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重点提示:

本章需要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门学问。中国是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失业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等经济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经济学的另外一大分支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它因以国民经济总体过程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最先提出“宏观经济学”一词。而在这之前,古典学派就早已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与考察。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被认为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分析的经济学文献。此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很少被分割开来进行考察。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以收入和就业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此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

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因此,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整体的经济行为,它关注国民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水平及其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收支和汇率变动。宏观经济学在考察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考察构成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

宏观经济学并不以个别经济单位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是以整个经济社会的总体行为作为研究目标。例如,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把商品市场当成一个整体来处理,不同的商品市场,如农产品市场和电子市场都被看成是一个市场,把蔬菜、MP3、手机等所有物品都合起来讨论。故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以总量或平均量为变量的市场、物价、收入以及均衡等问题。J.M.卡伯特森在《宏观经济理论与稳定政策》中提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经济体系各个总平均数和总量的那一部分。”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也指出“‘宏观经济学’一词用于研究大范围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即它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个体,而是经济总体,由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体经济学或总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个体经济学或个量经济学。第二,宏观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假定为既定,研究现有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第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通过研究国民收入决定解决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则是这一理论的运用和拓展。宏观经济学也因此被称为“收入理论”。第四,宏观经济学进行总量分析。总量是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变量,诸如国民收入、总就业量、总消费、总投资量、总储蓄量、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量等。宏观经济学研究这些总量如何形成以及相互关系。

二、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国民收入决定问题。主要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相互关系出发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说明一个国家经济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例如,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8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6%,超过日本历史上增长最快的20年(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7.6%左右的平均增幅,也超过了韩国在历史上增长最快的20年(就是60年代、70年代)8%左右的平均水平。第二,经济增长和失业问题。经济高增长是多数社会的目标和希望所在,与高增长伴随的是低失业。研究经济增长时要特别注意研究投资、出口、

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力影响和交叉渗透作用,研究失业现象时要考查失业因素并寻找解决失业问题的良性对策。这些都是十分令人关切的主要宏观经济学问题。第三,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问题。这里包括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中有规律性的围绕增长趋势路径的扩张和紧缩的形式。事实上,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失业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例如,在1981-1986年期间,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从10.4%下降到了1.9%。第四,开放经济问题,即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影响因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前人们只是观察到货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现在则是资本、专利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流动。一个封闭的、对外没有交流的宏观经济模型已不再是现实,因此,各国经济之间处于一种广泛的联系之中,国际经济体系的变化都会影响一国宏观经济的运作。第五,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经济运行不会一帆风顺,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政府要制定并实施对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期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原来政府行政性调节的手段正在逐渐消失,而代之以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政策手段。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早期的经济学理论十分综合,并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例如,早期的古典学派学者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不仅研究了国民收入、国民财富、货币流通总量等问题,而且也研究了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价值和分配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经济发展,宏观经济学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个体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的总量,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单个消费者或家庭的消费行为,及二者作为要素市场的供给双方对要素供求均衡实现的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经济总量决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它探索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第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要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解决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把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如何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把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如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三,中心理论不同。由不同的研究对象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定了微

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各自的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与政策都是围绕价格机制展开。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有的分析与政策都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展开。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是用个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例如,某种物品价格与数量的决定,单个居民户的消费量与单个企业的产量等。宏观经济学是用总量分析方法。总量是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包括个量的总和(所有居民户的消费总量或所有企业的投资总量)和平均量(如价格水平、利率等)。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中基本上作为已知量的东西(即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量),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作为其大小或数值有待确定的主要变量。在宏观经济学中作为已知量的东西(即产量、就业量和总支出量在各个产业和厂商的特定物品和劳务中的分配),在微观经济学中却都是变量。第五,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预期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决策的最大化,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第六,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等。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则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这些不同,但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例如,都采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得比较成熟,因而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们单纯地割裂开来,事实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辅相成的。严格说来,只有一个“经济学”。在实践中,经济分析是不能在两个封闭的空间里分开进行的。在分析宏观经济的各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时,必须把可能影响到宏观经济变量的微观经济各个变量的变动考虑进去,反之也一样。在分析决定一国家物质利益的经济变动过程时,必须同时考虑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学观点来看,假如一国生产中实际利用的资源总量配置的优劣是一定的话,那么这种资源总量越是接近于充分利用,该国的物质福利就越大。从微观经济学观点来看,假如资源总量的利用程度是一定的话,那么这种资源越是接近于最优配置,物质福利就越大。显而易见,从两种观点来看,基本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全体国民的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宏观经济学是总体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个体经济学,但是,我们不能把宏观经济学的总量看成是微观经济学中个量的简单加总。由个量到总量(或由个体到总体)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新的变化。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法,其次还有边际分析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等。

