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病从肺脾肾的论治

水肿病从肺脾肾的论治
水肿病从肺脾肾的论治

水肿病从肺脾肾的论治

摘要:通过从肺脾肾与水肿关系的论述,以及水肿的中药治疗,具体的了解了水肿的相关内容,更好领会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

关键词:水肿肺脾肾治疗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本病早在《内经》有记载称为“水”。根据其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中对其症状做了详细的描述,“水始起也,自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就其发病率而言,在内科病证中较为常见。

1.水肿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

水肿与五脏的关系都极为密切,如肺气通调水道,脾气转输津液,肾气化气蒸水,心气运行气血,肝气疏泄条达,以及三焦的决渎职能等,都关乎着水液的运化和转输排泄。水肿的发病机理是由于水精输布失调引起的,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也是三焦水道失畅的表现,涉及脏腑也多,但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正如张景岳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景岳全书》)。三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为水肿病机的要害。

肺主气,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主一身之气,对全身的气机有调节作用,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排泄起疏导调节作用。所以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主行水,肾阳的气化作用对全身气化功能的发挥和水液代谢有重要作用。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亦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素问·水热穴论》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肌肤,故为跗肿。胝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五脏功能病变有时不单表现在某一脏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肾虚水泛上逆而肺,使肺气不降,肺气不降失其通调水道之职而使水肿加重。若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及阳,久则导致肾阳亦衰,反之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脾肾俱虚亦使水肿加重。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提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2. 水肿病的选方用药

水肿病在治疗上因感邪的轻重,证候不同,累及脏腑异同,选方用药亦不同。但总的原则是采用发汗、利尿、攻逐之法,使水液得以排出体外,而达到消除水肿之目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记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由于水肿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在总原则基础上分别从治肺、脾、肾三脏入手。肺气不宣者开肺气通水道,一般用越婢加术汤加减,亦可用茯苓、泽泻、葶苈子等泻肺逐水之药。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者采用健脾利湿之法。如有热者,用胃苓汤合五皮饮加减;脾虚者用参苓白术散加上利水之药;脾阳虚者,温运脾阳利水湿,用实脾饮加减。肾阳虚者可从温补肾阳入手用济生肾气丸和真武汤加减,肾阴虚者可用左归丸加减。另外,水肿病的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之法,取血行水亦行之义。在具体治疗时,随证候不同而适当加减。

3. 肺、脾、肾三脏病变的水肿症状表现

由于肺脏病变而引发的水肿,其临床表现多起病迅速,多见眼睑水肿,可迅速发展到四肢及全身皆肿,多伴有外感症状。《金匮要略》曰:“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肺病水肿多为风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如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脾脏引发水肿多病程较长,全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水湿之邪伤阳气,可见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伴身重神疲,胸闷纳呆,脾虚湿盛之症。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苦水状也。”指出少气为脾病水肿的最早信号。《金匮要略》亦明确提出:“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如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预后不良。肾脏病变水肿多是全身浮肿,尿少,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伴肾虚之症。如《金匮要略》曰:“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亦曰:“黑水者,先从脚趺肿,其根在肾。”水肿病到此期,多属于正虚邪实之候,预后不良。

4.中药治疗

水肿病临床非常多见,很多原因都能引发水肿,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采用中药治疗,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其中以肾为本,肺为标,脾为治水之脏,掌握阴阳、虚实、寒热之间的变化,效果较理想。

脾不健运型眼睑浮肿遍及全身浮肿,下肢较重,按之没指,小便短少,体重倦怠,胸闷纳呆,恶心,苔白腻,脉沉细。此证多因冒雨,感寒,使水湿内渍,脾不健运,因脾喜燥而恶湿,今脾被湿困,运化失职,不能升降,使水湿不能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治宜通阳利水,健脾和胃。处方:苍术15 g,茯苓15 g,泽泻15 g,猪苓10 g,车前子15 g,大腹泻15 g,桂枝10 g,防己15 g,木瓜15 g,陈皮10 g,白豆蔻5 g,葶苈子10 g。水煎服,日2次。若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5 g;若舌苔白腻,口淡,神倦,脘胀及湿阻气滞者加厚朴10 g,枳壳10 g。

脾肾阳虚型下肢肿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心悸气短,腰酸重冷痛,四肢不温无力,苔白而腻,脉沉缓。此证多因房劳伤肾,使肾气内伤,加之劳倦伤脾,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喜燥而恶湿,由于

