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研究与进展

食用菌的研究与进展
食用菌的研究与进展

目录

摘要 (2)

1食用菌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3)

1.1食用菌多糖 (3)

1.2食用菌的活性蛋白 (5)

1.3食用菌的抗氧化维生素 (7)

1.4食用菌的核酸降解物 (8)

1.5食用菌萜类化合物 (8)

1.6其他活性物质 (9)

2 食用菌活性物质研究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9)

2.1研究总结 (9)

2.2存在的问题 (10)

3 食用菌的食品开发现状及其展望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食用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及进展

摘要:食用菌通常是指一类可供食用或药用的,有着显著地肉质、胶质、木质或木栓质子实体或菌核的大型真菌。本文概述了多种食用菌的多糖类、蛋白类、矿物质、维生素、黄酮、萜类化合物、核酸降解物等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以及它们对人体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并展望了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发展趋势。关键词:食用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加大,引发人类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现代病的泛滥。而食用菌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帮助改善并治疗这些现代病。食用菌的味道鲜美、质地脆嫩、风味独特,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将其提取并制成营养保健品,人体高剂量摄入效果明显且毒副作用极小。长期的观察表明,营养保健品能高效的改善人类的身体素质。这是因为食用菌中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元素、核苷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高蛋白、低糖、低脂肪、多种氨基酸并存的特点。而且含有多种功效成分,如多糖类、核苷类、多肽氨基酸类、矿物质、维生素、三萜类和脂肪类等。

1食用菌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1.1食用菌多糖

食用菌多糖是从食用菌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活性多糖,具有广泛地药理活性,被作为一类重要的保健食品功能因子。自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千原羽田率先证实了香菇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后,食用菌多糖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食用菌多糖是一类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体内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作用。食用菌多糖中的活性成分是具有分支的-(1-3)-D葡聚糖。这些活性多糖成分具有一个共同的结构,即主链由-(1-3)连接的葡萄糖基组成呈梳状结构。研究表明,食用菌的活性多糖成分-(1-3)-D葡聚糖对异源的、同源的、甚至是遗传性的肿瘤都有效。食用菌多糖对人体的功能研究如下

1.1.1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自发的防御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细胞免疫因子组成。细胞免疫因子是一种蛋白质物质,由巨噬细胞、脾细胞等产生,能提高多种免疫细胞活性。食用菌多糖作为一种生物非特异性免疫促进剂,通过增强机体内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T、B淋巴细胞等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

例如,灵芝多糖主要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免疫细胞活性;激活网状内皮系统、补体系统和免疫系统,诱导产生IFN(干扰素)、TNF(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免疫因子;促进细胞中的RNA、DNA的蛋白质合成,提高细胞内环核苷酸(cGMP、cAMP)的含量,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3]。又如,香菇多

糖是典型的T细胞激活剂,能促进白细胞介素的产生,是一种胸腺依赖型T细胞导向并由巨噬细胞参与的特殊免疫剂,它能增强宿主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因子的产生,释放各种辅助性T细胞因子,恢复或刺激T细胞,促进抗体生成[1]。同时,研究表明,猴头多糖、金针菇多糖、灰树花多糖等对实验小鼠的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银耳多糖对细胞和体液免疫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具有增强作用。

1.1.2抗肿瘤活性

自1950年发现酵母多糖具有抗肿瘤效应以来,已分离出很多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职植物多糖。目前已知已有50多种食用菌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中绝大多数的食用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宿主免疫调节功能,即宿主介导抗肿瘤活性来实现的。它们对肿瘤细胞没有杀伤力,没有毒素和副作用,而是通过活化巨噬细胞功能、促进T细胞增殖、诱导某些免疫因子产生等方式抑制肿瘤生长,而非直接杀死肿瘤细胞[1]。

例如,香菇多糖的抗肿瘤活性是能诱导产生一种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因子,在这些细胞因子的综合作用下,香菇多糖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诱导的细胞毒,使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起防御和杀伤力的作用。另外,猪苓多糖是从猪苓菌核中分离的到的水溶性葡聚糖,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增强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猪苓多糖对PHA活化的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值作用,早期能诱导细胞凋亡,晚期能引起细胞坏死,抑制S-180肉瘤细胞的增殖[1]。此外食用菌还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效应。猴头多糖对消化系统肿瘤有较好的疗效。香菇多糖不仅抑制肿瘤生长而且还能预防化学性和病毒致癌物的致癌作用。

1.1.3抗菌、抗病毒活性

研究证明,多糖对多种病毒,如艾滋病毒(HIV21)、单纯孢疹病毒(HSV21,HSV22)、巨细胞病毒(CMV)、流感病毒、囊状胃炎病毒(VSV)、反转录病毒和鸟肉瘤病毒(ASV)等有抑制作用。硫酸酯多糖衍生物具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艾滋病毒HIV-1的抑制作用。英国从培养的香菇菌丝体中提取到一种物质,可使因艾滋病病毒感染的T淋巴细胞复原,刺激巨噬细胞,有助于产生抗体,治疗艾滋病,安全且无副作用。大多数多糖的抗病毒机制是抑制病毒对细胞的吸附,这可能是多糖大分子机械性或化学性竞争病毒与细胞的结合位点有关。香菇中双链核糖核酸(d-RNA)能使小鼠体内诱导生成干扰素,并进一步阻止鼠体内

流感病毒和兔口炎病毒的增殖。此外,带有肽残基的云芝多糖也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现已经制成药物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肝炎,并用于肝癌的预防[1]。裂褶菌多糖可提高感染仙台病毒小鼠的存活率,且有效抑制病毒的扩散。

1.1.4降血脂、血糖、抗血栓活性

研究表明,食用菌多糖降血脂、血糖、抗血栓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促进胰岛素分泌及对糖代谢酶活性的调节,促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作用,从而抑制糖异生。其中,香菇多糖通过调节糖代谢、促进肝糖原合成、减少肝糖原分解,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肌、膈肌和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香菇多糖联合其他药物静脉滴注,能治疗糖尿病。同时,张玲芝研究灵芝多糖降血糖的机理时,证明灵芝多糖能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并认为灵芝多糖可能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使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而蘑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滑菇等几种食用菌的子实体均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其中金针菇、蘑菇和木耳具有与香菇几乎相同的降胆固醇作用,尤其以金针菇为最强[1]。