(一)总量分析法

总量是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状态的经济变量:一是个量的总和。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各单位收入的总和,总投资是指全社会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的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各单位消费的总和。二是平均量或比例量。例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与劳务的平均水平并以某时期的基期计算的百分比。总量分析法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例如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的变动规律的分析等,进而说明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总量分析主要是一种动态分析,因为它主要研究总量指标的变动规律。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因为总量分析包括考察同一时期内各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如投资额、消费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等。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打开经济决策王国的钥匙。可以认为边际分析法与管理决策优化密切相关。

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如果组织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

边际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的数学原理很简单。对于离散(discrete)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因变量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比值;对于连续(continuous)情形,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某自变量的导数值。所以边际的含义本身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或者说是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

(三)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外力的作用,这两种力量恰好相等时,该物体由于受力相等而处于静止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

衡。19世纪末的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指经济学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均衡分析是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关系,说明均衡的实现及其变动。均衡分析偏重于数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运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均衡分析。

(四)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法

一个理论或理论体系,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分类,可以区分为运用静态分析方法的静态经济学和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的动态经济学。同均衡与失衡一样,静态学与动态学也是从机械力学借用来的术语。静态学所涉及的是所研究的事物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及其所需具备的条件,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学则涉及事物的运动,事物在运动中所经历的具体过程。

经济分析中的静态是指有关的经济变量,如商品的生产量、消费量和价格等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它一般是与均衡分析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着重说明什么是均衡状态和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而不管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和取得均衡所需要的时间。

比较静态分析是一种比较不同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方法。它是考察或比较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时均衡状态所发生的变化。通过比较新旧均衡点可以推测已知因素变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但是,比较静态均衡并不讨论从既有的均衡状态过波到新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也不能从中得知从一个均衡点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点要用多少时间。比较静态均衡注意的不是均衡状态的变化本身,而是变化后的均衡位置。比较静态分析,是对静态函数在两个(或几个)均衡状态下的对比分析。

动态均衡分析是把时间作为一个基本因素加以考察,对经济体系运动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与静态均衡分析不同的是动态均衡分析主要是通过引进时间因素,探讨一定条件下经济体系前后的变化和调整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探讨决定均衡的因素。

(五)模型分析法

模型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学术领域或职业中,例如,物理学家用数学公式来解释物理现象,工程师用蓝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等,这些都是模型。所有这些模型的共性就是把现实抽象化和简单化,三维的机器被简化为二维的蓝图、

复杂的物理现象被简化成抽象的数学公式,经济学所用的模型也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的一种高度的简化和抽象,这种简化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经济现象之间的根本关系。比如,经济学家在描述人们的消费行为时,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显然这种说法忽略了许多其他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但正因为这种简化,使得大多数人的正常消费行为被总结了出来。另外,好的模型并不一定非得要很“像”它所代表的真实世界。比如一张地图就是地理位置的模型,如果我们用它去对照现实,就发现它根本不“像”现实。街道被简化成一条细线,公园成了一个小绿点。但正因为它不像现实,才能使我们看清楚长安街、火车站和飞机场之间的相对位置。

经济学模型可以是一个数学公式、一张图表或者一句总结性的论述。随着经济学研究深入细致的发展,经济学家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公式来建立模型。所以,当读到这些公式时我们就应该想到,它们不过是真实经济现象的高度简化和抽象而已。学习经济学的过程,实际也就是了解掌握如何简化、抽象现实的过程。

