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早期诊断及其治疗

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早期诊断及其治疗
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早期诊断及其治疗

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早期诊断及其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120例

窒息新生儿,分为两组休克组30例和非休克组90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在皮肤

颜色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延长、肢端温度降低、脉搏减弱、反应

低下、神志改变、肌张力减弱、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和血压下降(以收缩压足月儿≤50 mmHg、早产儿≤40mmHg)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非休克组比较,休克组在皮

肤颜色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延长、肢端温度降低、脉搏减弱和反

应低下方面改变更明显,而在神志改变、肌张力减弱、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和血压

下降方面改变不显著。结论:皮肤颜色改变、CRT延长,肢端温度降低,反应低下

是新生儿窒息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表现,是判断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早期较敏感的诊断

指标,而神志改变、肌张力减弱、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和血压下降不是。早期诊

断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休克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41-02 新生儿休克是新生儿期比较常见的急症,病死率仍高达50%~60%,是导致

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休克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

容易延误诊治,临床最重要的问题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而窒息后引起的休克又

有其特点。现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重

症监护病房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性休克30例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

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诊断新生儿窒息患儿120例.其中休克组30例和非休克组90例:

1.1.1休克组30例 : 轻度窒息3例,重度窒息27例;男20例,女10例;自然

分娩23例,破宫产7例;胎龄34~42(37.59±1.23)周,日龄0.25~17.5(7.60±1.64)h,出生体质量1 200~4 035(2 647±486)g,其中并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6 例,颅

内出血10例,肾功能损害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5例。

1.1.2非休克组90例: 轻度窒息78例,重度窒息12例;男65例,女25例;自

然分娩70例,破宫产20例;胎龄33.28~41.72(38.19±1.68)周,日龄0.3~

15.5(7.12±1.58)h,出生体质量1 350~4 150(2 511±508)g;其中并发缺氧缺血性脑

病8 例,颅内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3例。

2组轻度窒息患儿血气分析均正常而重度窒息患儿血气分析有不同程度的代

谢性酸中毒。2组在性别分娩方式胎龄日龄和出生体质量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

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新生儿窒息: 符合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2]。

1.2.2新生儿休克: 参考新生儿休克的评分法及分度根据Cabal休克评分法[3]。观察组轻度休克10例,中度休克17例,重度休克3例。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于入院后均按新生儿窒息进行常规治疗。

新生儿危重症评分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标准 ③首次评分,若缺项(≤2),可按上述标准折算评分,如缺2项,总分值为80,分值:72非危重;56~72危重;<56极危重(但需加注说明病情,何时填写);④当某项测值正常,临床考虑短期内变化可能不大,且取标本不变时,可按测值正常对待,进行评分(但需加注说明病情、何时);⑤不吸氧条件下测P a O2。 评分≤80分的新生儿可转入急救中心治疗。 新生儿危重病例的单项指标 凡具有下列指标的任何一项,可定为危重新生儿。 1、凡需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者或者反复呼吸暂停对刺激无反应者。 2、严重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力衰竭,房扑和房颤、阵发 性室速、室扑和室颤,房室传导阻滞(Ⅱ~Ⅲ型以上)、心室内传导阻滞(双束支以上)。 3、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4、反复抽搐,经处理持续24小时以上者。 5、昏迷,弹足5次无反应者。 6、体温≤30℃或>40℃。 7、硬肿面积≥50%。 8、血糖<1.1 mmol/L(20mg/dL)。 9、高胆红素血症有换血指征者。 10、出生体重≤1500克者。 凡具有上述指标任何一项的新生儿,可转入急救中心治疗。

儿童患者危重症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一项) 1、心血管系统 (1)血压(收缩压)<6.67Kpa(50mmHg),或需持续输注药物以维持血压在上述标准以上者 (2)心率<50次/分或>200次/分,连续测定1分钟 (3)心搏停止 (4)严重心律紊乱,如阵发性室上速合并衰竭,心室扑动或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以上)等 2、呼吸系统 (1)凡需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辅助呼吸者 (2)呼吸频率<15次/分或>80次/分,连续测定1分钟 (3)PaCO2>8.66Kpa(50mmHg)或PaO2<5.33Kpa(40mmHg)(除外青紫型心脏病,吸入空气情况下) (4)PaO2/FiO2<200(除外青紫型心脏病) 3、神经系统 (1)癫痫持续状态,持续抽搐30分钟以上或两次惊厥间神志不清者(除外药物影响) (2)Glasgow昏迷评分≤7 (3)瞳孔固定散大,脑性呼吸节律 4、血液系统 (1)血性贫血危象:血红蛋白<50g/L(5g/dL) (2)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者(诊断符合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的标准) 5、肾脏系统 血清BUN≥35.7mmol/L(100mg/dL)(既往无肾脏疾病) 6、胃肠系统 (1)消化道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 (2)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有高度腹胀 7、各类型急性中毒 8、其它: (1)严重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需要监护者 (2)血钾:<2.8mmol/L,>6.5mmol/L (3)血钠:<120mmol/L,>160mmol/L (4)pH:<7.20,>7.55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可转入急救中心救治。

新生儿换血

新生儿换血 (一)换血指征 如溶血患者积极光疗失败,TSB水平在4-6小时内下降达不到1-2mg/dl (17-34umol/L),或TSB水平上升速率在48小时内达到25mg/al (428umol/L) 就需考虑换血。溶血病伴有贫血和胎儿水肿的病例,如有早期核黄疸的征象,也应予以换血。目前比较公认的对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考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换血参考标准(图17-6-2).根据体重及孕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指 征见表17-6-4及表17-6-5.

