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 结课论文

批判性思维 结课论文
批判性思维 结课论文

学完了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我感觉收获了很多,每一节课我都会了解到一个新的话题,对当前的新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些我认为正确无比的观点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都被推翻。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其实也就是从正反两面讨论问题,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随到苏格拉底时代,发展到现在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目标之一。这种思维必不可少,倘若没有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很难在这个众生喧哗的社会认清事实的真相,很难不被各种标题党牵着鼻子走。

在这种新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我对身边的新闻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这样的:正能量!聊城单亲5岁女孩照顾残疾父亲,刷锅洗碗还陪他遛弯。文章大致是这样的内容:五岁本该是一个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但聊城东阿铜城办事处艾山村的五岁女孩张文静,却远没有同龄孩子那般幸运。她患有智障的母亲在她三个月时便离家出走,而父亲张保勇又患有股骨头坏死下肢动弹不得。小文静平时除了要帮父亲推轮椅外,有时还要承担家中刷锅、洗碗、打扫卫生等日常杂务。点开文章下的评论,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对女孩的同情和对她的勤奋懂事的赞扬。刚阅读完这篇报道,我和很多网友一样对小女孩充满了敬佩,才5岁的女孩承担起了照顾一个家的责任,着实让我赞叹,但是像路军老师所说,凡事都要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所以在仔细看完整篇文章后,我对这篇报道进行了正反两面的分析。

首先从正面来说,小女孩的行为确实让人赞叹。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顺一直是我们中国所崇尚的,一个5岁的小女孩能有这样的勇气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着实让人敬佩。我们来看看截取的报道:志愿者递给她一块小零食,她看起来开心坏了,但打开包装后,却并没有送到自己嘴里,而是递到父亲嘴边,让父亲先吃。“我不吃,你吃吧。”几次推让之后,张保勇竟然抹起了眼泪,语带愧疚地说,“我没钱给她买吃的。”看到父亲哭了,小文静从兜里拿出纸,赶紧给父亲擦眼泪。可能她并不知道父亲为何会掉泪,看着父亲情绪稍好些,自己拿着零食在一旁吃得津津有味。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体贴,也难怪网友们对她是既佩服又心疼。

但是仔细一思索,整件事又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第一点,女孩的母亲并不是自愿和女孩的父亲发生关系的。报道中女孩父亲张报勇说自己家庭贫困,一把年纪还没有结婚,10年前他在捡垃圾时遇到一个智障女子,三年后这个女子怀孕生下了女孩,孩子刚满3个月母亲就跑了,留下残疾的父亲。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智障女子可能并不是自愿和女孩父亲发生关系的,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明知妇女是精神病患者或痴呆者(程度严重的)而与其发生性行为,不管犯罪分子采取什么手段,都应以强奸罪论处。从这段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位残疾的父亲很有可能强奸了智障母亲!文章中还说到孩子父亲因为害怕别人知道,一直不敢出门,由此可见这段婚姻是没有法律认证的。

通过不知名的手段和一个没有任何保护自己意识以及自我防卫功能的智障女子发生关系还生下孩子,显然不合法。

第二点,5岁的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却还要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成长并承担起照顾成年父亲的责任。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知道女孩的生活环境十分糟糕,房顶塌陷漏水,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因为没有结婚证的原因,女孩没有户口,所以她也无法享受作为一个儿童的医疗教育等各项社会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要照顾自己的残疾父亲,给他端茶倒水,洗碗刷锅,推着父亲出去散步,这岂不是雪上加霜?一个才5岁的小女孩,可能还没不能记事,连自己都无法照顾还要承担照顾别人的责任,在我看来,这样的家庭是畸形的,恐怖的,这无非是在压榨儿童。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不既不是女孩的义务也不是她个人的选择。女孩从出生时就被灌输父女关系的观念,由于年龄太小她根本没有自我选择和判断的意识,她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她不知道为什么,她只知道自己要照顾父亲,仅此而已。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这样无意识的被迫的选择是何其残忍!单纯因为血缘关系小女孩就要被捆绑在她父亲身边,对于她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第三点,这样事情的发生是社会法律意识的缺乏和法律规定漏洞百出的体现。其一,作为媒体,本来应该引导社会向健康的舆论氛围发展,但这篇文章中媒体竟然大肆宣扬女孩的孝顺懂事,避而不谈事件背后隐藏的大黑洞,这让我觉得很可悲。整件事,不仅涉及法律问题,更涉及到我们这个社会如何去保障未成年

