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学术流派精髓,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传承学术流派精髓,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传承学术流派精髓,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传承学术流派精髓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摘要】中医学术流派继承创新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江苏省一家地市级三甲中医医院为例,围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创新工作展开深入思考,并总结提炼了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及路径框架,提出必须精管理重规范,精传承重培养,精研究重创新,精运用重疗效,精品牌重发展,方能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中医的和谐相融,从根本上指导与带动中医药供给侧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传承,学术流派,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学术流派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医院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中之重。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无锡市中医医院始终把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流派作为责任和使命,探索建立符合地域流派自身特点的管理机制,重点开展经典医案、学术经验的挖掘传承和学术骨干培养,精管理重规范,精传承重培养,精研究重创新,精运用重疗效,精品牌重发展,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中医的和谐相融,指导与带动中医药供给侧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

1 医院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概况

2012年,国家中管局确定了全国首批64个中医学术流派,无锡市中医医院致力于“龙砂医学流派”及“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两大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医院现建有“黄氏喉科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同时由无锡市编办编批设置“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与医院实施一套班子管理。该研究所承担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和研究工作,聘请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为所长,代表性传承人黄煌为首席研究员;国医大师朱良春、颜德馨为终身名誉所长;国医大师夏桂成为高级学术顾问;医院领导亲自挂帅主抓具体工作。

1

龙砂医学流派,是宋末元初“东南宗师”陆文圭于江阴创立,迄今有700多年历史。精于“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诊疗”、“运用中医经方诊治疾病”、“膏方养生治未病”三大特色技术,对中医养生保健和临床防治疾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福泽苍生万民,赢得广泛赞誉。

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是无锡斗山黄文炳于清雍正年间创立,传承十代,迄今有300多年历史。由其祖传验方“响声方”研制而成的“黄氏响声丸”享誉海内外。黄氏方药诊治咽喉部慢性疾病特色显著,于锡城内外久负盛名,家喻户晓。

2012-2014年,医院黄氏喉科、龙砂医学诊疗方法等5个项目先后入列“无锡市非遗项目名录”;2016年,黄氏喉科、龙砂医学诊疗方法等4个项目入列“江苏省非遗项目名录”;2016年底,两大流派传承工作室顺利通过国家中管局项目考核验收。

2 学术流派传承创新的实践及路径

2.1 精管理重规范,健全学术流派建设及管理机制

医院高度重视中医学术流派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定位,明确将“龙砂医学流派”作为无锡地区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志,将“黄氏喉科疗法流派”作为推进医院中医内涵建设的重点工作,同时组建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流派规范化管理,推进各项建设举措有序开展。

2.1.1 完善管理构架,明确职责定位。医院专设中医学术流派管理办公室,为一级职能机构,设专职管理干部1名,专职干事2名,主攻学术流派溯源、发展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等重要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运用及阐扬推广。

2.1.2 编制发展规划,明晰目标任务。2016年初,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及省、市各级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结合医院中医药文化及学术流派发展现状,科学编制了无锡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及《龙砂医学流派五年建设规划》,高起点谋划学术流派建设工作,明确未来五年目标任务。

2.1.3 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举措。制定人才激励、教学设施设备、信息系统建设、外出学习交流等方面的经费保障措施,创新引入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考核流派管理人员,调动人才积极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系统配套的机制保证,保证流派规范化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管理。

2.2 精传承重培养,构建多元化流派传承人培养模式

注重人才优先战略,构建以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传承人为骨干、后备传承弟子为生力军的流派传承团队。目前,已有来自世界各地600余人拜师龙砂门下,传承弟子辐射到江苏、山东、广东、北京、上海、辽宁等20余个省市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黄氏喉科也吸收30多名外省市弟子来锡研习黄氏专术。在传承人培养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2.2.1 学术交流研讨制。每年积极申报并举办1-2项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介绍两大流派学术思想、技术特色及临床经验,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经过努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二级学术机构“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于去年正式挂靠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医院成为我省地市级中医院及无锡地区三级医院范围内首个国家级二级分会挂靠单位。去年11月,医院承办世界中联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世界范围内五运六气理论研究的学者、专家、领导500多人汇聚无锡开展研讨,大大提升了龙砂医学流派及无锡中医在全国的学术声誉和地位。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等多所大学与医院开展龙砂医学学术与诊疗技术的传承推广工作。

2.2.2 跟师抄方带教制。传承弟子按照传承工作室相关要求,每月参加2-3次示范门诊,并严格落实笔记整理、医案汇总、跟师总结等撰写报送常规工作。2017年底,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所长顾植山、常务副所长陆曙双双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医院将流派跟师与继承工作项目有机结合,确保跟师带教工作得以保质保量的落实。

2.2.3 精品论坛宣讲制。将流派建设与当地中医药重点工作紧密耦合,

一是成立“无锡市经方讲师团”,由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专业委员会主委黄煌教授担任名誉导师,由副主委陆曙教授担任团长,对无锡地区近250名基层中医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经方培训。二是承办无锡市卫计委高层次中医药论坛《金匮讲坛》,开设龙砂专题系列讲座,邀请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讲课。

