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入门探究

初中物理入门探究
初中物理入门探究

初中物理入门探究

八年级是物理教学的开始,物理现象扑朔迷离、千变万化、神奇无穷;物理世界,五彩缤纷、奥妙无穷。在生活和自然界中处处可见的物理现象里充满了神奇。初中学生喜欢观察神奇的物理现象,有一种了解生活和自然界中奥秘的强烈渴望。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实验,对实验探究有天生的兴趣。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怎样把学生的物理世界的大门顺利地开启呢?

一、有趣的物理实验是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万有引力

物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保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要从有趣的物理实验开始,物理实验现象是学生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

1.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教学中

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和总结规律,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操作,使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及时发现学生实验的优点和缺陷,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实验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声的利用”一节中,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套实验器材,就是把饮料瓶底去掉,蒙上橡皮膜。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积极性非常高,实验效果很好。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都参与演示实验操作,这不仅给学生展示实验技能提供了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实验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按照学习能力平均分成若干个探究实验小组,上课时一个学习探究实验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由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实验探究。利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学生自制实验器材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探究实验。例如:在讲“光的传播”这节课时笔者把演示光传播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自己准备的器材:透明柱状饮料瓶,激光笔、蚊香、水、粉笔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光在空气中和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通过分组探究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探究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观察、分析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物理规律,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体验物理探究过程更深刻,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有效方法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

最新中考物理专题导航练习109402

2011届中考物理专题导航练习109402

2011年中考物理专题导航讲练系列――电功、电功率 例1.某电热水瓶的铭牌如下表所示。若热水瓶内装满水,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外界大气压 强为1个标准大气压)。求: (1)保温时通过电热水瓶的电流是多少? (2)加热时电热水瓶的电阻多大? (3)若瓶内20℃的水加热10min正好烧开,则加热时电热水瓶的热效率是多少? (4)请你尝试画出电热水瓶的内部电路图。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是电学综合题,熟练掌握电学基本公式并知道其适用范围。 解答:(1)由P=UI得I=P1/U=30W/220V=0.14A (2)由P=U 2/R得R=U 2/P2=(220V)2/1200W=40.33Ω (3)瓶内水的质量m=ρV=1.0×103kg/m3×2×10-3m3=2kg 瓶内水吸热Q=C m ( t - t0 )=4.2×103kg/m3×2kg×(100℃-20℃)=6.72×105J 消耗的电能W=P2t=1200W×10×60s=7.2×105J 热水瓶效率η=Q/W=6.72×105J/(7.2×105J)=93.3% (4)电热水瓶内部电路图:

例2. 图33甲和图33乙是利用热敏电阻来测量温度的原理图.电源电压均为20V且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30Ω.则: (1)图33甲中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时,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消耗的功率分别是多少? (2)图33乙中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热敏电阻R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33丙所示,试求此电路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思路点拨】此类题是动态电路问题,不同的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电功率等物理量要发生变化,因此在分析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答案:(1)由于电路为串联电路,则 U 总=U R0+U热敏 U R0=IR=IR0=0.3A×30Ω=9V U 热敏=U总-U R0=20V-9V=11V P 热敏=UI=U热敏I=11V×0.3A=3.3W (2)由题意可知R0两端电压最大为U R0max=15V, 看图可知热敏电阻R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则热敏电阻阻值最小,即两端电压最小时,电路所测温度最高。 U 总=U R0max+U热敏 U 热敏=U总-U R0max=20V-15V=5V 当R0两端电压最大时,电路中电流I=U/R=U R0max/R0=15V/30Ω=0.5A 图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一.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眼看、耳闻、鼻嗅、舌尝、手摸,有目的地了解有关物理现象,然后通过思考,获得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叫观察教学法,简称观察法。应该指出,这里所指的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而是广义的观察。 观察法的模式是:①创设情景,提出问题。②明确观察的内容。 ③观察和记录。④分析观察结果,得出正确结论。 观察法的特点是:观察对象直观鲜明,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需要经过思维加工,才能形成概念、规律。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实验法 实验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取得实验数据,通过验证和探索,获得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从广义来说,除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包括课外科技活动、科技小制作等。 实验法的模式是:①提出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②选择实验仪器,掌握仪器使用方法。③设计实验方案,了解实验步骤。④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法的特点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解释、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当然,讲授与启发并非对立,讲授不一定就是注入式的。只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抓住重点,突破关键,不要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这样的讲授法就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模式是设疑→释疑→解疑,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授法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物理教学的各种形式及各种方法,都必须辅以讲授法,使其相互配合。 4.自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独立地进行学习以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叫自学法。 自学法的模式是:提出提纲→阅读教材→解疑析难。 自学法的特点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能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但是,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自学,不喜欢阅读自然科学的教

