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音乐创作教学的误区 音乐创作教学教案

走出音乐创作教学的误区 音乐创作教学教案
走出音乐创作教学的误区 音乐创作教学教案

走出音乐创作教学的误区音乐创作教学教案

教师手记

音乐创作教学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发的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所以在普通中小学尚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教学基础相对薄弱,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误区一目标不明要求过高

音乐创作历来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领域,包括曲式、和声、复调、配器等诸多各成体系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教学与其有着本质区别。后者除了包括最基础的音乐创作外,还包含音响模拟探索、简单乐器制作等许多内容,并不要求创造(创作)出多大多好的成果,而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不能过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尽量降低难度,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误区二重视个别忽略全体

由于有些学生参加校外辅导或特长训练等多方面的原因,相对于其他学科,学生之间音乐素质的差别更大一些。在音乐创造

教学活动中,会有一部分学生表现活跃,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如果教师缺乏“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加之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往往只关注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忽略其他更多的学生。久而久之,未被关注的学生就会变得消极,甚至抵触、反感音乐教学活动。

误区三缺乏指导随意创造

传统的音乐教学较多采用“传授式”、“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创造教学常用的“探索性”、“即兴性”等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可能不太熟悉,加上观念转变不够,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缺乏指导,甚至任由学生随意“创造”,有的还误解为这才是“开放性”的教学。殊不知,就算是即兴创作也应该在符合一定艺术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只是对中小学生降低要求罢了。因此,实施音乐创造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切勿使创造活动随意化。

误区四注重理性忽视感性

与“缺乏指导”相反,有些教师生怕学生“走得太远”、“太离谱”,为学生的创造(创作)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名为指导,实则限制了学生的表现自由。有的教师甚至故作高深,先灌输一大堆创作理论,再让学生开展活动,原想以“神秘感”吸引学生,可似懂非懂的孩子面对“清规戒律”望而却步。其实,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应当从感性出发,教师只需稍加点拨,他

们就能凭借自己独特的理解、敏捷的思维,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音响探索也好,即兴创作也罢,只要是学生内心世界自由真实的表达,就是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误区五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有限,他们创造的成果、创作的作品还很幼稚,不可能达到成年人心目中的“完美”要求,况且创造(创作)出好作品也不是音乐创造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不能以“成果”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以此为依据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相对于结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才是评价创造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误区六设置标准束缚思维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对音乐的理解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音乐的评价也没有标准答案,音乐创造教学更不需要“统一标准”。如果一切按教师标准进行“专项训练”,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创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去探索最佳表现手段,不用或少用统一标准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

误区七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音乐创造教学的内容相当丰富,大致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单是创作实践至少又包含创作节奏或乐句、选编前奏和间奏、记录声音或旋律、创作短

小歌曲、电脑创编音乐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穿插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各项活动当中。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有口唱、有笔写、也有动手操作;有个体活动,也有集体配合;有室内活动,也有户外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单调,比如总是让学生在课堂练习时“节奏接龙”、“即兴创编”,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误区八操之过急敷衍了事

“创造”是《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完成的教学任务,但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忽视艺术发展规律及青少年成长规律,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应当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实际能力水平,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从小学低年级“声音模拟”开始至初中“歌曲创作”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差别很大,教学安排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更不能草率对待、敷衍了事。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多种途径在文学中表现音乐,如声音、结构、主题和语义,等等。他们的音乐化创作表明:各门艺术是可以相互影响和渗透的,文学可以成功地模仿和表现音乐,因而丰富表现技巧,创造新的文学风格和类型。 中国现代作家和诗人模仿音乐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方法有:模仿声乐,如刘半农、刘大白等;从声音上模仿音乐的效果,大部分诗人都曾作过尝试,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沈尹默的《三弦》;从主题上暗示音乐,如穆木天、郭沫若等;从形式结构上模仿音乐乐思发展的手法,比较突出的如郭沫若、徐志摩等。此外,也有许多诗人深信通感的作用,企图在色彩描写中表现声音。实际上,这些手段经常是综合在一起的。而到了上世纪30年代之后,许多诗人如戴望舒、现代派诗人、九叶派诗人等,他们厌倦了前期诗人们“有形”的音乐化技巧,便更多地从语义、情绪、意象、心灵等“无形”的音乐上努力,而这类音乐化体验最终又总是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所有这些方式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三个途径:声音、结构、主题,如反复再现的意象就综合了这三个方面的成分。 一、模仿声乐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中有一类歌诗体作品,是在声乐影响下创作的,这种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作为歌词而创作的,其外形、音节和情调都是为了便于歌唱,从黄遵宪到田汉、光未然等人的大部分歌词均是这种体制。再如刘半农的《瓦釜集》里的“四句头山歌”,以及刘大白

