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反思6篇.docx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放飞蜻蜓》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蜻蜓的图片。
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情不自禁地朝前围拢过来。
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
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他们看着都忍不住想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
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以往五颜六色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的美丽情景。
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感受人物内心的体验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结合自己在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
课上,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说着蜻蜓的知识。
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2021年《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Judging a person is of course not by his statements, but by his actions, not by what he claims to be, but by what he does and what he actually i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__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结合自己在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
课上,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说着蜻蜓的知识。
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本节课,我让学生在预习时查找资料,学生们找到了许多,有的还把资料打印了出来,张贴到黑板的一角,同大家一起分享,有的学生把收集的资料牢记在心,通过自己的口说出来的,课堂上情绪很高涨,学习的气氛也就越浓厚了。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的教学,引导学生就这些重点词句展开讨论。
同时补充了陶行知的资料、故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再次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教材解读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2021年课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2021年课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021年课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__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
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
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
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2021年课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爽的小故事。
若何让师长教师体会陶师长教师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导,又能激起师长教师对蜻蜓常识的了解,对小植物的寻找兴味,是教授教化的重点。
在教授教化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1、捉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应用舒缓的音乐,精细的图片,激起孩子对蜻蜓的爱好,再引出陶师长教师,出示读书请求:用自己爱好的方法读课文,划出描述陶师长教师神志、举措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遭到甚么?让师长教师带着后果去读、划、悟。
文中的“慈爱的抚摩,商量的口气、当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合营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浏览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师长教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了解,并能在读准确、迟滞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停止言语文字的练习,感触感染陶师长教师的人格魅力。
2、应用文本常识延长,激起寻找的兴味。
师长教师默读课文,经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师长教师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常识,并整合书本资本与课前汇集到的资料。
来引见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应用蜻蜓常识大年夜比拼的环节,目标在于激起孩子寻找植物世界的兴味,有的师长教师展现了出色的手抄报,有的引见了蜻蜓的毕生,有的说清晰明了甚么叫走马不美观花……孩子们眼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常识的记号,让我明确了,他们关于蜻蜓常识的了解其实不比教员少。
回忆教室教授教化,也留下了很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授教化时间控制不准。
在上课时,因为主要,总想使教室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十分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控制上有掉偏颇,以致于在教授教化第一环节浏览课文,指导情绪朗诵,感悟人物笼统的教授教化时间太长,而招致让师长教师交换课前汇集的蜻蜓常识环节的第二教授教化时间显得有些主要。
2、疏忽教室生成性资本的发生。
因为我急切欲望教室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换了师长教师的思维,都认为这是教授教化的需求,疏忽了师长教师的生成性资本的发生,让出色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仔细聆听师长教师的回答,和当教室出现意外花絮时我缺少教室机灵。
课后反思《放飞蜻蜓》

课后反思《放飞蜻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课后反思《放飞蜻蜓》
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
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我将教学要点确定为两点:了解蜻蜓的相关学问,并能用书中的相关语句和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蜻蜓,懂得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抓住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体会其对孩子们的爱心和谆谆教育。
一、了解蜻蜓
了解蜻蜓的相关学问并不困难,在阅读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就了解到了蜻蜓的眼睛、尾巴、吃食方面的相关学问。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又让同学补充了从课外搜集到的学问,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同学明白了“蜻蜓吃尾巴”原来不是真的吃掉自己的尾巴,“蜻蜓点水”原来是蜻蜓妈妈在产卵··孩子们的学问也是很丰富的。
二、走近陶行知
陶先生发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判,而是因势利导,跟同学讲起了蜻蜓的有关学问,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同学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让同学感受先生的和气可亲和循循善诱,我让同学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描写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相关词语,并写写自己从中感受到了
什么?同学很快从“慈祥、摩挲、拉着、高高举起、当心地翻过去、商议的口吻”感受到了先生对蜻蜓的爱惜,对孩子们的关怀爱惜和谆谆教育。
精选《放飞蜻蜓》教后反思-精选学习文档

精选《放飞蜻蜓》教后反思《放飞蜻蜓》教后反思一《放飞蜻蜓》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一、抓住灵动的语句,走近陶行知。
在本课中,有这样几个词语在文中跳跃:慈爱、小心、商量我抓住这几个词语,给孩子们设计了几个问题:哪些地方体会到陶先生的慈爱?他的慈爱带给孩子们什么?为何要小心地拿着蜻蜓?怎样才是商量的口吻?让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复品读中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在诵读中,孩子们了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诱,询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用?眼睛的结构很复杂……没有丝毫的说教,却是环环相扣,教给孩子们认识蜻蜓的知识,不着痕迹,却水到渠成。
同时,我在课上更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商量”,就是态度不居高临下,学生们在朗读中欣喜地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翠贞,似乎在聆听陶先生的教导,将人类的好朋友蜻蜓心悦诚服地放飞。
二、品位课文细节,感受人格魅力文中有个词: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我让学生辨析为什么作者不用“拿”而用“取”?学生在讨论中七嘴八舌地说:“拿”只是普通的要过来,没有体现一种尊重,而“取”却更体现先生与孩子们的平等相待,“取”的动作很轻微,也很小心,因为先生同样小心翼翼地对待他手里的蜻蜓。
确实,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探究与辨析中,这个细小的情节描写也让孩子们领略到了教育家无穷的魅力,让我们教者也深有启发:不仅教知识,更是教学做人。
《放飞蜻蜓》教后反思二这篇课文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一篇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在第二课时精读训练时,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读课文的2-10自然段,读后讨论交流“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实际上是解决第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捉到蜻蜓后又迫不及待地把蜻蜓放掉”。
《放飞蜻蜓》课堂教学反思