1.1.5抗疲劳、抗衰老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食用菌多糖具有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起到保护生物膜和延缓衰老的作用。生物膜上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后,膜功能受损致细胞功能障碍,使细胞变形、死亡,引起多种疾病和衰老。现代科学结合自由基学说认为,多糖一方面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还可以增强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云芝多糖能够明显促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腹腔注射云芝多糖可以提高小鼠腹腔内巨噬细胞的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S2转移酶的活性,增加其mRNA的含量。灵芝多糖通过增强酶的活力,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减少细胞的变性和死亡,达到抗衰老的作用[1]。李庆章首次应用滑菇多糖对衰老模型鼠不同时期抗氧化能力和抗衰老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滑菇多糖可以通过提高SOD活力、增强抑制活性氧生成的能力,以及降低脂褐素的含量发挥抗衰老作用[7]。灵芝、冬虫夏草、香菇、银耳多糖等均可增强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即具有抗疲劳的作用。

1.2食用菌的活性蛋白

1.2.1核糖体失活蛋白

核糖体失活蛋白(RIP)是一类作用于rRNA而抑制核糖体功能的毒蛋白,可以破坏核糖体功能,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RIP已经从多种被子植物中分离出来,从食用菌中分离的RIP虽然不多,但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功能主要是通过2个方面产生,即RNA的N-糖苷酶活性和RNA水解酶的活性。RIP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单肽链碱性糖蛋白,分子量约为30kD,具有RNA的N-糖苷酶活性,有高度保守的活性中心,大多数的RIP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蛋白为异源二聚体,分子量约为60kD,此蛋白A链具有RNA的N-糖苷酶活性,B链是一个对半乳糖专一的凝集素,A、B两条链通过一对二硫键连接,并通过强烈的疏水作用结合在一起,B链可以介导A链逆向进入胞质溶胶,A 链就可以参与翻译过程,破坏蛋白质的合成;第三类RIP是由无活性的前体(proRIP)通过酶在活性位点加工形成活性RIP,这类蛋白比较少[5]。

例如,YAO等1998年从草菇子实体中纯化出一个分子量大约为29kDa的核糖体失活蛋白volvarin,它有很强的抑制兔网织红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能力,类似于植物RIPs,起N-糖苷酶活性,它在超螺旋SV-40DNA上还有脱氧核糖核酸酶活性。LAM等2001年从斑玉蕈中纯化出一个核糖体失活蛋白hypsin,分子量为20kDa,它对落花生球腔菌、尖饱镰刀菌和灰葡萄孢等真菌的菌丝体生长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兔网织红细胞蛋白合成,抑制HIV-1反转录,同时还观察到该蛋白对鼠白血病细胞以及人白血病细胞和肝癌细胞的抑制[4]。因此,不同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不同的活性,如免疫抑制作用、抗有丝分裂活性、抗增殖和抗肿瘤活性、抗病毒及HIV-1病毒活性等

1.2.2免疫调节蛋白

真菌免疫调节蛋白(FIP)是近年来从一些高等担子菌子实体中提取的与植物凝集素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免疫功能相似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其不仅具有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相似的结构,而且具有抑制过敏反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加速代谢的功能,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抗癌、抗过敏、抗增殖、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功能。

自1989年KINO等从赤灵芝子实体中分离提取出第一种真菌免疫调节蛋白(LZ-8)后,研究者从金针菇中分离出朴菇素(FIP-fve)蛋白,它是一种免疫调节和细胞凝集活性的蛋白,对淋巴细胞有增殖作用以及对系统过敏症有抑制作用。MAITI等从福罗里达平菇和草菇等五种食用菌中提取出免疫调节蛋白CABEP,它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对肿瘤细胞起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它可以提高

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K)的细胞毒性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4]

1.2.3凝集素

凝集素是一类具有凝集细胞或沉降复合多糖作用的非免疫起源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它能与糖专一的、非共价的可逆结合。王贺祥等对常见22种食用菌菌丝提取物进行测定发现13种对兔血红细胞具有凝集活性,认为食用菌是凝集素的重要来源,凝集素在食用菌的子实体和菌丝中分布较多,在孢子及菌核中也存在。食用菌凝集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凝集细胞、抑制肿瘤生长、激发免疫调节因子表达、抗真菌、抗病毒、抗昆虫等。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对凝集素的研究,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HAN等2005年从裂褶菌中分离出一种同型二聚体乳糖结合凝集素,该凝集素具有促进小鼠脾细胞有丝分裂作用和抗肿瘤细胞增生活性,可以抑制HIV-1逆转录酶活性,但没有抗真菌活性,这一点在应用中会受到限制,倒也可以同其他抗真菌活性的物质进行结合使用。POHLEVEN等2009年从水粉蕈中分离、纯化、克隆了类-B蓖麻毒素凝集素CNL,并证实它是具有免疫特性的凝聚素,它的抑制效果是通过结合糖受体对人类白血病T细胞起作用的[4]。

1.2.4其他

食用菌的活性蛋白除了以上几种之外,还可以提取出一些抗植物病毒和抗动物病毒的蛋白以及一些毒素。例如,金针菇毒素就是一种功能性蛋白,它是一种成孔溶细胞素,可引起哺乳动物红细胞裂解,使肿瘤细胞溶胀破裂,并能改变肠上皮细胞的渗透性,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6]。PIRAINO等1999年从皱盖罗鳞伞中分离纯化了一个分子量为10425Da的抗病毒蛋白(RC-183),该蛋白显示对I型和II型单纯疱疹病毒复制的抑制,此外该蛋白还对水痘带状病毒、流感A 病毒和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抑制作用,由质谱和其他方法研究表明它是一个结合有泛素的多肽[4]。由此可见,在食用菌中筛选抗动物病毒蛋白并研究其性质,这将对人类治疗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1.3食用菌的抗氧化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虽然在体内的量及所需的量不多,但由于它参与到人体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才得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若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产生各种疾病,影响健康。

研究发现食用菌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可吸收的多种维生素,例如硫胺素、核黄

素、泛酸、烟酸、吡哆醇、钴胺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生物素、叶酸、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尤其以B族维生素、尼克酸和维生素D原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C含量与蔬菜相近,但草菇、猴头菌中的含量较高;含维生素A的食用菌比较少,只有密环菌中的含量较高;胶质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E含量高于肉质菌,而肉质菌中的草菇、香菇维生素总含量高于胶质菌。食用菌中含有的V A、VC、VE、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维生素具有消除人体自由基、增强免疫力、防止衰老等功效,同时能够提高白细胞吞噬作用,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防止癌症的发生[3]。

