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谈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谈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谈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

梧州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作者:陆亚丙

学号:200800508606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系部:艺术系

指导老师:戴继明

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摘要

中国现代景观的形式较传统园林有了很大改变,但转型并不意味着割裂,只有传承,基于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发展中积极借鉴相对成熟的西方现代景观中优秀的设计方法。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既要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气质,既要与周围建筑取得协调,又要融入周边环境,从而达到环境与景观的有机结合。由此,本文以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为例,从总体布局、空间营造、布局构图等方面对其景观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融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方面的成功之处。从整体系统入手,考虑人、建筑、环境的综合利用,分别从立意——引申建筑概念,布局——延续建筑肌理,细部——提炼建筑语言等方面阐述公建周边景观融合建筑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现代景观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融合与创新建筑

Abstract

The form of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than traditional garden had the very big change, but does not mean that separate the transformation, the only inheritance, based on history, they can bette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want to in developing positive reference relatively mature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of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go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is concerned, its biggest characteristic is both showed his unique temperament, and to achieve harmony and architecture, but also can harmony with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achiev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suzhou the new museum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overall layout, space construction, layout composi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discuss its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technique and the fusion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echnique aspects of the successful place. From the whole system of consider peopl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conception, the architectural language to refine the aspects of surrounding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tegration design method.

Keywords:modern landscap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technique Fusion and innovation Architecture

绪论

一、中国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

(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5)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 (5)

二、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

(一)、博物馆概况 (6)

(二)、博物馆格局 (7)

(三)、苏州博物馆的形象 (7)

(四)、中西方融合中的体现 (11)

(五)、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与文化性 (12)

(六)、景观设计的现代化 (14)

三、结语 (15)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在从传统园林向现代景观的过渡中,中国由于起步比较晚,目前其发展还不如西方景观成熟完善,向西方借鉴,也就成了一种趋势。但是,“生搬硬套”和“生硬拼贴”西方现代景观而成的所谓“贯通中西”的风格在如今中国近代景观的发展中大为盛行,而中国的地域特色却在这次过渡的革命中渐行渐远。如何恰当地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融入我们地域的设计中,是我们在过渡时期所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馆的地域文化和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型材料、新技术、景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中西方观点更好的融合。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传统,作为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其造园手法曾与世界其他优秀园林相映生辉,且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等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园风格。如何恰当地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是我们在过渡时期所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举棋不定时,受过中、西方教育,融合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华裔建筑师贝律铭设计的园林式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在苏州古典园林这座高峰之外探寻现代园林的一个新起点,为我们带来了一丝曙光。在西方文脉传承的观念和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蕴含、自然美追求的共同影响下,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了坐北朝南、封闭内向,以山水庭院为核心的总体布局形式;在空间营造上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动静结合,既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开合、大小、繁简的对比来营造空间的手法,又结合了中西方景观中常用的以轴线空间组织的手法;对比、呼应、比例模数等设计手法。整个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为解决经设计的中西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现代景观的形式较传统园林有了很大改变,但转型并不意味着割裂,只有设计格调与景观设计融合,基于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有要在发展中积极借鉴相对成熟的西方现代景观中优秀的设计方法。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筑的地域文化特性和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建筑与景观、新材料技术与文化内涵表现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一、中国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

(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1、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体系若要在世界园林体系中保持重要地位,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仅靠现有的古典园林是不行的,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体系才是硬道理。本文将从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造园实例阐释现代园林的表现形式及确立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现代园林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从原始的自然环境发展到人工化的自然环境,再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是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也是继承古典园林“与自然相互交融”设计理念的必然要求。相信中国现代园林体系经过形成、发展、成熟之后能够再次到达世界园林的巅峰。

2、中西园林景观结合发展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传统,作为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其造园手法曾与世界其他优秀园林相映生辉,且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等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园风格。然而,在从传统园林向现代景观的过渡中,中国由于起步比较晚,目前发展还不如西方景观成熟完善,向西方借鉴,也就成了一种趋势。但是,“生搬硬套”和“生硬拼贴”西方现代景观而成的所谓“贯通中西”的风格在如今中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中大为盛行,而中国的地域特色却在这次过渡的革命中渐行渐远。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

1、现代园林的表现方式

中国现代园林更多的以混合式布局形式在中国现代公园中表现出来。这种布局模式即保障人口密集现状的有条不絮,适应了现代工业化的规整,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有机更新应积极运用的规划设计手法。

2、建筑融入景观的理念

融合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园林式博物馆——苏

州博物馆新馆,成为在苏州古典园林这座高峰之外探寻现代园林的一个新起点,为我们带来了一丝曙光。在西方文脉传承的观念和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蕴含、自然美追求的共同影响下,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了坐北朝南、封闭内向,以山水庭院为核心的总体布局形式;在空间营造上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动静结合,既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开合、大小、繁简的对比来营造空间的手法,又结合了中西方景观中常用的以轴线空间组织的手法;对比、呼应、比例模数等设计手法。整个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为解决经设计的中西融合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一)、博物馆概况

1、博物馆历史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苏州博物馆建认于年.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具有地方特色,其中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塔两座古塔内发现的越窑青瓷莲花碗、真珠舍利宝幢、嵌螺铀经箱、金书佛经等都极为珍贵书画为藏品之大宗,尤以巧一19世纪“吴门四家”、“四王”、“四画僧”、“四任”等江南诸名家的作品最为突出瓷器和古代工艺美术品亦不乏精品馆内常年举办太平天国、苏州历史和各种文物陈列展览博物馆的建筑为太平天国忠王府,在工字形平面的大殿上,当年忠王李秀成曾多次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北墙特高的后殿是当年供奉天父天兄神主、举行礼拜仪式的“神殿”(或称“天厅”)。这组官署建筑保存的3叨余方苏式梁仿彩绘、九幅壁画、龙凤纹长窗和门门的石狮座,都是太平天国艺术珍品。