(完整版)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汇总编辑整理:黎刚 第一部分:声、光、热 一、声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4、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 5、音品又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决定。 6、振动有规律,悠扬、悦耳,听来感觉舒服的声音叫乐音。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7、超声波由于频率高,所以应用广泛。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等。 8、减弱噪声的途径:声源处减弱,传声途径中减弱,接受点处减弱。 二、光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光在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4、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的虚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所在直线成轴对称。虚像与物等大。 7、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8、光在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9、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 10、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1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1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13、近视眼的形成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故无法看清远处的物体.

中考物理专题练习题题(共27个专题)

专题01 声现象 声现象中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探究、声音的三特征、噪声的控制及声音具有能量是 中考物理的必考题,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噪声的控制成为一个热门考点。但 作为压轴题就很少见。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我们可能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 B.声音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我们能区分不同人的声音靠的是音调 D.吹哨子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 2.以下利用了超声波来获取信息的是( ) A .大象的“声音”交流 B .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C .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 .蝙蝠的“回声”定位 3.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4.小华在家修理厨房里的桌子,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 免受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 严;上述二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__________中减弱。 接抽气机 D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C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越高 A .发声的音叉 溅起水花 B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专题02 光学之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的区别 光现象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在中考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为主,是中考的重点。但作为压轴题就很少见。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海市蜃楼 B.水面“折”枝 C.水中倒影 D.手影 2.光射到镜面上,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若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变为100°,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镜面不动,入射光线向镜面旋转10° B.镜面不动,入射光线远离镜面旋转20° C.入射光线不动,镜面顺时针旋转20° D.入射光线不动,镜面逆时针旋转10° 3.如下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为60°,界面右侧是空气B.折射角为45°,界面右侧是玻璃C.入射角为30°,界面左侧是空气D.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4.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是光的__________;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光的__________;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光的___________;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是光的__________。(填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 5.如图所示,B′是人眼在A处透过水面看见的河底一白色鹅卵石的虚像,这虚像是由光的_______形成的。若在A处用激光手电对准虚像B’照射,则手电发出的光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照射到河底的白色鹅卵石上,这说明_______。

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入门阶段的教学

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入门阶段的教学 【摘要】对于初二学生的物理入门教学,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注意帮助学生疏通教材,排除难点;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关键词】初中物理;入门教学;方法 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好奇,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入门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一、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1.2002年秋季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2.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们就因势利导,让他们看图回答问题,通过观察指出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科学世界”看得很仔细,减慢的课堂节奏,我们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宣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让学生拓展知识面。 3.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如“引言”中的演示实验1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烧瓶离开火焰后要迅速塞上瓶塞,当教师用冷水向倒置的瓶底浇去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自由主地用手做挡的架势,他担心烧瓶可能会对他造成危险。当冷水浇下去,不但没有危险,而且看到烧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会进一步提升,效果显著。 4.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如“引言”中“想想做做”的小实验2,学生的手一放,乒乓球一下就会掉下来,或者气一吹就会使球加速掉下来,学生开始时可能会多次失败,但只要教师让学生了解它的原理,学生也会很容易成功,让他们立即获得成功感,这样他们会更渴望学习,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而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二、疏通教材,排除难点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了难度。但由于初中学生刚刚起步,在这段适应期里,学习中还是会感到有困难的,他们一遇困难一般都会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在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声、光、热和电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不觉得它深奥。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之处。如第一章第二节最后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 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 ..的零刻度线);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初中物理学史及常见数据总结练习

初中物理学史与常见数据总结 物理学史部分 一.力学 1、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 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二.热学 1、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三.电、磁学 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2、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3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4、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原子物理 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 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五.光学 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证明白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六.压强 1、马德保半球实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同样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一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常见数据部分 考题方向:(越靠前出题机率越高) 1、长度:成年人2步约1.2m,课桌高80cm,一层楼高约3m,一元硬币直径2.5cm,物理课本长26cm宽18cm,厚6mm,水性笔长度12-15cm. 2、温度:洗澡水 40--50℃,一标准气压下水沸点100℃(气压高沸点高), 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0℃。 3、质量:一元硬币质量6g,苹果约200g ,鸡2—3kg 羊30kg ,中学生50kg, 物理课本质量约280g,一罐饮料500g。 4、时间:眼保健操时间 5min,播放一次国歌50s。 5、速度:人心跳65—80次/min,成年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6m/s 声速(15℃空气中)340m/s 光、电磁波在真空中(或空气中)速度3×108m/s 6、力:通过质量估算重力 7、压强:人站立对地面压强1.25×104Pa 1标准大气压=1.01×105Pa=760mm Hg=76cm Hg 8、密度:水密度 1.0×103kg/m8人体密度接近水 9、电压: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路220V 手机电池3.7—4.5V 工业电压 380V 人体安全电压≤36V 10、功:成人上一层楼做功1500J 从提起一桶水做功约为150J 11、功率: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的电功率约200w 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电热水器的电功率1000—2000w 日光灯40—60w