2.2.4 中医经典查房制。依托学术流派、非遗技术项目传承等工作平台的优势基础,定期组织名老中医床边带教、病案分析会,加强中医临证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满足患者需求。

2.2.5 信息远程互通制。创建“龙砂医学传承”、“经方沙龙论坛”、“黄氏喉科”专题网页、微信订阅号、微信群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及时发布导师门诊安排、共享教学资料、传达上级文件,鼓励传承人分享临证医案和学习体会,与导师共同研讨临床疑难问题,实施教学相长,互学互通。

2.2.6 人才遴选考评制。每年开展1-2批后备传承弟子遴选工作,选出的弟子在通过严格考核后方能正式拜师。近年新增年度考评机制,对弟子在跟师次数及质量、科研能力、临床技术水平、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规范考评及滚动管理。

2.3 精研究重创新,深度挖掘流派学术内涵及文化价值

2.3.1 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医院自2013年起加入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主持的以流派特色五运六气理论为研究基础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课题,获得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点专项立项。在H7N9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中,龙砂流派传承人、无锡市名医陆曙等多名专家参与了危重患者会诊及抢救方案的制定工作。目前陆曙教授等专家正在领衔开展基于龙砂医学特色和运气学说、经方运用、养生膏方的冠心病发病及其中医证候分布课题研究。

2.3.2 加强史料挖掘整理。医院内设机构无锡市中医药学会成立“中医医史研究分会”,专门整理无锡历代医家资料,同时自2013年起系统发掘整理龙砂、黄氏喉科流派历代医家资料。目前已从收集到的307名无锡历代医家中整理出两大流派各代传承人的珍贵史料。基本完成专著《龙砂

医学丛书》编撰及点校,近日将举办审定会并择期出版。

2.3.3 牵头专家协作组工作。去年,顾植山教授发起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并任组长。医院协助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功主办“全国五运六气研究(北京)峰会”,并将参会专家主要学术观点整理出版《五运六气——打开<黄帝内经>的钥匙》一书,目前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黄氏喉科传真》正式出版,《龙砂医学流派丛书》业已完成编撰及点校,将于年内出版。

2.3.4 发挥博士后科研热力。医院目前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招收龙砂医学流派传承性博士后,开展以五运六气为主要内容的临床研究。去年11月,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及无锡市中医医院的2名博士后顺利通过中期考核。

2.3.5 建立学派间柔性协作。黄氏喉科疗法流派、龙砂医学流派与同样肇源于无锡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建立了协作互动、拜师带徒的协作联动机制。龙砂医学常用的运气、经方、膏方以及澄江针灸的特色疗法,被导入黄氏喉科疗法的临床实践,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2.4 精运用重疗效,拓宽学术流派为民服务的渠道和方法

2.4.1 开设流派特色诊疗区。在医院“名医堂”开设龙砂医学流派特色诊疗区,每周开诊2-3次,为民众提供以流派特色技术为主的中医养生保健及亚健康调理服务。近年来,龙砂流派特色诊疗区平均每年开诊100多次,年均服务量1万多人次。优势独特的龙砂流派技术不仅在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中也屡见奇效,受到患者好评和推崇。“黄氏喉科”针对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疾病谱变化,自2013年起开设复发性口疮专病门诊、扁桃体专病门诊,充分发挥黄氏疗法简、便、验、廉的技术优势,较好满足了患者的就诊需求。

2.4.2 建立学术流派俱乐部。为提高流派服务的可及性和亲民性,开设“黄氏喉科俱乐部”及“黄氏喉科发声训练营”,以教师、销售、播音主持等用嗓较频的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迄今累计开展医患联谊活动10余次、录制“黄氏发声训练法”专题教学片1部,在诊疗区滚动播放,将宝

贵的流派技术无私传播于民,提高患者感受度。

2.4.3 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医院经无锡市编办批准建立“无锡市中医健康管理中心”,为民众提供高品质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将流派精髓引入中心产业发展核心内涵,先后推出龙砂膏方、龙砂浸酒方、龙砂足浴方等多个养生保健验方,逐步投入临床运用,以期进一步探索构建流派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2.5 精品牌重发展,提升学术流派表达度和影响力

2.5.1 建设学术流派博物馆,强化有形展示。2013年11月,无锡市中医药博物馆在无锡市中医医院建成,博物馆设三大展区:非遗馆、龙砂医学流派馆、院史馆。其中“龙砂医学流派馆”系统展现了龙砂医学流派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学术特征和发展成就。“无锡传统医药类非物质遗产展示馆”重点展出了包括黄氏喉科、龙砂医学流派在内的无锡地区15个传统医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84名无锡地区历朝历代著名的中医药名家。

2.5.2 开展流派特色展示活动,强化品牌优势。积极利用医院内外网、中国中医药年鉴编撰、非遗志撰写、接待考察参观、外出交流学习等机会,重点宣传两大学术流派。2014年起将冬令膏方门诊统一命名为“无锡市中医医院龙砂膏方节”。在同年9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业博览会上,龙砂、黄氏喉科、澄江针灸三大流派联合设立《无锡三家中医流派》展区,受到广泛好评。