宏观经济学在观察现实经济现象的基础上要加上必要的假设,建立起理论模型,然后再用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建立理论模型是为了尽可能以简略的形式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描述和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社会科学,而它在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科学那里借用、吸取了大量的工具和方法。从方法论上来说,宏观经济学与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上相一致,即经过观察、假设、分析、求证等几个步骤完成。因此,检验一个宏观经济的理论模型是否是一个优质理论模型,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标准:第一,该模型的假定是否合理和具有现实性。第二,该模型对于理解和研究现实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模型所暗含的结论是否可以用经验数据来进行检验。第四,当模型结论与来自现实经济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时,它们是否能够一致。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将是一个较优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如前所述,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标志。然而,宏观经济思想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被认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他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一书被看作是西方经济学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一文(伦敦,1933)中提出的;而作为与“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术语在教科书中被首先使用则是在美国肯尼斯·博尔丁的《经济

分析》一书中(纽约,1948)。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为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早就已经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从威廉·配第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都研究过国民财富的来源、构成以及增长的原因,也对货币、物价与经济关系进行过分析。另外,法国重农经济学家魁奈在《经济表》中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他把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中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中。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重农学派,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认为,如果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法国重农主义者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的贡献不可忽视。当然,如果从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财富增长的角度来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成就同样不可抹杀。因此,可以认为法国重农主义者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先驱,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互相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但是应该指出,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虽然早期已经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然而与后来的宏观经济学相比,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学思想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有明显的不足和重要的区别:首先,在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研究和微观经济研究掺杂在一起,只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中宏观、微观的分工才明朗化;其次,其理论基础仍然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以边际效用论为依据的价值论。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即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这一时期。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边际革命”的发生,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经济行为及单个商品价值或价格如何决定的学问。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以往经济学家们从生产领域说明价值生产及决定的传统研究方法,而且运用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和一般均衡理论,运用供求分析法建立起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即日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与此同时,以维克塞尔、缪尔达尔、弗里希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弗里希于1933年率先提出了宏观经济学这一概念。此外,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及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若干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使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这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时期。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工人失业,1/3的工厂停产,致使整个经济倒退回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处于经济混乱之中的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等传统经济学的主张遇到了挑战。这个时期的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从一则关于蜂

群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并领悟出需求的重要性,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自此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相比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研究的对象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所以又被称作收入分析。它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的论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而20世纪最初30年的宏观经济学,或者只限于对货币数量和利息率水平的分析,而不涉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问题;或者维持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谐的传统观点,把经济周期中阶段的更替看成是经济中自发力量调整的结果。以往的经济学面对于30年代大危机显得无能为力,而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便应现实经济生活、客观经济形势需要之运而生,并适时地给予现实经济形势较为合理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决定总就业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的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这样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市场机制没有力量自动使之均衡,必须依靠国家干预才能实现充分就业,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恢复正常运行。这里需要注意:凯恩斯的分析是假定供给不变、社会上存在足够的资源为前提,而进行的短期的、比较静态的总量分析,因而只是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继凯恩斯之后的其追随者们一方面对其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凯恩斯阵营的内部出现了分化。例如,早在30年代末以美国的汉森和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对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休整和补充。他们把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动态分析,通过对乘数和加速系数交织作用的分析,提出加速原理及引致投资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所以,被学界认为是投资函数理论早期发展中的最重要贡献;另外,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马又几乎同时期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平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后来,美国的索洛、英国的斯旺和米德又相继在50和60年代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使投资函数理论得到进一步延伸。

在40、50年代出现了相对收入、永久收入和生命周期等假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其中以杜生贝的相对收入假定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定为代表。在货币理论上,英国的希克斯和美国的汉森等人用双重市场同时均衡的分析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单一市场均衡分析。

60年代,为了更切合当时的实际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英国的菲利浦斯提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交替关系,为凯恩斯理论加入了新的经济互交关

系,同时也在理论上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提供了依据。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时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经济危机,此次,比30年代的第一次危机更加严重,经济停滞不前的同时还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即“滞胀”。面对“滞胀”,凯恩斯学派不能很好地解释其出现的原因,更未能对如何消除提出建议,凯恩斯学派的理论面临巨大挑战。