的“卖布谣”和“新禽言”这类作品,这样的作品即使尚未被谱曲,也使人觉得其本身就是歌,可以选择已有的合适的曲调将它唱出来。另一类则并未想到谱曲和歌唱,只是模仿歌诗的体式和风格而已,所以虽然外形上像是歌,实际上其表现法、内涵和意境都富有诗的意味和深度,这种诗现代诗人几乎都写过,以便实验诗的音节的表现力,或者以歌的外形和诗的内质相互作用而呈现出新的风格。以西方现代派诗歌为主要艺术资源的九叶派诗人也写过这种诗,如陈敬容的《出发》便是二段体的形式,以“当夜草悄悄透青的时候,/有个消息低声传遍了宇宙—”为副歌。这一类的作品总能使人在心头唤起歌声来,从而极大扩展了诗歌的审美容量。 二、从声音上模仿音乐的效果 这一类型最早的名作是初期白话诗人沈尹默的《三弦》,这首散文诗模仿,再现了三弦的演奏。“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几行,“旁、墙、挡、荡、浪”是响亮的ang韵,“边、段、弹、三、弦、断”是比较响亮的an韵,“一、低”、“土、住”、“了、个”分别为细微的i,u,e韵,在响度和音色上形成呼应和对比。“旁、边、不”是双唇塞音,“段、低、的、挡、断、荡、土、弹”是舌尖塞音,“个、隔、鼓”是舌根塞音,以模仿三弦拨弦的音色。“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平声的双唇塞音加ang,an韵仿佛三弦明亮圆润的中音,平声的ang韵则仿佛其余音;“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上声的舌尖塞音加ang韵以及一连串的轻声和阳平,仿佛三弦低沉浑厚的低音;“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仄声的舌尖塞音加。ng,an韵,则颇肖三弦坚实清脆的高音,“声

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与心得

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与心得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了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

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流行只是一种趋势,只是说明了某个特定的时代、在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所广为传唱的歌曲。 具体到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高山流水、广陵散这类古曲是绝对民族的音乐,也在当时的皇室以及群众中非常流行。 再看近点的,比如红灯记、沙家浜这些样板戏都是戏曲形式吧?纯种的民歌,也曾经是纯种的流行歌曲。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文化渐渐丰富起来,不断融入了各种文化的元素,比如美国的黑人音乐、乡村音乐,南美的拉丁风情,非洲原著民的手鼓等等,我们的流行歌曲变得丰富起来,不再是单一的丝竹或者戏曲。 80年代末在广东福建一带最先流行起来的一种通俗歌曲叫做岭南乐派,比如万水千山总是情、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虽然融入了欧美文化的一些配乐方法,但是只要是中国人便能理解,因为其中最大的元素还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再看看如今,周杰伦、陶哲、王力宏等一批年轻的音乐人,更是认识到了歌曲民族性的重要,即时是一些说唱、摇滚之类的形式,内容却还是有民族特征的。 因此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民歌只是一种被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而现在的社会,只有在民族的东西里融入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

素,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音乐也是有强烈时代特征的艺术。 一、流行歌曲:一种新的声乐文化 1.美声、民族与流行声乐的区别 流行歌曲的形态风格极其多样,但音乐形式简单,内容贴近时代和世俗生活,演唱生活化,有着强烈的参与性,应该是大多数流行歌曲都具有的特点。 对歌曲美声、民族、流行的区分主要体现在演唱风格上。所以同样一首歌曲,配器也大致相同,却可以是不同形态之间游走。比如《你是这样的人》(三宝曲,宋小明词),刘欢演唱的版本可划分在流行歌曲里,戴玉强版又成了美声歌曲。其他如多明戈等大歌唱家都曾用美声风格演绎过流行歌曲。 美声歌曲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如同歌唱家所穿的礼服,在全世界都有大致相同的样式,有着高度的规范。它追求嗓音的丰美,即便表达痛不欲生,也是一种优美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已经器乐化,对嗓音的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运用混声,音域宽广,声区统一;有高、中、低声部的划分(这是美声唱法最大的个性区别所在);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为了声音融合、远距离传播而