2.5.3 打造公益惠民工程,提升社会效益。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节、“杏林百家讲坛”、中医药文化市民体验日活动等公益品牌活动,增强流派的技术推广力和社会影响力。近三年共累计举办中医流派传承人义诊活动16次,“杏林百家讲坛”专家讲座24场,录播名医访谈节目13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2万多册,服务对象超10万人次。

2.5.4 加强媒体宣传推广,提升文化形象。加大媒体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近三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现代快报》等专业媒体、省市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先后开展流派相关宣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39号)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9号)要求,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及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2017年、2018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传承工作室)。为做好传承工作室建设,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一批规范的具备较好条件的传承工作室,整理、继承、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探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及推广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建设周期 建设周期为连续3年,自公布确定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之日起。 三、建设内容 (一)条件建设。

1.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面积不小于20m2,在场所安排、环境布置、物品摆放、工作程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 2.名老中医药专家示教观摩室。面积不小于30m2,能同时满足数十人观摩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示教活动。 3.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阅览室)。面积不小于50m2,在查阅资料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收集和展示名老中医药专家论文、论着、临床医案、处方等原始资料。 4.配置计算机、网络宽带、声像采集系统(摄录设备和编辑系统等)、实时记录设备(录音笔、移动存储设备等)。 (二)传承工作建设。 1.收集资料。收集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典型医案(教案)、处方等原始资料,以及开展传承工作过程中的跟师笔记、跟师医案、读书临证心得等相关资料,建立临证经验和文献数据库。 2.整理分析。对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资料重点是回顾性临床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提炼形成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发表论文或出版专着等。 3.总结提炼。结合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重点选择名老中医药专家擅长治疗的3—5个常见病、疑难病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形成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推广应用于临床。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

附件1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中医传承与创新,发挥中医学术流派学术与临床特色优势,加快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复兴,培育一批学术影响深远、临床疗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传人梯队完备、辐射功能强大、资源横向整合的中医学术流派,探索建立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升中医整体学术与临床水平,开创中医传承发展的新局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以下简称“流派工作室”)。为做好流派工作室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表明,“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中医临床与学术传承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贯穿于中医发展史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的体现,也是打造名医和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历史上一大批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特色优势明显、群众推崇公认、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中医

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更深层次揭示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内外部规律,开展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原则 传承学术思想,发扬流派特色优势;立足临床实践,提高流派临床疗效;培养传承人才,打造流派人才群体;宣传特色文化,扩大流派辐射影响;整合传承资源,创新流派发展机制。 三、建设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传承三代以上、临床疗效显著、学术特色鲜明、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术流派。通过工作室建设,涌现一批流派学术成果,应用一批流派特色技术,建设一批流派示范门诊,培育一批流派传承人才,宣传一批流派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为全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学术整理,推动流派传承。 通过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传承脉络、完善流派学术思想、提炼流派诊疗技术,推动流派学术传承。 1.梳理流派传承脉络。深入挖掘整理流派历代传人传记及代表性著作、流派典籍、医话医论、方志记载、历史实物等文史资料,梳理清晰的流派传承脉络。 2.完善流派学术思想。比较历代传人学术观点、学术论著,探索流派思想学说的历史发展演化规律,挖掘对当代中医药学术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查报告

中医院 2015年中医药项目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资金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5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工作室基本情况 名老中医111简介,副主任医师,从医38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症、疑难病,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妇科杂症方面主张以肾为本,肝肾同治佐以祛痰化瘀通络之法。治疗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工作室负责人222简介,主治医师,从医25年。擅长治疗:内科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病、疑难病。 工作室继承人基本信息 333(中医师) (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医院成立自查领导小组,组长:赵孟记(副院长),副组长:555(院长助理);666(财务科长),成员:777(财务科副科长);77;77。在自查小组组长牵头下对医院“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业务开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累

计检查项目支出?项,合计金额?元。 (二)项目基本情况。 1.经费总体情况,包括中央财政拨款、省级财政拨款及其他资金的落实情况。 2.截止到2016年8月“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巡诊活动按要求逐步开展,跟师笔记大部分已经按进度完成但部分人员笔记内容空泛有待进一步改进。名医医案以总结详实实用性强,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院内制剂正在研究中,须进一步提高进度。 二、项目执行情况 (一)项目进展及执行过程中工作内容、计划调整情况。 1、名老中医工作室功能区域建设和条件改善 (1)在门诊楼二楼设立111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病房楼一层小会议室改建111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教室。(已完成) (2)名老中医示教观察室由信息科配备同步传送接收系统,能容纳25-30人进行实时观摩病历(已完成)。 (3)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但111的建室前论文资料由于本人退休十余年已全部丢失,故能搜集到。 2、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信息科要将名老中医药专家有关研究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工作室网站,实现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 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 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 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等。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效应