中焦阳气不足,脾气虚弱运行无利。水湿内停,更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无权,使膀胱气化失职,令水湿潴留侵渍肌肤而成。治宜温肾健脾,利湿消肿。处方:苍术10 g,厚朴15 g,附子10 g,桂枝10 g,大腹皮20 g,陈皮10 g,茯苓皮15 g,姜皮10 g,猪苓10 g,泽泻15 g,防己15 g。水煎服,日2次。若气虚息短,可加党参15 g,黄芪20 g;若虚寒过甚可加葫芦巴15 g,巴戟天10 g,肉桂5 g;若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可加党参15 g,炙甘草10 g,五味子10 g,牡蛎15 g;若心悸,唇发绀,脉虚数,水邪上犯,心阳被遏,血瘀阻加丹参15 g,红花10 g。

风水证型面部浮肿,遍及全身,行动不便,有发热,恶风,时有咳嗽,肢体酸重,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缓。多因感冒风寒之邪侵袭肺,使肺气壅郁而畅,又因肺司肃降,主宣通气化,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则皮毛开合失常,汗液不得外泄,肺气不降,则通水道之职,风水相搏,流溢肌肤而成。治宜祛风水或清热利水。处方:麻黄10 g,透骨草25 g,松茶20 g,梭葡萄20 g,大枣2个。水煎服,日2次。无松萝茶可用花茶代之,无梭葡萄可用白葡萄干之。

总结:对于水肿病的病因病机,张景岳云“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说明水肿之病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失常,三焦水道不通而致。古人曰“治水者,先治气,益气则水自化,治气者益当先行水,以水行则气益行也”。《内径·汤液醪醴论》指出“平治于衡,去菀陈……,开鬼门,洁净府”。对于久病体弱者需配补益脾胃,化湿降浊之法。根据病情体质强弱,选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参考文献:

[1]韩旭艳,董永利.水肿的辨证施护[J].丹东医药,2009(4):40.

[2]何立群,杨雪军.中医肾病内涵与外延的理论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3):58-59.

[3]敬满芳.自拟肾衰I号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76.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人体五脏的关系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窍门天下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肩臂、气短、心烦、心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悸、潮热、眩晕、咽干、健忘、痛涩、尿血、惊叫、痰黄稠、畏寒肢冷、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困倦多痰、肥胖身重、口舌生疮、糜烂肿痛、体表疮疡、小便淋漓、面红耳赤、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四肢抽搐、口中流涎、卒然昏倒、喉中痰鸣、双目上视、五心烦热(脚心、手心、心口)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肝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口苦、耳呜、胆小、痛经、不孕、失眠、眩晕、舌直、恶心、偏头痛、性冷淡、易感冒、两肋痛、厌油腻、乳房胀痛、经期失调、头目胀痛、行走不稳、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双目上视、关节僵硬、睾丸肿痛、带下黄浊、手足腿抽筋麻木、咽中有梗物感、易怒或

肾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肾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肾气虚 医药数据库中心中医论坛 疾病名称(英文) deficiency of kidney-qi 拚音 SHENQIXU 别名 西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肾炎,腰肌劳损,前列腺炎,性机能失常,更年期综合征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中医释名 本证多由年老体衰而肾气虚弱,或先天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室损伤等所致肾气耗伤,精气不足,机能衰减。 西医病因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 理中医病机 本证多由年老体衰而肾气虚弱,或先天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室损伤等所致肾气耗伤,精气不足,机能衰减。其病位在肾,乃属肾之虚证。常见于虚劳、腰痛、耳聋、耳鸣、眩晕、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等病证中。 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 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痠软,遇劳更甚,卧睡减轻;夜尿频数或小便不禁,遗精,早泄,阳痿,女子月经失调,先后不一;神疲肢软,发脱枯悴,齿摇稀疏,舌质淡,苔白,脉细,尺弱。

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金匮肾气丸:干地黄240克、淮山药120克、山茱萸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肉桂30克、制附片30克。以上药研细炼蜜为丸,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早晚空服。或按原方比例,药物减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腰膝痠痛无力者,可加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牛膝10克、破故纸10克,以补肾通脉;眩晕耳鸣甚者,加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填精补髓;遗精甚者加煅龙骨15克、煅壮蛎15克、芡实15克收涩固精;小便频数或不禁淋沥者,加乌药10克、桑螵蛸10克、金樱子10克、莲子15克固摄缩泉,月经失调而周期紊乱者,加菟丝子10克、枸杞10克、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等补肾而固冲任。 (二)外敷药物:用麝香3克、蟾酥、桂枝、麻黄、雄黄、没药、乳香各5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白酒,调成膏状,贴