(二)换血的方法与步骤 1.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0血型与患儿相同的血源;ABO血型不合者可用0型的红细胞加AB型血浆的混合血;其他罕见血型溶血应根据具体的血型抗体类别来决定血源,其他原因高胆红素血症可选用与患儿同型血(表17-6-6)。

2.换血前准备 (1) 核对换血知情同意书,并有家长签字。 (2)物品准备:带有辐射的远红外台、心电监护仪、氧气设备、吸引装置、输液输血加温器、竖式输液泵x2、横式输液泵x2、电子秤、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10%GS500ml ,0.9%NaCl 250ml ,体温计、三通接头、留置针、无菌手套等。 (3)环境准备:换血操作应在手术室或经消毒处理的环境中进行。 (4)患儿准备:术前停喂奶一次,并抽出胃内容物以防止呕吐。置患儿于远红外台,给予必要的约束,烦躁的患儿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镇静。选择合适的外周血管,建立2个静脉通道(常规补液输血)和1个动脉通道(出血),动脉条件差的患儿可用大静脉通道替代动脉通道。传统方法为通过脐血管换血,近年越来越多地采用周围血管换血,并可根据患儿脐带保留情况及周围血管置管难易情况,将脐血管与周围血管组合应用。不同使用方法各有优缺点(表17-6-7)。

小儿休克应急预案

小儿休克应急预案 1、平卧位,下肢应略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适当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适;抬高,以利于呼吸。给吸氧,必要时人工辅助通气。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方法是将患儿颈部垫高,下颌抬起,使头部后仰,同时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人呼吸道。 3、补充血容量,及时恢复血流灌注,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必须迅速建立1—2条大管径的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输入2:l等张含钠液扩容,并同时采血配血。纠正酸中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注意患儿的转运。对休克患儿搬运越轻越少越好,尽可能就地抢救。在运送途中,应有专人护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急救准备。 5、对有可能或已经发生休克的伤病员,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外伤病员要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急救处理。活动性大出血者要确切止血;骨折部位要稳妥固定,并予止痛;软组织损伤应予包扎,防止污染;呼吸道梗阻者需行气管切开。 6、必须充分做好手术患儿的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补足血容量;全面了解内脏功能。还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休克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的措施。 一般护理 1、注意给体温过低的休克患儿保暖,盖上被、毯。伴发高热的感染性休克患儿应给予降温。 2、在禁食期间,由静脉供给全胃肠外营养,以后根据病情逐渐供给胃肠内营养: 3、严重感染患儿,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积极清除原发病

灶(如引流排脓等),对某些可能并发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紧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治疗。血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样。 4、严密观察患儿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特别观察患儿的精神症状,因为精神症状可反映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血液灌注量与供氧量,对病情的判断具有整体性意义。 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应保持匀速输入,并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6、烦躁不安者可予镇静剂。 7、对年长儿做好心理上的安抚,休克患儿的意识常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可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患儿,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患儿情绪,减轻患儿痛苦。同时做好患儿家长或陪伴人员的安慰工作。 8、做好对家长的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耐心做好家长的病情解释工作,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检查与治疗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使家长配合治疗。指导家长做一些基本的护理如给患儿适当的保温,保持合适的体位。在适当时候对家长进行儿童意外防范、紧急事件处理方面的医学常识教育。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小儿感染性休克观察护理体会

小儿感染性休克观察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6-08T15:05:47.173Z 来源:《健康前沿》2016年2月作者:赵婷 [导读] 小儿感染性休克给予观察护理,可保证治疗效果,挽救患儿生命安全。 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休克观察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到2015年11月所收治的59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给予相关观察护理,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中,治愈患儿57例,所占的比例是96.6%;死亡患儿2例,所占的比例是3.4%。结论:小儿感染性休克给予观察护理,可保证治疗效果,挽救患儿生命安全。 【关键词】小儿;感染性休克;护理 小儿感染性休克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发展迅猛,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尽管重症监护措施及临床治疗手段不断完善,但是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达15%-40%[1],是儿科重症监护室死亡常见原因之一[2]。据资料说明,良好的观察护理可保证治疗效果,确保患儿生命安全[3]。现笔者选取我院近一年所收治的59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到2015年11月所收治的59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35例,所占的比例是59.3%,女性患儿24例,所占的比例是40.7%;年龄最小的是5个月,最大的是11岁,平均年龄(5.2±0.4)岁;从休克距离到院就诊时间最短的是4h,最长的是11h。 1.2 护理方法 1.2.1 观察护理 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每隔30min测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等,并定期测量中心静脉压,行动脉血气分析,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四肢温度及面色变化,并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休克代偿期患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加快、体温不稳定、脉压小、血压增加、烦躁不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反应迟钝等;休克代偿期可逆阶段患儿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数、体温骤降、意识模糊、无尿或少尿、口唇紫绀,在此期间,在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同时,还要重视患儿尿量变化及出血倾向;休克失代偿期不可逆阶段:在具备上述症状外,神志不清、代谢性酸中毒、呼吸困难、有出血倾向,病情严重者,便血、呕血。在此期间,在注意患儿呼吸节律、频率的同时,及时检查患儿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及血小板计数,及时掌握患儿的血凝症状。 1.2.2 基础护理 取患儿休克体位,将头抬高15°,抬高下肢15-20°,促使呼吸及回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翻身和搬动。为患儿创造安静的病室环境,若患儿有抽搐、烦躁,需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儿止痛剂、镇静剂。做好患儿保温措施,当体温过低或过高,给予合理措施。注重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预防并发症。患儿在治疗期间输药较多,需注意血管活性药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滴药速度、滴药浓度,同时观察药液是否出现外渗,并做好详细记录。 1.2.3呼吸道护理 帮助患儿选择侧卧位,保持颈部后倾,确保呼吸道通畅。在使用镇静剂的时候,由于分泌物增加,鼻痂容易堵塞后鼻道,需及时清除,随时吸痰,若痰液粘稠,在必要的时候,可给予雾化吸入,行鼻导管吸氧,每隔3-4小时,拔出吸氧管,注意导管开口是否出现阻塞,并密切观察给氧反应及效果[4]。 1.2.4 预防感染 在病情允许情况下,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症。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需针对药敏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合理选择抗生素。本组患儿按照医嘱给予血培养,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留取标本,若是该抗生素已使用过,需在使用下一剂抗生素前,留取标本[5]。2结果 本组患儿中,治愈患儿57例,所占的比例是96.6%;死亡患儿2例,所占的比例是3.4%。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并且病情危重的疾病,是指菌痢、肺炎、流脑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致病菌及其所释放的内毒素侵入人机体,造成毛细血管血流灌注不足,表现为微血管痉挛,致使代谢紊乱、组织器官缺氧缺血,最终引发重要生理器官发生功能组织障碍[6]。 临床上对于小儿感染性休克患者,需争分夺秒给予综合治疗,积极控制感染,排除病因,促使血液有效循环,改善机体组织血液灌流,调整血管舒缩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加强护理措施,保证治疗效果,挽救患儿生命安全。参考文献 [1] 陶红伟,张萍,林慧明. 1例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致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z1): 144-146. [2] 马兰. 1例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致MODS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z2): 86-87. [3] 徐静华,张慧,胡建. PICCO容量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12, 11(8): 736-738. [4] 庞艳,王良梅. 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15): 1389-1390. [5] 赖云青. 外科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18): 20. [6] 高娟. 心脏直视术后早期继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22): 2099-2100.

