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垩.(è)漫 舐.(tiǎn)痔 稊.

(tí)米 B .穷闾.(lǘ) 黄馘.(xù) 织屦.

(jù) C .怛.(dán)化 鸮.(xiāo)炙 葛纟希·

(chī) D .栎.(lè)树 果蓏.(luǒ) 崖涘.

(sì) 【答案】B(A 舐:shì,C 怛:dá,D 栎:l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蝇冀 盈贯 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B .灌渎 睨鲋 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C .坳堂 晦朔 用管窥天,用锥指地

D .奭然 虷蟹 日出而做,日入而息

【答案】C(A 冀—翼,B 睨—鲵,D 做—作)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任意)而斫之 引.

(拉开弓)之盈贯 离而腊.

(腊肉)之 B .枯鱼之肆.(店铺) 失我常与.

(相处) 穷发.

(草木)之北 C .芥.(小草)为之舟 大有径.

(门外路)庭 敢问其方.

(道路) D .走及.(追上)匠石 果蓏之属.

(类) 穷.

(不得志)达贫富 【答案】A(腊:名词用作动词,做成干肉)

4.下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且举世誉.

之而不加劝 B.?????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矢复沓

C.?????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

D.????? 穷.众口之辩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答案】B(两个“适”都当“往”讲,动词。A 誉:①名词,荣誉,②动词,赞美,称赞;C 治:①治理,②治理好;D 穷:①穷尽,②不得志。)

二、(9分)

5.下列句子均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②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③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④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⑤此小大之辩也 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 ⑦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⑧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⑨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A .①②③⑤⑥

B .②③④⑦⑧

C .④⑤⑦⑧⑨

D .②③⑤⑥⑧

【答案】D(①④无通假字,其它都有)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海水震荡..,声侔鬼神 ②饰小说..以干县令 ③野马.也,尘埃也 ④生物..

之以息相吹也 ⑤余立于宇宙..之中 ⑥形足以劳动.. 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⑧贤不肖毁誉..

,饥渴寒暑 ⑨丈夫..

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 A .①②④⑤

B .③⑥⑦⑧

C .①④⑥⑧

D .④⑥⑧⑨ 【答案】C

7.下列成语都出自《庄子》的一组是( )

①坎井之蛙 ②大相径庭 ③望洋兴叹 ④因人成事

⑤贻笑大方 ⑥邯郸学步 ⑦劳苦功高 ⑧莫逆之交

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⑤⑥⑧⑨

C .①②⑤⑦⑧

D .①②③⑧⑨ 【答案】D(④⑦出自《史记》,其它均出自《庄子》)

三、(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

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会浙东大饥,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朱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免除)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

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

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有旨先行漳州经界。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选自《宋史·朱熹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悉厘.

而革之 厘:整理 B .单车屏徒.

从 徒:徒弟、弟子 C .往往称贷.

于人以给用 贷:借贷 D .而道统之传始晦.

晦:含混隐晦 【答案】B(随从、属下,所以B 不正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

????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即日单车就道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所著书皆行于世

【答案】D(A 组分别说明朱熹中进士的时间和安贫乐道的精神;B 组分别说明朱熹上任的情形和其治学的严谨作风;C 组前句为“政事可观”,后则表现他对于向人借贷的严肃品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浙东大饥荒时,朱熹积极运粮救灾,并单车独行,外出考察百姓疾苦。州县官员害

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

B.朱熹非常注重治学与传授。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C.在漳州任上,朱熹认为地方偏僻闭塞,百姓不越界与外面交往祸害较大,于是认真考察有关事宜,选拔人才,加强同外面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

D.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理”以获取知识的实际效用。它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著作在世上广泛流传。

【答案】C(经界是指土地、疆域的分界。由此推断选C)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抗灾救民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得分点:“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

(2)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总是和他们一起吃饭。(得分点:“自远”:从远方;“豆饭”:用豆饭招待,名作动;“率”:总是)

(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得分点:“没”:死;“训”:训诂、解释;“立”:设立、建立)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抗灾救民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奏乞请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他被改任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当天就轻车前往就任,并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

