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摘要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与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公司治理为公司提供一套运行的制度基础和责任体系框架,是公司实现内部控制和科学决策的基础,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也制约着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而公司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实施也有利于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改进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相互关系;整合

Structure is the core of company's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fundamentals. Internal control is a measur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especially in today's global economy,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ternal controls established by management for compliance with management objectives, a set of rules,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management. Frame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is an internal management oversight system and the systemic environment are indispensable parts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provide a running basis and responsibility systems framework, is the company's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At the same tim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lso restricts the company'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mpany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goal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hina's enterprises to improve management.

Key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Internal control;interrelation;Concordance;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1)

1.1公司治理基本理论 (1)

1.1.1公司治理概念 (1)

1.1.2公司治理原则 (1)

1.1.3公司治理内容 (3)

1.2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3)

1.2.1内部控制目标 (3)

1.2.2内部控制要素 (3)

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存在问题分析 (4)

2.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4)

2.2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5)

2.3上市公司治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6)

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 (7)

3.1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7)

3.2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8)

4.案例分析 (9)

4.1案例回顾 (9)

4.2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必要性分析 (10)

4.3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可能性分析 (11)

4.4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结合的途径 (12)

5.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2)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1.1公司治理基本理论

1.1.1公司治理概念

对于公司治理这样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两句话就给出完整定义的。而且,随着我们对其认识的深入,对它作出的解释也将更加丰富。尽管如此,本文认为对公司治理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公司治理的概念。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内部治理。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2)公司治理本质是一种关系合同(契约)从契约论,交易成本论或产权论的观点看,公司是一组合同的联结体。这些合同治理着公司发生的交易,使得交易成本低于由市场组织这些交易时发生的交易成本。为了节约合同成本(预期、起草、监督、执行),不完全合同常常采取关系合同的形式,就是说,合同各方不求对行为的详细内容达成协议,而是对目标、总的原则、遇到情况时的决策规则,谁享有决策权以及解决可能出现的争议的机制等达成协议,从而节约了不断谈判不断缔约的成本。

(3)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关系合同是否有效,关键是要明确在出现合同未预期的情况时谁有权作决策。一般来说,谁拥有资产谁就有剩余控制权,即对法律或合同未作规定的资产使用方式做出决策的权力。公司治理的首要功能就是配置这种控制权。拥有了权力,也就承担了资产使用的责任。由于控制权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所以索取权往往也会有相应的分配。

1.1.2公司治理原则

公司治理原则

(1)经合组织发布的公司治理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保证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保障和促进股东权利的形式;

确保、包括少数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公平待遇;

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开展积极合作;

披露与透明化;

确保有效对董事会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2)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有关公司治理原则。公司所有懂事、股东利益相关者都应当明确公司治理的目的和范围。包括以下内容:

懂事应以身作则,遵守公司规范;

董事会合理授权;

考利长期风险和回报因素;

董事会应平衡各类关系;

管理层薪酬应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并透明化;

客观审视公司风险管理和控制;

董事会应对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

股东及其他重大利益相关者有权追究懂事责任。

(3)COSO确立的内部控制原则

相互牵制原则,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岗位)分别完成。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有以下几项内容: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监督审核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授权控制原则,是指企业单位应该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以使职、责、权、利相结合。授权体系包括: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层次,授权责任,授权批准程序。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即要求在实行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舍弃该控制措施。

整体结构原则,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换言之,各项控制要素、各业务循环或部门的子控制系统,必须有机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这就要求,各子系统的具体控制目标,必须对应整体控制系统的一般目标。

1.1.3公司治理内容

公司治理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在公司内部构造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从而在股东、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以保证公司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并实现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外部治理市场主要是指公司外部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通过产品与价格竞争、公司控制权竞争、经理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产生的激励约束作用。

1.2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1.2.1内部控制目标

控制的基本目标都是为了保证单位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或者达到目的,具有实用性。对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多种多样的提法,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目标的概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下述三大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循。巴塞尔委员会把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操作性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在信息性目标中还把管理信息包括了进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这三大目标既满足不同的需要,又相互交叉。显然,内部控制是保证各项业务发展的,而不是妨碍其发展的。在操作性目标中,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与预期计划的产出比较而言的;经营的“效率’’是根据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比较而言的。此外,企业不能为实现经营性目而不遵从法规,也不能为实现遵从性目标或操作性目标而违反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这是一种“全部控制论"的概念。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能够确保上述三大目标的实现。

