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针固定垫的临床应用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针固定垫的临床应用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针固定垫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5-11-12T16:13:21.17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月第4期供稿作者:郁红霞崔秋霞陈小燕

[导读]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用、最有效且能快速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

郁红霞崔秋霞陈小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1

【中图分类号】R2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071-0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用、最有效且能快速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1],通常选择的静脉有处于额部正中的额静脉和两侧颞部的颞浅静脉[2]。由于小儿头颅呈球形,穿刺针进人血管以后,其针柄往往与头皮皮肤之间形成一个夹角,使穿刺针不能有效固定,固定太紧,前部针尖斜面贴紧血管壁,影响输液通畅,固定太松,穿刺针容易从血管滑脱,加之小儿活泼多动,自我控制能力差,穿刺针固定不牢固极易造成输液不畅、脱针等异常情况,频繁的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满意度和护患关系。201 1年我科发明新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针固定垫,并应用于临床,观察输液不畅、脱针需重复穿刺等发生率,取得较好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1.1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我院儿科输液室需进行头皮静脉输液患儿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2~18个月。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2例,肺炎15例,腹泻13例。将100例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血管条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新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针固定垫的结构:(1)用海绵制作成一个截面为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柱体,柱体的一条直角边长度A为1.5cm,另一条直角边高度B是0.6cm,然后将30度角尖处截去0.3cm,使得三角形长边A的实际长度为1.2cm.(2)医用胶布一根,宽1.2cm,长7cm。(3)取上述三角柱体1cm(C),将其固定于胶布的中心,使A边对应于胶布的宽,C边对应于胶布的长。(4)五条固定垫一个包装,包装底座在胶布中央位置做成相应的立体空间,避免固定垫受压。(5)外面纸质包装,环氧乙烷消毒待用。如图:

2 方法

2.1 实验组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待干,打开固定垫的外包装放于右手边,常规方法完成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之后,于穿刺点固定一道胶布后,左手固定穿刺局部,右手将预先准备好的固定垫放于针柄下面,将安放固定垫的胶布两翼从针柄两侧向上交叉覆盖粘贴在皮肤上,穿刺针的尼龙管盘绕后再固定一道胶布。对照组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常规方法完成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之后,护士用手取下棉签头部的棉花垫于针梗下,再用胶布固定棉球。

2.2统计穿刺30分钟后输液不畅、脱针需重复穿刺的患儿例数,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结果见表1穿刺30分钟后,对照组输液不畅15例,脱针需重新穿刺8例,实验组输液不畅6例,脱针需重复穿刺2例,卡方检验P值均<0.05,两者结果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应用新型固定垫后,患儿输液不畅发生次数、脱针需重复穿刺率明显降低,病人以及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新型固定垫固定效果优于传统固定方法。

4 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儿科最有效、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途径。但婴幼儿四肢血管穿刺困难,且难以固定,因此,多选择头皮静脉进行穿刺。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常因患儿哭闹、烦躁、摇头或因胶布粘贴过多造成不舒适而用手挠抓,或家长为避免小儿哭闹常抱在怀里摇晃而使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局部肿胀疼痛。重新穿刺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加重了护士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再者穿刺的成功并不代表全程输液的成功,穿刺后有效的固定方式是降低重复穿刺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新型固定垫的优点:(l)固定垫的顶端位于针梗下面,直接与针梗部分接触,由于新型固定垫既经过灭菌处理,而且操作时不必触及护士的手指,保证了穿刺局部的无菌技术要求。

(2)符合局部解剖结构的构造与胶布固定合二为一,在穿刺局部形成一个平面,保证了穿刺针固定的有效和牢固、减少第二次穿刺的机会,减少患儿痛苦。(3)海绵的材质避免局部皮肤的长期受压,给患儿带来舒适。(4)设计良好的固定垫方便护士操作,提高工作效率。(5)根据不同的穿刺部位可以选用单根固定垫或两根重叠固定。而传统的固定方法一是取用不方便影响护士工作效率,二是不符合输液消毒隔离的要求,三是由于棉球和额部皮肤接触面小,且不能构成一个平面,输液过程中棉球很容易掉落,不能长时间有效固定。综上所述,采用改良的固定方法后可维持治疗所需要的输液速度,减少患儿痛苦,尽快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方便护士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李亮琳,杨岚,彭彬彬,等.新型头皮静脉输液固定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7):1785[2]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5

