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替代互补关系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会影响到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盈余管理的涵义、理论基础、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概括,并提出研究展望。

标签:盈余管理;动机;影响因素一、盈余管理的涵义Schipper(1989)从披露角度研究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有目的的对企业的会计报告过程进行影响从而获得私人收益。

Healy和Wahlen(1999)得出的结论一直以来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即管理者发挥专业优势以及信息优势,通过有计划的实施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

不同角度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盈余管理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的;盈余管理的对象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管理当局以及股东的利益。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信息观和机会主义三个观点之上的。

信息观则认为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不一致的存在,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掌握关于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优势信息,在相关会计准则范围内选择能够最大化个人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进而产生了盈余管理行为。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也能够将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给了投资者,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从这种观点来看,盈余管理是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价值的。

机会主义观点则认为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会在会计准则范围内对会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影响。

可以看到前两种观点主要倾向于认为经营者盈余管理出发点是最大化企业价值,而后一种观点则是站在经营者自身利益角度的,但也是目前实证研究的主要观点,即盈余管理增加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损坏了公司价值。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对盈余管理理论基础的梳理,可以看到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是最大化利益,包括私人利益和企业价值,具体变现为:1.红利动机。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二、 理 论 分 析 与研 究假 设
真实盈余管 理和应计盈余管理是 两个 很有用 的盈余管理
手段 。 B u r g s t a h l e r a n d D i c h e v( 1 9 9 7) 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管 理 者 会 利用 这
两 个 手 段 避 免损 失 或 收 益 的 降 低 。 经 营者 可 以通 过 异 常 生 产 活 动 影 响 本期 盈 余 , 例 如 过 度 生产 , 它能 增 加 本 期盈 余 ,
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 的方式都不是违法 的。 应计盈余管理 T r u e m a n a n d T i t m a n , 1 9 8 8 ) 。 从 契 约 角度 看 , 风 险规 避 的 管理 是纯粹 的会计处理方式 , 真实盈余管理并未涉及到会计报 者 更 偏 好 浮 动 幅度 更 小 的 奖 金 流 。 因此 , 管 理 者 就 会 采 取 表选择而是通过改变营运 、 投资、 和 融 资 交 易 的 结 构 和 时 平滑盈余 的方法来得到 相对稳定 的报酬 。 有效的报酬契约
间 来进 行 盈 余 管 理 。 应 计 盈 余 管 理 的方 式 包 括 改 变 计 提 应 收 账款 的坏 账 准备 , 计 提 的 固定 资 产 折 旧等 来 影 响 当期 的 利 润 而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方式 包 括 进 行 异 常 生 产 影 响 销 售 费 用, 维修费用 , 研 发 支 出 和 广告 费 。 在某些情况下 , 管 理 者 会 用 真实 盈 余 管 理 来代 替 应 计盈 余 管 理 。 第 一种 情 况 是 采 用 应 计 项 目的 事 后 的 激 进 的会 计 选 择 应 对证 监 会 的 详 细 审查 , 风险较高 。 第 二 种 情 况 是 公 司在 管 理 应计 项 目上 灵 活性有限。 如 在 前 期利 用经 营活 动 与 收 益操 纵会 限制 本 期 的应 计 盈 余 管 理 ( B a  ̄ o n a n d S i m k o 2 0 0 2 ) 。 此外 , 应 计 盈 余 管 理 必 须 发生 在 会 计 年 度末 或 者 季 度 末 , 审 计 者所 允 许 的 会 计 处 理方 法 决 定 了 管 理 者面 临 的不 确 定 性 。 经 营 决策 虽 然 由管 理 者所 控 制 ,然 而会 计 选 择 受 限于 审 计 者 的 审查 。 理 论 可 以利 用 这 点 , 并 容 忍某 些 收益 平 滑 以作 为 通 过低 成 本 来 实 现 管 理 者 保 留效 用 的 方 式 。 为 了说 明 这 点 , 假 设 代 理 人 都 是风 险厌 恶 者 ,他们 的效 用 函数 是 辅 助 可分 离 的 。 进 一 步 假设 他 们 的 报 酬 只取 决 于 每一 期 的报 表 利 润 , 没 经 过 盈 余 管理 的利 润 在 长 期 来 看 是服 从 独 立 分 布 的 。 在 此 例 中, 如 果 代理 人 的 报 酬 函数 是 线 性 的 或 凹 性 的 , 他 将 会 向 下( 向上 ) 调 节首 期 非 常 高 ( 低) 的报 表 结 果 。 这 种 行 为 就 是 收益 平 滑 。 此外 , 为 了满 足 向外 报告 的要 求 , 公 司也 会 平 滑 净 收益。 在这 篇 论 文 中 , 我 们 检 验 了 管 理 者 利 用 真 实 盈 余 管理 和应 计 盈余 管 理 来 平 滑盈 余 。 真 实盈 余 管 理 被 认 为 是 盈余 管理 中的 一种 好 的策 略 。 研 究 者们 对 应计 盈 余 管 理 研 究很 多 , 而 很 少 有 人 研 究 真 实盈 余 管 理 。 本 文 的 目的 是 说 明 公 司 是 否 会 利 用 真 实盈 余 管 理 和 应 计 盈 余 管 理 进 行 收 益平 滑 以及 这 两 种盈 余 管 理手 段 间 的关 系 。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文献综述4200字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文献综述4200字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文献综述4200字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已成为会计实证研究的重要领域。