日前,网友“天天快乐” 发帖说,他今年50多岁,患了腹壁切口疝,几个月以来,他先后去了几家医院就诊,一直没有得到确切治疗方案。他想询问专家,腹壁切口疝应该怎样治疗?是吃药好,还是做手术好? @杨勇(江西省人民医院血管乳腺外科主治医师):手术是治愈腹壁切口疝的唯一有效方法,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前不久,鹰潭市的老范(化名),因“腹壁切口疝合并双侧腹股沟疝”来院就诊。查体时,发现其站立时腹部会有一块约9×10厘米的半球形包块突出,平卧后消失。双侧腹壁有直径约10厘米的缺损,双侧腹股沟区可触及约直径5厘米包块,平卧后消失。 考虑到患者此前接受过肠切除手术,为降低术后切口疝的复发率、避免术后出现肠粘连肠梗阻并发症等,经过与其沟通,血管乳腺外科姚武主任团队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组织分离技术+腹膜前补片置入技术+三明治修补法+腹壁皮肤整形技术” 修补腹壁切口疝,采用单切 口同时修补双侧腹股沟疝,避免引起术后疼痛。5个小时后,手术取得成功。 在门诊中,有许多患者因腹壁切口疝入院,这种疝气是腹部手术后、腹壁肌腱膜层愈合不良而产生的腹壁疝,发生率为2%~11%。腹部大型手术后切口感染者切口疝的发生率更高。腹壁切口疝产生的原因很多,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术后剧烈咳嗽等腹内压增高等情况都可导致切口疝的发生。 生活中,腹壁切口疝患者都有明确的腹部手术史,这种疝气最常见的症状是原腹部手术切口处有包块出现,用力时突出,平卧休息则 缩小或消失。 值得提醒患者的是,对于巨大腹壁切口疝手术方式仍以开放手术进行修补为主,早期多采用腹腔镜修补。由于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被广大外科医生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切口疝的首选手术方式。(吴舒琴) JIAN KANG SHI DIAN 健康 点 Jian Kang 南昌市第三医院自增挂南昌市妇幼保健院两年来,妇幼学科群发展迅速,先后成为全国乳腺医疗保健进修培训中心、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 (王珑珑徐娅丹) 妇幼福音 江西日报健康头条 江西日报特刊部重磅打造 江西日报新媒体微信公众号 微话题 “咳嗽、胸闷、呼吸困难、无尿……”日前,南大一附院急诊科收治了1例中毒的危重患者。这位患者为中年男性,误吸高浓度氮氧化合物类气体数小时后,从下级医院转至南大一附院。 据介绍,这位患者来到南大一附院急诊科时,全身紫绀,出现重度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症状。X 线提示,患者双侧“白肺”合并纵膈气肿,在给予呼吸机支持 (氧浓度100%)、俯卧位通气、液体复 苏、循环支持、脏器功能支持等措施后,但患者病情继续加重,氧饱和度掉至50%,情况危急,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该院急诊科团队立即成立抢救小组,与死神赛跑,在1小时内给患者装上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 )、床旁血滤机以及实施纤支镜局部治疗,患者病情终于得到缓解,氧饱和度马上升到100%,尿量慢慢恢复,血压趋于平 稳。经过5天的全力救治和精心监 护,患者撤除ECMO 和血滤机,2天后撤离呼吸机,并于1月12日痊愈出院。 专家介绍,尽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 )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用于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救治比较少见。自上个月该院急诊科获批“全国中毒诊治基地”以来,这是首例利用ECMO 救治重症中毒患者,为今后救治更多危重中毒患者提供了有益参考。(叶萌吴舒琴) 日前,江西省肿瘤医院头颈部肿瘤放疗科副主任医师蒋春灵、副院长李金高教授团队、南昌大学陈廷涛教授收到来自美国一教授关于其患喉癌后在同期放化疗中出现了口腔黏膜炎的求助信。 据悉,蒋春灵作为第一作者,陈廷涛、李金高作为通讯作者在世界肿瘤领域权威学术期刊《CAN?CER 》发表临床研究文章,表明益生菌可增强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并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降低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常见的不可预防并发症——口腔黏膜炎 的严重程度。 据介绍,口腔黏膜炎是头颈部肿瘤同期放化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内外文献报道头颈部肿瘤同期放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发生率超过80%。该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表现为疼痛难忍、恶心呕吐,吞咽不能且因住院时间延长、额外使用镇痛剂、肠外营养供给、预防感染等,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江西是鼻咽癌的高发区,鼻咽癌治疗过程中出现口腔黏膜炎的概率非常大。出现这样的情况,严重时甚至只能通过暂时停止放化疗来缓 解,势必会影响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化疗效果。从2015年开始,来自江西省肿瘤医院、南昌大学组成的专家团队开展了关于肿瘤患者中使用益生菌的临床研究,期望减少抗肿瘤药物的副作用。专家团队的蒋春灵、陈廷涛、李金高首次发现口服益生菌能减轻鼻咽癌同期放化疗的3度以上严重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由对照组的45%下降到15%,且肿瘤的控制率无差异,为防治口腔黏膜炎提供了治疗新思路。目前,这一临床研究已被我省多家三甲医院采用。(记者余红举) 2018年,南昌市第一医 院(南昌大学三附院)门诊量首破80万人次大关,住院人次、手术量均刷新历史。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建的坚强保障,一年来,该院党委发挥党建在医院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医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该院党委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坚持建设“成长型”党组织,注重在临床一线工作者和双高人群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努力培育一支有理想、有文化、党性强、守纪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党员队伍;坚持建设“示范型”党组织,确保基层党组织软硬件稳提升,坚持党委在医院各项工作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医疗行业所发 生的腐败案件不绝于耳,医 患矛盾变成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该院党委坚持建设“廉洁型”党组织,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通过打好履职约谈访谈、家风家访监督与会议布置的组合拳,进一步促进了医院院风、医风的优化好转,为医院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全院年均拒收红包150余人次,总金额达10万元,收到锦旗、表扬信共计200余人次。 此外,该院党委坚持建设好“服务型”党组织,让医院职工和患者享受到党建所带来的医疗“红利”。该院组织党员医务工作者深入开展志愿帮扶活动,服务患者万余人次,展现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郑小荣) 腹壁切口疝如何治疗 专家称:手术 是唯一有效办法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效应 ?就医有好中医 1月16日上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挂号窗口旁的公示牌上公布了皮持衡、许鸿照、蒋小敏、何晓晖等10多位坐诊的名老中医名单。在诊区,走廊墙壁上悬挂着许鸿照、赵纪生、刁军成等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宣传栏,详尽介绍了这些工作室成立时间、成员、擅长领域以及学术成就等,供就诊患者参考。 谈起名老中医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国家级名老中医蒋小敏至今对抢救一位高烧不退的患者记忆深刻。当时,患者长时间高烧不退,在南昌其他医院治疗不见效,随后去了上海治疗,效果仍不见好且病情加重,后来到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求治。该院迅速组织国医堂名老中医会诊,国医大师伍炳彩提出纯中医治疗方案,半个月后患者退烧并痊愈出院。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成员跟师学习,提升了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让群众看病有更多选择。”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现有19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这些工作室集中了一批名老中医,能够为就诊群众提 供优质医疗服务。 ?师承有名中医 “我先后跟师全国著名伤寒 学家陈瑞春、国医大师洪广祥、伍炳彩。老前辈们把‘看家本领’都传给了我。”蒋小敏说,她曾是陈瑞春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的负责人,师从陈瑞春20多年。今年62岁的蒋小敏跟师多位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自己也已经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她对这些名老中医的经验方信手拈来。 