行为,就是“自发反应”。引发反应是先有刺激后有行为,而自发反应是先有行为后有刺激。之所以要区分这两种行为反应模式,是因为引发反应不具有可操作性,而自发反应具有可操作性。在这里,“可操作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准确含义是自控而不是他控。 依据对行为的两种反应的区别,斯金纳提出了人的两种行为模式: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巴甫洛夫的狗。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可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发生的行为,它是自发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和鸽子(见后)。 应答性行为实际上属于被动行为。它由刺激所控制,刺激的强弱和频率直接制约着行为的发生概率及其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行为受制于环境,做出行为是为了获得刺激,这就是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实际上属于主动行为,它能对环境做出主动适应,是由行为的后果反过来控制下一步行为的。如果行为的后果能产生积极效应,使行为者获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导入(实验)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向学生说明,每当我说“写”时,他就要在黑板上划一条线。(其余我什么也没说)实验开始我站在实验对象身后,每次我说“写”的时候,同时用手拍一下实验对象的肩膀,共做20次。到第21次,我只用手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但不说“写”。(提问)当我用手拍同学的肩膀,但并没有说“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学划线了没有?在第21次时,我并没有说“写”,只拍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肩膀,他也学会了划线,我们称实验者的这种学习方式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 【基本观点】 1、学习就是形成条件反射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 1、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种 无条件刺激。 2、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3、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4、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举例说明】 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一)其实在人的生理过程中也有非常类似的情况。哺乳期的妈妈,当婴

儿吮吸的时候,乳汁开始分泌。后来,当孩子一哭的时候,母亲会认为孩子饿了,就抱起孩子喂奶,如果持续几天以后,这位母亲一听到孩子的哭声,乳汁就开始分泌。 (提问)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无条件刺激?(孩子的吮吸)什么是条件刺激?(哭声)什么是无条件反应?什么是条件反应? (例二)大家都见过警车。警车开过的时候有闪烁的红蓝灯,还有刺耳的警报声。我们一般人走在大街上看到警车经过有没有反应?应该没有反应。警车的光和声音对我们来说属于中性刺激。可当一个人因为某次开车超速,而被警车拦截受到罚款,这次经历使他感到害怕或尴尬。如果这个人经常因为超速而受到罚款,那么他以后一看到警车,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让学生试填以下此图: 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习得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才能引起条件反射 (2)消退抑制律:条件发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铃声)而不给无条件刺激(食物)加以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唾液分泌)会减弱直至消失。例子:小孩子不能骗。 (3)泛化律:条件反射会泛化到与原来的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中,如原来的条件刺激是“铃铃铃”……声音,现在用“当当当…….”声音也能引起条件反射。 (4)分化/辨别律:假如“当当当…….”声音响起的时候,不再给予五条件刺激(食物),那样,狗对“当当当…….”声音的反射就会消退。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学生,搞些活动往往问“综合测评加不加分?”以此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一、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经典条件反射:将原本不具备引发无条件反应的刺激(即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匹配相伴呈现,多次后,有机体就会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从而在中性刺激呈现但没有出现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就做出反应。中性刺激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后,它就成为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单独引起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某种条件反射,即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 共同点在于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并且都会有消退和自发恢复。 不同点: (1)从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作用是早先就有的反应,操作条件作用是新的有效行为(2)从反应的主动性看:经典条件作用是放射性,操作条件作用自主性的 (3)从强化的顺序看:经典条件作用是建立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联系,操作条件作用是奖励有效的行为。 (4)从学习的内容看:经典条件作用是刺激物间的信号关系,操作条件作用特定的反应(5)经典条件作用适合于解释信号学习,操作条件作用适合于解释动作技能学习 二、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1、广告商在利用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原理来设计广告,让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产生条件性的正面情绪。例如在介绍产品时伴以美好画面,或者以美女帅哥代言,将之兴奋与激动联系在一起。2在行为疗法中进行的运用,如运用对抗性条件作用来帮助病人克服对事物的恐惧。还有灌输法和系统脱敏法。 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和惩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以通过微笑赞扬等等予以正强化,对学生进行鼓励等等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历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考试中经常会考到的 考点,这部分内容对我们的广大考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尤其是对咱们大部分教育学、心理学的零基础的考生们,所以在这里希望通过对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介绍能 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地理解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理论。 [MISSING IMAGE: , ] 一、实验的缘起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前苏联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 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早年因消化生 理学研究而闻名。他的研究多以狗为被试,在实验中他和助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 现象:研究人员在给狗喂食时,狗会分泌唾液,此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反复多次之后,狗只要看到食物,即使没有吃到,也会分泌唾液,甚至尚未看到食物,只看到食物容器 或听到研究人员的脚步声,都会分泌唾液。这个现象引起了巴甫洛夫的好奇,为此,他专门 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便是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也(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二、实验目的 探讨条件刺激如何取代无条件刺激的作用,二者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从而引起个体相同的 反应,相似条件刺激的作用是否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三、实验过程及结论 在实验中,为确保刺激源的唯一性,巴甫洛夫专门建了一个隔音的实验室,把狗带进实验室,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在实验中,他选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狗吃到食物时会自然地分泌唾液。