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和作业

例题和作业
例题和作业

【例题3-2】钢筋混凝土四层框架计算简图如图3-13所示,层高均为4m,重力荷载代表值G1=450kN,G2=G3=440kN,G4=380kN。体系的前三阶自振周期为:T1=0.383s,T2=0.154s,T3=0.102s。体系的前三阶振型见图3-13。结构阻尼比ξ=0.05,Ⅰ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s)。试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分别确定该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最大底部剪力。

(a)体系简图 (b)第一振型 (c)第二振型 (d)第三振型

图3-13 例题3-2图

【解】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1)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由表3.2查得,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s),在多遇地震时,αmax=0.16;由表3.3查得,Ⅰ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时,T g=0.25s。

当阻尼比ξ=0.05时,由式(3-32)和式(3-33)得γ=0.9,η2=1.0。

因T g<T1≤5T g,故109

.0

16

.0

0.1

383

.0

25

.09.0

max

2

1

=

?

?

?

?

?

?

?

=

??

?

?

?

?

η

α

γ

T

T

g

0.1s≤T2,T3≤T g,故α2=α3=η2αmax=0.16。

(2)计算振型参与系数

2

2

2

2

1

2

1

1

1

11

380

)

782

.0

508

.0(

440

238

.0

450

1

380

)

782

.0

508

.0(

440

238

.0

450

?

+

+

?

+

?

?

+

+

?

+

?

=

=

=

=

n

i

i

i

n

i

i

i

X

m

X

m

γ=1.338

同理,可计算得γ2=-0.462,γ3=0.131

(3)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第一振型时各质点地震作用F1i:

F11=α1γ1X11G1=0.109×1.338×0.238×450=15.62kN

F12=α1γ1X12G2=0.109×1.338×0.508×440=32.60kN

F13=α1γ1X13G3=0.109×1.338×0.782×440=50.18kN

F14=α1γ1X14G4=0.109×1.338×1.0×380=55.42kN

第二振型时各质点地震作用F2i:

F21=α2γ2X21G1=0.16×(-0.462)×(-0.605)×450=20.12kN

F22=α2γ2X22G2=0.16×(-0.462)×(-0.895)×440=29.11kN

F23=α2γ2X23G3=0.16×(-0.462)×(-0.349)×440=11.35kN

F24=α2γ2X24G4=0.16×(-0.462)×1.0×380=-28.09kN

第三振型时各质点地震作用F3i:

F31=α3γ3X31G1=0.16×0.131×1.542×450=14.54kN

F32=α3γ3X32G2=0.16×0.131×0.756×440=6.97kN

F33=α3γ3X33G3=0.16×0.131×(-2.108)×440=-19.44kN

F34=α3γ3X34G4=0.16×0.131×1.0×380=7.96kN

(4)计算各振型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底部剪力 V 11=F 11+F 12+F 13+F 14=153.82kN V 21=F 21+F 22+F 23+F 24=31.49kN V 31=F 31+F 32+F 33+F 34=10.03kN (5)通过振型组合求结构的最大底部剪力

222103.1049.3182.153++=V =157.33kN

若只取前两阶振型反应进行组合,则

22149.3182.153+=V =157.01kN

只取一个振型:153.82/157.33=97.77% 只取两个振型:157.01/157.33=99.80% 补充:

二层剪力:

V 12=F 12+F 13+F 14=138.2kN V 22=F 22+F 23+F 24=12.37kN V 32=F 32+F 33+F 34=-4.51kN 通过振型组合求结构的最大二层剪力

2222)51.4(37.122.138-++=V =138.83kN

若只取前两阶振型反应进行组合,则

22137.122.138+=V =138.75kN

只取一个振型:138.2/138.83=99.55% 只取两个振型:138.75/138.83=99.84%

三层剪力:

V 13=F 13+F 14=105.6kN V 23=F 23+F 24=-16.74kN V 33=F 33+F 34=-11.48kN

通过振型组合求结构的最大底部剪力

2222)48.11()74.16(6.105-+-+=V =107.53kN

若只取前两阶振型反应进行组合,则

221)74.16(6.105-+=V =106.92kN

只取一个振型:105.6/107.53=98.21% 只取两个振型:106.92/107.53=99.43%

四层剪力:

V 14=F 14=55.42kN V 24=F 24=-28.09kN V 34=F 34=7.96kN

通过振型组合求结构的最大底部剪力

2222)96.7()09.28(42.55+-+=V =62.64kN

若只取前两阶振型反应进行组合,则

221)09.28(42.55-+=V =62.13kN

只取一个振型:55.42/62.64=88.47% 只取两个振型:62.13/62.64=99.19% 2.底部剪力法

(1)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由前可知,α1=0.109 (2)计算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n

i i G G 1

eq 85.0=0.85×(450+440+440+380)=1453.5kN

(3)计算底部剪力

eq 1Ek G F α==0.109×1453.5=158.43kN

(4)计算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

因T 1=0.383s >1.4T g =0.35s ,所以需要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由表3-5得:

δn =0.08T 1+0.07=0.101

则: ΔF n =δn F Ek =0.101×158.43=16.0kN

(1-δn )F Ek =(1-0.101)×158.43=142.43(kN)

又已知H 1=4m ,H 2=8m ,H 3=12m ,H 4=16m ,

m kN 16680)163801244084404450(1

?=?+?+?+?=∑=n

j j

j

H

G

则作用在结构各楼层上的水平地震作用为:

kN 92.5143.14216680

16

380)1(Ek n 1

4

44=??=

-=

∑=F H

G H G F n

j j

j

δ

kN 09.4543.14216680

12

440)1(Ek n 1

3

33=??=

-=

∑=F H

G H G F n

j j

j

δ

kN 06.3043.14216680

8

440)1(Ek n 1

2

22=??=

-=

∑=F H

G H G F n

j j

j

δ

kN 37.1543.14216680

4

450)1(Ek n 1

1

11=??=

-=

∑=F H

G H G F n

j j

j

δ

则结构各楼层上的水平地震剪力为:

V 4=F 4+ΔF n =51.92+16.0=67.92kN V 3=F 3+V 4=67.92+45.09=113.01kN V 2=F 2+V 3=113.01+30.06=143.07kN V 1=F 1+V 2=143.07+15.37=158.44kN 或者用表格计算如下:

由公式(3-79)

和(3-77)计算各层地震作用和地震剪力,计算结果列于表3-7

层数 G i /kN H i /m G i H i / kN·m ∑G i H i / kN·m

(1-δn )F Ek /kN

F i /kN ΔF n /kN

V i /kN 4 3 2 1

380 440 440 450

16 12 8 4

6080 5280 3520 1800

16680

142.43

51.92 45.09 30.06 15.37

16.0 67.92 113.01 143.07 158.44

可见,底部剪力法的计算结果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是很接近的。

【例题3-3】试求图3-18所示两层框架的基本周期。质点重力荷载G 1、G 2集中在楼层处。G 1=400kN ,G 2=300kN ,层间侧移刚度K 1=14280kN/m ,K 2=10720kN/m 。

【解】1.能量法(图3-18a ) (1)计算各层层间剪力:

首层层间剪力:V 1=400+300=700kN ;二层层间剪力:V 2=300kN 。 (2)计算各层楼层处的水平位移u i :

第一层:u 1=V 1/ K 1=700/14280=0.049m ;

第二层:u 2=u 1+V 2/ K 2=0.049+300/10720=0.077m 。 (3)计算基本周期:由式(3-102)得:

∑∑==≈n

i n

i i i i

i u G u G T 11

2

1/2=2

077.0300049.0400077.0300049.04002

2?+??+?=0.507s 2.折算质量法(图3-18b )

(1)计算各层在单位力F =1作用下的侧移:

x 1=F /K 1=1/(14280×103)=7.00×10-8

m/N ;

x 2=x 1+F /K 2=7.00×10-8

+1/(10720×103

)=16.33×10-8

m/N ;

x m =δ=x 2=16.33×10-8

m/N 。

(2)计算折算质量M eq :

21

2

eq

/m

n

i i

i x x m M ∑==3

2

8282810)1033.16(80.9)1033.16(300)1000.7(400?????+??=---=38112kg (3)计算体系的基本周期

8eq 11033.163811222-??==?πδπM T =0.495s

3.顶点位移法

由能量法已经求得在重力荷载当作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顶点位移为u T =0.077m ,且本例为剪切型结构,由式(3-115)计算结构基本周期为:

T 18.1u T ==077.08.1=0.499s

(a ) (b )

图3-18 例题3-3图

(a )能量法;(b )折算质量法

1.已知某两质点弹性体系如图3-21,层间刚度k1

=k2=21600kN/m,质点质量为m1=m2=60×103kg,试求该体系的自振周期和振型。

2.单自由度体系,结构自振周期T=0.496s,质点质量G=260kN,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Ⅰ类场地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试计算该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习题1图习题3图

3.三层框架结构如图3-22所示,横梁刚度为无穷大,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Ⅱ类场地上,该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结构各层的层间侧移刚度及质量如图所示,结构的自振周期分别为T1=0.467s,T2=0.208s,T3=0.134s,各振型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334

.0

667

.0

000

.1

11

12

13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7

.0

666

.0

000

.1

21

22

23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9

.4

035

.3

000

.1

31

32

33

X

X

X

分别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计算该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各层层间地震剪力。并求出框架的顶点侧移。

层高取以下两种:

1)一层6.5m,二层6.0m,三层5m;

2)一层、二层、三层均为4m。

4.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下图所示三质点体系在多遇地震下的各层地震剪力。已知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三类场地第一组,m1=116.62×103kg,m2=110.85×103kg,m3=59.45×103kg,T1=0.716s,δn=0.063。

习题4图

5.试计算图所示六层框架的基本周期,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为:

G1=10360kN, G2=G3=G4=G5=9330kN, G6=6950kN,

各层层间侧移刚度为:

K1=583982kN/m,k2=k3=583572kN/m, k4=k5=474124kN/m, k6=454496kN/m。分别用能量法、折算质量法(折算到每一个质点处)、顶点位移法计算。

习题5图

机械可靠性设计复习题

A C D B E 0.90.90.9 0.9 0.9 1、 可靠度和失效率如何计算?失效率与可靠度有何关系? 2、 在可靠性的的定义中“规定时间”,“规定功能”分别指的是什么? 3、 可靠度、失效概率、失效率、平均寿命、可靠寿命、它们的定义是什么? 4、 机械系统的逻辑图与结构图有什么区别,零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哪几种? 5、 试写出串联系统、并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式。 6、 什么是割集?什么是最小割集? 7、 什么是故障树分析?故障树符号常用的分为哪几类? 8、 在建立故障树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9、 在可靠性工程中应力的含义是什么?强度的含义是什么? 10、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可靠性试验的含义是什么?它主要包括那些个方面? 11、加速寿命试验根据应力施加的方式可分? 1、一个系统由五个单元组成,其可靠性逻辑框图如图所示.求该系统可靠度和画出故障树。并求出故障树的最小割集与最小路集。 解:最小割集A,B C,D,E A,E B,C,D R=1-(1-0.9x0.9)(1-0.9[1-0.1x0.1])=0.8929 2、抽五个产品进行定时截尾的可靠性寿命试验,截尾时间定为100小时,已知在试验期间产品试验结果如下:t 150=小时,和t 270=小时产品失效,t 330=小时有一产品停止试验,计算该产品的点平均寿命值? 解:总试验时间 350100)35(307050=?-+++=n T 小时 点平均寿命 MTTF=1752 350=小时 3、一个机械电子系统包括一部雷达,一台计算机,一个辅助设备,其MTBF 分别为83小时,167小时和500小时,求系统的MTBF 及5小时的可靠性? 解: 5002.01002.0006.0012.01500 1167183111 ==++=++==λMTBF 小时 02.0=λ, %47.90)5(1.0502.0===-?-e e R