1.4食用菌的核酸降解物

研究表明香菇中核酸降解物包括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环磷酸胞苷(cCMP),其中环磷酸腺苷(cAMP)是一种调节代谢的活性物质,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分化的作用,可用于抗肿瘤,治疗牛皮癣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等。香菇孢子提取物中的双链核糖核酸(ds—RNA)能促进干扰素的分泌,是提高干扰素血中浓度的诱发因子,使人体产生干扰病毒繁殖的蛋白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助于抗艾滋病和抗衰老。

腺苷是以核苷和嘌呤为基本构造的活性物质。灵芝含有多种腺苷衍生物,都有较强的药理活性,能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提高血红蛋白2,3一二磷酸甘油的含量,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血液对心、脑的供氧能力。香菇嘌呤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还有抗病毒和解毒作用。香菇嘌呤对大鼠因注射三氯化铈引起的肝毒和死亡有预防作用。毛木耳含有腺嘌呤核苷,是破坏血小板凝集的物质,它可以抑制血栓形成[3]。

1.5食用菌萜类化合物

灵芝酸是灵芝药用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一种三萜类物质,是最霞要的活性物质之一,现已从灵芝中分离到100多种。它们由数个异戊烯首尾连接而成,大部分为30个碳原子、部分为27个碳原子的萜类化合物。灵芝子实体中灵芝酸的含量随品系、成熟度和培养基不同而不同。灵芝酸由较强的药理活性,能降低血脂、护肝排毒、抗氧化、抗菌抗炎、抗HIV病毒和疱疹病毒、抑制肝脏肿瘤细胞等活性,还有止痛、镇静等功效,对免疫、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具有调节功能。从灵芝菌实体中分离出的7B,15Q一二羟一酮灵芝酸R和S对由半乳糖

胺引起的鼠肝细胞的细胞毒性有强烈的抗毒作用。倍半萜是指含有15个C的萜类化合物,分为无环型、单环型、双环型、三环型和四环型,也可分为倍半萜醇、醛和内酯等[3]。就已研究报道显示,Noemia KI等从金针菇培养液中分离出花册柏烯型倍半菇,发现金针菇倍半萜具有抗菌活性,即抗枯草芽孢杆菌和分支孢子菌的活性[5]。

1.6其他活性物质

食用菌中还含有一些其他的活性物质,例如黄酮类、氨基酸以及矿物质等等。

食用菌中含有多种丰富的具有生理活性的矿质元素,是矿质元素十分丰富的食品。其分布特点是常量元素K、Ca含量高,因此含钾丰富的食用菌是治疗缺钾引起的症状的良药。食用菌还可以对Fe、Zn、Se等微量元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其中硒可以增加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保护肝脏,预防肿瘤和心血管疾病[3]。

黄酮类化合物是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一与B一环)通过中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种类相当多,作用也相当广泛。对金针菇中黄酮的研究报道较少,仅缪成贵田等对金针菇黄酮抗油脂氧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黄酮对猪油的氧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抗氧化能力随着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增强。这为从食用菌中寻找黄酮类天然抗氧剂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

氨基酸也是食用菌中重要的活性物质,据测定金针菇巾含有18种氨基酸,每100克鲜菇中含氨基酸总量达20.9mg.其中含有8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4%-50%.异亮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最高,而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也分别达到5%一6%和0.45%~0.55%。现代医学证明,赖氨酸可以增强记忆、开发智力,对幼儿增加身高、体重和智力生长非常有益,而且干金针菇中含锌量为 1.3ug/g—6.8ug/g,而锌也是儿童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因此金针菇被誉为“增智菇”[5]。

2 食用菌活性物质研究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2.1研究总结

食用菌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史,例如灵芝、茯苓、云芝、猪苓、冬虫夏草等均为重要的常用中药材,它们在古代就被用来养生调理、扶正固本、化痰润肺、

延年益寿以及对抗年老体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食用菌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并发现其中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在养生、治疗现代病等方面显示出很好的疗效。

利用食用菌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它的作用在社会中已得到公认,而且现代医学已经将食用菌多糖、各种蛋白制剂等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上,并被不断地开发其潜能。例如,近年来,食药用真菌多糖也正由单独应用研究向多糖与多糖、细胞因子、肿瘤杀伤细胞、放疗、化疗的联合应用研究转变,即向多糖间的协同作用转变[3]。而且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也在不断的提高,以保证提取出的活性物质的纯度和增加提取物的产量,以便更好地应用到医学等方面。例如,利用超声波循环提取得到的新的灵芝提取物,经分析表明,其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粗多糖以及某些矿质元素均高于一般的提取方法中得到的提取物。另外,食用菌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有关食用菌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完善,深入开展食用菌活性物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食用菌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其在医学和食品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农业上,食用菌也开始成为经济作物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食用菌的开发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2.2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各个行业对食用菌的研究现状来看,其各种成分及作用都有了一些了解,但这些研究还不够彻底,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食用菌中的活性物质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同人体进行多种反应的时候,人们对其机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4]。例如,目前从食用菌中获得的大多数小分子类抗植物病毒剂都是粗提取物,成分未能确定,抑制机理不太明确,还有待深入研究。

另外,目前能从食用菌中分离纯化的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种类和数量都很有限,但功能同植物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相似性,应用前景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样地,食用菌中的黄酮类、萜类化合物这些成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研究活性物质的功能,将该物质作用于人体时,有很多外在的影响因素,例如作用体的温度、作用时间、外来物的干扰等,例如从食用菌中获得的抗病毒蛋白对植物病毒有很好的防效,但由于存在抗病毒效果持续时间有限的问题,从而限制了这些物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4]。

对初步已形成产业化的食用菌种植还缺乏响应的管理措施和研究,生产规模小且加工技术落后,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金属含量、化学添加剂等制度还不够完善

3 食用菌的食品开发现状及其展望

随着食用菌的价值逐渐被大众所了解,人们越来越青睐于食用菌,更愿意选择菌类的食品,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促进身体健康。这给商家提供了契机,使得他们积极的投入到食用菌类食品的生产开发,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目前人们对食用菌类食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类食品,一般是我们平常所食用到的菜肴及休闲食品。例如,吕元平等研制出的麻辣金针菇休闲食品既保持了新鲜金针菇所具有的色、香、味、形及高膳食纤维和营养物质,又具有食用方便、安全卫生、可长期保藏等特性,另外,金针菇软罐头可以很好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它的汤汁清晰,菇体色泽乳白或金黄,菇柄脆嫩,菇软滑,具有金针菇特有的鲜味和香味[8]。