2、今日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10700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新馆以其大胆和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现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建筑,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并且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的苏州博物馆包括新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修葺一新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成为一座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妙相辉应,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二)、博物馆格局

1、苏州博物馆的格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在苏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等名园而建,对于设计者是极大地挑战。贝老在充分研究和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诠释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新馆建筑采用分散布局的方法有机地融入原有的环境中。建筑群分为中、东、西三块,中部为主要交通空间,由南到北依次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园;西部为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办公区。主庭园和新馆北边的拙政园隔墙相连,从新馆望去,拙政园的高大古树随风摇曳,新旧园景笔断意连。

(三)、苏州博物馆的形象

1、苏州博物馆的评价

2006年,由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江南一隅的这栋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让无数建筑爱好者为之疯狂。读者shuangying1228在来信中自称已去过苏博9次,每次都是一趟心灵的震撼和涤荡,他说“苏博首先是一座数字化博物馆的精品之作,他的风格、

气派、内部功能的先进、运作程序的完善、布局按安排的科学,都闪烁着现代建筑的光辉;同时他又是一座扩大了的中国庭院,一座别具一格的苏州园林。就连馆中两丛藤蔓,都专选江南四杰文征明手植紫籘的根来嫁接,中华文明的信息无不在其间流淌传承。”

随着苏博新馆揭开面纱,那些曾因选址问题而引发的争议很快消散,“非但没有对那些历史遗迹造成伤害,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成了游客们最普遍的观感。正如苏州读者刘先生在邮件中所说的那样,“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

2、苏州博物馆主要设计浏览

图2-1-3-2-1

苏州博物馆新馆全景图(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06609481.html,/)

图2-1-3-2-2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门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06609481.html,/archives/842.html)

图2-1-3-2-3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搭一幅现代山水画。(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06609481.html,/)

图2-1-3-2-4

新馆落座在苏州东北街上,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璧结合。在新馆的设计上,贝聿铭所贯切的原则是: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

大不突出。(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06609481.html,/)

图2-1-3-2-5

在主庭园中,贝聿铭“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池中的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

厅的八角形成呼应。(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06609481.html,/)

(四)、中西方融合中的体现

1、景观设计融合的韵味

通过设计展开对文脉的挖掘和延续是自西方引入的规划设计理念。一个城市,由于自然条件、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会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造就了其独特的城市形象,也就形成了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脉。对城市文脉的延续,也就是对城市历史的保留,不同的历史使城市各具特色而免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千城一面。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把意境的有无、高下作为创作和作品的重要标准,园林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自宋代,源于古老神话传说的“壶中天地”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成为封闭的、精美的园林天地的象征,“壶天之隐”成为士人竟相追求的一种园林意境与情调。

为了延续基地所在街区的历史文脉,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十分低调的外观形态。大门没有开在西侧的城市主干道上,却同周围的老建筑一样,采取南北向的布局方式,将主入口设在南侧临水的一条小巷上。博物馆的外观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黑、白、灰的淡雅色调,不突兀的体量,很恰当地融合在拙政园与忠王府这些历史建筑院落所形成的城市肌理中,延续了基地的文脉特征。这座博物馆从外观上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而当我们走进其中,经过主入口庭院,透过大堂,看到主庭院时,才发现有这么一处“壶内洞天”。清晰淡雅的风格,简洁干净的布局,透出一丝禅意,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

中国自然风光秀美,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景色就是这些秀美的山川湖泽,他们把风景称为“山水“,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自然观。人们在庭院中筑山理水,是在模仿古人心中美好的自然环境。传统上,庭院又是家人聚集交往、赏花品茗、吟诗望月的场所,属于一个公共共享空间。而博物馆建筑通常会需要一个共享空间来串联各个展示场所,组织游线。贝先生从庭院的共享性中得到灵感,将博物馆建筑创造性的以园林的形式布置,将各个展厅围绕中心庭院展开,室内外环境相互渗透,这样既与基地的周边肌理相契合,又满足了博物馆的展示需要,这种封闭内敛、以山水庭院为核心的总体布局模式也由此应运而生。

2、空间营造

对于空间的营造,是中西方所共同拥有的造园手法。以往观念认为,西方现代景观着重于空间的营造,而中国传统园林着重于意境的创造,很多是从视觉角度看,即“看”与“被看”的关系出发来考虑建筑与景点的摆放。然而,以空间的组织展开设计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构图原则,中国传统园林通常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如空间的大小,内容的简洁,变化的丰富程度来表现这一原则,西方现代景观则通过轴线直截了当地表达主从关系。

贝聿铭采用中心山水庭院连接依附于它的各个空间院落的手法来处理空间的主次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突出中心庭院的重要性。紧接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是方形的主入口庭院,风格简约,大面积是深灰色系的铺装,呈正十字交叉的形状。庭院的四个角上铺上粒径较粗的黄沙,在西北角及东南角种植有两株松树,隐含迎客之寓意。地面铺装与建筑的屋檐和勾边颜色基本相同,配合庭院简单的布置,寥寥几笔,营造出一个过渡型空间的形象。经过主入口庭院来到大堂,主景区山水庭院如画般的景色便直截了当地呈现在面前。庭院的中心是一个大的水面,有桥一座横卧于水面之上,将水面分成大小两个部分,建筑物和景点之物皆沿着水池四周布置。水之西有一座外观现代的玻璃顶六角亭突出池水之上,此亭可作为游人驻足休息之处,又可以凭栏观赏庭院景色,同时也是池西风景画面上的构图中心,向外“看”的同时,又“被看”。与大堂隔水相望的水之北岸,是贝聿铭用一组泰山石做出的假山石景,片石假山映着入镜般的池水,正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真实写照。在水池对岸,隔桥远望这组石景,通过空间的渗透,这组写意的群体更显得深远,富有层次,也从视觉上拉伸了原本有限的隔水观山得距离。水池之东,三三两两地点缀了几棵姿态优美、形态各异的树,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其后的粉墙上变幻着投影的形状。整个中心景区内容丰实,在主入口庭院简约布局的对比下、衬托下,中心庭院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