定为百姓作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帝对王淮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光宗即位后,朱熹被调任到漳州。他上奏请求免除漳州属县的无名的赋税七百万贯。又认为当地的风俗不合礼仪,采录古代丧葬嫁娶之礼仪,公布于众,让人们熟知,并命令父老讲解,用来教导子弟。朱熹还常因为经界法不能实行而忧虑,于是认真考察有关事宜,选拔人才,指定丈量土地的方法,写成奏章上报给朝廷。皇上降旨,让他先在漳州实行经界法。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九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总是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须向别人借贷才能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理”以获取知识的实际效用,而把敬事上天作为修行立德的主要途径,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地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和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12.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3.根据提示补写下列题目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

壁赋》)

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谷梁传·僖公十七年》)

(2)泰山因其雄奇的自然风貌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备受历代文人瞩目。《诗经》中描写泰山“泰山岩岩”;孔子曾留下“登东山而小鲁,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话;唐人李白《泰山吟》中曾有佳句“____________,万里清风来”,尽显诗仙胸襟;杜甫在《________》一诗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露凌云壮志;清代________的散文名篇《登泰山记》亦有“及既上,________,明烛天南”的名句;今人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等也都颇负盛名。

【答案】(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小人长戚戚

(2)登泰山而小天下天门一长啸望岳姚鼐苍山负雪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云南,滇国也。汉武帝时始置益州郡。蜀汉置云南郡。隋置昆州,唐仍.之。后为南诏蒙氏所据,改鄯阐府。历郑、赵、杨三氏,至大理段氏,以高智升领.鄯阐牧,遂世其地。元初,置鄯阐万户府。既改置中庆路,封子忽哥为云南王镇之,仍录段氏子孙守其土。忽哥死,其子嗣封为梁王。自沐英平云南,在镇十年,恩威著于蛮徼;每下片楮,诸番部具威仪出郭叩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家。每大征伐,辄以征南将军印授之,沐氏未尝不在行间。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

孝宗以为然,许之。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

..。诸土司之进止予夺,皆咨禀。

会张献忠死,其部将孙可望率余众由遵义入黔,称黔国焦夫人弟来复仇。民久困沙兵(沙定洲之父沙源,时号沙兵),喜其来,迎之。定洲解楚雄围,迎战于草泥关,大败,遁阿迷。可望破曲靖及交水,俱屠之。遂由陆凉、宜良入云南城,分遣李定国徇迤东诸府。而可望自率兵西出,畏知御于启明桥,兵败,被执。可望闻其名,不杀,语之曰:“吾与尔共讨贼,何如?”畏知要.以三事:“不用献忠伪号,不杀百姓,不掳妇女,吾从尔。”可望皆许之。即折箭相誓,乃以书谕天波如畏知言,天波亦来归。

始定洲归,屯兵洱革龙,且借安南援自固。会可望与定国不协,声其罪,杖之百,责以取定洲自赎。定国既至,定洲土目杨嘉方迎定洲就其营宴。定国侦知之,率兵围营,相拒数日,乃出降。遂械定洲及妻万氏数百人回云南,剥其皮市中。可望遂据滇,而天波卒走死于缅甸。

(选自《明史》,有删改)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隋置昆州,唐仍.之仍:因袭

B.以高智升领.鄯阐牧领:统领

C.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

..故事:旧例

D.畏知要.以三事要:约定

【答案】B(领:兼任。)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渭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

B.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

C.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

D.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

【答案】D(“守臣”处更换主语,所以此处前应断开;“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知”与“不知”是表示并列关系的两个分句,应在“不知”前断开。采用排除法,故选D 项。)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云南被南诏蒙氏占领后,经历了郑氏、赵氏、杨氏三大家族的统治,到大理的段氏时,段氏便世袭该地。

B.沐英每次一下小令,各个部落的人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到城郭外叩头迎接,浇水洗手之后才开启来看,沐氏家族也都能继承沐英的功名。

