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义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及发展战略研究

合集下载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评及空间结构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评及空间结构研究

0引言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否实现由注重数量、经济增长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注重质量、整体效益的新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影响着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城市群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各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如何,是否呈现出良好的空间布局形态,这对城市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布局、功能优化互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城市群综合经济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所在。

1研究现状及综述目前,众多学者围绕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

薛明月(2022)、韩冬(2022)、张仲伍(2023)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维度出发,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分项发展水平进行评估[1-3]。

顾朝林(2020)、肖金成(2021)、刘建华(2022)分别从传统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角度、空间经济学角度、经济地理学角度探讨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和战略构想[4-6]。

胡明远(2020)、陈子曦(2022)则分别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特征和趋势、测度并研究了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时空分异[7,8]。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第一,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多,大多学者基于可发展理念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二,学者们从理论角度研究了高质量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内在逻辑,并指出可通过空间布局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已有学者从定量角度分析了部分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现状,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但关于京津冀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相对较少。

浙江重构大都市区

浙江重构大都市区

68特 写浙江四大都市区规划范围浙江大都市区I重构翼。

O 资深记者倪敏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基于区位、产业等 优势,浙江大都市 区建设提出的总目 标是:努力成为长 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一体化发展金南温州都市区69特写杭州都市区定位以数字经济为特色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

宁波都市区定位以开放创新为特色的国际港口名城。

温州都市区定位以国际时尚智造为特色的中国民营经济之都。

金义都市区定位以丝路开放为特色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国际影视文化之都。

口弋的发展又到了一个特殊节点。

其口」中,大都市区的全力发展几乎势在必行。

“都市”二字,不仅仅代表了区域经济的高级形态、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还关乎着美好生活。

在此场“战役”中,浙江能否继续勇立潮头?2月21日,浙江省首次通报大都市区建设系统谋划部署的有关情况;同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全面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其中,大都市区是大湾区的主引擎、大花园的主支撑、大通道的主枢纽,是浙江现代化发展引领极。

未来十几年,浙江的大都市区将如何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金义(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如何发挥极核功能?空间和产业在重构过程中,会诞生哪些机会?“金南翼”来了改革幵放以来,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孕育了异常强大的县域经济和块状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并由此闻名全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浙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获得了迅速提咼O1978年,浙江城市化率为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到了2018年,浙江城市化率已达到68.9%,领先全国。

再加上经济进入全球化竞争时代等因素,让浙江认识到,县域经济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全球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城市建设的理论也昭示着,大都市区能够成为打造先进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绝佳平台。

大都市区是一个跨行政区的城市集合,涵盖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

青岛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青岛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第五章青岛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选择5.1 模式选择5.1.1 模式借鉴5.1.1.1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一)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典模式①城市——工业导向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路易斯提出并经过拉尼斯·费景汉完善的,用于说明解释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经典模式。

此模式主张以工业做为城乡两大系统的联系载体,通过工业的高利润率鸡高收入不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聚集,如此以往,直到所有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向城市转移,以达到农业的边际收入和工业持平,农民、工人的收入以此达到平衡,这种城乡联系的模式是一种工业城市的主导模式。

②小城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小城镇,通过各种小城镇做为联系城乡系统的节点。

由弗里德曼提出的农业城镇发展模式表达了一种在农村区级管理层次大力发展中心城镇,分散大城市的规划和权力机构的思想,该理念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和城市交流的空间,实现城乡两大系统的融合。

郎迪里主张建立分散的城市体系,均衡城市布局,实现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以此为通道实现城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城市第二产业、服务行业以及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

③地域空间单元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城市和乡村两大经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两大社会系统的不断协调,对撞,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地域空间单元,他是城镇乡村化、乡村城镇化的过程。

这种地域单元也称为城乡边缘区,即大城市郊区、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农村地区乡镇企业集聚带。

该模式注重城乡融合是自然形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产生的。

④农村综合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托达罗思想为代表,认为是政府对城乡发展的不公平政策导致了城乡隔离、乡村落后。

他认为片面强调了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乡村农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削弱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

托达罗认为要消除城乡分隔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最根本就是要政府制定农业发展的激励化政策,如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缩小城乡就业机会的差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农业自我发展培育发展能力。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发展模式转型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发展模式转型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发展模式转型城市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展载体,也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创造的重要场所。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成为当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与挑战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城市中心的拥堵问题日渐加剧,交通流量不均衡、道路狭窄、公共交通不便等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次,城市的功能分布不合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例如,住宅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距离过大,造成了大量的通勤和物流压力,加剧了交通拥堵。