在“滞胀”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学领域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一些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对其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它们也被称为“后凯恩斯主义学派”或“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两个学派之间都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但以美国的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与以英国的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之间针锋相对,相互指责对方背离了“凯恩斯主义”,论战异常激烈。而另一方面,一些凯恩斯主义内部的分裂分子和反对派也纷纷出现,各种流派精彩纷呈,包括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虽然这些学派的分析角度不同,但他们的总体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不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有力挑战者,他们需求重新建立古典学派关于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否定菲利浦斯曲线描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以林德伯克为代表的新一代瑞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学也开始复兴。他们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结构分析,提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和“混合经济模型”是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又一个新动向。另外,长周期理论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如熊彼特以创新为中心的周期理论、康德拉捷夫的55年长周期理论以及库兹涅茨的20年长周期观点等。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互相渗透。两派虽然都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但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不同,因而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论战非常激烈。不过,经过较长时期的争论,两派开始互相吸收对方的合理部分,互相影响和渗透。目前,在货币因素的重要性、失业问题的顽固性、国家长期规划的作用、浮动汇率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接近的看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派的分歧消失了,事实上,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和货币主义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二者的论战还将继续下去。

20世纪80年代后的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领域又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理性预期学说的兴起及其影响的扩大,学界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他们以粘性工资和粘性价格假说为出发点,对非自愿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作了新的解释,同时还致力于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寻求一个新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即信息不完整性、不对称性和滞后性。第二,非均衡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贝纳西等人的努力形成了一个非均衡经济学体系。第三,对经济增长问

题研究的视野显著地扩大了,引入了人力资本、非技术因素等,特别是重视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诸如产权问题、交易成本问题的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宏观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结合,使宏观经济研究出现了新的格局。第四,政府失灵问题引起了较大的研究兴趣,出现了从金融政策角度或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进行的新的理论解释,这些研究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宏观经济学范围。

第四节本书结构

本书共分为11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概述宏观经济学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以及宏观经济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2章为国民收入核算,简单介绍了国民收入的概念及核算、国民经济活动流程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其它几个重要变量等,第3章是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介绍凯恩斯模型、消费与储蓄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和乘数原理。第4章为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进行了探讨。第5章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介绍了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和总供求模型。第6章为宏观经济政策,介绍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以及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第7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通过讲述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第8章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含义、因素和模型等进行探讨。第9章经济周期理论,讨论了动态经济模型和经济周期理论。第10章为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把讨论扩展到开放经济中,分析开放中的中国经济。第11章是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介绍了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本章小结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标志。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因此,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整体的经济行为,它关心国民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与产出的增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即对经济运行

的整体(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经济增长和失业问题、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问题、开放经济问题以及.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法,其次还有边际分析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等。

进一步阅读:

[1]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1997:《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厉以宁,1997:《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出版社。

[3]梁小民,1997:《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

[4]P·萨缪尔逊、W·诺德豪斯,1989:《经济学》,商务出版社。

[5]E·夏皮罗,1985:《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于光远、董辅礻乃(主编),1997:《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

[7]张志雄(主编),1996:《中国经济学的寻根和发展》,学林出版社。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2.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3.如何利用模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4.宏观经济学的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个发展阶段有何特点?

5.宏观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的基本研究方法?

6.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试举出一些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围的事例?

