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研究述评
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综述

adLt y2 0 ) n ik (0 2 指出顾客接触人员也面 z
2 、心理契约概念在 营销 情境 中的提 临 着 与顾 客 的许 多心 理 契 约 。随 后 ,al P u
约 。 目前 , 理契 约在 组 织 行为 学 中的 研 出和发 展 。 理 契 约概 念 的发 展 分 为探 讨 A. v u adD v ee 20 ) 心 理 心 心 P l n ai G fn(0 5 将 ao d 究 已经 日趋 成 熟 , 同时 越 来越 多 的学 者将 阶 段 和 初 步 研 究 两 个 阶段 。在 探 讨 阶 段 契约 延 伸 到 网络 营 销 的 买卖 关 系 中 , 心 将 心 理 契 约 引入 到 其他 研 究 领 域 , 得 心理 (90 19 ) 许 多 国外 学者 认 为 心 理 契 理契 约 定 义 为 买 者 对 卖 者 应 负有 的 合 同 使 19  ̄ 97 ,
重点提 出营销情境下心理 契约违 背的研
究展 望 。
关键词 :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违背 ; 营 销情境
中 图分 类 号 :2 文 献标 识 码 : F7 A
顾 客 是 企业 生 存 和 发展 的基 础 , 诚 个 学 派 : 一派 以美 国学 者 R usa 忠 oseu为代 销关系中出现, 自此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正
有 履 行 心 理 契 约 中某 些义 务 的 理解 或 感 比广 义 基 础上 的 研 究要 多 , 且 多 属 于应 心 理 契 约 的 支 撑 的 。 E det 、 idr 并 dls n Kd e o
知。近年来, 许多学者 已提 出商家与顾客 用研究 。
之间也 同样存在经济契约之外 的心 理契
鉴 于此 , 本文 首 先 对组 织 行 为 学 和营 销 情 相 互 利 益 和 持 续 关 系 期 望 基 础 上 的 互 惠 为, 在互联网环境下顾客对商家许诺的义
基于心理契约的情感管理认知述评

思维 方式 、 价值 观念发 生 了 巨大 的变 化 , 期望 和要 求 也发 其 生改 变 。在相对 和平 与富 足的环境 中成 长起来 的 年轻人 , 受 过高 等教育 , 他们更 关 注 r作生 活 品质 和价值 观 的独 立性 , 希望 工作富有 自主性 和灵 活性 , 于挑 战 权威 , 敢 看重 从工 作
发 展 , 样背景 下全球 范 围 内的 组织 不 断进 行机 构 重组 、 这 人
员精 简及 变革等活动 , 员工 工 作安 全感 和稳 定感 下 降 , 过去
存 在 于 组 织 和 员 工 间 的 平 衡 被 打 破 。 由 此 , 讨 如 何 与 员 工 探 共 同 建 立 动 态 平 衡 的 “ 理 契 约 ” 题 就 显 得 非 常 重 要 , 用 心 问 利 人 的 情 感 对 员 工 进 行 有 效 的 管 理 成 为 当 今 经 济 、 境 条 件 下 环
情 感 管 理 在 中 国 具 有 特 别 重 要 的 意 义 。 中 罔 传 统 文 化 是 一 种 伦 理 型 文 化 , 理 型 文 化 往 往 要 依 赖 感 情 的 纽 带 维 伦 系 。 现 代 优 秀 企 业 的 管 理 实 践 证 明 , 人 性 化 的 管 理 模 式 在 下 , 工 的情 感 力 量 完 全 可 以作 为 一 种 积 极 的 因 素 促 进 企 业 员 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 化 差 异 、 个体 心 理 差 异 等 因 素 的 存 在 , 员 工 情 感 管 理 是 一 个 动 态 复 杂 的 过 程 。 经 过 数 十 年 的 尝 试 与 努 力 , 国企 业 的 情 感 管 理 实 践 虽 有 所 突 破 , 是 情 感 管 我 但 理 的 理 论 体 系 还 不 成 熟 , 业 在 情 感 管 理 的 实 践 方 面 有 诸 多 企 缺陷。 心 理 契 约 作 为 企 业 、 队 和 员 T 个 人 之 间 一 系 列 相 直 团
心理契约对员工效能的影响研究

心理契约对员工效能的影响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工作的期望和需求也不断提高。
在现代企业中,员工已不再是简单的劳动者,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工作职责和自主权。
这也使得企业需要更加注重管理效能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
而心理契约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借鉴和运用。
本文旨在研究心理契约对员工效能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与特征心理契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强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合度。
具体而言,就是员工对于与企业之间的工作、责任和权利的理解和期望。
心理契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如果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那么员工就会感到公司对于自己的贡献得到了认可,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心理契约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双方都需要履行承诺。
员工在成为企业的一份子之前,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需求来制定一份心理契约,并期望企业能够履行其承诺。
而企业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契约,从而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支持。
2. 心理契约是相对而言的。
不同的员工会对于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心理契约的内容也会因此而异。
3. 心理契约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心理契约不是一次性的契约,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对于自己的心理契约进行审视和更新。
二、心理契约对员工效能的影响心理契约对于员工效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工作绩效。
当员工感到企业对于自己的期望和支持,便会更加投入于工作,并且能够更好的实现工作目标和任务。
此外,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也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和招聘成本。
2. 增强员工的创新能力。
