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赏析

《马诗》赏析

《马诗》赏析

【赏析】

《马诗》同题二十三首。这组诗,虽寄托不同。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怀抱。

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五首,可以作为二十三首诗的代表。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幺,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巅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后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

唐诗赏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鉴赏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鉴赏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

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2)

《马诗》教学设计 司徒小学裴娟娟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 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 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二)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马诗赏析

?《马诗》赏析 ?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 ?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 ?一、 ?二句展现出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平沙万里, ?在月光下象铺上 ?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 ?但对一匹真正的战马, ?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它想嘶鸣 ?长啸,奋蹄腾越。 ? ?此诗亦马亦人, ?报国之士见如钩之月, ?从其晃晃寒辉里看到了驰骋向前的戟 ?刃矛尖的明亮, ?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趋于衰微时期, ?其中 ?燕山一带又是地方割据肆虐, ?为祸最烈的地方。 ?诗人想为国肃靖边塞, ?燕地英雄 ?用武之所。 ? ?三、 ?四句借马以抒情: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 ?驰骋,建树功勋呢?“金络脑”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马之思亦是人 ?之情,显然,这是作者如马一样,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房兵曹胡马》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作这首诗时,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产名马),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其骨之瘦,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这匹马硬健的身躯。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体现出其神峻如炬的矫姿。至此,骏马奔昂思战的样子跃然纸上。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诵读前四句,我们似见一匹战

《马诗》优秀教案

马诗 【学习目标】 1、学习《马诗》,借助工具书与教师的引导理解诗意。 2、借助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李贺积极进取、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志向和怀才不遇之苦。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匹怎样的骏马?(生诵读《房兵曹胡马》) 2、导入新课: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他心目中的骏马。(板书课题《马诗》) 3、简介诗人李贺。(生介绍,师适当补充) 二、预习检测: 1、多音字 燕似 2、词语理解。 月似钩:金络脑:走: 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学生字词,把诗句流畅地读下来。 四.小组内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能复述诗歌大体意思。 精读赏析,品悟诗情 1、生根据理解,补充句子。 (一望无际)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新月(像金钩),一望无垠的大漠沙石仿佛(雪一样晶莹洁白),我是一匹(珍贵)的骏马,我多么希望(受重用)。 2、赏析句子: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a、这是一幅(辽阔雄浑)的战场夜色图。学生诵读诗句,体会苍凉雄奇的疆场夜色。C、师小结: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a、这匹骏马的愿望是什么?联系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从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期盼能被当成良马,立功疆场的远大抱负。诉说盼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抱负。 b、交流体会: 同房兵曹的胡马一样,是骏马都渴望()。 同年轻时的杜甫一样,诗人李贺也渴望()。 C、师小结: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五、拓展训练

(诗词阅读题)李贺《马诗两首》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贺《马诗两首》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诗词阅读题 马诗两首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房星:《晋书天文志》中有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前一首诗表现了马在困境中仍保持骨力坚劲的美好品质,表现了作者在困厄中仍然坚守的坚贞、刚毅的精神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凄凉境况的怨愤。后一首诗抒发了作者因热望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慨。 (2)这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前一首诗主要使用对比手法,借此马与凡马、马的形体与马的精神的对比,突出了马的特殊命运和内在品质,并借此抒怀。后

一首诗主要使用烘托的手法,借外在环境的孤寒,反衬马建功立业的热望,曲折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幽怨。 解析: 品味重点诗句,是作答试题的关键。如第一首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马的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品质。犹自表现了作者在困厄中仍然坚守的刚毅精神。借马的形体与马的精神的对比,突出了马的特殊命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再如第二首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片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再如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即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此句表达了作者因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而生的悲慨。 对比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马诗此马非凡马》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五年级语文:《马诗》赏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马诗》赏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赏析】 《马诗》同题二十三首。这组诗,虽寄托不同。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怀抱。 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五首,可以作为二十三首诗的代表。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后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主人饰马

