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作压力模型分析

合集下载

工作压力调节和中介作用分析以工作控制模型为例

工作压力调节和中介作用分析以工作控制模型为例

工作压力调节和中介作用分析以工作控制模型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凸显,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工作压力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组织行为学中的中介作用。

本文将以工作控制模型为例,深入探讨工作压力的调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工作控制模型的中介作用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本文首先将对工作压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工作压力的来源和类型。

随后,将介绍工作控制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阐述工作控制模型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工作压力调节机制,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工作控制模型的各个要素来有效缓解工作压力。

本文还将深入探究工作控制模型在工作压力调节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工作控制模型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等方面。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工作压力调节机制的内在逻辑,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员工的工作压力问题,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效能。

本文旨在通过对工作压力调节和中介作用的分析,为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构建健康、高效的工作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已成为员工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工作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如工作任务的繁重、工作环境的压力、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等。

这些压力不仅对员工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因此,探讨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压力对员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工作压力可能导致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能导致员工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引发身体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工作压力还可能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过度的压力可能使员工难以集中精力,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工作失误。

工作压力理论模型述评

工作压力理论模型述评

■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1期工作压力的概念是从压力的概念衍生而来的。

最早提出压力这一概念的Selye(1936)认为压力是破坏生物有机体内部平衡的因素。

之后,McGrath(1970)、Quick(1984)、Edwards(1996)、Robbins(1997)以及我国学者徐长江(1999)和马可一(2000)在国外压力研究的基础上,均提出了工作压力的独到见解。

综合以往关于压力和工作压力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一,尽管压力这一概念,研究者们所作解释莫衷一是,但其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即:关注生理反应→关注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

这就为以后研究压力的概念明确了方向。

其二,在工作压力这一复杂的系统中,包含广义上的工作压力,即个体在工作情景中体验到的压力和来自工作情景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和狭义的工作压力,即仅为工作情景中的压力。

偏重工作压力的狭义概念将不利于问题的分析,因为就企业而言,那些来自工作情景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显然不容忽视,同样也需要对这些压力进行管理。

一、关于工作压力理论模型的论述1.早期压力理论模型———GAS三阶段模型。

Selye(1936)提出的GAS三阶段模型是关于压力研究的早期模型,该模型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压力反应模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警觉反应阶段(Alarmreaction)、阻抗阶段(Stageofresistance)和枯竭阶段(Stageofexhaustion)。

警觉反应阶段又细分为振动阶段和逆向振动阶段。

其中,警觉反应阶段是大脑控制使身体做出应付压力的准备阶段,它由各种生理变化所组成,这些生理变化使受到威胁的有机体能迅速地恢复正常的功能。

首先引起压力的外界刺激因素使人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化学反应,这称为“振动阶段”;然后,身体开始动员精力去应付外来的压力,这称为“逆向振动阶段”。

如果个体继续置身于这个压力的情境中,便会出现阻抗阶段,即个体对压力来源进行阻抗。

工作压力及其与自我效能、工作绩效的关系(精)

工作压力及其与自我效能、工作绩效的关系(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压力作为几乎在任何工作组织中和工作个体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一种状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在高节奏、高负荷的社会、组织环境中,员工的工作压力问题日益严峻。

大量的研究表明,工作压力会导致很多疾病发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工作压力除了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还对组织的绩效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各种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逐渐增多,工作压力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工作压力已成为组织行为学、管理工效学和职业卫生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

一、工作压力相关理论研究(一工作压力研究理论模式工作压力(Job Stress,也可以说工作紧张或工作应激,主要是在工作环境中因为工作而造成的压力。

目前对工作压力研究比较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式有以下几种。

1.个体—环境匹配理论(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French、Caplan和Van Harrison(1982提出的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认为,引起压力的因素不是单独的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而是个人和环境相联系的结果。

工作的压力是由于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引起的。

只有当个体能力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才会出现较好的适应。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强调个体的能力、个性等个体特征与工作活动环境的匹配程度最终决定了个体的工作压力高低,而不是只看工作环境或个体单个方面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全面准确揭示工作压力成因的理论。

2.基于交互作用模型的认知评价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Appraisal。

Lazarus的基于交互作用模型的工作压力评价理论认为,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任务而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是动态关联的。

基于交互作用模型的压力评价理论认为,压力的产生取决于两次评价:在第一次评价中,个体考察所面临的情景对自己的重要性;在第二次评价中,个体考察的是自己所具有的应对资源。