当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资源支持时,员工便能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综述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综述作者:王斌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2年第10期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契约研究理论成果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契约概念、内容与维度、破裂与违背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心理契约研究现状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心理契约在组织中是连接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是影响员工态度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和实践者普遍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企业在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结构重组、人员精简、不断变革的大环境影响使得心理契约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对心理契约的深度探讨与研究也成为管理心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心理契约概念界定及发展“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是于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管理学领域的,旨在强调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心理契约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将心理契约概念的界定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概念引入阶段( 20 世纪60 年代初——80 年代末)。
最早对“心理契约”概念进行界定的学者是Argyris (1960),他将“心理契约”描述成下级与上级之间的一种关系,但该学者只是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并没有对该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
1962 年Levinsion 才正式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他指出“心理契约是雇主和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这种期望是在意识上比较模糊的,比如说个人的职业成长空间、工作的自主性等等”。
Kotter (1973)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所付出的内容与得到的内容。
(二)概念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至今)。
在此阶段,一些研究者比如Rousseau、Robinson、Morrison 等人针对该领域的争论提出了心理契约的狭义定义,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
心理契约应用研究综述

心理契约应用研究综述[摘要]利用文献分析法总结近年来我国关于心理契约应用研究的文献报道,对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总结,为未来更好地开展心理契约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契约;管理;应用研究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其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
它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书面契约所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一系列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彼此期望,而这些彼此间的期望,同样是影响个体情绪、态度、行为乃至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内学界对心理契约理论关注度的升温,心理契约话题已为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所涉及,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社会关系调节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
心理契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由此渐获广泛认同。
本文对国内近年来有关心理契约的应用研究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为更好开展心理契约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传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多重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及校规校纪等有形规范,而忽视无形的心理契约对教学、管理等效果的影响。
裴利华认为,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隐形逃课突出,通过传统的方式管理却收效甚微,反而师生关系愈发紧张,究其原因是教师不重视师生间的心理契约,并提出应通过教师印象管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重视情感教学等方面构建高校课堂上师生间的心理契约管理策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邹荣认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心理契约是医学生与医学院校之间存在的相互主观期待,具有非功利性、对象特殊性和深远性的特点,这种心理契约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心理契约,并从情感激励、形成期望协调、创建校园文化、积极有效沟通、诚信履约,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等方面提出医德教育中心理契约运用的具体策略。
苏晓莹等认为,心理契约可以引入高校学生干部的激励管理中,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并建议通过保持契约的履行和动态平衡、完善高校学生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生干部团队的心理辅导、提高凝聚力等方面将心理契约应用于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策略。
某家族企业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和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某家族企业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和对策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6fda62501f69e314232944b.png)
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综述一、前言部分企业员工加入某个企业除了会有书面契约,都还会有非书面心理契约的发生。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进入到一个工作环境,我们就会与雇佣者建立一个心理契约的关系。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它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工作绩效以及员工的流动率,并最终影响到组织目标的达成效果。