高中音乐《中原民歌与创作》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原民歌与创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王大娘钉缸》和《小白菜》学会简单的民歌改编,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风俗习惯、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2、通过分析,学唱《沂蒙山小调》认识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并尝试简单创编。 3、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聆听、学唱、思考、创编”。了解民歌与创作 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和体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个音乐的感情,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我 国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 二、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聆听,准确体验《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聆听《王大娘钉缸》和《小白菜》,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改编方法。 教学难点: 1、体验,学唱民歌的韵味 2、学会简单的音乐创作手法,进行简单创编。 三、教学方法: 欣赏法,比较法,讨论法,创编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聆听一首歌曲片段,然后回答这首歌曲分是由哪首民歌的曲调改编的? 生:《茉莉花》 师:回答非常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而形成极其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歌,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吸收和借鉴民歌的曲调,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那么今天,就让老师带你们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中原大地的音乐神韵,了解中原的民歌与创作。引出课题《中原民歌与创作》。请看中原地区的地图,(出示中原地图图片)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原民歌主要是指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的民歌。 (一)《王大娘钉缸》 下面我们就来聆听一首河南地花鼓的代表作品《王大娘钉缸》,聆听的同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演唱有什么特点 (2)这首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唱词是什么?(是衬词部分) (3)这首歌曲让你联想到哪首熟悉的歌曲?(《好汉歌》) 2、学生聆听对比《好汉歌》中的相似旋律。(通过对比,总结创作方法,部分照搬,增减音符,改变节奏) 实际上,《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正是借鉴了《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的一些素材创作而成的。) (二)《小白菜》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王亚丽 (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甘肃定西 748407) [摘要]:音乐创作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应注意消除音乐创作神秘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引言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消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做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

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带入到其他音乐教学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

巴赫音乐创作及风格

“巴赫”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小溪”,但在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眼中,这个名字更像是不可能被超越的高山,无法完全触及的海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集中代表,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 1685年,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是几百年来巴赫音乐家族的第五代,基督信仰和音乐艺术,是这个家族给予巴赫的丰富产业,也是他日后达到艺术巅峰的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1700年入教堂唱诗班学习;1703-1708 年担任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教堂的管风琴师;1708-1717年担任魏玛公爵的宫廷管风琴师,后升为乐长;1717-1722年担任安哈尔特-克腾的宫廷乐长;1723-1750年担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乐长。在莱比锡的27年是巴赫音乐创作最旺盛,作品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钢琴《平均律曲集》48首、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以及晚年作品《赋格的艺术》;室内乐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4首管弦乐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借鉴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形式)等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音乐史自中世纪以来,声乐处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使器乐作品创作有长足的进步,从而和声乐并驾齐驱,带进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繁荣。 在宗教音乐领域,巴赫的作品更为丰富,管风琴作品《众赞歌前奏曲》大约170首;其中声乐作品康塔塔200多首(23首为世俗题材)和《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充分展示了巴赫的音乐戏剧才能。其中《马太受难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情感的壮丽的史诗般的戏剧”(强力推荐),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巴赫的宗教声乐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从世俗人性观念出发对信仰的解释,其中所揭示的心理情感的深刻程度是同时代音乐家所不及的。 巴赫的音乐创作与德国音乐艺术传统的紧密联系,德国管风琴音乐、新教的众赞歌是他艺术创作的基础。巴赫一生虽然没有离开过德国,但通过抄普学习的习惯,涉猎了当时许多其他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在艺术创作上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各种体裁风格的艺术成就,并在在复调音乐中锤炼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强

《卖报歌》音乐创作教学案例

湘教版三年级音乐上册《卖报歌》音乐创作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那是在这学期的一天,我在三年级上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这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卖报歌》。可在学***曲之前,却发生了一件有趣而“出格”事,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从而引出了本案例。 二、情景描述 那天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心想这节课应该能完成教学任务。上课铃声一响,我充满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视唱训练(发声训练)各环节的结束,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卖报歌》环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新歌《卖报歌》。” 当我正要播放录音时,忽然听到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里像春雷一样响起了一句“怪声”,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谁在唱。说起来有趣,这位同学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或上下学路上即兴式地演***曲,有的是自己新编的,有的是将流行歌曲改了歌词并“变了调”“瞎唱”的。因此,同学们把他***叫作唱“洋戏”,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在嘲笑他。就在这一刹那之间,我想了许多关于如何处理这突发事件的方法。为他竟然敢在课堂上瞎唱,实在是胆大妄为。他明显违反了课堂常规,应该受到严厉批评。然后继续上课,聆听录音《卖报歌》。可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个同学时,我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音乐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我明显感受到,他正在等待“挨训”。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虽然违反了课堂常规,但它有没有闪光点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我们应“鼓励创造”。难道这不是即兴创造吗?难道我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认为他在“瞎唱”?虽然听起来并不是很优美,但是否可以借机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难道这不就是他在课外表现出来的最大兴趣吗?如果我严厉批评他,他还会对唱“洋戏”感兴趣吗? “新课标”理念告诉我,我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我不能扼杀他对创编音乐的兴趣;我不能歧视行为习惯上有偏差的他。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音乐创造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和地对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演唱的歌声吓了一跳。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编的歌还是很风趣的,否则,同学们也不会被你的歌声逗笑了。你能再为大家唱一遍吗?”他似很羞涩地站了起来,又唱了一遍。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我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小看他这一句演唱,你们可知道,我们有许多作曲家也是这样哼唱出来的。但要编唱得好听,也是很困难的。不信,我们来试试!”于是,教室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哼唱声。经过同学们的尝试哼唱,我让一些同学进行展示,并让其他