中考物理专题训练全套

中考物理专题训练 目录 容答案专题训练一力学.................................2 (7) 专题训练二电学专题..............................8 (14) 专题训练三实验.................................15 (19) 专题训练四设计.................................20 (23) 专题训练五研究性试题...........................25 (30) 专题训练六资料阅读题...........................31 (34) 专题训练七开放性试题...........................35 (39) 专题训练八作图题.................................41 (45)

专题训练一力学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的_______盘中,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应该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砝码. 2.自行车车轮的外表面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_______,菜刀的刀刃要做得很薄,这是为了_______.3.在百米跑训练中,测得一短跑运动员起跑后5 s跑完34 m,即可达到最大速度11 m/s,以后保持这一速度跑完全程,则这名运动员这次百米跑的成绩(时间)是_______s,他百米跑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4.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下,其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小,那么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一定_______零.(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合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_______. 5.木块的密度是0.6 g/cm3,冰块的密度是0.9 g/cm3,若它们的体积相等,都漂浮在水面上,则木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冰块受到的浮力,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_______冰块露出水面的体积.(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6.下列实物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1)操场上旗杆顶端的小轮属于_______ (2)码头上起重机吊钩上方的铁轮属于_______ (3)家用缝纫机的脚踏板属于_______ 7.将以下做法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知识分别填在题后的横线上(简要写出物理知识的容) 拦河坝总是下部宽上部窄_______ 用吸管将杯中的饮料吸入口中_______ 自行车的轴承上要经常加油_______ 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8.汽车如果空载和满载时都以相同的速度行驶,空载时具有的动能_______满载时的动能,停在山顶上的卡车具有的重力势能_______该车在山下时具有的重力势能.(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9.把一个空杯子底朝上竖直按入水中,随着杯子没入水中深度的增加,杯中空气的压强_______体积_______.10.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装密度相等的同种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 两管液面相平,如图所示,设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____p乙(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 11.用50 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200 N的小车沿水平道路在1 min前进60 m,则拉力做 的功为_______J,拉力的功率为_______ W. 12.某高层楼房中,五楼水龙头出水口的水的压强是2.5×105 Pa,那么比它高12 m 的九楼的出水口的水的压强是_______,比它低12 m的底楼水龙头出水口的压强是_______Pa.(g=10 N/kg)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听到两次响声,这是因为() A.声音有反射现象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铁中传播的快 C.声音有折射现象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铁中传播的慢 14.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的电视机,受到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 A.电视机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电视机的支持力B.电视机受到的重力和电视机对桌面的压力 C.桌面对电视机的支持力和电视机对桌面的支持力D.桌面受到的重力和电视机对桌面的压力 15.用1 m的玻璃管做托里拆利实验,下面几种情况中对管水银柱竖直高度有影响的是() A.玻璃管的粗细B.玻璃管的长短C.实验所在的高度D.玻璃管插入水银槽的深度16.如图所示的三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有质量相等的煤油、水、硫酸,根据液面高度判断盛硫酸的是() A.甲杯B.乙杯 C.丙杯D.无法判断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观察、实验的初步技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对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的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是: (一)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 选取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比较广泛的知识,是今后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预备知识,既要有形象生动的感性内容,又要有初中学生能够理解的理性知识。选择教学内容还应注意有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 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要注意选取与物理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如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理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要以初中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适当介绍与物理有关的能源、环境等重要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物理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和取得这些成就中的作用,并安排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 难易适度、负担合理 初中物理的程度和分量,应该难易适度、负担合理,使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经过努力可以学好,并留有余地,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适应不同学校的实际,大纲在选取教学内容时适当地留有了余地,并安排了一些选学内容 (标有*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让学生阅读自学。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二) 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本大纲规定的演示和学生实验都应该力求做好。如果限于条件,暂时做不到,可以用类似的演示和学生实验来代替。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应多做一些,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也是十分有益的。 初中物理教学要培养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的条件。要培养的实验能力主要是:尝试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对实验步骤作必要的记录,归纳实验结果并撰写简单实验报告。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学习物理的整个过程中逐步培养。 在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和操作,相互协作,遵守实验室规则。

