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2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

3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

4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5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6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7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

8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9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10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1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12 色彩在《隐形人》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13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4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15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16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7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18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19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

2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21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22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23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24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25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26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27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28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29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32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33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34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35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36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37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38 英语被动语态汉译

39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

40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41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42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43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44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45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46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47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4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49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

50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

51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52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53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54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55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

56 论英汉成语翻译

57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58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59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60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征

61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62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63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

64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6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

67 《瓦尔登湖》生态批评视角分析

68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69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70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71 心理效应对后进生学习影响之探究

72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73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7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75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76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77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78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79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80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81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

82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83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84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85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86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87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

88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89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90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91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92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93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9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5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

96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

97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98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99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00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101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

102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103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104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

10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106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07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108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109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

110 浅析海尔的企业制度文化

111 A Tentative Pr obe into the“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112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11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114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115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116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

117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18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119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120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

121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122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123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12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5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

126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

127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28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29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130 The Features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nglish

131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

132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133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

134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35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136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1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

139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

140 浅析跟单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防范措施

141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142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43 中西方文化差异

144 论《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145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

146 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

147 朱虹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148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与腐朽的宗教

149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150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151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152 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

153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

154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155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156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157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

158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159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16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61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

162 中美商务谈判差异研究及建议

163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64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65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

166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167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68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

169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

170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171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172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73 由《克莱默夫妇》思考美国女权运动对美国家庭的影响

174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7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

176 论斯嘉丽对南方的背叛

177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

178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179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80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

181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

182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83 委婉语和礼貌原则

184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

185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86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187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

188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189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Headlines

190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191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192 The Process of Anna’s Spiritual Integration 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 193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urs in The Great Gatsby

194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

195 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196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

197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198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

199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

200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中美动画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

MOV IEL ITERATUR E/动漫研究  2010年第1期 中美动画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 ■史国娟(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摘 要]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两个大国,但在动画电影方面,发展现状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当然,这与两国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中美两国的许多动画电影中,无疑都展现同一个主题:英雄情结。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这种英雄情结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找动画电影主题表现的未来。 [关键词] 动画电影;英雄情结;个人英雄主义 如果从1906年美国摄影师勃拉克顿(Stuart B lackt on)开始摄制动画电影算起,那么,动画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而这种动画与电影的结合,让动画电影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典型人物。无论电影刻画的是古代的人物、现代的人物抑或是想象中的人物,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以英雄和反英雄的姿态出现。当然,无论电影中的矛盾多么尖锐,情况多么复杂,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英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英雄情结。当然,与剧场版电影不同,英雄情结在动画电影中可能更夸张一些。而现实中,由于各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动画电影中对英雄情结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以下笔者对照中国和美国的动画电影分别举例分析。 一、美国:极度张扬的个人英雄主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欧洲移民国家,而且是一个建国历史很短的国家。所以,美国文化最早继承的当然是占主流的欧洲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源于欧洲大陆的基督清教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统治下,“人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相信天定命运,崇尚自由、宽容、自律、契约以及美国式的个人主义。”①所以,我们今天都知道有一个叫做“美国梦”的存在,它激励着每一个美国人为之奋斗。那么,在“美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最鲜明的表现就是美国人崇尚的极度张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如果说欧洲传统的清教文化主张的是一种相对的保守,那么,美国的新清教文化则是清教文化与北美土著文化长期糅合和异化的结果。虽然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体现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电影中体现的这种文化当然是最为显著的。 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现代科技文明和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电影,特别是动画电影中种种卡通形象,非常强烈地透露出美国人主张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些色彩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人的个人价值观:一是崇尚个人和独立,追求正义和尊严;二是这种追求中又隐含着个人与社会秩序、暴力之间的矛盾。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电影作者往往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夸大,并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秩序和暴力矛盾内,使这种美国式的个人价值观在其中无限放大,从而达到感人的效果。 其实,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往往表现的是一些简单的人物,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而是运用画面和背景音乐等元素,纯粹反映一个简单的事实。比如迪斯尼1928年出品的《米老鼠与唐老鸭》、1945年的《猫和老鼠》(1945)。直到1977年的《救难的小英雄》,是美国新旧动画转型的一个过渡作品。影片中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前,美国很多动画电影都是单纯的动画素材,而且大都是二维动画。在人物表现上,虽然也往往是一些超级英雄形象,但往往情节比较简单。比如迪斯尼1985年制作的《黑神锅传奇》,自始至终都表现的是美国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 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动画电影中虽然很多展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但很多时候并没有脱离现实,比如“超人”的角色,“虽然他也同样具备飞檐走壁的超能力,但是和别的超级英雄不一样的是,他有着和普通人一般的弱点,比如能被子弹打中、会喝醉酒,也可能被人击倒……他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精神问题。”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动画电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代表作品如《风中奇缘》(1993)。另外,在这个时期,除了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在电影中不断加强外,美国动画还注意到许多外来文化的表现。比如,迪斯尼公司1998年出品的《花木兰》,是第一步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动画片,特别是在很多画面处理上,加入了许多中国画工写结合、虚实浓淡的意境元素。③虽然如此,但是影片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的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追求个性解放、抗击社会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影片运用中国元素和美国精神相结合,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电影进入了一个多产期。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科技手段的丰富,使得三维动画的运用普遍起来;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加剧,各种文化交流频繁。这个时期比较经典的作品有《恐龙》(2000)、《暑假保卫战》(2001)、《怪物史莱克》(2001)、《海底总动员》(2003)、《超人特工队》(2004)、《功夫熊猫》(2008)等。 这个时期的动画电影,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不仅更加体现艺术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将场景真实化、人物突出化。比如迪斯尼公司耗资一亿拍摄的三维动画电影《恐龙》,作品采用幽默方式展现主人公恐龙阿拉达的勇敢、机智和自我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④梦工厂在2008年推出的《功夫熊猫》,虽然重新拾起了中国功夫,却不是李小龙和成龙。那个身穿唐装一板一眼朝天瞪的主角,正是憨态可掬的胖胖大熊猫。当然,这部影片更多的是搞笑的元素, 052