人,特别是幼儿的人身权利,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成长所必须的生活环境。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道德评选的活动——最美孝心少年,在这个活动中,有很多和上述小女孩相似经历的儿童,媒体同样也是尽力挖掘他们的故事并展示给观众看,就像在教导电视前的孩子一样:看看人家,只有像他们这样才叫做孝顺!其实我本人对这个节目有着抗拒情节,我觉得当一个家庭发生了悲剧,如果这个家庭中唯一健全或者健康的是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儿童,他并没有这个义务去撑起这个家,选择承担只是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能以此为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儿童都和他们一样,这是不公平的。长此以往社会上会形成不良的舆论环境,对孩子们的成长也许会有负面的影响。其二,在出现这样的事之后,国家和政府应该对此负起一定的责任,对小女孩的家庭给予一定的帮助,但可惜的是我还没有看到相应措施的实施。与其同情小女孩,相关司法机关,社会福利组织,应该真正的负起责任。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从以上三点来看,整件事并不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积极向上,同样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其实也就是批判性思维教给我们的——从双面分析问题。确实,这位父亲在某些方面要被质疑,但在谴责父亲对小女孩的“捆绑”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位父亲对女孩的爱。因为没钱给孩子买奶粉,这位父亲和他的哥哥靠喂米糊和鸡蛋把孩子养大。“我身体残疾,没有劳动能力,我哥哥每天都去东阿县城捡垃圾,一个月也就收入六七百元钱。”张保

勇说。在女儿的教育方面,他也是一直在努力,虽然有外债,但到了上学年龄,他还是送女儿上了幼儿园,半年学费一两千块钱,张保勇和他哥哥省吃俭用也得供孩子上学。也许他不是一个合格父亲,但是他在尽自己的所有能力为女儿创造更好的环境,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要是这个父亲没有一点责任感,他大不如把生下来的孩子抛弃或者送给别人,甚至严重一点还可以卖给别人,但他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一直在努力,努力地为自己的女儿创造更好的环境,由此足以看出这位父亲对孩子真是给予了满满的爱。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要肯定的是小女孩的美好品质,她虽不懂事却用自己的两只双手撑起了一个家;还有她父亲对她的爱,不抛弃不离弃。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忽视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只有运用这样两面的思维才能对一个事件做出理性的分析,避免成为房间里的大象。

在没有学习过批判性思维之前,我看问题比较单一化,对一个事情总是一边倒,要么赞扬要么批评,而正是在学习了批判性思维之后,我才能对这个报道做出理性的判断,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假如没有运用这样的思维,我还是会投入众多网友的大潮,高喊着道德的口号,被小女孩的行为所感动,赞扬这样孝顺懂事的美好品质,如同伏尔泰所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

向罪恶”但我肯定永远不会去思索事件背后隐藏的不合理,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多么重要。不止是这个案例,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等着我们去思考去争辩,批判性思维绝不止于课堂上,而更应该被运用于生活学习各个方面,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合格的人。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论文 对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对论证的有效性分析:莫让权力腐败在校门封闭中滋生 高校校园开放与否,从公共资源的角度上看,开放应该是主流,封闭应该是例外。不过,纵观国内的高校,几乎清一色采取了封闭校门的做法。清华大学只是著名高校而被广泛关注罢了。不过,根据记者的调查,如果真正实行封闭校门政策,只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外开放,如此政策也不会引起社会的讨论。但如果这样的封闭校门形同虚设,让保安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仅有的那点权力中饱私囊和外界商贩合谋的话,这显然就走到了政策的背面。不仅校门的封闭政策大打折扣,清华大学所谓的“保证学生上课”的初衷也无果而终。 我去过很多高校,都有保安检查证件,是该校的学生就放行,不是该校的学生不允许进入。比如苏州大学,无论是本部校区还是独墅湖校区,每次去都会由保安盘问和检查。但都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保安往往只是“抽查”,并非全部检查。那些看起来特别像学生的人,即使不是该校的学生也同样畅通无阻。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既然保安的职责是确保学校的安全,缘何从“检查”变成“抽查”了呢?清华大学也是如此,校门口的保安对行人“抽查”证件,而当行人租借到20元一辆的“清华大学”自行车却被放行,难免让人想到这背后的生意经。不过,到底有没有生意,只是一种猜测。却让我们看到了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则,凡是稀缺的地方都会滋生权力的腐败;凡是管制的领域,都是权力的泛滥领域。 那么,保安如何才能够一个不漏地进行检查呢?这不仅需要保安一个一个调查,甚至会造成拥堵。对于清华学子来说,如此盘查会浪费时间;对于保安来说,也是一种浪费时间。这完全属于双输的政策。让学生们主动将证件亮出来是一种措施,也能够减少其中的检查时间,但同时也能够带来新的问题。即如果有头脑的学生将自己的证件拿出去出租呢?这个到底如何检查呢?可见,考验的就是保安的眼力。但谁都知道,不是每个保安都会尽职尽责。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在被信息包围的时代,我们的思想被各种来源的信息影响甚至左右。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络上说、专家们说、亲友们说··· 面对如此多的信息轰炸和信息陷阱,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保持人格的独立,坚守自己的底线。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怀疑的人,拨开云雾,追求真理。要知道,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我们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才能活得更明白。 截至目前,批判性思维仍然只是少数人的武器。批判性思维似乎是业界精英和政客们才拥有的特质。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具备精英意识的优越感。自信,思想独立,敢于挑战和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中国要真正进入现代文明,必须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公民,会依据理性和程序解决问题,知道什么时候问问题,知道怎样问问题才能确定相信什么,知道提出批判性问题是维权的必须能力。而不合格的公民,听话时是顺民,不听话时是刁民,受到伤害时就被煽动成暴民。 受到教育的人民应该理性地看待问题。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作为现代文明人,我们不能头脑空空任人摆布,我们不能依赖别人的思想生存,我们不能总像愤青一样活着,我们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探究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要主动形成自己的观点,不要一直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 我们要有对书籍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判断报告者或演说者的水平,我们要公正地评价历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这个世界到底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他们为什么说假话? 别把拥有批判性思维当作是赶时髦,拥有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且,批判性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改变思维,克服情感,关注价值,自我批判并反复练习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会问问题的要素。 改变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绵式思维,另一种是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是选择性获取信息。阅读时问自己: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个段落的意思是?通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要求记住作者的观点及推理。淘金式思维是主动与信息提供者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推导过程合乎逻辑吗?这个论据的可信度高吗?目的是发现有意义的论点。 1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期末论文