工作压力研究_一个分析的框架_国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理论综述

工作压力研究_一个分析的框架_国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理论综述

工作压力研究:一个分析的框架——国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理论综述□ 舒晓兵,廖建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20世纪初以来,工作压力一直成为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作压力问题异常突出和明显。

对工作压力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时期,西方的理论研究构造了分析工作压力的一个框架。

关键词:工作压力;压力理论模型;工作效率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2)05-0121-04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的“智能型和决策型脑力劳动者工作压力”项目。

作者简介:舒晓兵(1968—),男,湖北罗田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廖建桥(1957—),男,湖北广水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效研究。

收稿日期:2002-03-20 一、工作压力的定义20世纪初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革命的发展,工作压力一直成为心理学、生物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作压力定义、影响因素、后果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Selye认为所有生物有机体都有一个先天的驱动力,以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就是稳态,一旦有了稳态,维持体内平衡就成为个体毕生的任务。

压力源会破坏内部的平衡,无论压力源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人体都会用非特异性生理唤醒来对压力源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是防御性的和自我保护性的。

人体对压力的适应是按阶段进行的,各阶段的时间进程依赖于抵抗的成功程度,而这种成功程度则与压力源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Lazar us等学者认为“压力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一个人承受压力与否与他对待压力的看法是紧密联系的,它是由人的认知系统所反映出来的,而这种反映的结果就是人对工作压力的认知评价。

同一个环境事件对某一个人来讲可能具有压力性,而对其他人来说则不是压力性的。

工作需求控制支持压力模型及实证研究评析

工作需求控制支持压力模型及实证研究评析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4, 655–663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工作需求控制支持压力模型及实证研究评析*史茜1舒晓兵1,2罗玉越1(1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9) (2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100872)摘要工作需求控制支持(The job demand-control-support, JDCS)模型在工作压力研究领域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组织压力模型, 根据对于JDCS模型近30年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合和分析, 并从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状况、模型的相关研究变量的探索、模型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发现目前的JDCS模型的相关实证反映出其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但是模型本身及根据模型开发的JCQ量表都需要后续研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工作压力; 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型; 工作需求; 工作控制; 社会支持分类号 B849:C931 引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急剧加速, 世界范围的工作压力研究从20世纪初至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工作负荷与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发病率有关, 然而后续研究却发现工作压力的促成原因复杂多样, 不能单独使用工作负荷变量来解释, 需要有针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模型来解析工作压力的成因、运作机制及管理策略。

Robert Karasek等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型成为工作压力研究领域的关注的热点, 很多研究者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过论证和检验。

根据对工作需求控制支持(The job demand-control-support, JDCS)模型及其理论中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假设的回顾, 系统地从JDCS 模型的适用性的研究、JDCS模型的相关结果变量和中间变量的研究以及JDCS模型的发展等三个方面评析了近30年来对JDCS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 并在分析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的不足的基础上,。

工作压力的要求_控制模型

工作压力的要求_控制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2):209~21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工作压力的要求-控制模型姜文锐马剑虹(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摘要Karasek从工作特征的要求和控制2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关于工作压力的工作要求-控制模型,认为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共同决定工作压力。

大量的研究很好地支持了该模型,但对Karasek所假设的关于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之间的交互作用的验证结论也存在一些矛盾的方面。

作者分析了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和其它工作压力模型之间的差异,对该模型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研究证据作了详细地述评,并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 工作压力,工作要求,工作控制,JD-C模型。

分类号B849:C93工作压力由于其对工作满意感、缺勤率、离职率甚至身体健康等诸多因素的重要影响,一直备受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研究人员很早便注意到工作压力与某些工作特征如工作要求和工作自主性等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些理论模型来予以描述。

Karasek(1979)的工作要求-控制模型(Job Demand-Control Model,以下简称JD-C 模型)[1]便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并成为当前关于工作压力的主流模型之一。

1 关于JD-C工作压力模型 Karasek以大量有关职务再设计和员工压力的研究为基础建立了JD-C模型,从工作特征出发,对工作压力作出解释和预测。

Karasek(1979)认为,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本身所包含的2个关键特征即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的共同影响[1]。

工作要求是指存在于工作情境中反映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任务的数量和困难程度的因素,即压力源,如工作负荷、角色冲突以及问题解决要求等;而工作控制则反映了员工能够对工作行为施加影响的程度或者称为工作决策幅度。

工作压力既不单独取决于工作要求,也不单独取决于工作控制,而是在于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当工作控制处于不同水平时,工作要求对工作压力的效应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工作所包含的工作要求和决策幅度共同决定任职者所承受的工作压力。