中美恐怖电影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2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3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4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 5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6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7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 9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10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 11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 12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3 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 14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5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16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 17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1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9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20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 21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22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 23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 24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 25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26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 27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 28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 29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 30 英汉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31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 32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33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34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35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36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37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 38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39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40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41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唯美主义

从动画片看美国文化

从动画片看美国文化 摘要:以影片《人猿泰山》为引子,通过情节的分析,看到美国动画片中投射出来的美国文化。美国动画片通过精心设置的场景、背景、人物形象等,把美国文化中充满着爱、希望、勇敢、坚强、自信、爱好自然等的精神,并能深刻的印记在人们心中,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动画片美国文化爱精神自然 一、《人猿泰山》的故事梗概: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把泰山一家带到了这个南美洲一个原始森林的小岛。花豹的意外降临夺走了哥查和卡娜天真活泼的孩子,出于母爱的天性,卡娜听到了来自远方孩子的哭声,”somewhere something is calling for you.”她循着哭声,救回了那个豹口脱险的孩子,并决定不顾首领丈夫的阻扰,毅然把他留下并抚养长大。泰山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一帆风顺,因为他与猩猩是“异类”,所以哥查并不接受他,同伴们也并未完全接受他。直到有一天他成功地打败了花豹,救了哥查,他在猩猩族中才树立起自己的地位。 正在这时,一群人类考察团的入侵,再次打乱了他们的生活。泰山第一次看到真正自己的同类,结识了珍妮,一个善良美丽的英国姑娘,并很快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但是他们贪婪的同伴克里顿不仅囚禁了珍妮泰山以及波特博士,还妄图捕杀所有的猩猩群族,在与克里顿的较量中,泰山在朋友们的协助下,成功解救了猩猩族群,哥查在弥留之际,感谢泰山为族群所做的一切,并从内里深处承认了泰山,终于唤出了“my son”。最终,珍妮、波特博士被这些最原始最自然的环境所吸引,欣然加入到丛林悠然自在的生活中。 在这部影片中,爱、成长、生命、自我救赎的感性主题,在色彩鲜艳耀眼的原始森林中,如同金线般斯发出亮丽的光彩。 二、充满着爱与希望 这是一部充满爱和希望的动画片。影片刚开始,通过镜头的巧妙切换,我们看到里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父母看孩子时,那种热切的眼神是如此的相似。哥查看着小猩猩,爸爸看着儿子,温馨的画面让你不禁会心一笑。这样细腻的情节,就这样不经意间融入到观众的心里,恍惚之间也感受到那种亲切的爱。 卡娜在丧儿之际发现了泰山,一瞬间所有的母爱都倾注到泰山身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唱着you?ll be in my heart from now on and forever more,融着浓浓母爱的歌声震荡着每个人的心灵。

