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高考考前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高考考前指导
新疆乌市一中侯伟
(整理稿未经本人审阅)
一.答题口诀两则
口诀一:做题之前先评估,看看没空值几分;它值几分答几点,凑不够数也要诌。

口诀二:组织语言有诀窍,一用题干二用书;实在不行用教辅,切记不说心里话。

对口决一的解释:
例1:(2014年新课标卷32)(11分)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下面的系
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
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
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
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填“隐
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填个体编号)。

分析:这道题是近几年新课标卷最简单的一道遗传题,然而学生的得分情况并不乐观。

一些好学生也存在漏答的情况,一些以前做过一次原题的学生依然存在漏答的情况。

大家一致认为这道题不难,为什么会丢分呢?老师和学生可能都有这样的心态,对于一道看起来较简单的遗传题,总是想心算而不愿意动笔,而这正是出现漏答和错答的原因。

这道题告诫我们,再简单的遗传题,为了准确起见,也要动笔演算。

此外,本题11分,共4空,那就意味着有3个空都是3分,而本题有2个3分空的答案都是3个内容,这很值得关注。

这说明做题之前先评估一下每空的分值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评估之后一个空值3分,很有可能命题者就设计了3个答案。

另外新课标卷经常出现“为什么”、“原因是”、“是因为”这样的设问方式,旨在考察学生使用生物学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一般这种空的赋分都是3分,标准答案往往是一个或2个长句子,因此不要幻想写几个字就能拿全这3分,就是“诌”也得“诌”出2个长句来。

【答案】(11分)
(1)隐性(2)Ⅲ-1、Ⅲ-3和Ⅲ-4 (3)Ⅰ-2、Ⅱ-2、Ⅱ-4 Ⅲ-2
对口诀二的解释:
高考考试大纲中对“理解能力”的要求: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一:题干语言(命题者和做标准答案的是同一个人,所以命题人在题干中的表述特点在答案中也会体现出来,因此模仿题干语言来答题跟标准答案的接近程度就高,俗称“抄题干”。


表达方式二:教材语言(生物学名词和术语),切记不说“心里话”。

例2:“庄稼地里放稻草人”有什么生态学意义?
用“心里话”回答:吓唬鸟,产量高。

(不得分)
用“教材语言”回答: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满分)例3:(2014年新课标II卷40)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其耐旱性与某个基因有关。

若从该植物中获得该耐旱基因,并将其转移到耐旱性低的植物乙中,有可能提高后者的耐旱性。

(3)将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植物的体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得到再生植株。

要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
的是否得到提高。

分析:第一个空的答案来自题干信息“植物乙”,但是由于(1)和(2)问成功的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作答这一空时,已经忘记了题干的信息。

因此,高考时,当你不知道怎么作答的时候,建议回头再看一眼题干。

事实上这一空如果填了其他的答案,整个句子也是读不通顺的。

第二个空,部分学生答成了“蛋白质、核苷酸序列、抗原抗体杂交带”,可见这部分学生是理解了意思,但是表述不够规范。

仔细分析,在整句题干语境的限定下,只能填“表达产物”,其他的答案填上去,读起来就会很别扭。

第三个空,答案来自题干信息“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

综上,如果你的答案填上去之后读起来有点别扭,可能是表述不规范,或者忽略了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或者不符合题干前后语境的限定。

答案:(3)乙表达产物耐旱性
二.不可或缺的废话
高考考试大纲中对“理解能力”的要求: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因此,新课标卷经常出现“为什么”、“原因是”、“是因为”这样的设问方式,旨在考察学生使用生物学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一般这种设问的赋分都是3分,标准答案往往是2个较长句子。

很多学生往往理解了题意,但就是不能组织恰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写出的答案总是跟标准答案有较大差距;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标准答案说的是“废话”。

下面用新课标卷的高考真题来告诉大家,标准答案中的这些“废话”为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先举个地球人都看懂的例子。

情景:小明坐爸爸的车去学校,爸爸的车坏在路上了,所以小明迟到了。

问题:小明迟到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1:因为小明是坐的爸爸的车。

(阅卷人心情好给1分,心情不好给0分,因为坐爸爸的车跟迟到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答案2:因为小明爸爸的车坏在路上了。

(1分,因为阅卷老师要猜测小明坐在爸爸的车上)
标准答案:小明坐爸爸的车去上学(1分),爸爸的车坏在路上了(1分),所以小明迟到了(1分)。

【例1】(2013新课标II 卷30节选)回答下列问题:(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

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

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

命题情景: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血糖;所以,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下降速率不同。

问题: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学生答案1:正常人胰岛素分泌多(1分,因为胰岛素分泌多,跟血糖下降速度不同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学生答案2:正常人胰岛素分泌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2分,缺少一句你觉得是废话的话)。

标准答案: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3分,标准答案比学生答案2只多了一句你认为是废话的话)
【例2】(2015新课标II 卷29节选)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为研究番茄中的X基因和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
即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
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
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
料进行实验,在番茄植株长出
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
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
(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
(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A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情景:A组果实乙烯释放量高于其他组,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A 组。