C.孝宗皇帝认为守臣言之有理,便答应封沐英的后代为黔国公。从此以后,沐氏家族佩公爵印符,各土司的进退予夺,都要向他们咨询禀报。

D.此时正逢张献忠死亡,他的部将孙可望率领余众从遵义进入贵州,声称自己是黔国焦夫人的弟弟前来报仇。

【答案】A(“段氏便世袭该地”错,原文的意思是高智升的后代世袭该地。)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即折箭相誓,乃以书谕天波如畏知言,天波亦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可望与定国不协,声其罪,杖之百,责以取定洲自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可望)立即折箭(向他)发誓,于是如同杨畏知所说的那样用书信告诉沐天波,沐天波也来归降了孙可望。

(2)正逢孙可望与李定国有矛盾.(孙可望)宣布了李定国的罪行,打了他一百杖,责成他用捉拿沙定洲来替自己赎罪。

【参考译文】

云南,就是滇国。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益州郡。(三国时期)蜀汉设置云南郡。隋朝时期设置昆州,唐朝时期沿袭了这一设置。后来(云南)被南诏的蒙氏所占领,改为鄯阐府。(该

地)经历了郑氏、赵氏、杨氏三大家族(的统治),到大理的段氏时,高智升兼任鄯阐牧,便世代管理该地。元朝初年,(朝廷)设置了鄯阐万户府。不久又改为中庆路,封忽哥为云南王镇守该地,(忽哥)继续任用段氏子孙守卫该地。忽哥死后,他的儿子被封为梁王。

自从沐英平定云南后,在镇守云南的十年间,恩惠与威势著称于蛮族边地。每次下达命令,各个部落的人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到城郭外叩头迎接,浇水洗手之后才开启来看,说:“这是令旨啊。”沐氏子弟也都能凭借功名传承家业。每次有大的征伐行动,(朝廷)总是把征南将军的印信授予他们,而出征的队伍中也不曾没有沐氏家族的人。传了几代后,西平侯的后代子孙想要继承侯爵,(当地)守卫大臣争论说云南人只知道有黔国公,不知道有西平侯。孝宗皇帝认为此话有理,便答应封沐英的后代为黔国公。从此以后,(沐氏家族)佩公爵印符,成为惯例。各土司的进退予夺,都要向他们咨询禀报。

(此时)正逢张献忠死亡,他的部将孙可望率领余众从遵义进入贵州,声称(自己)是黔国焦夫人的弟弟前来报仇。百姓长期被沙兵困扰,对孙可望的到来很高兴,都跑去迎接他。沙定洲解除了对楚雄的包围,在草泥关迎战(孙可望),被打败后,逃往阿迷。孙可望攻破曲靖和交水,屠杀了那里的人民。于是从陆凉、宜良进入云南城,又派遣李定国去夺取略往东方向的诸府。而孙可望自己率兵向西进发,杨畏知在启明桥抵御孙可望,兵败后被抓。孙可望听说过杨畏知的名声,没有杀他,对他说:“我和你共同讨伐贼人,怎么样?”杨畏知提出三个条件:“不使用张献忠自封的国号,不杀百姓,不掳掠妇女。(能做到这三点,)我听从你的安排。”孙可望都答应了他。(孙可望)立即折箭(向他)发誓,于是如同杨畏知所说的那样传书信告诉沐天波,沐天波也来归降了孙可望。

当初沙定洲返回,在洱革龙屯兵,并借重安南的支援巩固自己。正逢孙可望与李定国有矛盾,(孙可望)宣布了李定国的罪行,打了他一百杖,责成他用捉拿沙定洲来替自己赎罪。李定国到达后,沙定洲的土目杨嘉正在迎接沙定洲到他的军营中吃宴席。李定国侦察到这一情况后,(马上)率兵包围了该军营,双方对峙了几天以后,(沙定洲)才出来(向李定国)投降。(李定国)便将沙定洲和他的妻子万氏等数百人戴上刑具押回云南,在闹市中剥了沙定洲的皮。孙可望于是占领了云南,而沐天波最终逃亡他乡死于缅甸。