中外广告文化对比

中外广告文化对比 一、中外广告差异 从广告形式上来看,国外广告多是以画面语言为主,广告词精炼简洁,常常在结尾处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点名广告的寓意;国内广告则常使用大段的解说词和字幕渲染气氛,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举例: 1、丰田汽车广告。汽车中的部件都变成了人体结构,汽车就像活人一样服务于驾驶员。整个广告只有最后有一句Human Touch的字幕,点明人性化设计的主旨。 2、小时候电视上常播的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那亲切而悠长的吆喝,那夕阳下摇曳的芝麻糊担子。”解说词充满了亲切感。 1、日清经典的原始人拉面广告。几个原始人的默剧表演,让人捧腹不以,最后用“饿了吗?日清拉面!”结尾,让人印象深刻。 2、国内的拉面广告,通常用大面积的泡面的特写,吃面吃的满头大汗的人的特写,以及挑逗人食欲的解说词构成。简单直接。 从广告创意上来看,国外广告常采取非常规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常常采取正话反说的方法;而国内广告则以平铺直叙居多。 举例: 1、国外一则劝止吸毒的公益广告,一个还之后爬的婴孩把一把刀当做了玩具,最后还差点把刀放进了嘴里,看了让人很心塞。 2、国内类似的公益广告则常常用吸毒的恶果为内容,直接阐明吸毒的危害。有时也会请演艺明星做宣传,不过最近好像效果不怎么样。 1、国外一则劝止随意丢弃动物的公益广告,镜头从一个狗的第一视角记述了主人如何劝导它到一条河边,然后被淹死在河中的全过程。 2、国内例如姚明代言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公益广告,全程平铺直叙,说明每年有多少野生动物被杀害,以此达到其广告目的。 从广告内容上来看,国外广告价值观上更倡导西方个人主义的立场,关注受众的个性需求;而国内广告则更加关注社群关系,强调家庭,朋友,邻里的和谐。但是,有很多时候,国内广告并不在意其是否携带了价值倡导,而更多的采取了洗脑式的,广场舞歌曲式的,精神污染式的广告模式。其代表就是恒源祥“羊羊羊”和脑白金系列。 举例: 1、苹果公司著名的1984广告。这个广告采取了乔治奥威尔1984小说的故事设定,一个年轻女子将锤子扔向正在播送老大哥演讲的电子屏,最后广告语总结道,苹果公司即将发行的产品说明了,为什么1984不会成为1984。立意非常前卫。 二、营销效果 中外广告分别立足于不同的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受众文化水平、话语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外国广告的形式契合了理性化的审美需求,多样化的广告创意满足了受众追求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广告非常明确自己的细分市场,适应自己的细分市场中受众的审美取向;国内广告的形式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追求的写意美,浅显易懂的内容则适应了国内受众千差万别的文化水平,使得广告能在更加广泛的水平上传播。同时讲求天人和谐的理念则契合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中美动画电影语言分析