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探讨

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5-07-31T17:24:48.503Z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6月第6期供稿作者:王万林温琼[导读] 同时也为患儿提供了舒适人性化的护理。但临床上脱管或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导致提前拔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王万林温琼 湖北省十堰市中医院,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静脉留置针有效的固定方法,延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方法运用6cm 弹力网状绷带固定头皮静脉留置针;使用自制、可反复使用的夹板固定四肢静脉留置针。结果对小儿留置针的固定和正确的维护确保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同时也为患儿提供了舒适的人性化的护理。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弹力网状绷带自制夹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浅静脉留置针是目前患儿接受药物治疗的一种常用途径,不仅有效解决了小儿浅表静脉细,分布少及患儿好动而造成输液失败的难题,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而且能保持静脉的输液通畅,便于抢救。我科通过近一年多的临床实践,对患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采用了相应的固定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院儿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以及分析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采用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静脉针(24G ),延长管总长9cm ,使用病例共计360。保留时间96h[1]。新生儿35例,婴幼儿228例,儿童97例,留置部位头皮静脉103例,四肢静脉257例,其中保留时间72h35例,保留时间48-60h53例,其余均在规定留置时间拔针。静脉留置针封管液为生理盐水或稀释肝素液。 2 方法 2.1 用物准备除常规静脉留置针用物外,备不同规格小三角夹板,厚0.3cm、宽3cm,4cm 两种,6cm、8cm、10 cm、12cm ,截取后四周毛边用布橡皮膏包裹(防止患儿用力摩擦时损伤皮肤);另备弹力网状绷带,宽4cm ,6cm 。 2.2 固定 2.2.1 敷贴固定步骤熟练掌握浅静脉穿刺技术穿刺成功后,待消毒液完全自然干燥后[2],患儿哭吵剧烈出汗多时要擦干汗水,头部注意头发不能粘在贴膜中,穿刺点在贴膜中央部位,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从框架结构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贴膜,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2],Y型处用无菌干棉球垫以防压疮,用输液贴蝶型交叉于留置针尾部,将延长管反折固定高于穿刺点,防止静脉压高回血返流至延长管,然后注明穿刺日期、时间、选择合适的夹板进行固定。 2.2.2 各个穿刺部位不同的固定方法 2.2.2.1 头部新生儿、婴幼儿皮肤薄嫩,哭吵后易出汗难固定,在3M贴膜上用纸胶带头围固定2圈,(注意暴露穿刺点上方利于观察),剪取长度适宜的6cm弹力网状绷带套于患儿头部,避免或减少枕头、盖被、穿脱衣服、患儿手拉等各种外力对留置针的摩擦,防止机械性静脉炎,防止脱管或部分脱管。 2.2.2.2 上肢根据患儿手掌的大小、手臂的粗细长短选择合适的夹板。手背选择下端长于手腕1cm的夹板,学龄期患儿能配合的可不用夹板;手腕和前臂下1/3两端长于穿刺点3-6cm的夹板;前臂中1/3可不用夹板;肘关节两端长于穿刺点3-6cm的夹板,用3M胶带分上中下三条(可根据患儿情况自行调整)固定好夹板。对留置针恐惧或好奇有可能拔除的患儿可剪取长度适宜的6cm或4cm的弹力网状绷带套在头上,防止意外。 2.2.2.3 下肢用夹板固定患儿脚掌,注意脚跟紧贴夹板,空隙处可用于干棉球垫塞,置患儿的足部功能位,避免了直形板强行固定给患儿带来的不适和关节酸痛,然后用4-6根胶带固定,确保患儿下肢的功能位置。 3 护理 3.1 患儿指导对于学龄期或年幼儿固定时要适时地表扬患儿勇敢、乖巧,选择患儿喜爱的各种颜色的造型粘纸,如五角星、笑脸等,奖励性粘在胶带、额头上,鼓励、激发患儿保护好留置针的信心,减少患儿对打针的恐惧和对留置针的不适感,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告诉患儿不拔针,不玩外露的接头,如果痛、痒告诉护士阿姨或者爸爸妈妈。 3.2 常规护理用10u/ml 肝素封管[3],每日接补液时观察留置针处皮肤有无红肿、条索状;通管不畅时,观察有无小血栓阻塞,或有无脱管、折叠;观察固定的胶带、3M贴膜有无伏起、卷边、松脱,夹板四周皮肤有无破损或压疮,如有异常及时处置;视透明敷贴的污染情况(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情况)随时更换[4]。 3.3 日常维护用药结束后可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搓手背、足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婴幼儿可用干净小毛巾或宽松棉布袜子包套在留置针外,减轻家长担心患儿睡觉时翻身留置针有摩擦出的心理负担,冬天又起到保暖作用;留置针在头部时,哺乳、睡觉避免朝针侧;留置针在下肢时,抱孩子时一手穿过双垮把脚分开,睡时双腿间置小衣服,小软垫分开两脚,避免踢到留置针;告知年长儿留置针留置肢体避免过度活动,诱导婴幼儿留置针留置肢体减少拍打,避免过久站立或爬行;穿脱衣裤时先穿留置针侧肢体,先脱无留置针侧肢体; 留置针留置肢体不下水。 4 讨论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儿疼痛,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面对患儿这一特殊群体,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和患儿的舒适成为护士及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留置针成功使用的标志和推广的前提。 传统的固定方法一般是就地取材,用废弃的空纸盒折叠,或者厚小夹板(0.5-0.8cm),材质太薄或太硬,透气性差,头部单纯用头围法固定,容易拉脱,固定时一般不考虑患儿的功能位置。我们经临床不断改进,自制了多种规格的夹板,透气舒适,易于消毒(紫外线照射,含消毒液擦拭),可反复使用,采用以上方法和护理后,无一例因固定不妥引发皮损压疮,患儿自己拔管2例,胶带过敏3例,3M贴膜过敏1例,经及时处置后痊愈,因此患者认为对小儿留置针良好的固定和正确的维护确保了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同时也为患儿提供了舒适人性化的护理。但临床上脱管或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导致提前拔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方法及护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方法及护理 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善于总结工作方法,注意小儿的心理护理。 1、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1.2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 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1.3针头的选择: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2~51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1.4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1.5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 1.6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 (一)护理评估 1.患儿病情、年龄、营养状态、心理状态。 2.用药目的,患儿及家长对输液的认知程度。 3.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状况。 (二)护理计划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了解所输药液的使用方法及作用,掌握输液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2.用物准备: (1)输液器、液体及药物。 (2)治疗盘内置:碘伏消毒液及容器、棉签、弯盘、胶贴、备用头皮针等。 (3)其他物品:剃须刀、污物杯、肥皂、纱布、治疗巾、必要时备砂袋或约束带。 3.患儿准备:排尿、为其更换尿布、顺头发方向剃净局部毛发。4.环境准备:清洁、安静,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三)实施要点 1.在治疗室内核对、检查药液、输液器,按医嘱加入药物,将输液器针头插入输液瓶塞内,关闭调节器。 2.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再次核对药液,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排尽空气。 3.将枕头放于床沿,使患儿横卧于床中央,必要时约束患儿。 4.如两人操作,则一人固定患儿头部,另一人穿刺。穿刺者立于患儿头端,消毒皮肤后,一手紧绷血管两端皮肤,另一手持头皮针柄,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将针头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走向徐徐刺入,见回血后推液少许,如无异常,用胶布固定。 5.调节滴速,将输液管妥善固定。 6.整理用物,记录输液时间、输液量及药物。 (四)注意事项