浅谈音乐创作教学中的一些简便的实践学习方法

经历几年的教学,我在实践中对音乐课堂的创作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1、依靠原课文材料进行创作,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 基于课文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例如:让学生把学会的这首歌的内容展开,去想象,去创作。把他们对歌曲感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所以,我请学生上台来说一说歌曲描绘的故事,他们都讲得有声有色,有的甚至还会模仿不同角色的语言声音来表现故事中的每个角色的特点,他们各显身手,都想表现自我的创作才能。 2、进行旋律片段的创作 旋律片断的创作,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进行旋律片段创作的练习,,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以后,适时地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以这些规律去指导今后的练习则大有好处。例如,为旋律选择未尾结束音的练习做多了,我们可以进行总结“一个完整的旋律其结尾往往给人以终止的感觉,造成这种终止感的因素之一,便是旋律以它所属的调式中最稳定的主音为结束音”。平时在唱歌、视唱、欣赏以及旋律片断等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各种调式的主音是什么。如大调式主音是1,小调式主音是6,商调式主音是2,徵调的主音是5等等。平时也可介绍旋律发展的手法,如:重复,模进,对比。如:师生互动,接唱旋律,我们唱出或者弹出前半段(句)曲调,请同学们去接唱,如:老师唱:1 2 |3- |,学生就唱:3 2 |1- |(师)3 4 |5- |(生)5 4 |3- |等,加强他们对乐曲终止及曲式中起承转合的感性认识。 3、表演类的创作 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他们期望老师允许其边唱边动作或边欣赏音乐边动作来表现音乐。事实上,依靠身体动作有助于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机会,以此促进学生即兴创作能力的提高。即兴律动。学生在静听音乐的基础上,创编出与音乐相符合的动作进行表演。如:《小企鹅》一课,在听唱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模仿小企鹅的动作来,既进一步理解巩固了歌曲,加上动作,很好地配合了歌曲的节奏,对掌握歌曲的旋律学习也极为有利。又如《小雨沙沙》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春雨的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打击乐器,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下雨和麦苗的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敲击沙捶进行伴奏。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听赏后即兴表演 欣赏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创作活动。先让学生静静地专心聆听音乐,边听边想,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通过情景、律动、舞蹈、声势(拍手、拍腿、跺脚)等自由地表演音乐的节奏、旋律或内容。如:《采茶舞曲》,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动作来表现采茶女的情境,再现的欢快的劳动的音乐形象。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创作活动与表演融合在一起,灵活多变,随意而为,敏捷而又自然流畅,因为具备这些特点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并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提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课堂的即兴创作,能够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闭的记忆,开启了学生的心灵,放飞了学生的情感,使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广阔天地。

音乐创作的类型有哪些

音乐创作的类型有哪些 对于标题音乐,可强调通过标题的启示,使现实与感情思想更易结合起来。 ②歌曲将歌词的形式规律加以定型,使其所表现的感情相对固定,并将其各种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及解释。 ③戏剧性音乐。 包括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如舞剧、歌剧等,主要是对剧中人物性格、活动、反应作出创作者的主观评价,转化为感情表现及体验,并将其运动过程固定为具体的形式。 这时,音乐是另一艺术的感情体现,而该艺术就成为音乐的具体形象表现,至于其主次关系则因情况而有不同,其思想性内涵往往由该艺术直接反映出来。 即兴创作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作曲家也就是演奏(唱)家,亦称为即兴表演。 最早出现于古代音乐初创时期,但迄今仍在世界各国音乐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即兴创作因时代、民族而有不同的传统。 它是作曲家(或演奏家)根据瞬间的感受,使音乐内容具体成形的创作活动,并随着创作者的演奏水平与现场发挥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即兴创作的特点是富于激情,现场发挥,灵活多变,但时间短促,缺乏推敲的余地,不易尽善尽美。

因此,在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分成创作与演出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当代演出实践中,仍保存即兴创作成分的,如东方某些民族的音乐以及西方的爵士音乐等。 西方某些现代作曲家有时也强调即兴创作的因素,如偶然音乐与一些先锋派的作品,着意在强调音乐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上,其基本含义已有所不同。 所谓完成,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创作的对象已经满足法定的作品构成条件,既可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二、目前可以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各省直辖市主管部门备案部门申请登记,数字作品形式的著作权归属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自办的第三方登记中心或有可信第三方支撑的能够证明作品备案存证时间的机构,三、可选择融合和集成各种数字版权技术和权威时间戳公证处公证邮箱等可信第三方群支撑的支持的大众版权认证保护平台进行音乐创作作品自主存证和首次发布智能认证,取得作品归属权初步证明,需要时,通过司法鉴定,增强证据的法律效率是核心保障。 音乐创作的IOS软件软件名称:音乐创作英文名称:BeatPad软件类型:音乐软件软件版本:4.6.2软件语言:英语,中文等软件大小:162.00 MB软件现价:¥30.00(请以iTunes实时价格为准)支持系统:需要iOS 4.3 或更高版本支持终端:与iPhone、iPod touch、iPad兼容,已针对iPhone 5 进行优化。 猜你感兴趣:1.音乐创作是怎样的2.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3.流行