美国动画电影的语言分析 语言学期末作业 李晶中文102班

动画产业在日美等国家做的都风生水起,自解放初期中国传统动画创造了小巅峰以后,中国动画产业相比来说就显得逊色很多了。近年来,在业界人士的努力及国家的支持下,也涌现出了几部成功的国产动画,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魁拔》等等。也有些小成本小制作的国产动画另辟蹊径,走在了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上,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比如《十万个冷笑话》等。但总体来说,国产动画虽然起色见好,但是实力仍然非常薄弱。放眼望去,实在是缺少老少皆宜的佳作。美国的动画漫画则不仅普遍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并且也有许多青年、中年、甚至是老年的粉丝。比如《蝙蝠侠》系列、《超人》系列、《蜘蛛侠》系列、《马达加斯加》、《功夫熊猫》、《加菲猫》还有最近热映的《疯狂原始人》等等。这里面可能存在着题材新颖、制作精美、寓意深刻等因素也可能在语言上对成人观众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而今天我们主要从语言使用这一单一方面来探究其原因。 首先为了控制变量,我们选择一部题材与中国特别接近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进行分析。 根据美国权威的票房统计网站boxofficemojo的数据,《功夫熊猫》的美国票房两周内为2.02亿美元,最终大概会到2.15亿美元左右,这绝对是以中国背景为故事题材的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让全世界无数个人了解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而《功夫熊猫2》在国内,上映十天,已经接近4亿人民币了。我们来看一看它的语言是如何做到老少咸宜的。 一、句子简单情感丰沛

首先,它的语言是能够达到儿童的理解范围之内的。整个电影中不会出现过于复杂,冗长的句子。句子多倾向于简洁化,而且简洁并不意味着枯燥和单一,电影中简洁的句子往往充满了感情色彩。比如功夫熊猫和五侠与坏人打斗的这一段对话: 群众:救命,救命,救命。Help, help, help. 神龙大侠来啦!The dragon warrior. 狼:熊猫?怎么可能。Panda? That's impossible. 功夫熊猫:我的拳头正等着伸张正义呢。My fist hunger for justice. 这曾经是我的拳…头。This was my...fist. 狼:干掉他们。Get them. 熊猫:来吧。Come on. 尝尝这个。Take that. 螳螂:阿宝,有箭!Po, incoming! 熊猫:谢啦,螳螂。Thank you, Mantis. 虎妞,来个双管齐下。Tigress, double-jump strike. 旋风腿!Feet of Fury! 虽然每一句台词都很简单,但简单的祈使句恰恰有效的反映出了打斗的激烈,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这一点在国产动画中做的也很好。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对话就很简洁。 二、富有人物特色 在这部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有其性格特点。功夫熊猫好吃,胆小,充满幽默感,但是在危难关头往往充满了正义感和力量。霹雳虎则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浣熊师傅讲究玄学,说起话来意味深长。坏人头目沈王爷阴冷恐怖,满怀复仇的愤怒。在台词中,每个人因

中西方关于生日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关于生日的文化差异 生日birthday,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一般在中国比较重视老人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会,所以在中国生日可以看作是一个家庭的节日。 1、生日的日期定义 对于生日到底是哪一天,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传统对此定义并不一样。所以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解释生日上,往往会产生分歧。这是文化差异带来的显著特征之一。 2、生日日期在西方 西方人的生日日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日期就是出生的那一天的公元纪年法的公历日期。这样如果恰好是2月29日生日的话,每逢闰年才会有生日。 在西方的占星术和12星座理论里面,都是用阳历来推断“性格”,未来的“运气”,“婚姻”,“情绪变化”等。虽然他们都带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却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3、生日日期在中国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日记录方法跟西方简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新的一岁开始于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就是说除夕过后,每个人就长了一岁。所以新年辞旧迎新的意味里面还有岁数的一定含义。而一般过生日还是习惯使用农历。所以每个人可以有两个生日,一个农历一个公历。因为中国农历纪年法是一种经过修订的月历,是跟月亮的公转周期有关的,所以每一年农历生日对应的公历日期不一样。 第一个生日是周岁,几乎是最重要的生日。 旧时老人过生日分得比较仔细。如果是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家长过生日还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传统生日一般是按虚岁计算。 整生日:指的是每逢个位数是9或者0的生日例如59岁,60岁,49岁,50岁等。他们有不同的叫法: 大庆每逢生日个位9的生日如39 49 59 69 79等; 正庆每逢生日个位0的生日如40 50 60 70 80等。 散生日:生日个位数是1-8的生日如51-58岁。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 为期12周的的世界各著名大学揽胜选修课即将结束,在过去的12周里,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风采,在羡慕和向往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这次的作业我就来谈谈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