他又选择铃声将其作为中性刺激,它与食物毫不相干,不会引起唾液的分泌。在实验中,巴甫洛夫首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立即给它喂食,这时,狗会分泌大量的唾液。反复多次训 练之后,巴甫洛夫向狗单独呈现铃声而不给它食物,观察狗的反应。如同他们预期的那样, 听到声音后狗就像已经吃到食物一样,自然地分泌唾液。此时说明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原本 的中性刺激铃声已经成为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一旦狗听到铃声,他就会来吃食物,铃 声对于狗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信号,获得了一定的信号意义,从原来的中性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获得了一定的信号意义。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还进行了拓展研究,如变换中性刺激, 把原来的铃声换成了香草气味或旋转物体等其他物体,发现条件反射依然能够建立。巴甫洛 夫及后续研究者还发现,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其他与条件刺激性质类似的刺激也能够引起 同样的条件反射,而无需重新经历条件作用建立的历程,这一现象被称为泛化。另外,条件 反射建立之后,如果一直不再使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那么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 将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出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消退。此外,他还变换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 激出现的时间:两者同时出现;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后于无条 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结束后无条件刺激再出现。结果发现,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效果最佳,也就是说铃声、香草气味或旋转物体等先于无条 件刺激出现的效果最佳,同时出现的效果次之,而其他两种结合方式则很难建立条件反射。 所以说,巴甫洛夫的实验印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说明它可以替代无条件反射引起个体相同 的反应。这当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是作用的关键,即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关键。 四、实验的应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以科学实验的方式给我们揭示了行为的学习途径。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记忆则是对条件反射的一种巩固,我们的许多行 为或感觉都是通过条件反射来塑造的。如司机驾车行驶在马路上,看到交警,就会不自觉地 紧张起来;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看见医生,孩子就开始哭了;甚至还有人通过条件反射来训练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操作型条件反射理论异同

1)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提到经典的条件作用,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他用狗做实验:狗吃食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射,称无条件反射。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事物结合,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经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条件反射,也称为应答性条件作用。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可能消退。 华生很早就利用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知识进行实验,他曾使一个11个月大、本来喜欢动物的男孩对白鼠产生了恐惧的反映。其做法是:每当这个男孩伸手要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猛击铁棒,经过几次之后,每当白鼠出现,这个男孩就会哭闹,出现恐惧的表现。此后,进一步发现这个男孩的这种反应又泛化到了其他白色的动物身上,本来他并不害怕兔子、狗等有毛的玩具,现在看到后也会发生恐惧或消极的反应。这就是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2、操作的条件反射原理 正当巴甫洛夫进行经典的条件反射研究时,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他把猫关在迷箱之中,猫可以借助拉绳圈、推动杠杆、转动旋钮而逃出来。关在迷箱之中的猫开始时挤栅门,抓、咬放在迷箱里的东西,并把爪子伸出来,进行多种尝试企图逃出迷箱。后来偶然发现了打开迷箱的开关,猫的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最终,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学会了“开门”的动作。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就是强调该行为的操作会促使某种结果的产生。 斯金纳本人也做过许多实验研究,他研制出一种现在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仪器。从这个一起的实验中,他得出了许多用于行为治疗的原理,如强化原理、强化的时间与方式等。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 2)相同点:1、两者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 2、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3、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用。 不同点:1、就条件反射长生的实质(刺激与反映之间的关系),经典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映”之前;而操作条件反射相反,“反应”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 2、从个体反应性质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反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学前教育科教案首页 班级:“3+2”大专班计划课时数:2个课时 课题: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并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2、能力:应用条件反射原理解释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三个阶段、重点区分四个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学习现象 教学准备: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实验图片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举例法 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科教案续页 导入(实验)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向学生说明,每当我说“写”时,他就要在黑板上划一条线。(其余我什么也没说)实验开始我站在实验对象身后,每次我说“写”的时候,同时用手拍一下实验对象的肩膀,共做20次。到第21次,我只用手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但不说“写”。(提问)当我用手拍同学的肩膀,但并没有说“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学划线了没有?在第21次时,我并没有说“写”,只拍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肩膀,他也学会了划线,我们称实验者的这种学习方式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的目的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看、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对条件反射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设计意图)四个过程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