同时,城市边缘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和贫民窟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差异。

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为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促进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市是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其功能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应该加强中心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出行方式等手段,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压力,提高城市核心区的活力和竞争力。

2. 加强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引导和支持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向边缘地区流动,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边缘地区的服务水平,改善居住环境,吸引人们长期定居。

3. 打破功能分区的界限为了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空间利用效率,应该打破传统的功能分区界限,推动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

例如,将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有机结合,形成功能互补、便利生活的城市空间。

可以通过规划建设集约化的城市综合体和多功能地块,打造集居住、办公、商业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社区。

三、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前提和支撑。

金义都市新区建设的金融驱动方式探讨

金义都市新区建设的金融驱动方式探讨
期 没 有完 成 的 和后期 发 展需 要新 增 的拆 迁 安置 、 土
义都 市新 区对 推动 金义 都 市 区的形 成 和发 展 , 实 现
赶超 发 展 和浙 中崛 起有 着 重要 的作 用 。 目前 , 金 义 都市 新 区 已经 全 面启 动开 发建 设 , 在“ 一年 打 基础 、 三年 求 突破 、 五 年 见成 效 、 十 年立新 城 ” 的宏伟 蓝 图 下, 各种产 业 、 要素 、 资金 和项 目不断集 聚 。 然而 , 万事开头难 , 金 义都 市 新 区 的建 设 发 展 面 临着 诸 多阻 力 与挑 战 , 其 中融 资 问题尤 为 突 出和 关键 。其 一是 融 资形 式单 一 , 财政 投 入处 于 主 导地 位 。新 区建设 的 资金 投入 目前 主要依 赖 财政 投 入 、
摘 要: 金 义 都 市 新 区的 建 设 发展 面 临 着诸 多 的 阻 力 与挑 战 , 其 中融 资 问题 尤 为 关键 , 合 理 有 效 的 金 融 驱 动 模 式 对 新 区 的发 展 建设 起 着 至 关 重要 的 作 用 。从 当前 的 金 融 发 展 环境 来看 , 金 融驱 动 新 区建 设 主要 体 现 在 “ 融智” 、 “ 融资” 为 主导 的 资本
市 场 支持 。其 二 是可 利用 金 融资 源 较少 , 银 行 贷款
支 持 和企业投 资 尚处于 观望状 态 。新 区建设初 期 可 利 用 的 金融 财 富也仅 限于 土地 , 而 土地 的价 值 取 决 于新 区建 设 的程 度 , 价格 难 以估 计 。商 业银 行 在 给 予贷 款 审批 时 要 求 的 各项 担 保 及 各 种 贷 款 指 标难
关 键词 : 金 义 都 市新 区 : 金 融驱 动 ; 投 融 资平 台

浙中“大花园”极富韵味的青绿山水画卷

浙中“大花园”极富韵味的青绿山水画卷

浙中“大花园”极富韵味的青绿山水画卷作者:盛毅来源:《浙江林业》2022年第10期浙江省的行动计划“大花园建设”是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之一。

大花园是浙江自然环境的底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金义都市区围绕共建共保共享,着力打造浙中“大花园”,成为精彩可及的高品质生态“高地”。

共建浙中“大花园”根据《浙江省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要求和“金義一体、绿色引领、城林交融、浙中花园”的规划愿景,目前,由浙中生态廊道串联而成的浙江省首个森林城市群已基本建成。

规划期末,将全面建成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打造浙中最美大花园。

在浙江“大花园”战略格局中,金义都市区具有典型的生态、人文、新经济发展的战略价值。

一方面,金义都市区是链接全省生态屏障的中心纽带。

浙江省的地形地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北部杭州湾是平原水乡生态区,东部地区是沿海生态保护带,西北部和西南部是浙皖赣闽丘陵生态屏障区。

金义都市区,地处浙江中部,既是链接浙北浙南生态屏障的纽带,也是链接东部沿海生态带和西部山区生态带的中心,生态价值极高。

另一方面,金义都市区是链接杭温、金景九、金建黄三大美丽经济带的纽带。

金义都市区地处杭温铁路、金景九铁路和金建黄铁路交会处,是浙赣咽喉要地。

它将杭温铁路线上的富春江、横店、浙西大峡谷、仙居、楠溪江、温州,金景九铁路线上的婺源、景德镇、鄱阳湖、庐山、九江、武汉,金建黄铁路线上的千岛湖、黄山、宣城、合肥等自然、人文资源要素密集的节点城市串联起来,是三大美丽经济带的交会纽带,具有区域枢纽与人文新经济发展的战略价值。