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全诗雄健,豪迈,一气贯接。 清人方世举评,《马诗》说:“乃聚精会神,伐毛洗髓而出之。造意撰辞,犹有老杜诸作未至者。率处皆是炼处。”其推许是很高的。 注释: [1]大漠:沙漠。此指西北沙漠地带。 [2]钩。一种弯形的兵器。 [3]络脑:即络头。 “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后四句重在写虚,写马的精神。第五句写胡马勇往直前、所向无前,所向无远道,没有障碍、视空阔为无物的精神。这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马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马诗 体裁:诗 题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 名字:李贺 年代:唐代 描述: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翻译: 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原文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赏析三: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写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这首诗属于寓言体或比体,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有兴,行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做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词语搭配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赏析四:语言赏析 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怪见长,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 赏析五:诗歌结构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考点: 一、必背名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解释: 关键词:燕山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关键词: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唐诗赏析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马诗·龙脊贴连钱》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一首。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这首诗是借良马不遇伯乐来抒发志士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慨。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作者:唐·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注释】 ⑴龙:健壮的马。 ⑵连钱:形容毛色斑点状如连接的铜钱。 ⑶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 ⑷金鞭:以金为饰物的马鞭。 【译文】 龙马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 银蹄奔驰白色一片如踏着云烟。 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 又有谁肯为它铸就饰金的马鞭。 【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开头一个“龙”字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奇特外观,银蹄踏烟之矫健体格,定是良马。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诗以龙脊银蹄的骏马自比,慨叹纵有千里马但却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与愤懑之情。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

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或“李长吉体”。

12课马诗、石灰吟、竹石鉴赏

《马诗》赏析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人,唐代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英年早逝,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短暂的一生,流传下来240余篇光芒四射的诗篇,其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有80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是历来写马之作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的组诗。 李贺写作马诗并非只是为了描绘马的外形,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赞美、讽刺,对他人或自己身世的悲叹或怜惜之情。 整体感知: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主题: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诗歌中的“马”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借“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鉴赏:诗歌中的骏马轻捷矫健,渴望驰骋沙场,诗人借马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鉴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请从修辞角度鉴赏诗歌前两句。 鉴赏:“沙如雪”不仅从视觉写出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月似钩”首先写出了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志向——此处的“钩”,就是冷兵器的典范“吴钩”,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象征。 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金络脑”象征着骏马受到重用,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踏清秋”声调铿锵,搭配新奇,“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使,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但以“何当”引出,却让人感慨扼腕,“何当”即“何时”,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石灰吟》赏析 一、了解作者:于谦,明朝大臣,军事家。既是清廉正直的清官,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据说于谦才十二岁时路经一石灰窑眼见石灰的锻造过程挥笔写此诗,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石灰吟》所咏不仅是于谦其人的坚定志向,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主题:本诗以石灰作比,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 三、整体感知:全诗句句在咏物,前三句着力描写炼石灰的过程,最后一句写石灰热切的追求,点出石灰的特性。句句语义双关,句句以石灰自喻,句句都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格。诗人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表达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气节。 三、句意理解: 1、前两句,写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首句强调石灰的前身经历的痛苦之巨大,第二句写被挖掘后经过的高温煅烧。“若等闲”写石灰的态度,面对严酷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淡然,表现石灰心甘情愿接受考验的精神。 2、“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3、《石灰吟》在托物自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石灰吟》给我们指出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系列的磨难。这个道理和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4、《石灰吟》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志向,请结合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对比,“粉骨碎身”与“浑不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石

《马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马诗》课堂实录 师: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呢? (指名三位学生背诵古诗,对出现的不准字音予以纠正,并予以鼓励。)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请大家看老师写诗的名字。(板书“马诗”)齐读课题。同学们见过马吗?请说说。(学生交流对马的认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可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今天我们要学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师: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要把诗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堂辅导,了解学情,及时个别辅导。)师:(指着一位同学)黄可欣同学很会学习,他读了几遍诗后,就把生字做上了记号,还把生字多读了几遍,这样就可以把生字记得更牢了。 (学生圈画生字,自读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可不可以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呢?小组长可以把老师发给你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考一考。 (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呢? (屏幕出示本首诗的生字。指名一个小组先来齐读生字,再指名一个学生按顺序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燕”“络”“踏”,再指名一个学生不按顺序认读生字,及时肯定学生,并在肯定中指导读准字音。)师:老师还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不用看字,只看你们的嘴巴,只要一做生字的口型,老师就能猜出是哪个字。 (师生玩猜字游戏) 师:我们把生字都读准了,那么把这些生字送回诗句里去,我们能读准他们吗?请同学们再来读诗吧,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读,教师巡堂辅导) 师:我们也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读一读。 (小组内一起读) 师:谁可以来大声的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评价一下别人读诗。 生1:(读完了这首诗) 生:李强同学读书声音很大,但是把“月似钩”的“似”字读成了“shi”。 师:王娜同学既会听,又会评。他表扬了李强同学读书的声音大,但又能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真棒! (老师用卡片出示了读得不准的“月似钩”三个字,组织全班同学巩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 生2:(正确地朗读了这首诗。)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 下册)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