宏观经济学

1 导论 宏观经济学将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考察整个国家的产出、就业和价格。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差别: a单个产品的价格与一个经济的价格指数 b单个产品的数量与一个经济的产出 c由于观察现象的不同,宏观经济学在理论假设、分析方法和结论上都与微观经济学截然不同。 经济现象:四类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外国部门) 三个市场:商品市场生活和生产用商品和服务。家庭和企业是主要的需求方,而企业则是主要的供给方 要素市场:主要关注劳动力要素,企业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家庭是主要的供给方 金融市场:四大主体都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政府是一个特例,因为政府除了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国债,税收也是其收入来源。 宏观经济学就是讨论这些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般性的共识就是宏观经济理论,这是我们宏观经济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价格稳定、充分就业、产出增长、内外均衡(平衡),是宏观经济决策者关注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常常被宏观经济决策者采纳,因而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经济学科。 第一章 1、对外往来是指一国居民和非居民的交易。 居民是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的经济单位。一般来说,居民包括个人、本国企业、非营利机构、政府等。 外国大使馆、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不包括中国子公司)、外国游人等都属于非居民,与其交易应当计入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定义: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2、国际收支是系统的货币记录,未涉及货币收支的往来须折算成货币加以记录。 四类未涉及货币的交换: 交换,比如国家间实际资源交换、实际资源和金融资产的交换 转移,比如给国外的读书的孩子汇生活费 移居,中国人改国籍后,此人拥有的外国资产相当于中国卖出了若干外国资产,计入贷方。 其他,比如,外资企业的中国子公司将母公司的收益再投资。 3、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记录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年或一季度)的交易 4、国际收支是一个事后的概念:记录的是过去一个年度或季度发生的交易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将国际收支记录按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而编制的会计报表。 是全面系统地记录和总结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是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发展、偿债能力等的重要文件,也是各国制定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IMF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对编制该表做了详细说明。 国际收支平衡表:账户分类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分类: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 1、经常账户,是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以下四类: 货物,一般进出口商品 服务,运输、旅游、通讯、金融等等 收入,劳务报酬、投资红利或债券利息,不包括资本损益 经常转移,无偿提供实际资源或金融产品时建立的账户,如政府救灾和工人汇款等 2、资本和金融账户,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类:资本账户,包括两类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追求的境界、学习步骤、产生与演进脉络,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宏观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以获得对宏观观经济学的整体性认识。 〖重要概念〗 宏观经济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异同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授课方式〗 以课堂讲解为主,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补充读物。 〖教学要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诸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样一些问题(R.Glenn Hubbard,Anthony P.O’Brien)。 2. 三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1) 经济学家开始搜集度系统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2) 认识到商业周期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 3) 一次大的灾难性事件——大萧条。 3.学术界对宏观经济学的起始研究: 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与推广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宏观动态分析”一词。 2)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3)1948年,肯尼思·博尔丁在《经济分析》(修订版)一书中首次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术语使用于教科书中。 二、宏观经济学所追求理想境况: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四大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三大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经济整体的运动,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资源利用问题。从内容看,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国民收入的决定;从时间看,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前言】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它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大部分,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收入支出分析理论、IS-LM 模型理论,总供求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部分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在分析政府的经济政策时,重点放在企业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政策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宏观经济学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内容不断演进,材料不断更新,对 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的探索越来越具体深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能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懂得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提高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

3. 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4. 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5. 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6. 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 •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所利用的研究手段。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流量与存量;利率与现值。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各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 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新古典学派与新凯 恩斯学派的争论。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三)课后练习 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

《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 ——师说教育集团考试教学团队编录——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akros),表示“大”的意思。宏观经济通常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见诸如一国的总产出水平和就业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状况等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总量的考察,特别是通过对一国经济系统的国民产出总量、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分析,说明这些总量是如何决定的;研究怎样使一国的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研究制约一国国民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规律以及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研究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就研究方法而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差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从现实经济运行角度看,宏观经济变量的基础是居民户和单个厂商在各种市场上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不与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相一致,宏观经济学就缺乏现实基础,就有可能脱离实际。因此说,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2. 三种市场划分 为便于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宏观经济学把各种各样的市场划分为金融市场、产品和劳务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所有的金融资产、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和资产的交易场所; 产品和劳务市场包括所有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交易;要素市场则是居民户和厂商之间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 3. 行为主体的划分 市场经济中,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据此,宏观经济学将它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主体:家庭、厂商与政府。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研究这三种行为主体在以上三个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宏观经济基本总量指标 1. 国民产出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反映了该国的生产水平。衡量国民产出的经济变量有多个,如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时期内广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生产的主体是本国居民,是国民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生产发生在本国地域之内,是国土概念。二者的数量关系是:GDP等于GNP减去本国居民从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加上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往往忽略二者差别。 按照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采用的是现行价格还是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均以现行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以某一基准年份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可通过以下公式换算成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矫正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又有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别。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实际发生的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当生产资源在其正常使用强度下得到充分利用时一国经济能够生产的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完整版)袁志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南 第一部分各章提要、补充说明、习题选答及补充练习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本章提要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部分,因此,它要告诉读者的首先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力图要给出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大概轮廓。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需要揭示的最主要问题是宏观经济在短期内为何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长期又是什么力量决定一国经济的增长。经济运行中最常见的宏观问题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因此,宏观经济学必将以相当的篇幅来讨论这两个问题。由于本书是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因此我们在导论中还特别描述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大概状况。宏观经济学存在意义,是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对宏观经济现象作出的有效的分析,然后判断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和趋势,从而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流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争构成了宏观经济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它们在市场机制能否保证使经济波动回复到均衡状态上面有着截然相反的哲学信念和观点,但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毕竟有着各个流派都遵循的规则和方法。 二、补充说明 1.宏观经济学导读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短期看,是要解决实际总产出的决定问题以及为什么实际总产出会围绕潜在总产出发生波动;从长期看,是要探讨潜在总产出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增长,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另外的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时间概念,因为在不同的时间范围