心理学:认识与应对工作压力

心理学:认识与应对工作压力

心理学:认识与应对工作压力简介工作压力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在竞争激烈和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心理上的挑战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认识和应对工作压力方面的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1. 工作压力的定义与类型1.1 工作压力的定义工作压力是指由于工作要求、期望与能力之间的不匹配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1.2 工作压力的类型•时间压力:对任务时间限制感到紧迫;•绩效压力:要求达到高标准或目标;•过载压力:负责过多任务,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冲突压力:在工作中遇到矛盾或冲突;•不确定性压力:面对不稳定或无法预测的情境;2. 心理学角度解析工作压力2.1 原因分析心理学通过了解个体特点和环境因素来解析工作压力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个体特点:人格特质、应对策略以及价值观等;- 工作环境:任务要求、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等;2.2 理论框架心理学从多个角度提供了理论框架来解释工作压力,如: - 需求-控制模型:指出工作压力与任务需求和对工作的控制感之间的关系; - 紧迫性-愉悦性模型:强调了良好的紧迫感和工作满足感的平衡; - 应变模型:阐述了应对策略在调节工作压力中的重要性;3. 应对工作压力的心理策略3.1 意识调整调整自己对工作压力的认知和态度,包括: - 接受现实并认可情绪体验; - 树立积极态度并保持对未来希望的信念; - 学会放松身心,进行有效休息和娱乐活动;3.2 解决问题通过积极采取行动来解决产生工作压力的问题: - 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 寻求帮助和支持; - 将任务分解为易管理的子任务;3.3 应对情绪学会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寻找有效的情绪释放途径: - 运动和锻炼; - 找人倾述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使用舒缓技巧如深呼吸和冥想;3.4 增强韧性提升自身应对工作压力的韧性(resilience): -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 增加社交支持网络,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 发展灵活性和适应性;结论认识和应对工作压力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压力模型(课堂PPT)

压力模型(课堂PPT)
17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 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分为两方面:纯社会性 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家庭 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由自身状况造成的 人际适应问题等。
18
个别差异
• 1A性行为 • 2刚强行为 • 3乐观主义 • 4自我吹毛求疵 • 5知觉控制水平 • 6紧张释放率 • 7过去经验 • 8社会支持
消极行为是指为缓解压力源 带来的紧张表现出来的退 缩、发泄、幻想、强迫行 为、嗜食、睡眠困难、易 怒、冲动、暴力、酗酒、 沉迷于网络、旷课、出走、 离奇行为、自杀等。
27
谢谢大家!
28
应对 失败
期待更多挑战
负面影响: 挫折感
自信心降低
情绪低落
害怕再次遇到挑战
24
短期生理(征兆一:)生理上
头痛、头晕、眼睛疲劳、呼吸急促、口干舌燥、 手冷粘湿、周身燥热、肌肉绷紧、消化不良、腹 泻、便秘、过渡疲劳、紧张性头疼、神经抽畜、 坐立不安 胃痛、便秘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增加与 血液凝结 长期生理征兆: 心脏病、高血压、胆固醇增加、心室肥大、皮肤 起疹、淋巴腺炎、甲状腺异常、秃头、胃及十二 指肠溃疡、狭心症以及心肌梗塞
25
(二)心理上
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 敏捷、精神振奋, 这些都会给你激励和挑战,这使你对 生活充满向往、充满生机,让你充分地享受生活,这 是适应的心理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但是,过度 的压力会带来负面反应,如消沉、烦躁、喜无常怒、沮 丧、良反应将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不良 后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12
压力源
• (一)定义:导致压力反映的情境,刺激,活动。 • (二)分类 • 1、按照数量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往研究的不足
①对工作压力管理模型的研究较少。
以往的研究过分关注工作压力作用机制, 而很少关注工作压力管理模型。 运用了一些组 织行为学的方法, 将工作压力产生的个人因素或 者组织因素纳入到自己的模型之中, Robbins 甚 至还提出了一些管理员工工作压力的策略, 但是 最终都没有建立系统化的工作压力管理模型。
对工作压力模型 分析
理论模型研究成果
①确定了工作压力理论的研究方向。
②对工作压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已经比较成熟。
理论上
由于工作压力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 因此, 从早期的 GAS三阶段模型到四元模型,工作压力的作用机制一直 是各种模型研究的重点; 同时,又因为研究的方向比较明 确, 所以目前为止, 就工作压力的作用机制而言, 理论上 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②提出的工作压 如环境、个 人认知对压力所产生的作用, 提供的也只是一 些具体地针对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的策略。对 员工工作压力管理过程中, 整体上都应该采取 哪些策略的问题, 研究的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