1.2.2内部控制要素

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由以下五方面要素组成:

控制环境:指构成一个单位的控制氛围,是影响内部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和分析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控制活动: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信息与沟通:指为了使职员能执行其职责,企业必须识别、捕捉、交流外部和内部信息。

监控:指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进程,即对内部控制运行及改进活动评价。包括内部审计和与单位外部人员、团体进行交流。

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存在问题分析

2.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目标一致性。虽然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目标却是高度一致的不管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还是公司治理,都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既定目标内部控制的实施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公司资产的安全性,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公司治理的实施保证了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使得公司的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权责利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保证了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公平和效率,有利于公司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都遵循成本收益均衡理论。一项控制的成本不应该比从中获得的收益大,这个观点是内部控制中一个早已确立的原则,显然这个原则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存在某种水平,超越这种水平后再增加另外的控制的成本会超过价值这意味着,内部控制是有某个界限的,因为任何一项制度安排的执行,不管能否带来收益,都一定需要花费成本,即交易费用无处不在公司治理机制同样存在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权衡问题两权分离之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导致所有者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来监督经营者以保证自己的收益,要么通过一个诱人的合约来达到激励相容,要么通

过绩效指标考核等机制来约束经营者,但现实是始终无法很好的控制经营者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监督经营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即使你眼睁睁看着他,也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此外,过分完善的监督机制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出现水清无鱼的尴尬局面可见,公司内部治理也有其成本效益的均衡边界

(3)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具有共同载体。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内部治理都可以说是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好的制度安排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依附于组织载体脱离企业这个组织载体,内部控制和公司内部治理就好比是镜中花,水中月,不论内部控制多么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多么完善,也都只是凭空而论,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更谈不上实现企业的目标另外,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相辅相成,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时,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是公司治理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企业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也影响公司治理成果的好坏(4)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包含。内部控制处在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性是分不开的,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完善的公司治理能够有效提高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 ;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关联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2.2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前文中论述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指出了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然而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重视二者的互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在理论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研究大多是从各自专业研究领域出发,针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某一方面或内容进行分散的研究或是局限于探讨和分析二者间的区别与联系,而没能将内部控制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使二者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公司管理的实践中,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没能清楚地认识到导致公司治理失败和内部控制失效的深层次的原因,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司治理机构形同虚设目前,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所有者缺位问题尚未完

全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有待改观,董事会形同虚设,大权集于经营者一身,内部人控制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内部控制尚未形成体系四是内部控制评价发展还不成熟,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规范和标准也不完整实践表明,只有从公司治理的高度认识内部控制,而不仅仅将它作为公司日常管理的手段,是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本质,发挥内部控制作用的前提因此,内部控制有必要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站在公司治理角度来完善内部控制,从根源上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这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真正走出困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2.3上市公司治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1)改善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司,尤其是由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公司,其股权结构相对单一,一股独大,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一定缺陷,主体体现为一股独控,致使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核心机构形同虚设,经营者行为得不到有效地监控,并由此导致了公司内部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其中建立健全董事会的功能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董事会是企业决策机构,连接着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层次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董事会议事规则必须做到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决策层和经营层分立,在董事会成员中增加外部董事的比重,减少内部控制人和大股东的一股独霸,才能真正地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从而确保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实施。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根据本企业所在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商品流通市场及新三会的实际情况设计内部会计控制;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向企业内外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公司治理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按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要求扮演的角色设计的,而并非董事长总经理指定如何设计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方面,会计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的监督权一般可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或委托中介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监督作为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反应的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会计控制的政策方针内容方法和效果的书面文件机构内部会计报告是世界内部控制管理的趋势,表示着系统控制情况的申明,使各利益相关方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状况,控制系统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降低

风险,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和质量。

(3)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不论是公司治理结构,还是内部控制,对企业各项控制活动和业务流程实施有效地监督检查是保证企业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设立了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在内的各专业委员会,以期对董事会的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经营层如何落实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策进行监督检查根据有关规定,经营层所属的审计机构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且在上市公司中,审计机构已经上升为对董事会负责,既对经营层监督,又对董事会股东大会决议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专门机构,在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机制的问题,监事会对处于内部控制核心地位的董事会的监督检查却长期弱化这一问题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在监事会成员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进而从机制上使监事会监督保障职能不强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使监事会的功能不断强化同时,也可以借鉴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做法,从制度层面上区分好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的划分,更好地促进公司内控制度的实施。