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

重症肌无力证治观点 一、正治观 补益真气、振元治痿法则在实施中有五个基本证方: (一)脾虚气弱型治法:补中益气升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葛根,当归,黄精,陈皮,甘草,大枣。 (二)气阴两虚型治法;益气补肾滋阴。基本方:黄芪,党参,生熟地,怀山药,山茱萸,制首乌,炙龟版,枸杞子,麦冬,白术,甘草。 (三)脾肾阳虚型治法:益气补肾温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制附子,鹿角胶,熟地,巴戟肉,锁阳,脐带,怀山药,补骨脂,甘草。 (四)血虚络阻型治法:养血通络。基本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宣木瓜,潼蒺藜,鸡血藤,蜈蚣,红花,甘草。 二、兼治观 本病有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交叉或伴发的倾向,并发病/症涉及多系统,症状错综,辨证复杂。但凡足以耗阳或伤阴而致损耗元气、加重本病的并发病/症,均应同时兼顾治疗。具体应用应遵从以下原则:1 、本病与并发病/症辨证机理一致(同一属性),采取异病同治。2 、本病与并发病/症辨证机理相悖,则两者有机的兼顾(如伴甲亢则变益气升阳为益气育阴潜阳法)。3 、短暂之标症(如感冒、感染等)集中药力先期解决。4、本病有伴发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合并胸腺肿瘤的倾向,为此分病辨邪、分期辨邪就十分重要。在扶正培本之际,亦应结合邪气性质统筹之,切不能一味以虚损概之,而留邪作崇,导致正虚不复。 三、急治观 重症肌无力危象,以呼吸困难,痰涎壅盛(嗽甚不得卧,气短促难续接),甚至汗出林漓,神志不清,气息将停,脉微欲绝为主症。气出于肺而根于肾,明·李中梓冠为“呼吸之本”。肾虚则出纳失常,气不归根,导致气短不足以息;脾肾亏虚,脾虚则聚湿生痰,肾虚则水泛为痰,壅阻于肺而失于宣肃导致痰涎壅盛、嗽甚不得卧;脾气匮乏无以生化精微,滋养于心,而致心气不足,心液外泄,脉微欲绝;心肺受累,大气下陷、气海空虚则气憋窘迫,气脱而喘汗。因此危象可以脾气败、肾气极、心气衰.肺气竭统而概之,势成阴阳离绝之危候。危象的中医病机可归纳为:元气衰败为成因,大气下陷为证象,气脱亡阳为结果。中医药治疗要在积极配合现代医学抢救的同时(如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施以正压器械通气外)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补肾纳气,肃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3 讲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我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 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 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脏象学说 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 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3.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 特点。4.掌握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5.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6.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与臓、脏。藏,在汉字里面读[cáng]和读[zàng],两种读音。读[cáng],它的义项(一)为隐藏、藏匿的意思;二、是深的意思,这个“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áng]的 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比较一下,读[zàng](藏),其义项: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二、是指内脏。有草字头这个“臓”([cá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脏”,体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汉字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 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藏”,也可以用这个“脏”,月肉这个“脏”是由它(臓)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 了汉字的演变形式。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 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月肉这个“臓”是我们 现代简化字“脏”的繁体字。《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 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脏”。它,原来的就是繁体的“臓”。现行 我们国家立法了,语言使用规范了,所以本教材使用这个“脏”,但是为了学习方便,就把原来繁体字的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同读[zàng]一一给大家介绍出来。这个臓(脏),是指人体内脏的通称,在中医学当中主要是指五脏,以别于六腑。 第二、讲讲脏器与脏腑。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在哲学里面,器与“道”相对,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物质。那么器和道什么关系呢?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讲,“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哲学有形下、形上这一类范畴,把它再 抽象出来,称为“道器”的范畴。那么,器,在哲学上指具体有形的物质;而道,是 指这种物质世界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合为)道器。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重要的

肺不伤不咳 脾不伤不久咳 肾不伤不喘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 咳不愈要当心哮喘 咳嗽变异型哮喘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为急、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咽炎等疾病,因而大多用抗生素治疗会使病情迁延,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对咳嗽顽固不愈者,在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后,应考虑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可能。 咳嗽变异型哮喘又称为过敏性咳嗽、隐匿型哮喘,以顽固性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多以夜间和清晨咳嗽为主,无发热,也无特异性检查手段。 哮喘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哮喘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而过敏性疾病常常具有家族遗传性,哮喘患儿有家族性哮喘史是常见的。但父母是哮喘病人,其子女不一定都患有哮喘,只是比别的孩子更容易患哮喘,或者说得哮喘的机会多一些。如果父母都有哮喘,其子女患哮喘的机会可高达60%;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哮喘,子女患哮喘的机会则降至20%;如父母都没有哮喘,子女患哮喘的机会只有6%左右;在近亲中患哮喘病的人越多,下一代也容易患有哮喘。这一方面说明哮喘可能与遗传有关,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父母与子女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与没有哮喘的病人的家庭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即遗传与环境因素可能是引起哮喘的主要原因。一个人是否会患哮喘,与过敏体质和环境中的变应原及诱发因素有关。特异体质的