二、主题部分(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发展心理契约这一术语在20 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
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用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
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
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交互关系理论,从心理契约研究的总体发展过程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段[1]。
第一阶段概念引入阶段(20世纪60 年代初—80年代末)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说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Levinson等人(1962)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合(转引自Anderson, 1998)。
Kotter (1973) 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
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
上述观点均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组织与员工)对于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的期望。
它包括两个水平:个体水平-员工个体(或雇员)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组织水平——组织(或雇主)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
不过,在如何确定组织水平上的心理契约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论(到底什么人和什么事能代表组织水平的期望。
第二阶段概念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1994年)针对该领域中存在的争论。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心理契约的狭义定义,他们指出,组织作为契约的另一方,提供了形成心理契约的背景和环境。
但它本身并不具有形成心理契约的加工过程。
注册会计师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升华 阶段
实证阶段
2 .1 .1启 蒙 阶段
最先 提出 “ 心理契约”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a c t )概念 的是 A r g y r i s 。 其在所著的 《 理解组织行为》 一书中 ,将心理契约描述成员工和主管之 间一种隐晦的关 系,认为当领导采用一种积极式的管理方式 ,会使 员工 产生 良 好 的工作表现。A r g y r i s 虽然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 ,但是他却 并 未对心理契约做 出明确的阐述和定义 。后续的研究中 ,不同 的学者 均对 心理契约下了各种不同的定义。L e v i n s o n 等人认 为心理契约 是个体 与组 织关于达成交换协议的某种内在的看法 ,是一种未予以书面化 的雇佣 合 同 J 。S c h e i n则认 为 心 理契 约 是组 织 和 个体 之 间 的 一套 不 成 文 的 期 望 。K o t相互 之间对 付 出和收获产生隐晦的期望 J 。
2 .1 . 2升 华 阶段
著名的学者 Ma c e i l 在 当时的环境下 ,认为心理契约的结构包含着交 易和关系两个因子 ,但是这只是理论 上的划分 ,并未在实证 研究 中得 到 验证 。在随后的研究中 ,R o b i n s o n和 R o u s s e a u利用实地访谈 法和 问卷调 查法对心理契约的结构进行研究 ,在对组织员工实施 问卷 调查和实地调 查后 ,编制 了心理契约初步的问卷。问卷 的结果显示在组织方 面的责任 中 ,员工较为关 注的比较集中 ,如工 资待遇 、福利 、发展前 途 、工作强 度和办公环境等。而在员工的责任中 , 组织期待的是员工 能够勤奋 、 自 愿加班 、忠诚 、有创新的能力 以及 能够 承受工作 的压力等 。在得到 问卷 的基础上 ,利用统 计分 析方 法 ,得 出 了心 理 契 约有 着 两 个 方 面 的 因 素 。二维结构是很多学者普遍的看法 ,但 是随着 时代 的变化 ,人需要 层次不断复杂化 、动态化 , 越来 越多的员工并不能完全清楚 地看待是能 够得到某个方面或者 某个层 次 的需要 ,更 多 的是多层 次 、多元化 的需 求。 3 .1 .2三 维 结 构 学说 国外的学者 T i j o r i ma l a以美 国医院 的护士作 为研究 的对象 ,在试测 结 果之后 , 认 为心理契 约中存在着三种 因子 ,分别是与员_ T基本需 求相 关 的 、企业 给予 书面化 的交易 型因子 ;与企业员工内心对未来发 展的看 法以及企业 能够 提供 的发展空 间等发展型 因子 ;与企业 内部员工 的合作 精神 、相 互团结 的氛围以及 良好 的人 际交往的关系型 因子 。在上 述的研 究中 , 行 业的特 点使得 心理契 约的结构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 一定程 度 上 ,也说明了企业本身所处 的行业 以及企业相关的文化也会改 变心理 契约的结构维度 [ 9 1 。T i n s l e y C H 在对 比研 究 香港 与美 国 团队工 作小 组
“心理契约”理论综述

“心理契约”理论综述心理契约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本文中,我将对心理契约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其定义、发展及应用。
心理契约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从个体角度来看,心理契约可以被理解为个人与自己之间的一种默契或协议,即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从社会角度来看,心理契约可以被理解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其中包括了双方的期望、责任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心理学家Rousseau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一种非正式协议,是个体与组织之间互动的基础。
心理契约的内容既包括明确的任务和责任,也包括隐含的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在组织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研究发现,心理契约对个体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具有显著的影响。
例如,一个良好的心理契约可以增加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促进个体的工作表现和组织忠诚度。
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心理契约可以被分为表面性契约和底层性契约。
表面性契约指个体与组织之间明确的、明确约定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而底层性契约则指那些隐含的、非明确约定的期望和承诺。
表面契约通常是在个体入职时形成的,而底层契约则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心理契约的建立和维持是个体与组织之间共同努力的结果。