(4)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内部控制都非常重视激励与约束机制内部控制受到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要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使内部组织岗位乃至整体的行为及其结果始终保持与公司目标一致,就必须强调人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方法: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对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跟踪分析,根据业绩好坏进行奖惩二是开展科学的目标管理组织全体员工分别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将公司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名员工,尤其要让每一名员工参与公司长远目标的制定,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

3.1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良好的内部控制对改善公司治理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

(1)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

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

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运行,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目的。反之,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理想,再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往往也会流于形式。因为公司治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企业管理当局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内部控制。

(2)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

如果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相互制衡,就首先在最高层次上保证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如果公司治理无效,经理层就会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产生破坏内部控制的动机,使内部控制部分甚至完全失效。究其原因,因为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具有优化权力配置、激励和协调的功能,可以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和克服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激励和约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机制与公司治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撑,而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2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会计信息对于契约的鉴定、履行和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董事、经理的选择和考核都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促进治理结构的优化。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做支撑,公司治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必然会落空。

(1)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制衡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外部治理结构受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经理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治理结构受各利益相关方权利制衡的影响。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债权人等代表各利益相关方的之间的权力制衡,它们之间的这种制衡构成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实现这些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比如对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经营者是企业现实的内部控制主体,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所以,健全的内部控制下产生的真实、公允的信息将有利于双方权力

与信息的制衡。

(2)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控制权的有效行使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有处理公司经营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权。董事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诚信的履行状况,主要表现为向广大股东提供可靠、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董事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重要保证。

4.案例分析

4.1案例回顾

2003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到3月28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年及2006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月10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接着,11

月8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首先说明形式上十分完备、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保证一定是有效的。中航油公司在新加坡注册成立,其治理结构完全按照新加坡关于上市公司监管的要求建立,因此中航油公司并不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但总裁陈久霖个人仍然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违反国家有关期货方面的规定,违规进行期权投机交易和场外期货交易,完全绕开董事会自己操盘进行交易,使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都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中航油事件说明了公司内部控制在运行机制上应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风险的控制方面。从中航油的案例看来,公司给陈久霖的权利过大,以至于他本人对规则极端漠视,造成高层控制无效。在具体的交易业务执行上,中航油公司的10位交易员能够一致执行陈久霖的错误决策而没有及时进行制止并向公司董事会报告,已经存在交易员与总裁的串通舞弊,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尽管中航油内部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等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队伍,但当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上继续亏损时,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仍然完全没有启动。中航油事件表明,一方面,应当采取措施使公司治理结构得以有效地实施;另一方面,公司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应当能够防止由于高层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风险和损失。表面上看来,这属于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但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应当与内部控制机制结合起来,寻求实现两者目标的最佳结合。两者结合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4.2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必要性分析

从中航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生重大危机时不仅与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且与公司的业务执行部门(内部控制)有关。中航油事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只有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配合与互动,才能有效防范企业面临的风险。这要求我们在管理中必须同时考虑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时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保障,在执行内部控制时考虑公司治理的影响。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依赖而发挥作用。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侧重于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配置、监督与激励方面,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各项具体活动的控制,主要应用于经营管理部

门的决策及执行。内部控制活动是公司治理活动的具体化,没有控制活动,公司治理结构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效果。

其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作用弱化区域。内部控制虽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完成的过程,但在实际执行时,内部控制点主要集中在管理层以下的财务会计系统和业务执行系统,主要控制程序还是被限定在CEO之下,而对于企业的高层即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控制点较少,因此,内部控制存在高层控制弱作用域。对公司治理结构来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于实现公司控制权、所有权、监督权的制衡,其基本点侧重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关系的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避免经理层出现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对于经理层之下的业务执行部门公司治理结构并不重视,因此,公司治理也存在基层治理弱作用域。从以上两者的弱作用域可以看出,必须同时考虑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寻求两者之间有效的链接方式。

