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穴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颈椎病,也称为项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骼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颈椎病的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
本文将对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诊断标准针对项痹的诊断,我们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编号:国中医药字[2016]187号),该标准详细描述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为中医师明确诊断提供了依据。
三、病因与病机分析项痹的病因主要包括颈部受凉、颈部受伤、颈部保持不良姿势、颈部肌肉劳损等。
病机主要是风、寒、湿的侵袭导致经络阻滞和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颈部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
四、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我们将项痹分为风寒湿邪阻络型、肝肾虚弱型和气血不足型三种辨证分型。
每种分型的特点、病理机制及治疗重点都有所不同。
五、中医治疗方案1.风寒湿邪阻络型治疗重点: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方药组合:桂枝汤加减、川芎茶加减、藿香正气散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2-4周,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以明显减轻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2.肝肾虚弱型治疗重点:补肝肾、活血化瘀方药组合: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汤加减疗程和疗效:治疗期为4-6周,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肩颈部的酸疼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3.气血不足型治疗重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组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活血通络汤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6-8周,治疗后患者的颈部疼痛和僵硬等症状明显缓解。
六、临床疗效总结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项痹患者的治疗观察,我们总结了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
根据分型的不同,中医方案对项痹患者的疼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酸痛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治疗能够改善CSR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
可能原因:穴位深刺能够提高颈部的血流灌注,促进血液循环的通畅,中医整脊手法推拿能够整复紊乱的椎体关节,从而缓解椎体错位导致的神经压迫,促进血流通畅.同时联合牵引扩大椎间隙,起到协同作用,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综上所述,中医整脊手法联合穴位深刺治疗CSR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
参考文献[1]谢瑞,于杰,尹逊路,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代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7):1356-1360.⑵李明礼,张晓贝,谢磊,等.深剌针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影响[J].安徽医药,2020,24(5):881-884.[3]李跃兵,王焕梅.向贤德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经验撷菁[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2):1503-1506.[4]潘东华.韦以宗整脊手法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3.|5]潘胜莲,郑士立,周夏慧,等.针刺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对患者II.-6、TNF-a、IL-lB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冲国针灸,2019,39(12):1274-1278.[6]郭新年,口锁堂.穴位深刺合整脊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121-123.[7]闫鹏,黄晓英,熊莹,等.不同刺法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5):86-89.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李业(南京市中心医院江苏南京210018)摘要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16期 -19-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A clinical analysis of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by acupuncture and massage朱丽(江苏省南通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6)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16-0019-证型:ADI【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价值。
方法:颈椎病患者8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均有40例患者,单纯针灸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针灸推拿组在针灸的基础上加推拿治疗。
结果: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证候测评积分[(34.26±6.33)VS(33.48±6.20)]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半月以后,针灸推拿组证候测评积分为(8.13±2.13),低于单纯针灸组的(14.25±4.1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单纯针灸组的80.00%(P<0.05)。
结论:对于颈椎病患者,针灸能够疏通筋骨,推拿能起到舒经活络、消肿止痛、散瘀活血的作用,两种治疗方式联合使用,能够互相协调,取得理想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临床价值【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8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igital random grouping,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nd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received massage more.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syndromes in two groups were (34.26±6.33) and (33.48±6.20) respectively (P>0.05). In 15 days, the evaluation score of syndrome in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was (8.13±2.13), which was lower than (14.25±4.14)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The efficiency in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roup was 95.00%, which was lower than 80.00%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plus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shows a good effect,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Acupuncture; Massage; Cervical spondylosis; Clinical valu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16.008颈椎病作为临床多发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生活压力过大、慢性劳损、椎管狭窄或退行性病变等,都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影响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所以做好颈椎病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1],针灸、理疗作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法,在颈椎病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效果[2]。