江西省国医名师宋南昌也是“先做徒弟,后当师傅”,他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针灸名家宗瑞麟、魏稼,如今他把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了学生。工作室学术继承人陈兴华参加援外医疗队,让中医技术惠及非洲群众;何勇、徐涵斌通过师承考核,成为合格的宋南昌教授学术继承人。2014年以来,宋南昌传承工作室培养了6名针灸推拿学硕士研究生,接受县区医院进修生8人,带教中医规培生150余名,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是一个团队,成员有优秀的本科生,硕士、博士,还有在职医生。他们第一年跟师抄方,第二年收集案例,第三年完成论文。”蒋小敏说, 过去,中医教学模式是师承,名老 中医只教自己家族的人。现在,一群名老中医带一群高素质学生,“集体带集体”模式可以让学生学到若干个名家的经验,而且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既凸显群体效应,更有利于师承。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成员很多都成了独挡一面的科室业务骨干,接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广受好评。”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工作室的建设,提升了医务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规范了医疗行为,有力促进了中医临证思辨能力的提高。而且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还向基层延伸发展,推广运用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出了更多中医药人才。 ?传承有大平台 蒋小敏出身中医世家,外祖父是浙江有名的中医。当年她还在读大学时,她的母亲得了带状疱疹,久治不见效。有一天,一位老药工给她母亲敷了点草药,没想到几天后就痊愈了,没有留下后遗症。蒋小敏得知后,与母亲一同拜访了这位老药工,老药工只字不提用的是什么草药,老药工去世后秘方也一起消失了。“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 大。以前,有的老专家去世后, 他的经验方、诊病技能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蒋小敏说,设立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就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没有这个工作室,就不会有一批人专门来研究某一位名老中医药专家。 据了解,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转化为诊疗方案、院内制剂、新药、中医药产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比如,宋南昌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系统地整理了宋南昌教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特别是三伏贴(冬病夏治)疗法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刁军成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对刁军成教授治疗月经病、反复自然流产、妇女更年期疾病及妇科杂病等进行了研究整理,形成了可供临床推广的诊疗方案;许鸿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对许鸿照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慢性骨髓炎”等疾病治疗进行了整理总结。 专家表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总结、传承、研究与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提供了平台,是传承发展中医药学术、培养中医药人才极其有效的模式,对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名单,我省江西中医药大学洪广祥、范崔生、姚梅龄,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何晓晖、蒋小敏, 九江市中医院熊泽民、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南昌、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黄津伶等8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验收。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对总结、传承、研究与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中医药人才会产生怎样的推动力?“一对多”师承模式能够产生怎样的蝶变效应? 儿童流感增多 省儿童医院应对夜间就诊高峰 近期,因发热、咳嗽等症状到省儿童医院就诊的患儿急剧增多,夜间就诊人数骤增,造成短时间内病人聚集的现象。为此,该院紧急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增派人员、多渠道挂号缴费、分流患者等多种方式,积极有效应对就诊高峰。 据了解,该院增派了夜间出诊医生,增开缴费窗口、门诊药房、化验室和自助机,缩短候诊、排队时间;急诊科增加医生护士,增开二楼雾化室和留观室;医院还增派志愿者、保安、保洁人员等各类工作人员做好服务工作。目前,该院夜间门急诊就诊秩序井然。(邹慧娟) 南大二附院血液科研究成果首次亮相国外血液学年会 日前,第60届美国血液学年会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南大二附院血液科恶性血液病研究团队、李振江副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徐静的2篇论文摘要被大会收录,这是该院血液科研究成果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血液学年会的舞台,研究内容及结果受到参观者的好评,并获ASH 会议的摘要成就奖。(姜红辉) “护理助手”引入规范化培训省精神病院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为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护理质量,日前,省精神病院将“护理助手”APP 引入护理规范化培训,并作为今年医院护理教培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尝试。 据介绍,利用“护理助手”APP 开展理论考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随到随考,改善了考试体验,缩短了考核时间。“护理助手”APP 题库内容丰富,定期更新,减少了人力物力,激发了护理人员学习的兴趣,提升了护理管理教学的工作质量,促进了护理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自动化。(过江帆) 降低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贫血患病率上犹县启动儿童营养改善项目 日前,上犹县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启动,为首批符合发放条件的部分孩子发放了儿童辅食营养补充品(简称“营养包”)。 据了解,国家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旨在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降低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贫血患病率,提高儿童看护人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程度。营养包是以食物基质为基础,包含了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辅食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A 、维生素B 族、维生素C 、维生素D 、叶酸、钙、铁、锌等。(赖卫艳) 解决行动不便人群看病难万安县推行爱心联系卡服务 “每个月都过来帮我检查身体,真是太感谢了!”日前,家住万安县芙蓉镇城东社区岭下的张惠明老人拉着该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该院医务人员专门制作了爱心联系卡。爱心联系卡上记录着他们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平时患者有个头疼脑热,只要一个电话医务人员都会免费上门为他们诊治。(方智鹏) 送医送药进村 日前,宜春市奉新县干洲镇卫生院组织医疗、药学、护理等方面医护人员,深入干垦场、农牧渔场开展送医进村活动,为群众免费提供义诊、健康咨询、送药等服务。 (邓建刚魏晖) 提高生命质量 吉安市首个安宁疗护病房运行 近日,吉水县中医院安宁疗护病房正式揭牌开科,这是吉安市首个投入运行的安宁疗护病房。该院挑选了优秀的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师、营养师等组成安宁疗护团队,为老人、患者提供关怀、症状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 健康 管理全过程的优质服务。 (彭文玲黄韬) □江一凡 沈德森 10 健康 ■美编吴琳君邮箱jxrbjk@https://www.360docs.net/doc/d412396797.html, 2019年1月22日星期二 JIANGXI DAILY