西工大可靠性设计大作业

机械可靠性设计大作业 题目:扭杆 姓名:刘昀 班号: 05021104 学号: 59 日期:机械可靠性设计大作业 一、题目: 扭杆:圆截面直径D为(μ,σ)=(20,)mm,受扭矩T为(μ,σ)=(677400,),工作循环次数N≥4000,材料疲劳极限S为(μ,σ)=(,)MPa。 二、思路: 给定强度分布与应力有关的随机参数分布条件,确定应力计算公式,计算相应的分布参数,假定各随机变量都服从正态分布。然后根据应力--强度干涉理论计算可靠度,主要考虑载荷的均值与方差两项变化可靠度如何变化,以上要求编程实现。 三、输入的数据:扭矩T的均值与标准差T(μ),T(σ) 四、输出的结果:可靠度R 五、计算的模型:

(1)几何参数(扭杆圆截面直径)D、扭矩T和工作循环次数大于等于4000时的材料疲劳极限,亦即此时的疲劳强度S,均为随机变量且服从正态分布; (2)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大多数机电产品的应力和强度都是服从一定统计分布规律的随机变量,我们用L表示应力,S表示强度。它们的概率密度函数f(S)和f(L)两曲线出现部分交叉和重叠,亦即出现干涉时,有可能出现强度小于应力的情况,但可把这种引起失效的概率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在干涉的情况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在保证一定可靠度的前提下,使零件结构简单、重量较轻,价格较低。 对于强度和应力均为正态分布时,我们采用联结方程来计算可靠度,公式如下: SM称为可靠性系数,在已知、、、的条件下,利用上式可直接计算出SM,根据SM从标准正态分布表中查出可靠度R的值。也即: 六、程序流程图

Y 七、算例分析结果说明及结论 (1)程序运行结果 T(μ)↑,T(σ)不变时,可靠度R的变化情况:T(μ) T(σ) R 120677 180677 240677 300677 360677 420677 480677

例题和作业

【例题3-2】钢筋混凝土四层框架计算简图如图3-13所示,层高均为4m ,重力荷载代表值G 1=450kN ,G 2 =G 3=440kN ,G 4=380kN 。体系的前三阶自振周期为:T 1=0.383s ,T 2=0.154s ,T 3=0.102s 。体系的前三阶振型见图3-13。结构阻尼比ξ=0.05,Ⅰ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s)。试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分别确定该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最大底部剪力。 (a )体系简图 (b )第一振型 (c )第二振型 (d )第三振型 图3-13 例题3-2图 【解】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1)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由表3.2查得,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s),在多遇地震时,αmax =0.16;由表3.3查得,Ⅰ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时,T g =0.25s 。 当阻尼比ξ=0.05时,由式(3-32)和式(3-33)得γ=0.9,η2=1.0。 因T g <T 1≤5T g ,故109.016.00.1383.025.09 .0max 21=????? ??=??? ? ? ?=αηαγ T T g 0.1s ≤T 2,T 3≤T g ,故α2=α3=η2αmax =0.16。 (2)计算振型参与系数 2 2221 211 111380)782.0508.0(440238.04501 380)782.0508.0(440238.0450?++?+??++?+?= = ∑∑==n i i i n i i i X m X m γ=1.338 同理,可计算得γ2=-0.462,γ3=0.131 (3)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第一振型时各质点地震作用F 1i : F 11=α1γ1X 11 G 1=0.109×1.338×0.238×450=15.62kN F 12=α1γ1X 12G 2=0.109×1.338×0.508×440=32.60kN F 13=α1γ1X 13G 3=0.109×1.338×0.782×440=50.18kN F 14=α1γ1X 14G 4=0.109×1.338×1.0×380=55.42kN 第二振型时各质点地震作用F 2i : F 21=α2γ2X 21 G 1=0.16×(-0.462)×(-0.605)×450=20.12kN F 22=α2γ2X 22G 2=0.16×(-0.462)×(-0.895)×440=29.11kN F 23=α2γ2X 23G 3=0.16×(-0.462)×(-0.349)×440=11.35kN F 24=α2γ2X 24G 4=0.16×(-0.462)×1.0×380=-28.09kN 第三振型时各质点地震作用F 3i : F 31=α3γ3X 31 G 1=0.16×0.131×1.542×450=14.54kN F 32=α3γ3X 32G 2=0.16×0.131×0.756×440=6.97kN F 33=α3γ3X 33 G 3=0.16×0.131×(-2.108)×440=-19.44kN F 34=α3γ3X 34G 4=0.16×0.131×1.0×380=7.96kN (4)计算各振型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底部剪力 V 11=F 11+F 12+F 13+F 14=153.82kN V 21=F 21+F 22+F 23+F 24=31.49kN V 31=F 31+F 32+F 33+F 34=10.03kN (5)通过振型组合求结构的最大底部剪力 222103.1049.3182.153++=V =157.33kN

机械设计习题与参考答案

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给出的A、B、C、D中选一个答案) 1 当螺纹公称直径、牙型角、螺纹线数相同时,细牙螺纹的自锁性能比粗牙螺纹的自锁性能。 A. 好 B. 差 C. 相同 D. 不一定 2 用于连接的螺纹牙型为三角形,这是因为三角形螺纹。 A. 牙根强度高,自锁性能好 B. 传动效率高 C. 防振性能好 D. 自锁性能差 3 若螺纹的直径和螺旋副的摩擦系数一定,则拧紧螺母时的效率取决于螺纹的。 A. 螺距和牙型角 B. 升角和头数 C. 导程和牙形斜角 D. 螺距和升角 4 对于连接用螺纹,主要要求连接可靠,自锁性能好,故常选用。 A. 升角小,单线三角形螺纹 B. 升角大,双线三角形螺纹 C. 升角小,单线梯形螺纹 D. 升角大,双线矩形螺纹 5 用于薄壁零件连接的螺纹,应采用。 A. 三角形细牙螺纹 B. 梯形螺纹 C. 锯齿形螺纹 D. 多线的三角形粗牙螺纹 6 当铰制孔用螺栓组连接承受横向载荷或旋转力矩时,该螺栓组中的螺栓。

