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影像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血管瘤诊断

• (4)固定穿刺探头,当病灶显示清晰时,将穿刺
针进针,待进入皮下,即令病人屏气或浅呼吸,继续穿 刺进针。在监视屏上,严密监视穿刺针的针尖回声的前 进方向,直至进入肝脏血管瘤内抽有回血即表明已到达 病变区。若在进针过程中针尖显示不清,可适当调整探 头角度,一般即能显示针尖位置。
肝血管瘤的症状
• 临床症状上可将肝海绵状血管瘤归纳于4种 类型:
• (1)无症状型:肿瘤≤4cm,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或 剖腹探查时发现。
• (2)腹块型:肿瘤增长至一定大小,虽未产生自觉症 状,但病人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
• (3)肿块压迫型:约占50%~60% • (4)内出血型:瘤体发生破裂,腹腔内出血、心悸、
• 部分肝血管瘤治疗前后影像对比:
• 患者,男,37岁 肝血管瘤
8.8cmx7.7cm(治疗前) 4.5cmx3.8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32岁 肝部血管瘤
• 12.2cmx14.1cm(治疗前)
8.1cmx3.7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45岁 肝血管瘤
• 12.5CM*7.4CM(治疗前) )
• • (2)穿刺过程中应随时超声波检查。
• • (3)隔5-7天可做第2次治疗,2~8次为1疗程,若病变范
围广泛分次治疗。
• • (4)穿刺后病人应静卧>4h,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
吸和腹部情况,若无异常,可下床活动,<3天禁止剧烈 活动。
彩超微创治疗肝血管瘤,为国
➢ 平扫--CT: 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MR: 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
➢ 增强扫描: 典型特点--- 早出晚归, 快进慢出
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B超是一种无创、安全、简便、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已成为肝脏血管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肝脏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一般可分为肝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等几种类型。
B超检查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B超检查可以明确肝脏血管瘤的形态特征。
肝脏血管瘤在B超图像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轮廓规则,部分血管瘤在B超中呈现为囊性或实性。
这些形态特征能够帮助医生明确病变的性质,有助于鉴别与其他肝脏病变如肝脓肿、肝囊肿等。
二、B超检查可以评估肝脏血管瘤的大小和数量。
通过B超检查,医生可以准确测量血管瘤的直径,了解病变的大小及其数量,有助于评估病变对肝脏功能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B超检查还可以评估肝脏血管瘤的血流情况。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显示瘤体内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血管瘤是动静脉、动静脉混合还是静脉等类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四、B超检查能够监测肝脏血管瘤的变化。
长期进行B超检查可以对血管瘤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及时了解病变的生长速度和是否发生恶变,为及时处理提供重要信息。
五、B超检查是肝脏血管瘤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与CT、MRI等检查相比,B超检查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无放射线损伤,患者易于接受,能够避免对患者的不必要伤害,适用于大部分患者进行常规筛查及定期检测。
综上所述,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明确病变的形态特征、大小和数量、血流情况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可以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B 超检查虽然对于血管瘤的初步筛查有一定帮助,但对于小型或深部血管瘤的诊断还是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扫 病灶常呈低密度,密度不均匀。
增强检查 动脉期病灶强化非常明显,静脉期仍然持续 强化,延迟扫描则常呈等密度。
检查中发现脂肪是关键。在病灶脂肪含量 少、脂肪成分在肿块内散在分布、病灶太 小等情况下CT难以确定有无脂肪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扫
(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 密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 解剖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肝动脉期 (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分钟) 延迟期(5-7分钟)
检查技术
MRI检查 1.MRI平扫:
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T1WI、T2WI
平衡期
延迟期 6min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实质期
延迟期
CT平扫
CT强化 延迟扫描
常见良性肿瘤-肝血管瘤
MRI表现: 1.形态及边缘-类圆形、边缘清晰 2.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信号强度随TE时间延长(≤120ms)而增高, 称为灯泡征,一般瘤灶信号均匀,大的病灶 因血栓或纤维瘢痕而信号不均 3.增强扫描 周边结节样或棉絮样强化,逐渐向中心 扩展,延迟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充填
常见良性肿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边 界清楚。当中心存在纤维性瘢痕时,可见 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的低密度影像。 (2)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中间 未强化区呈星条状。实质期:等密度,中 央仍有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相对低密 度。 中心瘢痕可呈高密度。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扫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体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块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征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3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编辑版ppt
14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编辑版ppt
2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编辑版ppt
18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简介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小型肝血管瘤通常可采取保守治疗。大型肝血管瘤则需要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介入或放射治疗。
患者的症状
有明显症状的肝血管瘤,例如疼痛、腹胀或黄疸,需要积极治疗。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访观察。
患者的身体状况
患者的肝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患者的意愿
尊重患者的意愿,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肝血管瘤的概述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它通常无症状,但有时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或肝肿大。
by s s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血管畸形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血管壁异常,形成血管畸形,最终形成肝血管瘤。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制血管瘤生长,并降低手术风险。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血管瘤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的并发症
肝功能损害
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毒性,导致肝功能下降,甚至肝衰竭。
心血管并发症
一些药物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问题。
胃肠道反应
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积极的预防和随访可以有效地改善肝血管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与展望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预后良好。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未来,需要加强对肝血管瘤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栓塞