六、(15分)

18.根据下面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弘一法师是个怎样的人。(20字以内)(4分)

弘一法师艺术成就斐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20世纪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早年的他积极践行儒家慷慨济世的理想,曾作《祖国歌》,发誓“度群生哪惜心肝剖”。中年之后,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将书法当做弘扬佛法的工具,成为中国佛教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弘一法师是多才多艺、由儒入佛的艺术大师。

19.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

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短语)填在横线上。

毋庸置疑,对于竞技体育来说,考核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是考核要科学合理,符合体育精神。以得多少金牌为尊,实际上也是对体育的一种伤害,是体育之殇。从这个角度而言,体育总局的新举措,校准了考核的方向盘,对于体育回归理性,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值得点赞。

①充分________ ②一味________ ③而且________

④非常________ ⑤一定________

【答案】①校准②以得多少③也是必须的④重要⑤要科学合理

20.请模仿下面这节诗的形式,表达你对“时间”或“理想”的感悟。(可以不押韵)(6分)

友情

友情是一缕和煦的春风,

会拂去我们眼角的泪痕;

友情是一抹明媚的阳光,

会照亮我们孤寂的心房。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间

时间是夹卷着冰雪的风暴,

会染白我们青春的额头;

时间是一道湍急的江流,

会淹没我们生命的行舟。

(形式相同,“感悟”有哲理性即可)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一方小小的天空。

雄鹰飞到高空,低头能俯瞰万里山河。

王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把心灵放飞到高空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心灵”可以指“内心”、“精神”、“思想”。“把心灵放飞到高空”,可多角度去立意:把心灵放飞到高空,内心就会如天空般宽广、明净,如弥勒佛那样,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或把心灵放飞到高空,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不计较个人的蝇头小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或把心灵放飞到高空,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精神的世界尽情翱翔,心游万仞,目极八方,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或把心灵放飞到高空,站在真理的高度,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现实,思考未来,使思想深邃,使眼睛明亮……

【佳作赏读】

让心灵飞到云层之上

马鸣

让心灵冲破云层,达到那个碧空如洗,纤尘不染的高度。在那里,你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那里,你可以细观秦砖汉瓦,领略唐风宋韵;在那里,你可以以古鉴今,昭示来者;在那里,你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在那里,你可以击楫中流,与时俱进……

生活告诉我们:没有总是风平浪静的大海,没有能轻易攀登的高山。生活不总是晴空万里,偶尔乌云也会遮住阳光,将我们抛弃在黑暗的角落。然而,不要畏惧,“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让心灵飞到云层之上,她的光芒足以驱散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阴霾。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她带给人们的是坚强乐观的笑容和至纯至美的艺术享受,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生命的美丽。邰丽华——《千手观音》的领舞者,面对生活中的乌云她没有退缩,她给自己的心灵插上了天使的翅膀,让它飞到云层之上,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

李春燕,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间行医,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乡亲们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她赢得了大家的赞扬与敬佩,她感动了中国。聆听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那一刻,她一定体会到了心灵在云层之上自由飞翔的幸福。

回望历史的长廊,有许多人因让心灵飞升而创下不凡的功绩:站在秦王殿上,手持和氏璧,慷慨陈词的蔺相如,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引领了一代诗歌的潮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把鸦片拒于国门之外,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国民,与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洗净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但岳飞的满腔热血和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诠释着心灵的高度,铸成了

历史上永不褪色的丰碑。

啊,心灵!我要让你飞到云层之上,达到你应有的高度;我要让你拥抱蓝天,感受清晨空气的清新;我要让你拥抱阳光,感受正午太阳的温暖;我要让你拥抱夜空,让闪烁的星辰来抚慰你疲惫的身躯……