(五)、景观设计的文化性与整体性

1、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性

景观设计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景观设计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围建筑关系是设计的原则之一。允许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时地回顾传统。景观需要借助文化主旨来创立它的真实性,只有这样建筑才可以说是忠于时代并成为时代的一部分。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传统中求“新”求“变”,而不是像一些城市的景观那样脱离城市文化血脉和城市风格孤立的进行设计,导致城市景观文化记忆完全丧失。

2、苏州博物馆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气息。新世纪的苏州需要一个新起点和新的标志,这个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和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现代与传统兼顾,“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19]。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以这种审美要求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探索的典型。新馆选址毗邻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新馆从整合吴文化种种精神符号人手,在历史与美学、新与旧之间建立一种整体比照和联系:总体庭院布局与四周的古城保持相似的格局,空间四合院与园林庭院的交融;要素层次、建筑材料、细部结构运用现代新的技术,墙、窗、坡顶等传统要素新的组合,园林、建筑、水景三位一体整体处理而达到的空灵淡泊意境。这些使苏博新馆建立起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成为苏州城市景观整体化。

(六)、景观设计的现代化

1、环境的色调

色调总是首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色调比形式更能表现空间。正常状态下,人在观赏景观时,最先引起视觉反应的就是色调。中国传统空间美学十分讲究以景叙情,情景交融,色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往往有自己固有的基本色调,苏州青白相间的地域色调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黑白灰延续千年已成为苏州城的文化色。贝聿铭先生意识到这一点,采取了与设计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的手法,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自基调。为了与周围民居环境协调,博物馆尽管用的全是现代新材料,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

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新瓶老酒,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把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色调归纳为黑白灰几种色彩,是贝聿铭对于苏州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如同创作一件绘画作品,设计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空间心理的把握融会贯通,最终抽象出最合适的色彩,这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本质方式,把握住了原始的韵味和精神内涵。

2、传统景观的现代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空间关系上有着极为丰富的语汇[18]。在新馆的设计中随处可以看到这些熟悉的传统造景手法。例如,地面一层“吴塔国宝”和北部的“吴中风雅”两个展厅相对,玻璃后分别种植不同的安吉竹和刚竹相对成景,统一而又不失变化。极富有诗意,为此传统对景的艺术手法;主庭院的水池仿佛一面镜子,它是空间意义上的“留白”,也是整个新馆的“空心”之处,因为是池,只可以观,而不可以入。水中的倒影随人的走动而不时变化着,在南方时雨时霁的青色天空下,栩栩如生、如梦如幻;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不但可以采光,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式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使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又如实借处理:主庭院北部的“片石假山”借拙政园之自墙作画,以中国山水画章法布局,石材由黄色凋过渡到灰色调,颜色和肌理层层退晕,意境深远,与传统的堆石理水方式完全不同,堪称园林创新的一大亮点;隔景处理:传统园林讲究小桥流水,通过置桥来阻断一大一小两个水面,增加景深。主庭院池中有直线曲线交叉形成的石桥通往水中亭,石桥曲折迤逦,起到“隔”的作用,使园景更觉深远。

3、现代景观设计的新理念

“新的建筑不能配老的园林,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19]。”贝聿铭很好地运用了这种设计理念。新馆的主庭院中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白、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运用西方现代设计中常用的点线面构成法,成形成组,结实有力,与整体建筑十分和谐,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的造园法,但不脱离中国人

文气息和神韵,现代而又传统。上述山水园北墙与拙政园有一墙之隔的“片石假山”创作灵感来自于宋代米芾的山水画,借拙政园之白墙作画,用曲桥来进行隔断,仿佛假山是在水中渐渐浮出一般,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打造出山水画中“平远”的意境,是拙政园现代版的诠释。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具有现代平面构成的山水景观,不仅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和创新,更是园林新的设计理念在新馆文化传承创新构思中,贝聿铭有一套独创的“插枝理论”——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传统就活运用了。于是便有了东部茶室内从忠王府嫁接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从而新馆的紫藤园便有了500年的文化血脉,延续了吴门文化的精神。注重造园文化品性的例子还很多,如几杆修竹配以太湖石,清新雅致,是传统中国画四君子题材中竹石题材的立体表现。植物配置上,选用了桂花、如皋松,柏树、安吉竹、羽毛槭等,姿态优美、线条柔和,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人文精神的常用树种,与建筑刚柔相济,产生了现代园林的艺术美感。新馆造景由传统园林造景精髓中提炼而出,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显示了传统园林设计的现代意义。

三、结语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到现在已经是要正确处理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当今苏州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与景观设计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同时,在引用西方景观设计是恰到好处。以苏州传统的山水庭院的方式来布置展览、引导游人参观,苏州博物馆新馆取得的成就在于它将优秀的苏州园林手法、现代生活需要和现代景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造就了优秀传统与现代思想相交融的不朽之作,为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提供了启示。也是当今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2]林海,中而新,苏而新[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12):12-17. [3]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方怿,瞿孜文.《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简史》(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周代红.《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8]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美]凯文·林奇著,何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11]张福昌.《现代设计概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2]祝晓峰.苏州博物馆——园林新意和纪念馆的二重奏

[13]世界建筑,2007,(4):118.

[1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8.[15]洪杰.贝律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4):62—67.