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栓塞,需及时处理,避免栓塞造成严重后果。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了解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 学表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制定更 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 展,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研 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更多依据。
未来方向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不典型肝血管瘤 的影像学表现,探索更加准确、可靠 的诊断方法,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和 治疗水平。
THANKS
患者男性,48岁,因食欲不振就 诊。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 肿块,大小约6cm×5cm。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 好,随访未见复发。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 状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 为不典型肝血管瘤。
05
总结与展望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与意义
诊断价值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有 助于准确诊断肝血管瘤,避免漏 诊和误诊。
04 病例分享
病例一: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男性,52岁,因右上腹疼痛就 诊。
MRI检查进一步证实诊断,显示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态增 强扫描显示渐进性强化。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肿块 ,大小约4cm×3cm。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状 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为不典 型肝血管瘤。
根据形态和病理特点,肝血管瘤 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 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类型。
肝血管瘤的常见表现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 时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食欲 不振、恶心等症状。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肝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临床肝囊肿与血管瘤区分方法及注意事项

临床肝囊肿与血管瘤区分方法及注意事项在临床上,肝脏MRI平扫后,会发现很多异常信号,最常见是囊肿和血管瘤,两者均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需通过增强扫描鉴别。
MRI平扫鉴别肝脏血管瘤与囊肿1、观察形态:囊肿常常呈圆形,边界光滑锐利,具有张力感。
血管瘤由于没有包膜,外形往往不像囊肿整齐,可有不同程度的分叶。
2、观察T1WI:囊肿在T1WI上的信号一般比血管瘤要低。
这实际上反映的是肝囊肿T1值比血管瘤长的特性。
3、观察T2WI:两者在T2WI上均呈现高信号,但如果用宽窗观察,囊肿内部的信号很均匀,而血管瘤由于内部有血管壁、血窦、纤维组织及血栓的存在,其信号往往不均匀。
4、对病灶局部进行重T2WI,囊肿仍呈现很高信号,血管瘤的信号有明显降低,仅呈现略高信号,这一技术实际上利用囊肿的T2值要明显长于血管瘤的特性来制造不同的对比。
5、利用FLAIR序列,囊肿呈现低信号,血管瘤仍呈现高信号。
为了加快成像速度,FLAIR成像可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或EPI序列进行,这是利用肝囊肿与血管瘤T1值不同特性来制造对比。
6、观察真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图像上病灶的信号,囊肿在真稳态进动图像上仍呈现与T2WI上类似的很高信号,而血管瘤尽管仍呈现高信号,但与T2WI相比,其相对信号有所衰减。
真稳态自由进动快速图像上,组织信号强度决定于T2/T1,血管瘤T2/T1值约为0.25,而肝囊肿的T2/T1值约为0.5-0.75。
7、进行DWI,囊肿呈现低信号,而血管瘤呈现略高信号.可以测量ADC值,在b值800-1000时囊肿的ADC值明显高于血管瘤,这反映囊肿与血管瘤中水分子布朗运动特性的不同。
8、测量病变的T1值或T2值,囊肿的T1值、T2值一般分别为3000-4000毫秒及1500毫秒左右,血管瘤的T1值、T2值分别为1000-1400毫秒及200-300毫秒。
当然T1值、T2值的测量比较麻烦,一般其他方法可行的情况下很少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回顾
• 女,40岁,查体彩超发现肝占位
肝血管瘤的危害性
• 肝功能逐渐出现异常 • 损害肝脏的代谢作用 • 大出血,危及生命
因此如果瘤体直径小于4cm,无临床症状, 且动态观察其静止不发展,定期复查即可 , 否则应予治疗。
治疗方法
• 手术治疗
(1)肝血管瘤切除或肝叶切除术; (2)肝动脉结扎术; (3)术中冷冻治疗。
• 非手术治疗
(1)放射治疗; (2)中医中药治疗。
发病机制
• 目前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现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是血管畸 形, 其增长是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 张。其二认为肝血管瘤是真性肿瘤,其增 长是由于新血管组织的形成。
分类
(1)海绵状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 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 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 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 索。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 CT 平扫下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
度灶。增强特征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 度强化,增强区域呈进行性向心性扩展,延迟 (>5min)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再延迟1h后 病灶又恢复到平扫时之低密度(“快进慢出)。
诊断依据
• MRI T1WI低信号,T2WI表现为特征性的
“灯泡征”样高信号。增强特征同CT。
治疗方法
• 微创介入治疗
(1)动脉导管介入 通过股动脉插管至 肝部,采取注射硬化剂,阻止肝部血管瘤 瘤体生长,使其逐渐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2)高频彩超微创介入疗法 在高频彩 超三维可视下,通过介入针使药物直达体 内血管瘤瘤体中心病灶,准确率、有效率 高,愈合快,不复发。
典型病例
• ID 284207,女,54岁,查体发现肝巨大占
T1WI
DWI T2WI
诊断依据
• 动脉造影 对比剂进入肝血管窦后密度呈很高的
染色,形似大小不等的“小棉球”或“爆米花”, 瘤体巨大的则出现“树上挂果”征。动脉期很早 出现,持续时间长,可达20s甚至更长 ,即“早 出晚归”征。
• 放射性核素显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SPECT)肝血流,血池显像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 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 法。
(2)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 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3)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 致恶性变。
(4)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临床表现
• 小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较大血管
瘤可有肝区胀痛 ,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 大。
• 4厘米以上者约40%伴腹部不适,有食欲不
肝血管瘤
概述
•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
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 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 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 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 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 织分界。
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肝血管瘤内可有纤 维组织、机化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而 导致肿瘤肿胀、引起肝包膜牵拉胀痛。
诊断依据
• B超 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典型表现
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 回声增强效应。大多数小血管瘤(<5cm)为 强回声。较大的血管瘤(>5cm)则表现为内部 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 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