共保“精华资源”全域生态格局。

金义都市区是一个“组团式城市群”,是江南少有的带状盆地城市,“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其基本地貌,呈现了清晰的“一川三江,一心三山”的生态格局。

一川,即以“金华江—义乌江—东阳江—衢江”为主脉络的盆地平原区,是全市重要的城镇集中建设区和核心发展区;三江,即“兰江、武义江—永康江、南江”三条支流串联的山谷地区,串联了全市各个县市的核心发展区,形成有机的城镇密集带;一心,即中部绿心区,是由一川三江和三山围合而成的中部丘陵地区,处于城市近郊区,与城市生态的融合较好;三山,即金华山、仙霞岭和大盘山三片主要的山区,山中零星点缀村落,自然风景好,尤其是东部大盘山的磐安县,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风景旅游价值优越。

016、回到大滨江-——温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探讨

016、回到大滨江-——温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探讨

回到大滨江——温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探讨童宗煌提要:本文结合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展开分析,从“一江两岸”的视角探讨如何强化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提出温州大都市区应重回以“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为轴,构建“一主二副”三大滨江城市。

中心城市以“瓯江”为轴,组织“拥江面海—弓箭式”的大滨江格局,强调对瓯江口地区按照“一江两岸三大片区”整体上进行综合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形态与形象塑造提出具体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温州中心城市一江两岸结构形态温州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城市化发展,城镇群成为城市化的主要空间形态的同时,城市空间发展的“半城市化”“碎片化”现象严重。

针对现状,对于如何提升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发展转型,我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梳理与完善意义重大,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温州城市总体发展思路的一次探讨。

1 历次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城市空间形态问题分析1.1 历次温州总体规划回顾及其空间结构形态比较温州改革开发30多年共经历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每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时间基本上需要5年左右,然而省政府审批后就发现总体规划不适应发展需要,发展规模突破,所以又马上开始修编(图1、表1)。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过于强调技术性与控制性,战略性与结构性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每轮总体规划中城市结构形态方面的内容都变动很大,也因此缺乏的规划的连贯性,影响规划的严肃性,以致规划实施思路更是出现不稳定性与随意性的现象(表2)。

温州本轮总体规划中2012年底城市人口为300.56万,按人口规模是一个特大城市了,然而温州给人的形象还是中小城市,因为城市还只是各组团和周边城镇的拼凑,结构形态模糊、城市低质量蔓延弱化了城市功能。

因此,如何整合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表1 历次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模比较一览表表2 历次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市域城镇体系、大都市区与中心城市结构形态比较一览表图 1 历次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1.2 温州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问题分析1.2.1 温州中心城市沿江布局没有很好体现滨江城市特色温州城市空间结构与瓯江的关系是城市总体规划应该研究并回答的战略性、结构性问题。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黄 瑛 张伟
H UANG Yig ZHANG e n W
摘要: 以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城乡空间为样本.在解析县域城乡空间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城 乡空间融合 的 内涵 与理想 目标 提 出城 乡空间融 合是城 乡空 间关 系的顶 级状态 .也是城 乡空间关
系的发展 过程 。最后 ,提 出大都 市地 区县 域城 乡空间融合所 包含 的四个方面 内容 .即区域 发 展融
12空 间的有形 联系与无形联 系 .
阶段 、城市 主导阶段 、城 乡融合 阶段 和 城 乡 一 体 阶 段 [ 90年 代 后 期, 尤 3 9 1 。1
合、经济发展融合 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整合。
关 键词 : 大都市地 区.县域 城 乡空间融合 .理 论框架
Ab t a t a i gc u t v l p c to o i n a e sa x mp e t i p rd mo sr t s s r c :T k n o n y l e a ei a mer p lt r a a n e a l, h s e s n a pa e e n tae t e me ni g a d g a fr r l b n s ta n e r to . h a n n o lo u a — a pa i l t g a i n Thr u h a t o o g n e tg to f ur i o g h r u h i v si a in o h u a— r a s a ils se we p o o e t a ur l b n s a ili tg a i n a a t ft t e r r lu b p ta y tm , r p s h ta r a — r a p ta n e r to , sa p r o e n u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