数据的诱惑 汤慧2012151472002 建环学院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误用统计数据来作为行事的准则,或者一些人会试图用数据来动摇或误导我们。我们需要批判的思考数据和结果。 关键词:数据、批判性分析与思考 正文:本杰明?迪斯雷利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数据。”虽然他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人们常常会误用数据或被数据误导。 例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看到广告商的数据:61%的受访者都用**洗衣液!90%的人都选对了爽身粉**!诸如此类的带有“科学性”数据的强有力的广告词,通常会让我们相信这款商品值得购买或诱导我们认为商品的质量值得信赖。那么,你是否像我一样曾想知道这61%的受访者是谁?受访的对象又是谁?这时,我们需批判性的接受这些数据: ①‘61%的受访者都用这款洗衣液’这个事实是否存在? ②这个事实的针对人群和区域是哪些?是适用于受访区域还是普遍适用? ③61%的人因为什么都选择了这款洗衣液,因为价格公道还是质量上乘还是包装新颖? ④61%的人都选择意味着我也要选择? 当然,针对此例中数据的片面性,诱导性,作为理智的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消费者思考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我们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对数据的影响,以及数据能带来的推论。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数据进一步指导我们的行为。例如,为了使我们对洗衣液有信心,接受调查的人群应该随机挑选,而不能系统的排除一些人,如果我们发现被调查的人都在参加**洗衣液的股东会议,我们就会觉得受到了欺骗! 例2:我们通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市或某社区的人群平均收入达到多少多少,因此这个地方的人们生活普遍达到了小康水平!然而,当我们接收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心里会不会问问自己:是真的吗?是哪种平均? 当这个小区想要评选进步奖想要显示自己的繁荣等等时,想象一下,仅仅调查一下社区的富人的“平均”收入,平均数就会被富人的收入夸大了;如果为了使社区符合低收入人群援助条件,我们可以选择收入的“中位数”。这些都代表了“平均数”。这也是为什么体育赛事的计分时去掉最高和最低的避免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使用数据时,既不能将其忽略掉,更不能不假思索的加以使用。报告统计数据的人告诉你这些数据是否具有显著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该数据的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却是由你来决定。 前面两个例子都是和“事情本身”有关或者数据和结果互为因果。例如,91%的人都选择(在91%这个数据不片面不刻意时)某件商品和这件商品较受欢迎是有因果关系的,或者是有相关性的。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一些人为了使我们相信他们的立场往往会在我们面前使用与之不相关的数据来试图证明他们对待数据的态度是科学的是严谨的。 例3:阿司匹林的商业广告,吹捧其产品进入血液能很快的被吸收,然后我们被阿司匹林的吸收率所诱惑,而忘记问这款商品是否真的有效!阿司匹林如果不能缓解疼痛的话,那么及时瞬间被吸收也没有意义,这种数据看起来让人对商品对事情印象深刻且觉得真实可信,可是这时候,我们已经被数据带离了问题本身,它并不是在阐述真正的问题,而只是在转移我们的注意和吸引我们的眼球。 总结:根据以上分析我想强调,数据不是可以用来证明任何东西,但是,数据也不是不能证明任何东西,数据本身并没有错,而是我们在使用数据时,需要运用自己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来判断它是否重要和有意义。