问题: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A组,其原因是?
学生答案1:A组果实乙烯释放量高于其他组(书写工整2分,书写不工整1分)。

学生答案2:A组果实乙烯释放量高于其他组,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书写工整3分,书写不工整2分)。

学生答案3:A组果实乙烯释放量高于其他组,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A组果实最早成熟(就算书写不太工整也必须给3分,因为这样回答,逻辑上无懈可击)。

【例3】(2015新课标II 卷31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学生答案1:丙增加则乙减少,乙减少则甲增加(1分,因为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丙增加则乙减少)。

学生答案2:丙吃乙,丙增加则乙减少;乙吃甲,乙减少则甲增多(2分,太口语化,没有用生物学语言答题)。

学生答案3:丙动物捕食乙动物,丙动物数量增加则乙动物数量减少;乙动物捕食甲动物,乙动物数量减少则甲动物数量增多(3分,表述具有浓浓的生物学味道,虽然有点啰嗦)。

【例4】(2012新课标节选)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

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

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

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加粗字体部分为设问处和答案)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 的情况。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1:1,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毛色正常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解题思路见下图。

【分析】:第(1)问的第4空,标准答案就是把题干反着说了一下,就是一句“废话”,但这句废话值2分。

所以,面对新课标这样的设问方式,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把题干反过来抄上去,没准就能蒙对2分。

三.如何规避高考阅卷时被误判的风险
(一)、先明确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答案最容易得分?
当然是跟标准答案越接近的答案越容易得分。

标准答案谁制定的?
当然是谁命题谁制定标准答案。

如何让你的答案跟标准答案长的像?
当然是模仿命题者题干中的用词和风格(抄题干),因为命题者命制题干和制定答案的风格具有一致性。

2、高考阅卷的潜规则(不是你的答案不对,而是阅卷老师不会花时间仔细看)
每年都有中学教师参与高考试题的阅卷工作,所以高考的阅卷流程不是什么秘密。

正式阅卷之前,会先试阅几千份试卷,收集学生答案中可能存在的正确答案(与标准答案的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考生的答案意思正确,但并没有在试阅时被收集到。

所以,这些学生的正确答案很可能就会被误判。

高考阅卷的主力军是在校的研究生,阅卷速度非常快,长句子表述题阅卷时首先看关键词,没有关键词的答案被误判的概率就很大。

有人可能会说,高考阅卷会这么不负责吗?其实这不是负责不负责的问题。

简单的算个账,就按一分钟批阅5份试卷算(当然,这个速度肯定是要挨批的,被扣工钱也是有可能的),一个小时300份,一天下来将近一天要评阅将近3000份试卷,阅卷老师也是人啊,阅卷老师也会觉得累啊,换谁谁也累。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3分的产句子表述的空,阅卷老师评阅了几十份卷子都见到一个跟标准答案长的像的,突然发现你的答案的表述习惯跟标准答案很接近,那是什么感觉?亲人啊,他乡遇故知了!然后,毫不犹豫的,就给了你的这一空满分,哪怕你的字写的很难看。

3、课标卷生物高考试题标准答案的出处
课标卷生物高考题,虽然有较多的赋分为3分的长句子表述题,但认真分析标准答案,就会发现,其实答案用词的出处只有两个,一是教材(对课标卷而言就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重要名词和概念,二就是命题者在描述题干时的用词。

下面略举几例。

【例1】2015课标I卷29节选
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

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 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

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 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1)单位光照时间(光照135s)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高于(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__________;
学生答案1:C组光照时间短,而光合产物相对含量高(意思基本是对的,但很不规范)学生答案2:C组只用了一半的光照时间,光合作用产物大于D组的50%(答案完全正确,但跟标准答案的表述有差距,因为没有抄题干)
标准答案: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
分析:首先,这个长句子表述的设问是非常难的,得分率很低。

阅卷老师评阅这一空时,看的关键词应该是两个:“一半光照时间”和“94%”。

我们可以想象,高强度的机械的长时间干一件事,人是很容易疲劳的,疲劳之后是不愿意思考的。

所有我们有理由相信,阅卷老师只要看到了“94%”这个关键词,就会毫不犹豫的给这一空满分,这就是抄题干的魅力。

【例2】2015新课标II 卷31节选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学生答案1:丙增加则乙减少,乙减少则甲增加(1分,因为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丙增加则乙减少)。

学生答案2:丙吃乙,丙增加则乙减少;乙吃甲,乙减少则甲增多(2分,太口语化,没有用生物学语言答题)。

学生答案3:丙种动物捕食乙种动物,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则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乙种动物捕食甲种植物,乙种动物数量减少则甲种植物数量增多(3分,表述具有浓浓的生物学味道,虽然有点啰嗦)。

标准答案: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分)
分析:“丙吃乙,丙增加则乙减少”这个答案其实意思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很不规范。