新生儿猝死及ALTE

新生儿猝死(sudden death in newborn)概念:新生儿猝死(sudden death in newborn,SDN)是指健康或病情稳定或轻微的新生儿突然发生苍白、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肌张力低下、发绀等明显威胁生命事件(apparent life threatening events,ALTE),经复苏抢救无效、短期内死亡。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1:910~912. 猝死发生原因:很多疾病均可导致新生儿ALTE的发生甚至猝死,多达50%-70%的新生儿ALTE或猝死可用内科或外科疾病解释。 1.消化系统:50%有因可循的ALTE与消化道疾病相关,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胃食管反流(GER)。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GER发生率高,反流可刺激喉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并引发喉痉挛造成上气道阻塞加重缺氧,或因反流量大误吸而窒息致死。Beyaert 等研究表明GER 食管粘膜反复受损β内啡肽减少中枢呼吸冲动增加呼吸暂停时间但是GER是新生儿常见情况,对于ALTE的患儿不宜轻易假定GER就是其诱发因素。 2.神经系统:占ALTE病因中的30%,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惊厥、屏气发作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应增强,通常发生在觉醒或哭闹时。新生儿颅内感染可以发生ALTE而几乎没有感染的临床症状。如急剧恶化型的脑室周-脑室内出血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恶化,出现昏迷、反复呼吸暂停、抽搐、瞳孔固定、肌张力低下、心动过缓等。脑干的先天性畸形也可伴有呼吸暂停及心率异常。先天性中枢性肺换气不足综合征(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CCHS),系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或功能障碍,典型的特点是患儿在清醒状态充分换气而在睡眠期间呼吸很浅和通气不足,可在睡眠期间发生心动过速、多汗、青紫、甚至ALTE或突然死亡。 3.呼吸问题大约20%的ALTE由呼吸问题所致,呼吸暂停可以为ALTE的表现之一,新生儿尤其是小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可以为阻塞性,由于其上呼吸道的扩张肌的活性较低,吸气时产生的咽喉部负压可导致咽喉部塌陷,因此呼吸暂停时虽有呼吸动作,但无气流通过,容易发生心动过缓。继发性呼吸暂停常是原发病病情加重的表现,因呼吸暂停、心率减慢是组织缺氧,危及生命,有的患儿呼吸暂停时间长,未被及时发现而猝死。RSV、毛细支气管炎、百日咳 4.心血管问题大约5% 长QT综合征和心率失常可以引起ALTE。有研究检查了100例足月的其他方面健康的ALTE的患儿,24小时连续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62%的患儿有1次或多次心率不齐,30%的QT间期大于平均数的2个标准差,因此认为在ALTE的初始评估中应当包括ECG,并根据Basett的公式计算矫正的QT间期(QTc)=QT/前面1个RR间期的平方根,正常值为0.42-0.44秒。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爆发型心肌炎,也可以再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的情况下突然引起新生儿病情变化,伴低灌注状态的左心梗阻性先天性心脏病(左室发育不良、主动脉狭窄等)患儿生后不久即可出现气急、苍白、喂养困难等,若动脉导管未闭、缺氧、酸中毒、心功能不全可迅速发展,很快死亡。 5.代谢及内分泌问题:先天性代谢异常约为ALTE病因中的2%-5%: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异常,如中链乙酰CoA脱氢酶缺陷----突然的、不可预期的低酮体性低血糖、肝功能衰竭、酸中毒;尿素循环缺陷精氨酸酶缺乏症---脑水肿和急性脑病;低血糖--昏昧、呼吸暂停甚至心搏骤停而死亡;肾上腺皮质增生症(6种,其中3种有失盐危象的类型):通常是生后4天-3周开始出现呕吐、食欲不振,一旦发展到低钠血症及明显高钾血症---房室传导阻滞、室性自主节律及脱水而死亡。新生儿低钙血症引起喉痉挛时则可危及生命;低钾血症注较大剂量碳酸氢钠促使血钾进一步降低,因低钾严重可导致死亡; 6.其他:与ALTE相关的罕见情况包括:喂养过量导致急性反流、意外窒息、一氧化碳中毒、药物中毒、内脏破裂(内脏出血--双侧大量肾上腺出血可因肾上腺不全或失血性休克而病情迅速恶化)及爆发型感染(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