1.认真查对,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穿刺中观察患儿的面色及一般情况。 3.合理调节输液速度。 4.正确处理输液中的各种异常情况。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素质要求 洗手、戴口罩 备齐用物 础护理” 操作前准备 穿刺 固定 整理与记录 拔针 整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患儿仰卧或侧卧位,头垫小枕 助手固定患儿头部、躯干及四肢 选择静脉(静脉在发迹内应用刀具剃净局部毛发) 输液完毕取下胶布 拔针 用无菌棉球压迫 整理用物 记录输液时间、药物、输液量及滴数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本文结合近年来儿科使用一次性头皮针和静脉留置针情况,重点从护理的角度谈一些工作体会。 1 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 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从解剖位置看,额正中静脉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因此静脉留置穿刺宜选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颞静脉和骨缝静脉。 1.2 光线的强弱和穿刺台的高度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使瞳孔增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

睛不易疲劳。所以建议选用2~3根无灯罩的30W日光灯,来保证充分的照明,而穿刺台的高度距离地面1米左右为宜。 1.3 针头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选用41 2-51 2号大小的头皮针,留置针选用22-24号;而且使用前要对针的质量进行检查:针头有无倒钩、套管有无断裂、开叉及起毛边等现象。 1.4 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45°夹角,夹角的大小应根据静脉的深浅作调整,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穿刺方向前后的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头皮针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可轻轻挤压头皮针的连接管,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留置针穿刺,使针头斜面向上,以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紧留置针护翼,进行穿刺,穿刺时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cm,左手固定针的护翼,先将针芯退入导管0.2cm~ 0.5cm后,再将导管全程送入血管,打开调节器,拔出针心后固定。 1.5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1)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和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如无回血,可轻轻挤压头皮针连接管见回血,穿刺成功。(2)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