优秀音乐教案集锦

《在动物园里》教学设计 北京丰台区芳星园小学韩莹 【教学内容】 歌曲《在动物园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歌曲《在动物园里》是一首波兰民歌,结构为方整性平行四句体。描述了孩子们在动物园里见到各种动物时愉快而惊奇的心情。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可以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并通过模仿活动,感知并理解音的长短。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带有幼儿的特点,他们往往好奇好动,更喜欢模仿。因此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很重要。孩子们很喜爱小动物,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让他们感受并理解音的长短。爱动物也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这个时期也是让儿童认识什么是友善,认识动物、认识大自然的最好时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以及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熟悉“X —”和“X”,感受音的长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演唱《在动物园里》,启发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用轻快的声音表现小朋友在动物园里看到许多动物时惊奇又高兴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 3.知识目标:感受、理解音的长短,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及表现歌曲的能力。 【教学过程】 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一、感受音的长短 阶段目标: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听辨和比较,感受音的长短,熟悉“X —”和“X”节奏。初步感受多声部节奏。 教师活动: 1.导言:今天老师请你们和我一起到森林动物园去玩,你们听,是谁在门口迎接我们呢? 2.播放课件:小猫、小狗的叫声。 3.提问: (1)是谁在迎接我们?你能模仿一下它的叫声吗?将动物的叫声写到黑板上。 (2)小猫和小狗的叫声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把合适的节奏贴到动物叫声上面。 4.谁来扮演小猫?谁来扮演小狗? 5.边分组读小猫和小狗的叫声,边听听老师扮演的是谁?它的声音什么样?是长的还是短的?学生读的时候,老师用X X X X 节奏模仿小鸟的叫声。 6.想一想,谁的叫声和小猫一样长?谁的叫声和小狗的叫声一样长?谁的叫声像小鸟? 学生活动: 1.听动物叫声。 2.模仿,并把合适的节奏贴到黑板上。 3.边拍节奏边模仿动物的叫声。 4.分小组,扮演小猫和小狗,边拍节奏边读,练习多声部节奏。 5.边读边听,说出小鸟的叫声,和老师一起读节奏,感受三声部节奏。 6.学生创编一组节奏,并分组读一读。做三声部节奏练习。 二、学习歌曲《在动物园里》 1.学习歌曲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和接唱,学会歌曲。 教师活动: (1)导入: 动物园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一起参观。老师看到了小动物们,心里真高兴,你们想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动物吗?听老师唱一首歌。范唱。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教学-

度?上一记录O返回O F载?打印? Email ?下T记录 【标题】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教学 【作者】孙娅红 【关键词】中小学创作教学 【指导老师】周庆 【专业】音乐学 【正文】 一、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始重视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到现在已有较大发展。在欧洲,以德国为基础,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开展过一场艺术教育运动,通过“创作教学”,培养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实施艺术教育,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到一定高度。此后,“创作教学”在各国开始盛行。 在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1]也曾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音乐“创作教学”领域,从1930年左右开始,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过去以视唱、读谱等技能训练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加以否定,提倡适应儿童个性、扩展创造性的音乐创作教学。此时,穆塞尔也反复强调,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创造性教育,特别是在音乐创作教学内容 方面,美国教育者协会(MENC在1990年发表的〈〈未来方向和行动的研讨会决议》 中,可以看到美国音乐教育从“熔炉”方向转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向”的格局。 相比之下,对音乐创作教学的重视与研究,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在我国,是从7月国家新制定的“新课程标准[2]”,才开始扭转了以往的枯燥的“灌输式”及纯“专业技能训练化”的教学理念。周庆东曾在〈〈新课标下音乐教学初探》[3]中说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适时安排一些让学 生自由参与创作活动,让每位学生在课堂这个小舞台有所发挥,有所表现”。夏宗 贵也曾在〈〈改变你的音乐课堂》[4]中说到“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出一些有风格特点、节奏鲜明的曲子(如进行曲、舞曲)来欣赏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敲击拍子,跳出优美的舞姿;还可以给学生欣赏音乐情景故事〈〈狮子、猴子、小鸟》借助小动物的情节,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故事的音乐中随意的模仿狮子、猴子和小鸟等小动物的动作,学生非常有创意的用不同的头饰装饰自己, 生动形象、活泼可爱”。的确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的,颁布实施之后,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得到了很好发展;并出现了灵活多样的“音乐创作教学”的新局面。 那么,“创作教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缪力曾在〈〈音乐创作”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高萩保治先生讲学要点》[5]中说到: “音乐创作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不同于一般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而是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领域,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广义上它包括音乐教学中的各个领域(如:歌唱、演奏、舞蹈、欣赏等);狭义上“创作教学”指在音乐教学中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音乐创作活动。