Healy模型提出以后,盈余管理计量的研究不断拓展和完善,研究范围从应计盈余管理计量延伸到真实盈余管理计量,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的综述,以期对盈余管理计量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综述一、引言盈余管理是会计实证研究的重要领域,盈余管理计量作为盈余管理研究的基础,始终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

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和分布检测法。

应计利润分离法和具体项目法是对应计操纵的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是对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计量,而盈余管理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的结果分布来观察盈余管理行为的。

二、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概述(一)应计利润分离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将利润分为操纵应计利润和非操纵应计利润,运用操纵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

因此,应计利润分离法就是通过研究影响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因素,将操纵性应计利润从总应计利润中剥离出来。

应计利润分离法下的计量模型主要有:Healy模型,De 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截面Jones模型,Industry模型等。

1.Healy模型。

Heal(1985)首先开拓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构建了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

Healy认为,非可操纵应计利润与总应计利润和总资产有关,可以通过比较样本应计利润总额的平均值来检验盈余管理。

Healy模型假设,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保持不变,在任意会计期间操纵应计利润代数和零。

该模型没有对操纵应计利润和非操纵应计利润进行区分,而是以总应计利润的平均值代替非操纵应计利润。

NDAt表示第t年非操纵应计利润,TAt表示总应计利润,At-1表示第t年总资产,n表示估计年份的个数,t表示估计年份。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企业盈余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任务,它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从而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稳定经营。

在现代企业中,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持续经营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

首先,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分类和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探讨。

Chen(2014)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分类进行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合法盈余管理和非法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合法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的手段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方式,以维持并提高企业盈余水平的管理行为。

而非法盈余管理则是指企业通过欺诈等手段来虚报盈余,以达到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

Khan和Watts(2009)则提出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理论”和“Earnings management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theory”理论框架,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利益的分析,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会进行盈余管理以及如何进行盈余管理。

其次,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些研究者从公司内部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公司规模、财务风险、资产负债表的质量等因素(Chen,2014; Cohan,2002)。

另一些学者则从公司外部的因素进行分析,如行业竞争、监管环境、市场预期等因素(Sharma,2019; Fatma和Jahas,2015)。

还有一些学者从行为层面入手,探讨了企业管理者的认知偏差、利益诉求和风险偏好等因素(Chen和Ji,2013; Fisher和Hawawini,2011)。

最后,学者们也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集中在公司价值、财务报告准确性、投资者行为等方面。