批判性思维论文: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成绩论文题目: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课程名称:批判性思维 授课教师:? 院系:?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这个学期我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批判性思维这一课程。 由于在小学和中学教育之中养成了较为被动的思维学习习惯,从课本、书籍、刊物、电视、舆论、电影中听到的我常常都不假思索的接受,甚至有时对一些非科学照常吸收。 这节课让我清醒的看到了一些事情,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并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身边的事物有了一个更为清醒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而不再一味的去遵从和模仿。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Cr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kritikos(Critic),意思是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 对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到目前,已有众多学者提出各自的观点。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 Ennis)1962年提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这个定义由伯林(Sharon Bailin)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是“对相信什么或如何行动的问题情景的透彻思考,思维者想要形成理由充分地批断并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这种具体化为优质思维者的品质”。 到了20世纪90年代,批判性思维存在严重分歧,美国哲学学会运用Delphi方法(反复询问调查+专家意见+直观结果的方法)得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综述:“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由于这个原因,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一个人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强大资源。虽然批判性思维不等同于好思维,但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自我校准的现象。 最新的批判性思维定义由菲舒(Alec Fisher)和斯克里文(Michale Scriven)提出(1997):批判性思维是“熟练地、能动地解释和评估、观察、交流、信息和论辩”。 从这些我们能看到,批判性思维的含义一种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

批判性思维论文

批判性思维论文 ——悖论的产生与思考 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刘可馨 1142900113 为什么会产生悖论呢?这是与人类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的。从哲学的高度看 由“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和“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这三要素所决定,悖论是一种“理论事实”“理论状况”。 所谓“理论事实或状况”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悖论并不存在于纯客观对象世界,而存在或内蕴于人类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其二,悖论是一种系统性存在物,再简单的悖论也是从具有主体间性的背景知识经逻辑推导构造而来,任何孤立的语句本身都不可能构成悖论。”既然悖论是只存在或内蕴于人类“知识”体系之中的矛盾,那它就只能是一种逻辑矛盾。“同一属性属于某一对象同时又不属于这一对象”是逻辑矛盾所“断言”的内容。“断言”词在这里非常关键,因为任何断言都会是认知主体的断言,使用该词旨在表明,逻辑矛盾属于认知”范畴,只能作为一种认知上的结果存在于认知主体的认知系统当中,因而是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更具体地讲,悖论的出现是认知主体在以思维把握客观对象中存在的对立面统一的辩证结构或辩证过程这一过程中犯错的结果。既然悖论是经由逻辑推导构造出来的,而逻辑推导所连接的是背景知识与矛盾结果,那就说明悖论所由以导出的行程也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如果将这个论证整理出来,其如上三要素也就分别对应着该论证的论据、论证方式和论点。不过,这种论证有其特殊性:其一,由以推导的背景知识既可以是人们公认的明晰知识,也可以是认知共同体不自觉地使用的预设,在相关理论中往往居于重要位置或隐藏在理论深处,不易引起怀疑;其二,作为推导结果的矛盾等价式及其变种,并不是论证者从一开始就想论证得出的,而是“意外”推出的;其三,正是出于清理这种矛盾的现实需要,才促使我们回过头去考察另外两个要素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从而展示批判性思维在逻辑悖论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 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这个词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比如:“没有绝对的事物”,但仔细想想就知道,“没有”就是绝对的事物,认同它对的同时,恰恰也说明它是错的。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但深入研究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形而上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 发生则推导出A。 我认为悖论的产生与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是有关的,人类思维只能在概念,范畴中进行,

批判性思维论文

批判性思维论文用动物做药物实验时是可以接受的 班级:管理学创新实验班 学号:U201010818 姓名:梅诗进

用动物做药物实验时是可以接受的 为了应对各种难以治愈的新奇疾病,为了使生产的药物对人类产生较小的副作用甚至没用副作用,现在许多新药在给人类服用之前都必须在动物身上做实验。针对这一现象,不同人持有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到底应不应该用动物做药物试验呢?以我之见,用动物做药物实验是可以接受的。 首先,用于做实验的动物不是来自于大自然。(1)他们都是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获得的。因此他们对这些动物拥有所有权。在法律中,如果人对动物拥有所有权,那他有权决定如何处置这些动物。反对用动物做药物实验的人可能就会反驳道:“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人虽然是 高级动物,但是也是一种动物。而且,动物也有感觉,也有情感,也有自己的语言……从这些发面看,动物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么依照你的说法,你是你的父母生育和抚养的,那么他们是否有权决定你的生死?”但是我应该承认动物的智力相对较为低下,没有理性,没有思维,没有伦理道德。因此动物和人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动物和人进行比较。 针对这一点,反对者又可能提出:“法律是有人来制定的,它含有人类的主观观点。而在这我们讨论的是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我们不能参照人类的标准,因为那对动物不公平。”但是,即使是从自然法则来看,用动物做药物实验时是可以

