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圣陶《苏州园林》文本的审美

关于叶圣陶《苏州园林》文本的审美
关于叶圣陶《苏州园林》文本的审美

关于叶圣陶《苏州园林》文本的审美

苏州园林在传统的江南园林风格中渗透了“东方威尼斯”特有的水乡情调。游人信步园中,但见拱桥映碧波,垂柳抚石岸;回廊长椅,亭榭楼阁,各得其所;假山曲径,花草竹木,相映成趣。整个园子布局疏朗,层次丰富,移步换景,画意无限。如此美景,当然不愿独享,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日,带了一群青年学生去游园赏景。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学生竟走马观花,转了一圈便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聊天,或独自在长椅上打盹养神,眼前的美景仿佛熟视无睹。于是便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怎么不看了?西园不美吗?

美啊。

美在哪里啊?

不知道啊,我们又不懂园林艺术。

不是早在初中就学过《苏州园林》吗?

哦,好像是篇说明文吧?忘了。

忘了?这可不行!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当然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写作要领,但文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和审

美情趣,却不该忽视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因为语文学习与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就说《苏州园林》吧,它能怎样教我们在游览园林时领略中国园林的艺术美呢?

所谓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作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如在画图中”。叶圣陶先生这一别出心裁的概括,使我们能够按照中国美术画的审美原则,来欣赏中国园林的艺术美,并借此透视中华文化中的美学内涵。

一、整体和谐

课文的第二段,作者介绍了园林艺术的追求目标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

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是的,整体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美学理想。由于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因此整体和谐的具体意味就在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华文化首先强调整体的和谐,由整体来规定部分,部分是为了适合整体的和谐而存在的。因此,中国的园林建筑不突出局部,反对局部的突兀对整体和谐性的伤害,而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追求整体的完美。近年来,一些风景名胜地区因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或方便游客的需要,造高楼,架索道,结果使景区的整体美遭到“建设性破坏”,在满足游人物质需要的同时,却背离了他们的审美需求。这些教训也从反面告诉我们,理解和遵循中华文化的美学原则是多么重要!

课文的后几段,还谈到了细节的处理和色彩的妙用。作者说“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种对细节处理的一丝不苟,也是立足于整体美的需要,因为“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极少使用彩绘”,而选用广漆、水磨方砖等颜色不刺眼的材料,同样是缘于整体的谐和,因为“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开花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不仅入了园林欣赏之门,也管中窥豹地洞察到了中国文化的艺术精髓,这对同学们欣赏中华

艺术殿堂中的其他艺术形式(如国画、古诗词、古建筑、民族传统音乐等)也大有裨益。

二、崇尚自然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因此,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人工,却无不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课文的第三、四、五段,作者用“绝不讲究对称”、“决不雷同”、“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俯仰生姿”等语句,着重介绍了这一美学原则。

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的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自然生态持续恶化的今天,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因此,阅读这两段文字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美术画的审美要求上,应该透过这一审美要求,进一步理解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从对自然山水的摹拟,到有规律地提炼出自然风景的要素(就是文中提到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进行缩微再造,表现出一个精练概括的浓缩的自然。这个人造自然,把人的诗情画趣与自然的山水风光融汇在一起,因画成景,以诗入园,通过山水景致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从而获得与大自然的和谐合一。人们通过寄情山水的游园赏景,既愉悦了身心,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尊重自

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讲究层次

课文的第六段介绍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作用,是否引发了你对层次美的兴趣?我们知道,图画是二维空间,是平面的,平面的缺点是单调。但好的图画,却具有立体的效果,奥妙就在画面的层次感上。园林艺术的图画美,更是富于层次感的。为了避免景致的平面化,园林建筑师们将花墙、花架、廊子、座椅等,设置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形成界隔。但如果这些界隔把空间分成彼此隔绝的小区,就有损整体美了。建筑师们的高妙之处就体现在对这些“界隔小品”的特殊处理上,如文中提到的“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傍依”,文后“练习三”中提到大观园的假山遮挡和曲径通幽,这就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使观赏者的视线不致于一望到底,使园林的景物不致于一览无余。这样,既达到增加景深、扩大景容的目的,也符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许多微妙心理。当然,利用大镜子的反射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是否人工痕迹太明显?同学们可以见仁见智。顺便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你听说过“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一诗句吗?那么你说,“庭院深深”的效果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的园林建筑为什么特别注重层次美?这还与中