小儿脓毒性休克

小儿脓毒性休克 一、定义:为脓毒症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sepsis+car-diovascular dysfunction),属于重症脓毒症的范畴。 二、脓毒症时循环功能障碍的标准应该具备低灌注(伴或不伴血压降低)或低血压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以下就是据此提出的一些参考指标: (1)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 (2)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肢端紫绀,皮肤花纹、四肢凉(暖休克可有面潮红、肢暖、干燥); (3)心率、脉搏,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增快; (4)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 (5)尿量减少,<1 ml/(kg?h); (6)中心与外周温差>3℃; (7)代谢性酸中毒或动脉血乳酸增加(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 (8)血压下降,且<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收缩压<该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下。 上述项目当中1~7项实际是低灌注的指标,以上8项中,符合第8项即可明确诊断;符合前6项中3项以上+第7项也可诊断;符合前6项中3项以上为早期休克。其中若仅有第7项则应考虑为隐性低灌注,也应给予改善脏器灌注的干预治疗并作为休克前的一个征兆,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休克一经诊断就为重症,只是病程早、晚期之分,有时轻症转瞬即变为重症,因此建议不对休克分轻重。因为脓毒性休克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早期治疗,一旦到了晚期或休克持续时间过长,则现有的治疗手段很难逆转休克,病死率很高, 三、小儿脓毒性休克的治疗 一旦诊断脓毒性休克,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恢复脏器灌注和维持血压正常,在最短时间内逆转休克,并开始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防治, 1.扩充血容量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中心静脉为佳),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是逆转脓毒性休克,降低病死率的最关键措施,尤其头 1 h的液体复苏与预后关系密切。 (1)头1 h的液体复苏常用生理盐水、林格液等晶体液,也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明胶、5%白蛋白等胶体液。首剂20 ml/kg,于10~20 min内输入,然后根据血流动力学(脉搏、心率、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尿量、中心静脉压等)评价决定是否继续补液,若循环状况无明显改善,可再予第2剂、第3剂,每次10~20 ml/kg,10~20 min内输入,头1 h最大量可达60 ml/kg(个别甚至更多),头1 h补液既要注意补液不足,又要注意心肺功能情况,条件允许应做中心静脉压监测。证据表明大量输液不会增加脑水肿及ARDS的发生率。 (2)继续补液与维持输液由于毛细血管的持续渗漏等,脓毒性休克的液体需要量增加可能持续数天。因此要继续补液和维持补液。继续补液可用1/2~1/3张

新生儿抢救流程图

目录 (一)新生儿心肺复苏抢救规范(二)子痫的紧急处理 (三)子痫抢救规程 (四)产后失血性休克抢救规程(五)DIC抢救规程 (六)羊水栓塞抢救规程 (七)脐带脱垂抢救规程 (八)甲状腺危象抢救规程 (九)前置胎盘的处理原则 (十)胎盘早剥处理原则 (十一)心衰的治疗规范 (十二)重症肝炎合并妊娠的处理原则(十三)围产期心衰抢救规程 (十四)围产期心肺脑复苏抢救规程(十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规程(十六)子宫破裂抢救规程

(一)新生儿心肺复苏抢救规范 1、初步复苏处理: 置复温床、擦干羊水、摆好体位、暂缓断脐,清理呼吸道(口、鼻、咽部羊水、粘液)进行触觉刺激。 2、评价呼吸: ①无自主呼吸:正压纯氧15-30秒;无药物抑制,评价心率;有药物抑制,给予纳洛酮后评价心率。 ②有自主呼吸,评价心率,心率大于100次/分,评价肤色;心率小于100次/分,同无自主呼吸处理。 3、评价心率: ①心率小于60次/分,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心外按摩30秒。 ②心率60-100次/分,面罩加压给氧。 以上处理后,再次评价心率。心率小于80次/分,开始用药,大于100次/分,继续给氧,评价肤色。 ③心率大于100次/分,观察自主呼吸。 4、评价肤色: ①红润或周围性青紫,继续观察。 ②紫绀,继续给氧。 5、药物治疗: 心率小于80次/分,开始用药,肾上腺素(1:10000)0.1-0.3ml/kg 静脉滴注或气管内给药,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给药;再次评价心率,大于100次/分,停止给药;小于100次/分,根据情况给予碳酸氢钠、

