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凝血功能异常在肿瘤诊查的价值

凝血功能异常在肿瘤诊查的价值

近年来,各种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肿瘤诊查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

在临床肿瘤诊查中,一些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这时,就会有患者疑惑,为什么肿瘤诊查还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呢?两者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是指机体将血液从流动状态变成不流动状态的能力。

简单来说,凝血就是从出血到止血的过程,而机体具备的这种能力就被称为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检查在肿瘤检查中的作用恶性肿瘤可通过多种机制破坏机体凝血系统,进而导致凝血功能出现异常。

如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可并发血栓性疾病,因此,血栓形成也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凝血功能检查项目一般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等。

从目前临床研究来看,D-二聚体在判断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用于分析恶性肿瘤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及静脉血栓情况等。

据统计,约有15%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进展中会发生血栓,D-二聚体的质量浓度能够反映体内高凝状态情况,对肿瘤诊查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凝血功能检查可应用的肿瘤疾病诊查以凝血功能检查中D-二聚体项目为例,在以下恶性肿瘤疾病中均具有应用价值。

1.肺癌与正常参考范围相比,肺癌患者D-二聚体指标可高出84.5%;且处于晚期的肺癌患者,其D-二聚体浓度明显比早期患者高。

接受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指标水平可趋近于正常值,如果发生癌细胞转移,D-二聚体水平又会升高。

2.乳腺癌与局部肿瘤相比,乳腺癌经淋巴和脂肪组织感染,患者的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浓度均明显较高。

乳腺癌中,病灶<1厘米时,将D-二聚体作为辅助治疗标准,应用于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帮助诊断明确腋下转移性疾病。

3.消化系统肿瘤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D-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其中,胰腺癌和原发性肝癌的水平最高,其次是胃癌和大肠癌。

4.前列腺癌在前列腺癌诊查中,应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结合D-二聚体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D-二聚体也可以作为评估前列腺癌进展的重要依据。

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原理是通过组织 中所含有物质 的磁 敏感 性不同从而成像 的一
种技术 。因此 ,对于血液流 速缓慢 的静脉 血管 、血 液代谢 物 、
铁 等 顺 磁 性 物 质 较 为 敏 感 。 因此 对 于 中 脑 内 含 铁 丰 富 的 黑 质
结构 SWI成像具有一定 的优 势 ll 。然而 SWI序 列对 磁共振
设备场强及 磁 场稳 定性 要 求较 高 .且 SWI序 列检 查 时 间偏
2 1J
3 1 j

5 1 J
6 1 ;
7 8
长 ,部分病人尤其是帕金森病患者较难接受 ,从而导致其在 帕
金 森 患 者 早 期 诊 断 的 推 广 上 受 到 一 定 限 制 。 本 实 验 中 ,比较
T1WI、T2WI、SWI三种序列 图像 。SWI序 列可使黑 质致密部及
网状 部 得 到 最优 化 的 显 示 .从 而 为 充 分 了解 在 帕 金 森 病 患 者
的黑 质 损 伤 程 度 提供 必 要 的 辅 助 手 段 。
参 考 文 献
[1] Liu Z,Shen HC,Lian TH,et a1.Iron deposition in substantia
可见黑质呈清晰 的半 月形低信 号 区.且在接 近 中部发现 一连
续的线样等信号影分 隔 ,此 线样结 构位置 与之前 断层标 本及
同例标本 的 T1WI图像 中所见致密部及 网状部 分界处位 置相
仿 。因此 ,SWI图像可清晰 显示黑 质 内致 密部 及 网状 部 的分
界 。
SWI序 列 是 目前 高 场 强 磁 共 振 常 用 的 序 列 之 一 ,其 基 本
· 192·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联合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联合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3 0 0 0 7 0, Ch i n a; 2 . Ti a n j i n Th i r d Ce n t r a l Ho s p i t a l , Ti a n j i n 3 0 0 1 7 0,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o e x p l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c o mb i n e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AF P a n d AP T i n HCC. Me t h o d s
n o s o r b e n t a s s a y( E1 I S A)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Amo n g t h e s e s a mp l e s , 4 8 we r e wi t h HCC, 3 4 we r e wi t h c i r r h o s i s , 3 0 we r e t h e




