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纤维素薄膜作用电泳的支持物有何优缺点

合集下载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3) 加样量 : 加样品量的多少与电泳条件、样品性质、染 色方法与检测手段灵敏度密切相关。作为一般原则,检 测方法越灵敏,加样量越少,对分离更有利。如加样量 过大,则电泳后区带分离不清楚,甚至相互干扰,染色 也较费时。 点样好坏是获得理想图谱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印章 法加样时,动作应轻、稳,用力不能太重,以免将薄膜 弄破或印出凹陷而影响电泳区带分离效果。 (4) 电量选择 : 电泳过程应选用合适的电流强度,一般为 0.3 ~ 0.5 mA / cm 宽膜。电流强度高,则热效应高,可 能引起蛋白质变性或由于缓冲液蒸发造成膜片干涸。电 流过低,则样品泳动速度慢且易扩散。 (5) 染色液的选择 : 染色液应根据样品的特点加以选择。 其原则是染料对被分离样品有强的着色力,背景易脱色, 应尽量采用水溶性染料,不宜选择醇溶性染料,以免使 薄膜溶解。
图ll一1 正常人血清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示意图 1为清蛋白;2,3,4,5分别为α 1-,α 2-,β -及γ -球蛋白;6为点样原点
Hale Waihona Puke 此法由于操作简单快速、分辨率高及重复性好等优 点,目前已成为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规操作之一。它不仅可 用于分离血清蛋白,还可用于分离脂蛋白、血红蛋白及同 工酶的分离测定。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基本原理。 2.了解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操作技术。 3.掌握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及其定性定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是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支持 物的电泳方法。醋酸纤维素是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 成的纤维素醋酸酯。将它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氯仿、 氯乙烯、乙酸乙酯等)后,涂抹成均匀的薄膜则成为醋 酸纤维素薄膜。该膜具有均一的泡沫状结构,有强渗 透性,对分子移动无阻力,厚度为120um。

实验七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牛血清蛋白

实验七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牛血清蛋白

实验七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牛血清蛋白一.目的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当PH>PI时,蛋白质为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当PH<PI时,蛋白质为正离子,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

血清中含有数种蛋白质,在同一PH值时,因所带电荷不同,而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也不相同,故可用电泳法将其分离。

本试验以牛血清为材料,醋酸纤维薄膜为支持物,通过点样、电泳、染色、脱色从而得到血清中蛋白质的分离图谱,再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

血清中含白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

其等电点低于pH7.0,在缓冲液中(pH8.6)中,电离成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用醋酸纤维薄膜作蛋白电泳有简便,快速,分离清晰,容易定量等优点。

三、实验仪器1、牛血清2 、醋酸纤维薄膜3 、镊子4 、电泳仪5 、电泳槽6 、盖玻片四、实验试剂1、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离子强度,PH8.6):称取巴比妥1.66g 和巴比妥钠12.76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

用pH计较正后使用。

2、染色液:氨基黑10B0.5g,甲醇50ml,冰乙酸10ml,蒸馏水40ml 混匀即可。

3、漂洗液:95%乙醇45ml,冰乙酸5ml和蒸馏水50ml混匀即可。

五、实验步骤1、准备:用镊子取薄膜一条,浸入缓冲液中,完全浸透后(大约3-5分钟),用镊子取出,将无光泽的一面向上,平放在干净滤纸上,将滤纸对折,吸取多余的缓冲液(注意不要吸的太干)。

2、点样:取盖玻片一块,用玻璃棒将血清均匀的涂在盖玻片的一端面上,直直的在薄膜一端1/3处点样。

3、电泳:将薄膜平贴于放在电泳槽上并已浸透缓冲液的滤纸上,无光泽面要向下放置,点样端放在阴极,进行电泳。

电泳条件:电压90-110V,电流0.4-0.6A,通电60分钟。

4、染色:电泳完毕,将薄膜浸入染色液(回收)中10分钟,进行染色。

5、漂洗:染色完毕,将薄膜取出,放入漂洗液中漂洗至背景无色,在浸入蒸馏水中。

试验二醋酸纤维膜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试验二醋酸纤维膜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实验二醋酸纤维膜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目的:1.掌握醋酸纤维膜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电泳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电泳(一)原理带电的颗粒在外加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生物分子都带电荷,其电荷的多少取决于分子性质及其所在介质(溶液)的pH及其组成。