内因和刺激因子的外因起决定作用。 哮喘儿童在身体素质上有两个特点: 首先,他们的气道很敏感,外接很小的刺激就可引起气道狭窄,比如特殊气体、冷空气等。 其次,大多数哮喘患儿受变应原的影响。有的父母本身虽然没有哮喘,但是他们可能有其他的过敏性疾病,如皮肤过敏或过敏性鼻炎等,这些过敏倾向也会传给下一代,使他们较容易患上哮喘。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 凡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肃降则气机上逆而致咳嗽、喘促;如果久咳不愈则肺气受损,表卫不固,机体抗御外邪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招致外感六淫之邪侵袭造成反复咳嗽。 肺主气;主皮毛,司宣肃,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而心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胃与脾又相表里。脾则主肌肉、四肢;主运化;主统血。如果积年寒邪不除,造成脾阳不足,则运化无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为气血,反而聚湿生痰,痰湿上壅于肺,造成肺失肃降而致咳嗽、痰多、气喘。

中医心肝脾肺肾

中医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 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5、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2、目为肝之官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3、口唇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为心之官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了颧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散的象我们尤其要当心这叫“祸福在旦夕间”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相当于水气凌心就是肾水太多心火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5、耳为肾之官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 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六、五情与五脏1、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 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

张良英教授从脾肾论治崩漏经验选萃

张良英教授从脾肾论治崩漏经验选萃 张良英,女,1935-,汉族,江西省南城县人。1962年毕业广州中医药大学六年制本科。国 家级名中医,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老中医药专家博士 后传承导师。全国第二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老师跻 身医林五十余载,博采众长,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医名卓著。医德高尚,深受国内同行的 尊重和病家的热爱。临诊中,望神切脉四诊通达,理法方药多能切中病要。尤其对妇科血证 有较深的研究,我有幸跟随老师临诊多年,受益匪浅,特总结老师从脾肾论治崩漏经验经验,以飨同道!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 然不同,但因二者经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 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甚至 发生失血性休克。崩漏既是妇科常见、多发病,也是妇科疑难急重病证之一,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妇女均可发生本病,但以青春期、围绝经期妇女多发。从《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即可见,崩漏是最严重的一种月经病。近年来,由于各种 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崩漏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若治疗不当,容易反复发作。 一、学术渊源 中医认为,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失调。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为虚、热、瘀,三者单独成因或复合成因,或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子宫藏泻失常。因虚者,有因脾肾之虚,有因气血两虚,有因脏腑俱虚,前者常是致病之本,后两者是结果又成病因,故而崩漏易反复,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漏下候》中说“崩中漏下是由劳伤气血,气血俱虚,脏腑损伤,冲任二脉虚损之故”;因热者,有因虚热,有因实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如《伤寒明理论?热入血室》说:“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因于瘀者,有因“怀抱甚郁”,肝郁气滞而郁,有因“气虚运血无力”而瘀,有因“冷积胞中,经脉凝寒”成瘀,有因热甚灼阴燥涩成瘀,亦可由湿热壅遏致瘀,还可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瘀滞冲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乃成崩漏之疾。崩漏病虚证多,实证少,因热者多,因寒者少,即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其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藏泻 无度。 二、诊治经验 (一)学术观点张良英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和经典著作作为诊治崩漏的理论依据,以临床疗 效为标准,主张中西医合璧,辩病与辩证结合,治疗崩漏尤其重视脾肾,分期分年龄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治法重在温补”的理论依据, 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老师指出,崩漏的发病虽然与脾虚、肾、血热、血瘀均有关,但 老师长期观察发现,崩漏病脾肾虚损者较多,其发病与脾、肾二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关系非常 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固藏,若女子二七先天肾气不足,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七七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均致肾气虚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泻失常 即发为崩漏。脾为后天之本,主中气,统血,若素体脾虚或忧思过度;或饮食劳倦;或大病 久病,损伤脾气,脾伤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也可发生崩漏。 (二)辨治经验 1、崩漏的诊断 老师认为准确诊断崩漏对治愈本病起着关键作用,强调诊断时要紧紧抓住月经周期、经期、 经量均发生紊乱这一关键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情况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或淋漓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如注;或