初中物理总结(初中数学培优)

第一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

届中考物理专题训练七

届中考物理专题训练七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2009届中考物理专题训练七 开放性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给你一把直尺,一只弹簧测力计,一支温度计和一块秒表,你能用这些测量工具,或单独作用,或组合起来使用,直接和间接测量出哪些物理量(要求至少说出8个被测出的物理量). (1)_______;(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5)_______;(6)_______;(7)_______;(8)_______ 2.如图所示,体积为×10-2 m3的正方体木块,其下表面距水面0.06 m,请你根据所学的力学知识,计算出与木块有关的三个物理量.(g取10 N/kg)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家用电热水器的简化电路图,当闭合闸刀开关后,发现电热水器发热管不发热,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可能,请写出其中的三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验题(32分) 4.(6分)请写出测盐水密度的两种方法,每种方法写出需要的器材、实验原理或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5.(12分)一个电磁学实验箱内有如下图所示的器材,请写出利用这些器材可做的三个电磁学实验名称(或目的)及相应器材的字母代号,填在下表中. 实验名称(或实验目的) 选用的器材(填字母代号) 6.(6分)实验桌上有一只盛有热水的茶杯,一张纸,利用这些器材能做哪些物理实验 ? ? 7.(8分)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变阻器的滑片P在a、b两点(图上未标出)之间滑动时,电压表示数范围是3 V~5 V,电流表的示数范围是~0.6 A,根据题中给出的数据,请你计算出(任意)4个物理量,并把计算过程和结果填入下表. 物理量计算结果 1 2 3 4 ? 三、计算题(40分) 8.(6分)淡水湖面上漂有一块浮冰,如图所示,测得其水上部分的体积为2 m3,试计算出与这块浮冰有关的物理量( =×103 kg/m3 ).

初中物理入门教学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7072631.html, 初中物理入门教学初探 作者:张国志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6年第01期 摘要: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入门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物理知识,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顺利适应物理学习。物理入门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规律及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重要性;实验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3-0071-03 从八年级开始,学生开始接触物理学科。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逻辑分析能力明显不足,对物理学科产生困惑,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初中物理的起始教学很重要.怎样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好初中物理入门的教学,对于一个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意义很大。几年的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物理的入门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 一、认识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过去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的认识是神秘的,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神支配的。例如,人们认为月食现象是天狗吃月亮,要敲锣打鼓把天狗吓跑。学了物理我们就会知道自然界任何事物都服从物理学的运动规律。物理学使人类认识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各种运动规律。物理学揭开了物质的微观结构,让人们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 物理学是人类改变世界的科学。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社会长期处于落后的农业手工时代,发展缓慢。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技术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电,交通会中断,工厂会停工,所有的电器都不能工作,电话打不了,电视不能看,晚上漆黑一片。没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没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电视、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用电器;没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电话、手机、网络等现代化通讯技术。所以说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现代文明。 二、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年级初中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江宁 数学计算是指人们根据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一定的现象、规律进行数学计算,发现各个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从深一层次去认识新的事物的方法。 数学计算是研究性学习中必备的手段,是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事物中最可靠的工具。通过数学计算,学生可以从定性认识事物发展到定量认识事物,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各个量之间的内在规律。 以下所列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一些数学方法: 1、代入法 “代入法”是指在研究物理问题中,已知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公式,将物理量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学会利用公式直接进行计算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物理量之间的来龙去脉,熟悉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质量为的水,温度从 60℃降至40℃,会放出______J 的热量。若将这部分热量全部被初温为10℃、质量为的酒精吸收,则酒精的温度将上升______℃。[酒精的比热容为×103 J /(kg ·℃),水的比热容为 ×103 J /(kg ·℃)] 解:物体升、降温时吸、放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c ·m ·Δt 应用“代入法”进行解题时,可以根据公式用自变量求因变量,也可以根据公式用因变量求自变量,但要注意在计算过程中,物理单位必统一。 2、比例法 “比例法”是指用两个已知的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第三个物理量的方法。比值法可以充分体现出在两个物理量同时变化的条件下影响物理过程的真正因素。 例:现有两杯质量不同的液体酒精和水,若两者的质量之比为2∶3,求两种液体的体积比?(ρ酒 精 = ×103kg/m 3,ρ水= ×103kg/m 3) 解:6 58.0132=?=?==酒水水酒水 水酒酒 水酒ρρρρm m m m V V 另外,初中物理中的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介绍的,如:速度、密度、热值、电阻等等。是中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到的第一个数学方法。 3、近似法 “近似法”是指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当个别量的微小变化并不影响整体结果时,为了计算与分析的方便,将个别量进行一定程度的近似代换或取舍的方法。利用近似法可以降低复杂的数学计算,帮助学生用最根本的数据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抓住各种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特征。 例:一位同学从一楼跑到三楼用了10s 时间,他的功率大概是多少? 解:根据生活经验,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 ,g 取10N/kg 。 事实上,只要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任何一种测量和计算都是对所求物理量的实际情况的一个近似。运用近似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研究中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真正含义。 4、方程法 “方程法”是指在求解某个物理量时,根据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列出方程,通过求解方程从而求出物理量的方法。方程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数学过程思维,解决问题简捷明了,方便于学生发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因果关系。 W s m kg N kg t Gh t W P 300106/1050=??===