音乐课件制作的准备

音乐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 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虽然可由音乐教师来独立完成,但是它涉及了计算机程序、文字编写、照相摄像、音乐制作、录音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周密地计划编排课件内容、大量收集素材、细致地制作调试课件就成为音乐教学课件过程中几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由于音乐课件的特殊性,制作音乐课件之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以使课件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活泼,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确定教学课题 音乐教学的内容,一般来说都可以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做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进行教学。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许多鲜活的内容如唱歌、演奏乐器等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要是做成课件来教学,反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弄巧成拙,同时也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对于那些用语言不易描述,比较抽象,规律性不强,难于理解,需要学生反复练习的内容,我们则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制作课件。 因此我们确定适宜制作课件的内容符合如下几个特点: ⑴由于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单纯用语言来讲述,不能得到较好教学效果。例如乐理知识、音乐史的知识等。 ⑵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交互式的练习题。音乐教学中需要学生加强记忆的内容,如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主要作品等。 ⑶教学内容适合于图文并茂、形声并举的形象化表现形式。例如音乐课中对于各种乐器的介绍等。 ⑷如果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有帮助。 二、构思音乐课件 制作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编写成思路清晰、内容精炼、突出重点、适宜计算机表达的脚本。 脚本是为多媒体课件的具体制作而设计编写的。脚本的文字要利用多媒体手段正确反映音乐教材中的概念、理论等,同时还有反映出如何利用图片、视频、音乐、音响、解说与之配合。写解说词时要明确主题、把握层次、精选素材、突出发挥多媒体课件图文并举的特点。语言直白流

浅谈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一)

浅谈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一) 音乐作品有没有内容,音乐内容是何种音乐本质的美学问题,一直是两种音乐美学思想争论的焦点。这同中外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争论是一致的。凡是主张美存在于主体的主观心灵的美学派别,就认为音乐根源于主体的主观世界,反映的是自我。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美学观出发,主张:“音乐表现的是只有完全无对象(无形的)的内心生活……完全空洞的‘我’,没有内容的自我。”①他所说的“自我”,实则是“理念”,音乐反映的是“理念”,黑格尔的音乐美学观,正是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反映。 19世纪,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明确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②他将音乐本身流动的旋律归结为音乐的内容,以音乐的形式代替了音乐的内容,实质上,是取消了音乐的内容。笔者认为,汉斯立克的“为音乐而音乐”的形式主义的音乐美学观,显然是接受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否定了音乐内容的审美意义,否定了音乐同客观现实的必然联系。 在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古籍《乐记》,充满着唯物主义精神,其音乐美学思想十分宝贵。《乐记》的开篇就阐明了音乐产生的根源:“凡音之声,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③“人心”——“感于物”——“形于声”,这就是音乐产生的过程。由于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激起某种情感而发出了“声”(音乐)。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的内心世界,受到了客观事物的撞击而震响了心弦,激起了思想情感,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基于这一唯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进一步阐释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美学问题。“乐者,心之动也。声音,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④音乐是表现内心感受的,乐音是音乐的现象,节奏、乐音的变化是乐音的组合。制乐的人,要表现内心感受的音乐形象,要对乐音的组合,节奏的安排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心之动”“乐之象”是指音乐的内容;“文采节奏”“治其饰”是指音乐的形式。 唯物主义美学认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音乐通过乐音的组合,流动的旋律,借助听赏者的想象间接反映客观现实,即使表现某种思想情感的抒情性音乐,也是主体有感于客观事物而激起的,从思想情感的折光中映现客观事物。 音乐内容,是音乐家集中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生活,经过美学理想的筛选,审美情感的浸透,精心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它凝结着音乐家的世界观、美学思想、鲜明的爱憎、创作技巧和心血。音乐形象是音乐家的“自我”同经过提炼的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听觉艺术形态。 抒情性的音乐作品,其内容就是情感内容,音乐形象就是情感形象。 叙事性的音乐作品,其内容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图景。 音乐家赋予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内容是作品的灵魂与生命,是构成音乐作品的第一要素。但是,音乐内容是无形的、无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只有依存音乐形式中,隐含在乐音组合中,才能存在。音乐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音乐形式才能得到表现,才能为人们所听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无法分开的,离开形式,音乐就不存在,离开内容,形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音符,毫无欣赏意义。分析内容,离不开形式;分析形式,离不开内容。只不过有所侧重罢了。音乐形式虽然是第二义的,但是,它是音乐之为听觉艺术的最本质的独有的特征。没有音乐形式就没有音乐。在音乐领域里,可能存在没有内容的劣品,但不存在没有形式的音乐。只有音乐内容配以相应的音乐形式,才构成完整的音乐作品。