肾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肾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肾气虚医药数据库中心中医论坛 疾病名称(英文) deficiency of kidney-qi 拚音 SHENQIXU 别名 西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肾炎,腰肌劳损,前列腺炎,性机能失常,更年期综合征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中医释名 本证多由年老体衰而肾气虚弱,或先天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室损伤等所致肾气耗伤,精气不足,机能衰减。 西医病因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本证多由年老体衰而肾气虚弱,或先天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室损伤等所致肾气耗伤,精气不足,机能衰减。其病位在肾,乃属肾之虚证。常见于虚劳、腰痛、耳聋、耳鸣、眩晕、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等病证中。 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 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痠软,遇劳更甚,卧睡减轻;夜尿频数或小便不禁,遗精,早泄,阳痿,女子月经失调,先后不一;神疲肢软,发脱枯悴,齿摇稀疏,舌质淡,苔白,脉细,尺弱。 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 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 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金匮肾气丸:干地黄240克、淮山药120克、山茱萸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肉桂30克、制附片30克。以上药研细炼蜜为丸,每服10?15 克,每日2?3次,早晚空服。或按原方比例,药物减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2 .加减变化:腰膝痠痛无力者,可加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牛膝10克、破故纸10克,以补肾通脉;眩晕耳鸣甚者,加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填精补髓;遗精甚者加煅龙骨15克、煅壮蛎15克、芡实15克收涩固精;小便频数或不禁淋沥者,加乌药10克、桑螵蛸10克、金樱子10克、莲子15克固摄缩泉,月经失调而周期紊乱者,加菟丝子10克、枸杞10克、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等补肾而固冲任。 (二)外敷药物:用麝香3克、蟾酥、桂枝、麻黄、雄黄、没药、乳香各5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白酒,调成膏状,贴敷穴位。主穴有内关(双)、气海、中极、三阴交(双),配穴有肾俞、膀胱俞、复溜等。病证轻者只用主穴,重者加用配穴,每3?4天换药一次。 (三)饮食疗法::(1)肉苁蓉羊肉粥:肉苁蓉30克、羊肉150?200克,洗净切片,加大米适量煮粥,加食盐、味精少许调味服

脾虚阴虚肾虚气虚血虚

脾虚阴虚肾虚气虚血虚 第一脾虚体质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在于饮食,而饮食的消化吸收全依靠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虚则水谷精微无以传输运化,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养,从而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身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怯冷、妇女脾虚带下;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无力等一系列脾虚表现。 一、对脾虚体质者有益和不利的食物 脾虚之人宜吃具有补脾益气作用的食品,宜吃甘平或甘温的食物,宜吃稀软易消化的温热食品,忌吃生冷瓜果蔬菜,忌吃性属寒凉之物,忌吃滋腻厚味、坚硬难化之物,忌吃辛辣耗气、破气伤胃的食品,忌吃炒爆助火、香燥黏糯的食物。 1.脾虚体质者宜食的食物 主要有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小黄鱼、鲈鱼、大枣、樱桃、芡实、菱角、莲子肉、党参等。 此外,脾虚之人还宜服食山药、粟米、高梁、青稞、蚕豆、狗肉、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鳜鱼、白木耳、花生、黄芪、紫河车、白术、甘草等。

2.脾虚体质者忌食的食物 主要有鸭肉、甲鱼、田螺、螺蛳、蚌肉、牡蛎肉、梨、山楂、田菜、枸杞子等。 另外,少吃或不吃阿胶、马妈、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 第二节肾虚进补饮食选择 中医理论认为,肾左右各一,命门附焉、内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主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听力乃肾气所充,腰为肾之府,所以说肾的生理功能极为重要。古人称能为“先天之本”,实为生命之根。如果劳倦淫欲过度,或久病失养,耗伤精气,则会出现肾虚表现。肾虚之人通常分为肾气亏耗和肾阴耗伤两大类型。肾气亏耗又可有肾气不固,或肾不纳气,或肾阳不振,或肾虚水泛四种表现,一般出现面色淡白,腰脊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滑精早泄,或阳痿不举、或尿后余沥,或形寒怕冷、四肢不温,或动则气喘、久喘短气,或下肢浮肿、按之如泥等,肾阴耗伤又可有肾阴亏虚,或阴虚火旺两种表现,一般可见形体虚弱,头昏耳鸣,少寐健忘,腰酸腿软,或潮热盗汗,虚烦不寐,遗精,舌质少苔等症状。