小儿头皮针的穿刺技巧

小儿头皮针的穿刺技巧 一、对一般头部血管较明显的患儿输液时比较容易,按一下几步即可,首先调好液面,[使调节器旋紧并置于输液器距针头30-40厘米处,便于穿刺成功后的回血]。使头皮针不再滴水,[如旋不紧滴水影响穿刺后的回血],右手持针,左手绷紧血管处的皮肤[按血管走行]以固定静脉。但不要按压过紧,以免静脉走形和管腔暂时闭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约0.3厘米处将针头与头皮成5-10度角刺入皮肤,然后将针柄下压按静脉走行方向刺入静脉。动作要轻稳不易过猛,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少并有落空感,同时有回血可见。再将针头推进少许,以便于固定。 二、对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要想穿刺成功就要有自信心,对看不清的静脉就要靠感觉了,主要是手的感觉,以右手母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你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母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此时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把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也可以做为选择对象,你看上去比针头还要细当针头进去后针梗也是可以进去的,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新生儿。 三、对新生儿早产儿的静脉穿刺,新生儿头部皮肤红润,有时根本看不清血管的走行,这时你可以用酒精棉签在患 儿前额上轻轻擦几遍。即可看到血管的走行方向[酒精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这时头部浅静脉扩张冲血]。这时随即穿刺。成功率很高。 四、对脱水严重的患儿也比较困难,因为患儿脱水后血溶量不足血管充盈不好,切血管弹性又差,这样给穿刺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已经穿刺进血管而因没有回血误认为未成功而退出。对此在输液前要先看清血管的行方向,穿刺后有滑空感既可推入很少量的液体,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现象则证实以穿刺成功。[也可以将连接针头的细管轻轻捏一下如有回血也能证实已穿刺成功]。 五、对输液天数多的患儿,顺行血管不易找到时,逆行的血管也是可以选择的。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常显示不清,进针深浅不易掌握,给临床穿刺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这类患儿头皮静脉特点,本人在工作中总结出三种穿刺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选择表浅细小静脉 肥胖患儿常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因此,应沿着头皮边缘耐心寻找静脉,仔细辨别毛细静脉的走行。必要时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次头皮静脉,刺激血管充盈扩张,穿刺时,应选针头斜面短的头皮静脉针,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这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为了使穿刺后易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莫非氏滴壶下端,以距针头60cm效果最佳。未见回血时,不要急于退针,可试回抽头皮针管,若仍无回血,又感觉在血管内,可松开调节器试滴,观察局部无肿胀,液体滴人通畅,即可固定. 二,掘静脉解剖位置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部位及走向.如:额骨正中和沿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了额静脉;从耳屏前方。颧弓根再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颞前静脉;在耳廓后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小儿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技巧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每个儿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不断地研究、探索,现将小儿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的技巧介绍如下. 2.1 小儿头皮静脉特点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额正中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一般为首选;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因血管较细,穿刺技术难度大;耳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进针深浅度,且不好护理;颅骨缝间静脉较粗、直,但易滑动。 2.2 头皮针选择以4.5号头皮针为宜,因4.5号头皮针的针尖斜面较小,穿刺成功后根据血管的走向、曲直针头可随意选择送入血管的深浅,不会造成送针过浅而有一半针尖斜面在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如头皮血管较粗或特殊治疗需要,亦可用5.5号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 2.3 血管的选择区别头皮静脉和动脉(手指触摸有搏动感),选择合适的静脉,辨别粗细、深浅、活动度及走向。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其次为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亦可选择耳后静脉、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等。 2.4 皮肤准备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导致固定失败,应递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 cm处皮肤的毛发,避开受损、感染、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 2.5 执针手法传统的手法用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上、下面,进皮肤后改为执针柄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点:手掌心朝上,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力度和速度,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现象,过快穿破血管,

过慢不能顺利的进入皮下,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容易视线分散以及针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现我院采用的手法: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柄的根部(手不可触及针梗)稳妥执针。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对于肥胖.发热.脱水的患儿,如果在头皮针前约5cm处反折输液管,利用互压穿刺,会更容易见会血的. 2.6 穿刺要领常规消毒皮肤,小儿头皮静脉宜采用直刺法,针尖斜面朝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进针角度以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为5°~15°,头顶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为15°~30°。掌握穿刺过程中的力度和速度得当,进入皮肤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疼痛剧烈及进针不畅,进入皮下后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力轻稳、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根据血管的曲直走向再平行血管送针少许。若患儿重度脱水,头皮血管较瘪,回血较慢或不回血时,可于进血管后捏一下头皮针导管即可见回血或穿刺前用5 ml的注射器抽吸少量的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进行穿刺,进血管后抽吸有回血,打开输液器调节开关局部无肿胀即可固定。 2.7 针头固定稳妥贴好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用左手示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置(垫)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一适宜的角度,保持针体与血管平行,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用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签头部,用第二根带有棉纱的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遮针眼。用第三根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四根胶布固定。第五