扩容剂。 (二)子痫的紧急处理 1.要点:尽快控制抽搐、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及时终止妊娠。 2.控制抽搐: ①安定 10mg+25%葡萄糖液30ml静脉推注(2分钟以上)。②25%硫酸镁 10ml+25%葡萄糖液30ml静脉推注(10分钟以上),继之用25%硫酸镁40ml+50ml葡萄糖液500-1000ml静脉滴注。③如抽搐未能及时控制时,可用冬眠一号1/3量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注(≥5分钟推完),下余2/3量加于5%葡萄糖50ml中静滴。 3.护理: ①安置病人于安静避光房间,专人护理。②卷有纱布的压舌板随时备用。 ③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④记出入量,留置导尿管。⑤禁饮食、头侧卧,防治呕吐物吸入。⑥记录血压、脉搏、呼吸每15分钟一次。 ⑦胎儿未娩出前安置胎儿监护仪或10分钟听胎心率一次。⑧各种操作均应轻柔,以减少刺激。⑨注意颅内水肿、梗塞、出血、心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DIC、尿毒症等并发症。 4.及时终止妊娠: ①剖宫产:不能在短时间内分娩,可在控制抽搐后行剖宫产。 ②经阴分娩:抬头低、宫口近开权,可考虑经阴分娩。 (三)子痫抢救规程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常规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常规 一、概述 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也称脓毒症休克或中毒性休克。尽管目前临床治疗及重症监护措施更加完善,但小儿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仍高达10%^50%,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良好的监护技术,做好液体复苏是早期逆转休克的关键,能明显降低感染性休克早期病死率。 二、病情观察 1. 看神志、口唇、皮肤颜色、浅静脉、末梢循环充盈情况,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通过 神志可以反映中枢神经血液灌注和缺氧情况;通过口唇、皮肤颜色、浅静脉、末梢循环充盈情况的 变化可以早期发现休克,当皮肤苍白范围扩大表明休克加重,当皮下瘀斑,针眼渗血,提示有DIC 可能;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反映患者有无酸中毒,有无休克肺的发生。 2. 听呼吸音、呼吸道通畅情况,反应患者的呼吸道有无梗阻,有无痰堵,有无误吸。 3. 摸脉搏。皮肤温度、冰凉范围扩大、温度降低表明休克加重;休克代偿期,脉搏增快,但血压正常,因此脉搏是判断早起休克的可靠依据。 4. 监测心率、心律和血压。均为重要的监测项目,血压作为休克的标志,同心率和心跳强度结合可以判断失血量分级和休克程度,经皮氧饱和度、体温、尿量和肛指温差,对于患儿尿量的监测,应放置导尿管记录尿量。正常小儿尿量为2~3ml/(kg ? h),如<1ml/(kg ? h),即为少尿,提示有循环血量不足,肾脏低灌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扩容后休克仍未纠正,或者原已存在心功能不全难以掌握扩容液量时,应进行CVP监测。CVP正常值为5~12cmHO如动脉血压和CVP氐,提示循环血量不足:如血压低而CVP高于正常,提示右心功能不全或输液过量。 三、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1) 监测脉搏、血压、呼吸和体温:脉搏快而弱,血压不稳定,脉压差小为休克早期。若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脉搏细弱均为病情恶化的表现。根据病情每10?20min测1次脉搏和血压。每 2?4h测肛温1次,体温低于正常者保温,高热者降温。 2) 意识状态:意识和表情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注量,若原来烦躁的病儿,突然嗜睡,或已经清醒的患儿又突然沉闷,表示病情恶化;反之,由昏睡转为清醒,烦躁转为安稳,表示病情好转。此外,尚应了解不同年龄意识变化之特点,如婴儿中枢缺氧可迅速嗜睡或昏迷;幼儿常先呻吟不安或烦躁,渐至意识丧失,而儿童常呈间歇躁动等开始。医护人员应了解其特点,密切观察, 及早发现变化。 3) 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面色苍白、甲床青紫、肢端发凉、出冷汗,都是微循环障碍、休克严重的表现。若全身皮肤出现花纹、淤斑则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 详细记录尿量:尿量是作为休克演变及扩容治疗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2)输液过程的护理迅速扩容、纠酸是抗休克的关键。 1)溶液选择及用量:轻型病例输1/2张液(2:3:1液)每小时8?10m1/kg,休克纠正后减慢速度,以后用1/3?1/5张维持液,直到病情稳定。重型病例采用三批输液:①用2:1等张 含钠液10?20m1/kg (总量不超过300m1,在30?60min内静脉推注。对疑有血液高凝状态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1/kg,滴速同上。②继续输液用1/2?2/3张含钠液30?50m1/kg,于6?8h内输入。③维持输液用1/5张含钠液50?80m1/kg,见尿后补钾,氯化钾剂量0.1g/kg.2 输液过程的护理:应注意输液速度与量,输液过速或过量可造成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输液速度过慢或量少则

新生儿抢救流程

目录 (一)新生儿心肺复苏抢救规范 (二)子痫得紧急处理 (三)子痫抢救规程 (四)产后失血性休克抢救规程 (五)DIC抢救规程 (六)羊水栓塞抢救规程 (七)脐带脱垂抢救规程 (八)甲状腺危象抢救规程 (九)前置胎盘得处理原则 (十)胎盘早剥处理原则 (十一)心衰得治疗规范 (十二)重症肝炎合并妊娠得处理原则 (十三)围产期心衰抢救规程 (十四)围产期心肺脑复苏抢救规程 (十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得抢救规程 (十六)xx破裂抢救规程 (一)新生儿心肺复苏抢救规范 1、初步复苏处理: 置复温床、擦干羊水、摆好体位、暂缓断脐,清理呼吸道(口、鼻、咽部羊水、粘液)进行触觉刺激。

2、评价呼吸: ①无白主呼吸:正压纯氧15-30秒;无药物抑制,评价心率;有药物抑制,给予纳洛酮后评价心率。 ②有白主呼吸,评价心率,心率大于100次/分,评价肤色;心率小于100 次/分,同无白主呼吸处理。 3、评价心率: ①心率小于60次/分,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心外按摩30秒。 ②心率60-100次/分,面罩加压给氧。 以上处理后,再次评价心率。心率小于80次/分,开始用药,大于100次/ 分,继续给氧,评价肤色。 ③心率大于100次/分,观察白主呼吸。 4、评价肤色: ①红润或周围性xx,继续观察。 ②紫绢,继续给氧。 5、药物治疗: 心率小于80次/分,开始用药,肾上腺素(1: 10000) 0、1-0、3ml/kg静脉滴注或气管内给药,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给药;再次评价心率,大于100次/ 分,停止给药;小于100次/分,根据情况给予碳酸氢钠、扩容剂。 (二)子痫得紧急处理 1、要点:尽快控制抽搐、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及时终止妊娠。 2、控制抽搐: ①安定10mg+25%a萄糖液30ml静脉推注(2分钟以上)。②25%硫酸镁 10ml+25%葡萄糖液30ml静脉推注(10分钟以上),继之用25%硫酸镁