8 8 2
— —
Ch i n J La b Di a g n, Ma y , 2 01 3, Vo l 1 7, No . 5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3 ) 0 5 —0 8 8 2 —0 4
甲胎 蛋 白、 异 常凝 血 酶原 联合 检 测 在肝 细胞 肝 癌 诊 断 中的 临床 意 义
关键词 : 甲胎 蛋 白 ; 异 常凝 血 酶 原 ; 肝 细胞 肝 癌
中 图分 类 号 : R4 4 6 . 6 文献标识码 : A
Cl i n i c al s i g ni f i c a nc e o f c o m bi ne d de t e c t i o n o f a l ph a f e t o pr o t e i n a n d Abn o r ma l pr o t h r o mb i n i n t he d i ag no s i s o f He pa t o c e i l u —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濮珏彪;王学锋;彭奕冰【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目的:研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又称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IVKA-Ⅱ)]检测在临床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

方法收集瑞金医院住院365例患者的血清,其中100例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265例为非原发性肝癌者血清(包括慢性肝病59例、消化系统肿瘤50例、继发性肝癌50例、其他肝脏病变56例和正常对照50例)。

采用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标本甲胎蛋白(AFP)和PIVKA-Ⅱ水平。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

血清AFP单独诊断原发性肝癌敏感性为63.00%,特异性为84.91%;血清PIVKA-Ⅱ单独诊断原发性肝癌敏感性为74.00%,特异性为89.81%。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FP和PIVKA-Ⅱ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和0.873。

采用PIVKA-Ⅱ和AFP不同的联合诊断方案,可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提高到81.0%和98.49%。

结论血清PIVKA-Ⅱ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可作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其与AFP的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页数】4页(P270-273)【作者】濮珏彪;王学锋;彭奕冰【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2【相关文献】1.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林晓渊2.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黄斌;古善智;黄满平;熊正平;李国文3.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r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聂影4.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J], 刘业琼;邹珍珍;沈丽娟;史萍5.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J], 宋丽;侯远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PIVKA—Ⅱ、AFP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血清PIVKA—Ⅱ、AFP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血清PIVKA—Ⅱ、AFP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检测不同患者样本中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的含量,研究PIVKA-Ⅱ、AFP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6年1月的住院患者血清样本共计259例,检测PIVKA-Ⅱ、AFP含量。

结果(1)在103例肝癌标本中,PIVKA-Ⅱ的阳性率为70.9%,AFP的阳性率41.7%,经过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6,P<0.01);(2)血清PIVKA-Ⅱ(≥40 mAu/mL)检测肝癌的灵敏度为70.2%;血清AFP(≥10 ng/mL)检测肝癌的灵敏度为69.9%。

联合血清PIVKA-Ⅱ和AFP检测肝癌的灵敏度84.5%,较单独PIVKA-Ⅱ(χ2=10.67,P<0.05)或单独AFP(χ2=12.11,P<0.05)检测均有显著差异。