成了“ 告诉 ” , 而不是“ 启迪” 。
师( 多媒体展 示 图片) : 同学们 , 这些 忙碌的小精灵是 什么呢?
生1 : 蜻蜓 。
生 阅读文 本后 , 可 以总结 陶行知 这一人 物 的性 格 特 点 , 感 受 文 本 的教 育 意义 。 如设 计配 乐 朗读活动 , 教师播 放 配乐 朗
够和 小伙伴 一起 聊天 , 给 小伙伴传 授蜻
蜓 的知 识 。 关 心 小伙 伴 的成 长 。
习, 通过文本 阅读 、 信息搜集 、 材料整合 、
学法优化 、 训 练强化等 , 帮助学生学 习认 知构建 , 突 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 责任是做好教 学设计 、 教学引导 , 设计适 宜 的教学 情境 , 充分激 活学 生的学 习思 维, 促使学生 能够 自觉投入学 习之 中 , 在 自主合作探究 中实现认知成长。
《 放飞蜻蜒》 课堂教学反思
口 玉林 市玉州区古定 中心小学 沈清华
【 关键词】 《 放飞蜻蜓》 教学 反思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6 ) 0 9 A 一
0 0 8 5 一 O1
生7 : 陶行知先 生给 小伙伴讲解蜻蜓 能够吃 害 虫 , 然后 和 小伙 伴 一起探 讨蜻 蜓 的 身体 结构特 点 , 向小伙 伴传授 蜻蜓
和 睦相处 为话 题展 开讨论 , 延伸课 堂 长
生4 : 因 为蜻 蜓 是 益 虫 。 师: 为什 么说 蜻 蜓 是 益 虫呢? 生5 : 因为蜻蜓 可 以吃很 多害虫 , 如
以及 陶行 知 的语 言 、 动作 、 神态描 写等 ,
需要 引导学生 去学习体会 。教师可 以针 对 陶行 知 先 生 的性 格 特 点 展开 教 学 设 计, 引导 学生 与文 本展 开对 话 。如面对 知识 丰富 的陶行 知 , 学 生可 以说说 陶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6 篇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 读课题。这是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 大。 二、精读 2—6 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 1 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 子在那儿捉蜻蜓, 他停下了脚步。 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 地读 2—6 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我最爱听陶先生劝孩子们的这段话了,你们先练练,看看 该怎么读? 生自由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一读就要让我们好象看到陶先生和孩 子们。 指名分角色读。 师:哦!我知道了,陶先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师拿着书模 仿学生读)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吗?(他可没有拿书) 师:对,他是读书,不是说话,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 师:你对着他说话,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哎呀!这才像说话,那么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耐心、慈爱、亲切) 师:那好,我们就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好!谁来读陶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还不够慈爱,你要把自己当成陶先生,旁边就是翠贞,你伸手摸摸她的头,再来读一读!(师拉生的手摸头,练读。)
师:好,谁来读翠贞? 指名读。 师:翠贞是这么说的吗?赶紧看看!(想了一下) 师:那你也想一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 生:七嘴八舌 师:哦,知道了,就是七张嘴八个舌头。 生大笑:不是,是抢着说,争着说。 师:那你们七嘴八舌地对我说。你们坐下! 师:你坐哪儿? 生:坐凳子上。 师:恩?你呢? 生:田埂上。 师:对。陶先生继续对孩子们说—— 生读。 师:好,我们把这段完整地演一演,推荐好的同学。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好。陶先生多么慈爱,多么耐心。同学们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到前面, 陶先生除了想一定要孩子们把蜻蜓放了,还会想什么?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似乎也听懂了,他们点了点头。这时,陶先生有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把蜻蜓放了?他又想
______________ 。请大家读剩下的部分。 三、精读 7—11 生自由读。 师:想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想不想让大家了解蜻蜓啊?好,那我们就来读读陶先生告 诉孩子们的话。先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孩子们? 指名读。 师:哎呀!又来了!这么读行吗?谁再来! 指名读。 师:这才像说话。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陶先生很喜欢蜻蜓。 师:那你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 师:有点喜欢了,还有谁比他更喜欢? 师:这位陶行知,你拿着蜻蜓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
师:看来,陶先生真的很喜欢蜻蜓,那他只是喜欢蜻蜓吗?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有没有发现!
生自由读。 师:发现了什么? (爱孩子,尊重孩子)
师:说得真好,陶先生不仅爱蜻蜓, 更爱孩子。我们回头看看,当孩子们点点头时,他仅仅是想告诉孩子们蜻蜓的知识吗?还想什么? (爱蜻蜓,所以想让孩子们也爱蜻蜓;爱孩子,所以想让孩子 们心甘情愿地把蜻蜓放了。) 师:刚才孩子们还只是点点头,现在都纷纷说——引读。 师:这只蜻蜓被放飞了,但孩子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啊!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慈爱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一起——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汇报课)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教学这一课时, 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 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 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 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 “七嘴八舌” 、“入神” 、“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
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 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 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 并让他们自由表达: 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 而是启发与诱导!总之,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就因势利导, 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
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 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 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 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 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 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 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 在心中树起崇
高形象。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 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
了解得很透彻。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 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 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
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放飞蜻蜓》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 懂得蜻蜓是益虫; 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 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 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 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 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 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 启发引导的巧妙。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