如果经过训练,学生有很强的“抄题干”意识,就不会表述成“丙吃乙”或者“并捕食乙”,而是
“丙种动物捕食乙种动物”,这样跟标准答案就长的非常像了,当然也就更容易得满分,从而规避掉被误判或扣分的风险。

(二)、如何规避高考阅卷时被误判的风险
在认同上述观点之后,咱们再来说一说,如何规避阅卷时被误判的风险,减少无谓的丢分。

1、遵从正常的书写习惯,不要标新立异
例如,写基因型的时候,按照大多数人的习惯,通常是A和a在前,B和b在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在前,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在后。

但是如果你写成BbAa、XBXbAa,肯定不算错误,因为教材也并没有规定谁在前谁在后,但是这种答案被误判的风险就很大。

再如(2014课标II卷39题节选)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

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3.8ⅹ107(十的七次方)。

我在批阅试卷那时,就发现有个很好的学生,把答案写成了38ⅹ106(十的六次方)。

可以预见,在高强度的高考阅卷中,这个答案八成要被误判,因为阅卷老师首先看的关键词是“十的七次方”。

同理,(2015课标II卷31题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2头/km2;如果答案写成11/5头/km2,也有被误判的风险。

2、不写错别字,尽量把字写工整
3、学会“抄题干”(用题干语言来组织答案)
【例3】2011课标卷29节选
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 C3化合物(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___。

标准答案:(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

分析:看到这个标准答案,你是不是惊呆了?是不是有一句“草泥马”要讲?你没看错,这就是课标卷生物高考真题,这就是官方给出的标准答案。

可以想象,这一空的低分率有多低,也可以想象,阅卷老师阅卷的难度和无奈。

毋庸置疑,只要有学生答出“2倍”这个关键词,阅卷老师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给满分。

“2倍”这个关键词从何而来,请看纵坐标。

【例4】2013年课标II卷39题节选
临床试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

实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某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________;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
抗生素B_________;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___________;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_________。

【答案】(3)敏感(2分)不敏感(2分)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较A的弱(2分)耐药菌(2分)
分析:第一个空,如果学生回答“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不具有抗性”,其实答案的意思是正确的。

但是,这个答案有风险,很可能会被误判。

标准答案为什么是“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敏感”?因为这是在抄第三小问的小题干“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

第四个空,如果学生回答“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具有抗性的菌落”,其实答案的意思也是正确的,但标准答案为什么是“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耐药菌”?因为这是在抄整个题的大题干“临床试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

(三)、什么是“马后炮”和缘分
当然,可以预见,有的老师在看了我的上述分析之后,会不屑的说,马后炮谁不会啊。

的确如此,这些分析都是马后炮,因为很少有学生在高考考场上能这么冷静的分析并熟练的运用“抄题干”这一技巧。

但是,如果我们在讲评课标卷的这些高考真题的时候,都能像上文所述的那样去分析标准答案和设问的匹配性,去分析阅卷时得分的“关键词”,那么,有没有可能,10个学生中就有那么几个比较聪明的学生能领悟到这种答题技巧并内化成一种答题习惯呢?
就像,打赏这个设置,还是可以勾选上的,万一有人会觉得这篇文章有那么点意思呢?缘分这种东西,谁说的准呢?
四.最熟悉的陌生人
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天池怪侠袁士霄融通百家,别辟蹊径,创出百花错拳。

其妙处在于一个“错”字,每一招均和各派祖传正宗手法相似而实非,一出手对方以为定是某招,举手迎敌之际,才知攻击的方位手法完全不同,其精微要旨在于“似是而非,出其不意”八字。

须知既是武学高手,见闻必博,所学必精,于诸派武技胸中早有定见,不免“百花”
易敌,“错”字难当,防不胜防。

在高考题中,也有这么一些空,有“百花错拳”的味道,乍看“熟悉”,实则“有变”,思维定式的考生往往“中招”。

下面给朋友们分享几则高考题中的“百花错拳”,提醒各位将要应试的朋友,做新课标卷生物高考试题时,要警惕“最熟悉的陌生人”,越是熟悉的考点越要谨慎,仔细体会设问前后句语境的限定,避免思维定式导致的无谓丢分。

【例1】(2015新课标II 卷31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时,某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分析】:看到题干中“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时,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对,K/2。

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模型中,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K/2填过很多次了吧,但是这一空不能填K/2,因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前一句的语境限定是“当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____时”。

总体来说,新课标卷命题情景都不复杂,往往用新颖的设问角度来考察熟悉的主干知识,设问角度的新颖性又往往体现在前后句的语境限定。

请体会下面的例子。

设问1:中心法则包括____________。

评价:这是学生最熟悉的设问角度,地球人都知道怎么回答,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度。

设问2: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_____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_______。

评价:这是2015年新课标II卷的设问角度,高下立判。

【答案】(1)2.2头/km2 2头/km2(每空2分,共4分)
【例2】(2014新课标I卷40节选)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3)杂交瘤细胞中有_________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________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