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观察一、研究目的本次临床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研究,探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手段。
二、研究内容本次临床研究选取100例患有颈肩腰腿痛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按照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配合中药进行内服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指数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100例患有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包括40例男性和60例女性,年龄在18-60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在颈肩腰腿痛起病后进行过常规治疗,但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
2、治疗方法治疗方案为中医针灸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并配合中药进行内服治疗。
对于轻度患者,每天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对于重度患者,每天治疗2次,每次30分钟。
3、疗效评估治疗前后,通过可视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测定功能障碍指数(Disability Index,DI)和生活质量指数(Quality of Life Index,QLI)等参数,观察治疗效果。
四、研究结果治疗后,100例患者疼痛程度得到了明显的缓解,VAS评分由治疗前的平均7.6分降至治疗后的平均2.6分(P<0.01),治疗效果显著。
同时,100例患者的DI和QLI也分别得到了改善,治疗前的平均DI为43.2%,治疗后为21.7%(P<0.01),QLI评分从治疗前的平均48.1分提高至治疗后的平均74.3分(P<0.01)。
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开题报告--颈椎病

电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07针灸硕士刘双岭导师:高维滨一、研究目的: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共分六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60%左右。
基于此本文探讨电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二、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特点,高维滨老师采用局部取穴原则,针刺夹脊穴通以脉冲电流的治疗方法。
电针夹脊穴可解除局部肌肉痉挛,减轻局部组织椎体增生物、椎间盘突出物对椎动脉、神经根及颈部交感神经的直接或间接压迫,改善或解除了刺激症状。
本研究探讨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机理,意在寻找颈椎病治疗的新方法,为夹脊电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一)颈椎病的发病机制:1.颈椎的退行性变:包括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项韧带的钙化。
多发生于中老年,并且多数神经根型患者伴头晕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2.慢性劳损:多与不良睡眠方式、不当的工作姿势、不适当的体育锻炼及精神状态异常有关系,患者多由长期低头、屈颈导致颈部肌肉疲劳,迁延发展成颈椎病。
3.其它:包括头、颈部外伤、血管因素、咽喉部炎症、颈椎先天性畸形等。
(二)治疗颈椎病的方法:1.手术治疗:根据手术途径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手术及后路手术三种。
2.非手术治疗:针灸、推拿疗法、牵引疗法, 药物疗法(消炎镇痛药、利尿脱水药、激素类药、神经营养药),封闭疗法(主要包括注射痛点、椎间孔神经根阻滞疗法、硬膜外腔神经根阻滞),心理疗法,物理疗法(远红外线、超短波、微波、激光、直流电低中频脉冲、中药蒸汽浴等),高压氧疗法,综合疗法等。
其中针刺疗法主要作用是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神经、血管功能,纠正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
因此成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有无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
五、主要研究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2月以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夹脊电针治疗组30例,B组为普通针刺治疗组30例,以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功能改善及疼痛综合评定(PRI)为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前与疗后的对比观察。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研究并分析应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院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颈椎病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推拿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针灸配合推拿进行治疗。
结果试验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加(95.31% vs 73.44%),两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应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May 2014 to August 2015 dur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128 case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massage therapy,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95.31%vs 73.44%),and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significant.Key words:Acupuncture;Massage;Cervical spondylosis頸椎病又被称为颈椎综合症,是颈神经根综合症、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骨关节炎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主要是由颈椎劳损、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以致颈椎出现一系列功能性障碍[1]。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根据人们的颈椎部长期疲劳、腰部不良等生活方式,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颈椎病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的治疗手段中,中医针灸和按摩手法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明确的临床治疗意义,针灸和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大面积应用于颈椎病临床治疗中,其临床推广价值受到广泛认可。