当溶液的pH小于等电点pH时,蛋白质将带有正电荷,在电场中作为一个正离子移动。

当溶液的pH大于等电点pH时,蛋白质将带有负电荷,在电场中作为一个阴离子移动。

COO-COO-COOH ╱+ H +╱+ H +╱Pr ←————→Pr ←————→Pr ╲+ OH-╲+ OH-╲NH 2NH 3+NH 3+PH>PI PH=PI PH<PI电泳用于分离物质的原理:以生物大分子为例阐明电荷来源:(二)电泳的分类按支持介质的不同可分为:⑴纸电泳(Paper electrophorisis)⑵醋酸纤维薄膜电泳(Cellulose Acetate electrophoresis)⑶琼脂凝胶电泳(Agar Gel electrophoresis)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⑸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可分为:⑴薄层电泳;⑵板电泳;⑶柱电泳(三)电泳的影响因素1.待分离大分子的性质:所带的电荷、分子大小和形状,分子带的电荷量越大、直径越小、形状越接近球形,则其电泳迁移速度越快2. 缓冲液pH和离子强度:pH值距离其等电点愈远,其所带净电荷量就越大,电泳的速度也就越大;但是pH过高或过低引起蛋白变性,缓冲液通常要保持一定的离子强度;强度过低,则缓冲能力差,不易维持PH恒定,离子强度过高,在待分离分子周围形成较强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扩散层(即离子氛),降低了蛋白质的带电量,使电泳速度减慢。

一般所用离子强度为0.02-0.2之间。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实验原理1. 电泳的基本原理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向着与其电性相反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电泳时不同的带电粒子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

带电颗粒 ( 球形分子 ) 在电场中的电泳速度 (V )从上式看出,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 (V ) 与颗粒带电荷量 (Q ) 以及电场强度 (E ) 成正比,与球形分子的大小 ( 半径为 r ) 及所在介质的粘度(η) 成反比。

因此 , 在同一电场、同一介质中进行电泳时,带不同电荷,不同大小的颗粒就可以通过电泳而被分离。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不考虑不同电压对电泳速度的影响,我们常用迁移率( move rate,M )来表示带电颗粒的电泳特性,迁移率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电泳速度,即可见,带电颗粒的净电荷越多,分子颗粒越小,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就越快;反之越慢。

但电泳速度和电泳迁移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有利于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泳结果的比较,各种带电颗粒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迁移率是一个常数。

2. 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1) 电泳介质pH 值的影响: 对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等两性分子,电泳介质的pH 值影响蛋白质的电离情况,即可决定蛋白质的带电量 (Q ) 。

pH 值小于等电点,分子带正电荷,向负极泳动,如果 pH 大于等电点,分子带负电荷,向正极泳动。

pH 值偏离等电点越远,分子所带净电荷越多,其泳动速度越快。

当缓冲液 pH 等于其等电点时,分子处于等电状态,不移动。

由于血清蛋白质的等电点多在 pH4 ~ 6 之间,因此,分离血清蛋白常用 pH 8.6 的巴比妥缓冲液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Tris) 缓冲液。

(2) 缓冲液的离子强度 : 离子强度低,电泳速度快,分离区带不易清晰;离子强度高,电泳速度慢,但区带分离清晰。

如离子强度过低,缓冲液的缓冲量小,不易维持 pH 的恒定;离子强度过高,则降低蛋白质的带电量 ( 压缩双电层 ) 使电泳速度减慢。

实验三、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实验三、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四、操作步骤:
1.浸膜:将裁好的醋酸纤维素薄膜浸泡于缓冲液中, 充分浸透后用镊子取出用两片滤纸吸干(约20min, 直到膜上没有斑点,中间没有气泡为止)。 2.点样:毛面向上,用点样器,在距膜一端约2cm处, 与边缘平行直线状点加3~5μL待分离血清。注意取 样适量、均匀;血清线位置适当,粗细均匀,不能 有明显扩散现象。
4.醋纤膜分离血清蛋白质的原理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是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作支 持物的一种电泳技术。 醋酸纤维素薄膜是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成的纤 维素醋酸酯,具有均一的泡沫状结构,渗透性强, 对分子移动阻力小,用它做区带电泳的支持物,用 样量少,分离清晰,对染料无吸附作用,应用范围 广,快速简便 ,且染色后的薄膜可用乙醇和冰醋酸 溶液浸泡透明,透明后的薄膜便于保存和定量分析。 因此,目前被广泛用于血清蛋白、脂蛋白、血红 蛋白、糖蛋白、酶的分离和免疫电泳等方面。
是从正极向负极移动;
当pH距离PI越远时,所带电量越多。
2.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的原理
血清蛋白质的等电点为4.8~7.5,均低于8.6,因此电泳 时常采用pH8.6的缓冲液。此时,蛋白质解离带负电荷,在 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由于各种血清蛋白的等电点不同,在同一pH下带的电荷 数也不同,加上各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也有差别,因此在电场 中的移动速度不同。 带电荷多、相对分子量小的蛋白质泳动较快,带电荷少、 相对分子量大的泳动较慢。 这样各种血清蛋白质在同一时间内泳动的距离就不同,从 而可将血清蛋白分离成数条区带。
电泳速度的方向:
正 极 F´