个体需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并与组织协商和讨论。
组织则需要给予个体明确的角色和责任,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回报。
双方的沟通和合作是心理契约得以建立和维持的关键。
然而,心理契约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挑战和破坏。
组织可能会违背个体的期望和承诺,导致心理契约的破裂。
个体也可能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心理契约的失效。
因此,个体和组织需要不断地修复和更新心理契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要。
总结来说,心理契约是个体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一种默契和协议。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也包括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契约研究述评曹威麟 陈文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从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结构维度、形成过程、违背及后果4个方面对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逐一梳理,指出了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认为心理契约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呈现出多层面立体交叉的格局;将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廓清心理契约理论框架;在心理契约双向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开发双向责任的有效测量工具将是未来值得期待的一个研究方向;心理契约的问题将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领域。关键词:心理契约;维度;违背;综述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84X
(2007)
0520682206
ResearchReviewofPsychologicalContractCAOWeilin CHENWenji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Hefei,China)Abstract:Thepapertirestheboundaryofnotion,dimensionalityofstructure,processofcomein2tobeing,violationandaftereffectofpsychologicalcontract.Itpointstheharvestacquiredatpresentandanalysestheexistentproblem.Finally,thepapermakesaprospecttothefutureresearchinthefield.researchboundofitwilllastoutexpandingandpresentmultilayersolidintersectionalsituation.Itwillmoreexpurgationpsychologicalcontracttheorysystembaseonwhichtheoryanddemonstrationeachotherpromote.Designbothdirectionsobligationseffectivemeasuretoolwillbevaluableexpec2tantresearchexposure.Issueaboutpsychologicalcontractwillbecomearesearchfieldwhichmanysubjecteachotheracrossinfiltrate.Keywords:psychologicalcontract;dimension;violation;overview
收稿日期:2007-02-06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2007jyxm00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使企业裁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的明显降低。由于心理契约的研究通过探寻组织动力,能给许多尚不清楚的组织现象(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及组织与员工关系等问题)以强有力的解释,并可帮助企业组织积极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因此,曾经沉寂了近20年的心理契约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又逐步成为西方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与之呼应的是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研究的深度不断推进,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展,研究的成果也日益丰富。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状况的基础上,综述已经取得的成果,分析以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该领域日后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1 心理契约的概念“心理契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R2
GYRIS[1],他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
工人与工头之间的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首次提出“心理的工作契约”这一概念。LEVINSON等[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确实存在着心理契约,并将这一概念定义为“关系双方可能并未清楚意识到的,
但却是统摄双方关系的一系列的相互期望”。
・286・
第4卷第5期2007年9月 管 理 学 报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 Vol.4No.5Sep.2007 SCHEIN[3]则把它界定为“任何时刻都存在于个
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
指出心理契约有个体的心理契约和组织的心理契约2个层次。此后,KOTTER[4]又进一步提出“心理契约”是个人与其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的协议,协议中的内容包括在彼此关系中一方希望给另一方付出什么、同时又该得到什么。HERRIOT等[5]在支持以上学者基本观点的同