A. 必受剪切力作用 B. 必受拉力作用 C. 同时受到剪切与拉伸 D. 既可能受剪切,也可能受挤压作用 7 计算紧螺栓连接的拉伸强度时,考虑到拉伸与扭转的复合作用,应将拉伸载荷增加到原来的 倍。 A. B. C. D. 8 采用普通螺栓连接的凸缘联轴器,在传递转矩时,。 A. 螺栓的横截面受剪切 B. 螺栓与螺栓孔配合面受挤压 C. 螺栓同时受剪切与挤压 D. 螺栓受拉伸与扭转作用 9 在下列四种具有相同公称直径和螺距,并采用相同配对材料的传动螺旋副中,传动效率最高的是。 A. 单线矩形螺旋副 B. 单线梯形螺旋副 C. 双线矩形螺旋副 D. 双线梯形螺旋副 10 在螺栓连接中,有时在一个螺栓上采用双螺母,其目的是。 A. 提高强度 B. 提高刚度 C. 防松 D. 减小每圈螺纹牙上的受力 11 在同一螺栓组中,螺栓的材料、直径和长度均应相同,这是为了。 A. 受力均匀 B. 便于装配. C. 外形美观 D. 降低成本

作业2题目及答案

第三章 1.试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 参考要点: 资本总公式即为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要求不等价交换至之间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流通只会引起商品价值形态变化,并不改变商品的价值量。在任何商品经济社会里,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然而在资本流通公式中,资本不仅保存了自身价值,而且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显然是同价值规律相违背的。 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即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形成。首先商品生产者在流通之外不可能与其它商品生产者接触,也就不可能增殖,所以价值增殖必须在流通中形成;其次,在流通中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所以价值增殖必须在生产中产生。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由于流通领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那么价值变化只能发生在总公式的第一阶段所购买到的商品——劳动力上。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能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2.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及其关系。 参考要点: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第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是使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已使劳动者实际上隶属于资本。第四、资本主义早期经常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到一定时期,多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事实上两种方法是经常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多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试述生产劳动的内涵。 参考要点: 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里所指的劳动是生产劳动。 (1)从一般劳动过程来理解,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只在于是否直接、间接创造物质产品有关。马克思认为,从劳动过程本身来看,只有以产品为结果的劳动才是生产的。因此这里所指的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 这种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其外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扩大。 (2)从商品生产过程考察,又可这样规定,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这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 (3)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只在于是否为资本家生产或者带来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只有生产或者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这反映劳动从属于资本,是直

机械可靠性习题

第一章 机械可靠性设计概论 1、为什么要重视和研究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是引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而对常规设计方法进行发展和深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现代设计方法。1)工程系统日益庞大和复杂,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表现日益突出,导致风险增加。2)应用环境更加复杂和恶劣3)系统要求的持续无故障任务时间加长。4)系统的专门特性与使用者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5)市场竞争的影响。 2、简述可靠性的定义和要点? 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主要分为两点:1)可靠度,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1)失效率,定义为工作到时可t 时尚未失效的产品,在时刻t 以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第二章 可靠性的数学基础 1、某零件工作到50h 时,还有100个仍在工作,工作到51h 时,失效了1个,在第52h 内失效了3个,试求这批零件工作满50h 和51h 时的失效率)50(-λ、)51(- λ 解:1)1,100)(, 1)(=?==?t t t n n s f 01.01 1001 )50(=?= - λ 2)2,100)(, 3)(=?==?t t t n n s f 015.02 1003 )51(=?= - λ 2、已知某产品的失效率1 4 103.0)(--- ?==h t λλ。可靠度函数t e t R λ-=)(,试求可靠度 R=99.9%的相应可靠寿命t 0.999、中位寿命t 0.5和特征寿命1-e t 解:可靠度函数 t e t R λ-=)( 故有 R t R e R t λ-=)( 两边取对数 t t R R R λ-=)( ln 则可靠度寿命 =?- =-=-h R t t 4 999.0999.010 3.0999 .0ln ) (ln λ 33h 中位寿命 =?- =- =-h R t t 4 5.0999.0103.05 .0ln ) (ln λ23105h 特征寿命 =?- =- =--h R e t 4 1 999.010 3.03679 .0ln ) (ln λ 33331h

可靠性大作业

汽车制动系统可靠性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迅速增长,同时道路交通事故就严重影响人们的安全,人人谈虎变色。作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非人为因素中选取所占比例最大的汽车制动系统故障,减小这种因素引起的故障成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运用系统工程的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对此类故障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基于故障树分析法开展了对汽车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分析,通过对系统零部件的故障因素,故障原因和故障种类进行定性的分析,为汽车制动系统的设计和维修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汽车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及减少因汽车制动系统而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汽车制动系统可靠性分析故障树分析法 引言: 自从1885年卡尔本茨(Karl Benz)在曼海姆制出了第一辆汽车以来,道路交通安全则成为所有人共同关心的话题。纵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除了与道路的使用者——人的因素、道路本身的因素、道路交通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道路上行驶的车的因素有关。其中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需要所有交通参与者的仔细观察和相互谦让。而减少非人为因素造成的道路安全事故则成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证驾驶安全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车辆是组成道路交通的三大因素之一,与交通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在交通事故原因的统计中,人为原因占很大比例,直接因汽车问题所引起的事故不足10%,但这并不意味着车辆对安全的影响不大。而在这些非人为因素中,汽车制动系统发生故障占60%-70%。因此,对汽车制动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提高汽车制动系统的可靠度,可以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保证了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对于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安全,维护交通秩序,提高道路交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1995年机械故障事故统计表 故障种类制动失效制动不良转向失效灯光不良其他 事故次数3545 54421299688 2520