内,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当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也各自不同。 在短期里,宏观经济学假定潜在总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固定不变。在这一假定之下来分析实际总产出的决定与波动问题。由于潜在总产出水平既定,因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四部分的大小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短期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显然,在这四部分中,除了政府购买是外生决定的,我们不易描述其变化的行为方程外,其他三部分都会发生波动,因而,会导致实际总产出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潜在总产出也有可能小于潜在总产出。当实际总产出大于潜在总产出时,我们就说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反之,当实际总产出小于潜在总产出时,我们就说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在短期里,由于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因此,当经济出现过热或者萧条时,市场自身很难进行自我调整,为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以使实际经济运行尽量稳定在潜在总产出水平上。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政府支出来实现;另一种是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的供应量来改变利率,进而影响投资。 在中期,我们仍假定潜在产出是固定不变的,但现在我们放弃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而让价格能自由波动。一旦价格可以变化,我们马上可以发现,市场自身具有非常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经济萧条时,整个社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此时,借助菲利普斯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在市场的压力下,价格水平会下降。在名义货币供给量既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增加,这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国内投资增加;同时,在一个实现浮动汇率的开放经济中,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本币贬值从而导致净出口增加;如果是在一个实行固定汇率的开放经济中,价格水平的下降直接导致本币贬值从而导致净出口增加。 总之,当实际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市场会迫使价格水平下降,而价格水平的下降又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反之,当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时,市场会迫使价格水平上升,而价格水平的上升则会导致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实际产出的减少。由此可见,只要价格可以自由变动,市场机制就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总能使经济的运行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上来。 当然,市场的自我调节也是有一定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市场的自我调节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在经济萧条时,社会上会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在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 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解答】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采用总量分析法。它解决的主要中心问题经济周期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 (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 台机器,价值10 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 套服装,价值8 万美元,从甲国看,计

宏观经济讲义

宏观经济学01 引用经济学家撒缪尔森的话 课程的三大需求 教师安排 学时安排 主要参考书 学习理论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何做出决策? 引用动力学中的一段话 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的内容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学指标度量 第二篇总需求分析 第三章产品市场均衡收入支出模型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篇总供给分析 第六章对劳动力市场做的度量 第七章凯恩斯主义的AS曲线 第八章新古典主义的AS曲线 第四篇经济增长理论 第九章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考试 考试以及成绩评定 宏观经济学02 宏观经济学引言 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问题?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1.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鸟看图 西方经济学演化遵循的规律 (一)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和边际革命 1.经济学史前 什么是财富 2.经济学的创世纪 亚当斯密的著作 著作的内容