4.3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可能性分析

首先,从产生的基础上看,两者都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把企业委托给经理层经营,需要对其行为进行监督与激励,使其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同时,经理层也对企业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负有一定的责任,公司治理问题由此而产生。从另一方面看,企业的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下属部门之间又存在着多重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每个管理层面需要对上级负一定的经济责任,对下属的行为予以监督与激励,由此产生了内部控制问题。两者在产生上的同源性,意味着两者在实施时,在方式手段上可以相互借鉴。

其次,参与主体的重合性。经典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机构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其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债权人、经理层以下的职工等属于利益相关者,一般来说不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参与者。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内部控制的参与主体有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经理层以下各级业务执行部门。其中经理层及其以下的执行部门是主要的参与者。董事会与经理层既参与公司治理的过程又参与内部控制的过程,是两者联系的桥梁。

再者,目标上的衔接性。公司治理结构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目标,在实现各利益主体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增加股东的利益,其目标具有战略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规章的遵守。可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两者的目标是相互衔接的,这使得两者在运行时可以达

到目标上的一致,而不至于会出现相互偏离的倾向。

4.4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结合的途径

首先,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在实施的方式手段上的相互借鉴。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更多的程序性控制措施,形成高层决策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避免赋予单个高层人员过大的权力。

其次,建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三位一体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有效结合,防范企业的风险,关键在于协调两者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通过规范三者组织构成以及协调关系,可以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结合。

5.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为保证企业科学决策而进行的制度与机制安排,已成为企业科学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而内部控制作为促使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具体政策和程序。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是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2):10~17

[2]于增彪,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界定与设计思,会计研究,2001,(11):20~27

[3]朱荣思,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l,(1):1~4

[4]张卓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15~21

[5]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 October 2004 Edition.

[6]仲继银,董事会与公司治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2~6

[7]郑洪涛张颖,企业内部控制学,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6):8~11

[8] 隋敏,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山东大学,2006(3):5~9

[9]孙乃彬内部控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18~19

[10]鲁晨光,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2007

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公司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经营运作符合公司的发展规划,在充分考虑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 第二章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二条保证公司经营运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自觉形成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 第三条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确保经营业务的稳健运行和受托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公司的持续、安全、稳健发展。 第四条确保基金和基金管理人的财务和其他信息真实、准确、完准、及时。 第三章公司内部控制的原则 第五条健全性原则: 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覆盖公司所有人员,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互相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互相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 第六条有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必须讲究效率和效果,所有的控制制度必须得到贯彻执行。公司内部涉及基金管理工作的任何个人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

第七条独立性原则: 公司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指公司各部门、岗位职责应保持相对独立、基金资产、自有资产、其他资产的运作应当分离。各岗位由专人负责,接受部门领导监督。 第八条相互制约原则: 公司内部控制的相互制约指公司内部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应当权责分明、相互制衡。公司内部的各项业务,从申请到执行必须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相互监督和核查。 第九条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指公司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对投资、研究、交易影响范围广的关键点位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必须进行严格控制,而对普通点有一定的监控措施就可以,不必投入过多。 第四章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控。 第十条控制环境 公司管理层应牢固树立内控优先和风险管理理念,努力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一个浓厚的内控文化氛围,保证全体员工及时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使风险意识贯穿到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明确又互相监督制衡。 第十一条风险评估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单选 1. 股东大会的性质:企业最高权力机关 多选 1.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3个):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委托代理、纵向授权,激励与制衡机制并存 2.股东大会充分调动股东积极性:同股同权、累积投票制 3.独立董事设计的理论依据:代理成本理论、董事会职能分化理论 4.股东的权利:质询权、表决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收益权、解散公司请求权、诉讼权、优先权 5.董事会的职责: 1)执行权:召集股东会会议,执行股东会决议 2)宏观决策权 3)经营管理权 4)机构设置与人事聘任权 6.广义代理成本:委托人与代理人间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存在的非协议,非效率的剩余损失。委托人为了自己的效用而对代理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激励监督产生的约束成本和监督成本:代理人薪酬、中介费用、损失 7.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5个): 1)根据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规定有任职资格 2)具有《意见》要求的独立性 3)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法律法规 4)具有5年以上法律经济工作经验或其他必要经验 5)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条件 8.专业委员会的构成: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 9.激励的基本原则:目标结合原则、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原则、引导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时效性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原则、按需激励原则 10.约束机制要素的内容包括:市场约束要素、法律约束要素、行政干预要素、预算约束要素、责任约束要素 11.会计控制的目标:完整性、有效性、准确性、安全性、责任性 12.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贡献表现在:价格发现功能、收购兼并功能、激励约束功能、流动性功能 13.机构投资者的优势:信息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 14.内部控制的五个发展阶段(5个):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综合框架阶段、风险管理阶段 15.内部控制进入成熟的标志: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报告) 16.内部牵制制度的科学合理性(2):互相有了制约、两个部门的舞弊可能性低于一个部门 17.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 18.内部控制按控制的地位分类:主导控制、补偿控制 层次分类:战略、管理、作业 方式分类:预防性控制、补救性控制 19.风险的主要特征:客观性、普遍性、不可确定性、动态可变性、可测性 20.EVA 标准:从股东角度考虑了企业所有投资成本 21.风险的分类:按照来源:外部风险、内部风险 按照影响因素:行业风险、经营风险 按照成因分类:经营、投资、筹资