是功能保健类食品。目前人们最关注的是功能保健食品的开发,食用菌保健品一般是将食用菌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出来再加入到一般类的食品中,利用新型的生产工艺制成保健品,另外还有将食用菌本身进行生产加工得到高含量活性物质的饮料、罐头等等。这样的食品同时也就具有了食用菌内该活性物质的作用,而且由于活性物质的含量高,其保健效果也会更加的显著,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例如李凤林等以鲜牛乳为主要原料加入以金针菇为原料提取的菌汁,制成的保健酸奶[3];还有研究将高含量活性物质的花脸香菇加入到方便食品中,使的人们节约时间的同时轻松方便地获得优质的营养物质。

另外食用菌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活性成分,经提取加工可以添加到许多食品中,有效调节食品营养结构。这类食品开发的研究很多,产品也多种多样,它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所以,食用菌的食品开发现状很受欢迎,对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发展空间很大。

参考文献

[1] 张树庭,赵铭,药用菌——一种丰富的天然营养保健品资源[J].中国食用菌,2001,8(1):21-1

[2] 金茜,朱彬,罗宿星,曾启华,张世伦,魏福伦,食用菌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3):12-4

[3] 朱秀敏,食用菌中的生物活性物质[J].甘肃农业,2011,2

[4] 孙正祥,王瑞霞,食用菌中生物活性蛋白的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09,16(2):85-90

[5] 伍明,郑林用,许晓燕,江南,杨志荣,罗霞,金针菇活性物质及其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1,30(3:):6-8

[6] 蔡和辉,廖森泰,叶运寿,刘学铭,金针菇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加工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2008,11:29-11

[7] 张智,焦春伟,胡慧萍,潘宏辉,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0,5:30-3

[8] 黄家莉,李明远,赵旭壮,金针菇的功能性成分研究及食品开发现状[J].食用菌-专题综述,2011,2(23)

致谢

本论文在罗青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大纲的制定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罗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我在此谨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罗青老师,耐心的给我讲解,布置论文,使我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他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道德风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十分敬佩。罗老师的谆谆教导、热忱鼓励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教会了我怎样求学、怎样做人,这些我永远铭记在心,永远激励着我学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本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也要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论文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能够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郑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最后再次对罗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真诚的感谢。

富硒食用菌含优质有机硒

富硒食用菌含优质有机硒 陈元明《硒游记》 为了使人们在正常膳食之外再补充一些硒,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良好的补硒食品,例如硒酵母、富硒食用菌、富硒面粉、富硒大蒜、富硒蛋、硒盐等等举不胜举。 在这里可以重点谈一谈富硒食用菌。 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富硒食用菌是一种颇有前途的富硒保健品。 经测定,富硒菇的有机硒含量占全硒量的99.40-99.50%。可见食用菌在富集无机硒的过程中已完成了硒的生物学转化,富硒食用菌中的硒绝大部分是有机硒。 经不同实验室(山西农科院及中国防辐射研究院)用不同仪器对富硒食用菌作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其中平菇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比对照组提高21.89%;凤尾菇提高153.97% ;香菇提高433.69%。总氨基酸(20种)平菇提髙25.74%,凤尾菇提高97.66%;香菇提高203.80%。说明食用菌富集硒过程中可能形成利于人体吸收的硒氨基酸,从而使富硒食用菌成为富含高质量蛋白质的优良保健食品。 据山西省医药研究所药理室毒理实验结果,小鼠对富硒食用菌的较大耐受量大于432微克/公斤体重,远小于亚硒酸钠的最小致死量。

另据山西医学院大鼠实验表明,富硒食用菌比不加硒对照组的血红蛋白有所提高,对肝、肾无损伤,说明富硒食用菌安全无毒。 中国农科院研制的“中植营养素八号”(简称“中植八号”)即为一种含富硒食用菌的保健品,研究表明,人工缺硒小鼠每天补适量“中植八号”70天后显示,肝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增高36.1%,巨噬细胞吞噬率(反映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59.8%,吞噬指数提高68.5%,溶血素含量(反映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增高65.0% ,迟发型过敏反应(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力)增强30.6%;使小鼠运动后血乳酸迅速下降31.8%。说明“中植八号”能提高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延缓衰老过程,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全面的调整作用,还能迅速消除血乳酸而达到抗疲劳效果。这些测定结果表明“中植八号”在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疲劳方面均有显著作用,是一种理想的多功能保健食品。 最近,庄惠君等(2004)研究了富硒蘑菇对小鼠睾丸脂质过氧化物和精子活力的影响,发现小鼠饲喂富硒蘑菇后,睾丸中硒含量显著高于低硒组(饲喂贵州本省低硒日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也显著提高,同时,精子活率、活力、曲线运动速度、直线运动速度和前向性都显著高于低硒组。