古典经济学的意义 3.约翰穆勒的综合 4.古典经济学的危机 5.边际革命 边际效用价值论 门格尔改革的矛头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 先行者的悲凉 戈森的不幸 戈森的思想 戈森定律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说法的含义 按照边际效用理论如何解释老酒比新酒贵? 边际分析 宏观经济学03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6.对经济学中革命的反思 从表象看 劳动价值论 为什么社会科学中的革命与自然中的革命不等价?(二)马歇尔的综合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马歇尔的理论 物理学中的均衡 经济学中对立的、变动的力量 马歇尔理论的意义 危机 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化图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和凯恩斯革命 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和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设 亚当斯密的理论 名言中对人的本性的描述 结论 2.信息完全假设 价格机制的作用 价格机制作用的总结 宏观经济学04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2)控制论 例子 看不见的手理论 价格机制的三种作用 3.市场出清假设 亚当斯密描绘的理想图景 马歇尔论证的局部均衡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国民经济 的总体规律、经济增长、失业与通货膨胀等重要宏观现象。本文将从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全 面运行状况。它关注国民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总产出、总就业、 总投资等宏观变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之 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现象背后的规 律和机制。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规律、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波动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国际经济关系等多个研究领域。其中,国民经 济总体规律研究国民经济的总数量规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 总消费、总投资等的变化规律;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的原因和机制,如技术进步、资本累积等;经济波动理论研究经济短 期波动的原因和机制,如经济周期、景气与萧条等;失业与通货膨胀 理论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和对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关系 研究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汇率等问题。 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早期宏观经济学主要基于总量 平衡观点,认为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可以实现经济平衡和稳定 增长。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1970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宏观经济波动和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产生 既有内生的经济原因,也与外生的冲击因素密切相关。随后,新古典 主义合成理论、供给决定论等新的经济学派别逐渐崛起,对宏观经济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等新兴经济学领域的 兴起也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四、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产生了多个重要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合成理论和供给决定论。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强调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调控,可以实现总需求的平衡和 就业的稳定。新古典主义合成理论试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 济学进行整合,认为通过考虑产出和价格的短期和长期适应过程,可 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供给决定论则认为供 给的决定是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 要性。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和分析国民经 济的总体运行规律,认识和应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提供决策者和经济从业者的参考依据。同时,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也离 不开对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经济学分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不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①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运行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动,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②宏观经济学特点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整个国民经济活动(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收入(或就业)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的方法 ③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 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 ④政府的经济作用 (1)政府要稳定经济; (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3)政府从事生产; (4)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5)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 总结:政府作用都发挥在靠市场运作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①国民收入账户——GDP (1)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背景:国民经济账户——GDP的度量是20世纪最重要发明之一,本身是历史需要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的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在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下,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1)20世纪50年代建立中央计划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建立在“生产性劳动”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2)改革后,服务业迅速发展。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3)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 两个缺陷: 一是仅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低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二是不区分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高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②国内生产总值 (1)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C+I+G+(X-M) (支出法:总产出=总支出)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它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决定及其变化的科学研究,来提醒和描述稀缺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增长和开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 2.凯恩斯学派(Keynesian)是最初由凯恩斯等人开创的、二战以后在欧美等兴旺国家开展起来、并迅速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认可与推崇的宏观经济学学派。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获得最大开展。主要代表有凯恩斯、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等。 3.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pectation School〕是在19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并加以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与有关经济理论相一致的"理性预期〞。 4.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y school〕是1950-19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政策主主要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认为"货币最重要〞;主实施"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给增长率的货币政策。 5.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是19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变化。其政策主有:崇尚"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应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反对过多社会福利,反对通货膨胀,竭力主大幅度减税等。 6.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1970年代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哈耶克等人提出回复古典自由主义,后被简称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是宣扬个人自由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7.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戈登·塔洛克〔Gorden Tullock〕等人。公共选择学科主要适应如下三种方法: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行为的理性原则与政治作为交换过程的特点。 8.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 Economics〕是在1980年代相对成熟地产生的,其代表性经济学者有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等。针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缺乏,新凯恩斯主义对其进展了批评继承和开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始终关心不完全市场、异质劳动和不对称

01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重点提示: 本章需要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门学问。中国是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失业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等经济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经济学的另外一大分支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它因以国民经济总体过程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最先提出“宏观经济学”一词。而在这之前,古典学派就早已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与考察。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被认为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分析的经济学文献。此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很少被分割开来进行考察。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以收入和就业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此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