时,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向对方提供价值的主观理解。纵观上述有关心理契约概念的论述,这些定义都秉承了早期研究的基本观点,并且强调的都是交换关系中主体双方的双向期望,因此,人们将双向期望观的学者都称为所谓的“古典学派”,与其相应的上述定义则被称之为心理契约概念的广义定义[6]。ROUSSEAU[7]是第一位提出所谓狭义“心理契约”定义的学者,她重新界定了早期心理契约的定义,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随后,ROBINSON等[8]又指出,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理解和感知。MORRISON等[9]对此概念进一步加以明确,指出心理契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其代理人所意识到。由于这些学者均追随ROUSSEAU将“心理契约”看作是员工的一种单向信念,因此,人们将单向信念观的学者们称作“ROUSSEAU学派”,而在概念界定上因仅仅考虑雇员单一主体,故被看作是“心理契约”的狭义定义。“古典学派”由于认为心理契约存在2个主体,因2个主体容易出现对期望的理解不一致,造成心理契约内容的非唯一性,进而给实证研究带来困难。“ROUSSEAU学派”对心理契约概念的重新界定,解决了“古典学派”实证研究面临的困难,获得了更多研究者的认同。目前,有关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大都是建立在狭义“心理契约”定义基础上的。然而,本研究运用思维科学中各个学科普遍遵循的逻辑方法,对“心理契约”现行的各种定义进行审视之后,认为上述2个学派目前被广泛引用的各种定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内涵模糊、外延不明确的缺憾。“古典学派”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双方相互之间的一套期望,但事实上双方的期望仅仅是缔结心理契约的必要条件。期望强调的是对方应对自己履行什么义务和责任,并不是主体双方相互约定的合意。而“ROUSSEAU学派”将心理契约界定为雇员个体的一种单向信念,则存在偏离“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本质属性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ROUSSEAU及其支持者们后来所做的很多工作,实质上是对员工个体信念体系中关于自己与组织各自应负什么责任这一信念问题在展开研究。换句话说,他们把心理契约的研究偏转到个体信念问题研究的方向上去了。科学定义一个领域中的基本概念,是构建该领域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为此,我们认为在对心理契约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之前,心理契约的定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展开研究,对现在通行的各种心理契约定义都应予以必要的修正。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曾尝试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当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进行意思表达,而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0]。
2 关于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ANDERSON等[11]认为,心理契约的具体
内容可能包含数千个方面,很难全部罗列出来,
因此在对心理契约内容进行探讨时,为了对其主要成分有一概括性的了解,很多研究者对心理契约的维度进行了分析。文献[7,12~14]用典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抽取公因子方法,对所调查的MBA毕业生心理契约的雇主责任和雇员责任进行维度分析,结果发现了2个公共因素:交易因素和关系因素,
并据此把心理契约分为,以经济交换为基础的“交易契约”和以社会情感交换为基础的“关系契约”。MILLWARD等[15]通过量表调查分析,
结果证实了“交易契约”与“关系契约”的存在。“交易2关系”维度模式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和英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证检验,很多研究直接以“交易2关系”模式为基础,对心理契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KICKUL等[16,17]通过因素分析的实证研究
方法,提取了雇主责任的“外在契约”和“内在契约”2个因素。外在契约涉及雇主所做的与员工工作完成有关的允诺,内在契约涉及雇主所做的与员工工作性质有关的承诺。陈加洲等[18]对・386・
心理契约研究述评——曹威麟 陈文江中国企业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也发现了类似于ROUSSEAU[7]提出的2个因素,他们将之命名为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以上研究都认为心理契约的结构是二维的。ROUSSEAU等[19]的实证研究显示心理契约由3个维度构成: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交易维度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员工承担基本的工作任务;关系维度指员工与组织关注双方未来的、长期的、稳定的联系,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团队成员维度指员工与组织注重人际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LEE等[20]对香港和美国工作团队的研究也认为员工心理契约由关系因素、交易因素和团队成员因素3个维度构成。SHAPIRO等[21]用因素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也提取出3个维度,包括“交易责任”、“培训责任”和“关系责任”3个因素。他们认为培训责任既不是交易契约也不是关系契约,而是一个独立的契约维度。李原[22]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由3个维度构成:规范性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规范性责任表现为企业给员工提供的经济利益和物质条件,员工遵规守纪完成基本的工作要求;人际型责任表现为企业给员工提供的人际环境和人文关怀,员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发展性责任表现为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员工自愿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PORTER等[23]把公司承诺对员工承担的9项责任分为3个维度:①绩效回报,指获得公开的赏识和绩效奖励;②职业成长机会,指为员工提供有意义、感兴趣和具挑战性的工作,员工对工作自主负责可以获得发展机会;③对员工承诺,指为员工提供至少1年的工作保障,绩效好则可加工资,员工可以参与决策,公司决策中考虑员工利益等。同时,以这些维度和内容对4家公司的300多雇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但没做出维度分析。此外,ROUSSEAU[24]构想出稳定、忠诚、短期交易、有限责任、动态绩效、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7个维度,并开发出具体项目,设计出可用于一般心理契约评定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psychologicalcontractinventory,PCI)。她通过对630名美国和新加坡员工的预调查及调查结果的因素分析,7个维度的构想部分得到证实。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对心理契约维度的划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我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