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本文通过分析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中针灸和按摩手法,研究颈椎病的治疗过程和治疗手法,促进针灸联合推拿手法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中医一、颈椎病的危害和早期症状颈椎病是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隐患,目前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和医学界广泛关注。
颈椎病的危害不容忽视,会引起心痛、头晕、心律不齐等一系类症状。
研究表明,中风、半身不遂与颈椎问题密不可分,不重视颈椎问题还会引起猝死、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血压等给人们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疾病。
患病者的60%以上是由颈椎引起的,颈椎健康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来说非常重要。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影响颈椎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颈椎病包括颈部酸痛和僵硬、肩背酸痛和僵硬,尤其是肩胛内侧。
睡眠中经常出现入睡、手臂疼痛、麻木、甚至严重的行走不稳、头发飘落、跛行、大小便不畅、性功能问题、全身瘫痪而无法自理等症状也是由颈椎病引发的的副作用。
近年来,由于长期接触手机、电脑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颈椎病的发病年龄逐年下降,年轻患者通常有头痛、颈肩痛、耳鸣、神经紊乱和视力损害等临床症状。
目前还没有开发出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殊药物[2]。
颈椎病的早期症状是卡嗒声,而不是简单的“生理性卡嗒声”,伴有疼痛、麻木或虚弱。
生理上的反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于颈椎关节,在颈椎弯曲、伸展和旋转时会反弹[3]。
当然,也有理论认为关节内有小气泡,关节运动异常,甚至关节磨损,关节经常是弹跳的主要原因。
针灸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估

针灸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估针灸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治疗机制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阳气,疏通经络,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针灸可以舒筋活络,舒缓痉挛,减轻疼痛,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对针灸治疗颈椎病疼痛的疗效进行了评估。
一项对80例颈椎病疼痛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组的疼痛程度、颈功能障碍指数和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另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也发现,针灸治疗颈椎病疼痛的疗效优于传统西医药物治疗。
在针灸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临床实践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选择适当的针刺穴位、针刺方法和操作技巧。
常用的针刺穴位包括足三里穴、肩井穴、颈五穴等。
针刺方法主要有濕法、干法、电针法等。
干法针刺是将针头直接插入皮肤和肌肉组织,刺入穴位后不灌入任何药物;湿法针刺是将针刺入皮肤后注射草药汁液;电针法是通过电刺激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
操作技巧包括扎刺、提插、擒纵、旋转等。
1. 观察疼痛程度:通过病人自觉疼痛程度的评估问卷,如疼痛强度量表(VAS)等,来评估治疗前后疼痛的减轻程度。
2. 评估颈功能障碍指数:通过颈功能障碍指数(NDI)等评估问卷,评估颈椎病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程度。
3. 评估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评分问卷,如医学结果研究SF-36评分等,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通过对以上评估指标的测定,可以客观地评估针灸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临床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颈椎病的病情复杂多变,治疗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过程中的合并症等。
在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减少评估结果的误差。
针灸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评估疼痛程度、颈功能障碍指数和生活质量等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
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明确针灸治疗颈椎病疼痛的疗效和适应症,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穴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目的对比观察双穴针灸疗法与常规针灸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探求治疗颈椎病的针灸有效组合方法。
方法将100例志愿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双穴针灸,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法,1次/d,治疗20次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显愈率为94.0%,对照组显愈率为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
结论双穴疗法针灸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的作用,且较常规针灸法效果好。
标签:颈椎病;电针;艾条灸;手法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轻者给百姓带来病痛,重者引起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使人丧失劳动能力,故众多临床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医疗界已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疗法,特别是近些年来,新疗法层出不穷,但是其付作用亦时有报道,且远期疗效有待总结,而一般的常规治疗有效率有待提高[1]。
西医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又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采用激素或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而他们又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加上手术又有较大风险,所以患者更倾向看中医中药,特别是传统的针灸疗法,属自然疗法,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据统计,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主要突出刺法的不同,或是针灸加上中西药物,临床以突出穴位作用的报道少见,而把穴位优化组合,加以独特的操作和规范的总结命名,尚未见报道,而且针灸在临床操作中存在取穴多,有的患者不愿接受的情况,在临床中治疗方法多而不规范,正因为如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取穴少而精,一般取4~6个穴位,结合经络手法松解,并进行了规范化总结,命名为双穴疗法,并在近2年里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取得滿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简单随机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0例,年龄30~60岁,平均42岁;男27例,女23;例病程2 d~10年,平均11个月。