食用菌发展现状和前景

食用菌发展现状与前景 作者:刘力瑄 指导老师:方白玉 (韶关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本文阐述食用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还有发展前景。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发展历史 前言: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但长期以来,中国的食用菌生产模式仍停留在依靠自然条件,手工作 坊式生产的水平,虽然具有成本低廉,可因地制宜生产,但存在着产品只能季 节性生产,产量低,质量差,产品缺乏保鲜加工,产品货架期短,同时低产、低 效、资源浪费,与当今市场的要求及经济发展不相符。 我国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各方面有着很好的栽培食用菌的基础,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我国拥有丰富的菌品种。食用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其基底可为农业中、畜牧业中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使其变废为宝的成为人类的健康绿色食品,而经过食用菌产生的下脚料又可作为种植业、畜牧业中优质的肥料和饲料。在现在的全球资源紧缺和全球环境恶化上起一定作用。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在东西国家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述到关于其的栽培。如《吕氏春秋》:“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的“千岁之根,食之不死。”;在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的药用及如何判断其品质;还有《齐名要术》等等。 我国还是最早栽培食用菌国家之一。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蘑菇栽培起源于法国,有300年历史(1707年)。而其他食用菌如猴头、金针菇等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凌宏通1,宋 斌23,林群英3,李泰辉2,曾振基1 (1.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广东梅州 514071;2.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 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070;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 510650) 摘 要 富硒食用菌是一类有价值的药用/功能性食品。从食用菌的富硒特性、富硒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药理作用及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富硒;食用菌;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Q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8)04-0078-07 Advances i n Selen i u m2Enr i ched Ed i ble Fung i Study L ING Hong2t ong1,S ONG B in2,L IN Qun2ying3,L I Tai2hui2,ZENG Zhen2J i1 (1.M eizhou Inst.of M icrobiol.M eizhou514071;2.Guangdong Inst.of M icrobiol.Guangdong Prov.Key L ab.of M icrobial Cult.Collect.&Applict’n.Guangzhou510070;3.S.China B otanical Garden,Acad.S inica,Guangzhou510650) Abstract Seleniu m2enriched(SE)edible fungi were valuable officinal/functi onal f oods.SE characters of edible, nutriti onal compositi on,phar macol ogical activities,and the p r oducti on techniques of SE edible fungi were su 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Seleniu m2accumulati on;edible fungi;industrializati on 硒(Se)是人与动物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当稀少和分散,主要以重金属硒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研究发现,硒具有维持人类机体抗病能力,保护眼组织、肌肤、心脏和肝脏,防止体内产生毒性物质等重要功能,人体的贫血、冠心病、大骨节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都与人体内缺乏硒元素相关[1~3]。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着硒摄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安全、高效的补硒保健品具有重要的意义[4]。目前,饮食中生物有机态硒元素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但要向动、植物中直接添加硒元素十分困难。相比之下,许多食用菌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及其他生理活性成分,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等能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且有较强的富硒能力,能够通过菌丝细胞内物质代谢的转化,将无机硒结合到大分子活性物质(如蛋白质和多糖)上,转化为蛋白硒和多糖硒等有机形态的硒,从而弥补天然食用菌中的硒含量很低的缺点。因此,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发酵或培养出富硒食用菌产品,开发出成本低廉的有机硒制品已成为研究的新热点[5]。本文对近年来食用菌富硒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今后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1 食用菌的富硒能力 研究表明,食用菌具有富硒能力且富硒能力不同。尚德静等[6]通过研究金针菇F lamm ulina velutipes(Curtis)Singer、香菇L entinu ls edodes (Berk.)Pegler、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Bull.)  收稿日期:2006-12-26  作者简介:凌宏通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A06020222,E05202480);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4B20101005,2005B20901027,2006B20201042) 3通讯作者 87微生物学杂志 2008年7月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M I CROB I O LOGY July2008Vol.28No.4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现状

附3: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现状 食用菌的液体发酵在抗生素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7年美国的汉姆菲特首次提出了液体菌种法生产蘑菇菌丝体。1958年,美国液体深层发酵专家J.Szuecs利用发酵罐成功培养出多种食用菌菌丝体。1960年在日本,固体食用菌菌种称之为“第一时代菌种”一直被广泛使用。直至1999年,日本一家大型菇厂首次采用了在可动发酵罐里培养食用菌菌种的韩国模式液体菌种系统,并称之为“第二时代菌种”。在中国第四届蘑菇节,日本起源生物技术株式会社的小林恭久先生着重介绍了还原型液体食用菌菌种,称之为“第三时代菌种”,它是把人工生产的还原型固体食用菌菌种块粉碎后用无菌水稀释而成的液体食用菌菌种,还原型固体菌种具有活力强,接种量大的特点,每1200mL菌种可扩接10000瓶。目前,日本一些大型杏鲍菇食用菌菌种中心开始大规模地引进这一技术,并已经实用在杏鲍菇的生产上。在国内,1962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陈聿美等对香菇、杏鲍菇、平菇、草菇等15种食用菌的深层培养进行研究。直至1987年,上海师范大学的杨庆尧等首次报道以液体食用菌菌种作为原种,合成颗粒或谷粒菌种作栽培种的蘑菇制种新工艺,整个制种工序历时仅23d~27d,比旧工艺快3倍~4倍。目前能用液体培养制种的食用菌有双孢蘑菇、金针菇、杏鲍菇、香菇、猴头菇、黑木耳、平菇等。但由于液体食用菌菌种对生产工艺及技术条件要求高,多数试验停留在摇瓶培养阶段,并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我国仍有相当多食用菌生产企业和个人采用传统固体菌种栽培模式。2009年,黄爱荣等利用全自动发酵罐对双孢蘑菇As2796液体食用菌菌种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扩增倍数的液体食用菌菌种的活力进行了比较。2010年,沈敏等对杏鲍菇液体食用菌菌种进行研发工作,并将液体食用菌菌种成功应用在工厂化栽培中,实现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随着工业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组织食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张智1,焦春伟2,胡惠萍1,潘鸿辉1* (1.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63; 2.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0) 摘要衰老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发展很快,但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及其毒副作用,研究者已将研究重点转向中药和食药用菌。食药用菌具有天然、营养、健康和多功能的特性,其保健功效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而关于其抗衰老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关键词抗衰老;食药用菌;衰老 中图分类号Q94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021(2010)03-0078-04 Advance m ent on Ant-i Agi ng E fficacy of Edi ble and O ffici nal Fungi Z HANG Zhi1,JI A O Chun-w ei2,HU H u-i ping1,PAN H ong-hui1 (1.Guangd ong In st.ofM icrobiol.,Guangdong P rov.K ey L ab.of M icrobial Cu lt u re C oll.&App lic., Guangd ong Op e n L ab.of App l.M ic robiol.,Guangzhou510663;2.Yue w eiEd ible F ung i Tec hn ology Co.L t d.,G uangzhou510070,C hina) Ab strac t A g i ng has becom e one o f the hottest topics that dra w n people attention.T he research o f ant-i ag i ng m ed-i c i ne has been rap i d l y dev e l oped bo t h i n Chi na and abroad.M any researchers had turned t he ir f ocuses t he ir stud i es on Ch i nese trad iti ona lm edic i ne and ed i ble and offi c i nal fung i(EOF)because o f the w idespread use of che m ica l m ed-i c i nes an d t ox ic si d e e ffects.EO F has characteristics o f na t ura,l nutr iti on,hea lth and mu lt-i functi on and the research o f hea lth care e fficacy has been a roused ex tens i ve attenti on.S i nce t here are f ew repo rts about the an t-i ag i ng f uncti on o f E O F,research prog ress on ant-i ag i ng efficacy o f EO F w ere i n troduced in this artic l e. K eywords ant-i ag ing;EOF(ed i ble and offic i nal f ung i);ag i ng 近年来关于衰老的研究以及根据衰老的机制寻找高效的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衰老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是体内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衰老产生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国际上提出一系列衰老学说,包括自由基学说、线粒体DNA损伤学说、衰老端粒学说、免疫学说、内分泌学说等,为揭开衰老机制及开发抗衰老药物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学说都各自获得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但至今仍不能全面解释衰老现象。伴随不同衰老假说的提出,各种抗衰老药物也大量涌现市场,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药物已成为研究领域的新宠儿。食用菌是人类食药用的大型真菌。中国已知的食药用菌中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各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及生态环境中。食用菌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多种维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9B080701065) 作者简介:张智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研究与开发。Te:l020-********,E-m ai:l z h angzh i2000@21cn.co m *通讯作者。T e:l020-********,E-m ai:l phhgan l an l v@yahoo.co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2433713.html, 收稿日期:2010-03-19;修回日期:2010-04-26 78微生物学杂志2010年5月第30卷第3期J OURNAL OF M ICRO BI O LOGY M ay2010V o.l30N o.3

