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古诗不同视角的解读与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小学古诗不同视角的解读与教学
江苏省丹阳市前艾中心小学 马良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得好:“这法,那法,不会钻研教材就
没法。”这就形象地阐述了钻研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就小学古诗而言,表面浅显易懂,实则意蕴深长,只有教师
课前的多视角解读、深层次对话,才可能有课堂上的挥洒自如、
灵动生成。下面我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的《江南春》《春
日偶成》和第20课的《小池》《小儿垂钓》这四首古诗为例,谈
古诗不同视角的解读与教学。
一、从编者视角来解读
很显然,这四首诗分两课,编者是分别以春天和儿童的主题
来选择。顺着编者的意图我们可以追问两个问题,以便进一步明
晰编者的目的,与编者进行对话。
1、此春为何春?——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
苏教版以春天为主题选择的古诗有三处,分别在二、四、五
年级的下册,不同年段显然目的有所不同。二年级的《春雨》《春
晓》,是单纯的春色;五年级的《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春
景复杂且有明显的哲理性;那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诗则兼于中间,
写景上适中,且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因此,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
诗诗描绘的是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教学以感受春色为重点,
体会情感为难点。
2、此儿为何儿?——带有一定共同性的儿童图
这是苏教版唯一一处以儿童为主题选编的古诗,五年级的《所
见》《清平乐 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虽说也写到了儿童,但不是
以儿童为主题入编的。古诗描写的乡村儿童都是天真、活泼的,
都是描绘以快乐为共性的儿童图。虽然有学者认为《所见》中的
儿童是清政府刽子手的象征,《清平乐 村居》中的小儿就是不成
器的无赖形象。但我们从小学生的视角看,还是定位在快乐儿童
图上为好。因此,形象感受儿童的行为,深入体会儿童的快乐就
是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从作者视角来解读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意思是说,读诗也好,读文也好,一定要读人,要了解作者的生
平和写作背景。这就告诉我们,古诗教学要关注诗人,我们品读
一首诗,要能读懂诗人心,要能感受诗人一段独特的人生。
1、《江南春》——杜牧的政治讽刺
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
气魄的江南春画卷。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单纯从景色上看,蒙蒙春
雨中的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若隐若现的寺庙,更增添千里江南
扑朔迷离之美。但诗人此处空间上的拓展,时间上的追溯,诗人
之意不在景,而在意。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
“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过度信佛,劳民
伤财,修建寺庙,而今又怎么样呢?可见诗人有讽刺现今晚唐王
朝之意。当然,教学还是以感受江南春色为主,引导学生认识政
治讽刺之意为次,要结合诗句适度拓展,适可而止。
2、《春日偶成》——程颢的理学思想
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的。描写了风和日丽
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前两句写景,天空中,
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
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
图。后两句抒情,一个“乐”字尽显诗人之情,不仅是表达快乐
之情,还表达的是一种哲理,表达了程颢这位理学家所追求平淡
自然、不急不躁、修身养性。教学可以以“乐”为诗眼,感受风
和日丽的春色,体会游春之乐,再进一步认识诗人热爱自然、亲
近自然、不急不躁、修身养性之乐。
3、《小池》——白居易的通俗艺术
白居易作诗力求通俗,他的诗歌语言是以平白、通俗、流畅
见长。朱自清先生说,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小池》就是通俗语言
的精品,是语言的真境界。
切入小而意蕴丰。古诗给我们呈现了在池塘上的一幅幅动感
画面,一个顽皮的孩子背着父母,偷偷到池塘里去采摘心仪已久
的莲蓬,然后兴高采烈的回来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
是,去偷采路上的好奇与紧张,偷采中的忐忑与兴奋,诗人都没
有写,诗人选取了偷采成功后“兴尽”“归舟”的环节。正是这样
的选材,切入点小,却给诗歌带来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给全诗铺
垫了一派欢快、轻松、自在、喜悦的基调,将“小娃”天真烂漫
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
留白多而童趣真。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
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
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
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
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
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
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
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已完全不解——这可
是大人不允许的,是自己瞒着所有人的一次冒险,应该是不能为
人知的,默不作声的事情。此时此刻,喜悦、满足已经让这个天
真无邪的孩子忘记了一切,也正是由于孩子心灵的纯净、行为的
坦然才能让此件事充满了童趣,一种简单的快乐。
教学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小娃的快乐,
感受古诗艺术的魅力。
4、《小儿垂钓》——胡令能的隐士情结
胡令能,莆田隐者。隐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群特殊文人,隐于
山野乡村,“钓”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化符号。诗中的小儿蓬头、侧
坐、草映身、不应人,是诗人所见的生活中自由、专注的儿童,
也可以理解成是胡令能自身的形象,是诗人追求自由生活、专注
乡村生活的隐士情结。教学中,可以抓诗眼“钓”字,重点感受
稚子形象,适度转到诗人隐士身份上来。
三、从诗眼视角来解读
抓诗眼,是古诗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古诗教学的最佳方式。朱
自清先生说,必须咬文嚼字的教育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那种不
求甚解的培养。可见,古诗教学抓诗眼咬文嚼字是多么重要。
1、《江南春》的“春”:春,当然指春天、春色、春光。什么
地方的春?(江南,而非指大漠、北国)江南的哪些独特景物代
表了春天?(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迎风酒旗、雨中
古寺、亭台楼阁)这江南的春色给人怎样的感觉?(色彩美、动
感美、朦胧美、气势美、富庶美)你能从这美妙春色中选一种或
一处景物来描述一下吗?