论文由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Research Proposal 班级10二专英语学号200908063199 姓名庄瑜 ⅠTitle of my thes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Reflected in The Treatment 由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ⅡLiterature review Since global is impossible to hold back.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But the different values and the way deal with things of different cultures lead to culture conflicts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is paper is working on dig deep on the movie The Treatment directed by Zheng Xiaolong on culture difference and the way for main culture conflicts. Because the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and frequently, but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has little knowledge of culture difference. People may learn how dose other country’s people live from different kind of media and news. But it’s not only incompletely but also with political view. So some colleges open some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courses to let students learn more about culture difference to adapt to the increasing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gain more competition in their career. But to be honest, those courses can just lead the students to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not grapple the matter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But films have its adventures. It’s less infected by the policy, and it’s much easier for audiences to get the main idea. That’s why film becomes such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rning culture difference. But in the daily life as far as I know a normal problem that student often ignores the teaching part but focus on the entertainment part. So I took Director Zheng Xiaolong’s movie The Treatment as breakthrough point and dig the details to show the matter. I hope this paper could help students in a way. In 1960s, it’s a tim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adian specialist Marshall McLuhan came up with an idea of “Global Village”. T hat’s a giant leap in human communication history between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中国与丹麦的文化差异之我见

中国与丹麦文化差异之我见对于北欧小国丹麦的印象,最早来自于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等。总觉得遥远而又神秘。文化差异是相对的,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的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国也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但是中国与丹麦的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下面主要是通过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架构来分析中国与丹麦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一架构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和空间概念。 1.与环境的关系:人们是屈从于环境还是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抑或控制环境?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的解答。在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紧张并过度,并且这种状况将会持续很久一段时间,虽然中国正极力建设和谐的环境关系,但并没有很大的效果,而丹麦却是北欧国家中典型的环境友好型国家,丹麦人在日常吃.住.行中处处透着“绿色理念”,称得上义务的环保宣传员。 2.时间取向: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态度也不一样。中国人主要是过去取向,汉语中很多的俗语和短语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姜还是老的辣”、“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马识途”等。而丹麦人,主要体现出来的是未来取向,他们主要关注的是现在和近期的未来,无忧无虑的丹麦人对生活抱着一种特别平静、自然的态度,重要的是珍惜享受当下的人生。。 3.人的本质:文化把人视为善的,恶的还是两者的混合体?中