3000字-中医跟师-总结

3000字,中医跟师,总结 中医师承总结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师承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 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主办的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日前在广州举办。出席论坛的专家围绕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等话题展开了开放式对话。 学术流派有传而不承之虞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老名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如比较著名的明清时期大江地区的吴中医派、孟河医派以及皖南的新安医派、浙江的绍派伤寒等。目前,这种地域性的学术流派虽已不十分明显,但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却已形成。 教育模式一元化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特色日趋淡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兴办中医药高等学校,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师徒授受”和家传方式嬗变为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中医院校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以及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一整套颇具规模的教学体系。很多中医院校还承担了涉外教学、培训和临床工作,培养了很多外籍中医人才,对传播中医文化、扩大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作出了贡献。 但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造就出来的人才本身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淡薄,加这现代医院管理、科研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了目前中医学术特色日趋淡化、诸多优势逐渐消失,中医各科独特的学术流派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和脱节,有的甚至逐渐消亡。 过度“西化”导致群众信任度和临床疗效下降 许多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熄风……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医院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

**中医医院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7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2017年1月获批正式启动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建设周期为3年。 名老中医**简介:主任医师,从医36年。擅长治疗应用传统针灸、火针以中医经络,温通理论为指导,一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运用针灸、火针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蛇串疮、面瘫病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社会效应。 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传承工作室软硬件建设及项目启动、经费使用情况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示诊室位于医院3号楼二楼东侧,用房面积20平米,已重新装修完毕,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加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示教室新购置文件柜用于展示老中医专家临床医案、处方、论文等原始