【名师点评】

作者把心灵放飞到云层之上,打开了宽广的思路,从古至今,对话众多的名人,赞扬他们的高尚人格、崇高品德,悟其昭示的人生哲理,感其奋发向上的情感,文字纵横捭阖,思想厚重深刻。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 走向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 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 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 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3 东海之大乐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此比.形于天地比:掩护,遮蔽。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闻:名声。 C.不足以举.其大举:全,尽。 D.夫不为顷久推移 ..推移:变化、发展。 解析:B项,闻:知识、见闻。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 B.吾自以为 ..至达已 C.是非 ..坎井之蛙与 D.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解析:B项,认为。A项,古义:面向东;今义:东边。C项,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也指口舌。D项,古义:大道理;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B 3.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三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泾流之.大②两涘渚崖之.间③野语有之.曰④我之.谓也⑤少仲尼之.闻⑥轻伯夷之.义⑦ 睹子之.难穷⑧非至于子之.门⑨大方之.家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⑦/③/④/②⑤⑥⑧⑨ 解析:①⑦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这样;④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②⑤⑥⑧⑨结构助词“的”。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端:尽头。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改变。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不满。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解析:C项,少:看不起、轻视。 答案:C 5.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庄子内篇应帝王

读《庄子·应帝王》有感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主旨是治世之道,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丰厚内蕴涵盖宇宙人生,所以为政之道必然要发源于万物之大道。 首先从篇题来看,郭象注曰:“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沈一贯曰“:无心而任化者,不求为帝王而默应帝王之道者也。”刘辰翁曰“:应世为帝王也。”从这些注释来看“应帝王”理解的关键在于“应”和“帝王”两个方面。但我认为“帝王”不应该合在一起解释,帝王是个统称,史书一般都是分开说的,帝指皇帝,王是帝所封,两者不在一个级别,编史书的都不会把这两字放一起,那是死罪。而且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没有帝的,周天子为王,诸侯国的等级是公侯伯子男,秦始皇才是“始皇帝”。 所以这里的“帝”我认为是“自然”,养生主里有“古者谓是帝之悬解。”成玄英《疏》:“帝者,天也”。“应”在这里理解为顺应,如《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此多处之“应”,我以为皆是因顺之意。又“王”作动词讲,所以,我认为篇名的意义是顺应自然之道才能称王。而“王”也并非是权力意志的强加者,正如老子所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弗唯弗居,是以不去。”此处主宰者虽具有统摄作用,但自身却不以为主宰。又如《逍遥游》中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本文对政治领域的君主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把治国提升到了“道”的高度,它主张对自然原则的尊重,这体现为对“道”的顺应无为。“道”是万物本源,暗含于一切事物的本然存亡过程,而本文主要讲为王之道,它将“道”限定于治世的范围内,但作为治世的内涵,仍与自然、人生的大道相通,正所谓万物一马。 文章开篇从齐物论中的“四问四不知”引发,主要针对最后一问“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这一点,从而进一步通过泰氏和有虞氏的对比诠释了何为“不知”,有虞氏可以说是有“知”君主的代表,他通过仁义思想教化世人。庄子认为这种以伦理道德使人规范的方法可以获得百姓之心;但同时他也指出了其遗憾之处,即“未始出于非人”。宣颖认为是“未能超然于物之外也”。可理解为不是出于人自身的向善,是不自然的,仍然被外物所累。可以说,道家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批评,不是对仁义道德本身的否定,而是对固定的外在形式的否定。 从道家的自然无为来看,庄子认为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其实在形式上有其共通之处,都是用固定外在的形式教化人,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有温和与暴力之分。所以在第二章里面对“经式义度”的强制主张,作者借狂接舆之口更直指其“欺德”行为。在庄子看来,君主治世不应以统治者的主观意志作为法度的制定原则,强行使被统治者服从遵行,违反了明主顺任自然的治世原则。如果说有虞