接受的。(2)大自然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而在这场大自然的竞争中,人类是强者,是胜者。所以,用动物做药物实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3)猴、猿、小白鼠等动物的基因和人有90%以上是相似的。所以用他们来做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科学家们研制新药有很重大的意义。对此,反对者极有可能提出的观点是:“长期关在狭小的笼子里且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实验动物大多会出现精神异常。而用这样的的动物做科学实验,其价值值得怀疑,至少会影响所得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而真实情况是:实验动物必须饲喂质量合格的全价饲料;实验动物的饮水都符合卫生标准;实验动物的垫料应当按照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需要,进行相应处理,达到清洁、干燥、吸水、元素、无虫、无感染源、无污染。 依照法律来看,人类对实验动物有所有权,所以他们有权决定如何处置这些动物;从自然法则来看,人类是自然竞争中的强者,所以,用动物做药物实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从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来看,猴、猿、小白鼠等动物的基因和人有90%以上是相似的,所以用动物做药物实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综上所述,用动物做药物实验时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实验动物之来源、适用范围及管理方法》第一点

批判性思维中常见谬误的探析

丨文史纵横E5本文为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I S E C理念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案例研究》(B S J G16Q003)阶段性成果 批判性思维中常见谬误的探析 马媛媛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00 ) 【摘要】本文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要求恰当的提问、合理的论证、清晰的思考,还要求会辨 别思维中的谬谡,警惕他人主张中的非智力因素,剔除自己思维中的不理性因素.谬误是批判性思维中最常见的障碍,文章 对诉诸人身的谬说、假两难推理、错置举证责任、诉诸情感的谬误四类常见谬f t进行了阐释与探讨.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谬误;探析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考“思考”的思维方式,它要求 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思考做出理性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不 仅要有恰当的提问、合理的论证、清晰的思考,更要能够有 承认错误的勇气以及发现错误的能力。在这些错误中,批判 性思维常常用“谬误” 一词。 谬误(fallacy)—词源于拉丁词falkx (欺編的)和 fallere (欺骗)。由此可见,欺骗的两个方面都体现在其中,一是“欺骗他人”,另外是“欺骗自己”。正因如此,你是 否有勇气承认自己内心的自我欺骗,成为你是否能够理性思 考的关键,在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别人的思维方式,也成为评 估别人思维方式的关键。 在《牛津英语大辞典》中,对谬误有以下五种解释:(1)欺骗,欺诈,诡计。(2)欺骗的,擅长误导的,不可信的。(3) 欺骗性或误导性言辞〇( 4 )误导性观点、错误。也只被欺骗。 (5)诡辩性的,不合理的,错误的,错觉。(6)不合理的、诡辩性的、错觉。 谬误的种类数不胜数,若详细划分,恐成百上千。本 文对诉诸人身的谬误、假两难推理、错置举证责任、诉诸情 感的谬误四类常见谬误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 诉诸人身的谬误(人身攻击谬误) 诉诸人身的谬误(the ad hominem fallacy)是众多谬误 中最常见的一种。概括来说,这种谬误就是把把提出论证的 主体与该论证本身的特征混淆。提出论证的主体,一般为某 人,论证本身为这个人提出的论证。在拉丁文中,“诉诸人身”的意思是“针对这个人”。举例来说,“小明这个人很有创 意的人,小明提出的所有观点都很有创意”,这种论证显然 是错误的。也就是说,这种论证方式,并没有指向论证本身,而是指向了提出论证的人。 “小明正在主张A,小明是个笨蛋,所以A不真。”一 个人身上可能有很多缺点,比如愚笨、自私、冷漠、残暴,但是,这个人身上的缺点并不等于这个人的观点、论证中有 这样的缺点。譬如我们会听过类似话语“那个贼眉鼠眼的人,肯定不是好人。”这个说法不但攻击这个人的相貌,还企图 以此推论这个人不是好人。相貌与好人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 系。企图以相貌推断人的好坏,也是犯了人身攻击谬误。 二、 假两难推理 假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False dichotomy)也是推 理谬误中最常见的一种谬误。逻辑结构是“要么X,要么Y”和“如果非X,那么Y”。 现实生活中关于虚假两难的案例,最著名的就是“我 和你妈同时掉水里,只能救一个,你会救谁?”回复一:“肯 定救你,我妈同事我又不认识。”回复二:“救我妈,她给 了我生命。然后和你一起死,没有你,生命对我没有意义。”这个问题,看上去有趣,实际上是虚假两难的典型例子。因 为不仅仅是救一个,放弃一个的问题,而是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比如,两个都能救起来,或者两个都救不起来。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说:“同学们,你们必须每 节课都到课,否则,你们将通不过考试”,老师给学生的选 择只有两个,一是每节课到课,通过考试;二是有一次不到 课,通不过考试。而实际上,还有其他选择,例如,缺课一 次,也能有补救的办法,通过考试。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 知道了,假两难看似只有两种选择,而实际上还有其他选择。 三、 错置举证责任 错置举证责任(misplacing the burden p ro o f)是另一■个常见的谬误。简单的说,这一谬误就是将举证责任放错位 置,举证责任这一概念经常用在法律层面,但是在论证过程 中,不恰当地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争议的另一方的现象屡见不 鲜。这种论证谬误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技巧,作为独立的思考 者,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以免被误导。 举证责任一般情况在是在主张者一方,即谁主张谁举 证。 例如,学生甲:我要买一张学生票。 售票员:请出示学生证。 学生甲:我忘记了带学生证。 售票员:那就不能买学生票,因为你没有办法证明你 是学生。 学生甲:那你如何证明我不是学生? 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主张一方需要提供举 证责任,在这段对话中,学生甲先提出的主张,主张要购买 学生票,因此举证责任应该在学生甲,但是学生甲没有携带 身份证,他让售票员举证,证明他不是学生,这就犯了错置 举证责任的错误。 在论证过程中,举证责任在主张方的原因有以下两方 面:第一,初信度。当某主张与我们的背景信息越一致,其 初信度就越高。提出主张的人,在对其主张应有相应的背景 信息,其背景信息能支撑其主张,当需要主张人举证时,往 往代表其他人对其主张有一定的怀疑,对其主张的相关背景 信息缺失,因此,主张人的举证责任就越大。第二,先肯定 后否定。在其他条件一致时,举证责任应该置于对问题肯定 的一方,而不是否定的一方。换句话说,在要求提供“为何 并非如此”的理由前,要先证明“为何如此”(某些特定法 律案件除外)。 四、 诉诸情感的谬误 诉诸情感的谬误(the ad emotion fallacy)是谬误的一 大类,其中情感包括很多种,因此,这一谬误下,还有许多 细小的分类,如诉诸愤怒的谬误、诉诸同情的谬误、诉诸恐 惧的谬误、诉诸谄媚的谬误等。本文主要探讨前三种。 1、诉诸愤怒的谬误(argumentum ad iram) 是诉诸情感论证中的一种,这种谬误是指在论证中用 愤怒、狂躁、仇恨代替论证中的证据。例如,(下转第98页) 新西部NEW WEST 2019年01月下旬刊|91