结论PIVKA-Ⅱ用于诊断肝癌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AFP,可以显著提高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PIVKA-Ⅱ、AFP联合检测能更好更快地对肝癌做出早期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test the content of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and α-fetoprotein(AFP)in different patient samples,and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PIVKA-Ⅱand AFP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cancer. Methods 259 serum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from September 2013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and the contents of PIVKA-Ⅱand AFP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1)In 103 specimens of liver cancer,the positive rate of PIVKA-Ⅱwas 70.9%,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AFP was 41.7%. After chi-square test,both of the two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χ2=17.76,P <0.01);(2)The sensitivity of serum PIVKA-Ⅱ(≥40 mAu/mL)in testing liver cancer was 70.2%;the sensitivity of serum AFP(≥10 ng/mL)in testing liver cancer was 69.9%. The sensitivity of combined test of PIVKA-Ⅱ(χ2=10.67,P<0.05)and AFP(χ2=12.11,P<0.05)in testing liver cancer was 84.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single PIVKA-Ⅱor single AFP tests. Conclusion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PIVKA-Ⅱ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cancer are better than AFP,which is able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liver cancer diagnosis. The combined test of PIVKA-Ⅱand AFP is able to accomplish early diagnosis of liver cancer in a better and faster way.[Key words] Liver cell cancer;AFP;Human plasma abnormal prothrombin;Diagnosis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球肿瘤发生率的第五位,死亡率的第三位[1,2]。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尚应春【期刊名称】《系统医学》【年(卷),期】2024(9)2【摘要】目的分析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时采取血清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异常凝血酶原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检测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疾病类型不同,分为良性组(肝硬化患者41例)、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另选择83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检测3组血清AFU、AFP、PIVKA-Ⅱ指标,分析上述指标水平,同时通过ROC曲线分析单项以及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结果两组患者AFU、AFP、PIVKA-Ⅱ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FU、AFP、PIVKA-Ⅱ指标水平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联合检测时,AUC提升至0.912,灵敏度提升至89.63%,特异度提升至99.10%,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采用联合AFU、AFP、PIVKA-Ⅱ检测方式,有较为理想的诊断价值,能够为完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可以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页数】4页(P5-8)【作者】尚应春【作者单位】邳州市中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相关文献】1.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脱γ-羧基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研究2.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3.血清α-L-岩藻糖苷酶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血清甲胎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α-L-岩藻糖苷酶、血清铁蛋白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5.血清甲胎蛋白、铁蛋白、α-L-岩藻糖苷酶以及异常凝血酶原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付彪;吕沐瀚;唐世孝【摘要】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PHC、100例肝硬化、89例慢性肝炎、76例继发性肝癌及84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PIVKA-Ⅱ与AFP水平.比较各组研究对象血清PIVKA-Ⅱ与AFP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IVKA-Ⅱ及AFP对PHC的诊断效能.结果 PHC患者PIVKA-Ⅱ与AFP水平均高于非PHC肝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P<0.05),且中晚期PHC患者PIVKA-Ⅱ与AFP水平均高于早期PHC患者(均P<0.05).不同病因PHC患者AF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炎合并酒精性PHC患者PIVKA-Ⅱ水平均低于病毒性肝炎性PHC与酒精性PHC患者(均P<0.05),病毒性肝炎性PHC与酒精性PHC患者PIVKA-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VKA-Ⅱ、AFP、PIVKA-Ⅱ联合AFP诊断PH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8、0.871、0.963,PIVKA-Ⅱ联合AFP诊断PHC的曲线下面积大于PIVKA-Ⅱ及AFP(P <0.05).结论 PIVKA-Ⅱ联合AFP检测在PHC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8(040)019【总页数】4页(P2268-2271)【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诊断【作者】付彪;吕沐瀚;唐世孝【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省泸州市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发病率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排列第四位,在肿瘤致死病因中排列第三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HCC)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分别用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HCC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比较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各组间差异、HCC治疗前后两指标水平的变化及HCC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组间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两种标志物在HCC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单独检测灵敏度PIVKA-Ⅱ(90.16%)高于AFP(60.66%),特异度AFP(94.59%)高于PIVKA-Ⅱ(82.88%);两者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1.80%,特异度为80.18%,灵敏度高于AFP单独检测,特异度与PIVKA-Ⅱ单独检测相比无明显差异;肿瘤直径在3cm及其以下的HCC患者单独检测两肿瘤指标灵敏度均明显下降,且AFP(42.11%)低于PIVKA-Ⅱ(78.95%),两者联合检测灵敏度为84.21%;HCC组AFP、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组;HCC组治疗后AFP、PIVKA-Ⅱ水平低于治疗前;HCC患者肿瘤细胞高、中、低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IVKA-Ⅱ和AFP检测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95%CI:0.868-0.966)、0.858(95%CI:0.797-0.919),二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结论 PIVKA-Ⅱ和AFP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各有优势,两者联合检测可优势互补,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