浅析庄子庄子哲学中天人关系

浅析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张云天 摘要: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全面理解我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以“自然”来说明天的含义,首次提出天与人的矛盾关系问题。通过“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理论的提出,庄子从二者的统一性与对立性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天人关系,深化了理论基础,使天人关系这一古老的哲学论题焕发了勃勃生机。本文从庄子的天人关系理论出发,对其理论进行简要分析和阐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思想。 关键词:庄子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天”观念的变化 现代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曾经将中国的古典中出现的“天”的类型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五种,日本现代学者也将其分为“宗教的立场”、“哲学的立场”、“科学的立场”三种类型。今年来,我国学者主要把“天”的概念分为三种进行研究,第一种作为巫术性、宗教性的主宰者或鬼神的“天”;第二种作为哲学性、伦理性的规范或规律的“天”;第三种作为科学性、物理性的天空或法则的“天”。 1.周代的“天”观念及“天命”思想 天的观念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它原本是西周时代的主宰神,其先驱就是商代被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神。《尚书·大诏》曰: “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诗经·邺风·北门》曰: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左传·哀公二十九年》有云“天祸郑久矣”。从这些关于天的记载来看,西周时期所说的天与殷商时期所说的“上”和“帝”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是一个宗教概念,指能够主宰人事吉凶祸福的人格神。这些作为具有超越自然界与人间一切事象力量的神而被信仰,称为了后来中国的各种各样“天”思想之源。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天”除了巫术和宗教意义上外,还具有伦理价值上的尝试,给有德者赋予“天命”一类的吉福,带给不德的为政者以夺取“天命”一类的凶险。殷纣王因不德的缘故失去了曾经有的“天命”,而被驱逐下了统治天下的王位,而周武王则是因有德的缘故新受了“天命”而即位为新的天子。为了确保“天命”,维持王朝,使国家安定,就需要有被“天”承认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祭祀和礼乐教化等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天”观念的变化和天人关系的提出 西周末年,无神论思潮流行,至春秋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上帝的权威衰落,宗教意义上的天命论遭到批判。随国季梁以重民思想否定神的权威,他说: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先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周内史叔兴说:“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吉凶由人。”他将人事与天灾区分开来,否定了天的意志;郑国子产也说:“天道,人道迩,非所及也”,表现出天人之分的思想。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论争更加活跃,孔子强调人的理性自觉,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人为。孔子重视作为人们都应该知道的对象“天命”,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五十而知天命。”同时他虽然承认“天命”的存在而使用了这个词语,但却革新了其中所包含的旧内容。他在《论语·先进》中面对颜渊死时,说道:“噫,天丧予,天丧予。”这里的“天命”更侧重于存在人间力量的彼方,起作用的社会规律。[1]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课后练习四十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课后练 习四十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其指代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羞,不忍为之下(他,指代蔺相如) B、而相如廷叱之(他,指代秦王) C、且庸人尚羞之(他,指代廉颇)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指代廉颇)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下划线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乌鹊南飞西望夏口 B、非能水也顺流而东也 C、圣益圣不知东方之既白 D、则耻师焉始指异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加线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宁许以负秦曲②大王必欲急臣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乃使其从者衣褐⑤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⑥卒廷见相如⑦毕礼而归之⑧于是相如前进缶⑨且庸人尚羞之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A、①②⑦/③⑤⑩/④⑥⑧/⑨ ? B、①②⑦? /③④/⑤⑥⑧⑩/⑨ C、①②⑨? /④⑧⑩/③⑤⑥/⑦ D、①/②⑦⑨? /③④⑥/⑤⑧⑩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王来何操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缪也 ④郑伯克段于鄢⑤沛公安在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⑦石之铿然有声者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⑧/③⑥⑦/④ C、①⑥/②⑧/③⑤⑦/④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为”字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邯郸为郡②视为止,行为迟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④吾见其难为⑤愿为诸君快战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全都不相同 B、①与⑥相同 C、②与③相同 D、④与⑤相同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朝歌夜弦 B、草行露宿 C、抶而仆之 D、人皆得以隶使之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3.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7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10.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庄子》内篇·德充符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德充符原文及译文 作者:庄子及门徒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 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 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 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 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 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 “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 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庄子选读纲要