F
负 极
电泳速度的大小:当F=F'时,粒子在电场中匀速运动。
电场力 F=QE 摩擦力 F´= 6πrV
F= F´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报告引言:薄膜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它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分离和分析中的应用。

一、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原理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是利用醋酸纤维素薄膜作为分离介质,通过电泳电流的作用将待测物质分离出来的一种技术。

醋酸纤维素薄膜具有良好的电泳分离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地分离样品中的离子或分子。

二、实验操作步骤1. 制备醋酸纤维素薄膜:将醋酸纤维素溶解于醋酸乙酯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醋酸纤维素溶液。

然后将溶液滴在玻璃基板上,待其自然干燥形成薄膜。

2. 准备电泳缓冲液:按照实验要求,配置适当浓度和pH值的电泳缓冲液。

3. 将待测样品加入电泳缓冲液中,并进行样品处理。

4. 将制备好的醋酸纤维素薄膜放置在电泳槽中,注入电泳缓冲液。

5. 将带电样品加入电泳槽中,通过施加电场,使样品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进行电泳分离。

6. 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分离时间,停止电泳,取出醋酸纤维素薄膜。

7. 对分离的样品进行染色或检测,得到分离结果。

三、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应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生物医学应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用于分离和检测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对于研究基因表达、疾病诊断等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科学应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用于水质和大气污染物的分析,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快速、高效的分离和测定,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3. 食品安全应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离,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

结论: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通过制备醋酸纤维素薄膜,利用电泳原理对待测样品进行分离和分析,研究了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操作步骤及应用。

该技术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生化检验辅导:电泳分析法

生化检验辅导:电泳分析法

在直流电场中,带电粒子向带符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常用的电泳分析方法:
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醋酸纤维素是指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成的纤维素醋酸酯,由该物质制成的薄膜称为醋酸纤维素薄膜。

这种薄膜对蛋白质吸附小,能消除电泳中出现的“托尾”现象。

具有分离速度快、样品用量小的特点。

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

2.凝胶电泳:以淀粉胶、琼脂或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法称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核酸。

琼脂糖凝胶电泳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等。

3.等电聚焦电泳:等电聚焦是利用有pH梯度的介质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的电泳技术,特别适合于分离分子量相近而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组分,在区带电泳中分辨率最好。

常用的pH梯度支持介质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葡聚糖凝胶等。

4.毛细管电泳:利用电泳和电渗流的电动力学原理,在一种空芯的微小内径的毛细管中进行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技术。

毛细管电泳可分为:毛细管自由溶液区带电泳、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及胶束毛细管电动力学色谱。

实验二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实验二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实验二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目的】学习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原理,掌握有关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本实验以乙酸纤维素薄膜作为血清蛋白电泳的支持介质。

血清蛋白分子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同一pH下所带电荷的差异将导致它们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使得它们在膜上能够分离开,染色后呈现出电泳图谱。

血清中含有白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各种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组分、立体构象、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见表),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

由表可知,血清中5 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部分低于pH值7.0,所以在缓冲液(pH值8.6)中,它们都电离成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的含量与结合的染料量成正比,故可将各蛋白质区带剪下,分别用0.4mol/L NaOH 溶液浸洗下来,进行比色测定其相对含量。

也可以将染色后的薄膜直接用光密度计扫描,测定其相对含量。

测定血清中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肾病、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炎症、妊娠等都可使白蛋白下降。