批判性思维论文

辩证地看待张悬国旗事件 2013年11月2日,张悬前往曼彻斯特大学演出,她看到第一排的台湾学生手持青天白日旗,张悬把旗子接过来介绍说“是从我家乡来的‘国旗’”,此举引发现场大陆学生歌迷的不满。部分歌迷为了缓解气氛提出“No politics today ”,张悬回应“我不知道你这句话哪里学来的,我觉得一点都不酷,我很自豪介绍我的国家,这不是政治,这只是一面旗子。”这一些列的事件引起在场大陆留学生不满,留学生随后在网上发文,直指张悬有“台独”思想,此文一出,引起激烈讨论。众多的网友不断地对张悬进行人身攻击,并呛“婊×有种就不要来大陆开演唱会”。 张悬随后在网上回应道“给亲爱的大家与各界,昨夜凌晨抵达台北,各界已有传达给我此次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演出风波,请容我简单说明目前的状况,对于版面管理,我与管理员此次不会将任何激烈的字眼与言论删除,我的声明和针对个别问题的回复分作两篇, 内容所言我诚心写下并对它们负责,希望以此与各界交流。 当天演出多以华人学生为听众,我在演出进行中,看见前排的台湾学生带来了“国旗”还有写我名字的灯牌,两者我在演出中都有拿上台,并非刻意预谋或有心拿出来定义这场演出。因为见到台下的英文听众,所以说到了这是从我的家乡来的“国旗”,话还没有说完,即有观众以英文发言“no politics today”,我相信我的发言被误解,所以停下来对话,尝试说明 “it's just flag presenting where these students and i are from, and it's not politics.” 我知道我在与华人学生对话,但仅以英文发言,我当时无从得知她是何地而来的学生,我并不是因其身分而回复我的看法。 因为我的发言被打断,在现场大家都听得到的情况下,我希望能完成这个对话, 期间我是诚心在说明“我从来不会因为看到任何地方来的旗子而觉得被冒犯或不开心”。