庄子选读纲要 参考书目 注释部分: 1、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2、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3、焦竑撰:《庄子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释德清撰:《庄子内篇注》(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夫之撰:《庄子解》,《船山全书》第13册,长沙,岳麓书社,1992 6、宣颖撰:《南华经解》(曹础基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7、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8、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内附: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沈啸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9、胡远濬撰:《庄子诠诂》(吴光龙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6 10、刘文典撰:《庄子补正》(赵锋、诸伟奇点校),合肥/昆明,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11、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庄子新释》,济南,齐鲁书社,1993 12、钱穆撰:《庄子纂笺》,《钱宾四先生全集》第6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3、关锋撰:《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陈鼓应撰:《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初版;2009,修订版 15、曹楚基撰:《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修订版;2007,修订重排版 16、王叔岷撰:《庄子校诠》,北京,中华书局,2007 研究部分: 1、曹础基撰:《庄子浅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2、刘笑敢撰:《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东海之大乐 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足以举.其大举:拿、用 B.而水弗为加.益加:更加、愈加 C.且夫擅.一壑之水擅:占有、据有 D.是直.用管窥天直:仅仅、只不过 答案 A 解析举:全、尽。 2.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 B.乃知尔丑 C.是非坎井之蛙与

D.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答案 D 解析A项“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或指银河系。B项“丑”,古义:鄙陋。今义:丑陋、不好看(跟“美”相对);叫人厌恶或瞧不起的;不好的、不光彩的事物;坏、不好。C项“是非”,古义:是,这;非,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或口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答案 D 解析A项听说/知识、见闻。B项通“墟”,处所,所居之地/空虚。C项不多/看不起、轻视。D项都译为“穷尽”。 4.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泾流之.大②两涘渚崖之.间③野语有之.曰④我之.谓也⑤少仲尼之.闻⑥轻伯夷之.义者⑦睹子之.难穷也⑧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⑨大方之.家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 答案 D 解析分类依次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以为莫己若者③莫大于海④自以比形于天地⑤而受气于阴阳 ⑥我之谓也 ⑦闻道百⑧又奚以自多 A.①③⑤/⑦/②④/⑥⑧B.①④⑥/⑤⑦/③/②⑧ C.①④/②⑥⑧/③⑤/⑦D.②④⑥/⑤⑦/①/③⑧ 答案 C 解析①④被动句,②⑥⑧宾语前置句,③⑤介宾短语后置句,⑦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 ..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 ..之剑何 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 ..,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

《庄子》简体横排,庄子内篇、外篇、杂篇全文33篇,分章节,加书签

庄子 作者:(战国)庄子 目录 逍遥游回目录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

《庄子》选读

第六课时《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着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三、《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赏析】同样的一件事物,因为认识的方法或角度不同,就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这就是“道”。如果对事物抱着固有经验的眼光,或者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没有创新的思想,不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跳不出平庸俗碌的圈子,结果就会戕害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东西或人才。 四、故事链接 阅读《望洋兴叹》,对庄子更进一步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3、寓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庄子内七篇语解(简体)