[1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

[17] 徐雷.《城市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18] 王其均.中国园林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9] 高福民. 贝律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致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那种感觉就宛如在小时候,自己做的第一件家务,父母给予一句简单的夸奖一样兴奋,我的论文就像我的小父母,得到它的反馈是对我最大的安慰。以下的言语便是有点成就感后在心理上发表的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与感想: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戴继明教授。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他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他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戴教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戴教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戴教授。

我要感谢,我的室友,在遇到很多论文上不懂的问题,他们能够指引一盏明灯给我,为我的困境打开一扇窗,并在有限的知识内给我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的室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苏州河沿线工业遗产(普陀区)

苏州河沿线工业遗产(普陀段) 普陀区工业遗产 参考网址 普陀区文化局 https://www.360docs.net/doc/d06609481.html,/whyc/pic/73_3.html 名称地址简介备注 工业厂房 信和纱厂旧址莫干山路 50号 占地面积35.45亩,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 家族产业。信和纱厂前身是青岛华新纱厂,创建于1917 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迁现址,以英商注册,为“英 商信和纱厂”,解放初更名为“信和棉纺织厂”。厂区内 保留了1930年代至19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 41000平方米,包括厂房、仓库、锅炉房、食堂、烟囱 等各种类型,部分生产设备亦被保留下来。2005年4 月这里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 命名为M50创意园,吸引了十多个国家一百多家艺术 机构入驻,现已发展成国际知名的上海时尚文化新地 标。 重点 阜丰机器面粉厂旧址位于莫干 山路120 号的苏州 河叉袋角 区域 原有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存原厂房和办公楼等 历史建筑。其中,厂房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占地面积227.1平方米,建筑面积1045.92平方米, 砖木结构四层,南北向,清水青砖、红砖相间外墙,底 层拱券门;办公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占地 面积641.6平方米,建筑面积1241.39平方米,坐北 朝南,砖木结构二层,巴洛克装饰。阜丰面粉厂(合称 福新面粉厂旧址)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级优秀历史建 筑,阜丰福新面粉厂2009年6月公布为第二批普陀区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福新面粉厂旧址位于莫干 山路120 号的苏州 河叉袋角 区域, 包括福新第四面粉厂、福新第八面粉厂、福新第二面粉 厂的多栋历史建筑。福新面粉公司二、四、八厂旧址位 于阜丰面粉厂西侧沿苏州河南岸排列,东西长390米, 是当时中国面粉工业中最大的联合工厂。福新面粉厂现 存历史建筑有小包装面粉仓库及两侧耳房:小包装面粉 仓库建于1913年,砖木结构三层楼,南北向,清水红 砖外墙,占地面积346.2平方米,建筑面积1112.38 平方米。福新面粉厂旧址(包括阜丰面粉厂旧址)1999 重点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力求体现苏州文化传统,又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符号与传统建筑韵味相融合。其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整座建筑富有与众不同的技术美感。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还实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深度融合。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与讨论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如何组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达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意图,并试图寻找各种设计元素在室内中的表达。 关键字: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室内文化,它的诸多设计手法,如人性化设计,与自然亲密相联;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独到的光线处理;重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背景”效用,丰富的装饰等等。苏州博物馆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格调、气度与内涵,是从时代特色、科技应用与民族气质中去探索的。首先,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设计界、学术界等的共同努力,从设计观念上打开对传统的现代化思路;其次,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传统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才能使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地融合到现代室内空间中。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将由着重对纯形式美感的追求发展成为强调兼容文化意义的表现。浅层的物质文化,富有时代性,是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快;深层的精神文化则最富民族性,相对稳定,变化最慢。苏州博物馆在各方面精益求精,即使一块石头,一块方砖,都是经过详细的测量得来的,不得不赞叹其精湛。 室内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必然要求能够体现现代的时代感,传统风格室内设计也不例外。时代感不仅指时间、时代概念,也指空间和地理概念。现代建筑之所以永远走在建筑整体发展的前列,体现了建筑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因为它的基本原则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满足新功能需要。所以它体现了时代的意义。而反观我们的室内设计,风格上若完全以传统中式的形式则较难与家具及室内陈设相协调。因而设计师要注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如材料,技术,功能等方面来诠释传统中蕴涵的现代感。贝聿铭通过现代铁艺的家具,以及简洁大方的手笔,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的结合。 入口处的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重檐,又以现代材料-钢架、玻璃,赋予其崭新的风格。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 2015年6月

前言-------------------------------------------------------------------------------- 一.中西园林历史的传统作用------------------------------------------------------ (一)中西园林差异......................................................................... ................... (二)中西园林形成的过程......................................................................... . 1.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2.西方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二.中西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异同.........................................................................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 ..... 1.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 2.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 (二)西方园林的审美思想........................................................................ 1.西方园林的人工美......................................................................... ........... 2.西方古典园林的形式美........................................................................ 3.西方古典园林的逻辑与清晰的调理美............................................................ 三.中西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上海苏州河的旅游开发策划方案doc12

上海苏州河的旅游开发策划方案doc12 一、案例 1998年8月17日,《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方法》公布实施; 1998年9月1日,“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整治”成立; 2000年5月31日9时20分,苏州河水闸开始在黄埔江涨潮时关闸挡潮,调水工程正式启动; 2000年6月16日,上海各大报纸登载:调水工程仅半月,鱼儿游进苏州河! 苏州河将以崭新的面貌掀开她历史的新篇章。 改日,苏州河——上海的母亲河,将会以什么样的姿势来展现她的风姿呢? 她将是横贯城东西的一条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她将成为像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维也纳的莱茵河那样包蕴着丰富历史、文化和风光的都市之河,旅行之河! 本策划方案从对苏州河今昔状况的调研开始,对苏州河河上游玩提出设想、建议和分析,为苏州河的改日构建蓝图。 (一)苏州河的昨天与今天 1、苏州河寻根 许多人都以为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事实上孕育上海的是吴淞江。确切地说,“吴淞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现在的地图,把由西向东流经上海的这一段吴淞江称为“苏州河”,这是沿用了外国人改的名字:Soozhou Creek。因此现在这条河流有两个名字:下游称“苏州河”,而作为青浦、嘉定界河的上游,仍称“吴淞江”。 一百多年前,英国商人把吴淞江称为“苏州河”,是因为他们只明白这是一条通向苏州的河。上海刚刚开埠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供出口的物产,要弄到丝绸、茶叶、瓷器、土布,都要深入到内地。现在,“苏州河”就发挥着庞大的作用,她能够进入苏州,又和大运河相连,如此就连通了五湖四海,使上海成为“水路辐辕”、“万商云集”的地点。古代上海人,严格地区分“浦”和“江”。上海方言中,“浦”通常是指通江的小河流。