新生儿脐带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一例思考

新生儿脐带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一例思考 导读失血性休克是新生儿出血性疾病中的一组临床危急综合征,在新生儿发病率极低,当失血量20%以上时,则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不及时处理常危及生命。 新生儿脐带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临床上非常罕见的病例,新生儿失血性休克在围生期的病死率极高,由于新生儿自身的生理特点,其症状多不典型,易被临床医生所忽略,从而延误其最佳治疗时机而进入难治性休克,病死率可达100%,我科收治了1例新生儿脐带出血致失血性休克,发生DIC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的患儿。现将救治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临床资料 患儿,女,3.5小时,因“生后皮肤苍白2.5小时”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胎龄38周+6天,因其母“疤痕子宫”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4.05kg,脐带粗,华通氏胶水肿。回病房约1小时突然发现患儿皮肤苍白,呼吸微弱,当地产科检查后发现患儿脐部大量渗血(约200ml),心律降至50-60次/分,急予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正压给氧等抢救措施,肾上腺素0.3ml气管内应用,氨茶碱8mg静推,血浆30ml静滴,生理盐水30ml静滴等治疗后,心律逐渐升至100次/分,脐带重新缝扎处理后转运至我院。入院时查体:T不升,P143次/分,R60次/分,血压55/23mmHg。发育正常,反应差,呼吸

促,面色及皮肤苍白,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音钝,律齐,无杂音。腹软,脐带粗,华通氏胶水肿,脐窝可见血迹,四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4s,四肢肌张力减弱。血常规:白细胞31.84*10^9/L,红细胞1.64*10^12/L,血红蛋白55g/L,红细胞压积19.4%,平均红细胞体积118.3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33.5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84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7.5%,C反应蛋白0.5mg/L。血型:O RH:+ 。血气分析:pH 7.16,PCO2 27mmHg,PO2 100mmHg,Glu2.8mmol/l,Lac14.0 mmol/l,Hct18%,HCO3- 9.6 mmol/l,BE(B) -17.5mmol/l, FiO2 25.0 %。 二、诊治经过 入院后立即予以吸氧,生理盐水、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扩容,维生素K1,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改善循环,抗生素防止感染等处理,入院后约10小时患儿抽血后出现止血困难,广泛皮肤、皮下出血,并先后出现肺、消化道、泌尿道等出血,水肿,少尿。急查血常规:白细胞29.82*10^9/L,红细胞 2.76*10^12/L,血红蛋白88g/L,血小板24*10^9/L, PT15.77%,PT-IN 3.56 ,PT-sec 40.46秒,APTT 94.78秒,FIB <0.70g/L,TT 29.47秒,D-DI D 68.00μg/ml,存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补充血浆、血小板等凝血因子,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输注白蛋白,利尿,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处理,休克很快纠正,第四天尿量增加。但患儿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经过6天治疗逐渐纠正。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69U/L,谷草转氨2305U/L,

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

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疗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清蛋白联合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后两组的血Na+、Cl-、pH值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a+、C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行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首先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25 min内快速静脉应用。一次剂量完成后,如果体征继续存在,继续给予15 mL/kg的0.9%氯化钠注射液滴注。观察组给予同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1 h以后给予0.5%的清蛋白0.5 g/kg 缓慢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及复苏24 h后血Na+、Cl-、pH值。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血pH值大于7.40,Na+值小于138.00,Cl-值小于105.00;有效:血pH值为7.20~7.40,Na+值为138.00~139.50,Cl-值为105.00~106.00;无效:血pH值小于7.40,Na+值大于139.50,Cl-值大于106.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Na+、Cl-、pH值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Na+、Cl-均明显降低,血pH值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Na+、C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显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抢救流程

新生儿抢救流程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目录 (一)新生儿心肺复苏抢救规范(二)子痫的紧急处理 (三)子痫抢救规程 (四)产后失血性休克抢救规程(五)DIC抢救规程 (六)羊水栓塞抢救规程 (七)脐带脱垂抢救规程 (八)甲状腺危象抢救规程 (九)前置胎盘的处理原则 (十)胎盘早剥处理原则 (十一)心衰的治疗规范 (十二)重症肝炎合并妊娠的处理原则(十三)围产期心衰抢救规程 (十四)围产期心肺脑复苏抢救规程(十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规程(十六)子宫破裂抢救规程

(一)新生儿心肺复苏抢救规范 1、初步复苏处理: 置复温床、擦干羊水、摆好体位、暂缓断脐,清理呼吸道(口、鼻、咽部羊水、粘液)进行触觉刺激。 2、评价呼吸: ①无自主呼吸:正压纯氧15-30秒;无药物抑制,评价心率;有 药物抑制,给予纳洛酮后评价心率。 ②有自主呼吸,评价心率,心率大于100次/分,评价肤色;心率小于100次/分,同无自主呼吸处理。 3、评价心率: ①心率小于60次/分,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心外按摩30秒。 ②心率60-100次/分,面罩加压给氧。 以上处理后,再次评价心率。心率小于80次/分,开始用药,大于100次/分,继续给氧,评价肤色。 ③心率大于100次/分,观察自主呼吸。 4、评价肤色: ①红润或周围性青紫,继续观察。 ②紫绀,继续给氧。 5、药物治疗: 心率小于80次/分,开始用药,肾上腺素(1:10000)0.1-0.3ml/kg静脉滴注或气管内给药,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给药;再次

