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

“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关键人物:马礼逊主持、米怜(署名:博爱者)主编

重要年份: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

1821年,因米怜病重,停刊

规格:雕版印刷,中国书册式,每月一期

报纸地位: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办报宗旨:“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首先,宣传“神理”;其次,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介绍“国俗”,即各国情况;此外,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

发行方法: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区免费赠阅

操作思路:文中大量引用孔孟言论,以迎合读者;文体丰富,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体;刊载第一篇消息。

历史意义: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刊载的科学知识,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科技知识的大门,这种方式也常常被后来的传教士编辑报刊时所使用。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影响并不很大,但一部外报侵华的历史由它开端,这种政治影响却是很深远的。总的方面看,它的创办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侵华政策的需要。但在实践上因其所处历史条件的不同,它的侵略性质又不象后来一些同类刊物那样明显、那样强烈。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

关键人物:郭士立(创办人、主编)

重要年份: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

1838年,终刊

内容:

内容也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知识的文章也不多见。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

《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

关键人物:葡萄牙立宪派

重要年份:1822年9月12日,于澳门创刊

1822年12月26日停刊

规格:葡萄牙文,周刊

报纸地位: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报刊,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也是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报纸。

内容: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猛烈抨击贵族保守派,1823年保守派发动政变,报馆被封,创办者也被捕。

《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

关键人物:马地臣、伍德

重要年份:1827年,广州创刊

性质:商业性报纸

内容: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又译《中国文库》)

关键人物:裨治文

重要年份:1835年5月,创刊

1851年12月,停刊

规格:英文,月刊

出版地:广州、澳门、香港

目标受众:西方商人传教士为主,也有其他通英文的中国口岸商人

宗旨和目的:主要是为欧美列强提供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方面的情报,为武力侵略中国服务。

历史价值:《中国丛报》在推动基督教教化运动的同时,对传播汉学起到了独有的连带作用。当代价值:《中国丛报》是西方第一份主要以中国为报道、研究对象的刊物,它的出版无疑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对于当下中国的清史研究者来说尤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

《遐迩贯珍》

关键人物:麦都思

重要年份:1853年8月1日,于香港创刊

1856年5月1日终刊

规格:最早使用铅字排版,中国书册式,中文,月刊,有中英对照目录

历史背景:

当时在香港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外文报纸并不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他们需要了解政治和科技,需要传播商情信息,于是《遐迩贯珍》便应运而生了。

内容:

①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介绍西方国家政史地和科技知识;②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③重视新闻报道,新闻涉及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④曾大量报道太平天国运动和早期香港情况,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香港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业务创新:

曾登载新闻图片,为新闻报刊之首创。该刊曾设广告专栏“布告篇”,这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政治倾向:维护英国殖民利益

《字林西报》(前身《北华捷报》)

关键人物:奚安门

重要年份:1850年8月3日,于上海创刊

1951年3月,停刊

历史演变:

前身为《北华捷报》,曾经是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一份英文报纸。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最久的英文报纸。于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改名为《每日

航运和商业新闻》又译《航务商业报》。1864年7月1日,将原来《北华捷报》的副刊《船务商业日报》改为《字林西报》,原来的《北华捷报》周报改为副刊,偏重于时事政治,随《字林西报》赠送。

内容:

它以“公正而不中立”做为社训。其实,它公开维护英国政府和商人的在华利益,宣传殖民政策,多次成为中国进步舆论界的斗争对手,是不“中立”的,更是“不公正”的。

《六合丛谈》

关键人物:亚历山大·伟列亚

重要年份:1857年,于上海创刊

办刊主旨:“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和“务使穹苍之大,若在执掌;瀛海之遥,如同衽席”。

内容:

不同于此时之前的其他刊物,本刊物并非纯粹性宣传基督教义的宗教性刊物,而是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发行区域大,但是实际发行量很小,一年后停刊。

意义:是第一份现代中文报刊,是第一个通过市场渠道向大众发行的报刊。

重要性:

一是从它的创办时间上看,《六合丛谈》创办于1857 年,其时上海经济地位不断上升,逐渐取代香港成为新的贸易集散地。因此上海成为新的报业中心,出现了大量的刊物,而上海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刊正是《六合丛谈》。