作业题及例题

《成本管理会计1》作业题 材料按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习题1: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某种原材料费用10 500元。单件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甲产品15千克,乙产品12千克。产量:甲产品100件,乙产品50件。[要求]按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计算甲、乙产品实际耗用原材料费用。 习题2: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共同耗用A原材料16 800千克,每千克元,费用共计210 000元。本月投产甲产品2 000件,乙产品1 600件,丙产品1 200件。单件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甲产品3千克,乙产品2.5千克,丙产品5千克。[要求]采用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甲、乙和丙三种产品实际耗用原材料费用。 习题3: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共同耗用A、B原材料,费用共计231 900元。本月投产甲产品200件,乙产品200件,丙产品50件。单件产品A原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甲产品10千克,乙产品8千克,丙产品4千克;单件产品B原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甲产品12千克,乙产品8千克,丙产品10千克。A材料单价17元,B材料单价20元。[要求]采用原材料定额费用比例分配甲、乙和丙三种产品实际耗用原材料费用。 低值易耗品摊销 习题4:[资料]某企业对于某些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摊销法。基本生产车间领用一批工具,计划成本2500元;本月报废以前月份领用的另一批工具,计划成本为1 000元,残料计价60元,已验收入库。该月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差异率为节约4%。[要求]编制低值易耗品领用、报废和调整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习题5:[资料]某企业低值易耗品采用五五摊销法。本月某生产车间领用专用工具一批,计划成本12 000元,本月低值易耗品成本差异率为超支2%;本月报废另一批专用工具,计划成本为8 000元,回收残料计价400元,以验收入库。[要求]编制领用、报废、调整成本差异和摊销的会计分录。 外购动力费用分配 习题6:某企业本月共耗电42 000度,每度电的单价元,应付电力费16 800元,未付。该企业基本生产车间耗电34 000度(其中车间照明用电4 000度),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耗用8 000度。企业基本生产车间生产A、B 两种产品,A产品生产工时26 000小时,B产品生产工时34 000小时。[要求]按所耗电度数分配电力费用,A、B产品按生产工时分配电费,编制分配电力费用的会计分录。 按实际工时或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工资费用 习题7:某厂本月份应付工资50 0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生产工人的计时工资共计47 6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2 400元。甲产品完工10 000件,乙产品完工8 000件。单件产品工时定额:甲产品小时,乙产品3小时。[要求]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甲、乙产品生产工人工资,编制工资分配的会计分录。 习题8: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实际生产工时分别为:甲产品35 000小时,乙产品21 000小时,丙产品34 000小时。根据工资结算凭证汇总的工资费用为: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工资45 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3 5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工资4 000元,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3 000元。与此同时,企业根据以往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预计本月应计提的其他职工薪酬为9 17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其他薪酬6 300元,车间管理人员其他薪酬1 89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其他薪酬560元,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其他薪酬420元。[要求]按实际工时分配甲、乙、丙产品的生产工人应付薪酬费用,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的核算 习题9:假定某工厂1月初通过银行转账预付保险费6 3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4 800元,行政管理部门1 500元,分3个月摊销。[要求]编制预付和摊销保险费的会计分录。 习题10:某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采用分月预提、季末结算的方法。第四季度按计划每月预提6 000元,12月份银行通知从该企业银行存款中支付全季度利息费用17 000元。[要求]编制10、11、12三个月预提和实付利息费用的会计分录。 辅助生产费用发生的核算 习题11:某企业辅助生产车间自制包装物一批。为了简化核算,不单独核算辅助生产制造费用。本月发生费用如下:1.加工过程中领用原材料7200元,车间一般性耗料800元。2.生产工人工资6 400元,其他人员工资600元,并根据以往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预计本月应付职工福利费为980元。3.燃料和动力费用3 800元,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4.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3 220元。5.以银行存款支付修理费、水费、办公费、劳动保护

机械可靠性习题

机械可靠性习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第一章 机械可靠性设计概论 1、为什么要重视和研究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是引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而对常规设计方法进行发展和深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现代设计方法。1)工程系统日益庞大和复杂,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表现日益突出,导致风险增加。2)应用环境更加复杂和恶劣3)系统要求的持续无故障任务时间加长。4)系统的专门特性与使用者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5)市场竞争的影响。 2、简述可靠性的定义和要点 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主要分为两点:1)可靠度,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1)失效率,定义为工作到时可t 时尚未失效的产品,在时刻t 以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第二章 可靠性的数学基础 1、某零件工作到50h 时,还有100个仍在工作,工作到51h 时,失效了1个,在第52h 内失效了3个,试求这批零件工作满50h 和51h 时的失效率)50(-λ、)51(-λ 解:1)1,100)(, 1)(=?==?t t t n n s f 2)2,100)(, 3)(=?==?t t t n n s f 2、已知某产品的失效率14103.0)(---?==h t λλ。可靠度函数t e t R λ-=)(,试求可靠度 R=%的相应可靠寿命、中位寿命和特征寿命1-e t 解:可靠度函数 t e t R λ-=)( 故有 R t R e R t λ-=)( 两边取对数 t t R R R λ-=)(ln