华审美文化的独特个性有关,我们传统的观赏方式是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游目,这就是说,观赏景色时,人的目光是全方位地活动着的,即便是静观(人不动),目光也在上下移动,远近往返。古诗词中就有很多游目的例子,如杜甫的《登高》中前两联的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仰),渚清沙白鸟飞回(俯)。无边落木萧萧下(由近而远),不尽长江滚滚来(由远而近)。”这种观赏方式可以获得对视野中的景物的整体印象,与前文提到的整体和谐的美学理想是一致的。

总之,我国的园林艺术,深深地浸染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叶圣陶 2、认读识记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叠嶂(zhàng)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斟酌(zhēn zhúo) 3、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1911年中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等刊物。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散文、新诗、长篇小说和童话等集子。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历任第一、 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4、背景连接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5、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3—9)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分两层: 第一层(第3-6段)照应第一部分的四个“讲究”,分别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第二层(第7一9段)进一步从细部概略说明苏州园林注意图画美的特征。 第三部分: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激起人们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愿望。 第一部分 1、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意思是说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观摩、取法的样本,这就突出了苏州园林极不寻常的地位;“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影响虽有“多少”之别,但在“有无”问题上,无疑是个“有”字,实事求是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对各地园林的示范和影响功能。 2、“鉴赏”一词的含义,对写苏州园林有何意义? 在欣赏中作出评判、比较;强调了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 3、第2段的结构,与第二部分的关系。 “总—分—总”的结构;与第二部分之间又是“总—分”的关系。

苏州园林(节选)阅读答案

苏州园林(节选)阅读答案 课内现代文阅读(15分)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 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 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 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 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 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 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 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 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 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 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 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 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 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 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 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 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 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 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一特点的?(4分)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苏州园林》叶圣陶的故事

叶圣陶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 40年代,在四川岷江和青衣江汇流的一座名城,叶老曾应某大学聘请,担任教授。本来他在大学教书并非第一次,又是很有名气的作家,而且在各大书局掌握过文柄,他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上几大行。可是叶老到校后,在经历栏中只写了四个字,“小学教师”。固然在他心目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极其光荣的称号,但人们却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地不炫耀自己,甘居于普通一兵。凡是知道这件事的朋友,都认为叶老这样填写毫不带半点矫饰,因为他为人一贯真诚质朴,最厌恶浮名虚名,生平以哗众取宠为可耻。古语说,“字如其人”。叶老的楷书平正而又自然,篆书则圆润中兼有端庄凝重气概。他力求避免韩愈所说的“俗书趁姿媚”。他的为人正如他写出的字,不求取悦于人而自有可悦之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一贯如此。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区的知识分子受尽了折磨和迫害,贫病交加者比比皆是。叶老对于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离开大学后,移家到成都居住,主持开明书店出版工作。成都是个热闹的城市,又是文化人集聚的中心。在这里,叶老关心、团结了许多不满意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知识分子,为他们指出进步的光明之路。他多次出面主持座谈会,报告会,冯立祥、朱自清等都欣然到会。

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文章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达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的出处。 2.识记并理解“预习提示”和“课下注释”中的生字和生词。 3.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积累一些园林建筑方面的知识,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方法,并以此为范例体会说明文的结构和写法。 2.学习打比方、作比较、作描摹的说明方法,生动准确地介绍和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苏州园林的园林设计者和匠师刻意追求自然之趣,文中融入了作者的赞赏和眷恋之情。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品味自然,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难点 1.说明事物的方法,总说和分说。 2.准确的语言表达。 教学突破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一、第二的方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例子,仔细体会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读课文,并且到书店、图书馆(室)或网上查阅、

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或电子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带到课堂进行交流演示。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培养读的能力。 3.疏导文理,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 1.图片交流,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后感悟本文优美的语言。 3.理清文章结构,抓住说明特点。

叶圣陶《苏州园林》原文阅读

叶圣陶《苏州园林》原文阅读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①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①,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②”,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③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

叶圣陶:《苏州园林》序

叶圣陶:《苏州园林》序 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园林的照片多到一百九十五张,全都是艺术的 精品:这可以说是建筑界和摄影界的一个创举。我函购了这本图册,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 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过了十八年,我开始与陈从周教授相识,才知道他还擅长绘画。他赠我好多幅松竹兰菊,全是佳作,笔墨之间透出神韵。我曾经填一阕《洞仙歌》谢他,上半专就他的《苏州园林》着笔,现在抄在这儿:“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图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这是说《苏州园林》使我回想到我的童年。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 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 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 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 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 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 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语文教学