苏州博物馆新馆赏析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分析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气息。新世纪的苏州需要一个新起点和新的标志,这个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和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现代与传统兼顾,“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以这种审美要求进行建筑艺术设计探索的典型。 和谐之美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一语切入了美的本质,“数的和谐”实际上是“信息的和谐”。美是一种信息现象.美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和谐的信息,是信息的有序组合。序生美,美是序的显示。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与狮子林之间,被浓郁的传统苏州园林气息所笼罩,贝聿铭深谙美是和谐之道,没有选择另辟蹊径,而是沿袭传统的中国风,与周围的环境连成一片,融为一体。中国人讲求顺其自然,崇尚山水相依的和谐之美,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山水亭台,花草木石,应有尽有,且其排列与摆放没有像现代风格那样追求个性,而是选择了“道法自然”,精心布置,却似天成。个人觉得这就是贝聿铭所追求的和谐之美。 有用之美 苏格拉底认为“美即有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贝聿铭则可谓是用上了一切能用的元素。贝聿铭被誉为光与影的魔术师,而对光和空间的利用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念。在结构上,棚顶由过去的木梁、木

椽构架的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架结构取代,钢架配合木作及涂料生成的效果,让建筑的形式感凸显简洁利落的现代之美。在玻璃屋顶下还有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它们既合理有效地控制并遮挡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对光线实现漫射或折射,避免产生眩光,又以其结构形式成为一种棚下的装饰构件,一举两得。这种空间的处理手法为苏州博物馆的西廊与西侧展览室前的长廊内带来了绝佳的光环境,被称为是体验“让光线作设计”的至佳场所。这种丰富的的光影变化弥补了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举架不能太高的局限,使一层楼左右高度的空间和长廊不觉沉闷。 由于苏州博物馆旁边的拙政园是苏州著名的历史文物,一砖一瓦都不能动,而拙政园诺大的白墙与苏州博物馆周围的景物极不和谐,面对这个难题,贝聿铭匠心独运,变废为宝,以墙为纸,以石为笔,创作了一幅三维的水墨画。如今,当人们游览苏州博物馆时,总是对贝聿铭创造的这种有用之美赞叹不已!

关于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的研究

关于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2T16:46:09.923Z 来源:《房地产世界》2019年3期作者:李海平 [导读] 建筑设计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实用性,更应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得到最大的享受。 中恒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的设计,没有景观的融合,就是没有灵魂的死气沉沉的钢筋水泥;而只有景观没有建筑的设计,其实用性也只能满足于观赏,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建筑设计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实用性,更应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得到最大的享受。在设计中,只有将这两种设计意识相结合,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才能更具特色。中国华夏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园林景观设计更是鬼斧神工,近5000年的沉淀,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提供了优质的参考案例。景观一直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而存在,但同时建筑也作为园林中的景观而存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分别对功能性和观赏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建筑的功能是否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建筑景观对建筑的观赏性产生多少影响,故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相融合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研究 引言 如今建筑和景观已不再是两个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们均存在于我们这个环境社会之中,相互依存,相互照应,为寻求两者更好的共生,应在理念和实际上找到最佳的契机,应将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和视觉享受贯彻实施到建筑设计当中,同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把景观设计作为其必须存在的一部分纳入设计中,求同存异,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大程度的促进两者的融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生。正文 一、背景 1.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在过去,作为建筑设计附属品的景观设计,并没有真正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整体规划布局中得到了重新定位。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实用性、文化、自然与美学等多方面的因素,但这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职能所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建筑师、景观师、规划师共同协调,相互合作。 提高景观设计的地位,是实现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相融合的重要途径。在修建计划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景观在规划中的价值和必不可少的作用,为了建造更高水平的建筑,建筑和景观的融合势在必行。建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景观和建筑的融合不只是在使用功能上的兼容,更在视觉上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各个时代多种因素的融合。社会、历史、经济、空间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建筑。 在当前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们不可忽视的因素,重视景观设计也是提升建筑设计的重要的环节,可以充分表现建筑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体现人们在审美和精神上的需求被赋予了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在原有古建物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时代性,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将本民族特有的建筑技艺和设计观念与时俱进,使原本只具有单一的使用功能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为功能和形式的发展开拓新的道路。 2.社会开始关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矛盾 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直提倡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但由于它的私密性和封闭性,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我们没有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一味地追求西方,造成景观设计平面化,设计思想追求形式美,没有考虑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使景观成为建筑的附属品,同时景观行业的出现也较晚,不能及时与建筑设计保持同步。我们应当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与现代景观结合,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用景观来提升建筑品质。 随着设计的“西化”,我们抛弃了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布置大量的混凝土路面,大面积的铺装,景观也变得形式化和轴线化,将其作为建筑的配景;后来我们认识到中国园林的精髓,设计开始回归,开始提倡中国园林的意境美,开始建筑与园林的相互融合。纵观西方的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从误解和对立到相互理解,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持建筑为主导设计观点的人们认为,建筑设计是正道,而景观设计充其量只是建筑的点缀而已,人的使用需求才是人的本性;持景观为主导设计观点的人们认为,景观设计是从全局出发,自然、文化、美学都是景观设计所必须考虑的,是设计的根本,而人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也是不能忽略的。实践和历史证明,每一件优秀的建筑、景观设计作品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良好的融合和积极的参与才是唯一出路。景观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本职不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观设计师考虑的和接触的更多的是人文与自然,理性加之感性的思维方式的碰撞,可以解决很多建筑设计师所不能涉及到的问题,反之亦然,建筑与景观可以协调解决一些问题。 二、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辩证关系 1.建筑与景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对立统一。如果仅仅把目光投放于建筑设计,而忽略了景观设计,这样会使建筑功能只具有实用性,而缺乏了建筑的观赏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只着重于景观设计,而缺乏了对建筑设计的关注,那样的设计带来的只是样式美观的壳子。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要把景观意识牢记于心,同时,建筑意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也不能被忽略。在设计中,兼顾以上两点便可将建筑的功能性和观赏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2.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分析 景观带给人们最直接的便是视觉上的冲击,它体现在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城市、乡间无一不在诉说着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我们应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景观设计灌输新的灵感和血液,推动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现代建筑具有舒适、便利、安全等使用功能,同时也兼具视觉审美和寄托情感的精神需求,功能不再单一,建筑被赋予更多职能。主体建筑设计的初期,我们必须首先对其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适当的调查,通过了解周边情况,才能确保将建筑和景观设计进行良好的融合。(1)整体设计思想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整体的设计理念,要考虑到建筑主体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将目光只关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