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_刘仁慧

[J].中国癌症杂志,2002,12(2):164-166 [20]戴伟,石增芬.漫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诊断分析[J].实用中西 医结合临床,2003,3(1):46-47 [21]张苏和,丁连举,周凌云.胸膜间皮瘤22例临床分析[J].内蒙 古医学杂志,2000,32(5):334-335 [22]杨婉玲,韩国新,陶双专.恶性胸膜间皮瘤误诊误治3例报告 [J].综合临床医学,1997,13(2):185 [23]段绪伟,凌培基.胸膜间皮瘤18例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 学报,1992,14(4):403-405 [24]石彦涛,李永军,周连赫,等.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治疗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0):893-894[25]肖寺平,夏锡荣,施毅,等.恶性胸膜间皮瘤12例的临床特点和 诊治[J].医师进修杂志,1998,21(6):313-314 [26]冯键,王靖南,倪松石.胸膜间皮瘤14例诊断和治疗[J].南通 医学院报,1997,17(4):517 [27]温宇东,崔丽英,张栋承.足叶乙甙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膜间皮 瘤的临床价值[J].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1):687 [28]马龙,吴品林,崔佩朋,等.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治疗[J].吉林医 学,2004,25(2):53 [29]田辉,王善政,陈明菊,等.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 外科杂志,1998,6(2):85-86 [收稿日期] 2004-09-08 ·中医论坛· 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 刘仁慧,袁 颖,郭 忻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关键词] 哮喘;缓解期;肺脾肾三脏并补 [中图分类号] R25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4)24-3354-01 哮喘的治疗,古代医家多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昌,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对于缓解期的治疗则根据肺虚、脾虚、肾虚等偏重不同,分别治以补肺固卫、健脾化痰或补肾摄纳等。 1 哮喘本为肺脾肾不足 哮喘病位在肺,与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哮喘的病理产物主要为痰,痰的产生除与肺有关外,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脾肾。”明代医家王节斋云:“痰之本,水也,原动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即指出脾肾两脏在痰生成方面的作用。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虚无以纳气,则生喘促;脾肺为母子之脏,脾虚致土不生金,则肺易虚弱;脾肾同源,互根互用,脾虚化源不足,则后天不能滋养先天;若肾虚命门火衰,脾土失于温养,均可导致脾肾俱虚之象。如此虚虚相循,最终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的复杂局面。肺虚则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袭,邪阻肺络,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生喘促;脾虚失于健运,水液代谢障碍,聚而生痰、生饮,上驻于肺,影响肺的宣降,而生咳喘;肾虚则气化失司,水液泛滥,上凌心肺,则出现喘呼,甚则咳逆倚息不得平卧。 现已有人提出哮喘的“夙根”当指患者的禀赋素质而言,与现代医学所称的“特异性体质”相类似。其实质主要是指脏腑阴阳失调,肺脾肾对津液的运化失常。指出肺脾肾虚为夙根,强调体质因素的重要意义。 2 肺脾肾三脏并补以防治哮喘 近年来,许多医家在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对哮喘的缓解期治疗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内容。如提出“哮喘难治愈,只因痰与瘀”之说,治疗以“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为原则,强调哮证应以扶脾为先;倡导哮喘因脾伤湿而发生,以健脾化湿治疗。有人强调肾虚是哮喘患者的基本体质,无论临床有无肾虚之证,皆存在“隐潜性肾虚证”,主张发作期、缓解期均应补肾治疗。 针对哮喘缓解期之病机,笔者认为应以益气扶正为中心,根据临床辨证可着重补益虚损之脏,但需兼顾肺脾肾三脏,使得机体的先天、后天之本都得以补养。如肾阳充足,则能温煦脾阳,充实肺卫;脾阳健运,则营卫化源充足,腠理紧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不易受外邪侵袭,可防止哮喘的发作。如肾的蒸化水液、纳气定喘,脾的运化水液,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则痰去饮消,气机得以恢复。以现代医学的观点阐述,补肾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和抑制血清Ig E的增高;补肺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变应原、理化因素对气道上皮屏障的损伤;补脾以调节为要,能融多法为一体,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整体功能。 总之,肺脾肾三脏并补,可充分改善哮喘患者的过敏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气道的防病能力,彻底消除气道炎症,从而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缓解期的系统治疗———治本的作用。 [收稿日期] 2004-02-19 · 335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04Dec,13(24)