庄子内七篇语解 逍遥游 首先以小大之辩说出庄子心目中的大的向往。 宋荣子的型态就是超越了世俗人所追求的成就的境界,至于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列子所代表的道家人物是更高的境界,(然而更高的御风而行之术如何解释,应待其宇宙论的理论型态确定之后再作诠释进行的决定。)然而此一境界仍有所待,有一种不待的境界是至人、神人、圣人之所为者,才是庄子的最高境界所要肯定的。 得到至人之境界的许由,他对于政治体制中的君位是毫无兴趣的。这就是至人的境界对政治的态度。他们倒底有什么成就,可以连人间世中最高级的地位都不屑一顾呢?庄子便借着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把至人的境界说出,并作为“至人不肯为天下”的道理所在,首先是肩吾听接舆说到神人的性能,直如神仙之一般,而连叔则说出此类神人的知能是超越世俗中人的眼界的,他们生活的情况更不是世人所能想及的,此处指出神人、至人的知能境况,至于其所言之真义究竟在理论上应以具象认知亦或抽象认知,则应待其宇宙论中的人存有者之性能的观点解明之后再作说明。 如果得天下对世人而言代表了一种成就上的满足,则这种满足对神人而言是无用之物,如果有人执着这种满足,却发现别人甚至不屑一顾,则对他的价值观体系将是重大的打击。 庄子与惠施对于事物之有用无用之辩,是在消遥游的境界尚未具体提出它的内容之前,率先说出不同境界心态者,对于事物之态度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原则的,所以庄子将要讲出的最高境界,也将是会有截然不同于世俗之人对一切问题原有的观点的。 齐物论 南郭子綦先表现出一种没有情况的情况,是一种「吾丧我」的道家功夫,这是庄子型态的体道功夫,与无己、无功、无名,有同样的趣向,其真义后文将更易显露。这种功夫是要达道体道的的进路,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不能直接进行这种功夫的,必得要先在理性结构中经过理性进路的洗涤功夫,先在认识上理解了道的情况,(是情况,即是境界,而不是一种新的知识内容,要以本体的观照来对待,而不是客观且具体的知识来认识。)道的情况不能直接描写,如果没有那种相应的心境,即使描写,亦将视若无睹。所以南老师先借着一种自然界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检测题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 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 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已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 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 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 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 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 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 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 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 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 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 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 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 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 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 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摘编自聂石樵《庄子》) 1.下列对于《庄子》风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此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难以分清。

《庄子》内七篇心解[精华]

《庄子》内七篇心解[精华] 《庄子》内七篇心解 序言 读庄子,最容易为庄子的表达形式所迷惑,其文字汪洋恣肆,意境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高迈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但对于庄子所表达的思想,则人感觉“身临大海,望洋兴叹”,又如“深入宝山,空手而归”,往往不得要领。 其实庄子表达的思想正是最日常、最生活化的哲理。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庄子所主张的“道”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做事,运水搬柴,着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如果说《论语》是积极入世的政治哲学,那么《庄子》则是心灵超脱的生命哲学。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讲的则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道理。儒家讲的是“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其理想是“甘为天子臣,敢为帝王师”,而道家却立志“不作帝王师,不为肉食谋”,其理想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国学大师南怀瑾评议儒道两家的差异时说:“儒家是讲入世的,勇猛精进,百折不挠,它的精义是'工作’;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它的精义是'生活’。” 庄子所讲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表达的正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庄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帝王(应帝王):虽然在现实生活,他可能是一个漆园小吏,可以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但在他的内心,他可以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他可以超越生死,

超越古今,超越万物,达到心灵的完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他可能穷困潦倒,他可能形体残缺,但在他的内心,他可以顺应自然,可以虚己无心,可以做到“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透过庄子的表面上看起来超脱、冷酷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人生、生命、心灵的眷念和爱护。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以贯之。 庄子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思想。庄子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在庄子笔下,我们看到他如何梦见蝴蝶、欣赏鱼乐、曳尾于涂、嘲讽权贵。他描写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痀偻丈人承蜩、大马捶钩之绝技、梓庆鬼斧神工、轮扁得心应手等等。任何一样小技艺,只要长期专注去做,心无旁骛而乐此不疲,最后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这就是“道以艺载,技进于道”,庄子所追求的道实际上就是与真实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门生存艺术。 “人相忘乎道术”,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道,人应该在道术中生活。其实道也正是人的本性,只有道才能真正地给你带来快乐,带来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人生于道,正如鱼生于水。当鱼在深水中时,鱼就忘记了水的存在、也就忘记了自己。这个时候鱼和水是一体的,这个时候鱼是最快乐的。当人合乎道的时候,人也忘记了道,也忘记了自己。这个时候人才是最快乐的。正如庄子所说:当鞋子合适的时候,脚被忘却了。 庄子表面上看起来是个超凡脱俗的不食五谷杂粮的人,而实际上庄子是一个入世颇深的深诣处世之道的人。庄子绝顶聪明,对于现实有深刻尖锐的穿透力。但庄子的这种“看透”不是“看破”,庄子的哲学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