苏州河变迁上海地方史

苏州河的变迁 苏州河古称松江、松陵江、吴淞江。其源头为太湖瓜泾口,水流经江苏的吴江、苏州、昆山进入上海,在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千米。 古时的苏州河(即吴淞江)江面比黄浦江宽阔,经流量比黄浦江大得多,水流也平缓.是古太湖之水流入东海的重要河道,故有“古江蟠曲如龙”的说法。古人曾以“吴淞之水震泽来,波涛浩瀚走鸣雷”的诗句来形容苏州河水滚滚东去的情景。苏州河的河道本来就弯弯曲曲,加上江面宽阔,水流缓慢,为上游带来的泥沙和暴雨冲入江内的泥沙沉积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东海潮汛的回流泥沙的返回,导致苏州河淤积堵塞,河床抬高,水流不畅,致使太湖流域连年水灾,尤以苏州河的出海口淤积更为严重。 明朝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吴淞江的水利工程。他广泛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采纳了上海人叶宗行先生的建议,放弃吴淞江逐年加剧淤塞的出海口和下游的部分河道,另挖一条新河,拉直下游弯曲的河道,再拓宽原来的吴淞江支流——上海浦,使之与大黄浦相通,由黄浦江携带吴淞江之水向北流入海。从此,结束了吴淞江(苏州河)直接入海的历史,黄浦江成为一条黄金水道。 现今的虬江路和吴淞路就是旧时的吴淞江下游水道。在市政工程施工中,从这两条马路下挖出来的都是灰黑色的河浜填土。虬江码头是古时候吴淞江下游河道上一个码头,而江湾这个地方,正是旧吴淞江下游水道转弯的地方. 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洋人日益增多,喜好游玩的洋人在商务之余乘船自吴淞江而上,直达苏州观赏中国园林建筑,游览当时苏南最繁华的苏州城。由于从上海乘船可直达苏州.洋人们将吴淞江称之为“苏州河”,这一叫就将吴淞江变成了苏州河。从外白渡桥至北新泾,上海人都称之为苏州河。而从北新泾向上到江苏境内,至今还称之为吴淞江。’ 随着上海商港的发展,苏州河两岸的建筑不断兴建。1570年,苏州河上建

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

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加强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和保护苏州河水域水质及其两岸陆域环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包括: 1.水域范围为苏州河在上海境内的河道水体,与苏州河相连河道构成的河网水体以及 虹口港水体 2.陆域范围为苏州河华漕以东两岸各一个街坊,华漕以西两岸个100米以及虹口港两 岸各10米 第三条(有关用语含义)绿化段,指长寿路桥至黄浦江的苏州河河口之间5公里的水域及陆域,主要功能为泻洪排涝和休闲观赏。绿化延伸段,指华漕至长寿路桥之间18.8公里的水域和陆域,主要功能为泻洪排涝、航运和休闲观赏。工农业生产混合段,指华漕以西至江苏省界29.3公里的水域和陆域,主要功能为泻洪排涝、航运和工农业用水。 第四条(总体目标)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目标为: 1.2000年前,水域消除黑臭,华漕以东河段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五类标 准(GB3838-88)(以下简称标准),华漕以西河段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四类标准;长寿路桥以东陆域范围建成绿化带。 2.2010年,水域恢复生态功能,华漕以东河段水质达到四类标准,华漕以西河段水质 达到三类标准,陆域范围建成绿化林带。 第五条(管理部门)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苏办),对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并实施专项管理。苏州河沿河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专门机构负责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该机构业务上受市苏办领导。苏州河沿河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按照规定负责做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规划、环保、水利、市政、环卫、园林、公安、房地、建设、交通、农林、计划、经济、商业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整治原则)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贯彻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治与开发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水域活动管理 第七条(引清调水管理)水利部门负责制订苏州河的引清调水方案,经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市苏办应当按照《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以下简称《整治方案》)的要求,协调、督促水利、市政等有关部门实施引清调水方案。 第八条(疏浚管理)河道、航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整治方案》的要求,对苏州河河道、航道进行疏浚。 第九条(航运管理)绿化段和绿化延伸段水域应当有步骤、分阶段地限制或者禁止船舶航行、停泊。绿化段建成后,除交通部门会同苏办批准的船舶外,禁止在其水域航行、停泊船舶。绿