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现 状及发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CQWU/JL/JWB/ZY084-02 学年论文 (课程论文、课程设计) 题目: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小组成员:陈盼盼、张珍妮、袁锐 杨善丽、罗云雾、张玲 专业年级: 2010级化学(师范) 成绩: 指导教师(职称):邓小红(副教授) 2012年11月13日 摘要:水果贮藏保鲜是水果产业化生产时减少损失,保值、增值的基础,本文是叙述了水果保鲜与贮藏业的现状及我国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鲜高质量和高营养食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新鲜水果贮藏方法的发展。为此,主要探讨了国内外水果贮藏保鲜应用的各种技术,分析了水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方面的新情况与新进展。 关键词:水果保鲜;储藏;现状 引言: 果品营养丰富, 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产品的易腐性, 给水果的采后处理、贮藏保鲜等环节带来了极大困难。特别是在水果的生产中, 由于采摘不当、贮藏不善, 或由于生理病害、微生物病害的影

响, 往往导致大量水果的腐烂损失。许多国家农产品采后处理与贮藏保鲜已实现了产业化。 1 水果保鲜与贮藏业现状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物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已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对食品的需求不但追求数量,而且关心质量和花色品种,经济、实惠、方便的食品必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对象[1]。新鲜的水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含水量高,且具有我们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水果组织柔嫩,含水量高,容易腐烂变质,不耐储存,采后极易失鲜,从而导致品质降低,丧失商业价值。因此,水果低温贮藏保鲜产业是水果生产的继续,是可持续水果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同时水果低温贮藏保鲜产业,对果品的采后增值、保值,农民致富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冷藏场所及装置是水果贮藏保鲜最关键的设施,它们的最关键点在于对温度的控制,其次是在特殊构造条件下还能够对气体成分、压力和湿度进行控制,以满足水果贮藏保鲜的要求。现代温贮藏主要包括机械冷藏、机械气调冷藏、机械减压冷藏和机械湿冷冷藏等。其中机械冷藏占贮藏水果产量的1/3左右,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进行人工调节和控制,已达到良好贮藏[3]。我国的气调贮藏起步很晚,主要的气调贮藏技术是小包装、大帐自然降氧和硅窗气调等且仅限于少量的水果。常用的气调保鲜方法主要有4种:塑料薄膜帐气调、自然降氧法、混合降氧法和人工改变空气组成法等。 化学保鲜剂的研究及应用发展很快,目前,已有多种化学杀菌剂、生物活性调节剂及生物涂膜类等防腐保鲜剂在贮藏保鲜中推广使用,对提高贮藏效果具有

富硒食用菌种植技术

富硒食用菌种植技术 硒(Se)是人体内的高效氧化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功能。1973年,WHO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它为人体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硒缺乏的问题,通过生产富硒农产品可以使该问题得到解决。早在1984年,芬兰就已利用含硒酸钠的肥料生产谷物并取得成功。90年代初,我国各地也陆续开始富硒农产品生产。由此,富硒农产品生产经历了一个从 低效分散到高效集中的过程。目前我国富硒农产品已初具规模,主要有富硒食用菌、 富硒稻米、富硒茶叶等30多个品种。其中,富硒食用菌的发展有着明显优势。 1、富硒食用菌的优势 大部分食用菌都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对其进行富硒培养,生产出的食用菌将兼具自身和硒的优良效用,成为保持人体健康的高效农产品。大量研究还表明,食 用菌通过富硒栽培后,其自身药用活性物质水平呈现增高。如,赵雷等研究发现硒可 以明显提高灵芝中多糖、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的含量,但并不改变灵芝蛋白质的分布和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配比,铜和钼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量的增加。孙 娟等发现硒还可以同时提高菌丝体的灵芝多糖和灵芝酸含量,添加40 mg/L亚硒酸钠 培养,灵芝多糖含量比对照提高42.3%,灵芝酸含量比对照提高10.6%。在富硒培养对金针菇、茶树菇等食用菌的影响研究中,硒不仅能够缩短金针菇的生长周期,而且 能够增加其生物量;硒能促进茶树菇菌丝多糖及维生素C含量的提高、脂肪含量下降。 另一方面,国内外已开发的诸如富硒茶叶、富硒稻米、富硒水果等农产品存在发展限制。其一,受到富硒地域限制且硒转化效率没有食用菌高;其二,会因为土壤中的 有机质,使得胶体矿物质与硒结合,从而影响硒的植物吸收和富集。如,当土壤酸度 偏高时,硒就很难被植物体吸收。再则,硒常以硒蛋白、硒多糖等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比起农作物,食用菌可利用低廉的原料进行栽培生产,不受富硒土壤的地 域限制,同时其菌丝和子实体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均较高,可以实现有机硒的大量富集。 2、富硒食用菌的功效 食用菌中的硒是以硒多糖、硒蛋白及硒核酸为主要存在形式。硒多糖及硒蛋白均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病毒、增强动物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其中硒多糖能 够抵抗其他金属中毒,而硒蛋白参与构成硒酶的活性中心,能够维护肌肉正常功能, 参与炎症调节,预防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等症。硒核酸(Se-tRNA)则主要是对某些信使核糖核酸(mRNA)翻译蛋白质的过程有特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调节生物整体代谢。目前市场上已有大量富硒多糖、富硒蛋白、富硒核酸类食品、保健品及药品,对人体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前言 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 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报告分析了食用菌生产、销售、价格、保鲜技术以及深加工技 术等情况,结合郴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浅谈了几点关于我市食 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 一点帮助。 一、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全球食用菌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4年全球 食用菌消费量为1,953万吨,2010年达到3143万吨,年均增长 8.26%。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菇、香菇和平菇等。其中,双孢菇是欧、美国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 等亚洲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中国食用菌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居世界首位。美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品种为双孢菇,还有少量香菇、平菇等其他品种。据美国农业统计 部门统计,2009-2010年产季,美国食用菌总销量为36万吨,总 销售额为9.25亿美元。荷兰、法国、西班牙是欧洲的食用菌主产国,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为双孢菇,2010年上述三国的产量分别达