心肝脾肺肾系列袋泡茶配方及要点简介

心肝脾肺肾系列袋泡茶配方及要点简介 基本方: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 普洱发酵茶为云南大叶晒青茶经堆渥发酵后制成的茶叶,性温、甘,长期饮用可降脂轻身,宁心安神。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树树根上。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中国道家将其列为轻身健体、养生长寿第一要药,清西太后为养荣长寿也将茯苓列为每天必用品之一。茯苓饼配方及工艺从清宫流出后大行于世,经久不衰,现仍为北京做畅销的地方风味食品。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心、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 茯苓、麦冬伍用功效:茯苓益脾和胃,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本草经疏》称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毒,心脾实则忧愤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本草汇言》称麦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仲,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热肺燥,火伏肺中;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茯苓、麦冬皆入心经,茯苓以补心气为主,麦冬以补心阴为要;茯苓、麦冬皆入中焦,茯苓以淡渗益脾为主,麦冬以生津益胃为要。二药伍用,相须相使为用,气阴双补,既可养心安神,增睡眠,又可补气润肺,止咳化痰,也可健脾和胃,补益中焦。 茯苓、麦冬伍用临床适应症:用于心气心阴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郁症;气阴两虚之虚劳久咳,阴虚燥咳;中焦脾胃亏虚之呕吐、胃痛、便秘等症(见于更年期综合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支气管肺炎、慢性肺气肿、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 苓麦茶可作为胃、心、肺茶使用。 本方加珠子草可命名为珍珠苓麦茶或海巴苓麦茶作为肝茶使用,珠子草又名苦味叶下珠,台湾及韩国习称珍珠草,傣语名雅海巴。对肝炎、肝纤维化、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有显著疗效。 本方加露水草可命名为露水苓麦茶,露水草为云南特有植物,富含β—蜕皮激素,具有明显的降糖,强壮肌肉、丰胸、防治老年痴呆等作用。前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将β—蜕皮激素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加进宇航员食品中,以防止航天活动中的肌肉萎缩退化;昆明制药厂有露水草胶囊上市,主要作用于治疗糖尿病。可作为降糖袋泡茶与奥利奇善一起使用。这样可总结如下: 一、苓麦茶: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根据需要作为肺、胃、心茶使用 二、肾茶:普洱发酵茶、茯苓、肾茶。因原植物叫肾茶,所以可直接命名为肾茶。 三、海巴苓麦茶: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雅海巴。作为肝茶使用。 四、露水苓麦茶: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露水草。作为降糖辅助茶。

重症肌无力中医脾肾论治(完整版)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 蒋方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肌无力特色专科,上海200082) [摘要] 治病必求于本,对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就是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从该病最具特征性的八大主症与两大特点的证名辨识、审证求因入手,提示脾胃虚损是重症肌无力的本质,脾虚致使机体稳态调控失衡是该病发生的内在成因,而脾虚及肾、脏腑失衡是该病的病机转归。临床从“病”、“证”两个层面着眼,通过辨病把握疾病态势和中医病机,通过辨证把握证候态势和中医定性。这种结合是符合中医学整体观的、个体化的、动态性的,是力求对中医病机与中医定性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医施治的证侯观与证治观。在这个整体观中,如何通过中医药治疗使机体气血、阴阳回复平衡有序,使病情改善、进而争取康复,治调脾肾是关键。可以概括为补中益气,振元治痿。[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辨病审证脾胃虚损脾虚及肾脾肾论治治宜调适 重症肌无力为神经肌病领域中比较常见的难治病。中医限于历史条件既无此病名也无完整系统的论述,在李庚和主任引领下60年代起即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经历了一个探索实践、总结提高、开拓创新的过程。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学术观点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领域内是十分突出和独具特色的,现将临床随诊所得及李主任经验之整理作一总结。 辨病审证释病机 一、脾胃虚损是重症肌无力的本质 治病必求于本,对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就是对本病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也是对本病证候本质的探索和把握。基于此,李主任从分析重症肌无力临床特征入手,广览博引,上溯《内经》、中尊东垣、下融诸家,发掘整理铸成一说。对重症肌无力最具特征性的八大主症进行了证名辫识、审证求因。将上睑下垂(睑废,睢目)、复视(视歧)、言语低嘶(声喑)、舌软弱(舌萎)、抬头困难(头苦倾)、咽嗌不利、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和四肢不用(痿证),高度地概括为病在肌肉;临床症状虽然部位有别,所司各殊,但其共同点,都由疲怠无力而起,与脾所主的生理病理范畴适相吻合。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而产生“中气”,它通联于体表的“在体为(肌)肉”而将其功能突出的体现出来,