宏观经济学章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最早给宏观经济学下定义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 B、马歇尔 C、夏皮罗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中讲到的商品总产量是()。 A、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戴尔指数 D、GDP 3.下列关于宏观经济学说法错误的是()。 A、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B、采用个体分析的方法 C、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各种总量关系 D、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变化规律 4.CPI其实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价格。(√) 1.2合成谬误和市场非出清 1.下列关于合成谬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谬误中,每个人个体其实都是非理性的 B、合成谬误中,总体等同于个体的叠加 C、合成谬误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理论 D、合成谬误是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 2.现实生活中,银行挤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崩溃 B、货币大量贬值 C、社会谣言传言 D、银行经营不善 3.银行挤兑过程中,每个人其实是采取了一种理性的举动。(√) 4.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总能找到供应和需求的平衡点,从而导致市场出清。(√) 1.3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 1.宏观经济学的发端是凯恩斯的着作()。 A、《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后果》 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货币改革论》 D、《论概率》 2.属于宏观经济学观点的是()。 A、需求和供给能达到均衡而促使市场出清 B、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干预 C、市场组织应当是自由放任的 D、市场应当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严格对立的,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4.从个体理性的角度来说,经济危机中大量牛奶滞销的最佳处理方式是尽快倒掉。(√) 1.4经济危机与反危机 1.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增加的速率会()。 A、增加 B、降低 C、先增后减

宏观经济学讲义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akros),表示“大”的意思。宏观经济通常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见诸如一国的总产出水平和就业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状况等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总量的考察,特别是通过对一国经济系统的国民产出总量、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分析,说明这些总量是如何决定的;研究怎样使一国的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研究制约一国国民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规律以及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研究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就研究方法而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差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从现实经济运行角度看,宏观经济变量的基础是居民户和单个厂商在各种市场上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不与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相一致,宏观经济学就缺乏现实基础,就有可能脱离实际。因此说,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2. 三种市场划分 为便于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宏观经济学把各种各样的市场划分为金融市场、产品和劳务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所有的金融资产、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和资产的交易场所;产品和劳务市场包括所有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交易;要素市场则是居民户和厂商之间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 3. 行为主体的划分 市场经济中,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据此,宏观经济学将它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主体:家庭、厂商与政府。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研究这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等 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网络教育考试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性较强。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掌握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框架,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以及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等问题,为后续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先导知识,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理论特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代表人物、理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等。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介绍宏观经济学由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而 发展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过程。重点介绍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产出水平、失业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的 基础上,归纳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社会经济、政府行为等方面简单介绍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学要求: (1)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2)重点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考试时本章不作为重点,一般只出名词解释、填空或选择题。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弄清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含义及其计算、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消费储蓄与投资、乘数与加速数、收入-支出分析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学习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及其计算,两部门、三部门以及四部门的均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数: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宏观经济概念,了解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总体经济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理论也是进一步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课程的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相应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第二节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第四节其他宏观经济变量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总量----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和核算方法,以及它与其他经济总量的关系 第三章总支出均衡分析 第一节总支出与均衡 第二节消费与收入 第三节简单均衡模型 第四节简单模型的扩展 第五节乘数效应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把握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原理,掌握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乘数理论的含 义与计算。

宏观宏观学-海南大学

宏观宏观学-海南大学

宏观宏观学授课教案 主讲人:李仁君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定义、问题与方法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1.回忆上学期鲁滨逊的故事 2.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简短定义: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它经济总量的决定。 二、宏观经济问题 1、经济增长: 这是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考察的。 我们在第三章详细考察。 2、经济周期: 一个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收缩期、谷底、扩张期和顶峰。表示如下: 3、失业 1)什么叫失业? 失业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在当前的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且具备劳动能力,目前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 思考:无业游民与失业者的区别。 2)失业的衡量: 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 成为失业者必须符合3个条件: A 年龄16岁-65岁; B 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 C 有工作能力。 成为失业者还要符合以下3个条件之一: A 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周内积极找工作; B 已经下岗,等着被招回; C 期待着在30天内开始新的工作。 3)失业的分类: A 摩擦性失业: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市场变动所引起; B 结构性失业:由于特定行业或地区就业机会的减少,这种情况下“失业”与“空位” 并存; C 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波动产生的普遍性失业。 4)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 A 自然失业:经济中难以克服的因素所引起的,是无法避免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属于自然失业。 B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有工作,只要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行不悖。 C 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 5)失业的经济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