内部控制的目标与要素

第八章内部控制及其测试与评价 第一节内部控制的目标与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与内部控制目标 (一)定义 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方案与程序等的总称。 (二)目标 1. 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 2. 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 3. 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 4. 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三)有关内部控制的一般考虑 1. 建立和运行内部控制是管理当局的责任 2. 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提供合理的保证: 3. 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其控制的目标和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四)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当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和执行有效时,会计数据出现错弊的可能性就小,反之,错弊的可能性就大。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审计中引入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在会计报表审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不是注册会计师的真正目的,而是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审计的工具,来确定查

账(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数量。 1.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不论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都应当对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 2.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确定是否进行控制测试以及将要执行的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不管内部控制多么良好,实质性测试绝不能取消。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注册会计师可能相应减少对相关账户或交易类别的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不能根据内部控制的强弱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只有实质性测试才能为审计意见提供证据,所以实质性测试是每一次审计所必须的程序。换而言之,审计风险模型中的控制风险始终应大于零。 二、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的三要素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doc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1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under the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会计02乙班02312209 张XX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说,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如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样,是企业高效运营的基础。公司治理是为了保证企业科学决策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与设计,这种制度安排与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和机制的有机集合。内部控制作为这种制度安排与设计下的重要措施,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规则和程序。因此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必将促进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发生的美国的安然、世通事件,我国银广厦、琼民源事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2002年夏天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利法案》的“404条款”要求公司的CEO和CFO就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报告,并在其提交给SEC的报表上签字保证。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在世界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本文基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从内部控制理论及发展入手,在研究其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的原因,并对如何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

度提出了几点思考。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一)内部控制的原理—控制论 内部控制是在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方法上,内部控制按控制论的方法进行。所谓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化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进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依据了自动控制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依靠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因素的集合,抛开各自的特性,都是具有同构性的,各元素间存在着耦合关系,都可以同生物的调节和技术设备的自动控制原理一样,进行系统的自检;依据调节和控制原理,在组织中,控制可以按照某项目标的要求,根据内部外部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随时克服各种不确定性,使之保持某种状态(张立辉,2006)。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其演进 人类自从有了一定的群体活动,即有了一定意义上的控制。现代意义上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制约和自我调整的系统。内部控制理论依次经历了以下六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内部牵制 据史料稽考,早在公元前3600年前的美索不达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20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建立了“内部牵

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1)

内部控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标准建设指引》的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管理,所属子公司应依据此办法制订适应本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或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执行董事、监事、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第四条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一)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二)资产安全完整; (三)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五)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第五条内部控制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体现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六条公司经理层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公司监事对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监督。 第七条公司经理层是内部控制最高层级决策机构,对公司内控体系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负责,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要求。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管理要件: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概念是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正式定义的,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部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分成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并决定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发挥;风险评估是为了研究并管理企业风险;控制活动即具体控制方法;信息与沟通达到控制的目的;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 二、权力安排:公司治理结构 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架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治理他们的比较优势。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控制与激励机制,其根本点在于明确或划分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与激励并存的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套多层委托代理、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制度,这套制度因公司委托代理而产生,同时为解决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服务。治理的作用不涉及公司业务经营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权力的配置,即所有权的约束。 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1、目标一致性 建立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2、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3、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4、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5、确保国家有关法律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在于:1、确保公司恰当地经营;2、确保公司不会有财务违规现象,使董事会能提供一个“真实而公平”的公司财务业绩;3、确保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可见,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存在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2、两者产生的基础都是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内部控制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及经营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根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间、上下级间的代理行为。“代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 3、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和前提 建立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首是“控制环境”,它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石,支撑和决定着其他要素。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内部控制失