国人认为人性本善良的,却随着时间流逝人心变得越来越被世俗化,在丹麦,人们也认为人性善良的,丹麦人天性快乐,好客,和西欧人不同,丹麦人没有莫名其妙的民族优越感和夜郎自大,在丹麦几乎没有排外,种族和民族歧视。 4.活动取向:一些文化强调做事,强调成就/;而一些文化强调及时行乐,强调享乐。还有一些强调控制,要求自己远离物质并约束欲望。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和方式。在中国,人们极力强调做事,想要飞黄腾达,成名,并且很大程度上为了后代着想而奔波劳累,但是丹麦人活得很质朴简单,他们工作很认真踏实,但是一定要享受每个时刻,他们绝不愿牺牲节假日去赚取加班费。 5.责任中心:丹麦人是高度自由主义的,责任是照顾自己的;而中国人非常注重群体,更看重群体的和谐.统一和忠诚 6.空间概念:这体现了文化的开放度。空间上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人们是强调隐私.混合还是公开的,这对组织管理如工作设计与沟通都有显著的影响。中国人是特别注重隐私的,我们不希望别人窥探我们的秘密;丹麦人处于中间状态吧,他们对待任何人都是随和的,开放但又保持一定的距离。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国与丹麦之间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优势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更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中国与丹麦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及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种种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外文化比较>这门课程,更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当然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繁多复杂,因此为了方便比较,我通过一个极小的方面来窥视中外文化差异。 电影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他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之为“电影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因此它更是各国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提及电影,就会想到美国好莱坞,每年在它为全世界输送大量的优秀电影的同时,也将美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全世界。因此我们通过电影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极小的缩影,来剖析中美文化差异。 取自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原型,耗资1亿美元,历时2年,集聚700多名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智完成的《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并且是第9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仅次于票房收入3100万美元的悬疑科技片《X 档案》。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虽成绩优异,票房突出,但是却偏离了它的故事原型,变成一部地地道道的美国电影,在中国人看来这并非是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那个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是一个叫木兰的美国姑娘实现在我价值的奋斗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于我国古代传说之间的差异,映射出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木兰辞》中的木兰是替父从军,以尽孝道。中国的伦理思想常常是建立在贾婷德基础之上。与之相反的美国是一个一个人为本的国家。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美国人是只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电影中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非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是为了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确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才来的,或许我只是向正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木兰的回答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故事原型中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却被大大的淡化了,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被个人价值实现完全替代。 其次,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的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女子的“礼”就是要守本分,要遵从“三从四德”,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规则就是“男耕女织”。乐府诗中的木兰在参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驻马店市委党校胡志翔 摘要: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正确审视它们各自的特色和差异,是维护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语言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念差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西文化有融合趋势。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条主脉,儒家的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中国文化在古代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曾占据重要地位,而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指欧美文化)则与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正确审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异,积极地促使中国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潮流,这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文化差异 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含义相差甚远。 如dragon(龙),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是权利、吉祥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贬义词,在西方神话中,它是使人恐惧的妖魔、怪兽;在《圣经》故事里,它是罪恶的化身。比利时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故设打龙节庆贺除灾并感谢米歇尔。所以,中国的“龙头企业”会把老外吓一跳,他们纳闷中国怎么会有生产怪兽头的企业?还有汉语成语“望子成龙”,也会使他们目瞪口呆,中国人怎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魔鬼”“怪兽”呢?因此,“亚洲四小龙”在译成英文时就要把“龙”转译成“虎”,因为虎在西方人的眼里才是“朝气蓬勃、坚忍不拔、努力奋斗、充满希望”的人。 特定的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文化,给相同的词汇带来不同的含义。例如东风(east wind)和西风(west wind),在汉语中东风是温暖的,明朝蓝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唐代韩愈有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可以见证;西风是寒冷的,毛泽东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可以见证。但是对于英国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风,和我国的西风乃至北风相似,因此它包含了“寒冷”“凄凉”的意思;而西风则是来自于大西洋的暖湿空气,相当于我国的东风或春风,含有“昂然春意”的意思。英国大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一例。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整体综合与个体分析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思维模式明显不同:东综合而西分析。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汉民族倾向于把世界看作一个综合的整体,崇尚“天人调和”、“天人合一”的信念,务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一致,不善于将事物割裂开来看待,而习惯于从总体上融会贯通、辨证把握。他们虽看到物我、人我之间的矛盾,但总是力求相互协调,化解矛盾。这种在统一中存对立或一元统一的宇宙观可以说是所有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儒、道、佛等)都认可的根本思想。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的交感、共振、屈伸、推移而生成。老子更将阴阳升华为解释宇宙本源的“道”、“无”、“一”,由此化生出世间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传统儒学则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这种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思想观点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已逐渐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了汉民族所习惯的整体思维框架。 而英语民族(以及其他西方民族)则倾向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倾向于将事物进行分解剖析以求充分了解。他们将重点放在事物的部分而非整体。他们强调物我、人我之间的界限划分,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物质与精神对立,强调差异分析,尽力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搞得清楚透彻,泾渭分明。这种从对立中求统一或二元对立的观点,或主对立而不主调和、重分解而不重合一的倾向,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以矛盾律和排中律两个公理为基础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想将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清楚。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模糊”与“精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