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法效果比较

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法效果比较 目的讨论更有效的小儿留置针固定法。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以输液贴固定留置针针柄,再加敷料贴膜固定,然后用弹力绷带固定;对照组用输液贴固定留置针针柄,再加敷料贴膜固定,然后用小手板和弹力绷带固定。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平均时间(4.3 d)和家长满意度(98%)高于对照组留置针保留的平均时间(2.3 d)和家长满意度(74%)。结论小儿留置针以输液贴固定留置针针柄,再加辅料贴膜固定,然后用弹力绷带固定方法保留时间长,家长的满意度高,患儿较舒适、配合较好,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效果 静脉留置针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1岁左右患儿生性好动,留置针的保留使小儿产生烦躁、哭闹。如何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同时使留置针保留时间更长,相应的减少护士工作量,增加家长满意度,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问题[1]。我科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采用两种不同留置针固定法,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9月本科住院婴幼儿200例,年龄6~24个月,按留置针固定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48例,女52例,平均(14.1±1.7)个月,体重5 ~14.0 kg,平均(8.5±1.5)kg。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平均(14.1±1.7)个月,体重5~14.0 kg,平均(8.5±1.5)kg,体重、年龄、输注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材料:选择上海锦铎24号套管针,7 cm×6 cm美后敷料,一次性输液贴,自粘性弹力绷带(美的邦),小手板。 1.2.2固定方法。观察组: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先用输液贴固定好,方法大致同固定钢针。为避免皮肤压出破损,在留置针针柄下方多加一个带棉垫的输液贴,再覆以带棉垫的敷料贴贴膜,再用弹力绷带固定。弹力绷带的宽度用原宽度的2/3~3/4,露出手指为准,多出的部分折叠即可,这样也增加了它的厚度。长度以固定1周后再多出5 cm左右为宜[2]。如遇包裹到拇指时,剪一圆形小洞露出拇指[3],再用多出的5 cm左右的弹力绷带固定留置针的延长管。对照组: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先用输液贴固定好,之后再选用大小适宜的小手板放于手下,再用弹力绷带固定方法如同观察组。不同之处在于不直接用弹力绷带固定,而多加了小手板。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 目评分细则分值扣分标准扣分 原因 得分 素质要求5% 1.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轻盈矫健 2.服装鞋帽整洁,头发、着装符合要求 3 2 目的5% 1.补充液体、营养,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2.使药物快速进入体内。 3 2 叙述不全面 酌情扣分 实 施要 点80% 评 估 10% 1.自我介绍,说明输液目的,询问药物过敏史。 2.评估患儿全身情况:目前病情,治疗,进奶时 间与量,有无溢奶习惯等。 3.局部情况:局部皮肤、静脉血管。 4.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等。 5.健康知识:家属对疾病及输液认识程度;查 看患儿大小便,必要时换尿片。 6.环境评估:床单位整洁,室内光线充足。 2 2 2 1 2 1 未评估不得 分,评估不全 面酌情扣分 操 作 前 准 备 10% 一、治疗车上层: 1.输液器、已配好的药液、处置卡片。 2.治疗盘、安尔碘、无菌棉签、胶布、头皮针 (4 2 1~5 2 1号)、方盘(铺无菌巾,内放已吸好 生理盐水5ml的注射器)。 3.一次性备皮刀、污物杯、肥皂、纱布、治疗巾, 必要时备砂袋或约束带。 4.手消毒液,剪刀。 二、治疗车下层: 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锐器盒。 2 3 3 1 1 一项不合格 扣1分 少备一项扣 1分 物品定位不 合理扣1分 操 作 流 程 60% 一、操作前: 1、携用物至床旁呼唤患儿姓名。核对医嘱或处 置卡片、床头卡,患儿腕带。 2、(1)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取得合作; (2)协助采取适当体位(枕头靠近床沿,患 儿侧卧或平卧于床中央;必要时全身约束法约束 患儿); (3)调整点滴架。 3、打开治疗车下层各个桶盖。 4、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5、(1)操作前查对; (2)挂输液瓶,一次排气成功,不浪费药物 (药液至乳头处距离针头约5cm)。 二、操作中: 3 2 4 2 1 2 2 4 每项未做不 得分,做得不 全面酌情扣 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 目评分细则分值扣分标准扣分得分 原因素质 1.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轻盈矫健 3 要求 2.服装鞋帽整洁,头发、着装符合要求 2 5% 目的 1.补充液体、营养,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3 叙述不全面 5% 2.使药物快速进入体内。 2 酌情扣分 1.自我介绍,说明输液目的,询问药物过敏史。 2 2.评估患儿全身情况:目前病情,治疗,进奶时间与量,有无溢奶习惯等。 2 评未评估不得 3.局部情况:局部皮肤、静脉血管。 2 估分,评估不全 4.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等。 1 10% 面酌情扣分 5.健康知识:家属对疾病及输液认识程度;查 看患儿大小便,必要时换尿片。 2 6.环境评估:床单位整洁,室内光线充足。 1 一、治疗车上层: 1.输液器、已配好的药液、处置卡片。 2 实 2.治疗盘、安尔碘、无菌棉签、胶布、头皮针 11操一项不合格(4,5号)、方盘(铺无菌巾,内放已吸好施 22作扣1分 前生理盐水5ml的注射器)。 3 少备一项扣要准 3.一次性备皮刀、污物杯、肥皂、纱布、治疗巾, 1分

备必要时备砂袋或约束带。 3 物品定位不点 4.手消毒液,剪刀。 1 合理扣1分 10% 80% 二、治疗车下层: 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锐器盒。 1 一、操作前: 1、携用物至床旁呼唤患儿姓名。核对医嘱或处置卡片、床头卡,患儿腕带。 3 2、(1)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取得合作; 2 (2)协助采取适当体位(枕头靠近床沿,患操儿侧卧或平卧于床中央;必要时全身约束法约束作患儿); 4 流 (3)调整点滴架。 2 每项未做不程 3、打开治疗车下层各个桶盖。 1 得分,做得不60% 4、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2 全面酌情扣 5、(1)操作前查对; 2 分。 (2)挂输液瓶,一次排气成功,不浪费药物 (药液至乳头处距离针头约 5cm)。 4 二、操作中: 1、(1)选择头皮静脉方法正确(动静脉判断)、并尊重家属意愿; 2 (2)如所选静脉在发际内,垫治疗巾后消毒;1 (3)顺头发方向剃去周围毛发,以纱布擦净局部皮肤。 3 2、(1)更换治疗巾; 1 (2)消毒皮肤(直径不小于5cm、方法正确); 1 (3)准备胶布; 1 (4)以注射器接头皮针,驱除针内气体。 1 3、操作中查对。 2 4、穿刺: (1)操作者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绷紧静脉两端皮肤; 2 (2)右手持针在距离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 0.3cm左右处成15—30?角刺入皮肤; 4 (3)将针头稍稍挑起,沿静脉走行方向平行、徐徐刺入; 2 (4)见回血后推液少许; 2 (5)如无异常,右手固定针柄,左手用胶布固定(第一条固定针柄,第二条固定针头,第三条蝶形固定针柄,第四条蝶形固定头皮针)。 4 5、(1)取下注射器,将头皮针与输液器相连接 (防止气体进入); 2 (2)调节滴速; 1 (3)将输液管弯绕于患儿头上适当位置,胶布固定。 1 三、操作后: 1、操作后查对。 2 2、整理患儿衣被,协助取安全、相对舒适体位; 无陪护下视情况应用约束带。 2 3、整理用物,盖桶

小儿头皮针一些诀窍!