内部控制五要素

按美国的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分为以下五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监察 中国的《内控规范》借鉴了美国的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结合中国国情,要求企业所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五个要素: 1、内部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内部监督 详解: 有效的内部控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项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

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要求。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管理要件: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概念是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正式定义的,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部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分成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并决定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发挥;风险评估是为了研究并管理企业风险;控制活动即具体控制方法;信息与沟通达到控制的目的;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 二、权力安排:公司治理结构 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架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

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治理他们的比较优势。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控制与激励机制,其根本点在于明确或划分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与激励并存的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套多层委托代理、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制度,这套制度因公司委托代理而产生,同时为解决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服务。治理的作用不涉及公司业务经营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权力的配置,即所有权的约束。 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1、目标一致性 建立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2、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3、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4、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5、确保国家有关法律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在于:1、确保公司恰当地经营;2、确保公司不会有财务违规现象,使董事会能提供一个“真实而公平”的公司财务

公司治理的内容

公司治理的内容 一、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就是外部投资者藉以防止权利被内部人剥夺的一套机制,此剥夺方式包括内部人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将公司产品、资产或增资证券出售给他们控制或拥有的另外公司,转移公司的投资机会,给予管理阶层过多的薪酬与利润,安置特权冗员浪费公司成本,以及其它如价格转移、资产剥离、投资者稀释等方法。其因在于双方所追求的利益各有不同,股东投资者关心的是如何尽可能增加公司利润而提高股息红利,经营管理者所关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收入或报酬,而非公司长期利润目标。故公司治理是对股东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亦即一种引导经营管理者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制约机制,亦对公司提供资金的人确保其投资回报的一种方式。 二、公司治理的特征 公司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基本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之一是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经理)互相分离,在所有者亲自经营时,其为自己利益当然会尽力而为,充分利用公司资产,然而在经营者作为公司代理人经营时,由于资产往往不是经营者所有,公司资产之损失,由所有者股东承担,对外或许经理人能力不足或失职造成,对内则往往经理人会牺牲股东的利益,追求自己的最大化效用,导致所有者利益的损失,此种损失称为成本,各国公司治理制度所欲实现的目标集中体现为降低代理成本,包括: 第一、降低缓和以公司董事为主的管理阶层和股东之间关于公司运作的意见分歧而发生的公司开支。 第二、第二、管理阶层为谋求个人私利而侵蚀或盗取公司财产所发生的公司开支。为实现减少代理成本目标,就需要设置适当的机制,各国公司治理之立论,往往根据公司权力,将公司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及相互协调的原则而建立;以激励并约束经营管理者,使其努力为股东利益而经营,此一机制即体现在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监察委员会)之运作。 如何在公司机关之间分配权力,建立高效率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机制,成为公司治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其立论有三: 第一、权力分立原则:公司法的首要目标是试图构架一部公司宪法,以界定和限制公司权力机关的权限,即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执行机构,监事会(监察委员会)是公司的监督制衡机构。三种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不受彼此非法干预。 第二、第二、权力制衡原则:公司为多元化利益主体所组成之社团,必须以权力制衡原则保障组成组织体的正常发展与相互关系。 三、公司权力制衡 制衡具体化的表现在于: (一)股东会与董事会制衡关系,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选举董事会,并决定董事的报酬,股东享有对公司董事进行监督和提起诉讼的权利;董事会依法对股东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但董事会作为业务执行机关享有专属权,不受股东会非法决议的限制与干涉; (二)董事会与监事会(监察委员会)之制衡关系,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必要时可对董事提起诉讼,制止董事会违法滥权之行径。第三、权力效率原则:现代公司法的发展趋势,强化董事会功能就是公司在贯彻效率优先原则时的直接反映,尤其经理人中心主义的主导更是为落实权力效率的原则。 公司治理透过权力分立、制衡、与效率形成监控机制,分为外部监控与内部监控两大类