2018初中物理专题复习共17个专题

2016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资料 一、专题一参照物与运动的描述(主要考查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尤其是相对运动的问题;关于速度的问题了解一下) 1、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3、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 A.只有甲车B.只有乙车 C.只有丙车 D.甲、丙车 4、(2013郴州,5)放学了,甲乙两同学并肩漫步在校园里。甲说乙是静止的,应该选择什么为参照物 A.甲 B.乙 C.树 D.路面 5、(2013内江)2.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中,相对于放在车厢内小桌上的苹果,运动的物体是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 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6、(2013年兰州)1.某人乘游艇在黄河上逆流而上,若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A.黄河水 B.岸边的高楼 C.他乘坐的游艇 D.迎面驶来的游艇 7、(10·连云港)10.某火车站并列停靠着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列车向东运动了,关于两列火车运动情况的说法可能的是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 B.甲车不动,乙车向西 C.甲车向西,乙车不动 D.甲车向西,乙车向东 8、(10·武汉)国庆60周年阅兵时,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我们说加油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广场上的受检官兵B.天安门城楼 C.受油机D.蓝天上的白云 9、(2013武汉)10.“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10、(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3.古诗词《浪淘沙》中写到:“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诗人描述“山是运动的”是选用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A.船 B.山 C.河岸 D.树木 11、(2013湖北省宜昌市)12、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图5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 成功对接后,“神舟九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A.太阳 B.地球、 C. “天宫一号”D.“神舟九号” 12、(10·宜昌) 12.在行驶的列车上,妈妈叫小孩"别乱跑",这个"别乱 跑"的参照物是 A .铁路边的树木B.远处的房屋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小孩子的座位 13、(10·大连)2、小明站在马路边,如果小明认为自己是运动的,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图5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手册.pdf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η= ×100% 功率P (w) 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电流I(A) I=I1=I2=……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电压U(V) U=U1+U2+……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电流I(A) 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并联电路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 U/R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初中数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 导读:本文初中数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初中数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 刘维志 (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校) 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和工具,概括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整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建立物理定律、图像展示物理规律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初中物理学中凡是有公式的应用地方必涉及数学知识应用。而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在初中物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不等式知识应用 根据一定条件判断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困难,运用不等式(组)的知识来解这类问题,就会使问题化难为易了。 例:某同学将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物体距透镜1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试问凸透镜的焦距的取值范围。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首先要求学生由所给成像的性质找到对应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成放大实像时,f<u<2f,成缩小实像时,u>2f,再将已知条件代入上述关系式可得:

解不等式组,得到5cm<f<8cm 答案:5cm<f<8cm 应用不等式(组)的知识还可以解决求极之类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深研。 二、比例知识应用 在求解有关比还是倍数关系的习题中,依据物理定律、公式或某些量相等、成多少比例或倍数等,用比例式建立起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比例性质来计算未知量的方法。 例: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2,当它们降低相同温度时,放出热量之比为2∶1,则组成两物质的材料甲的比热是乙的多少倍?(乙的比热是甲的几分之几?) 常用解法1:分别用脚标1和2表示甲和乙的物理量,则 即甲物质的比热是乙物质的4倍(或乙物质的比热是甲的1/4)常用解法2:分别用脚标1和2表示甲、乙两物体的物理量,则: 即c1=4c2。因此甲物体的比热应是乙物体的4倍(或乙物体比热是甲物体的1/4) 此类习题在有物理计算公式地方均出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