一些研究显示,盈余管理可能会影响公司股价、市值比率等财务指标,甚至影响公司的财务危机和破产风险(Fatma和Jahas,2015; Chen和Ji,2013)。

此外,盈余管理也可能会影响公司的财务报告准确性和透明度,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任和决策(Sharma,2019; Huang和Deng,2011)。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涉及到公司货币资产的分配和利润分配。

本文综述了有关盈余管理的文献,包括盈余管理的概念、目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采用各种管控手段,利用会计准则和税法等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管理、处理和调整,以达到确定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实施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利润调节、应收账款管理、资产减值等。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公司的经济利益和整体竞争力,增加投资回报率和股东对公司的信任度。

同时,盈余管理也能够调配公司的各项经济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虚报利润:企业通过虚报利润来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在其内部进行资金调配。

这种行为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诚信的问题。

资本市场扭曲:盈余管理会影响市场对股票价值的判断,从而影响股票的价格,甚至引起股市的扭曲。

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会因市场成交价格与实际价值偏离而受到伤害。

财务报表真实性受到威胁: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操纵财务报表呈现的财务状况,从而使其财务报表不真实。

如果发现此类问题,会对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和信任危机。

解决盈余管理问题的方法加强监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改进法律法规,强化监理机制和建立信用体系等方式来降低盈余管理带来的风险。

推动信息透明:企业应该加强信息透明度,公开其经营状况,并遵守会计准则和税法等规定。

完善公司治理:盈余管理风险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来解决,包括分析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外部规范,并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机构。

结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达到企业和投资者的共赢效果。

但是,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问题,企业和政府应该共同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和管控,保障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绩效表现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从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及对投资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通过对盈余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对研究不足的反思,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企业盈余管理不仅是一种财务管理手段,也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一部分,需要关注其对公司治理和市场透明度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实践效果以及监管对策等方面,以期更好地促进企业盈余管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概念、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手段、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影响、盈余管理实践、盈余管理研究不足、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关注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对盈余数字进行有意识的操纵。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通过不同手段来调整企业的盈余水平,从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

盈余管理的存在早已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所熟知,然而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意义。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盈余管理的问题愈发复杂和关键。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报告的技术问题,更是反映了企业经营者以及投资者对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关注。

虽然有大量文献已经就企业盈余管理展开研究,但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还需要持续深入和探索。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以及其与公司绩效和投资者的关系,以期为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企业为何会进行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是什么。

通过研究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可以帮助理解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结果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浅析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

浅析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

2017年6期总第843期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具体管理方法1.创建在内部控制基础上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会计数据和市场数据往往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依据,随着我国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会计准则要求的日益提升,施工企业必须将以会计数据当作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衡量标准进行重视。

并且还要重视创建其财务风险的评价体系,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将其内部控制的基本特点加以结合,同时对施工企业具体财务风险进行定性评估和定量的评估,精准地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掌控好,让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且运用合理科学的管理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创建相应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的水平范围里面。

2.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创建也需要得到加强。

在施工企业中要设置高效而具体的财务管理机构,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风险意识水平提升起来,从而能够避免施工企业工作人员因为风险意识的薄弱而带来的财务管理风险问题。

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其财务的基础工作,对其财务管理系统的具体运行进行不断的提升,创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让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变得越来越健全。

除此之外,施工企业在展开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其基本的财务风险意识,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各高层管理人员都要重视财务风险的管理意识,把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不断提升起来,对由外部环境造成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要认真地分析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施工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预防能力。

五、结语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里面,合理、完善而科学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其财务风险管理得到合理、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

财务风险的发生可以为施工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损失,同时对单位的正常发展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内部控制制度下展开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够有效规范相应的财务工作,并且还可以将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上来。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杨伊斐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起,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回顾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梳理了盈余管理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方式,并针对如何控制盈余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对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一、盈余管理概念盈余管理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狭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利用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人为调节企业利润的过程。

而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但包括对会计利润的操控,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报告中其他信息如附注的管理。

同时,我们对盈余管理的性质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它与利润操纵区分开来,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下进行的。