内控管理及考核办法

内控管理及考核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规范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下简称“应用指引”)及股份公司相关制度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第三条本办法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未有明确的内控管理体系及组织架构,可能导致公司内控管理职责不清、流程不规范,对内控管理工作效能产生影响。 (二)未能建立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机制,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有效识别内控风险、认定内控缺陷、发现内控失效等情况,形成企业管理漏洞。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XX公司。 第二章基本要素、原则及措施 第五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内部控制包括五项基本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内部环境是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公司建设内部控制的

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节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支配着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是内控体系核心的三个环节。风险评估是内控建设的方向,非重大风险可以适当简化控制,提高效率和降低控制成本;重大风险则需要加强控制,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与流程予以保证。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的核心环节,嵌入在业务流程中,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之内。信息沟通是内控体系的桥梁,确保企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各管理级次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 内部监督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控体系不断优化和提升的保证。 第六条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控制度覆盖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环节。 (二)重要性原则:内控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事项、高风险领域,制定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其意义

【摘要】公司治理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二者相互关系及意义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相互关系;意义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现状 (一)公司治理 1.公司治理的含义。公司治理是相当严密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生产要素、产权要素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匹配与分工,要求权利制衡、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严格和周密的控制运行,通过完整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控制程序,使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按照既定的流量、流速、流向在执行中起动、运行、停止。 2.公司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公司制企业已经途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计划经济体制观念仍然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其观念手段及身处环境的局限性,仍然存在着行政干预现象,并未真正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的含义。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2.内部控制的现状。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充足,很多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整体框架性,多数停留在制度文字的编撰上,缺乏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从二者涉及的层面上考虑。公司治理更多关注的是一种的制衡关系,是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问题,其更多的涉及到法律层面的相关问题。内部控制则是管理当局(董事会及经理阶层)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管理当局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报告产生过程的控制,属于内部管理层面的问题。 从二者委托代理的层次上考虑。公司治理是基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内部控制则是在管理当局与其下属高级管理人员之间、高级管理人员与低阶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虽然二者都存在着代理委托的关系,但从某种程度上,公司治理要受到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法律往往对公司治理作出基本的强制性的规定。相对于公司治理而言,内部控制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事,法律往往不作出具体的规定,只是从原则性上规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案和程序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指南和参照的作用。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从内容上看,公司治理的内容可以视为公司治理内容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健全完整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使其仅流于形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

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的目标 (1)企业战略;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3)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 (4)资产的安全完整; (5)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

第二章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内部控制是一种全员控制理解错误的是() A.内部控制强调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B.企业的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都应当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C.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D.被动的遵守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部控制参与主体的是() A.企业董事会 B.企业监事会 C.政府对企业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 D.企业全体员工 3、关于内部控制只能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的理解错误的是() A.内部控制对控制目标的实现作用不大 B.企业目标的实现除了受制于企业自身限制外,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C.内部控制无法作用于外部环境 D.内部控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内部控制是一种全程控制,从时间顺序上来看不包括() A.事前控制 B.制度设计、制度执行与监督评价 C.事中控制 D.事后控制 5、在下列内部控制目标中,属于企业获利的基础,同时也是持续经营基础的是() A.资产安全目标 B.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目标 C.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目标 D.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6、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物质前提是() A.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B.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C.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D.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7、内部控制要达到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标是() A.资产安全目标 B.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 C.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目标 D.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8、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也是终极目标是() A.资产安全目标 B.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 C.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目标 D.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9、在下列原则中,强调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

1公司治理结构图

XXX治理结构图 1.公司治理结构设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其职责范围是: 股东会职责范围 股东会行使下列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任免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3)选举和任免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4)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5)审议批准监事会或监事的报告; (6)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7)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8)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9)对公司股份作出决议; (10)对股东转让出资作出决议; (11)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组织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12)制定和修改公司章程。