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但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两者对HCC诊断和疗效监测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细胞癌;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肿瘤标志物The value of serum PIVKA-Ⅱ and AFP combined detection for th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Zhang Pingping, Ren Wentao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serum PIVKA-Ⅱ and AFP detection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Serum levels of PIVKA-Ⅱand AFP were measured by chemiluminescence assay (CLIA) an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assay (ECLA) in patients with HCC, liver cirrhosis and chronic hepatitis. To compar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single PIVKA-Ⅱ or AFPassay and the combined detection.To compare the serum level changesof the two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groups and HCC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o analyze PIVKA-Ⅱ and AFP c hanges of different pathological groups. They were also analyzed b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PIVKA-Ⅱ(90.16%)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FP(60.66%) in diagnosing HCC. The specificity of AFP(94.59%)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IVKA-Ⅱ(82.88%).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ombined detection were 91.80% and 80.18%. The sensitiv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FP itself, the specificity didnot show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PIVKA-Ⅱ.The sensitivities of single PIVKA-Ⅱ(78.95%) and AFP(42.11%) declined significantly in the HCC patients whose tumor diameter was equal or lesser than 3cm, while the sensitivity of combined detection was84.21%. The serum levels of both PIVKA-Ⅱand AFP in HCC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liver cirrhosis and chronic hepatitis groups. The serum levels of PIVKA-Ⅱ and AFP in HCC patients were both dropped sharply compared with the level before treatment. They did not show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different pathological groups. Theareas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PIVKA-Ⅱ(0.917) and AFP(0.858) in HCC group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Conclusions PIVKA-Ⅱ and AFP each have their advantages in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The combined detection ha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is conducive to early diagnosis of HCC. The levels of PIVKA-Ⅱand AFP did not show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different pathologicalgroups, which should be confirmed by more sample size. Both PIVKA-Ⅱ and AFP have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s in diagnosing HCC and monitoring treatment effect.Keywords: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lpha-fetoproteins (AFP);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ntagonist-Ⅱ(PIVKA-Ⅱ); Tumor markers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 PH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和胆管细胞癌,其中HCC占9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其设置为实验组,同期选择100例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患者均检测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检测效果。

结果实验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 指标,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疾病患者(P&lt;0.05);慢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继发性肝癌以及其他肝脏疾病患者相比血清AFP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单一甲胎蛋白检测(P&lt;0.05);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检测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甲胎蛋白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lt;0.05)。

结论肝癌患者治疗过程中检测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效果理想,且检测过程中联合甲胎蛋白能够提高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诊断价值;意义;肝癌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它是全世界第五大癌症,占癌症死亡人数的第三位。

目前,临床上对于肝癌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或肝组织病理活检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但是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1]。

因此,临床上研究积极有效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加强肝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它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原发性肝癌标志物[2]。

为了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其设置为实验组,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为21.5~78.9岁,平均年龄为(55.7&plusmn;3.1)岁。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标本均来源于由病理学诊断或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同期选择100例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为22.7~82.9岁,平均年龄为(57.3&plusmn;2.6)岁。

患者中29例慢性肝病、21例消化系统肿瘤、18例继发性肝癌、20例其他肝脏病变及12例对照组。

患者对诊断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标本要求:采集的标本排除存在明显溶血、脂血、黄疸或者伴有其他微生物污染等标本。

标本采集后进行温室保存时在时温度控制在2~8 ℃保存不超过7 d标本温度控制在-20℃冻存(冻存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或者冻存温度控制在-80 ℃(冻存时间不超过6个月)[3]。

②试验方法。

采用Modular 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甲胎蛋白。

参考范围为&lt;20 ng/mL;采用酶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相关仪器和试剂由南京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提供,参考范围为&lt;40 mAU/mL。