音乐教学案例---创作起始课教学设计

揭开创作的神秘面纱 ------------创作起始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习音符等音乐基础知识。 2、乐于尝试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乐思,使学生体验到音乐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作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兴趣。 2、初步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 1、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 2、识谱与唱谱。 教学方法: 引导法、视唱法、听唱法、题例分析法等。 教具准备:

1、钢琴、歌片。 2、电子琴数架。(每6人一组,每组一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巧铺垫-----------------题例分析。 1、导入谈话,激情感染:和同学们一起上创作课,老师非常高兴,为表现我此时的愉快心情,老师为你们演唱一首歌曲,请同学们随歌曲做拍手律动,表现一下歌曲情绪。(教师演唱自己根据一个学生的同名诗歌创编的歌曲《春光校园》)。请学生说说对歌曲的感受。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朝气蓬勃的歌曲是谁创作的吗?(出示歌片,告诉学生作者就是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从心理上消除顾虑。) 2、释疑解难,走近创作:教师讲述自己创作歌曲的经历,介绍曲调与歌词的关系,如;因为我觉得歌词情绪欢快活泼,所以选择大调式、四二拍等。从中告诉学生有关调式(调号)、拍子(拍号)的写作格式及意义。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看谱例,说说一首歌曲由哪些部分组成?从这首歌曲的谱例上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因材施教,多问多知、适当把握) 3、下面咱们就按照同学们总结出来的几个歌曲要素来尝试创作歌曲。

二、熟读成诵见真情------------------诗歌:歌词。 1、诵读古诗《所见》,学生分析古诗情绪情感。 2、确定调式、拍子。 3、反复诵读,写出停顿。 牧童 /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或者: 牧/童 /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 欲/捕/鸣蝉, 忽/然/闭 /口/ 立。 三、未成曲调先有情------------------音的长短:节奏。 1、按照诵读停顿,确定每个字的长短对比。

音乐教案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预习提示: 无论走到哪里,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调,每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你知道《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吗?用心读读课文,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字词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周一来学校后第一件重要的事是什么吗?我们学校有重要活动时,第一项又是什么?每当我们国家有重要活动时,第一项又是什么呢? 2.可见,国歌在我们国家、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神圣!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国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己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 (1)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2)交流读懂的地方,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交流已解决的问题(谈收获),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并将重点问题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音乐创作教学活动

音乐创作教学活动 1.老师有表情地演唱第一段词,学生聆听歌曲(围成圈,师和学生坐一起) 活动意图:从听觉感受入手,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短期的音乐记忆和表象,即耳音。 2.老师唱第二遍,学生集体轻声哼鸣跟唱,并用自己最舒服最自然的方式随乐律动 活动意图:通过第一遍的聆听,用联觉感受直接情绪体验,获得最初步的完整歌曲体验经验。 3.老师唱第三遍,学生边听边拍出旋律节奏,用两指轻敲手心(师轻轻站起,绕学生走一圈,注意动作的美感与音色) 活动意图:将歌曲旋律节奏单独抽出,用体态律动的方式集体表演节奏,体验歌曲的节奏风格(一字多音)与节奏产生的情绪。 4.(师轻轻坐回原位,歌声不停)带领学生用摇船的感觉在腿上拍出旋律的节奏,师唱时要有情绪力度的变化 活动意图:要素叠加增强体验。 5.从唱的基础上直接转为集体朗诵歌词 活动意图:体验歌词与旋律的节奏对应,想象并体验歌词的意境,获得内容情感体验,注意学生韵律、语气、嗓音、呼吸、强弱等的整合与校正,为学生掌握节奏和发音打好基础。 6.师生互动接唱词,学生摇船并唱划红线的歌词部分,从衬词“嘿呀啰的嘿哟”的两小节到全曲划红线,共唱六遍

活动意图:学生接唱完整歌曲,整合歌词、节奏、旋律三要素。此时最难学的旋律音高被自然地融在整首歌曲的进行当中。 7.(PPT出示横线,填空)即兴问答填词,师生一问一答,学生不要统一答案,“嘿呀啰的嘿呦”一起唱 活动意图:学生根据情感体验即兴编创歌词。 8.(PPT出示第二段原词)视谱完整唱第二段词,师生一问一答,统一答案,“嘿呀啰的嘿呦”一起唱 活动意图:完整体验原曲音乐。 9.全体分为两组,生摇船体验两艘大船,完整问答 活动意图:丰富歌唱体验,有表情的完整演唱,并随教师体态律动,充分享受演唱歌曲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创作abc