二是,以1858 年《六合丛谈》的停刊为标志,可以将中国近代报业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中“1815 年—1858 年”是“宗教月刊时期”,1858 年之后为“新报的萌芽和发展期”。《六合丛谈》正处在“宗教月刊”向“新报”过渡的重要节点上,在《六合丛谈》之前,中文报刊的出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诞生了诸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等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中文刊物,近代报刊的编辑、经营理念也渐趋成熟。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重要年份:1857年11月3日,于香港创刊

规格:两版一张,两面印刷,每逢星期二、四、六出报。

性质:中国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以单面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内容: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少量新闻。读者为商店职员。后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及《中外新报》,成为独立的报纸。

《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

关键人物:林乐知(美国传教士)

重要年份: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

1907年7月,终刊

规格:中文,半周刊,后改为月刊

内容:林乐知曾把该刊内容分成教会近闻、中外政治近闻、格致近闻等栏目。它发表了大量评论时政的文章。

历史演变:

前身《中国教会新报》,起初为宗教性质刊物。从第201册起改名《教会新报》,从第301册起改名《万国公报》,报刊内容开始演变为非宗教性质。

体例方面,第一是全录京报,第二是“各国新奇事件”,第三是“教会近闻及各处信息”,第四是“西国制造机器军械电线天文地理格致算法各学”。

读者对象方面,从一般教徒扩大到政界和士农工商各式人等。

历史地位:上海最有影响力的中文宗教报刊,鸦片战争后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周刊。

《申报》

关键人物:美查

重要年份: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

1949年5月27日,停刊

规格:初为双日刊,后改为日刊(周日除外)

报纸性质:商业报纸。它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

历史背景:

《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历史演变:

1872年创刊,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营利为首要目的,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四个月,销量增至3000份,击垮了《上海新报》。

1912年转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九一八”、“一二九”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道。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

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杀害后,言论逐渐趋于保守。

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察新闻,自动停刊。

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

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初期特色:

《申报》的创办初期特色是:把盈利作为首要目标。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经营管理方面:①尽量降低报纸成本;②努力搞好发行;③大力招登广告;④搞多种经营,陆续出版了文艺期刊、时事画报,开办了书局,成功兼营其他出版事业。

报纸内容方面:①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尽量中国化;②重视言论;③重视新闻报道,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④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只用了半年多,就击垮了《上海新报》,成为上海唯一的中文商业报纸。

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

《循环日报》

关键人物:王韬

重要年份: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

宗旨:变法自强

内容:

①共四版,第一版为商品行情,第二版为新闻,第三、四版是航运信息和广告。商情和广告占大多数版面,是一份商业经营型报纸;②《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③该报取名为“循环”是因为王韬是循环论者;④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论说,思想和学识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经常被内地报刊转载,产生过一定影响。

历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行业地位: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创新报刊政论文体。

报人:王韬

定义: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主要作品:《弢园文录外编》,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报学思想:

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办报立言”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通才”,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政论特点:

1、内容广泛,篇幅短小;

2、政论切中时弊,透彻鲜明,借国内外大事阐述见解;

3、直抒胸臆,感情充沛,文字畅达,反对无病呻吟和刻意模仿,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历史贡献:

1、首开我国报纸政论的先河,以政论为核心和灵魂,思想对于以后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影响很大,为以后文人办报和文人论证奠定了基础;

2、初步形成了新的报章文体,反对八股和形式主义,主张达意为主,对冲击旧文体的桎梏,促进散文改革起了很大作用;

3、对我国最早的新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是我国近代用专文表达报学思想的第一人

《时务报》

关键人物:梁启超(撰稿人)、黄遵宪、吴德校、邹凌瀚、汪康年

重要年份: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1898年8月8日,停刊

规格:旬刊,书册式

办报宗旨: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内容:主要为政论,其次依次是谕旨、奏折、近事、报译等,报译占一半篇幅

历史意义: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相关知识点: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写的第一篇论说,该文强调报纸对于国家“去塞求通”的重大作用,论述不变法的危险,变法的必要性和如何变法,是维新派办报思想的重要文章,表明维新派对报刊宣传的重视。

《变法通议》是《时务报》最有影响的长篇论说,由梁启超撰写,全文7万多字,连载21期,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文章气势磅礴,刊登后一时洛阳纸贵,时人评价中有“举国趋之,如饮矿泉”之语。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关键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重要年份: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