资料。增配电脑、复印打印机一体机、投影仪、视频传输系统、同步录音录像设备、手写输入系统等。 经费使用情况:1、房屋装修,内部装饰,大约用费用2万元。2、添置书柜、桌椅,添置神灯20个、电针仪10台大约用费用2万元。3、各类示教教材一套、各类经典医籍共计8千元。 2、任务计划书完成情况 (1)条件建设: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诊室、示教室已建设完成。 (2)传承建设: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 (3)人才培养:定期举行学术经验推广会,系统地研究并推广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经验方、诊疗方案、诊疗技术。洛河镇卫生医院建立名中医工作站2018年启动建设。每两个月到卫生院、卫生室进行巡诊,并考核继承人,帮助解决其临床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医案和指导资料,继承人笔记心得体会,交名中医学术经验展览室(资料室)存档。 (4)制度建设:根据《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已制定工作室建设计划,建立相关制度,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加强管理。

中医流派传承人管理办法

精心整理宁夏张氏回医正骨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传承人管理办法 为大力推进中医传承与创新,发挥中医学术流派学术与临床特色优势,提高流派临床疗效,培养传承人才,宣传特色回医药文化,扩大流派辐射影响,根据《中 一、 (1) (2) (3) 毕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具有两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可列为后备传承人;在此跟师期间可根据学习情况及相关考核晋升为传承人。二、继承人职责: 尊师守纪,保证跟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作好跟师笔

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提升,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继承教学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传承人的学习方式 (1)通过师承教育培养人才 在张氏回医正骨疗法流派主要传承人张宝玉主任医师是“自治区级第二 际操作经验。 (1)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业继承人提交100份正规病历,是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或(中西医结合病案书写规范》、《藏医病案书写规范》、《蒙医病案书写规范》)统一规定的病历要求和格式书写的病历,可以是门诊病历,也可以是住院病历,每份病历应是一个诊疗全过程。这些病历必须是跟师临床的真实记录,并能反映指导老师的主要经验和专长。

中药、民族药专业继承人提交的总结材料,必须系统完整、真实可信,除了文字材料之外,某些专业(如中药栽培),可以提供录像、录音、照片等有关音像资料以真实反映继承学习的过程和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2)继承人撰写的论文必须是整理总结指导老师的经验和专长的内容;同一指导老师所带两名继承人应分别选定不同的专题各自完成,避免重复整理。 (3)结业论文由继承人独立完成,选题不得雷同重复,字数不少于1.5万字(少数 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平时考核表》和月记。平时考核要能反映每对师生继承教学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对继承教学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解决。阶段考核由单位指定负责该项工作小组进行考核。 六、关于待遇 1.在继承教学期间,指导老师带1名继承人每月发给50元带教津贴。带两名继承人每月发给80元。

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评报告

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全国名老中医赵化南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于2014年09月在连云港市中医院正式启动,由市中医院肾病科承建,该项目由国家中医药局审批,是连云港市首家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一、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 赵化南工作室负责人陈波主任中医师,为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六个一工程”拔尖人才,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高层人才培养对象,连云港市名中医,连云港市临床医学重点人才,连云港市“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医学会肾病学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连云港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学会主任委员、连云港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赵化南学术经验继承人。继承人包括陈波主任中医师和齐洪朝副主任中医师,其工作室传承团队成员数为11人,重点培养副高及以上中医药人员4人,重点培养中级职称中医药人员5人。 (一)工作室条件建设成果 目前已经建设完成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30 m2,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面积40m2,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面积40m2。工作室收集书籍、杂志、报刊、各种资料共计一千余份。 (二)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成果 通过跟师查房、跟师出诊、集中授课等方式,采用笔录及现代化声像采集系统对赵化南名老中医的医案、查房、会诊记录进行系统学习整理,深入发掘总结赵化南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将其

整理成论文、论着及宝贵的声像资料,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共享,将其学术思想系统继承、光大发扬。 名老中医学术具体传承方法 1、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主要成员轮流按计划每周跟随名老中医门诊,采集临床第一手资料,学习并分析名老中医的理法方药、四诊心得,加以整理,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 2、每周统一跟随名老中医病房查房,尤其是内科疑难杂症,系统学习记录名老中医对疑难杂症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将典型病例资料整理收集,加以研究分析,争取申报科研或知识产权。 3、建立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成果及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数据库为载体,网络为传播途径,实现学术经验的数字化和系统化,形成推广应用平台,实现快捷、广泛、有效的传播。 4、传承工作室成员在名老中医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精读中医经典,以《内经》、《温病》、《伤寒》、《金匮》为主,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 传承成果