对照组50例,年龄在30~60岁,平均41岁;男26例,女24例;病程1d~9年,平均1年。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1.2.1中医诊断[2]1.2.1.1疾病诊断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3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手机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1.2.1.2证候诊断①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①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②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③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④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1.2.2西医诊断[3]1.2.2.1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③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
1.2.2.2神经根型①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②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③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④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2.2.3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②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
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③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1.2.2.4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
②旋颈试验阳性。
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④多伴有交感症状。
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⑥除外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1.2.2.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1.2.2.6其它型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等。
1.3排除标准①年龄在30岁以下或60岁以上的。
②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患,精神障碍者。
③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方法1.4.1治疗组①取穴:主穴:C2/3突出的取第二颈椎棘突旁开1寸的C2棘旁穴(双侧),C3/4突出的取第三颈椎棘突旁开1寸的双C3棘旁穴(双侧),C4/5突出的取第四颈椎棘突旁开1寸的C4棘旁穴(双侧),C5/6突出的取第五颈椎棘突旁开1寸C5棘旁穴(双侧),C6/7突出的取第六颈椎棘突旁开1寸的C6棘旁穴(双侧),配穴:神经根型配肩骨禺、外关,椎动脉型配百会、印堂,交感神经型配内关、听宫。
②治法2:电针:主穴为一组,配穴为一组,连续波,频率与患者心率基本保持一致,1次/d,时间30min,10d为1疗程。
③治法3:手法疏通经络,此法需在急性期过后才能使用,操作:手法牵引、上肢牵引、经络松解,1次/d,每个动作做3次。
④治法4:选取4~6根艾条,对突出部位悬灸1~2 h,以穴位区域皮肤潮红为度。
1~2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
1.4.2 对照组①取穴:以《针灸治疗学》为标准[4]:处方:以颈项部局部取穴为主:颈椎夹脊、后溪、大椎,风寒痹阻者加风门、风府,气滞血瘀者,加肾俞、合谷、太冲,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等。
②操作:常规操作,可配合皮肤针、耳针,穴位注射取地塞米松5mg,普鲁卡因2ml混合液于痛点注射,每穴0.5~1ml,1次/d。
两组均治疗20d后总结疗效。
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卧硬板床休息,清淡饮食,保持大便1次/d,酌情使用牵引。
1.5观察指标1.5.1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1.5.2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以上指标于第1d、第20d各记录、采集1次。
1.6疗效标准[5]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O~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常规针灸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個月后随访,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6例。
3讨论颈椎病祖国医学”痹证”或”眩晕”,中医认为或有先天禀赋不足,或有后天劳作不当,致痰瘀痹阻经脉或经脉失荣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6],因为积累性劳损,导致椎旁韧带、肌肉松驰,椎间盘内压力增大,久之发生脱水变性、破裂,致髓核突出,压迫、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而成,而其病理主要是神经根的炎性水肿。
现代研究证实[7],针刺可以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
经络的生理核心内容是运行气血,病理核心内容是气血阴阳失调,不通则痛,因为经络的实质到目前为止,尚处于众说纷纭阶段,故对于现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对于越来越崇尚无副作用的健康需求而言,是相对滞后的,生理病理必需要新的内容去充实它。
经络运行的气血,当在一定的致病条件下,使气血雍遏,或溢于脉外,致经络气血不畅,停滞于经络内或外,致经络增粗水肿,如果不及时处理,久之则经络与经络之间,经络与病理性气血之间,形成粘连,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清除水肿,松解粘连。
双穴疗法是笔者2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它的理论基础是针灸”阿是穴”,”以痛为腧”,意思是病灶处取穴治疗,本研究双穴就是椎间盘突出部位,即病灶处;此外西医治疗颈椎病,手术摘除了突出的核髓,就解除了问题。
双穴强调的是穴位的重要性,突出穴位的左右两两配伍,它的电针挂线是上下同名穴挂线,有别于常规的同侧挂线,让治疗刺激经气持续而直接地横过发病的椎体,促使消除局部经络的不通和水肿粘连,而且灸法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
本研究选用4~6根艾条,有别于常规的1~2根,强化了艾条的药物作用与热力作用,关键是气至病所,直接对准病灶处,强化了得气效应,超强发挥疏通经络的作用,而且一次治疗1~2 h,1~2次/d,强化了时间效应。
该疗法强调一定要明确突出的部位和责任椎间盘,而且所有的治疗都要对准之,才能达到有的放矢、”擒贼先擒王”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1]刘世敏,吴涣淦,朱毅,等.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分析[J].国际针灸临床杂志,2000;1(1);23.[2]郑筱萸.中医病症诊断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6-218.[3]陶天遵.新编实用骨科学[S].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38-139.[4]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0-81.[5]周秉文.颈肩痛[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5-128.[6]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2-126.[7]米长庚.免疫一神经一内分泌网络[J].解剖学报,1993;(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