到23万吨、14吨和14万吨。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主要 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真姬菇等,2010年日本 食用菌总产量约为42万吨。韩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很快,产量居 前的品种分别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1978年韩国 食用菌产量为3万吨,2010年约为20万吨。、 二、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一)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 真菌物种资源。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全国现已查明 真菌种类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 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 展迅速,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 还不足10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201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261.8万吨,总产值达到1272.7亿元,其规模在种植业中 仅次于粮、棉、油、菜、果而居第六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 界食用菌产业大国,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食用菌市场需求 旺盛,市场容量不断增加,食用菌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二)食用菌出口情况 我国食用菌主要是国内消费,出口量不大,但2003年至2008

食用菌研究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精选

食用菌研究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以及同志们的协助下,圆满完成了食用菌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为xx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同志们的信任。现总结完成情况如下: 一、强化学习,提高素质 1、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菌研所全体人员在思想上与农业局党组保持高度的一致。树立崇高的理想,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可以帮助一个人抵挡一切诱惑,排除一切干扰,战胜一切困难,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充满激情。 在工作中,菌研所坚决贯彻执行局党组和局领导班子的各项指示、规定。时刻不放松对政治思想的学习,始终使自己的思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2、业务上不断积累,提高业务素质 随着新形势对农业人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菌研所全体人员十分注重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多次参加了省农科院专家的食用菌知识讲座、11月26日—12月2日赴成都参加了省农干校组织

的基层农技人员学习班、多次参加了农业局举办的各种食用菌知识培训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 今年8、11月份,同经作站、产业股相关人员到湖北远安县、福建长汀县考察学习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学到了他们的一些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栽培技术,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路,为我们xx县香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同时我们也引回了优良的香菇菌种“南山1号”,目前正在积极的实验示范中,预计来年的5、6月份就可以看出效果。以上这些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外出考察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业务素质,希望以后领导能多给我们一些这样的机会,这对促进我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推进工作的全面进步 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工作安排上,针对各职工的特长、性格、工作能力和家庭情况,尽量做到人尽其能,因人配岗(郝界负责全面工作,向孟江负责帐务及后勤工作,周小林主要负责生产,弋淮负责技术方案编制,杨森负责菌种管理),大家既分工又合作,充分调动、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工作责任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足:制度不健全,责任未细化,争取来年将工作细化到人,定人定岗、定职定责。 建议:菌研所成立时间较短,工作繁多,感觉人手太少,希望领导再引进 2-3名热爱食用菌事业、诚实肯干、责任心强的技术人才。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桂明英等来源:中国食用菌,2006(5)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食用菌育种工作也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对食用菌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用菌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一、野生食用茵驯化育种 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绝大部分是由野生食用菌驯化而来的。例如:阿魏蘑的驯化工作.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的.当时曹玉清、牟川静、陈忠纯等在研究驯化分布于新疆托里地区的野生阿魏侧耳fP/eurotu~retainel时,对其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氨基酸含量、生活条件(包括营养、pH值、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菌丝培养特征、驯化栽培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分离的野生菌株K001、K002与K005在培养特征上的差异。1986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ill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K005、Klll在子实体外部形态与菌丝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耳显著不同。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ieurotus ervngii(DC.ex. Fr)0ueI.var.tuolie nsis Mou.n var]。他们1983年对 K001、K002、K005菌株驯化栽培中.发现在有无寄主植物阿魏根屑添加在培养基中的情况下.用棉籽壳、云杉木屑、麸皮等原料组成的培养基上都相继长出了子实体.阿魏侧耳及托里变种自此得到推广.首先在新疆开始人工栽培。已成为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 二、孢子分离育种 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让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曹裕汉通过对草菇有性分离选育种研究.表明草菇孢子分离菌株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厚垣孢子能力、出菇、产量等性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在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能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的菌株中选择到较高产量的菌株应用于生产.解决草菇生产上出现的菌种老化、退化问题:潘保华采用稀释镜检法对金针菇的6个品种.共计l 898个担孢子分离培养.结果检测出144个单孢结实菌株。这些菌株与其它非单孢结实菌株交配.筛选出6个强优组合。这种通过组织分离.而后经出菇或出耳试验,从中筛选出产量高、抗逆性强、遗传性状优良的菌株再进行扩大繁殖的育种方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三、食用茵杂交育种 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杂交育种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交配.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定向性.这种育种方法适用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贺建超等以双孢蘑菇176和2796为亲本菌株。通过单孢子杂交育种,经过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一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杂交高产菌株。该杂交菌株具有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颜色白、朵形较大、菌肉肥厚、抗逆性较强等优点。许益财等选择生态、种性等差异较大的长白山野生香菇和栽培品种A3-3为亲本.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单孢分离.单孢萌发及单核菌丝镜检、配对。从中选择优良组合“抚香一号”。该菌株符合育种目标,是一个产量高、菇形圆正、肉厚、内实、抗逆性强、耐高温、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可在北方作为更新换代的优良新品种:刘宇、陈文良等用杏鲍菇l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四、食用茵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人为利用某些理化因子诱导食用菌遗传因子发生突变.再从多种突变体中选出正突变菌株的方法。诱变育种是获得优良食用菌菌株的常用手段。目前来看对食用菌育种较为有效的理化因子包括60 co、紫外线、离子束、激光、X射线、超声波、快中子、亚硝酸、亚硝酸胍、氮芥、硫酸二乙酯等.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的实验条件及不同菌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诱变方法.在食用菌新菌种的选育工作中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食用菌发展现状

食用菌发展现状 我国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各方面有着很好的栽培食用菌的基础,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我 国拥有丰富的菌品种。食用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其基底可为农业中、畜牧业中的剩 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使其变废为宝的成为人类的健康绿色食品,而经过食用菌产生的下脚料又可作为种植业、畜牧业中优质的肥料和饲料。在现在的全球资源紧缺和全球环境恶化上起一定作用。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在东西国家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有记 述到关于其的栽培。如《吕氏春秋》:“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的“千岁之根,食之不死。”;在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的药用及如何判断 其品质;还有《齐名要术》等等。 我国还是最早栽培食用菌国家之一。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 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蘑菇栽培起源于法国,有300年历史(1707年)。而其他食用菌如猴头、 金针菇等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 晚。20世纪30年代才从法国引进菌砖,开始科学方法的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是新兴产业,近十几年来,人们慢慢对食用菌有了认识,了解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 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在许多国家人们开始打来那个的工厂化的栽培菌类。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几年来,还发展了观赏 菌类、可食用菌类,还有利用菌类生产食品添加剂等等。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 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 食用菌行业 中国国大地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我国食用菌有900多个品种。当今世界上畅销的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研究其基础应用技术某些方面有许多重大突破。我国食用菌产业有着鲜明的特色。 在我国,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的产业,较看重于社会效益,为其他国家的食用菌产业做 出了有益贡献。