肾病时α1、α2、β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降低。

肝硬化时α2、β球蛋白降低,而α1、γ-球蛋白升高。

【器材与试剂】器材:1.电泳仪2.电泳槽3.载玻片(厚约1mm)4.滤纸5.竹镊子6.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光密度计7. 乙酸纤维素薄膜(2cm×8cm)8.人血清(新鲜无溶血现象)试剂:1.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0.075)2.染色液(氨基黑10B:)3.漂洗液4.透明液5.浸出液【实验步骤】1.准备:取一条大小为2cm×8cm 的醋酸纤维薄膜(可根据需要选择薄膜的大小),鉴别薄膜的光滑面和非光滑面,并用铅笔作标记,浸入缓冲液中,20分钟后,用镊子轻轻取出,将薄膜无光泽的一面向上,平放在干净滤纸上,薄膜上再放一张干净滤纸,吸去多余的缓冲液。

2.点样:用盖玻片(玻片宽度应小于薄膜)蘸取少量血清,将此血清均匀地涂在距纤维薄膜一端1.5cm 处接触,样品即呈一条状涂于纤维膜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醋酸纤维素薄膜作用电泳的支持物有何优缺点? [标签:基础知识]
提问者:游客浏览次数:246 提问时间:2008-09-07 01:38
姓名:
笔名:
等级:
回答数: 0 次
通过率: 0
主营行业:
公司:
答案
收藏答案收藏答案分享给好友
最新回答者:mayibanjia110
等级:
列兵 (一级)
回答的其他贡献者:mayibanj…>>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特点:
醋酸纤维素薄膜是由醋酸纤维素加工制成的。

醋酸纤维素薄膜作为是电泳支持体。

它有以下优点:
①电泳后区带界限清晰;
②通电时间较短(二十分钟至一小时);
③它对各种蛋白质(包括血清白蛋白,溶菌酶及核糖核酸酶)都几乎完全不吸附,因此无拖尾现象;
④对染料也没有吸附,因此不结合的染料能完全洗掉,无样品处几乎完全无色。

它的电渗作用虽高但很均一,不影响样品的分离效果,由于醋酸纤维素薄膜吸水量较低,因此必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电泳,并使用较低有电流避免蒸发。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已经广泛用于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球蛋白,脂蛋白,糖蛋白,甲胎蛋白,类固醇及同工酶等的分离分析中,尽管它的分辨力比聚丙酰胺凝胶电泳低,但它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

根据样品理化性质,从提高电泳速度和分辨力出发选择缓冲液的种类,pH和离子强度。

选择好的缓冲液最好是挥发性强,对显色或紫外光等观察区带没有影响,若样品含盐量较高时,宜采用含盐缓冲液。

例如血清蛋白电泳可选用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或硼酸缓冲液;氨基酸的分离则可选用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等。

电泳时先将滤膜剪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纸条。

在欲点样的位置用铅笔做上记号,点上样品,在一定的电压,电流下电泳一定时间,取下滤膜,进行染色。

不同物质需采用不同的显色方法,如核苷酸等物质可在紫外分析灯下观察定位,但许多物质必须经染色剂显色。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染色后区带可剪下,溶于一定的溶剂中进行光密度测定。

也可以浸于折射率为1.474的油中或其他透明液中使之透明,然后直接用光密度计测定。

它的缺点是厚度小,样品用量很小,不适于制备。

原理: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cellulose acetate membrance electrophoresis)以醋酸纤维薄膜为支持物。

它是纤维素的醋酸酯,由纤维素的羟基经乙酰化而制成。

它溶于丙酮等有机溶液中,即可涂布成均一细密的微孔薄膜,厚度以
0.1mm-0.15mm为宜。

太厚吸水性差,分离效果不好;太薄则膜片缺少应有的机械强度则易碎。

醋酸纤维素薄膜与滤纸相比较,有以下优点
(1)醋酸纤维素薄膜对蛋白质样品吸附极少,无"拖尾"现象,染色后背景能完全脱色,各种蛋白质染色带分离清晰,因而提高了测定的精确性。

(2)快速省时。

由于醋酸纤维素薄膜亲水性较滤纸小,薄膜中所容纳的缓冲液也较少,电渗作用小,电泳时大部分电流是由样品传导的,所以分离速度快,电泳时间短,一般电泳45-60min即可,加上染色,脱色,整个电泳完成仅需90min 左右。

(3)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

血清蛋白仅需2μl血清,甚至加样体积少至0.1μl,仅含5μg蛋白样品也可得到清晰的分离带。

临床医学检验利用这一点,检测在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改变。

(4)应用面广。

某些蛋白在纸上电泳不易分离,如胎儿甲种球蛋白,溶菌酶,胰岛素,组蛋白等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能较好地分离。