规格:木刻雕版印刷,后为木刻活字印刷,双日刊

历史背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

性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

内容:

介绍有关变法的西方情况,免费送给官绅,在京城引起震动,虽然遭到守旧势力的疑谤,但也受到很多士大夫官员的欢迎。维新派创建了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成为其机关报。

历史演变:

时间:1895年12月26日。地点:上海;《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内容比《万国公报》丰富,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国内各报摘译和上谕。新闻占2-3页,西学知识占大部分篇幅。

《知新报》

关键人物:康有为策划,康广仁任总理

重要年份:1897年2月22日

规格:格式与内容均照仿《时务报》

历史背景:正值推行维新运动时期

性质:该刊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内容:

1、重视论说,并注意报道内地维新运动,刊载《时务报》不便刊载的消息和评论;

2、重视译载西方国家政事和西学知识,所占篇幅达三分之二。该报的编辑方针与《时务报》基本相同,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华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自政变发生到1898横滨《清议报》创刊之前的三个多月里,《知新报》是国内唯一一家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唯一报刊。1901年自动停刊,共出版133期。

《国闻报》

关键人物:严复

重要年份: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

性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内容:

1、《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因此,不惜重金聘请懂得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译人员,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刊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报刊的新闻与评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2、该报作为日报,重视国内新闻,特别是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大量及时的报道了百日维新。1898年3月,名义上卖给日本人,故能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出版,得以报道戊戌政变的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新志士的暴行。

3、1899年2月以后,该报正式由日本人主办。

《湘学新报》

关键人物:唐才常

重要年份: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刊

性质:湖南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也是维新派在湖南的喉舌。

内容:是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设史学、时务、舆地、算学、商学、交涉、格致等栏目。主要介绍西方近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维新变法。对于开通湖南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历史发展:从21册起改名为《湘学报》,于1898年8月28日停刊。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

《湘报》

关键人物:谭嗣同

重要年份:1898年3月7号,在长沙创刊

规格:铅印,日出

性质:维新团体南学会的机关报,湖南第一份日报,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

内容:《湘报》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等栏目,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除了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以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变法等一系列主张,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新报》。1898年10月15日,《湘报》被查禁,共出177期。

报人:梁启超

定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师从康有为。

主要作品:1895年,参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参与创办《时务报》。

办报思想:

(一)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报馆有益于国事。

2.去塞求通

(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1.报刊性质多样。

2.报馆的“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导向者也。”

(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

考察报章是否办得好,有四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四)关于舆论的论述

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成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

相关知识点:新文体

到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梁启超是这种新文体的积极倡导者。

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这种文体,曾长期被中国报刊所采用

《清议报》

关键人物:梁启超

重要年份: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刊

1901年,因报馆失火而停刊

历史背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逃亡海外,但仍坚持办报坚持保皇。1899年7月,他

们在加拿大组建了具有政党性质的保救大清国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康、梁办的许多报刊成了它的机关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特点:①样式模仿《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②开设了中文报刊中的第一个时事短评专栏;③拥护光绪皇帝,成为“保皇派”权舆。内容:

1、痛斥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歌颂光绪帝,在保皇报刊中掀起了要求光绪归政的热潮;

2、宣传维新,更明确地主张君主立宪;

3、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国人进行反封建思想启蒙。

意义: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机关报。

《新民丛报》

关键人物:梁启超

重要年份: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办报宗旨:“开民智”、“造新民”

历史背景:《清议报》被迫停刊后,在旅日华侨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的。

内容:

1、阐述国民权利和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问题,大力鼓吹“民族御辱论”“民权救国论”;

2、介绍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

3、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前期鼓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介绍社会政治理念和科学理论知识,高谈革命和破坏主意;后期鼓吹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社会革命,与革命派论战。

影响:

1、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2、“时务文体”开始走向成熟,这是也被称为“新民文体”,风靡报界和文坛。

积极: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的介绍和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消极:在政治改革上是宣扬改良的。后来梁启超政治态度大变,反对共和,《新民丛报》从此开始反对民主革命,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倒退言论,逐渐为爱国青年所厌弃。

《民报》

重要年份:1905年11月26日,于东京创刊

性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是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内容:

①最重视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②宣传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中心的民权主义;③宣传以土地国有为中心的民生主义;④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对西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了介绍。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缺点: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正视反帝问题;②因过多强调排满而带有封建种族主义