植物硒素营养的研究进展_王芳

第19卷 第4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Vol.19 No.4 2004年 8月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ug.2004 植物硒素营养的研究进展 王 芳,林克惠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硒是环境中一种重要的生命元素,植物体内的硒主要以硒蛋白、硒核酸、硒多糖等多种生物大分子以及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等生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存在。作物施硒可提高食物链硒水平,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提高作物产量。主要阐述了元素硒的生化特性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并展望了今后硒素营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植物;硒;生化特性;营养作用 中图分类号:S14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04)04-0417-06 Research Advance in Plant Selenium Nutrition W ANG Fang,LIN Ke-hu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 ment,Y A U,Kunming650201,China) A bstract:Selenium is an important life element in envir onment.The selenium in the plants mainly exist in many kinds of biological big molecules such as Se-albumen,Se-nuclein and Se-polysaccharide as well as Se-lenocysteine and Selnomethionine.Application selenium to crop can raises selenium level in food chain,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rop,enhances stress resistance of crop and increases yield.In this paper,the bio-chemical character of selenium and its effect on plant growth,development and quality was summarized.On the basis of these,The authors put for ward a ne w prospect to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seleniu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lant;selenium;biochemical character;nutritional function 硒是环境中一种重要的生命元素,早在1957年就被证明为动物所必需[1]。1973年又证实硒是形成抗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分[2]。此外硒还可以防癌、抗肿瘤、抗爱滋病和抗衰老。在少量摄入时,硒对动物和人类都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然而在摄入量高时,它可能对动物[3~5]和人类[6]造成毒害,从最小基本需求量到致死浓度这一浓度范围是很小的。对动物而言,所饲喂干饲料中硒的最小量在0.05~0.10mg/kg,当干饲料中超过2~5mg/kg硒就会产生毒害[5~7]。随着硒营养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硒对植物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有益和毒害水平之间这一狭小的浓度范围对人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而植物在这一方面起着枢纽作用:例如在缺硒地区可以通过植物积累硒作为一个“硒释放系统”供给人和动物或归还土壤;在富硒地区聚硒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积累大量的硒,从而对硒毒土壤或水域进行修复[9]。另外植物对硒的修复作用就是它可以把无机硒转化为挥发形态的硒(主要是二甲硒化物DM Se)。 硒在农牧业中的应用,己得到世界的广泛重视。由于黄开勋和薛泰鳞的研究,揭示硒可能是高等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通过对硒的生化特性以及 收稿日期:2004-03-08  作者简介:王芳(1973-),女,山西阳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烤烟营养与施肥。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前言 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报告分析了食用菌生产、销售、价格、保鲜技术以及深加工技术等情况,结合郴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浅谈了几点关于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一、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全球食用菌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XX年全球食用菌消费量为1,953万吨,XX年达到3143万吨,年均增长%。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菇、香菇和平菇等。其中,双孢菇是欧、美国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居世界首位。美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品种为双孢菇,还有少量香菇、平菇等其他

品种。据美国农业统计部门统计,XXXX年产季,美国食用菌总销量为36万吨,总销售额为亿美元。荷兰、法国、西班牙是欧洲的食用菌主产国,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为双孢菇,XX 年上述三国的产量分别达到23万吨、14吨和14万吨。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主要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真姬菇等,XX年日本食用菌总产量约为42万吨。韩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很快,产量居前的品种分别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1978年韩国食用菌产量为3万吨,XX年约为20万吨。、 二、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一)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真菌物种。据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全国现已查明真菌种类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食用菌产量还不足10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XX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万吨,总产值达到亿元,其规模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而居第六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大国,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国内外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核心提示: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1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从理论上阐明了菌类入馔的特点。晋朝王嘉(?~390年)《拾遗记》有“种耨芝草”。古农书中关于种菌法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着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的一段:“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黑木耳、香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都是起源于我国。据考证,东南亚的草菇和日本的香菇栽培技术都是经由我国华侨和僧人传入。 多少年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栽培的基本都是木腐菌—香菇、黑木耳、银耳。但多为砍树砍花自然接种的半人工栽培。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人工接种栽培。1978年统计全国食用菌产量仅6万吨(数据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也都有采集野生菌的习惯,如欧洲人对块菌、美味牛肝菌和鸡油菌情有独钟。英语的菌物学(mycology)一词则来源于蘑菇;古希腊将食用菌作为崇拜非洲人喜食野生的毛木耳、乳菇。 2近年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及现状 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 二战以来的70年间,全球食用菌一直持续增长,从未出现过减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主要来自我国。1978年我国的产量仅占全球总产的%,1983年占12%,1990年展%,1994年占%,1997年占%,2002年占%,以后则更高。 近年间,全球食用菌产量基本稳定,我国之外的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约400万吨,栽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超过10万吨的国家全球仅有8个,按产量依次是美国41万吨,日本38万吨,荷兰23万吨,韩国万吨,越南17万吨,法国万吨,泰国万吨,英国10万吨。全球栽培食用菌市值约300~340亿美元,药用菌产品100~120亿美元,野生菌5亿美元,总计405~46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作为蔬菜和食品食用。 主要出口国有中国、荷兰、波兰、英国、法国,其次还有越南、印度、日本和韩国。 欧美的双孢蘑菇 欧美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几乎就是双孢蘑菇一种的发展史。应用近代科学方法栽培食用菌起源于法国的1707年双孢蘑菇,从矿洞巷道栽培直至1910年美国双孢蘑菇标准化菇房的发明,推动了欧美工业化国家菇业生产的工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末欧美的双孢蘑菇实现了标准化栽培,此后产量逐年增长。双孢蘑菇迅速实现了工厂化栽培。日本的段木栽培香菇,由于人工纯菌种技术、人工接种技术和栽培管理的科学化,使其主宰香菇世界市场达半个世纪之久。 1938~1939年度的双孢蘑菇全球产量仅4000~5000吨,标准化菇房的推广和纯菌种的应用使1950年达到万吨,1960年达到万吨,1970年达到36万吨,1980年达到万吨。1990~2000年间欧美的双孢蘑菇产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一直在85万吨左右徘徊。2000年以后多数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