1静脉与动脉的区别 从外观看静脉隐约可见,动脉饱满。用手指触摸动脉有搏动,针头如刺入动脉中,回血迅速,血色鲜红,推药后局部出现苍白区。而刺中静脉则回血缓慢,血色暗红,推药后局部无苍白区。此外,食指或中指触摸血管无搏动即为静脉血管。 根据年龄选择部位: 对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以采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宜,但我喜欢扎手背浅静脉,有的时候患儿血液循环不好,偶尔穿刺不见回血,但穿刺时手有针头进入血管时失去阻力的感觉,可捏一下皮管即出现回血。因头皮静脉易固定,针头不易滑出,故新生儿宜采用头皮静脉注射;婴儿期随着月龄的增加,皮下脂肪增多,四肢血管显露不理想,3岁以上的患儿用四肢静脉相对多。但也可根据患儿头皮部适当选择穿刺部位。一般采用额正中和颞浅静脉为主。注射常出现滑针、肿胀现象,操作中应注意做好固定。 操作方法: 操作时患儿仰卧位,垫高患儿头部,让家长配合按住患儿双脚避免蹬踢,操作者双手放两侧固定患儿头部,以左手拇指,食指前后分开,将头皮绷紧,右手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对准静脉穿刺。穿刺角度为10°~15°刺入表皮后即向血管平行推进,见暗红色血缓慢出现后,即为穿刺成功。

固定方法:将胶布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粘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粘贴针头。然后将头皮针管变成环形,再用8cm长的胶布固定好,这样固定针头小儿活动自如,针头不易滑出,拔针时胶布应顺头发方向缓慢揭下,以免引起毛发牵拉疼痛 一、对一般头部血管较明显的患儿输液时比较容易,,首先调好液面,右手持针,左手绷紧血管处的皮肤[按血管走行]以固定静脉。但不要按压过紧,以免静脉走形和管腔暂时闭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约0.3厘米处将针头与头皮成5-10度角刺入皮肤,然后将针柄下压按静脉走行方向刺入静脉。动作要轻稳不易过猛,落空感并不明显,但有回血可见。再将针头推进少许,以便于固定。 二、对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主要是手的感觉,以右手母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你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母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此时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把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也可以做为选择对象,你看上去比针头还要细当针头进去后针梗也是可以进去的,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新生儿。 三、对新生儿早产儿的静脉穿刺,新生儿头部皮肤红润,有时根

小儿头皮静脉要点讲课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要点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重要手段,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由于幼儿头皮血管较丰富,成网状分布,浅表易见,且静脉窦较少,头皮静脉易于固定。如果患儿体位舒适,既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和保暖,也不影响诊疗和护理,因此,一般3岁以下患儿都采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一、人体头面部知识: 头缝定位:结合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解剖学知识,“头缝”具有特殊的定位价值,包括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1、头部表面标志:冠状缝:为额、顶两骨邻接处的骨缝; 矢状缝:为左右顶骨在头部正中相交的骨缝; 2、面部表面标志: 额结节:为颧骨最突出处距眉弓上方约5cm处,左右各一,两者连线的中点为额中点; 颧弓:有颧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颧点组成,位于面颊部的正中,呈向上凸的横行弧形隆起; 3、头颅部血管: 滑车上静脉:走行于额中部正中线两侧,由冠状缝附近小静脉汇集而成下行 注入内眦静脉; 眶上静脉:起自于颞浅静脉,沿颧弓上缘行至眶区,由额结节附近小静脉汇集而成,斜向下注入内眦静脉; 颞浅静脉:与下颌处起自颈外静脉,由额顶部、额顶部附近的小静脉汇集而成注入下颌后静脉; 耳后静脉:起自颈外静脉,由耳郭后外侧及后上方附近小静脉汇集而成,汇入颈外静脉。 4、从解剖学上看,小儿的头皮静脉有深静脉和浅静脉两类。深静脉位于皮肤的深面,看不见,但它多随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位于皮下,可以透过皮肤看到,在静脉与静脉之间都有十分丰富的吻合支,形成静脉网和交通支。