则可靠度寿命 =?-=-=-h R t t 4999.0999.0103.0999.0ln )(ln λ 33h 中位寿命 =?-=- =-h R t t 45.0999.0103.05.0ln )(ln λ23105h 特征寿命 =?-=-=--h R e t 41999.010 3.03679.0ln )(ln λ33331h 第三章 常用的概率分布及其应用 1、次品率为1%的的大批产品每箱90件,今抽检一箱并进行全数检验,求查出次品数不超过5的概率。(分别用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求解) 解:1)二项分布:3590559055901087.199.001.0! 85!5!90)5(---?=???===q p C x P 2)泊松分布:取9.001.090=?==np μ 2、某系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t=1000h ,在该系统1500h 的工作期内需要备件更换。现有3个备件供使用,问系统能达到的可靠度是多少 解:应用泊松分布求解5.115001000 1=?==t λμ 3、设有一批名义直径为d=的钢管,按规定其直径不超过26mm 时为合格品。如果钢管直径服从正态分布,其均值u=,标准差S=,试计算这批钢管的废品率值。 解:所求的解是正态概率密度函数曲线x=26以左的区面积,即: 变为标准型为1.13.04 .2526=-=-=σ μx z 由正态分布表查的1.1<<∞-z 的标准正态分布密度曲线下区域面积是 864.0)1.1(=Φ,所以: 136.0864.01)26(=-=

可靠性设计大作业

可靠性设计大作业 测试题目:基于应力-强度理论,完成某机械装备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已知:动力源为37KW 的四级电机,通过三级减速齿轮传动至工作机;系统可靠性R S= 0.93,系统传递效率η= 0.985 × 0.975 × 0.965,工作机输入转速为 120rpm。1、 1.1查资料可知四极电机的额定转速n1=1450r/min,而工作机输入转速为n6= 120r/min,由此可知总传动比为: i=i1+ i2+i3=n1 n4=1450 120 =12.083 对于多级减速传动,可按照“前小后大”(即由高速级向低速级逐渐增大)的原则分配传动比,且相邻两级差值不要过大。这种分配方法可使各级中间轴获得较高转速和较小的转矩,因此轴及轴上零件的尺寸和质量下降,结构较为紧凑。 i2=√i3=2.29469477 ,为了便于计算,i2取2.3,i1取1.7,i3取3.1 1.2、三级减速器的运动和参数计算 Ⅰ轴(与电动机直接相连) P1=P0=37KW n1=1450r/min T1=9549P1 n1 =243.66N?m Ⅱ轴 P2=P1η1=36.445KW n2=n1 1 =852.94r/min T2=9549P2 n2 =408.02N?m Ⅲ轴 P3=P2η2=35.534KW n3=n2 i2 =370.84r/min T3=9549P3 n3 =914.99N?m Ⅳ轴(工作轴) P4=P3η3=34.29KW

n4=n3 i3 =119.63r/min T4=9549P4 n4 =2737.07N?m 1.3. 齿轮的设计 三级减速器选择外啮合直齿圆柱齿传动,对于第一级,小齿轮模数为6mm,齿数为10,大齿轮模数为6mm,齿数为17;对于第二级,小齿轮模数为5mm,齿数为10,大齿轮模数为5mm,齿数为23;对于第三级,小齿轮模数为7mm,齿数为10,大齿轮模数为7mm,齿数为31。三级减速器模型如图所示。 2、对于30CrMnSiA钢 σr(R)=σr?Z Rσσ r R=0.5时,σr(0.5)=σr?Z Rσσ r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可得Z R=0,则具体参数与上

例题和作业

例题和作业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例题3-2】钢筋混凝土四层框架计算简图如图3-13所示,层高均为4m ,重力荷载代表值G 1=450kN ,G 2=G 3=440kN ,G 4=380kN 。体系的前三阶自振周期为:T 1=,T 2=,T 3=。体系的前三阶振型见图3-13。结构阻尼比ξ=,Ⅰ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试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分别确定该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最大底部剪力。 (a )体系简图 (b )第一振型 (c )第二振型 (d )第三振型 图3-13 例题3-2图 【解】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1)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由表查得,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在多遇地震时,αmax =;由表查得,Ⅰ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时,T g =。 当阻尼比ξ=时,由式(3-32)和式(3-33)得γ=,η2=。 因T g <T 1≤5T g ,故109.016.00.1383.025.09 .0max 21=????? ??=??? ? ? ?=αηαγ T T g ≤T 2,T 3≤T g ,故α2=α3=η2αmax =。 (2)计算振型参与系数 2 2221 211 111380)782.0508.0(440238.04501 380)782.0508.0(440238.0450?++?+??++?+?= = ∑∑==n i i i n i i i X m X m γ= 同理,可计算得γ2=,γ3= (3)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第一振型时各质点地震作用F 1i : F 11=α1γ1X 11G 1=×××450= F 12=α1γ1X 12G 2=×××440= F 13=α1γ1X 13 G 3=×××440= F 14=α1γ1X 14G 4=×××380= 第二振型时各质点地震作用F 2i : F 21=α2γ2X 21G 1=×××450= F 22=α2γ2X 22G 2=×××440= F 23=α2γ2X 23G 3=×××440= F 24=α2γ2X 24G 4=×××380= 第三振型时各质点地震作用F 3i : F 31=α3γ3X 31G 1=×××450= F 32=α3γ3X 32G 2=×××440= F 33=α3γ3X 33G 3=×××440= F 34=α3γ3X 34G 4=×××380= (4)计算各振型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底部剪力