评价心率,大于100次/分,停止给药;小于100次/分,根据情况给予碳酸氢钠、扩容剂。 (二)子痫的紧急处理 1.要点:尽快控制抽搐、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及时终止妊娠。 2.控制抽搐: ①安定 10mg+25%葡萄糖液30ml静脉推注(2分钟以上)。②25%硫酸镁 10ml+25%葡萄糖液30ml静脉推注(10分钟以上),继之用25%硫酸镁40ml+50ml葡萄糖液500-1000ml静脉滴注。③如抽搐未能及时控制时,可用冬眠一号1/3量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注(≥5分钟推完),下余2/3量加于5%葡萄糖50ml中静滴。 3.护理: ①安置病人于安静避光房间,专人护理。②卷有纱布的压舌板随时备用。 ③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④记出入量,留置导尿管。⑤禁饮食、头侧卧,防治呕吐物吸入。⑥记录血压、脉搏、呼吸每15分钟一次。⑦胎儿未娩出前安置胎儿监护仪或10分钟听胎心率一次。⑧各种操作均应轻柔,以减少刺激。⑨注意颅内水肿、梗塞、出血、心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DIC、尿毒症等并发症。 4.及时终止妊娠: ①剖宫产:不能在短时间内分娩,可在控制抽搐后行剖宫产。 ②经阴分娩:抬头低、宫口近开权,可考虑经阴分娩。

最新新生儿抢救流程

目录1 2 3 (一)新生儿心肺复苏抢救规范 4 (二)子痫的紧急处理 5 (三)子痫抢救规程 6 (四)产后失血性休克抢救规程 7 (五)DIC抢救规程 8 (六)羊水栓塞抢救规程 9 (七)脐带脱垂抢救规程 10 (八)甲状腺危象抢救规程 (九)前置胎盘的处理原则 11 12 (十)胎盘早剥处理原则 13 (十一)心衰的治疗规范 14 (十二)重症肝炎合并妊娠的处理原则 15 (十三)围产期心衰抢救规程 16 (十四)围产期心肺脑复苏抢救规程 17 (十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规程 18 (十六)子宫破裂抢救规程

19 20 21 22 23 (一)新生儿心肺复苏抢救规范 24 1、初步复苏处理: 25 置复温床、擦干羊水、摆好体位、暂缓断脐,清理呼吸道(口、鼻、咽部羊26 水、粘液)进行触觉刺激。 27 2、评价呼吸: 28 ①无自主呼吸:正压纯氧15-30秒;无药物抑制,评价心率;有 29 药物抑制,给予纳洛酮后评价心率。 30 ②有自主呼吸,评价心率,心率大于100次/分,评价肤色;心率小于100次 31 /分,同无自主呼吸处理。 32 3、评价心率: 33 ①心率小于60次/分,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心外按摩30秒。 34 ②心率60-100次/分,面罩加压给氧。 35 以上处理后,再次评价心率。心率小于80次/分,开始用药,大于100次/分,36 继续给氧,评价肤色。 37 ③心率大于100次/分,观察自主呼吸。 38 4、评价肤色:

39 ①红润或周围性青紫,继续观察。 40 ②紫绀,继续给氧。 41 5、药物治疗: 42 心率小于80次/分,开始用药,肾上腺素(1:10000)0.1-0.3ml/kg静脉滴43 注或气管内给药,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给药;再次评价心率,大于100次/分,44 停止给药;小于100次/分,根据情况给予碳酸氢钠、扩容剂。 45 46 (二)子痫的紧急处理 1.要点:尽快控制抽搐、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及时终止妊娠。 47 48 2.控制抽搐: 49 ①安定 10mg+25%葡萄糖液30ml静脉推注(2分钟以上)。②25%硫酸镁 50 10ml+25%葡萄糖液30ml静脉推注(10分钟以上),继之用25%硫酸镁40ml+50ml 51 葡萄糖液500-1000ml静脉滴注。③如抽搐未能及时控制时,可用冬眠一号1/3 52 量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注(≥5分钟推完),下余2/3量加于5%葡萄53 糖50ml中静滴。 54 3.护理: 55 ①安置病人于安静避光房间,专人护理。②卷有纱布的压舌板随时备用。 56 ③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④记出入量,留置导尿管。⑤禁饮食、头侧卧, 57 防治呕吐物吸入。⑥记录血压、脉搏、呼吸每15分钟一次。⑦胎儿未娩出前安置胎儿监护仪或10分钟听胎心率一次。⑧各种操作均应轻柔,以减少刺激。⑨ 58 59 注意颅内水肿、梗塞、出血、心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DIC、尿毒症等并发

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标准建议_2013陈自励

第15卷第1期2013年1月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hin J Contemp Pediatr Vol.15No.1Jan.2013 [收稿日期]2012-11-10 [通信作者]封志纯,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北京100700。Email :zhjfengzc@126.com )。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3.01.001 标准·方案·指南 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标准建议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 新生儿窒息(neonatal asphyxia )系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母体-胎儿间通过胎盘血流进行的气体交换发生急性障碍,引起胎儿发生严重的缺氧和酸中毒,继而出现呼吸、循环及中枢神经等系统的抑制, 以致出生后不能建立和维持正常呼吸的一种危急病理状态。迄今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为了加强对新生儿窒息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我国国情,制定了新生儿窒息诊断与分度标准,供临床参照应用。 1诊断标准 (1)有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2)出生时有严重呼吸抑制、至生后1min 仍不 能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 评分≤7分;包括持续至出生后5min 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 评分≤7分或出生时Apgar 评分不低、但至出生后5min 降至≤7分者; (3)脐动脉血气分析pH <7.15; (4)除外其他引起低Apgar 评分的病因:如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神经肌肉疾患,胎儿失血性休克,胎儿水肿,产妇产程中使用大剂量 麻醉镇痛剂、硫酸镁引起的胎儿被动药物中毒等。 以上第2 4条为必备指标,第1条为参考指标。 2分度标准 (1)轻度窒息:无缺氧缺血性脏器损伤。(2)重度窒息:有缺氧缺血性脏器损伤。 本标准建议关于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和分度的标准, 不是判断新生儿是否需要复苏的依据,指导新生儿复苏的依据是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制定的“新生儿复苏指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415-419)。 另外,凡有窒息高危因素的胎儿一经娩出,应立即用两把消毒止血钳夹住近胎儿侧的一段约10cm 长的脐带,从止血钳的外侧剪断脐带,抽取剪下脐带 的脐动脉血进行血气检测;对接受复苏的新生儿,转入监护病房后应进一步检查有无脏器损伤和进行鉴 别诊断。缺氧缺血性脏器损伤的诊断参照以下标准:(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97-98;(2)虞人杰.新生儿窒息多脏器损害.见: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34-239. (执笔:陈自励刘敬封志纯) 参与修订专家(按所在单位拼音字母顺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童笑梅),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封志纯,刘敬),成都市妇女儿童医院(付雪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陈超),广东省人民医院(何少茹),广西北海市妇幼保健院(陈自励),湖南省儿童医院(高喜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常立文),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严超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周晓玉),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母得志),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李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孙建华),陕西省妇幼保健院(李占魁),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刘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张雪峰),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毛健,魏克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于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俞惠民)。 (本文编辑:邓芳明) · 1·