浅析批判性思维 结课论文

西南大学沈娇 222012310011048 2012级外院英(师)10班 浅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力的基础。离开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然批判性思维往往不是指断言的真假本身,而是指批判性思维的主旨是关于思维的的思维——当我们考量某个主意好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在进行批判性思维。由于思想决定行动,我们如何考量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往往就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是不明智。 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部分:首先,需要提出问题。这些问题能够指向事情的本质;其次,需要努力用推理来回答这些问题;第三,需要我们相信我们推理的结果。一个问题是否有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问题的态度。尽管问问题对开始批判性思维很重要,但仅仅问问题是不够的;问题需要回答(或者至少是解决它)。通常,我们提出问题后只是担心,或是折磨自己,甚至推迟行动,而不是通过思

考去试着解决它们,培养批判思维,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囿于以往的结论,敢于提出质疑,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 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分为:识别论题,识别论据,识别论证,形成判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思维方面会有很多特点,比如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歧视的存在,注意克服这些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批判性思维的含义一种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力的基础。离开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以批判性思维推进高中议论文写作

以批判性思维推进高中议论文写作 面对公众话题或公众现象,我们的大多数高中生患上了“集体失语症”。在核心素养被大声疾呼的当下,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在公众说理场域,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思维倾向和人格气质,既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人文精神。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关涉现代公民的批判精神和理性美德的培育。 一、以质疑审视观点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说理文。观点是议论文的统帅,是全篇的灵魂。就某个问题或某件事面向公众说理,要预设其他立场尤其是反方立场,站在其他方立场上质疑自己的观点,因为在理性和逻辑面前,任何人或思想都没有对于质疑、批判的豁免权,任何思想和观点都要经过理性的质疑和批判。面对材料作文,脑海中冒出的观点也许不止一个,比较鉴别这些观点,从中筛选出最佳观点,但所谓的最佳观点一定是最佳的吗?如何界定自己观点中的关键词?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有无界定清楚?有无边界模糊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否有漏洞?有无普遍的意义?需要补充和完善吗?别人会支持我这个观点吗?如果不支持甚至

反对,可能会有哪些理由? 以高考模拟考作文为例:“1796年,英国天文学家马斯基林发现助手测定的星体运行时间总是比自己测定的慢0.8秒,便以缺乏责任心为由辞退了助手。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关注,经深入研究,他发现人与人的反应时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与责任心无关,而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存在个体差异有关。” 这则材料的核心事件:马斯基林发现助手比自己测时慢,以缺乏责任心为由辞退助手,贝塞尔经研究发现人与人的反应时间的差异,发现了科学规律。关键词“差异”很容易捕捉,部分学生经由“差异”联想到“换位思考”“包容”“尊重”“理解”“合作交流”“差异为美”等,这种思维偏差主要是与思维的跳跃与不严谨有关,与缺少相应的思维训练有关。对此,不妨尝试如下思维训练: 观点核心词:换位思考 己方预判:因为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待人处事要换位思考。 他方质疑:第一位天文学家是因为没有换位思考所以误伤助手的吗?第二位天文学家是因为换位思考所以发现规 律的吗? 自我校准:上述因果关系成立吗?回到核心事件的起点:两位天文学家面对助手测时慢(人与人的反应时间)的

批判性思维 结课论文

学完了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我感觉收获了很多,每一节课我都会了解到一个新的话题,对当前的新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些我认为正确无比的观点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都被推翻。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其实也就是从正反两面讨论问题,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随到苏格拉底时代,发展到现在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目标之一。这种思维必不可少,倘若没有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很难在这个众生喧哗的社会认清事实的真相,很难不被各种标题党牵着鼻子走。 在这种新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我对身边的新闻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这样的:正能量!聊城单亲5岁女孩照顾残疾父亲,刷锅洗碗还陪他遛弯。文章大致是这样的内容:五岁本该是一个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但聊城东阿铜城办事处艾山村的五岁女孩张文静,却远没有同龄孩子那般幸运。她患有智障的母亲在她三个月时便离家出走,而父亲张保勇又患有股骨头坏死下肢动弹不得。小文静平时除了要帮父亲推轮椅外,有时还要承担家中刷锅、洗碗、打扫卫生等日常杂务。点开文章下的评论,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对女孩的同情和对她的勤奋懂事的赞扬。刚阅读完这篇报道,我和很多网友一样对小女孩充满了敬佩,才5岁的女孩承担起了照顾一个家的责任,着实让我赞叹,但是像路军老师所说,凡事都要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所以在仔细看完整篇文章后,我对这篇报道进行了正反两面的分析。