13-11机械制造装备设计-部分习题解答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部分习题解答 第一章: 1-3 柔性化指的是什么?试分析组合机床、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系统的柔性化程度。其柔性表现在哪里? 答:机械制造装备的柔性化是机床可以调整以满足不同工件加工的性能。柔性化包括产品结构柔性化和功能柔性化。 按照柔性化从高到低排列应为: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FMS、组合机床(专用机床)。 普通机床柔性化表现在功能多、适应性强,为功能柔性化;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改变加工程序即可适应新的需要,结构柔性化;FMS加工效率较高,改变调度和程序可适应新的需要,为结构柔性化;组合机床(专用机床)生产率高,专门设计,适应性差,基本上无柔性。 1-9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有哪些类型?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类型有创新设计、变型设计和模块化设计三种类型。 它们的本质区别:创新设计是一种新的理论、概念的设计,变型设计是在原设计基础上改变部分部件、参数或者结构的设计,模块化设计是采用预先设计的模块进行组合的一种设计方法。 目前大多为变型设计,模块化设计缩短了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时间,创新设计的产品很少。 1-15 设计的评价方法很多,结合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指出哪些评价方法较为重要,为什么? 答:设计的评价方法有:技术经济评价、可靠性评价、人机工程学评价、结构工艺性评价、产品造型评价、标准化评价六种。 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这六种评价方法按重要程度由高向低排队一般是:可靠性评价、人机工程学评价、结构工艺性评价、标准化评价、技术经济评价、产品造型评价。其原因是机械制造装备投资较大,使用周期较长。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竞争能力,六种评价都是不可缺少的。 可靠性评价对产品质量与可靠性进行评价;人机工程学评价产品设计在人机工程方面的合理性;结构工艺性评价是对产品结构便于加工制造的性能进行评价,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技术经济评价综合评价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标准化评价是在标准化方面对产品进行评价;而产品造型评价是对产品的外观设计的合理性和新颖性进行评价。 1-17可靠性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可靠性衡量指标?它们之间有哪些数值上的联系? 答: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 衡量指标有:可靠度R(t)、累计失效概率F(t)、失效率、平均寿命和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可靠寿命、维修度、修复率、平均修复时间等(P37-38)。 它们之间的主要联系:F(t)=1-R(t)。 1-18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如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答:从系统设计角度,提高产品可靠性要提高其组成各单元的可靠性水平,因此要进行系统和单元可靠性的预测。(P39) 此外要将系统可靠性指标合理分配到各组成单元中,明确各组成单元的可靠性设计要求。(P42) 第二章: 2-4 机床系列型谱含意是什么? 答:先选择用量大的机床为“基型系列”,然后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若干“变型系列”,基型和变型

汽车可靠性技术(大作业)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汽车可靠性定义四因素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汽车可靠性是指汽车产品(总成或零部件)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 其中,汽车产品指整车、总成、零部件,主要指的是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设备等。规定时间指:汽车使用量的尺度,可以足时间单位(小时、天数、月数、年数),也可以是行驶里程数、工作循环次数等。在汽车运用工程中,保用期、第1次大修里程、报废周期等都是重要的特征时间。 规定条件包括:汽车产品的工作条件,即气候、道路状况、地理位置等环境条件;汽车产品的运用条件,即载荷性质、载运种类、行驶速度;汽车产品的维修条件,即维修方式、维修水平、保养制度;汽车产品的管理条件,即存放环境、管理水平、驾驶员技术水平。规定功能指:汽车设计任务书、使用说明书、订货合同以及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种功能、性能和要求。 2.简述可靠性预测的步骤。 答:任何预测都有两个过程:归纳和推论过程。可靠性预测的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预测目的、预测对象及预测类型(短期、中期、长期); (2)搜集整理资料(有关发展资料、历史资料); (3)选择预测技术; (4)建立预测模型,包括数学模型(表达式、参数)或概率模型(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 (5)评价模型。对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检验; (6)利用模型进行预测,与实测结果比较,修正预测模型。 3、简述检验的一般工作程序。 答:检验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以下阶段: (1)准备阶段 在这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有:决定检查单位,决定检查项目,决定试验方法,决定质量判定标准,决定在生产过程那个阶段检查,决定全检、抽检还是无试验检查,决定质量指标,选择抽样表(计数、计量和抽样类型)。 (2)实施阶段 在这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有:决定批的构成,决定抽样方法,决定批处理方法。 (3)整理阶段 在这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有:决定检查结果的记录方法,决定检查结果的处理方法。 二、论述题(25分) 1.请阐述频数直方图、频率直方图、频率密度直方图和频率密度曲线及区别和联系。 答:频数直方图是以样本数据表征的质量特性值为横坐标,以频数为纵坐标作出的描述数据分布规律的图形。 频率直方图是将频数直方图的纵坐标改为频率做出的频率直方图,其形状与频数直方图应完全一样。 频率密度直方图是将频率直方图纵坐标改为频率密度、横坐标不变后获得的直方图,形状也

化工设计大作业(课程设计)剖析

化工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常压甲醇-水筛板精馏塔的设计 设计条件: 常压P=1atm(绝压) 处理量:20kmol/h 进料组成0.2 馏出液组成0.995 釜液组成0.005 (以上均为摩尔分率) 加料热状况q=1.0 塔顶全凝器泡点回流 回流比R=(1.1—2.0)R min 单板压降≤0.7kPa 设计要求: 1.撰写一份设计说明书,包括: (1)概述 (2)物料衡算 (3)热量衡算 (4)工艺设计要求 (5)工艺条件表 2.绘制图纸 (1)设备尺寸图 (2)管道方位图 (3)部分零件结构图