2、《春日偶成》的“乐”:谁乐?(程颢)为了什么而乐?(为
淡淡的白云而乐,为轻柔的春风而乐,为和煦的阳光而乐,为地
红花而乐,为绿而乐柳,为碧水而乐。总之,为这美妙的春色而
乐。)从是诗人的“乐”中你感受诗人是怎样的人?(亲近自然、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3、《池上》的“偷”:小娃怎样偷的?偷什么的?这里的“偷”
是字典里的贬义吗?偷的过程中会做些什么?偷出的究竟是什
么?(小娃的好奇与紧张,忐忑与兴奋,天真与活泼。诗人对小
娃的喜爱。)
4、《小儿垂钓》的“钓”:谁钓?(小儿,不是老者)怎样钓
的?钓出的什么?(学着钓,不是老手;蓬头、侧坐,钓的是自
由自在;不应人、遥招手,钓的味道更为丰富,怕鱼惊、轻声告
之、手势交流都是可能的,钓的是天真、专注。)
四、从文化视角来解读
王荣生先生说用“定篇”“样本”“例文”“用件”的概念描述、
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
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等,其主要的教学目
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古诗词本身就是优秀文化,但有的古
诗词蕴含着一些典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标识。
1、儿童文化:从古至今,儿童总是美好的,总是天真活泼的,
总是如诗如画的。这两首是呈现的是儿童偷莲图、儿童垂钓图,
古诗中还呈现了儿童捕蝉图、儿童追蝶图、儿童种瓜图、儿童放
鸢图,图上的儿童不同、事物不同、行为不同,但表现的特点是
相同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儿童文化的共性。
2、钓文化:钓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行为,是独特的文
人情结。《小儿垂钓》中是小儿之钓,钓的是专注活泼。而中国历
史中一般都是文人隐士在钓,第一高手当算姜子牙,其次当算柳
宗元,他们钓的孤独,钓的是等待机会。张志和,是真真洒脱的
渔翁,钓的是自由生活。
3、士文化:这里的“士”,首先是指文人士大夫,文人总胸
怀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杜牧作为晚唐文人,胸怀振兴唐朝盛世
之志,从他的《山行》《江南春》中都有体现。程颢的理学,也是
为了做人、治国的。其他,如陆游、王安石等文人的这种情结就
更明显了。这里的“士”,还指隐士。胡令能、张志和就是隐士,
远离尘埃,潇洒自由;但有的也有济世救人的难解情结,如贾岛
笔下的隐者就是一位品行高洁、治病救人的世外高人。
五、从学情视角来教学
以上从四个不同的视角解读了四首古诗,是教师深入钻研古
诗过程,并不是说教学就要这么深,就要从这些视角入手。古诗
教学应该从哪个视角来组织呢?当然是儿童的视角,从学生的学
情入手,将以上视角的解读有机融入进去,力求深入浅出。下面
从古诗教学的一般环节谈如何从学生的视角落实学情。
1、导入环节:一首古诗二三十个字,课前预习学生一般都会
背的,这就是学情,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教学完全可以
从背诵古诗直入,不要去搞什么做作的揭题、激趣,学生都预习
过了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还磨磨蹭蹭揭什么题,学习的兴趣也不
在乎这些外在形式,最大的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古诗内容的兴趣。
2、理解诗义: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也没必要一个一个、
一句一句来,学生预习过了,拣重点的、学生不会的,重要的词
句意思让学生记在课文中,因为学生会遗忘就得做实,这就是学
情。提问的方式要便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这样问:学习后
直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就是会学习的同学。这首诗预习后还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