49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和护理

49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和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17T16:13:36.7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王菲周曼 [导读] 阴道顺产的产妇应指导尽量向伤口的对侧卧,保持会阴伤口的清洁干燥,有利伤口愈合。 王菲周曼(贵州省人民医院产科 5500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318-02 【摘要】目的讨论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9—2010年49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措施、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因急救、护理措施到位,病人未发生不良后果,治愈出院,产后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及时、准确的判断出血原因,熟练的急救技术,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产后出血带来的并发症。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产科休克是指产科特有的、与妊娠及分娩直接关系发生的休克,是产科领域中一种急性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威胁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失血性休克是产科休克常见的原因,包括单纯性失血和创伤性失血所致的休克。失血性休克占产科休克的首位,亦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我科在2009年—2010年共收治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49例,因急救及时,护理措施到位,病人未发生不良后果,治愈出院。现将其急救及护理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36岁,平均年龄26.7岁;出血量最少1000ml、最多8000ml,平均出血量1850ml;孕周最小27+2周、最大42+3周,平均孕周37+4周;经阴道顺产9例,剖宫产40例;其中产前出血8例(胎盘早剥3例、前置胎盘5例)、产后出血4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 二急救处理 1、给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合适的体位不仅可增加回心血量,防止脑水肿,且有利于呼吸的通畅。 2、立即给氧,休克时病人全身组织缺氧,应常规给氧。休克时氧气流量6~8L/min,病情好好转后氧气流量改为2L/min,并注意保暖。 3、用22GY型留置针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或0.9%生理盐水,以补充血容量。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并做好详细记录。 5、做交叉配血,为输血做好准备,并抽血做生化、D二聚体、血常规、凝血机制、3P实验等检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6、上保留尿管,使膀胱空虚,避免因膀胱充盈而导致的产后出血。 7、迅速判断出血原因,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纠正休克: ⑴产前出血:可根据病史、急诊床旁B超协助诊断,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积极完善术前准备,给予剖宫产终止妊娠,孕周不足37周者术前给予地塞米松5—10mg肌注促胎儿肺成熟,同时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准备。 ⑵产后出血:根据腹部触诊、阴道检查和出血的方式以及出血的颜色判断出血原因。 ①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给予按揉子宫,同时遵医嘱予子宫收缩剂加强宫缩;10%葡萄糖酸钙10mg静脉缓慢推注,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还可采取宫腔纱条填塞法、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 ②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可行钳刮术或刮宫术,有植入时可考虑行手术切除。 ③软产道损伤引起的出血:仔细检查软产道,对活跃出血处给予缝扎止血,按解剖层次缝合裂伤处。 ④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尽快输新鲜全血,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 8、纠正酸中毒:在补足血容量后,轻度酸中毒即可缓解,严重者根据情况常先用5%碳酸氢钠溶液200ml静脉输入。 9、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休克病人血容量已补足,但动脉压仍低,中心静脉压已超过1.47kpa(15cmH2O)者,可使用血管收缩药和血管扩张药,使血压回升,改善组织灌注。 10、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用地塞米松1~3mg/kg体重静脉滴注,或10—20mg肌注,可起到稳定溶酶体,防止细胞破坏,减轻细菌内毒素、心肌抑制因子对机休的损害,降低血管对缩管物质的敏感性,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心、肾功能[2]。 11、防治感染:对于产后出血的患者应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护理 1、正确估计出血量,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我科多采用称重法来估计出血量。方法:保留患者使用过的会阴垫,称重后用浸湿的敷料(g)-干敷料(g)÷1.05(血液比重g/ml)=出血量(ml)。 2、心理护理 (1)发生出血时,患者多会出现恐惧、焦虑、担心的不良情绪,在抢救时护士应保持镇定,做到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避免增加孕妇的紧张感,同时娴熟的护理操作可以赢得产妇的信任感。 (2)安慰产妇,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给予心理支持,向产妇和病人家属解释病情及我们要实施处理的方法和目的,增强其安全感。 3、保证静脉通道的畅通,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神志、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观察休克症状有无改善并详细做好各种记录。 5、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尤其是尿量,同时注意观察尿夜的颜色和性状有无变化。 6、预防感染 (1)保持病室和床单元的清洁,病室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注意观察腹部伤口和会阴伤口的情况,保持腹部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做好会阴护理,会阴擦洗每日3次。(3)注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观察恶露的颜色、量及性状是否正常,有无异味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4)观察体温和血象的变化,若术(产)后3天体温仍高于380、血像升高,要警惕有无感染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