所选试剂均为原装试剂盒,相关操作步骤必须严格遵循实验室相关操作步骤必须严格相关操作步骤进行。

在试验标本检验测试前、检验中、检验后进行质控检验[4]。

1.3 观察指标入选患者入院后第2天进行检测,观察不同疾病患者血清AFP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结果,观察不同诊断检测方法,如:甲胎蛋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以及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等指标[5]。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6统计学软件分析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计数资料行&chi;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plusmn;s)表示,P&lt;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2.1 不同疾病患者血清AFP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结果比较此次研究中,实验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指标,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疾病患者(P&lt;0.05);慢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继发性肝癌以及其他肝脏疾病患者相比血清AFP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见表1。

表1 不同疾病患者血清AFP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结果比较(x&plusmn;s)2.2 不同诊断方法评价指标比较此次研究中,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诊断符合率为85.63%,阳性预测值为74.95%,阴性预测值为90.46%,显著高于单一甲胎蛋白检测(P&lt;0.05);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检测特异性为99.0%、符合率为88.45%、阳性预测值为95.26%,显著高于甲胎蛋白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lt;0.05),见表2。

表2 不同诊断方法评价指标比较(%)注:同甲胎蛋白比较,*P&lt;0.05,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比较,#P&lt;0.05。

三、讨论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其生命。

目前,临床上对于原发性肝癌更多的以影像学检查、肝穿刺、血清AFP检测为主。

AFP作为临床上常用的原发性肝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但是,该诊断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一定局限性。

此次研究中,实验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指标,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疾病患者(P&lt;0.05);慢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继发性肝癌以及其他肝脏疾病患者相比血清AFP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6]类似。

由此看出:AFP在肝癌患者诊断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临床急需研究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肝癌肿瘤标志物研究尚存在较大的进展。

但是,多数肝癌的标志物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如:高尔基蛋白73、细胞因子等。

这种肿瘤标志物在实验室研究过程中被发现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

但是,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和特异性等限制了他们的临床应用。

同时,这些检测方法耗时较长,精度较差。

近年来,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癌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7]。

此次研究中,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诊断符合率为85.63%,阳性预测值为74.95%,阴性预测值为90.46%,显著高于单一甲胎蛋白检测(P&lt;0.05);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检测特异性为99.0%,符合率为88.45%,阳性预测值为95.26%,显著高于甲胎蛋白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lt;0.05)。

这种检测指标和其他指标相比优势较多,更加有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水平,患者诊断时结果速度相对较快,精度也相对较高,能够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但是,在临床上实际使用过程中,单项肿瘤标志物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联合指标检测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诊断效能。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AFP联合癌胚抗原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的提高原发性肝癌检测率提高到84.2%,显著高于单一的肿瘤标志物检出率(P&lt;0.05)。

因此,肝癌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应该加强患者甲胎蛋白检测,对于难以确诊患者可以进一步检测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指标,甚至可以将两种指标联合起来检测,发挥不同检测指标优势,提高临床确诊率[8]。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治疗过程中检测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效果理想,能够作为肝癌诊断标志物,且检测过程中联合甲胎蛋白能够提高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

[1] 王维林,白鑫,屠红.肝癌血清标志物研究的新进展[J].肿瘤,2009,29(4):389-393.[2] 钟志敏,王维,莫云丹,等.脱-&gamma;-羧基凝血酶原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检验医学,2013,28(5):382-386.[3] 王瑾.肿瘤标志物AFP与CEA的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6):1258-1259.[4] 彭莉,朱传金.凝血四项与血清AFP的联合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关系[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22(6):519-520.[5] 濮珏彪,王学锋,彭奕冰.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4,29(3):270-273.[6] Cedrone A,Covino M,Caturelli E,et al.Utility of alpha-fetoprotein (AFP) in screening of patients with virus-related chronic liver disease: does different viral etiology influence AFP levels in HCC? A study in 350western patient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0,47(36):1654-1658.[7] 谌奎芳,李峰.常规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在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3,19(13):61-62.[8] 满守东,孙建平,郝春玲,等.彩超检测小肝癌的血管形态及血管阻力指数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4):38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