首先从正面来说,小女孩的行为确实让人赞叹。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顺一直是我们中国所崇尚的,一个5岁的小女孩能有这样的勇气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着实让人敬佩。我们来看看截取的报道:志愿者递给她一块小零食,她看起来开心坏了,但打开包装后,却并没有送到自己嘴里,而是递到父亲嘴边,让父亲先吃。“我不吃,你吃吧。”几次推让之后,张保勇竟然抹起了眼泪,语带愧疚地说,“我没钱给她买吃的。”看到父亲哭了,小文静从兜里拿出纸,赶紧给父亲擦眼泪。可能她并不知道父亲为何会掉泪,看着父亲情绪稍好些,自己拿着零食在一旁吃得津津有味。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体贴,也难怪网友们对她是既佩服又心疼。 但是仔细一思索,整件事又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第一点,女孩的母亲并不是自愿和女孩的父亲发生关系的。报道中女孩父亲张报勇说自己家庭贫困,一把年纪还没有结婚,10年前他在捡垃圾时遇到一个智障女子,三年后这个女子怀孕生下了女孩,孩子刚满3个月母亲就跑了,留下残疾的父亲。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智障女子可能并不是自愿和女孩父亲发生关系的,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明知妇女是精神病患者或痴呆者(程度严重的)而与其发生性行为,不管犯罪分子采取什么手段,都应以强奸罪论处。从这段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位残疾的父亲很有可能强奸了智障母亲!文章中还说到孩子父亲因为害怕别人知道,一直不敢出门,由此可见这段婚姻是没有法律认证的。

批判性思维与英美文学论文

批判性思维与英美文学论文 一、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传统学科,英美文学的教学在近二十年来受到了严重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化,学生的功利性心理加重,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不能带来直接实用价值的人文学科的兴趣大大减少。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持续推广和升级使得知识性、信息性内容的获取更加方便容易,大学公开课、精品课程视频等网络教育平台的大量涌出也极大地挑战了教师作为知识主要来源的传统教育观。英美文学课,尤其是文学史课上的很多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僵化无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吸引学生。这就导致了在文学课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出勤率低、上课积极性差、平时不学习、考前猛突击的现状。这不但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更不利于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准确理解,不利于实现英美文学增强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和沟通水平、提升艺术审美水平、培养人文素养等重要课程目标。所以,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此外,正如黄源深教授早在1998年所指出的,我国外语专业的师生普遍存有“思辨缺失症”的问题,其表现症状为“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水平所造成的……逻辑思维水平较差,不善于说理和辩驳,口头和书面表达直接受到影响,论辩时不免居于下风,写文章断难出现佳作。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缺乏思辨水平,遇到科研中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时,往往难以通过度析、比较、综合,作出判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去解决问题”(黄源深1998,1)。作者也以前在九十年代末和一位美籍外教探讨这个问题,他对此的描述更加精辟形象,他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属于“嘴巴漂亮,头脑空空”(beautifulmouths,emptybrains)。也就是说,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都很标准漂亮,堪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但是他们却很难对一个问题发表有深度的见解,缺乏独立的、有创意的想法。从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个现象仍然存有。正如黄源深教授在2010年再次撰文时所说,11年过去了,

批判性思维及应用期末论文

批判性思维及应用期末总结 201230560306 陈丽璇 学习批判性思维几个月,对我而言收益颇多。一开始选这门课的时候觉得这个名称看起来很深奥,但是在不断学习中才会深切体会到它的实用性和必要性,那么,我就在思考和探索中有了自己的认识。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呢?这是一门学习论证分析、论证重构、论证评估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培养人们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可靠性的思维习惯,以及独立自主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技能,培养和提高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素质与能力。是一门研究论证分析和论证评估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也可以把评判性思维简单描述为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 批判性心理学,其实就是一种敢于怀疑的态度。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你看到无止境的消息对你进行轰炸的时候,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明天就一定会下雨吗,然后你出门就一定会带把雨伞了吗?还有,电视打广告说某某大型超市大减价,它就真如它广告说的便宜了吗?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商品价格的所谓减价而去购买那些商品,而不去考虑该商品你是否真的需要。看到这种情况,我们都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对待,用敢于怀疑的态度去面对,要清晰的知道哪些信息对我们有用,哪些信息对我们没用,哪些信息是好的,哪些信息是不好的,主动去过滤我们周边的信息。 在日常和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当中,我会首先把对方定位在中等的水平上,在日后交往相处中,慢慢通过其言行举止来在中等的基础上来给对方加分或者减分。这样,我在日后就不会因为对某个人期望过高而失望,也避免因为过低评价而错失结识一个优秀的人的机会。 通过这一次的批判性思维与应用的选修课,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从客观上分析、论证,从而才能得出精确的结论。愿日后我能保持这样批判性的思维和态度,与真实同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