上海苏州河的旅游开发策划方案

上海苏州河的旅游开发策划方案 一、案例 1998年8月17日,《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发布实施; 1998年9月1日,“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整治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5月31日9时20分,苏州河水闸开始在黄埔江涨潮时关闸挡潮,调水工程正式启动; 2000年6月16日,上海各大报纸登载:调水工程仅半月,鱼儿游进苏州河! 苏州河将以崭新的面貌揭开她历史的新篇章。 明天,苏州河——上海的母亲河,将会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展示她的风姿呢? 她将是横贯城东西的一条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她将成为像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维也纳的莱茵河那样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和风光的城市之河,旅游之河! 本策划方案从对苏州河今昔状况的调研开始,对苏州河河上游览提出设想、建议和分析,为苏州河的明天构建蓝图。 (一)苏州河的昨天与今天 1、苏州河寻根 许多人都以为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其实孕育上海的是吴淞江。确切地说,“吴淞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现在的地图,把由西向东流经上海的这一段吴淞江称为“苏州河”,这是沿用了外国人改的名字:SoozhouCreek。所以现在这条河流有两个名字:下游称“苏州河”,而作为青浦、嘉定界河的上游,仍称“吴淞江”。 一百多年前,英国商人把吴淞江称为“苏州河”,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这是一条通向苏州的河。上海刚刚开埠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供出口的物产,要弄到丝绸、茶叶、瓷器、土布,都要深入到内地。此时,“苏州河”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她可以进入苏州,又和大运河相连,这样就连通了五湖四海,使上海成为“水路辐辕”、“万商云集”的地方。

古代上海人,严格地区分“浦”和“江”。上海方言中,“浦”通常是指通江的小河流。但是“江”就是很大的河流了。据史书记载,“吴淞江唐时阔二十里 ”,江面恐怕比今天的长江口还要宽。而元代记载当时的黄浦,浦面只是“尽一矢之力”,一箭就可以射到对岸。可见当年是吴淞江宽阔而黄浦狭窄,与今天正相反。今天黄浦江的出口不称“黄浦口”而称“吴淞口”,说明过去吴淞江的出口直通长江和东海,而不是只算到外白渡桥。清代沿用至今的宝山“吴淞”、“江湾”等地名也得自吴淞江。这些都说明,在古代和近代上海历史上,吴淞江(苏州河)是远比黄浦江更重要的河流。 苏州河的重要之处在于,她是连通富庶的江南地区和上海海上贸易的交通枢纽。最初的上海是作为江南地区的出口转口基地发展起来的。到清初,上海港尚沿海运才开始异军突起。南北货、洋货也从上海入港,沿吴淞江过运河,入长江,运往内地各省。开埠以后,上海吸纳大量苏、松、常、锡、镇、宁的人口来沪。在没有公路、铁路的时代,苏南、苏北以至皖、赣、湖、粤的许多移民就是通过苏州河,乘江船、舢板来上海的。20世纪,上海开始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产业城市。大量的修造船、面粉、棉纺织、丝织、机器制造、水电煤气、治金工厂出现在苏州河、黄浦江沿岸。传统的上海工业区分成东、西两块。沪东的大工厂主要沿黄浦江分布,沪西的工厂规模稍小,大多建在苏州河岸。这是因为当时的铁路、公路的运输网络不及水路普及和便宜,大量的工厂原料、燃料和成品郡需要靠船转运。苏州河一带,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苏州河,源于太湖,全长125千米;上海境内长53.1千米。在上海境内流经青浦、嘉定、闵行、长宁、普陀、静安、闸北、虹口、黄浦一县八区。平均河宽70米,高潮位水深6到8米,低潮位水深2到4米。现在的苏州河是黄浦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具有泄洪、排水、航运、灌溉等功能,是上海的重要河道。 在老苏州河上,最多的就是船和码头。开埠以后,沿江的各码头把各种杂货运来上海。外码头的船民到上海以后,除了运送粮食,还从事建筑材料、鸦片、烟草、丝绸、茶叶、

中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差异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

摘要:景观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建筑、布局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字:园林景观差异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那么,什么是园林呢?园林是经过人力加工过的自然场景,是运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创建的人类生活的境域,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组合而成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艺术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摘自《风景园林设计》) 然而,中西方园林景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差异。现就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中西方园林景观文化的差异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易传》提出天人协调,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虽然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尺度,但与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 二、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

苏州博物馆赏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报告 ●摘要信息: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著名建筑师贝律铭先生的杰作,是白墙黑瓦的江南建筑风格和规整的几何图形建筑特色的完美结合,整个博物馆在庄重典雅的外表下不失清越灵动。可以说,苏州博物馆既是文物展厅,又是江南园林。 ●基本信息: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苏州市区东北,成立于1960年元旦。馆址分两部分,旧馆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李秀成官邸)原址,新馆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2006年建成开放。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图1 苏州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引自:谷歌地图) ●简要介绍: 苏州博物馆投资达3.39亿元,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整体布局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古典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引自百度百科·苏州博物馆 ●建筑分析:

2020-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元素融合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元素融合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元素融合 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对于生存、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总体上分为两类,一是以北方为代表的皇家园林,二是以南方为代表的的私家园林,二者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上成就非常高,且在古典园林中对美学的运用达到了巅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学造诣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养料。孙筱祥教授编著的《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一书融合美学元素详细地阐述了园林景观的艺术理论、艺术特征和设计实践,该书已于2011年6月由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该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详细地介绍了园艺理论基础、园林的艺术特征、布局的基本规则、静态空间布局和静态序列布局,以及包括了园林色彩的布局;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了植物方面的种植设计,其中讲解了园林草地和复地植物,在植物的种植形态上详细地阐述了规则式种植和自然式种植设计;第三部分以空间的功能应用进行分类设计,其中包括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的实际设计理论。《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一书中,美学思想贯穿整个设计理念,同时该书以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通读全书,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以美学元素融合园林艺术理论 园林在我国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在《周礼》曾出现“园”和“圃”的概念,在此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园林景观,其中以皇家园林为主,晋隋以后私家园林相继出现,在明清时期我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以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两种形式。在国外,园林艺术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它用来描述《圣经》中所罗门皇城的绝美景色。西方的景观艺术有别于中国的园林艺术,它蕴含着异域风情文化,与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不同的美感,但美在人心中是无差别的,是没有国界的。孙筱祥教授在《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中详细地论述了园林的艺术特征,它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统一结合,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美与园林的有机统一。通过空间布局进行美的表现,使得静态美感与动态美感相结合,同时搭配色彩理论进行实践设计,以达到在园林设计中对美的追求。 二、以植物运用阐述园林艺术特征 植物是园林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园林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既可以体现自身的绿化作用,又可以进行艺术造景,同时对空间进行分割。在园林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植物的特性,可将植物大致分为灌木、乔木、花卉、地被。孙筱祥教授在书中阐述了两种园林种植设计,一种是规则式种植设计,另一种是自然式种植设计。在西方的园林设计中多采用的是规则式种植,讲究排列对称,其表现形式多为几何图形,这样的种植设计会产生一种阵列感和几何图案美。我国的园林种植多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这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息息相关,追求以小见大、移步换景的美感,讲究自然美和意境美,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节奏、韵律、对比达到统一,并通过设计配置使植物自身的色彩在不同季节中均有美的展现。 三、以功能分类进行园林设计实践 根据现代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园林形式,该书列举了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的实际设计理论。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书中指出要使美感贯穿整个设计之中,同时不仅要科学的进行功能分区,还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孙筱祥教授认为动物园、植物园是科普教育单位和科学研究单位,但也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报告 课程:材料工艺学 班级:10级环艺4班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 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 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图书馆 应密特郎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博物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正 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经过一年

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 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 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 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

城市规划之上海将实施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

城市规划之上海将实施苏州河滨河景观规 划 明天的苏州河将是什么样?沿岸大笔泼绿、恢复历史街区、构建休闲平台……《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为市民铺开一幅美不胜收的景观图。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这一规划年内有望开始实施,5年后的苏州河沿线有望成为“绿色景观走廊”。 绿带枕滨河 翻开厚厚的《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其中的手笔,是苏州河沿岸的绿化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苏州河两岸在原先批准建设25处绿地基础上,规划新增绿地95处,绿化总面积将超过100公顷。有关部门为这些绿地的布局颇费苦心:一方面适当分散绿地的分布,与滨河地区居住生活的功能相符合;另一方面,在苏州河弯道处设立大型绿地,从而突显苏州河的景观价值。 几处大型绿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将建设成为一个高起点的河口文化休闲区。而在昌化路桥西侧,利用河道天然形成的椭圆型半岛,辟通水路,植树造林,建成上海第一座

面积约8.7公顷的“活水公园”,公园内还将安排苏州河的历史、环境、治理、未来4个主题展馆……设计者向记者描绘:苏州河沿岸目前断断续续的绿化带在规划中被连接成片,大大小小的集中绿地将像一颗颗瑰丽的绿宝石,镶嵌在苏州河畔。 沿岸溯历史 从外白渡桥一路西行,直至曹杨路桥,13.3公里的苏州河内环线内段沿线聚集了各门类的工业建筑、仓库建筑、民居建筑,成为上海近代历史的见证。两岸已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册的建筑就有29处,《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建议将30多处具有人文价值或具备一定历史时期建筑特征的建筑景观予以保留。 根据规划,这些历史建筑将配合水面、广场、绿地等空间布局的整合,通过外观包装改造,内部功能置换,构建古意盎然的“历史街区”。例如,修缮沪西滨河的特色仓库建筑群,将目前自发的“仓库艺术”进行梳理,导入这一区域,如同纽约苏荷区(SOHO)一般,开发成旅游景点。在成片的石库门里弄内,在适度拆除少量建筑,减少密度的基础上,引入滨河绿地,使上海传统里弄居住文化再现风采。 亲水好休闲 《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还凸现了一个理念:苏州河的运输功能将被休闲、游览功能所取代,滨河景观应该成为市民、游客乐意在此驻足流连的城市公共空间。 基于这种理念,景观规划对沿岸新建的建筑物作出“11”的严格控制,即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建筑离岸距离,防止出现“峡谷效应”。

比较中西方园林风格的差异

比较中西方园林风格的差异 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历史上, 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园林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 共同的特定: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 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 环境。下面就介绍一下各地的世界园林的发展与特点。 在中国的园林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地 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两大派系,它们各具特色。皇 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北方,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不脱严谨庄重的皇家风范;私 家园林分为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两个分支,江南园林自由小巧,古朴淡雅,具 有尘虑顿消的精神境界;岭南园林布局紧凑,装修壮美,追求赏心悦目的世俗 情趣。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体系中的一大分支,都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自然风景园,都富于东方情调。这个造园系统中风貌各异的两大派系,都表 现了中国园林参差天趣,丰富多彩的美。 (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追求宏大的气派和“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意志,形成 了“园中园”的格局。所有皇家园林内部几十甚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对某些江 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对整体宏伟大气势的考虑,必需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及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落,这样一来也往往比 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轴线关系带入到本来就强调因山就势,巧若 天成的造园理法中。 (2)私家园林。 ①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大多数是宅园一体的园林,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在城市里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它是可居、可赏、可游的城市 园林,是人类的理想家园。 江南园林的叠山、石料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做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矶,或以散置,或倚墙彻壁山等等,更有以假山作为 园林主景的叠山技艺手法高超,称盛时,苏州环绣山庄的假山堪称个中佳作。 ②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亦以宅园为主,一般都做成庭园的形式,叠山多因姿态 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很有水云流畅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叠假 山的,建筑物通透开敞,以装饰的细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画风长。由于气候温暖,观赏植物的品种繁多,园林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阴葱郁。 西方园林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18、19世纪的西方园林可以说 是勒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这两大主流并行发展,互为消长,当然也产生出许多 混合型的实体,下面我们就几个典型的园林国家来看一下其园林的特色。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 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 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 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 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