董事会职责范围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1)负责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4)制订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5)制订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制定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方案; (7)拟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组织形式、解散方案; (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9)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经理,根据总经理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部室负责人、分公司经理等,决定其报酬事项; (10)制定公司的经营管理发展目标。 监事会职责范围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1)检查公司的财务; (2)对董事、总经理和其他管理层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3)当董事、总经理和其他管理层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必要时向股东大会或国家有关主管机关报告; (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5)列席董事会会议; (6)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公司设立经营管理机构 公司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机关总部设一室三部:办公室(计划财务、综合管理等)、人力资源部、和代维质量部、工程建设部。 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设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1-2人、技术、财务负责人各1人。 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机构是总经理办公会议,由总经理及副副总经理、技术、财务负责人组成,在总经理主持下,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并根据公司实际设若干职能管理部门 公司经营管理机构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任期3年,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1)主持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决议; (2)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3)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4)拟定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 (5)制定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 (6)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公司副总经理、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 (7)聘任或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 (8)公司章程和股东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总经理岗位职责 1.根据董事会提出的经营目标,组织制定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经营方案,并推动实施。 2.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和签发公司管理人事任命书。 3.审定公司工资绩效分配方案和经济责任挂钩办法并组织实施。 4.审核签发以公司名义(盖公章)发出的文件。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一)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一)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 司可持续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 范》、《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 规、业务规则以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实施 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第三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一)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二)保障公司的资产安全。 (三)保证公司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五)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公司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 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 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 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公司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目标设定,是指董事会和管理层根据公司的风险偏好设定战略目标。 (二)内部环境,是指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公司文化等。 (三)风险确认,是指董事会和管理层确认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 (四)风险评估,是指公司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 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五)风险管理策略选择,是指董事会和管理层根据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选择 风险管理策略。 (六)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公司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 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七)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公司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 息,确保信息在公司内部、公司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八)内部监督,是指公司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 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涵盖公司所有的营运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销售及收款、采购和费用及付款、固定资产管理、存货管理、 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重大投资管理、财务报 告、成本和费用控制、信息披露、人力资源管理和系统信息管理等。

保险公司公司治理及内控检查重点、要求及附表

附件1 公司治理和内控检查重点、要求及附表 一、自查重点 (一)股东虚假出资问题。应自查自公司成立以来股东出资及增资情况,是否存在股权代持、虚假出资或挪用保费进行增资的问题,是否存在公司违规质押保费、对外担保情况;自查近三年来公司股东及股权变更情况(变更原因、过程、目的),公司股权担保、冻结、纠纷及诉讼情况(原因、双方关系、金额、期限、进展及现状等具体内容);股东大会召开情况(会议次数、表决情况等具体内容,如有弃权或反对票的,应说明原因)。外资公司如未设立股东大会请说明情况。外资公司应检查资本金中外汇部分的结汇和使用情况,对汇率风险进行评估。 (二)公司治理僵局问题。应自查是否存在过度授权,董事提名产生规则不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议事规则不明确,股东之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控制权纠纷等导致公司治理僵局风险的问题;应自查公司当前董事会人员数量及近3年以来的变化情况;近3年董事会召开次数及表决情况(如有董事表决弃权或反对的,应说明原因);独立董事人数是否符合《保险公司独立董事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外资公司如不符合请说明情况;董事参会情况;设立的专业委员会数量、名称、职责及运作情况。

(三)内部人控制损害股东、保单持有人和公司利益的问题。应自查是否存在公司管理层决策随意,缺乏制衡,董事会对管理层无法有效管控,股东对经营情况不知情,内部人控制严重问题;公司决策得不到执行,没有明确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问题;违规关联交易,损害公司、中小股东和保单持有人利益问题;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保险公司薪酬管理规范指引(试行)》,未按照监管要求实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比例不合规和滥发奖金等问题。 (四)监事会建设及运作情况。应自查公司监事会当前人员数量及近3年以来的变化情况;职工监事产生过程;近3年监事会召开次数及表决情况(如有监事表决弃权或反对的,应说明原因)。外资公司如未设立监事会或监事请说明原因。 (五)审计工作情况。应自查审计工作体系及制度建设情况;审计工作现状(是否制定年度计划、开展专项审计,公司如何根据审计报告改进相关工作等);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报告撰写要求 (一)标题:公司治理及内控 (二)正文 1.第一部分。公司基本情况。包括公司成立时间、性质、注册地、发起设立等信息,近3年以来年业务经营情况,包括总资产、保费规模、利润、偿付能力等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