气虚体质的人如何养生

【气虚体质的人如何养生】 1、适宜的食品: 1)粳米。清代医家王孟英把粳米粥誉之为穷人的人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 2)牛肉。《韩氏医通》说: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可见牛肉补气之力,尤为显著 3)鸡肉。民间对气虚之人,常用黄芪煨老母鸡,能增加补气作用。 4)鳝鱼。《本草衍义补遗》云:黄鳝善补气。 5)桂鱼。《开宝本草》认为益气力,令人肥健。 6)大枣。唐代食医孟诜云:大枣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所以,气虚者宜用大枣煨烂服食为佳。 7)樱桃。《滇南本草》中记载:樱桃治一切虚症,能大补元气。 8)葡萄。《本经》说它益气倍力。《滇南本草》认为葡萄大补气血。 9)花生。《滇南本草图说》称花生补中益气。常用水煮花生食用为妥。 2、适宜的中药 1)人参。性温,味甘微苦,为中医最常用的有力的补气中药,也是众人皆知的补气食物,它能大补元气。《药性论》中说它补五脏气不足。 2)黄芪。是中医极为常用的补气中药,是民间常用的补气食品。不少医书都称黄芪补一身之气。《本草求真》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根据医家习惯,黄芪常与党参或太子参或人参同服,则补气之力愈佳,气虚体质食之更宜。 3)山药。为补气食品,凡气虚体质或久病气虚者,宜常食之,最为有益。山药可以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故凡肺气虚或肾气虚或脾气虚的方药中,都常用到它。 3、药粥 芪苓粥: 【原料】:黄芪20克,获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做法】: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气虚体质者适宜常吃下列食品。1、粳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气虚者宜常食之。 2、牛肉性平,味甘,有益气血、补脾胃、强筋骨的作用。足见牛肉补气之力,尤为显著,故气虚者宜常食之。 3、狗肉性温,味咸,能补中益气,对气虚兼有脾虚或肾虚或肺虚或阳虚者更宜。狗肉“补肺气,固肾气。”尤以秋冬季食之为佳。 4、鸡肉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补精、养血的功效。无论气虚、血虚、肾虚,皆宜食之。民间对气虚之人,有用黄芪煨老母鸡的习惯,更能增加补气作用。 5、鲢鱼性温,味甘,能入脾肺而补气。:“鲢鱼暖胃,补气,泽肤。”故气虚者宜食。鳝鱼性温,味甘,有补虚损、益气力、强筋骨的作用,气虚者宜常食之。“黄鳝善补气。” 鳜鱼俗称桂鱼。可以补气血,益脾胃。尤以气虚兼脾虚者最宜。 6、大枣性温,味甘,为常食之物,它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历代医家常用之于气虚病人。大枣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所以,气虚者宜用大枣煨烂服食为佳。 7、樱桃性温,味甘,既能补气补血,又能补脾补肾。 8、葡萄性平,味甘酸,是一种补气血果品,除有益气作用外,古代医药文献还认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凡气虚伴有肾虚、肺虚和脾虚者,皆宜食之。 9、花生性平,味甘。不仅如此,花生还有补脾和补肺的作用,这对气虚而兼有肺虚或脾虚者更宜,且以水煮花生食用为妥。 10、山药为补气食品,凡气虚体质或久病气虚者,宜常食之,最为有益。山药可以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故凡肺气虚或肾气虚或脾气虚的方药中,都常用到它。 11、燕窝性平,味甘,有益气补虚、养阴补肺的作用,对气虚又兼肺虚者尤宜。燕窝,性能补气,凡脾肺虚弱,及一切虚在气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虚漏汗畏风者,服之最佳。” 12、人参性温,味甘微苦,为中医最常用的有力的补气中药,也是众人皆知的补气食物,它能大补元气。人参“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元气”。气虚者食用人参,颇有功效,对气虚兼有阳虚或脾虚或肺虚者,食之更宜。同样的道理,党参和太子参也有人参相同的作用,也适宜气虚体质服食。由于西洋参性偏凉,且有养肺阴和降虚火作用,所以,对气虚而兼有肺阴不足者更为适宜。 13、黄芪性微温,味甘,也是中医极为常用的补气中药,是民间常用的补气食品。不少医书都称“黄芪补一身之气” 14、紫河车性温,味甘咸,是笔者最常用的补气之物,它有着显著而有力的补气强壮作用。明代医家吴球说它“益气补精”。《本草再新》认为它能“大补元气”。凡气虚体质者,经常少少服食,确有卓著的补气效果。 此外,气虚者还宜食用糯米、粟米、玉米、青稞、番薯、南瓜、白扁豆、黄豆、牛肚、乌骨鸡、鹅肉、兔肉、鹌鹑、青鱼、鱿鱼、章鱼、熟菱、海松子、胡萝卜、豆腐、豆浆、马铃薯、香蕈、草菇、平菇、蜂王浆、红糖、白木耳、白术、甘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