中医流派精解

中医流派精解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

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仔细分析起

中医学术流派

浅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发扬 邹勇邵丽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264000) 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中医药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创新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传承、吸收和充实。“中国医药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各个学术流派发展的历史。”[1] 是“每个医学流派在对《内经》等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临床经验积累与总结,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或在理论上进行发挥,或在临床上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将其上升为理论。”[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要求,要全面系统地整理、发掘、总结各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培养中医学术流派新一代传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药学术流派项目,必将有力推动我国中医药学术向前发展,更将是我国中医药界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如何深入做好中医药学术流派工作,提出浅见,以求斧正。 以传承为基础,以提高为目的,标本兼顾,多法并举,为全面推进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抓手。 学者徐锦堂曾说,大凡学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学术流派就会生成。近年来,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心和扶持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昂首阔步地挺进全面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医药学术流派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开花结果。整理、挖掘、使之系统化,是目前大家正在做的而且容易做到了的,但这与全面繁荣中医药学术流派的要求,还相去甚远。繁荣中医药学术流派,应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这一根本性目的,标本兼顾,多法并举,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医药学术流派全面繁荣昌盛。 一、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开展文献研究 孔子在《论语·八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纵观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史,各类传世文献、辑佚文献、出土文献、海外文献等古籍功不可没,在传承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深入开展古代文献研究已成为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中医文献学工作在前辈们辛勤努力下,取得丰硕成果。但不容乐观的是,我们的流派传承中存在严重的“拿来主义“。文献的研究仅停留在翻译版本和白话版本中,对中医文献的源流研究较为忽视。这对于系统、全面传承中医药学术流派工作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深入开展中医文献源流研究刻不容缓。 二、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力推广文化研究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说过:“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受自然疾疫情况、地理环境条件、时代背景、社会人文景观等因素的影响,历代诸多名家、流派的学术主张大都颇具特色。因此,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医药学术流派,将有助于深刻领会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真谛;有助于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有助于传承人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3]对待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我们不仅要求传承其宝贵的学术经验,亦不可以忽视传承研究学术流派中的人文精神,包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精神品格等,更不可以偏盖全,否定甚至扼杀的区域文化。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大道小道都要抓,大道小道都要过硬,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学术经验传承与文化传承的互惠双赢。 三、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时代要求,注重利用技术研究 习近平主席指出,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时代对中医药界、中医药学术流派提出了强化信息技术的新的要求。中医药界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中医药学术流派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必须注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中医学术流派的科学研究,这不仅有利于理论的升华和创新,而且对于发现现代科学依据的疾病证治规律发现、疾病诊疗技术的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大有裨益。应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传承人破茧创新,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密切科研等技术机构与中医学术流派的沟通交流,为全面推动中医学术流派的技术研究夯实基础。 四、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强化学术研究 《论语》中有个关于“正名”的典故。一日子路问孔子,假如卫国君叫你做宰相为政,你第一步是什么?孔子说,假定有这件事,第一件事是正名。子路用非常怀疑的口气问道,正名有这样重要吗?正名是虚的,老师你真是个迂夫子。孔子却说,你真野蛮,不文明。孔子所讲的正名,用现在话说就是,必须重视“核”思想建设。他所讲的“正名”的重点就是“思想的中心”。孔子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孔子提到,如果不正名,就会“民无所措手足”,老百姓无所适从,不知道走哪条路好,那问题就大了。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也应首先“正名”。奉行“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战略,适度调整学术研究的方向点,将学术流派的“思想中心”旗帜鲜明地树立起来,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国家政策、体制机制要求,继承、丰富和发展,从而为中医药学术流派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行动纲领。 五、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质量要求,加速成熟技术理论的教材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量变的积累是质变。许多事物的发展,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实现质的飞跃。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亦严格遵守着这一定律,也是在量变——质变——量变——质变的循环过程螺旋上升发展。因此,如何选择和培育量变向质变转换的临界点,是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医药学术流派惟有紧随时代发展,因势利导,丰富和发展理论才能实现研究的升华,也才能为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加速成熟技术理论的教材化进程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一方面可以为传承人提供强大理论支援,提高传承人业务水平和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为后人留下珍贵源流资料。应摈弃传统观念束缚,高层次着眼,低门槛入手,不以事小而不为,自觉把成熟理论教材化的事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为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工作的质的飞跃提供有力“临界点”。 以组织机构为载体,以内涵发展为范式,进一步夯实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扬基础。 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三大历史时期意义重大。“秦汉时期四大经典奠定了中医药学校形成与发展基础;宋金元时期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理论和时间进一步拓展深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中医学理论进一步完善。”[④]在这三大历史时期,中医药学快速发展,持续光大,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史上极具意义的时期。剖析这段时期,各家流派的积极传承功不可没,而这一积极的态度几近同步指向于组织机构和内涵式发展。正因为组织机构的发展,才为各家流派创造优良环境。因为有了内涵式发展的范式,才会奠定三大历史时期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斗转星移,适逢今日,我们亦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以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为载体,以内涵式发展为范式,实现中医药学发展的“第四次”飞跃。 一、立足发扬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刚性需求,建立健全工作室体制机制 “组织”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将“丝麻织成布帛”,即“组合编织”的意思。在西方来源于“器官”,是自成系统的,实际上是指由相互依赖和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组织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具体目标、内在秩序和外在形式以及人、财、物等要素构成的整体,具有汇聚功能、转换功能和释放功能,它能汇聚个人能量转变成一个具有新的能量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