(5)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染色后,经冰乙酸,乙醇混合液或其它溶液浸泡后可制成透明的干板,有利于扫描定量及长期保存。

2、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相比,操作简单,但分离效果不太好。

如血清蛋白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只能分离出5-6条区带,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分离出数10条区带。

[应用意义]
由于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操作简单、快速、廉价。

目前已广泛用于检测血浆蛋白、脂蛋白、糖蛋白、胎儿甲种球蛋白、体液、脊髓液、脱氢酶、多肽、核酸及其他生物大分子,为心血管疾病,肝硬化及某些癌症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而成为医学和临床检验的常规技术。

[注意事项]
1、醋酸纤维素薄膜的预处理
市售醋酸纤维素薄膜均为干膜片,薄膜的浸润与选膜是电泳成败的重要关键之一。

将干膜片漂浮于电极缓冲液表面,其目的是选择膜片厚薄及均匀度,如漂浮15s-30s时,膜片吸水不均匀,则有白斑点或条纹,这提示膜片厚薄不匀,应舍去不用,以免造成电泳后区带扭曲,界线不清,背景脱色困难,结果难以重复。

由于醋酸纤维薄膜亲水性比纸小,浸泡30min以上是保证膜片上有一定量的缓冲液,并使其恢复到原来多孔的网状结构。

最好是让漂浮于缓冲液的薄膜吸满缓冲液后自然下沉,这样可将膜片上聚集的小气泡赶着走。

点样时,应将膜片表面多余的缓冲液用滤纸吸去,以免缓冲液太多引起样品扩散。

但也不能吸得太干,太干则样品不易进入薄膜的网孔内,而造成电泳起始点参差不齐,影响分离效果。

吸水量以不干不湿为宜。

为防止指纹感染,取膜时,应戴指套或用镊子。

2、缓冲液的选择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常选用pH8.6巴比妥溶液,其浓度为
0.05mol/L-0.09mol/L。

选择何种浓度与样品及薄膜的薄厚有关。

选择时,先初步定下某一浓度,如电泳槽两极之间的膜长度为8 cm-10cm,则需电压25V/cm 膜长,电流强度为0.4mA/cm-0.5mA/cm膜宽。

当电泳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值时,则应增加缓冲液浓度或进行稀释。

缓冲液浓度过低,则区带泳动速度快,并由于扩散变宽;缓冲液浓度过高,则区带泳动速度慢,区带分布过于集中不易分辨。

3、加样量
加样品的多少与电泳条件、样品的性质、染色方法与检测手段灵敏度密切相关。

作为一般原则,检测方法越灵敏,加样量则越少,对分离更有利。

如加样量过大,则电泳后区带分离不清楚,甚至互相干扰,染色也较费时。

如电泳后用洗脱法定量时,每厘米加样线上需加样品0.1μl-0.5μl约相当于5μg-1000μg 蛋白。

血清蛋白常规电泳分离时,每厘米加样线加样量不超过1μl,相当于
60μg-80μg的蛋白质。

但糖蛋白和脂蛋白电泳时,加样量则应多些。

对每种样品加样量均应先作预实验加以选择。

点样好坏是获得理想图谱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印章法加样时,动作应轻、稳,用力不能太重,以免将薄膜弄坏或印出凹陷而影响电泳区带分离效果。

4、电量的选择
电泳过程应选择合适的电流强度,一般电流强度为0.4mA/cm-0.5mA/cm宽膜为宜。

电流强度高,尤其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可引起蛋白质变性或由于热效应引起缓冲液中水分蒸发,使缓冲液浓度增加,造成膜片干涸。

电流过低,则样品泳动速度慢且易扩散。

5、染色液的选择
对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后染色应根据样品的特点加以选择。

其原则是染料对被分离样品有较强的着色力,背景易脱色;应尽量采用水溶性染料,不宜选择醇溶性染料,以免引起醋酸纤维素膜溶解。

应控制染色时间。

时间长,薄膜底色深不易脱去;时间短,着色浅不宜区分,或造成条带染色不均,必要时可进行复染。

6、透明及保存
透明液应临用前配制,以免冰乙酸及乙醇挥发影响透明效果。

这些试剂最好选用分析纯。

透明前,薄膜应完全干燥。

透明时间应掌握好,如在透明乙液中浸泡时间太长则薄膜溶解,太短则透明度不佳。

透明后的薄膜完全干燥后才浸入石蜡中,使薄膜软化。

如有水,则液体石蜡不易浸入,薄膜不易平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