[分析]音乐的创作过程,音乐理论和创造性的表现大多数人都想知道物品是怎样制作的。不过,每当谈到一首乐曲是怎样写成的时候,们就爽快地承认自己完全迷惑不 解。作曲家是从哪里开始创作的,他怎么能持续地写下去----也就是说,他如何学会这门手艺的并从哪里学会的完全被一 片不可穿透的黑暗所包围。简而言之,对大多数人来说,作曲家是个神秘的人物,而他的创作室则是一座无法接近的象牙 塔。 数人希望首先听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与创作有关的灵感问题。当他们发现作曲家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整天思考这个 问题时,他们感到难以相信。外行总是很难认识到作曲对作曲家来说是多么自然的事,他倾向于把自己放在作曲家的位置 上,从外行的角度来观察所涉及的问题,包括灵感问题。他忘了对于作曲家作曲就象履行一种天然的职责,像吃饭和睡觉 一样,这是作曲家生来就应该做的事;而正因为如此,在作曲家看来作曲就失去了这种特殊的效能。 因此,面对灵感问题,作曲家不是对自己说:“我现在有灵感吗?”而是说:“我今天想作曲吗?”若是他想,他就去作 曲。这多少有点像你对自己说:“我悃吗?”如果你觉得悃,你就去睡,如果不悃,就不睡。假如作曲家不想作曲,他就不 作。问题就这么简单。当然,你作完曲后,希望每个人 (包括你自己)都承认这首作品是你在灵感激励下写的。不过实际 上这是最后添上去的。 有一次有一个人在公开的讲坛上问我是否等待灵感的到来。我的回答是:“每天都是!”不过这决不是指消极地等待天 赐的灵感。这正是专业工作者与浅薄的涉猎者的区别所在。专业作曲家可以一天接一天地坐在那里写出某种类型的乐 曲,在某些日子写的无疑会比其它日子写的好一些,但首先是要有创作能力。因为灵感往往只是一种副产品。第二个引起 大多数人兴趣的问题是:“你作曲时用不用钢琴?”现在流行一种看法,认为用钢琴作曲是不体面的,从而联想到贝多芬在 田野里作曲的情景。只要稍加思考就会认识到,在今天不用钢琴作曲已不像莫扎特或或贝多芬时代那么简单了其原因之 一是和声学比过去复杂多了,现在很少有作曲家能够一点也不参考钢琴的效果就把整首作品写下来。事实上,斯特拉文斯 基在他的《自传》中甚至说过,不用钢琴作曲是错误的,因为作曲家一刻也离不开“音响材料”。这样说未免走到了另一个

音乐教案《音乐与影视作品》

音乐与影视作品 教学目的: 1、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乐曲风格等做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主题音乐的作用 2、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 3、能大胆的将自己熟悉的影视歌曲介绍给大家,与同学一起分享 重点:探究影视音乐的作用 难点:为影片场景创编节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同学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你看过的电影有哪些? 2、播放音乐《my heart will go on》,引导学生谈谈对此音乐的感受,音乐的主题情绪以及音乐的名称和出处。 3、导入主题 二、主题音乐与剧情的关系 1、看剧照猜电视剧名称 2、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并分别讲出这四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曲。 3、课件出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这四首歌曲。 4、连续播放四首主题歌曲,鼓励学生能轻声哼唱,体会每首歌曲的情绪及音乐风格 5、讨论。 A、每组学生各选择一首歌曲,分别实行分析讨论。要求从歌曲的歌词、情绪、音色、音乐风格和特点,及与各自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歌曲。讨论时记录,以便各组交流。 B、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师:小结。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大江东去》就是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娓娓道出悠悠的千年往事,唱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和千百年来人们对历史的评说。在电视剧《红楼梦》里的《枉凝眉》个性鲜明的唱出了剧中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唯美的描绘了贾林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曲调凄婉、哀伤,如泣如诉的歌颂了二人的凄美爱情预示着他们悲惨的结局。《好汉歌》采用了在河南、河北等地广为流传的民歌曲调写成。高亢,简练,基调豪放,反映梁山好汉的性格行为特点。《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 C、问:如果把《枉凝眉》和《好汉歌》的曲调对换,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D、师:绝大部分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体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 三、音乐对剧中人物形象及场景的作用 1、播放无声电影《狮子王》片段 2、播放原声音乐 思考:影视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以及场景之间的紧密联系 3、小结 四、实践:为剧中人物创编节奏,注意速度、力度,音色 师:音乐在影视作品中表达感情的基本元素也非常之多:音色、节奏、速度、旋律、力度、和声、调式、配器等。不同音乐元素的使用为影视作品营造了不同的氛围,抒发了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