色彩;③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不一致等。

《民报》vs《新民丛报》论战

论战内容: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2.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是中国招致瓜分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

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中国日报》

关键人物:孙中山创刊,陈少白主编

重要年份: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

1913年8月,停刊

性质:①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②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③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报刊;④报馆实际上还是兴中会在华南地区党务、军务总机关。

内容:

1、宣传爱国救亡,谴责侵华列强,抨击清政府,声援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2、宣传反清排满,声援留日学生和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3、初步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

4、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与保皇派论战。

缺点:①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介绍较少;②对封建思想批判较为薄弱。

历史演变:辛亥革命后,《中国日报》迁到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的广州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开智录》

关键人物:郑贯公

重要年份:1900年,于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①赞扬义和团;②抨击侵华列强;③明确表示必须推翻清政府

《开智录》与《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也有不少与《清议报》相似之处,但不像《清议报》那样有保皇会和康有为的约束。

性质: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

郑贯公:清末著名革命报人。他的文章对列强和清政府大加鞭挞,深刻犀利,在港粤报人中首屈一指,赢得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26岁染病去世。

经历:1、少年时前往日本谋生,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主编《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而被《清议报》解职;2、后经孙中山介绍任香港《中国日报》记者,其文常有新颖思想,受到欢迎,名声渐起;3、先后在香港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纸。其中《有所谓》庄谐并重,雅俗共赏,成为当时港粤报纸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

《大清报律》

性质: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出版法。

历史发展:

1908 年1 月16 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1908 年3 月14 日《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该报律共45 条,除将前些时候制定与颁行的报刊禁载的规定全部收入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1910 年清政府再次修订《大清报律》,并将修订本交资政院和军机处审议。1911 年1 月29 日原《大清报律》改称为《钦定报律》经清廷批准后颁行。修订后的报律共38 条,另有4 个附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后,限制言论自由的旧报律废止。1914 年,袁世凯政府制定的《报纸条例》,又恢复了清廷《大清报律》的有关禁制条文,并查禁了一批报刊和图书。

规定:

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2、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3、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4、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4、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

内容:①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②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③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④报刊禁载事项。

特点:①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②无法取信于民,缺乏执法的体制上的保证;

③无法制裁在华外报。

“苏报案”

概念:《苏报》

关键人物:创办人,胡璋

重要年份:1896 年6 月26 日,在上海创刊

发展:第一阶段是胡璋阶段;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宣传改良和保皇;第三阶段为陈范、章士钊阶段,此时学生运动兴起,革命声浪日高,《苏报》逐渐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苏报案“”内容:

我国近代著名报案。1903 年夏,上海《苏报》聘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推荐邹容《革命军》,发表了章太炎《康有为与爱新觉罗之关系》等文驳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鼓吹革命。该报的激进宣传引起了清廷的恼怒和嫉恨,清廷勾结上海租界于六月底逮捕章太炎、邹荣等人。7 月7 日,《苏报》被封。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清政府企图引渡章、邹二人,将他们押解南京杀害,遭社会舆论广泛抨击。1905 年5 月,章、邹二人分别判监禁三年和二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经过各报纸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的发展。

《大公报》

关键人物:英华

重要年份:1902年,于天津创办

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英敛之主持,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王郅隆接办,变成一份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然在出版,他已经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四不方针”:

1926 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复办《大公报》。在复刊之日发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这篇文章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1.“不党”,是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2.“不卖”是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3.“不私”,是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4.“不盲”,是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

《京话日报》

关键人物:彭翼仲

重要年份:1904年,于北京创刊

宗旨:以“开民智”为宗旨

传播对象:以中下层市民为主

背景:

清廷宣布举办“新政”后,各地改良派报刊迅速涌起,《京华日报》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1906年南昌教案发生后该报发表文章揭露事实真相,激发了读者对帝的仇恨,又因连续揭露清廷的腐朽罪恶,于1906年被查封,创办人彭翼仲背叛流放新疆10年1913年彭回到京城后复刊,因触怒袁世凯被停刊,袁死后再度复刊直至1922年。

概念:

关键人物:

重要年份:

规格:

历史背景:

业务背景:

行为动机:

操作思路:

历史演变:

历史意义:

业务创新:

相关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