额静脉:额静脉位于冠状缝处,在额骨正中和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此静脉粗而直,穿刺成功率高。 眶上静脉:眶上静脉在额结节的表面向内毗方向用手纵向触摸有“沟痕”感。此静脉细而直。 颞浅静脉:颞浅静脉在颧弓根后上方向上触摸有“沟痕”感。此处皮肤较松弛,而且正处在颞窝处,穿刺时应注意绷紧皮肤。 耳后静脉:耳后静脉在耳廓后方用手触摸有“沟痕”感,它与同名动脉伴行。由于小儿动脉血管比较表浅,因此,工作中一定要判断准确再行穿刺,以免刺错血管头皮静脉不但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还有粗大的耳后静脉、枕后静脉、顶骨结节处颞静脉、颞部两侧的颞浅静脉,这两条静脉直而细长,容易固定,是长期输液的理想部位。前额正中的前额静脉,血管粗而短,是快速静脉用药理想的穿刺部位,但长时间地输液容易渗出。 5、从生理特点上看,现在绝大部分的儿童营养状况是非常良好的。因此,肥胖小儿特别多,四肢细小的表浅静脉均被厚厚地皮下脂肪所掩盖。由于患儿肢体短小、肥胖,可供静脉穿刺的仅有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等几条主要的大血管。小儿的特点是好动,而且手脚乱动,不能像成人那样配合治疗。因此,小儿在四肢进行静脉输液,不但穿刺困难、不易固定,而且难保静脉用药的畅通。小儿的头皮静脉表浅,毛细血管丰富,头部易固定,不影响患儿的活动,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利于保暖,便于进行治疗和护理。因此,头皮静脉是小儿主要的穿刺部位。 二、头皮针穿刺技巧 1、头皮针选择以4.5号头皮针为宜,因4.5号头皮针的针尖斜面较小,穿刺成功后根据血管的走向、曲直针头可随意选择送入血管的深浅,不会造成送针过浅而有一半针尖斜面在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如头皮血管较粗或特殊治疗需要,亦可用5.5号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用2-5毫升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2、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3、血管的选择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和技巧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及技巧 摘要:探索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及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及恐惧,减轻家长因担心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提高治疗和抢救的效率,提升家长对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临床治疗、抢救最常用的技术操作[1]。由于婴幼儿血管细,加之其家长对操作要求高,操作过程中患儿不合作,易出现穿刺失败,很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既影响护士情绪,也影响医院声誉[2]。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能高效率保持静脉通畅,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得到了患儿家属和护理工作者的青眯。但因小儿好动,不配合,血管细,弯曲等多方面原因,其成功率较成人低[3]。自2007年以来,我院总结了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和留置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得到了家长的好评,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入住我院需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共48例,年龄3个月~4岁。 1.2材料选用江西洪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3M透明敷贴,一次性注射器,可来福接头等。

1.3方法 1.3.1准备工作备齐用物后输液管头皮针直接穿刺于留置针“Y”型管一端的肝素冒上,排出留置针导管内空气,拧紧另一端肝素帽,以防松动脱落。 1.3.2选择血管选择较粗、直、清晰且富有弹性,易于固定的头皮或手、足静脉,可选择额正中静脉、耳后静脉,颞浅静脉、上肢前臂桡静脉、前臂尺静脉,下肢内踝静脉、足背静脉等,避开静脉瓣及关节,皮肤不完整处的静脉。如果四肢末梢凉,循环差,看不清也摸不到血管可采用保暖或热敷的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然后再穿刺,这样穿刺成功率较大。 1.3.3穿刺方法及技巧护士热情接待患儿,哄逗,抚摸,关爱患儿,向家长讲解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消除患儿的恐惧及陌生感,使患儿尽量配合操作。选择头皮静脉:剃净毛发,使用碘酒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要大于穿刺点5cm,由内向外擦拭。为了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助手护士固定患儿体位,教会家长协助方法。穿刺前再次排气,轻轻转动针芯转柄部,使针芯针尖部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紧蝶翼,沿血管走向缓缓刺入,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2~3cm,助手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绷紧血管下方的皮肤,操作者右手向后退针芯,同时左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这样一退一进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系统护理技巧