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古诗房兵曹胡马诗翻译赏析

古诗房兵曹胡马诗翻译赏析 《房兵曹胡马诗》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前言】 《房兵曹胡马》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全诗托物寓意,借马喻人,抒写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卓尔不群的志向与锐于进取的精神。 【注释】 ⑴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⑵大宛: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⑶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⑷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⑸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⑹骁腾:健步奔驰。 【翻译】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 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完整版)《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张颖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2师:马是六畜之首。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 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 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 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一)前两句诗 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反复诵读) 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 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 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

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8.出示图 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 (二)后两句诗 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可是却恰恰相反。我们来读一读古诗的后两句。 2.幻灯诗 3.下面同学们细细品读着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含义? 4.生汇报 师:(幻灯片)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 5.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那个词看出来的?金络脑“快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师: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你从那个词体会到的?(,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感慨,期盼希望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 所以他才发出感叹:谁来读读这两句? 四、李贺生平升华全诗结构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在借马自喻(板书托物言志),那作者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房兵曹胡马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房兵曹胡马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房兵曹胡马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能横行。 译文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注释 ⑴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⑵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⑶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⑷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⑸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⑹骁(xiāo)腾:健步奔驰。 赏析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 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 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 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 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 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 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 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 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 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颔 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 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 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 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 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 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 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方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

《马诗》小学六年级优秀教案

(封面) 《马诗》小学六年级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交流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大宛()锋棱() 骁()腾堪() (2)注意书写:棱 (3)多音字组词: 燕:yān()yàn() 似:sì ()shì() (4)形近字组词: 婉()宛() 骁()饶() 堪()湛() 漠()摸() 俊()峻() 知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解诗题 “兵曹”:兵曹是参军的简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兵事的官员。“房兵曹”指姓房的兵曹。 “胡”:当时指西域。 “房兵曹胡马”:姓房的兵曹的一匹产自西域的马。 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词语点拨: 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峻:尖锐。耳尖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堪:可以,能够。 托死生:把自己的生死委托给马。指这种马值得信赖,能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骁腾:健步奔驰。 诗中所写的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诗人用哪几行诗来描绘这匹马呢? 诗的前四行从哪几个方面正面描写了马的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完整版)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 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马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1看诗题明对象,2看作者知背景3看诗文 解大意4看资料(注释)悟诗情5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好,我们 再次齐读诗题——《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 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 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诗文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燕钩络踏

《马诗》教学设计(1).docx

《xx》教学设计 xx 一、教学目标: 1.感悟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借物 xx 人的写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 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 (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人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xx人喜欢以“ xx ”良xx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时的李贺又赋予了马以怎样的形象。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自学要求, 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提问。

3、朗读之后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 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四)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27 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才华横溢, 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 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 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五)分步解读,理解句意 自读思考, 4 分钟 第一句: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说一 说写一写看谁写得最精彩。 第二句:这是谁发出的慨叹?他想得到什么?做什么?连成一句通顺的 话,看谁说得又通顺又流丽。 (六)体察诗蕴品悟诗情 1、自读第一句,思考 4 分钟 (1)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视觉听觉感觉想象,闭上眼睛想一想,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 (2)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3)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 么特别的意义?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 意的个性化理解。

马诗教学设计方案说课材料

马诗 马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一、教材分析 《马》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李贺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学情分析 乡镇中心校六年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

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1.感悟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课时2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 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 (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人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时的李贺又赋予了马以怎样的形象。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