尽管盈余管理属于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但却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到利益相关人的决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盈余管理主体是企业管理者。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由于委托权与代理权的分离,企业管理者掌握完全信息,具有信息优先权,是财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因此企业管理者自然成为盈余管理的主体;二、盈余管理客体是企业向外界传递的财务信息,例如人为改变应计项目在不同期间的分布。

三、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方面,由于两权分离,委托人为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代理人,会将管理者的薪酬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为了达到预期的绩效水平,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调整,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筹资空间得到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筹资难度,为了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向企业注入更多的资本,使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管理者会粉饰报表展现良好的盈利能力。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一)私人利益最大化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称,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拥有着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信息优势,同时基于利益人假设,管理者有能力也有动机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隐瞒所有者,侵占所有者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7期下旬刊(总第487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7,2012
(CumulativetyNO.487)
一、引言
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最先开始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应计盈余管理,而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要滞后多年。

从Schipper(1989)的研究开始,首次将真实盈余管理包含在了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中,并且把这种盈余管理定义为:“对外部财务报告过程的有目的干预以期获得一些私人利益……”。

至此,大量的研究开始关于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

虽然针对两种类型的盈余管理方式的各自的研究有很多,涉及操控方式、监管控制、盈余管理动机和经济后果等各个方面,但是对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却非常有限,并且存在不同结论,有的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替代效应,而有的研究则认为存在互补效应。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的文献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涉及对会计处理方式等的选择以达到掩盖或伪饰真实的业务表现(Dechow and Skinner 2000)。

应计盈余管理并不会伴随着公司真实经营活动的改变,而是通过对会计方法等的选择来反映公司的活动,相比之下,真实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改变公司的真实经营活动来增加当期的收益。

两种类型的盈余管理都是管理者出于增加或者降低盈余的目的,一种影响经营活动而另一种则对经营活动没有影响。

在现有的研究中,对应计盈余管理的衡量一般采用琼斯模型或修正的琼斯模型等,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一般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模型。

虽然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存在学界达成了基本共识,但是对于这两种方式自身关系的研究却存在着不同的结论。

国外的研究中,Cohen et al. (2008)对安然事件之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实施影响研究认为该法案对盈余管理产生了明显影响。

更为严格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强制实施并未像众多学者所想象的那样乐观,而是对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产生了影响,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实施之后公司管理者管理盈余的手段发生了变化,由应计盈余管理转换为更为隐蔽,更不易计量的真实盈余管理。

因此,Cohen et al. (2008)研究,认为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替代相应。

与之研究结论类似的还有Graham et al.(2005)和Chi et al.(2011)。

他们都认为,应计盈余管理容易受到监管,从而公司的管理层更加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来对利润进行管理。

因此,他们的观点也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是负相关的,即存在替代效应。

然而,近期以中国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例如王良成(2012)的研究就认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具有同高同低的联动关系。

学界将这种实证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归纳为: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能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不同,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在法律基础、投资者保护意识、相关会计制度等都还不够完善,以及现在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没有脱离激烈的业务竞争等。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不禁引发思考: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究竟是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政策制定者应该如何进一步制定规范措施。

针对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国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的思考也仅仅是猜测。

到底是何种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亟待进一步的检验,以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制度提供依据。

三、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的展望
虽然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由来已久,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却存在着不同的研究结论。

对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的研究能够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判断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对未来的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ohen, Daniel A., A. Dey, and Thomas Z. Lys, 2008.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Chi,Wuchun,L.L.Lisic,and M.Pevzner,2011.Is enhanced audit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al r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
[3]Graham, J.R., C.R. Harvey, and S. Rajgopal, 2005.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Zang,A.Y.,2012.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 Forthcoming.
作者简介:景姣(1987-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现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责任编辑:刘晶晶)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替代互补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景 姣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真实盈余管理被纳入盈余管理的研究,除了对方式、监管、动机和后果等方面的研究,学界开始关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这两种方式自身的关系。

然而,相关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本文对两方面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替代效应 互补效应
254 Times Fin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