一概述 1.精馏操作对塔设备的要求和类型 ㈠对塔设备的要求 精馏所进行的是气(汽)、液两相之间的传质,而作为气(汽)、液两相传质所用的塔设备,首先必须要能使气(汽)、液两相得到充分的接触,以达到较高的传质效率。但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和需要,塔设备还得具备下列各种基本要求: ⑴气(汽)、液处理量大,即生产能力大时,仍不致发生大量的雾沫夹带、拦液或液泛等破坏操作的现象。 ⑵操作稳定,弹性大,即当塔设备的气(汽)、液负荷有较大范围的变动时,仍能在较高的传质效率下进行稳定的操作并应保证长期连续操作所必须具有的可靠性。 ⑶流体流动的阻力小,即流体流经塔设备的压力降小,这将大大节省动力消耗,从而降低操作费用。对于减压精馏操作,过大的压力降还将使整个系统无法维持必要的真空度,最终破坏物系的操作。 ⑷结构简单,材料耗用量小,制造和安装容易。 ⑸耐腐蚀和不易堵塞,方便操作、调节和检修。 ⑹塔内的滞留量要小。 实际上,任何塔设备都难以满足上述所有要求,且上述要求中有些也是互相矛盾的。不同的塔型各有某些独特的优点,设计时应根据物系性质和具体要求,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选型。 ㈡板式塔类型 气-液传质设备主要分为板式塔和填料塔两大类。精馏操作既可采用板式塔,也可采用填料塔,板式塔为逐级接触型气-液传质设备,其种类繁多,根据塔板上气-液接触元件的不同,可分为泡罩塔、浮阀塔、筛板塔、穿流多孔板塔、舌形塔、浮动舌形塔和浮动喷射塔等多种。板式塔在工业上最早使用的是泡罩塔(1813年)、筛板塔(1832年),其后,特别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大批新型塔板,如S型板、浮阀塔板、多降液管筛板、舌形塔板、穿流式波纹塔板、浮动喷射塔板及角钢塔板等。目前从国内外实际使用情况看,主要的塔板类型为浮阀塔、筛板塔及泡罩塔,而前两者使用尤为广泛。 筛板塔也是传质过程常用的塔设备,它的主要优点有: ⑴结构比浮阀塔更简单,易于加工,造价约为泡罩塔的60%,为浮阀塔的80%左右。 ⑵处理能力大,比同塔径的泡罩塔可增加10~15%。 ⑶塔板效率高,比泡罩塔高15%左右。 ⑷压降较低,每板压力比泡罩塔约低30%左右。 筛板塔的缺点是: ⑴塔板安装的水平度要求较高,否则气液接触不匀。 ⑵操作弹性较小(约2~3)。 ⑶小孔筛板容易堵塞。 2.精馏塔的设计步骤

作业与习题

期末复习与课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关系 一个关系即一张二维表,如student(sno,sname,sex ,age) 2.主码 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如SNO 3.元组 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4.属性 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如SNO 5.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如人的年龄一般在职~150岁之间 6.元组 关系表中的一行 7.联系 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关联(或实体间的关联) 8.实体 客观存在并可互相区别的事物。 9.实体集 同型实体的集合。 10.DBA 数据库管理员 11. X封锁

如果事务T对数据R实现X封锁,那么其他的事务要等T解除X封锁以后,才能对这个数据进行封锁。 12. 非码属性 包含在任何一个非候选码中的属性。 13.部分函数依赖 关系模式中,如果X→Y, 且X存在真子集X',使X'→Y也成立, 这时称X→Y为部分函数依赖。 14.参照完整性 若属性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它与另一个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值或取空值,或者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15.一级封锁协议 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事务结束才释放。 典型习题 2、分析题 1.学生与教师教学模型 (1)有若干班级,每个班级包括:班级号、班级名、专业、人数、教室 (2)每个班级有若干学生,学生只能属于一个班,学生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年龄(3)有若干教师,教师包括: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 (4)开设若干课程,课程包括:课程号、课程名、课时、学分 (5)一门课程可由多名教师任教,一名教师可任多门课程。 (6)一门课程有多名学生选修,每名学生可选多门课,但选同一门课时,只能选其中一名教师。 解题要求: (1)画出每个实体及其属性关系、实体间实体联系的(E-R)图。 (2)根据试题中的处理要求:完成数据库逻辑模型,包括各个表的名称和属性。 (1)

机械可靠性习题

机械可靠性习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一章 机械可靠性设计概论 1、为什么要重视和研究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是引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而对常规设计方法进行发展和深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现代设计方法。1)工程系统日益庞大和复杂,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表现日益突出,导致风险增加。2)应用环境更加复杂和恶劣3)系统要求的持续无故障任务时间加长。4)系统的专门特性与使用者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5)市场竞争的影响。 2、简述可靠性的定义和要点 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主要分为两点:1)可靠度,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1)失效率,定义为工作到时可t 时尚未失效的产品,在时刻t 以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第二章 可靠性的数学基础 1、某零件工作到50h 时,还有100个仍在工作,工作到51h 时,失效了1个,在第52h 内失效了3个,试求这批零件工作满50h 和51h 时的失效率)50(-λ、)51(-λ 解:1)1,100)(, 1)(=?==?t t t n n s f 2)2,100)(, 3)(=?==?t t t n n s f 2、已知某产品的失效率14103.0)(---?==h t λλ。可靠度函数t e t R λ-=)(,试求可靠度 R=%的相应可靠寿命、中位寿命和特征寿命1-e t 解:可靠度函数 t e t R λ-=)( 故有 R t R e R t λ-=)( 两边取对数 t t R R R λ-=)(ln

则可靠度寿命 =?-=-=-h R t t 4999.0999.0103.0999.0ln )(ln λ 33h 中位寿命 =?-=- =-h R t t 45.0999.0103.05.0ln )(ln λ23105h 特征寿命 =?-=-=--h R e t 41999.010 3.03679.0ln )(ln λ33331h 第三章 常用的概率分布及其应用 1、次品率为1%的的大批产品每箱90件,今抽检一箱并进行全数检验,求查出次品数不超过5的概率。(分别用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求解) 解:1)二项分布:3590559055901087.199.001.0! 85!5!90)5(---?=???===q p C x P 2)泊松分布:取9.001.090=?==np μ 2、某系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t=1000h ,在该系统1500h 的工作期内需要备件更换。现有3个备件供使用,问系统能达到的可靠度是多少 解:应用泊松分布求解5.115001000 1=?==t λμ 3、设有一批名义直径为d=的钢管,按规定其直径不超过26mm 时为合格品。如果钢管直径服从正态分布,其均值u=,标准差S=,试计算这批钢管的废品率值。 解:所求的解是正态概率密度函数曲线x=26以左的区面积,即: 变为标准型为1.13.04 .2526=-=-=σ μx z 由正态分布表查的1.1<<∞-z 的标准正态分布密度曲线下区域面积是 864.0)1.1(=Φ,所以: 136.0864.0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