2012年第13期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3-0165-02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系统护理技巧 吴月玲*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系统护理技巧,提高护理水平以提供更好更满意的服务。方法:选取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期间在 我院进行头皮静脉输液小儿共896例为分析对象, 按入院时间将其分成实验护理组(486例)和常规对照组(410例),对两组输液质量、故障及满意度分析。结果:实验护理组输液治疗优于常规对照组,且故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满意情况实验护理组也比常规对照组好。结论: 加强基础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对保证患者安全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静脉滴注;输液故障;系统护理技巧;护理措施;护理水平 *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人民医院(573000) 2012年5月6日收稿 输液(IV fluid)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也有人称其为打吊针,是指由静脉滴注向病人体内输入大剂量(单次大于100ml)注射液的治疗方法。在儿科,输液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因此也是儿科最重要的护理内容之一,杜绝输液故障对确保小儿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小儿共896例为分析对象,探讨系统护理技巧以提高护理水平。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及来源: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小儿共896例,其中男小儿455例,女小儿441例;新生儿37例,30d ~180d 小儿179例,大于6个月的小儿680例。 1.2分组办法:将2011年2月~2011年8月期间收治410例作为常规对照组,2011年8月~2012年2月收治486例作为实验护理组。 1.3护理方法:常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办法护理,实验护理组采用系统护理办法进行护理,对小儿各项资料指标进行详细记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分析指标:输液的畅通程度;针头情况;输液故障发生率;问卷调查(小儿亲属或监护人填写)对输液的满意度。 1.5问卷调查情况:共印刷关于输液满意度调查问卷1000份,发放896份,收回896份,有效率100%。 1.6统计学应用:采用统计学统计软件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检验。2 系统护理护理技巧 2.1交流技巧:交流对象包括小儿和小儿家长,护理人员从表情、态度和语言(一般语言与肢体语言结合)全方位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但可使小儿及其监护人相信医护人员,主观配合输液工作,还有利于增加小儿对医护人员的亲近感,从而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让家长或监护人员放心。与其它护理相同,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的心理护理是相当重要,对让小儿保持良好的心态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2.2头皮静脉的选择:准确选择动脉和静脉,血管的选择要求直以利于固定。2岁以下的小儿额静脉为输液的首选静脉[1],选择时要避免在骨隆突处和血管弯处。 2.3穿刺技巧:穿刺通常选用指压法,尽可能避免拍打法,指压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小儿的恐惧心理,令外,对肥胖、水肿、脱水、危重衰竭、缺氧青紫小儿及新生儿应让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2.4固定技巧:头皮静脉固定是影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穿刺成功后须及时在针柄下方垫一无菌棉球(防止固定针柄针头上翘穿破血管),选用V 型胶布固定针柄,U 型胶布逆时针方向环绕软管固定于针柄上[2]。2.5宣传教育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受到输液速度限制,输液时间较长,家长或监护人的配合是输液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因而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小视。在宣传教育中要注意宣教方法,杜绝教训式的宣教方式,宣教人员语言应科学,语气须和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宣教内容应包括如何保持患儿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患儿哭闹走动时的安全措施、保持输液速度技巧等[3]。2.6密切观察小儿输液过程中须加强巡视,可采取随时观察与定时巡视相结合巡查办法,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科学处理,严防输液故障发生。3 结 果 3.1不组资料中实验护理组和常规对照组小儿输液故障可满意度情况见表1。 表1 本组小儿输液故障可满意度情况统计分析 注: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值小于0.01)。 3.2本组资料中, 输液故障的发生率常规对照组为41.96%,实验护理组为5.89%;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对输液护理满意率常规护理组为66.96%, 实验护理组为97.12%。分析可知,小儿通过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系统护理能有效降低了输液过程中故障的发生。4 讨 论 4.1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常规护理通常情况下比较重于研究如何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但却没对穿刺成功后该如何保证输液通畅、如何有效防止输液故障进行充分的研究,导致输液故障频频发生,对病人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一旦发生输液故障,就必须重复穿刺,这不但增加了小儿痛苦和医务工作量,还可能造成小儿的恐惧心理,应尽可 能的避免输液故障发生。 4.2在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护理技巧中,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一定程度上说,对进行头皮静脉输液小儿的心理护理的重要 分组 小儿数 滴入不畅针头受阻针头刺破抓曳掉故障发生率n 满意情率% n %n %n % n % 常规对照组48621 2.3415 1.67677.48738.1541.9666.96实验护理组410 70.7840.4511 1.2350.56 5.8997.12 165

小儿静脉输液中头皮针固定方法研究进展修改稿

小儿静脉输液中头皮针固定方法研究进展 姜娟 小儿通过头皮针进行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特别是门诊、急诊常见的护理常规操作。由于患儿好动、贪玩,行静脉输液的患儿经常出现针头脱落情况,而再次行静脉穿刺则对患儿的精神和肉体造成再次伤害[1]。近年来临床护理人员不断总结和创新小儿头皮针固定方法,现综述如下。 1 小儿头皮针脱落常见原因 1.1 固定方法不好头皮穿刺时不剃头,汗多,固定方法不当可经常导致头皮针脱落[2]。 1.2 穿刺位置选择不好如:耳后静脉、枕静脉,患儿器闹、转头等易造成脱针。 1.3与家属沟通不够指导不到位,家长不能有效看管患儿,乱动,甚至用手去抓掉针头等。 1.4 穿刺缺乏经验见回血就固定,由于针尖进入血管过短,稍活动即易脱出。1.5 输液速度缓慢患儿输液滴速缓慢,血管压力低,患儿哭闹易致回血造成针头堵塞。 2 穿刺前患儿的固定研究表明[3],静脉穿刺前即进针前,妥善约束患儿的活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因患儿年龄幼小不能很好配合,操作时需要由助手(医务人员或陪护家属)协助固定患儿,避免在穿刺时因疼痛刺激或恐惧出现躁动,影响穿刺成功。穿刺前最好将患儿放于床上,由助手固定好患儿躯体、肢体、头部,如用大毛巾(或床单)约束好患儿再固定可取得更好的效果[4]。无论取仰卧位或是侧卧位,头下放治疗枕,以增加患儿头部左右晃动的阻力[5]。 3穿刺时固定当用物、消毒、固定准备好后应马上进行静脉穿刺,以免因时间过长患儿不适或哭闹过久,增加操作难度。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左手掌继续固定患儿的头部,松开食、拇指并小心固定好针柄及针尾处的头皮针管,防止针柄移位及头皮针管下垂,右手取一条输液贴粘贴于针柄上,然后根据情况取1~2个大小合适的无菌棉球垫于针柄和头皮之间,因为穿刺部位在头上,无论进针的角度多小,针柄与头皮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角度,如果将针柄直接下压与头皮相贴,血管很容易被针头穿破,导致穿刺失败,因此垫棉球是非常必要的[5]。针对头皮静脉穿刺部位存在弧度,固定的稳定性差的问题,有报道[6]采用三角形棉球固定法,固定时三角形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