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苏州的。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那同学们能说说看,苏州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呢?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是啊,苏州之美,就美在它的山水,美在它的园林,美在它的富庶,美在它的历史悠久,美在它的文化底蕴深厚。而苏州的园林更可以说是领千年风骚,成为了苏州永久的骄傲。自古就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那同学们知道苏州都有哪些特别有名的园林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等。 好,那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些这些园林的图片,初步领略一下这些园林之美。(多媒体展示) 美吗?美! 那老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希望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相关知识的资料,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1、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苏州的园林,以典雅淡朴、小巧玲珑著称。据说,在明清两代,苏州的私家园林多达200处。苏州园林面积较小,一般在10亩以内,大的也不过几十亩,各个园林都能做到处处入画,移步换景,引人入胜。 2、沧浪亭——在苏州市城南人民路三元坊,原为吴越时(907~926年)广陵王的花园。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在园内始建沧浪亭,并写《沧浪亭记》。南宋初年成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为苏州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名园。 3、狮子林——位于苏州市城东北园林路,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为其师中峰和尚而建,名“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因为园中有很多石峰都似狮子形,故名“狮子林”。 4、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城内东北街,为苏州最大的名园。它是苏州四大古典名园之一,还是全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实为苏州园林之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知识讲解

《苏州园林》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高清课堂:园林艺术——《苏州园林》】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1年1月,与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未厌集》等小说集。另有散文集《脚步集》、新诗集《雪潮》、童话集《稻草人》等。 课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有删节。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将原题改为“苏州园林”。 知识积累 1.轩榭(xuānxiè):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2.胸中有丘壑(hè):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3.嶙峋(línxún):枯瘦的样子。 4.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5.镂(lòu)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6.蔷薇(qiángwēi):落叶或常绿灌木,种类很多。 7.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8.因地制宜(yí):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9.重峦叠嶂(zhàng):重重叠叠的山峰。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10.依傍(bàng):依靠。 11.鉴(jiàn):仔细看;审察。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12.池沼(zhǎo):比较大的水坑。沼,天然的水池子。 13.称(chèn):适合;相当。 14.倘(tǎng)若:假若,假如。表示假设。 15.鉴(jiàn)赏:鉴定和欣赏。 16.自出心裁(cái):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17.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建筑分布的格局。 18.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19.斟酌:反复考虑,仔细推敲。 考题例析 1.(2015·重庆中考)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当他们再次相见的时候,曾经的心有灵犀已成过往,多年不通消息使他们彼此起来。 (2)不法商人总是以次充好,牟取暴利,我们的责任是擦亮眼睛,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美,假山池沼配合美,花草树木映衬美,当然这些,你可以亲自去游览一番。 A.隔膜企图不止 B.隔膜企望不只 C.隔绝企图不只 D.隔绝企望不止 2.(2015·福建泉州中考)按课文内容填空题。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等等(写一处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 《苏州园林》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 第二部分(2~9段),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第一层(第2段),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第二层(3~9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中心思想: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整体把握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

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

关于叶圣陶《苏州园林》文本的审美

关于叶圣陶《苏州园林》文本的审美 苏州园林在传统的江南园林风格中渗透了“东方威尼斯”特有的水乡情调。游人信步园中,但见拱桥映碧波,垂柳抚石岸;回廊长椅,亭榭楼阁,各得其所;假山曲径,花草竹木,相映成趣。整个园子布局疏朗,层次丰富,移步换景,画意无限。如此美景,当然不愿独享,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日,带了一群青年学生去游园赏景。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学生竟走马观花,转了一圈便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聊天,或独自在长椅上打盹养神,眼前的美景仿佛熟视无睹。于是便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怎么不看了?西园不美吗? 美啊。 美在哪里啊? 不知道啊,我们又不懂园林艺术。 不是早在初中就学过《苏州园林》吗? 哦,好像是篇说明文吧?忘了。 忘了?这可不行!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当然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写作要领,但文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和审

美情趣,却不该忽视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因为语文学习与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就说《苏州园林》吧,它能怎样教我们在游览园林时领略中国园林的艺术美呢? 所谓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作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如在画图中”。叶圣陶先生这一别出心裁的概括,使我们能够按照中国美术画的审美原则,来欣赏中国园林的艺术美,并借此透视中华文化中的美学内涵。 一、整体和谐 课文的第二段,作者介绍了园林艺术的追求目标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 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